实验3

合集下载

实验报告3

实验报告3

KT 2(Vbi − VR – q )
其中 A——二极管的结面积,VR ——外加反偏压,Vbi ——结的内建电势,以伏特为单 位。上式假设了二极管界面不存在氧化层,n 型半导体的施主浓度是均匀的。上公式可 以重写为 1 CT 以
1 CT
2Leabharlann 2=2(Vbi − VR –
KT ) q
ε s qNd A 2
—VR 作图,得出一条直线,Nd 可以由斜率求出,势垒高度为
Φ bn = V0 + Vn + KT/q 其中V0 为直线在电压轴上的截距, Vn = ln
q KT Nc Nd
Nc 为导带有效态密度。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测试频率 1MHz,致使可以忽视引线电感的效应。 加到被测二极管上的交流电压的幅度一 定要小,一般小于 50mV。测试后按照实验原理中的公式求出势垒高度。 四、实验数据处理 金属钨:
A=50um*100um,利用拟合后的结果进行计算:其中 Nc=2.8*10^19cm^-3 Nd=3.908*10^16cm^-3, V0=1.107V, Vn=0.17V, Φ bn =1.30V 金属铂:
A=50um*100um,利用拟合后的结果进行计算:其中 Nc=2.8*10^19cm^-3 Nd=3.97*10^16cm^-3, V0=1.379V, Vn=0.17V, Φ bn =1.58V 五、思考题: 2、材料的晶向对肖特基势垒是否产生影响? 答:材料的晶向会对肖特基势垒产生影响。材料的晶向不同,电子在输运过程中所形成 的平衡态会有差别,而且晶向不同,金属和半导体接触的界面态密度也不同,都会对肖 特基势垒产生影响。 3、有哪些因素影响电容-电压法测量肖特基势垒高度的准确性? 答:影响因素有如下几条: (1)扫描电压的频率和步幅,影响载流子的输运特性和反应 时间,从而影响准确性。 (2)外界环境的干扰。 (3)界面态电荷会改变势垒的高度,从 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4)晶片的晶向也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5)分布参数的影响。 六、参考文献: 1、 刘晓彦、韩德栋, 《微电子器件测试实验讲义》 2、 施敏, 《半导体物理》 《半导体器件物理》

实验3实验报告

实验3实验报告

实验3实验报告实验标题:探究酸碱指示剂靛红对不同酸碱溶液的酸碱示性作用实验目的:1.观察酸碱指示剂靛红对不同酸碱溶液的酸碱示性作用;2.探究酸碱指示剂靛红的颜色变化与酸碱溶液浓度的关系;3.理解酸碱指示剂的原理及应用。

实验仪器和试剂:酸碱指示剂靛红、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硝酸溶液、醋酸溶液、甲酸溶液、生理盐水、滴管、试管、显微镜。

实验原理:靛红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它可以根据溶液中酸碱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当溶液为酸性时,靛红呈现红色;溶液为中性时,靛红呈现紫色;溶液为碱性时,靛红呈现蓝色。

实验步骤:1.将试管标号,分别加入约2ml的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硝酸溶液、醋酸溶液和甲酸溶液;2.在每个试管中加入1滴靛红溶液,观察颜色变化;3.将试管放置在白色试剂架上,用显微镜观察颜色变化的细节。

实验结果:在盐酸溶液中,靛红溶液变红;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靛红溶液变蓝;在硝酸溶液、醋酸溶液、甲酸溶液中,靛红溶液变紫。

实验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酸性溶液会使靛红呈红色,碱性溶液会使靛红呈蓝色,中性溶液则会使靛红呈紫色。

这是因为靛红分子结构有酮醇式互变异构的存在,酮式在酸性溶液中稳定,所以溶液呈红色;醇式在碱性溶液中稳定,所以溶液呈蓝色;而在中性溶液中,酮醇式的互变异构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溶液呈紫色。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不同酸碱溶液对靛红颜色变化的差异。

在醋酸和甲酸溶液中,靛红变紫的颜色较深,可能是因为这两种溶液对靛红的共振作用较强。

而在盐酸溶液中,靛红变红的颜色较浅,可能是因为盐酸在溶液中的浓度较高,溶液中阳离子的存在使靛红呈现较浅的红色。

实验结论:酸碱指示剂靛红对不同酸碱溶液具有酸碱示性作用,可以通过颜色变化来判断酸碱溶液的酸碱度。

具体而言,盐酸溶液使靛红呈红色,氢氧化钠溶液使靛红呈蓝色,而硝酸溶液、醋酸溶液和甲酸溶液则使靛红呈紫色。

实验思考与拓展:1.为什么靛红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而在碱性溶液中呈现蓝色?答:这是因为靛红分子结构有酮醇式互变异构的存在,在酸性溶液中酮式稳定,所以溶液呈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则醇式稳定,所以呈蓝色。

实验3-顺序结构、选择结构

实验3-顺序结构、选择结构

实验3-顺序结构、选择结构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实验3-顺序结构、选择结构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实验,顺序,结构,选择,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报告,序号,项,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育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报告实验序号:3实验项目名称: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学号实验地点1507052114实1-316姓名指导教师何蕾吴芸专业、班级实验时间15软件工程1班20XX/11/10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2.3.4.掌握正确使用逻辑运算符和逻辑表达式表示逻辑判断;熟练掌握用if语句编写选择结构的程序;掌握switch语句的正确使用;初步了解调试程序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设备(环境)及要求使用Turboc或Visualc++6.0;windows 系列操作系统的环境。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0.根据输入的百分制成绩score,转换成相应的五分制成绩grade并打印输出。

标准为:grade=A90≤score【算法提示】1)定义实变量c,f2)提示输入\3)读入f4)根据公式计算c5)打印两位精度的结果。

测试结果:华氏温度f100.250.523.782.有一函数x(x=10)用scanf函输入x的值,求y 值。

【算法提示】1)定义实变量x,y2)提示输入\3)读入x4)判断x所在的区间,对应出y的计算公式并求值(进一步细化)5)打印结果。

运行结构截图:摄氏温度c37.92-17.50-4.573.从键盘上输入一个正整数,判断这个数能否同时被3和5整除;运行结构截图:4.设计算法输入一个四位正整数,将它们倒排,例如输入1234,输出4321。

(提示:分别应用/求整数部分,%求余数部分。

例如7/5=1,7%5=2)。

运行结构截图:5.某公司的招聘条件如下:①experiencewithc②bachelordegree③lessthan30要求屏幕输出如下:根据应聘者输入数据逐步提问,如应聘者输入n,则提示应聘者全满足则输出【提示】:必须考虑用户输入大写Y或者n。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上一页
下一页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再次按动按钮盒上的“取摆”按钮, 5. 再次按动按钮盒上的“取摆”按钮,将摆锤举至初始高度位 然后按动按钮盒上“退销” 冲击”按钮, 置,然后按动按钮盒上“退销”、“冲击”按钮,使摆锤下 落冲断试样。记录被动指针在刻度盘上的读数, 落冲断试样。记录被动指针在刻度盘上的读数,即为冲断试 样所消耗的功。 样所消耗的功。 6. 取出被冲击断裂的试样。 取出被冲击断裂的试样。 7. 计算 钢的冲击韧度。 计算45钢的冲击韧度 钢的冲击韧度。
上一页
下一页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六、实验报告 七、分析与思考
为什么试样要有缺口,并且安放于试验机上时, 1. 为什么试样要有缺口,并且安放于试验机上时,缺口要背向 摆锤冲击方向? 摆锤冲击方向? 试描述45钢试样断口的特征。 45钢试样断口的特征 2. 试描述45钢试样断口的特征。 试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3. 试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2. 3. 了解冲击韧性的含义。 了解冲击韧性的含义。 掌握冲击韧度的测定方法。 掌握冲击韧度的测定方法。 正确测定45钢的冲击韧度。 45钢的冲击韧度 正确测定45钢的冲击韧度。
下一页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上一页
下一页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实验3 45钢冲击韧度的测定
三、试样准备
1. 试样加工 2. 试样上开缺口的原因 为了使缺口区形成高度应力集中,使 为了使缺口区形成高度应力集中, 冲击功的绝大部分被缺口区所吸收。因此底部越尖锐越能体 冲击功的绝大部分被缺口区所吸收。 现这一要求,所以现在较多的采用V型缺口冲击试样。 现这一要求,所以现在较多的采用V型缺口冲击试样。 试样缺口应背向摆锤冲击方向——冲击时, ——冲击时 3. 安放要求 试样缺口应背向摆锤冲击方向——冲击时,试样 受弯且缺口一侧受拉,这样应力更容易集中于缺口处。 受弯且缺口一侧受拉,这样应力更容易集中于缺口处。

实验三 参考答案

实验三  参考答案

实验三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参考答案)1、设计程序sy3-1.c,要求打印小学九九乘法表。

算法分析:根据九九乘法表可知,该表共有9行,第i行有i个表达式,而且表达式中的操作数和行、列数相关,因此可以用嵌套的双重循环来实现,外循环控制行数(循环变量从1到9),内循环控制每行的表达式个数(循环变量从1变到i)。

参考答案:# include <stdio.h>void main(){int i,j;for(i=1;i<=9;i++){for(j=1;j<=i;j++)printf("%d*%d=%-5d",j,i,i*j);printf("\n");}}运行结果:2、设计程序sy3-2.c,要求编程计算x n,其中x和n均由键盘输入2。

算法分析:要计算x的n次方,即是n次x相乘,其中x可以是整型或实型,而n必须是整型;另外要考虑结果的类型,若x和n比较大,一般的int型容易产生溢出。

参考答案:# include <stdio.h>void main(){int i,n;float x,p=1; /*累乘器要赋初值1*/printf("Input x,n: ");scanf("%f,%d",&x,&n); /*以逗号分隔输入的已知数据x和n的值*/for(i=1;i<=n;i++)p=p*x;printf("%g^%d=%g\n",x,n,p);}运行结果:3、设计程序sy3-3.c,已知祖父年龄70岁,长孙20岁,次孙15岁,幼孙5岁,问要过多少年,三个孙子的年龄之和同祖父的年龄相等,试用单重循环结构编程实现。

算法分析:这个程序可以用穷举法来实现,1年、2年、3年……,每加一年都判断三个孙子的年龄之和是否同祖父的年龄相等,若相等则不加了,这个时候所加的年数为我们需要的结果。

实验3 数据库 数据操作

实验3 数据库 数据操作

选择导入目的对话框
选择源表、目的表
实验3
数据操作
2.在企业管理器中录入数据至数据表T中 在企业管理器中录入数据至数据表T 把左下表中的内容录入数据至表T。
待录入到表 T的数据 待插入表C的数据 语句插入数据至数据表C 3.使用INSERT INTO语句插入数据至数据表C中 使用INSERT INTO语句插入数据至数据表 把右上表中的数据插入课程表C。 在查询分析器中输入下面SQL语句,把表中第一行数据插入表C: 在查询分析器中输入下面SQL语句,把表中第一行数据插入表C: SQL语句 USE jxsk VALUES( C1 C1’, 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 60 60’) INSERT INTO C VALUES(‘C1 ,‘程序设计 ,‘60 )
格式的S_EXCEL.xls Excel 格式的S_EXCEL.xls 数据文件内容
实验3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数据操作
1.利用导入导出向导把Excel文件S_EXCEL.xls中的数据导入数据表S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导入导出向导把Excel文件S_EXCEL.xls中的数据导入数据表S Excel文件S_EXCEL.xls中的数据导入数据表
实验3
数据操作
"TNO" "T1" "T1" "T2" "T3" "T3" "T4" "T4" "T5" "T5"
"CNO" "C1" "C4" "C5" "C1" "C1" "C2" "C3" "C5" "C7"

实验三 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

实验三 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

3. 材料与试剂
两种处理的小麦: 两种处理的小麦:水 (ck), KNO3(N) , ) A液:磷酸缓冲液: 水: DNP溶液 蔗糖溶液 = 5: 5: 1: 1 液 磷酸缓冲液 溶液: 溶液 B液:磷酸缓冲液: KNO3: DNP溶液: 蔗糖溶液 = 5: 5: 1: 1 液 溶液
磷酸缓冲液(pH7.5): 0.2mol/L; KNO3溶液 0.2mol/L 溶液: 磷酸缓冲液 ; DNP (2-4-二硝基苯酚 溶液 1mmol/L; 蔗糖溶液 2.5mmol/L 二硝基苯酚)溶液 二硝基苯酚 溶液: ; 蔗糖溶液:
NO2-含量测定(磺胺比色法) 含量测定(磺胺比色法)
在酸性溶液中, 与磺胺形成重氮盐,重氮盐再与α在酸性溶液中,NO2-与磺胺形成重氮盐,重氮盐再与 萘胺偶联,形成紫红色的偶氮化合物。该偶氮化合物在 540nm有最大吸收峰,可以用分光光度计测定(OD540)。 有最大吸收峰, 有最大吸收峰 可以用分光光度计测定(
酶反应要在暗条件下进行的原因是叶绿体在光合作用时可产生 亚硝酸还原酶的辅酶铁氧还蛋白, 亚硝酸还原酶的辅酶铁氧还蛋白,与亚硝酸还原酶同时存在时 可还原NO2- ,所以在暗条件下进行反应可阻止 所以在暗条件下进行反应可阻止NO2- 的继续反 可还原 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 应,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
处 理 A液 吸光度 [ NO2- ] NR活性 活性 B液 吸光度 [ NO2- ] NR活性 活性
(uMol/ml)(uMol/h•gfw) ) )
(uMol/ml)(uMol/h•gfw) ) )
H2 O KNO3 对照 [ NO2- ] (uMol/ml)= 0.0026+0.359OD520 ) + NR活性( NO2- , uMol/h•gfw)= [ NO2- ] ×10ml/1ml ÷(鲜重 ×0.5h) 活性( 鲜重g× 活性 ) )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三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三

实验三实验项目名称:实验3 文字信息实验过程及内容:一、(一)基础操作1. 启动Microsoft Word 2010,输入个人简历的相关信息。

输入完成后,将文档另存为:个人简历.docx。

(书本案例3-2)1)输入RESUME后按Enter即可换行2)在第五段输入“姓名:马腾飞”时,由于已经输入过一次了,可以直接复制粘贴。

长按鼠标左键选中“姓名:马腾飞”,单击右键,弹出菜单,在菜单中选择复制。

再将光标移动到需要粘贴的位置,在键盘上按“C TRL+V”即可完成。

3)输入完内容后,在左上角点击“保存”,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更改文件名,以及选定保存地址后,单击“保存”。

2. 打开个人简历文档,设置标题“个人概况”格式,字体:楷体、小四,深蓝色,加宽2磅,对整行加下划线、橙色;整行底纹:淡橙色。

(书本案例3-5)1)选中“个人概况”,在弹出的菜单中找到字体选项,点击下拉按钮选择“楷体”,再找到字号选项点击下拉按钮,选择“小四”。

然后找到字体颜色选项点击下拉按钮,选择“深蓝色”。

2)选中“个人概况”,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点击“字体”选项,进入对话框,切换至对话框的“高级”选项卡。

点击“间距”的下拉按钮选择“加宽”,在磅值(B)中更改为2磅。

再切换到“字体”选项卡,点击“下划线类型”的下拉按钮,选择所需的下划线线型,点击“下划线颜色”下拉按钮并选择橙色的下划线颜色。

查看“预览”,确认无误后单击“确定”按钮。

3)选中“个人概况”,点击Word上方的“设计”选项,在最右边的页面背景内点击页面边框,在弹出的对话框内选择“底纹”选项卡,点击“填充”的下拉按钮,选择淡橙色。

点击“应用于”的下拉按钮,选择“文字”选项。

在“预览”区查看,确认无误后点击“确定”即可。

效果如下图所示3.书本案例3-61)选中“个人概况”,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点击“段落”,进入对话框后更改“段前”的数据为1行,“段后”的数据为1行,特殊格式为“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传感器实验报告ZStack 协议栈实验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
2016年5月15日
实验三 ZStack 协议栈实验
1. 实验目的:
①理解ZigBee协议相关知识;
②在CC2530节点板上实现自组网;
③在ZStack协议栈上实现单播、组播和广播;
④实现多种网络拓扑的物联网通信。

2. 实验内容:
实验要求以自由组合方式,每两个同学为一小组,每小组单独完成本次实验所有内容。

具体实验内容如下:
1.完成《ZigBee无线传感网技术与应用开发》书本中5.2多点自组织组网实验;
2.完成《ZigBee无线传感网技术与应用开发》书本中5.3信息广播/组播实验;
3.完成《ZigBee无线传感网技术与应用开发》书本中5.4 星状网实验、5.5 树状网实
验、5.6 Mesh网实验,三个实验中只需要选择其中一个完成即可;
4.上述实验结果请拍照或记录结果现象。

思考:如果尝试完成上述第3实验,一般很难成功,因为不同试验箱间节点存在干扰,一般只有一个试验箱的节点协调器可以成功观测到组网。

请问有没有办法解决实验箱间干扰的问题?通过实验,将你思考和分析的结果写在实验报告上
5.2多点自组织组网实验
实验结果:
5.3 信息广播/组播实验
5.3.1 实验目的
理解zigbee 协议及相关知识;
在zstack 协议栈下实现信息的广播和组播功能。

5.3.2 实验内容
协调器节点上电后进行组网操作组网操作,终端节点和路由节点上电后进行入网操作,接着周期向所有节点广播(或部分节点组播)数据包(Hello World ),节点收到数据包后通过串口传给PC,通过ZTOOL 程序观察接收情况。

实验结果
5.4 网络拓扑-星状网
5.4.1 实验目的
理解zigbee 协议及相关知识;
在zstack 协议栈下实现星状网络拓扑的控制。

5.4.2 实验内容
配置网络拓扑为星形网络,启动协调器节点,协调器节点上电后进行组网操作,再启动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上电后进行入网操作,成功入网后周期的将父节点的短地址,自己的节点信息封装成数据包发送给sink 节点,Sink 节点接收到数据包后通过串口传给PC,从PC 上的ZigBee Sensor Monitor 程序查看组网情况。

实验步骤
1 )打开例程:将光盘中的例程“05- 实验例程\ 第 5 章\5.4-NetworkTopology-Star\NetworkTopology-Star ”整个文件夹拷贝到C:\Texas Instruments\ZStack-CC2530-2.4.0-1.4.0\Projects\zstack\Samples 文件夹下。

双击NetworkTopology-Star\CC2530DB\ NetworkTopology-Star.eww”文件。

2)编译工程,将目标代码通过编程调试板分别下载到协调器节点,终端节点和路由节点中,并检查每个节点的长地址,并检查每个节点的IEEE 地址(确保长地址为非0XFFFFFFFFFFFFFFFF 的有效长地址)。

3)用串口线将协调器节点连接到PC 上。

4)打开ZigBee Sensor Monitor 软件。

5)先拨动无线协调器的电源开关为ON 状态,此时D6 LED 灯开始闪烁,当正确建立好网络
后,D6 LED 会常亮。

6)当无线协调器建立好网络后,拨动4 个无线节点的电源开关为ON 状态,此时每个无线节点的D6 LED 灯开始闪烁,直到加入到协调器建立的zigbee 网络中后,D6 LED 灯开始常亮。

7)当有数据包进行收发时,无线协调器和无线节点的D7 LED 灯会闪烁。

8)在ZigBee Sensor Monitor
实验结果:
网络拓扑-树状网
5.5.1 实验目的
理解zigbee 协议及相关知识;
在zstack 协议栈下实现树状网络拓扑的控制。

5.5.2 实验内容
配置网络拓扑为树状网络,启动协调器节点,协调器节点上电后进行组网操作,再启动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上电后进行入网操作,成功入网后周期的将父节点的短地址,自己的节点信息封装成数据包发送给sink 节点,Sink 节点接收到数据包后通过串口传给PC,从PC 上的ZigBee Sensor Monitor 程序查看组网情况。

实验步骤
1 )打开例程:将光盘中的例程“05- 实验例程\第 5 章\5.5-NetworkTopology-Tree\NetworkTopology-Tree ”整个文件夹拷贝到C:\Texas Instruments\ZStackCC2530-2.4.0-1.4.0\Projects\zstack\Samples 文件夹下。

双击NetworkTopology-Tree\CC2530DB\NetworkTopology-Tree.eww”文件。

2)编译工程,将目标代码通过编程调试板分别下载到协调器节点,终端节点和路由节点中,
并检查每个节点的长地址,并检查每个节点的IEEE 地址(确保长地址为非0XFFFFFFFFFFFFFFFF 的有效长地址)。

3)用串口线将协调器节点连接到PC 上。

4)打开ZigBee Sensor Monitor 软件。

5)先拨动无线协调器的电源开关为ON 状态,此时D6 LED 灯开始闪烁,当正确建立好网络后,D6 LED 会常亮。

6)当无线协调器建立好网络后,拨动4 个无线节点的电源开关为ON 状态,此时每个无线节点的D6 LED 灯开始闪烁,直到加入到协调器建立的zigbee 网络中后,D6 LED 灯开始常亮。

7)当有数据包进行收发时,无线协调器和无线节点的D7 LED 灯会闪烁。

8)在ZigBee Sensor Monitor 软件上观察组网情况。

实验结果
ZigBee Sensor Monitor 上显示的网络拓扑如下图:
网络拓扑-Mesh 网
5.6.1 实验目的
理解zigbee 协议及相关知识;
在zstack 协议栈下实现Mesh 网络拓扑的控制。

5.6.2 实验内容
配置网络拓扑为Mesh 网络,启动协调器节点,协调器节点上电后进行组网操作,再启动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上电后进行入网操作,成功入网后周期的将父节点的短地址,自己的节点信息封装成数据包发送给sink 节点,Sink 节点接收到数据包后通过串口传给PC,由于ZigBee Sensor Monitor 无法显示Mesh 网络拓扑,这里选择从PC 上的Z-Tool 工具查看组网情况。

5.6.3 实验结果
Z-Tool 软件接收到的数据如下图:
实验总结与分析
在做本次实验的时候,我们由于在复制实验例程中复制的方式不对,导致出现了各种差错,以至于多花了好多宝贵时间,同时可能由于实验器材问题,导致
与有一些线头松动之类的,不过好在于得到老师的提醒,我们总算完成本次实验。

也觉得本次实验也是挺有意思的,看到了无线传感器可以实现组网,不过在实验的时候,由于我们没有改原来的信道,导致我们也连接上了别人的节点,这一点刚开始我们并没有发觉,验证实验结果出来了,我们当时还以为是自己的节点,不过老师也有提醒我们,可以自己改一下信道,看看自己的节点有没有连接的上。

不过
在本次试验中,我们还犯了一个错,就是我们做实验烧录程序时,我们并没有分清哪个做为路由节点,哪一个作为终端节点,导致与实验结果没有出来。

最后我们只能一个一个接上去,才弄清了各个节点。

总体来说做完之后,就一个感觉,有趣,高大上。

本次实验基于TI的Z-Stack协议栈进行,Z-Stack软件包有一个操作系统,该系统带有任务的创建和调度等功能,利用Z-Stack的函数,可以轻松实现Zigbee 之间的通信,其中包括广播、组网、信号采集等的实现。

通过本次实验,学会了如何进行星状网、树状网、Mesh网等网络拓扑的配置,并且了解了 ZigBee Sensor Monitor的使用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