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与胰腺癌及其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胰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_丁雷

16Alzheimers'cation and training 2012[EB /OL ].Available from :http ://.au /south-australia /education--training-in-sa.aspx.17Brodaty H ,Cumming A.Dementia services in Australia 〔J 〕.Int J Ger Psych ,2010;25(9):887-95.18Goode B ,Booth G.Dementia care 〔M 〕.London :Hodder Education ,2012:50-84.19Nasso J ,Celia L.Dementia care :inservice training modules for long-term care 〔M 〕.NY :Thomson Delmar Learning ,2007:265-311.20Bradley S ,De Bellis AM ,Guerin PB ,et al .Re-enacted case scenarios demonstrate person-centred care in dementia for undergraduate health-care students 〔J 〕.Edu Gerontol :An Int J ,2010;36:1-15.21De Bellis A ,Bradley S ,Wotherspoon A ,et al .Come Into my world-how to Interact with a person who has dementia :an educational resource for undergraduate healthcare students on person-centred care 〔M 〕.Ade-laide :Flinders University ,Hyde Park Press ,2009:15-28.22Wang G ,Cheng Q ,Zhang S ,et al .Economic impact of dementia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 evaluation of Alzheimer-type dementia in Shang-hai ,China〔J 〕.J Alzheimer Dis ,2008;15(1):109-15.23Sousa RM ,Ferri CP ,Acosta D ,et al .The contribution of chronic disea-ses to the prevalence of dependence among older people in Latin Ameri-ca ,China and India :a 10/66dementia research group population-based survey〔J 〕.BMC Geriatrics ,2010;10:53-65.24Wei X ,Zakus D ,Liang H ,et al .The Shanghai case :a qualitative eval-ua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reform in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 of popu-lation ageing 〔J 〕.Int J Heal Plan Manage ,2005;20(3):269-86.25Hsueh KH ,Hu J ,Clarke-Ekong S.Acculturation in filial practices a-mong US Chinese caregivers 〔J 〕.Qualita Health Res ,2008;18(6):775-85.26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ing.Ageing and aged care in Australia 〔R〕.Canberra ,2008.27Furlong KE ,Wuest J.Self-care behaviors of spouses caring for signifi-cant other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the emergence of self-care worthi-ness as a salient condition 〔J 〕.Qualitat Health Res ,2008;18(12):1662-72.〔2012-11-09收稿2013-07-10修回〕(编辑赵慧玲/张慧)胰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丁雷张平(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吉林长春130021)〔关键词〕胰腺癌;治疗〔中图分类号〕R6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4)08-2298-03;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4.08.139通讯作者:张平(1964-),男,教授,主要从事肝胆脾胰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
突变体p53能够通过内源性的PDGFRb促进胰腺癌的转移

KPC+sh.Ctrl cell express mutant p53
侵袭细胞数
The invasiveness depend on mutant p53.
whether mutant p53 expression was required to sustain the metastatic potential of KPC cells?
肺转移
肺组织病理切片
免疫组化
转移灶大小
whether pharmacologic inhibition of the PDGFRb pathway recapitulates the effects of PDGFRb or mutant p53 depletion?
Crenolanib两种细胞IC50
8.Mouse Studies
Question
whether mutant p53 is needed to sustain the metastatic phenotype and how it is regulated?
RESULTS
Result 1:Sustained Expression of Mutant p53 Is Required for the Invasive Phenotype of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DAPI, blue; CK8, red; pPDGFRb, green
pPDGFRb强度
imatinib was able to effectively inhibit PDGFRb activity in primary tumors based on reduced levels of phospho-PDGFRb in the tumor cells
抑癌基因p53与肿瘤发生及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抑癌基因p53与肿瘤发生及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作者:李建涛, 张倩, LI Jian-tao, ZHANG Qian作者单位:李建涛,LI Jian-tao(威海市市立医院,山东威海,264200), 张倩,ZHANG Qian(山东大学海洋学院,山东威海,264209)刊名:菏泽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ze University年,卷(期):2013,35(2)1.贾春平抑癌基因p53与肿瘤研究的最新进展 2008(03)2.姚逸临肿瘤抑制基因p53的研究进展 2006(08)3.Schwartz D;Rotter V p53-dependent cell cycle control:response to genotoxic stress 1998(05)4.韩涛;杨德吉p53基因与肿瘤形成 2008(04)5.王承红p53基因在肿瘤放疗中的研究进展 2010(02)6.贾中芝;冯耀良p53基因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现状与展望 2009(02)7.吴忧;白澎p53与人类肺癌关系研究的进展 2006(02)8.Sioris T;Husgafvel-Pursiainen K;Karjalainen A Survival in operabl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role of p53 mutations,tobacco smoking and asbestos exposure 2000(04)9.胡立芬抑癌基因p53与HBV相关性肝细胞癌研究进展 2007(01)10.张爱菊;齐云飞p53基因与人类肿瘤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2002(11)11.梅新华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2008(16)本文链接:/Periodical_hzszxb201302012.aspx。
【胰腺癌自杀基因疗法新进展】

【胰腺癌自杀基因疗法新进展】【】R735 【】A 【】1672-3783(xx)08-0477-01 胰腺癌是发展迅速且预后不良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率较低,术后复发率高,对化疗不敏感,目前尚无理想疗方法。
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治疗逐渐开始应用于临床疾病的研究,近年对自杀基因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颇多,本文就胰腺癌自杀基因疗法研究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一、自杀基因治疗将自杀基因转导入肿瘤细胞,再用相应的药物前体或细胞毒因子,前者通过自杀基因编码的特异性酶类将无毒的药物前体在肿瘤细胞内代谢成毒性产物或细胞毒因子与其受体结合,从而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以前又称为肿瘤的药物基因治疗,也有称为病毒介导的酶解药物前体疗法(vius directed enzyme prodrug therapy,VDEPT)[1]二、自杀基因治疗的作用机制代谢产物的直接毒性作用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将自杀基因转导至肿瘤细胞中,然后全身或局部注射无毒、低毒的前体化疗药物,由于肿瘤组织中表达“自杀”基因,编码酶将前体化疗药物转化为具有杀肿瘤作用的毒性代谢产物,在肿瘤局部形成一个药物浓聚区,可以增强疗效,并减弱化疗药物的全身毒副作用,达到选择性杀伤肿瘤的目的。
三、胰腺癌的自杀基因几种治疗模型(一)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胸苷激酶基因及其底物丙氧鸟苷丙氧鸟苷HSV TK基因/GCV HSVCD基因编码的胞嘧啶脱氨酶,可将胞嘧啶代谢为尿嘧啶,使5-Fc转化为细胞毒性代谢产物5-Fu,从而发挥细胞毒作用。
TK基因治疗胰腺癌是通过这种基因编码的胸苷激酶特异地将核苷类似物药物前体,如羟甲基无环鸟苷(Ganciclovir,GCV)磷酸化,进而在细胞进一步代谢成三磷酸GCV,后者可抑制细胞DNA聚合酶的功能或竞争性地渗入细胞DNA造成DNA合成终止使细胞死亡。
近年来,HSV TK基因较广泛地应用于胰腺癌治疗研究中,Block A 等[3]用HSV TK基因/GCV治疗胰腺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结果体外生长的胰腺癌细胞高效表达HSV TK基因,并显示了“旁观者效应”;荷瘤鼠瘤内注射HSV TK,继之使用GCV 8天,肝转移瘤明显缩小、坏死。
简述p53的作用和研究进展

简述p53的作用和研究进展近几年研究发现,很多人类肿瘤如多形性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神经胶质瘤、原发性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中,张力蛋白同源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和突变,其中,子宫内膜癌突变率最高,达50%左右。
p53是目前最重要的抑癌基因,人类50 %以上的肿瘤组织中均发现了p53基因的突变,是肿瘤中最常见的遗传学改变,p53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在调节细胞正常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它与细胞内其它信号转导通路间的联系十分复杂,其中p53参与调控的基因已超过160多种。
Ⅰ p53概述人类 P53基因定位于17P13.1,鼠P53定位于11号染色体,并在14号染色体上发现无功能的假基因。
进化程度迥异的动物中,P53有异常相似的基因结构,约20Kb长,都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
第1个外显子不编码,外显子2、4、5、7、8、分别编码5 个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结构域,P53基因5个高度保守区即第13~19、117~142、171~19 2、236~258、270~286编码区。
P53基因转录成2.5KbmRNA,编码393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分子量为53KD,P53基因的表达至少受转录及转录后两种水平的调控。
在停泊生长或非转化细胞中P53mRNA水平很低,但刺激胞液后mRNA显著增加。
持续生长的细胞,其mRNA水平不随细胞周期而出现明显变化,但经诱导分化后mRNA水平降低,部分是转录后调控。
P53基因的转录由P1、P2二个启动子控制。
P1启动子位于第一外显子上游100~250bp,P2位于第一内含子内,在启动子中包含1个NF1蛋白结合位点和一个转录因子AP1相关蛋白的结合位点。
对于正常P53基因的转录,不仅需要二个启动子的平衡作用,而且P53 基因内含子也起作用,如内含子中有正调控作用,其调控有组织特异性。
P53蛋白N端为酸性区1~80位氨基酸残基,C端为碱性区319~393位氨基酸残基,正常的P53蛋白在细胞中易水解,半衰期为20分钟,突变性P53蛋白半衰期为1.4~ 7小时不等。
P53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Hale Waihona Puke P53具 有 “分 子 警 察 ”的 功 能 ,P53蛋 白 的 缺 失 、突 变 和 失 活 在 恶 性 肿 瘤 的 激 化 演 变 过 程 中起 着 重 要 作 用 [1]。 目前 国 内 外 对 P53基 因 学 者 对 P53基 因 进 行 了 多 方 面 的 研 究 。 现 就 P53基 因 与肿 瘤 的关 系 予 以综 述 。 1 P53基 因 的 结 构
野 生 型 P53能 抑 制 腺 病 毒 EIB或 细 胞 癌 基 因 如 ras基 因 所 引 起 的 细 胞 转 化 『5],缺 乏 野 生 型 P53或携 带 突 变 P53基 因 的 转 基 因 鼠有 更 明 显 的 自发 发 生 多 种 肿 瘤 的 倾 向_6]。郭 洪 涛 等 口 将 含 野 生 型 P53的 载 体 转 染 胰 腺 癌 Pc一2细 胞 ,发 现 转 染 的 Pc一 2细 胞 的 生 长 率 和。H 掺 人 率 均 降 低 ,原 位 凋 亡 检 测 、流式 细胞 术 和 DNA 凝 胶 电 泳 显 示 转 染 细 胞 凋 亡 明 显 增 多 ,而 PC一2细 胞 和 用 Ad5pX]转 染 的 细 胞 无 这些 改 变 ,证 实 野 生 型 P53对 胰 腺 癌 细 胞 的 生 长 具 有 抑 制 作 用 。将 野 生 型 P53重 组 病 毒直 接 注 射 至 癌 灶 内 ,可 使 癌 灶 明 显 缩 小 或 停 止 生 长 ,从 而肯 定 了在 基 因 治 疗 中 的 临 床 价 值 和 疗 效 。近 来 研 究 表 明 ,细 胞 周 期 调 节 失 控 是 肿 瘤 发 生 的 重要 机 制 ,细 胞 周 期 的 正 常演 进依 赖 于 细 胞 周 期 蛋 白(cyclins)一 细 胞 周 期蛋 白依 赖 性 激 酶 (CDKs)一细 胞 周 期 依 赖 性 激 酶 抑 制 因 子 (CKIS)的 正 负 调 节 。其 中 G1卡 点 可 以决 定 细 胞 继 续 增 殖 或 进 入 GO 期 或 进入 终末 分 化 或 死 亡 。 这 一 卡 点 主 要 受 cyc1inDI/CDK4 和 cyclinE/CDK2调 节 。cKIs是 一 类 小 分 子 蛋 白 ,已 发 现 的 有 P16Ink4、P21W afl、p27Kipl等 ,在 GI卡 点 作 用 于 cDK/ cyclin复 合 物 ,阻 止 细 胞 周 期 运 行 和 细 胞 增 殖 分 化 ,抑 制 细 胞 向恶 性 转 化 。 通 过 流 式 细 胞 仪 测 定 单 个 细 胞 的 细 胞 周 期 中 P53的表 达 ,发 现 激 活 的 淋 巴 细 胞 比未 激 活 者 有 较 多 的 P53 表 达 ,而 且 随 Gl至 S期 再 到 G2、M 期 而 增 加 ,以 编 码 反 义 P53RNA 的 质 粒 转 染 非 转 化 细 胞 ,可 导致 细胞 生 长 完 全 停 止 ; P53抗 体 注 入 将 进 人 生 长 周 期 的 静 止 细 胞 ,可 抑 制 细 胞 进 入 S期 ,将 野 生 型 P53或 cDNA 注 入 转 化 细 胞 可 使 细 胞 生 长 停 止 于 细胞 周 期 的 G1期 ,提示 P53可能 为 G0/G1一 S转 换 所 必 需 ,但 P53抗 体 对 细 胞 从 分 裂 至 S期 无 作 用 ,这 些 结 果 提 示 p53对 细 胞 生 长 调 控 作 用 至少 表现 在 从 GO—G1或 G1一S,但 其 机 制 尚 未 阐 明 。 目前 认 为 ,P53可 通 过 调 控 p21wafl(wild type P53 aetivated fragment一 1)/Cipl(CDK interaeting pro- tein一1)基 因 表 达 而 调 控 细 胞 生 长 。野 生 型 P53的 激 活 有 三 种 途 径 :第 一 种 途 径 由 DNA 损 伤 所 触 发 ,其 激 活 依 赖 两 种 蛋 白激 酶 ATM (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和 ChK2,ATM 由双 链 断 裂 所 激 活 ,而 ChK2又 由 ATM 激 活 。 第 二 种 途 径 由生 长 信 号 异 常所 触 发 ,如 原 癌 基 因 Ras或 Myc,P53的激 活 依 赖 一 种 P14ARF蛋 白 ,原 癌 基 因 促 进 P14ARF基 因 转 录 或 蛋 白 的 稳 定 ,后 者 结 合 到 mdm2基 因 上 ,抑 制 其 活 性 ,而 mdm2又 是 P53的 转 录 靶 基 因 ,含 有 一 个 P53基 因 结 合 位 点 ,
膵腺癌的研究与治疗新思路

膵腺癌的研究与治疗新思路引言膵腺癌是一种致命的恶性肿瘤,它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并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
虽然治疗技术在不断进步,但膵腺癌的五年生存率仍然很低。
为了改善膵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科研人员一直在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介绍目前膵腺癌研究和治疗的新思路,并通过分析研究进展,阐述其可能带来的重大贡献。
一、病因学研究的进展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探索膵腺癌的发生机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得研究者在发现新的分子标记和靶点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例如,最近,研究人员发现退化相关蛋白1 (DEAR1)的丢失是膵腺癌发展的一种重要促进因素。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如环转录因子A2 (CIRP)、蜗牛蛋白和CXCL5等,这些标志物的发现为膵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二、新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现有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但是,现有的治疗手段在治疗膵腺癌中并不十分有效。
近年来,靶向治疗已成为治疗膵腺癌的新方向。
根据对膵腺癌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信号通路的紊乱和肿瘤免疫逃逸是膵腺癌的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特征。
因此,靶向信号通路和肿瘤免疫逃逸的治疗方法成为研究的重点。
目前,抗PD1药物和抗CTLA-4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肿瘤。
针对膵腺癌的治疗也被证实对抗肿瘤免疫逃逸和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反应具有巨大潜力。
此外,研究人员正在研发新的靶向药物,并探索一系列靶向信号通路的新方法,如Wnt/beta-catenin和STAT3通路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三、组织学分级制度的调整目前,膵腺癌的分型以病理学分级为依据,包括:腺癌、髓质癌和囊性癌等。
但是,许多新型的膵腺癌变异形式不被目前的病理分级所涵盖。
为了更准确和具体地描述腺癌患者的疾病情况,科学家正在将组织学分级系统与新的分子标志物和病理学特征相结合。
腺病毒介导的p53基因治疗肝癌的给药途径研究进展

然而 , 由于肝供体 的获取较难以及移植后肝的复发
转移 , 使得肝移植仅适合于肝 内有少于 3 个可见小 病灶 的病人 ; 巨大的肿块也不能行外 科手术 , 因为 有可能会造成肝衰竭及高危险性的转移 ; 经导管肝 动脉栓塞术 (A E 、 T C . 经皮穿刺肝 内无水 乙醇注射 ) 以及射频治疗 已经被证 明并 不能改善 病人 的中位
维普资讯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Frg ei l c ne Cic aioi l a ie20 a;0( :86 o i M d a Si cs l i R d l c s c 07Jn3 1 5-0 en c e n a l o ga F cl )
反应 为 I Ⅱ度发 热(9 、 战(3 , / 7%)寒 5%)注射部位
疼痛 , 未能检测到最大耐受量嗍 。
重组 人 p 3 病毒的应 用并没有像许多研究 5腺 者想像 的那样安全 。G r a i 指出, e ln 等阎 or 腺病毒的注 射能导致病毒颗粒及转导细胞强烈 的免疫反应 , 释
生存期。最近的体内体外试验均表 明, 因治疗有 基 可能成为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因治疗 的关键在于其有效的靶 向性和转染性。试验及临床 证实[腺病毒介导的 p 3 因有很高 的转染率 , 1 】 , 5基 而 且给药途径不 同, 肝癌细胞 中的转染基 因含量也有
差异 , 且其安全性还需进一步的试验和临床研究加 以完善。本文就重组人 p 3 5 腺病毒治疗肝癌的安全
例病人的资料证实 , d p 3 N r /5 A没有插入宿主细 A D 胞的危险 陛。 应用一些有损 D A的肿瘤治疗方法 , N
如放射治疗和化疗 , 不但不增加重组腺病毒的整合 频率 , 相反对放疗 、 化疗有增敏作用四 。实验观察到 把 B 20 腺病毒载体转染后能显著提高 p3基因 B 12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p 53与胰腺癌及其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鲍英 袁耀宗 p 53基因是人类肿瘤细胞中突变频率最高的基因。
大量研究表明,p53功能失活的肿瘤细胞更具有侵袭性,并对放、化疗更不敏感。
胰腺癌中普遍存在p 53基因异常[1],p 53对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及其对放、化疗敏感性的作用引起消化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恢复肿瘤细胞的野生型p 53基因表达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基因治疗途径。
本文对p53基因与胰腺癌的关系以及胰腺癌p53基因治疗的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一、p 53基因及其产物的结构和功能1.p53基因及产物的结构:人类的p53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17p 13.1,长20kb ,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
p53基因在进化中很保守,有5个高度保守区,它们可能对p 53的功能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p53基因的转录产物为2.5kb mRN A ,编码393个氨基酸的核蛋白。
p53蛋白的半衰期极短,相对分子质量约53×103,具有与单链或双链DN A 结合的能力。
它包括4个主要功能区:N 端是转录活性区(1~42AA ),可与腺病毒的E1B-55kDa 蛋白和人类的M DM 2蛋白结合,阻止p 53的转激活活性;中间是序列特异性DN A 结合区(102~292A A ),突变常发生在这个区域;C 端包括一个寡聚区(323~356A A )和一个调控区(360~383A A )。
正常细胞中p53蛋白含量很低,但在人类肿瘤及培养的转化细胞中可高达正常的5~100倍。
2.p53基因及产物的功能:正常p53基因,即野生型p53,是一种抑癌基因,其功能类似“分子警察”,监视并维持细胞基因组的完整性。
D NA 受到损伤后,野生型p 53被激活,诱导细胞在G 1期停滞,复制停止,以便有足够的时间修复损伤的DN A 。
如修复失败,野生型p 53就活化那些诱导凋亡的基因的转录,如上调靶基因Bax 和p21(w af-1),同时抑制Bcl-2基因,使细胞凋亡,从而阻止具有癌变倾向的基因突变细胞产生[2]。
p53基因最常见的突变为错意突变,然后第二个等位基因会丢失,突变的基因就变成了纯合体。
p 53功能失活存在于近半数以上的肿瘤细胞中,可见该基因在肿瘤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突变后的p53基因,即突变型p53,是一种癌基因,不仅引起p53抑癌活性的丧失,而且可以使编码产物的调节紊乱,细胞分化障碍,生长失控乃至癌变[3]。
其蛋白产物的构型发生变化,半衰期延长,稳定性升高,易在细胞核内堆积。
通过免疫组化法可检测到它的过量表达,而野生型p53蛋白则不能被检测到。
因此,p 53蛋白免疫组化阳性,则提示肿瘤细胞有p53基因的突变。
二、p 53基因与胰腺癌的关系1.p53基因在胰腺癌中的表达:p53基因的失活通常被作者单位:200025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通信作者:鲍英,E-mail:baoyin g2004@认为是胰腺癌发生中的晚期事件[4,5]。
p 53基因在胰腺癌中的突变率为60%~80%[6],阳性率报道不一可能与所选择样本量的大小和检测方法有关,至今尚未发现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M oor e 等[7]用直接序列分析和特异性甲基化聚合酶链反应对22株胰腺癌细胞系的基因改变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细胞系中的p53变异高达95%。
G erdes 等[8]也通过PCR -SSCP 、直接测序和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了7例胰腺癌患者p53基因的变异情况。
研究中的5例有p53变异。
W ada [9]还发现胰腺癌的p53突变常伴有杂合子丢失(LO H)。
这种高突变率说明p53基因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Do ng 等[6]对p53基因在胰腺癌中的突变情况做了进一步研究。
他们对72名胰腺癌患者的p 53核心外显子4-9(密码子33-331)进行直接DN A 序列分析,发现62.5%(45/72)的患者中有p 53突变,包括38例点突变和7例移码突变。
点突变包括68.9%(31/45)转换和15.6%(7/45)易位。
39.5%(15/38)的点突变为第8外显子密码子273处的CGT (精氨酸)变为CA T (组氨酸)。
34.2%(13/38)的点突变为第7外显子密码子248处的CG G (精氨酸)变为T G G (色氨酸)。
在7例移码突变中,4例发生在外显子4,2例发生在外显子5,1例在外显子6。
2.p 53与胰腺癌的分期、诊断和预后:p 53与胰腺癌分期之间的关系尚有争议。
N ag y 等[10]采用非放射性同位素印记法检测胰腺癌患者的p 53拷贝数,结果经log 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级与p53基因的缺失呈正相关。
但D ong 等[6]的最新研究却显示p 53异常与胰腺癌分化的程度无关。
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p 53基因变异对胰腺癌的诊断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L u 等[11]检测到胰腺癌患者胰液和粪便中p 53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47.4%(18/38)和37.1%(23/62),而胰腺良性疾病的突变率仅为12.5%(2/16)和19.1%(4/21),提示对胰液和粪便的p53基因检测可能是及早准确诊断胰腺癌颇有前景的方法之一。
G azzanig a 等[12]通过检测切除组织标本的野生型或突变型p53的表达并观察p53阴性和阳性患者的生存期,来研究p 53突变对胰头癌患者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生存期的作用。
结果显示,野生型p53的表达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显著相关,尤其对于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因此他们认为术前p 53检测有利于决定哪些患者需要行扩大手术。
虽然也有学者认为p53与预后的关系不明显[13],但是表达野生型p 53患者的治疗效果的确相对较好[14]。
尽管如此,毕竟p53基因并不是评估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6]。
3.p 53与胰腺癌对放、化疗的敏感性:许多实验表明,化疗和放疗后,表达野生型p53的肿瘤可有大量细胞凋亡,产生明显的生长抑制。
而p 53表达缺陷的肿瘤在治疗后却往往仍然继续生长扩大,仅很少的细胞发生凋亡。
p53突变显然—126— 胰腺病学2004年6月第4卷第2期 Chin J Pan creatol ,June 2004,Vol .4,No .2与肿瘤的放、化疗耐受有关。
M ohiuddin等[15]评估了野生或突变型p53对5-F U和放射线协同治疗胰腺癌效果的影响。
研究中的3种胰腺癌细胞系为:含野生型p53的细胞系(Capan-2)和两株含突变p53的细胞系(Panc-1和M IA PaCa-2)。
对3株细胞分别进行克隆基因测定以检测5-FU,放射线,及放射线与5-FU合用对细胞生长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结果发现,放射线提高了Capan-2细胞中p53和p21 (waf1/cip1)的表达。
而在Panc-1细胞中无提高。
M I A P aCa-2细胞中p21(wa f1/cip1)下调,p53蛋白无增加。
克隆基因测定表明,放射线上调了表达野生型p53的Capan-2细胞中胸核苷酸合酶(T S)mR N A的表达,而没有上调p53突变型细胞系中的T S mR NA水平。
说明p53状态很大程度上影响放射敏感性,且有野生型p53表达的细胞比突变型细胞对放射线更加敏感。
放射线和5-FU联合应用时,在野生型p53表达的细胞中为叠加效应,而在突变型细胞中为协同效应。
三、胰腺癌的p53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以基因作为靶点的治疗,通过修复有缺陷的基因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胰腺癌预后极差,目前放、化疗的效果不佳。
修复肿瘤抑制基因被认为是提高胰腺癌治疗效果的很有希望的方法。
由于人类胰腺癌中普遍存在p53基因变异,因此p53成为胰腺癌基因治疗的首选,并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逆转肿瘤的恶性特征,抑制肿瘤生长:利用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中p53有无突变的差别,可通过把野生型p53基因转入胰腺癌细胞,用其表达的野生型p53蛋白使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达到治疗目的。
Ghaneh 等[16]将重组腺病毒介导的野生型p53(A dp53)转入5种胰腺癌细胞中,同时在小鼠皮下接种肿瘤,观察肿瘤细胞和移植瘤的生长情况。
所有胰腺癌细胞系均出现了明显的生长抑制,A dp53转染引起肿瘤细胞大量凋亡。
动物实验表明,注射A dp53后,小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这说明复制缺陷腺病毒载体是转染野生型p53基因的有效工具,p53基因治疗是通过诱导凋亡而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的。
除腺病毒载体外,转染野生型p53也可使用非病毒基因转移载体。
聚氮丙啶(P EI)衍生物的细胞毒性很小,是其中极具潜力的一种。
M er lin等[17]以转葡糖基酶PEI为载体将p53基因转入p53缺失的胰腺癌PA N C3细胞后,p53蛋白很快恢复了表达,之后被转染的细胞进入凋亡。
p53基因转染也可与一些前体药物活化酶联合使用。
M er cade等[18]以细胞色素p450-2B1原位激活环磷酰胺后将腺病毒介导的野生型p53导入胰腺癌NP-18细胞系,分析细胞活性和细胞周期。
在小鼠皮下接种肿瘤,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并进行组织学分析和细胞周期分析。
结果显示N P-18细胞系的细胞活性显著降低,G1期前的细胞明显增多。
动物实验显示,用细胞色素p450-2B1原位激活环磷酰胺后肿瘤体积快速缩小,导入p53后肿瘤持续减小。
说明细胞色素p450-2B1原位激活环磷酰胺后导入p53可以识别DN A损伤,加速肿瘤的退化,可能成为治疗人类实体瘤的有效方法。
2.增强放、化疗敏感性:目前,放、化疗均不能显著改善胰腺癌的预后。
突变的p53基因或失活的p53蛋白阻碍了DN A的修复或凋亡的诱导。
这可能是一些肿瘤对放、化疗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
p53基因置换新疗法的出现令人振奋,因为p53可修复损伤的D NA,从而提高胰腺癌对放、化疗的敏感性。
Cascallo等[19]将Adp53导入胰腺癌细胞并用两种基因毒性药物,吉西他滨和顺铂处理,然后进行活细胞测定。
结果表明,药物处理前转导野生型p53会产生耐药性,但药物处理后转导p53可增加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
细胞周期检测显示外源性p53的表达引起细胞周期阻滞,S期的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使对药物敏感的细胞数减少。
顺铂并非特异性地杀伤S期细胞,因此在p53基因导入后,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没有太大改变。
而药物处理后再导入野生型p53的效果较好,因为后导入的p53可识别此前药物导致的DN A损伤,并使G1期之前的细胞数增多。
这与annex in检测结果和bax/bcl-2的比值相一致。
同时,移植瘤实验证实了该方法在体内的有效性。
因此,联合应用p53转导和化学治疗时,要注意给药的顺序,才会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