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数学调查实验报告(3篇)

数学调查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一次数学调查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需求以及兴趣点,为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需求以及兴趣点;2. 分析学生数学学习现状,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我校高一年级10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2. 实验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包括数学学习困难、需求、兴趣点等方面;3. 实验步骤:(1)制定调查问卷;(2)发放问卷,收集数据;(3)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4)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学学习困难分析(1)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②解题技巧不足;③缺乏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④学习兴趣不高。

(2)针对以上困难,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②开展解题技巧培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③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培养问题意识;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 数学学习需求分析(1)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需求主要包括:①提高数学成绩;②掌握解题技巧;③提高逻辑思维能力;④拓展知识面。

(2)针对以上需求,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达成;②注重解题技巧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③开展思维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④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数学学习兴趣点分析(1)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兴趣点主要包括:①数学竞赛;②数学应用;③数学趣味知识;④数学史。

(2)针对以上兴趣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举办数学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结合实际生活,开展数学应用教学;③引入数学趣味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④介绍数学史,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数学建模基础实验报告(3篇)

数学建模基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次实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努力进取的学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选取了一道实际问题进行建模与分析,具体如下:题目:某公司想用全行业的销售额作为自变量来预测公司的销售量。

表中给出了1977—1981年公司的销售额和行业销售额的分季度数据(单位:百万元)。

1. 数据准备:将数据整理成表格形式,并输入到计算机中。

2. 数据分析:观察数据分布情况,初步判断是否适合使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拟合。

3. 模型建立:利用统计软件(如MATLAB、SPSS等)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公司销售额对全行业的回归模型。

4. 模型检验:对模型进行检验,包括残差分析、DW检验等,以判断模型的拟合效果。

5. 结果分析:分析模型的拟合效果,并对公司销售量的预测进行评估。

三、实验步骤1. 数据准备将数据整理成表格形式,包括年份、季度、公司销售额和行业销售额。

将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为后续分析做准备。

2. 数据分析观察数据分布情况,绘制散点图,初步判断是否适合使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拟合。

3. 模型建立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公司销售额对全行业的回归模型。

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合适的统计软件,如MATLAB。

(2)输入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

(3)编写线性回归分析程序,计算回归系数。

(4)输出回归系数、截距等参数。

4. 模型检验对模型进行检验,包括残差分析、DW检验等。

(1)残差分析:计算残差,绘制残差图,观察残差的分布情况。

(2)DW检验:计算DW值,判断随机误差项是否存在自相关性。

5. 结果分析分析模型的拟合效果,并对公司销售量的预测进行评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据分析通过绘制散点图,观察数据分布情况,初步判断数据适合使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拟合。

2. 模型建立利用MATLAB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模型如下:公司销售额 = 0.9656 行业销售额 + 0.01143. 模型检验(1)残差分析:绘制残差图,观察残差的分布情况,发现残差基本呈随机分布,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高等数学数学实验报告(两篇)

高等数学数学实验报告(两篇)

引言概述:高等数学数学实验报告(二)旨在对高等数学的相关实验进行探究与研究。

本次实验报告共分为五个大点,每个大点讨论了不同的实验内容。

在每个大点下,我们进一步细分了五到九个小点,对实验过程、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进行了详细描述。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高等数学的概念和应用。

正文内容:一、微分方程实验1.利用欧拉法求解微分方程a.介绍欧拉法的原理和步骤b.详细阐述欧拉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c.给出具体的实例,展示欧拉法的计算步骤2.应用微分方程建立模型求解实际问题a.介绍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方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使用微分方程建立模型c.详细阐述模型求解步骤和结果分析3.使用MATLAB求解微分方程a.MATLAB求解微分方程的基本语法和函数b.给出一个具体的微分方程问题,在MATLAB中进行求解c.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二、级数实验1.了解级数的概念和性质a.简要介绍级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b.阐述级数收敛和发散的判别法c.讨论级数的性质和重要定理2.使用级数展开函数a.介绍级数展开函数的原理和步骤b.给出一个函数,使用级数展开进行近似计算c.分析级数近似计算的精确度和效果3.级数的收敛性与运算a.讨论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法b.介绍级数的运算性质和求和法则c.给出具体的例题,进行级数的运算和求和三、多元函数极值与最值实验1.多元函数的极值点求解a.介绍多元函数的极值点的定义和求解方法b.给出一个多元函数的实例,详细阐述求解过程c.分析极值点对应的函数值和意义2.多元函数的条件极值与最值a.讨论多元函数的条件极值的判定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多元函数,求解其条件极值和最值c.分析条件极值和最值对应的函数值和意义3.利用MATLAB进行多元函数极值与最值的计算a.MATLAB求解多元函数极值与最值的基本语法和函数b.给出一个多元函数的具体问题,在MATLAB中进行求解c.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四、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实验1.曲线积分的计算方法与应用a.介绍曲线积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曲线积分问题,详细阐述计算过程c.分析曲线积分结果的几何意义2.曲线积分的应用举例a.讨论曲线积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b.给出一个实际问题,使用曲线积分进行求解c.分析曲线积分结果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3.曲面积分的计算方法与应用a.介绍曲面积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曲面积分问题,详细阐述计算过程c.分析曲面积分结果的几何意义五、空间解析几何实验1.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表示与性质a.介绍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表示和性质b.给出一个具体的空间曲线,转化为参数方程表示c.分析参数方程对应的几何意义和性质2.平面与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a.讨论平面与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平面与空间直线的问题,判定其位置关系c.分析位置关系对应的几何意义和应用实例3.空间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和距离计算a.介绍空间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和距离的计算方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空间直线和平面,计算其夹角和距离c.分析夹角和距离计算结果的几何意义总结:通过本次高等数学数学实验报告(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分方程、级数、多元函数极值与最值、曲线积分、曲面积分以及空间解析几何的相关概念和应用。

小学数学趣味实验报告(3篇)

小学数学趣味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探究“奇数和偶数的奇妙之旅”实验目的:通过趣味实验,让学生了解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时间: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小学一年级教室实验器材:数字卡片、彩笔、白纸、剪刀、胶水、透明胶带实验参与人员:一年级全体学生实验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说出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奇数和偶数的理解。

二、实验操作1.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白纸,用彩笔在纸上画出若干个数字,要求每个数字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

2. 学生用剪刀将画出的数字剪下来,形成数字卡片。

3. 学生将奇数卡片用红色标记,偶数卡片用蓝色标记。

4. 学生将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分别用透明胶带粘贴在黑板上。

5. 教师提问: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在黑板上排列后,有什么规律?6. 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奇数卡片之间相差2,偶数卡片之间相差2,且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交替排列。

三、实验验证1.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把黑板上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顺序打乱,还会出现这样的规律吗?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打乱顺序后,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是否依然交替排列。

3.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无论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顺序如何,它们都会交替排列。

四、实验拓展1.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奇数和偶数的例子吗?2. 学生分享生活中的奇数和偶数例子,如:桌子、椅子、书本、水果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活中有这么多奇数和偶数?4.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奇数和偶数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实验总结:本次趣味实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培养了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实验拓展环节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生活中的小实验报告

数学生活中的小实验报告

数学生活中的小实验报告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而有趣的学科,它不仅存在于课本中,还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介绍数学生活中的一些小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实验一:探索无穷数列实验目的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模型,观察和探索无穷数列的性质,加深对数学无穷的理解。

实验材料- 一张纸- 一支铅笔实验步骤1. 在纸上写下一个正整数,如1。

2. 在这个数的右边写上另一个正整数,即前一个数加1,如2。

3. 重复上一步的操作,不断写下下一个更大的正整数。

4. 观察无穷数列的变化。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无穷数列是一个递增的数列,每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大1。

这个数列是无限长的,其中每个正整数都被包含进去。

实验结论无穷数列代表了数学中“无穷”的概念,即没有边界和限制。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无穷性,并且可以将这个概念应用到更复杂的问题中。

实验二:探索质数的分布规律实验目的通过统计一定范围内的质数数量,观察质数的分布规律。

实验材料- 笔记本- 铅笔实验步骤1. 选择一个合适的范围,如1到100。

2. 逐个判断范围内的每个数是否为质数。

3. 统计质数的数量。

4. 重复上述步骤,选择不同范围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质数的分布并不是完全随机的。

在较小的范围内,质数似乎更为密集,而在较大的范围内,质数的数量稀疏。

同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一些规律,比如2、3、5、7等质数经常出现在末尾。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初步推断质数的分布并不是完全随机的,可能存在某种规律。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我们可以探索质数的分布规律,并找到更多关于质数性质的规律。

实验三:探索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关系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 一张纸- 一支铅笔- 一把尺子实验步骤1. 选择一个几何图形,如正方形。

2. 用尺子测量正方形的边长,并计算出它的面积和周长。

数学实验综合实验报告

数学实验综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初步认识迭代,体会迭代思想的重要性。

2、通过在mathematica 环境下编写程序,利用迭代的方法求解方程的根、线性方程组的解、非线性方程组的解。

3、了解分形的的基本特性及利用mathematica 编程生成分形图形的基本方法, 在欣赏由mathematica 生成的美丽的分形图案的同时对分形几何这门学科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从哲理的高度理解这门学科诞生的必然性,激发读者探寻科学真理的兴趣。

4、从一个简单的二次函数的迭代出发,利用mathematica 认识混沌现象及其所 蕴涵的规律。

5、.进一步熟悉Mathematic 软件的使用,复习总结Mathematic 在数学作图中的应用,为便于研究数学图像问题提供方便,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数学问题以及问题的实际意义。

6、在学习和运用迭代法求解过程中,体会各种迭代方法在解决问题的收敛速度上的异同点。

二、实验的环境:学校机房,mathematica4环境三、实验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迭代(一)—方程求解函数的迭代法思想:给定实数域上光滑的实值函数)(x f 以及初值0x 定义数列1()n n x f x +=, ,3,2,1,0=n , (1)n x , ,3,2,1,0=n ,称为)(x f 的一个迭代序列。

(1)方程求根给定迭代函数)(x f 以及初值0x 利用(1)迭代得到数列n x , ,3,2,1,0=n .如果数列收敛到某个*x ,则有)(**x f x =. (2)即*x 是方程)(x f x =的解。

由此启发我们用如下的方法求方程0)(=x g 的近似解。

将方程0)(=x g 改写为等价的方程)(x f x =, (3) 然后选取一初值利用(1)做迭代。

迭代数列n x 收敛的极限就是方程0)(=x g 的解。

为了使得迭代序列收敛并尽快收敛到方程0)(=x g 的某一解的条件是迭代函数)(x f 在解的附近的导数将的绝对值尽量小,因此迭代方程修订成x x f x h x )1()()(λλ-+== (4) 选取λ使得|)(|x h '在解的附近尽量小. 为此, 我们可以令,01)()(=-+'='λλx f x h得)(11x f '-=λ. 于是 1)()()(-'--=x f x x f x x h . 特别地,如果取x x g x f +=)()(, 则可得到迭代公式 .,1,0,)()(1 ='-=+n x g x g x x n n n n (5) (2)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的迭代求解理论与矩阵理论给定一个n 元线性方程组⎪⎩⎪⎨⎧=++=++,,1111111n n nn n n n b x a x a b x a x a (6)或写成矩阵的形式,b Ax = (7) 其中)(ij a A =是n 阶方阵,T n x x x x ),,(21 =及T n b b b b ),,,(21 =均为n 维列向量.熟知,当矩阵A 的行列式非零时,以上的方程组有唯一解.如何有效,快速地寻求大型的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释科学工程计算中非常重要的任务.而迭代法常常是求解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数学实验报告的总结(3篇)

数学实验报告的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学实验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数学实验作为一种以计算机为工具,通过模拟、计算和验证等方法,对数学理论进行实践探索和研究的方法,已经成为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数学实验,加深对数学理论的理解,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目的1. 熟悉数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掌握数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2. 通过实验,加深对数学理论的理解,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实验一: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通过编写程序,实现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法、迭代法等求解方法,并对比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2. 实验二:矩阵运算实现矩阵的加法、减法、乘法、转置等基本运算,以及求逆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等高级运算。

3. 实验三:数值积分通过编写程序,实现定积分、变积分、高斯积分等数值积分方法,并分析各种方法的误差和适用范围。

4. 实验四: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实现欧拉法、龙格-库塔法等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并对比分析各种方法的稳定性、精度和适用范围。

四、实验过程1. 确定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

2. 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步骤、算法选择、数据准备等。

3. 编写实验程序,实现实验方案。

4. 运行实验程序,收集实验数据。

5.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6.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通过实验,验证了直接法和迭代法在求解线性方程组时的有效性。

直接法在求解大规模线性方程组时具有较好的性能,而迭代法在求解稀疏线性方程组时具有较好的性能。

2. 实验二:矩阵运算实验结果表明,矩阵运算的程序实现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矩阵运算方法。

3. 实验三:数值积分通过实验,验证了各种数值积分方法的有效性。

高斯积分具有较高的精度,但在求解复杂函数时,需要调整积分区间和节点。

数学实验综合实验报告

数学实验综合实验报告

数学实验综合实验报告《数学实验综合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数学实验的方式,探索和验证数学理论,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得出结论和结论。

本实验涉及到数学的多个领域,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

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论和发现,验证了数学理论的正确性,并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一、实验目的1. 验证代数公式的正确性2. 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3. 分析概率统计的实验数据4. 探讨数学理论的应用二、实验方法1. 代数公式验证实验:通过代数运算和数值计算,验证代数公式的正确性。

2. 几何图形性质探索实验:通过几何构造和图形分析,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

3. 概率统计数据分析实验: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分析概率统计的规律和特性。

4. 数学理论应用实验: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探讨数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代数公式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代数公式在特定条件下成立,验证了代数理论的正确性。

2. 几何图形性质探索实验发现,某些几何图形具有特定的性质和规律,进一步加深了对几何学的理解。

3. 概率统计数据分析实验得出了一些概率统计的规律和结论,对概率统计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4. 数学理论应用实验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验证了数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性。

四、结论通过本次数学实验,我们验证了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数学理论的正确性,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发现。

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展望本次实验虽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实验方法的局限性、实验数据的局限性等。

未来可以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和方法,开展更深入的数学实验研究,为数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实验报告
实验序号:8日期:6/5
3.用MonteCarlo方法求两平面曲线y=x2(x≥0)与y=1−x2及y轴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

试分析[程序甲]和[程序乙]的不同之处。

试问:哪一个程序是对的?为
什么?
4.分析附录中的[程序丙]和[程序丁]的设计本意。

请问他们为什么都是错误的?5.设计一个三维投点的蒙特卡罗法计算π。

并比较运行结果与二维投点的蒙特卡
罗法的运行结果,哪个更准确些。

提示:随机投点落在单位正方体的内切球体内部。

实验过程记录(含基本步骤、主要程序清单及异常情况记录等):
1.通过实验,填写完成表格2~6的数据
实验1:随机投掷均匀骰子,验证各点数出现的概率是否为1/6
表2
试验次数/n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国徽朝上频
率0.496
8
0.507
8
0.493
6
0.499
9
0.500
7
0.500
4
国徽朝下频
率0.503
1
0.497
8
0.499
1
0.494
3
0.501
7
0.501
9
实验2:随机投掷均匀骰子,验证各点数出现的概率是否为1/6
表3
试验次数n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出现一点频率0.1715 0.1675 0.1704 0.166 0.1683 出现二点频率0.1661 0.1628 0.1617 0.1648 0.1673 出现三点频率0.1629 0.1656 0.1685 0.1676 0.1748 出现四点频率0.1723 0.1629 0.1638 0.166 0.1616 出现五点频率0.161 0.17 0.1676 0.1658 0.1634 出现六点频率0.1662 0.1712 0.168 0.1698 0.1646 实验3:利用蒙特卡罗(montecarlo)投点法计算π。

表4
试验次数n 100
000
100
000
100
000
100
000
100
000
100
000
所得π的近似
值3.13
84
3.14
52
3.13
82
3.13
85
3.14
22
3.13
21
实验4:蒲丰(buffon)投针实验
表5
试验次数n 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00000
针长l/平行
线间距d
0.5 0.5 0.5 0.5 0.5
相交频率0.3176 0.3196 0.3169 0.3166 0.3191
相交概率的
3.1415 3.1415 3.1415 3.1415 3.1415
理论值
π的近似值 3.1485 3.1287 3.1560 3.1586 3.1335
实验5:生日问题,设某班有m个学生,则该班至少有两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为
多少?
表6
试验次数n 10001000100010001000
班级人数m 5050505050
至少有两人生
日相同的频率0.96900.97400.97600.96500.9600
至少有两人生
日相同的概率
0.97040.97040.97040.97040.9704
的理论值
3.用MonteCarlo方法求两平面曲线y=x2(x≥0)与y=1−x2及y轴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

试分析[程序甲]和[程序乙]的不同之处。

试问:哪一个程序是对的?为
什么?
[程序甲]结果[程序乙]结果
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程序乙]的误差要小很多,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程序乙]正确,另一方面,分析[程序甲]和[程序乙]的不同之处:(1)[程序甲]没有分别用变量x和y事先定义rand(1)*a和rand(1)*b
(2)[程序甲]的if条件句:
rand(1)*b>=(rand(1)*a)^2&rand(1)*b<1-(rand(1)*a)^2 [程序乙]的if 条件句:y<=1-x^2&y>x^2
即:
rand(1)*b<=1-(rand(1)*a)^2&rand(1)*b>(rand(1)*a)^2?
可以看出[程序甲]和[程序乙]的取等情况及不等式的顺序不同,不过很显
然,这两种逻辑并不影响实验结果。

经过分析[程序甲]和[程序乙]的不同之处我们可以认为,由于[程序甲]没有用变量x 和y 事先定义rand(1)*a 和rand(1)*b 而引起甲乙两结果不同,所以Monte?Carlo
投点法在使用过程中应事先定义,再进行if 语句的运行。

4.分析附录中的[程序丙]和[程序丁]的设计本意。

请问他们为什么都是错误的?
[程序丙]结果[程序丁]结果
通过分析对比[程序丙]和[程序丁]与[程序乙]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出:
[程序丙]的a 的赋值是错误的,曲线y =x 2(x ≥0)与y =1−x 2的交点横坐标为√22,纵坐标为1,所以在对初始值a,b 赋值时应分别赋为a =√22,b =1
[程序丁]不仅没有事先定义rand(1)*a 和rand(1)*b ,而且[程序丁]的if 条件句rand(1)<1-rand(1)^2&rand(1)>=rand(1)^2也是错误的,rand(1)没有乘以a 或b ,使得结果偏小很多。

5.设计一个三维投点的蒙特卡罗法计算π。

并比较运行结果与二维投点的蒙特卡
罗法的运行结果,哪个更准确些。

提示:随机投点落在单位正方体的内切球体内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