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载体的名词解释生物学

载体的名词解释生物学

载体的名词解释生物学生物学中,载体(Vector)是指用来传递、繁殖和表达外源DNA(或RNA)分子的工具。

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领域,载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载体在生物学中的定义、种类、应用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载体的定义载体是指一种生物分子,能够携带外源DNA或RNA分子。

它为这些分子提供一个合适数量及合适的环境,使其稳定存在,并能进行复制、传递和表达。

载体可以是DNA、RNA或蛋白质,也可以是一个细胞、病毒、质粒等。

二、载体的种类1. DNA载体DNA载体是最常见且最重要的载体类别之一。

其中,质粒是最常用的DNA载体。

质粒是一种环状DNA分子,能够自主复制并存在于细胞质中。

质粒可以在接受外源DNA后进行基因复制,从而将外源DNA稳定的传递给目标细胞。

此外,噬菌体也是常见的DNA载体,它是一种病毒,能够感染细菌,并在细菌内复制自身。

2. RNA载体RNA载体主要指RNA病毒,它是一种只能通过RNA复制和传递基因的病毒。

RNA载体包括正义病毒和反义病毒。

正义病毒将其RNA转录成DNA并插入宿主细胞染色体中,从而实现基因传递。

反义病毒则利用RNA复制酶来生成更多的RNA病毒。

三、载体的应用1. 外源基因表达载体在基因工程中广泛应用于外源基因表达。

研究人员可以将感兴趣的基因插入载体中,然后将其导入目标细胞。

通过选择适当的载体和表达元件,外源基因可以被成功地表达出来。

这对于探究基因功能、生物制剂的生产以及疾病治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基因治疗载体在基因治疗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基因治疗是一种利用外源基因修复或替代患者体内缺乏或异常基因的方法。

通过将修复好的基因插入载体中,并将其导入患者体内,可以实现基因的传递和修复,从而治疗患者的遗传性疾病。

3. 基因传递载体还可以用于基因传递研究。

通过将感兴趣的基因插入载体中,研究人员可以将其引入目标细胞,并观察和研究基因的功能和表达。

这对于揭示基因功能及相关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基因治疗新进展

基因治疗新进展

基因治疗新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迅猛进步,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在医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基因治疗通过改变患者的基因组,以修复或替代有缺陷的基因,从而治疗一些目前难以治愈的疾病。

近年来,基因治疗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医学界带来了希望和挑战。

基因治疗的新进展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其中之一是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

CRISPR-Cas9技术的诞生,使得对基因组进行精确编辑变得更容易和高效。

通过CRISPR-Cas9技术,科学家可以直接对人体细胞或动物细胞中的某个基因进行删除、编辑或修复,从而纠正遗传病的发生。

这一技术的应用将有望解决一些遗传疾病目前无法有效治疗的难题。

另外一个基因治疗的新进展是基因载体的改进。

基因载体是基因治疗中用于携带和传递治疗基因的工具。

传统的基因载体存在着许多限制,如载体稳定性低、基因传递效率低等问题。

然而,随着纳米技术的兴起,新一代基因载体得以产生。

这些纳米载体不仅可以提高基因的稳定性和传递效率,还可以通过调控载体的大小、形状和表面性质,增加基因治疗靶向性和有效性。

此外,基因治疗还面临着个体差异性和长期效果的挑战。

每个人的基因组都是独特的,针对不同人群的基因治疗可能存在不同的疗效。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基因表达、代谢和免疫反应等多个方面,努力寻找个性化的基因治疗策略,以实现针对性治疗。

另外,基因治疗的长期效果也需要更多的长期随访和临床实验验证。

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改进和优化基因治疗提供依据。

基因治疗的成功与否还与相关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密切相关。

在基因治疗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关注获得适当的病人知情同意,以及开展相应的监管和审批机制。

此外,对于基因治疗的成本和可及性问题也值得关注。

随着技术的进步,基因治疗成本逐渐下降,但仍然面临着高昂的治疗费用,以及在一些地区无法普及的问题。

因此,加强医学教育和公众宣传,提高基因治疗的社会认知度和可及性,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利用基因治疗进行癌症治疗的最新进展

利用基因治疗进行癌症治疗的最新进展

利用基因治疗进行癌症治疗的最新进展基因治疗是一种前沿的癌症治疗方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修复或增强患者体内的基因,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近年来,基因治疗在癌症治疗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为病患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基因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基因治疗的原理是通过操纵患者的基因,修复或增强有缺陷的基因功能,使细胞功能恢复正常,进而达到治愈癌症的效果。

基因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基因替代、基因静默和基因编辑等。

基因替代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通过向患者的体内引入健康的基因来替代有缺陷的基因。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载体将健康的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使其产生正常的蛋白质,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基因静默是另一种常用的方法,它通过RNA干扰等技术来抑制癌细胞中的有害基因的表达。

这种方法可以精确地靶向癌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影响,有效地抑制癌症的发展。

基因编辑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它可以直接修改细胞中的基因序列。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人员可以修复或删除有缺陷的基因,恢复细胞的正常功能。

二、基因治疗的最新进展基因治疗在癌症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令人振奋。

以下是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进展:1. CAR-T细胞疗法:这是一种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细胞改造而成的治疗方法,通过植入改造后的CAR-T细胞,患者的免疫系统可以更有效地攻击和消灭癌细胞。

CAR-T细胞疗法已被证明对某些血液系统肿瘤具有显著疗效,并已在临床上得到应用。

2. 肿瘤疫苗:肿瘤疫苗是一种通过激发患者免疫系统产生对癌细胞的免疫应答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通过利用先进的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系列新型肿瘤疫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3. 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CRISPR-Cas9系统成为最为广泛应用的基因编辑工具之一。

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系统,可以在细胞中准确地修改特定的基因序列。

这种革命性的技术为基因治疗带来了巨大的进展,并有望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

遗传疾病及基因治疗技术研究进展

遗传疾病及基因治疗技术研究进展

遗传疾病及基因治疗技术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对一些遗传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其中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是基因治疗技术。

基因治疗技术可以通过编辑人体的遗传信息,改善或治愈某些遗传缺陷导致的疾病。

在此,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谈论遗传疾病及基因治疗技术研究的进展:遗传疾病的种类、基因治疗的方法以及现有治疗的局限性。

遗传疾病的种类人类的遗传信息包含大约2万5千个基因,每个基因都有自己的特定功能。

当这些基因中的某个出现突变时,就可能导致遗传疾病的发生。

遗传疾病可以分为几种:单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疾病、复杂遗传性疾病等。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单个基因突变所致,如囊性纤维化、遗传性耳聋等;染色体异常疾病包括唐氏综合症、爱德华氏综合症等,都是由染色体异常所导致的;复杂性遗传性疾病则是受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基因治疗的方法在基因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是通过编辑人体的遗传信息来改变细胞的功能。

目前基因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替换缺陷基因、降低突变基因的表达以及将正常基因导入细胞中。

替换缺陷基因替换缺陷基因的方法是将一份完整的基因序列导入到遗传缺陷所在的细胞中。

这种方法在治疗囊性纤维化、免疫缺陷等单基因遗传疾病中已经获得了成功。

降低突变基因的表达另一种常用的基因治疗方法是降低突变基因的表达,这可以通过RNA干扰和锁核酸等技术实现。

RNA干扰是通过合成一段特定的RNA,使其能够与靶细胞中的某个基因相结合,从而抑制其表达。

这种技术广泛用于治疗癌症、免疫缺陷等疾病。

锁核酸技术则是通过绑定并拦截某个患者体内的RNA,从而阻止其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蛋白质。

将正常基因导入细胞中将正常基因导入细胞中的方法,是先将正常基因导入载体中,再将载体运输到患者体内,从而将正常基因引入体内。

这种方法常常用于补充酶缺乏等疾病,如苯丙酮尿症的治疗。

此外,导入正常的基因也可以被用来进行一些潜在的癌症基因治疗研究。

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

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

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其中,基因治疗无疑是最近几年备受瞩目的热点话题。

基因治疗是指通过转移一些特定的基因进入患者的细胞中,使得患者的基因表达得到重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1、基因治疗的概念基因治疗是一种借助基因工程技术的手段,将人工合成的基因或修饰过的天然基因,通过某种方式,例如病毒载体或磁性纳米颗粒,将其导入患者体内,并在体内的细胞中表达,从而治疗与基因有关的疾病。

2、基因治疗的原理基因治疗的原理是将治疗所需基因的DNA序列导入患者的细胞中,由于细胞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有缺陷的基因。

比如说,将癌细胞中有缺陷的基因修复,使其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3、基因治疗的应用场景基因治疗目前主要应用于遗传性疾病的治疗,例如囊性纤维化、血友病等疾病。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癌症和病毒感染等疾病。

二、基因治疗的未来发展1、基因编辑技术与传统的基因治疗不同,基因编辑技术是对个体的基因组进行直接编辑或修改。

例如,可以通过CRISPR Cas9基因编辑技术切除或替换患者DNA上的异常基因,从根本上治疗基因疾病。

2、CAR-T细胞疗法CAR-T细胞疗法是目前基因治疗中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

这项技术是通过提取病人的T细胞,并把它们重新程序化以识别和消灭癌细胞,从而攻击癌症。

3、基因组学的突破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我们对于人类基因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而这些认识也为基因治疗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在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对于个体基因数据的分析,更好地发现并治疗基因疾病。

4、个性化医学的实现基因治疗的未来方向将会是个性化医学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基因组特征,对于其诊疗方案进行个性化的调整,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治疗的效果。

三、基因治疗的风险和挑战尽管基因治疗的前景非常美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

基因治疗中基因转移载体的研究进展

基因治疗中基因转移载体的研究进展

的载 体 来 实 现 目的基 因 的 转 移 。这 种 方 法 具 有 很 高 的 转 移 效 率 , 此 在 目前 的基 因治 疗 中 占有 重 要 地 位 。该 方 法 的 具 因 体 步 骤 是 先 将 目的 基 因 导 入 经 改 造 的病 毒 颗 粒 中 , 让 病 毒 再 颗 粒 感 染 靶 细 胞 , 而 将 目的 基 因转 移 到 靶 细 胞 中 口 。常 从 ] 用 的病 毒 载 体 有 逆 转 录 病 毒 载体 (R t vrs V)腺 病 毒 er i ,R 、 o u 载 体 ( eo i s V) 腺 相 关 病 毒 载体 ( eoAsoi e Ad nvr ,A 、 u Adn— sc td a Vi s AAV) 单 纯 疱 疹 病 毒 载 体 ( re i l rs r , u 、 Hep sSmpe Vi , x u
■●治 或 预 疾 , 用 因 移 基 调 来 -曼 疗 者 防 病是 基 转 或 因 控 治 戛 _ 利
● ■一 愈 疾 病 的 手 段 , 在 基 因水 平 上 对 人 类 遗 传 疾 病 进 行 是 治 疗 。基 因 治 疗 不 仅 用 于 遗传 疾 病 的治 疗 , 用 于 后 天 获 得 也 性疾病 , 肿瘤 、 如 自身 免疫 性 疾 病 、 官 移植 等 的 治 疗 。被 转 器 移 的基 因在 靶 细 胞 内 替代 或者 修 复 受 损 基 因 , 细胞 恢 复 正 使
体 内 。这 一 方 法 的 优点 是 在 将 细 胞 移 植 回体 内前 , 以 对 细 可
胞 进 行 检 查 和 优 化 。但 该 方 法 仅 局 限 于 可 移 植 细 胞 , 淋 巴 如
细 胞 、 髓 细 胞 等 , 时 仍 需 对 可 能 发 生 的 免 疫 反 应 进 行 检 骨 同 查 。间 接 体 内 法这 种 间 接 治 疗 方 法 比体 内法 具 有 更 高 的转

基因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与进展

基因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与进展

基因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与进展肿瘤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已经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基因治疗通过对肿瘤细胞中的异常基因进行修复或靶向治疗,能够改变肿瘤细胞的特性,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基因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并探讨其进展和潜在挑战。

首先,基因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其中一种常见的基因治疗方法是利用携带有抗肿瘤基因的载体,将其转染到肿瘤细胞中实现治疗效果。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将p53基因(抑癌基因)携带的载体注射到恶性肿瘤中,能够恢复p53基因的功能,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基因治疗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中的血管生成因子,从而阻断肿瘤的营养供应,抑制肿瘤的生长。

其次,基因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进展也日益明显。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CRISPR-Cas9等工具已经可以更加精确地编辑和修复异常基因。

以前无法治愈的一些肿瘤类型,现在通过基因治疗也取得了显著效果。

例如,针对一些遗传性肿瘤或者特定基因突变引起的肿瘤,基因治疗可以进行基因修复或基因编辑,恢复肿瘤细胞的正常功能,使其恢复对抗癌机制。

此外,利用基因表达谱分析等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对不同肿瘤类型的基因表达和遗传变异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个性化基因治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案。

然而,基因治疗在肿瘤治疗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每个肿瘤的基因组和基因表达谱都具有较大的异质性,目前的基因治疗策略还无法完全适用于所有肿瘤类型。

因此,需要深入了解不同肿瘤类型的基因异常和内在机制,以开发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其次,基因治疗中的载体选择、递送方式和剂量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基因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和进展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通过修复异常基因或靶向干扰肿瘤细胞的特定信号通路,基因治疗在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基因治疗,顾名思义,是利用基因技术来治疗人类疾病的一种方法。

基因治疗不同于传统的药物治疗,它是通过改变患者的基因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因治疗在医学领域是一项前沿的研究课题,在短时间内,基因治疗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面临着很多难题和挑战。

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目前,基因治疗已成功治疗了许多遗传疾病,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囊性纤维化等。

在基因治疗的过程中,科学家会注入一个健康的基因来替代患者身体中出问题的基因。

这些新的基因会纠正或替代造成疾病的基因。

按照治疗的方式不同,基因治疗可以分为五大类:1. 基因替换型:用正常的基因替代不正常的基因。

2. 基因抑制型:阻止某个基因表达。

3. 基因编辑型:利用基因编辑工具,如CRISPR-Cas9,直接对人类基因进行修复。

4. 基因表达型:引导一个新基因表达,以代替某个疾病基因的功能。

5. 免疫基因治疗:将修改后的细胞注射到人体内,启动机体免疫功能攻击癌细胞。

可以看出,基因治疗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并且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解决基因导入的方式和效率问题以及确保其安全性。

在基因导入方式上,目前使用的主要是载体,如腺病毒、逆转录病毒等。

但载体的缺点是不能有效传递大型基因,并且可能会引起患者的免疫反应。

为此,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何开发更好的载体,如合成载体和基因编辑技术等。

另一方面,随着基因疗法的不断发展,治愈患者的成功率也在逐渐提高。

之前位于美国的FDA已批准了针对血友病的基因治疗产品,在患者使用后,大多数人获得了有效的治疗效果,大幅改善了患者的生活。

而基因治疗已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未来有望对多种疾病进行准确的划分和治疗。

但要实现基因治疗的规模化应用还需解决一些挑战:第一,基因治疗的成本过高,限制了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应用。

第二,基因治疗的安全性仍存有争议,如何确保基因治疗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不会带来过多的风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进展
摘要:基因治疗已经开始用于肿瘤、癌症及各种遗传性疾病的治疗当中,临床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且应用前景广阔。

基因治疗的关键是采用适宜的载体材料将外源基因传递至受体靶细胞中,本文总结了基因治疗中常用的病毒、非病毒载体,报道如下。

关键词:基因治疗病毒载体非病毒载体
基因疗法是经由各种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至特定的组织靶细胞中,并通过转录表达达到治病目的[1]。

理想的基因载体应具有如下特点:在特异组织细胞中可有规律地、持续地进行外源基因表达;与细胞膜亲和性高、一定的靶向性及稳定性、安全、制备工艺简单。

基因疗法的载体可分成病毒型及非病毒型载体,病毒型载体转染效率高,但导向性差、携带信息量低及潜在致瘤性等不足;非病毒型载体则毒性低,免疫原性低,但与组织细胞亲和力较低[2]。

目前。

本文就两种常用的基因治疗在体进行相关综述,报道如下。

1 病毒载体
1.1 逆转录病毒载体
逆转录病毒载体基因传递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应用外源基因代替病毒本身组成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另外一部分为在包装细胞的基因序列中整合了部分逆转录病毒基因。

20世纪90年代,
世界上应用基因治疗的首例临床病例应用的就为逆转录病毒载体。

截止目前,RV是在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载体。

其中,常用的是一种经moloney鼠白血病病毒(MMLV)修饰获得的RV载体。

RV具有较多优点,如基因表达稳定持久、转染率高,但其转染只限于分裂期细胞,最大可携带8Kb外援基因,与宿主基因组随机整合可诱发基因突变,产生具有遗传特征的野生型病毒,故进一步完善。

1.2 腺病毒载体
腺病毒是一种DNA分子,为裸露的DNA病毒,载体容量需要小于7.5kb。

腺病毒能够感染全部周期的癌变细胞,获得广泛采用。

研究发现,E1区替代型腺病毒载体感染、表达率高、毒性低、制备工艺简便、可得到高滴度的纯化载体。

鉴于重组腺病毒载体不会整合进入宿主基因组织,在体基因也以额外的形式存在于染色体以外,表达时间不持久,因此是IL-2肿瘤基因治疗中的较为合适的载体。

1.3 慢病毒载体
慢病毒是经由HIV21演变而来的一种RNA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亚类。

染色体基因组中具有核苷酸定位信号序列,能高效地感染靶细胞,使得外源基因获得稳定表达。

由于LV可感染非分裂、分裂细胞,传递较长的基因片段,经修饰的载体,能够诱导调控,宿主适应范围较广并可降低重组几率,因此能够起到高效整合、高效表达目的,成为备受关注的一种真核生物基因转染载体。

1.4 单纯疱疹病毒在体
单纯疱疹病毒属于双链DNA病毒,作为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基因载体,具有如下优点:(1)外源基因容量达40kb~50kb,是目前病毒载体中容量最大的一种;(2)嗜神经特性,可在神经组织中获得终生潜伏性感染,适用于各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老年性痴呆及帕金森氏病等;(3)滴度较高;(4)可转染分裂期细胞、非分裂期细胞。

由于只是具有潜伏性感染特征,HSV载体可应用于需较长时间治疗的疾病。

但HSV 用于肿瘤基因治疗,不适于要求具有高水平表达特征的基因传递。

此外,HSV细胞毒性仍然较强,早期的基因剔除可显著降低HSV载体的毒性风险。

2 非病毒载体
2.1 多聚物
聚乙烯亚胺是至今设计最为成功的一种非病毒载体聚合物。

主要分为线状、分枝状两种结构。

每3个PEI原子中就会有1个胶基原子,生理环境下,能够发生质子化,使PEI带正电荷,且PEI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

基于其自身具有较强的内吞缓冲能力,无需溶酶体溶解剂即可显示出更为优良的基因转染效果。

2.2 脂质体
脂质体载体是用人工合成的双层磷脂质,包装DNA,之后复合成为脂质体-DNA复合物。

脂质体载体无毒性,亦无抗原性,脂质体包裹目的基因,使其避免遭到核酸酶的降解,且容量大,亦可联合其它种类的载体应用,并可经由静脉注射将靶基因导入目标部位,这些特点使得脂质体载体更容易应用于临床。

2.3 裸露DNA
裸露DNA基因疗法工艺简单,它由编码活性物质基因及载体质粒两部分组成。

自从有报道[3]骨骼肌内注射一定量的裸露DNA可达到基因转移治疗的效果以后,又陆续出现了皮肤、心肌、肝脏中采用注射裸露DNA实现基因转移及表达的报道[4]。

作为基因载体,裸露DNA可利用细菌大量生产廉价质粒;但其缺点是稳定性较差,转染率低。

2.4 壳聚糖载体系统
壳聚糖载体是近年来新兴起来的一种转染试剂,可被组织降解并,不会造成蓄积及对组织产生毒性。

有研究认为对壳聚糖侧链进行修饰后,可提高转染率。

已有提高壳聚糖载体系统转染率的相关报道,但壳聚糖非病毒载体转染率仍旧较低,需进一步的研究。

3 展望
自从世界上首例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治疗遗传性疾病以来,基因治疗的载体种类开发得到长足发展,进一步寻找高效、安全、简便的基因载体仍然任重而道远。

病毒的免疫反应是制约病毒载体基因治疗的关键,需构建出更合适的病毒载体,降低免疫原反应并保持介导效率;而对于非病毒载体,其关键是提高导入效率,并保证基因表达的连续性。

随着载体、转移系统的完善,基因治疗将会加速发展,必将在癌症、心血管慢性疾病及各种遗传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Ivana Dostalova,Marie Kunesova, Jaroslava Duskova,et al.Adipose tissue resist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norexia nervosa[J].Nutrition,2006;22(10):977~983.
[2] Xiao-Qiao Dong,Yue-Yu Hu,Wen-Hua Yu,et al.High concentrations of resistin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acute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 are associated with poor outcome[J].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09,17(2):673~674
[3] Elisabeth A.Bostrm,Andrej Tarkowski,Maria Bokarewa.Resistin is stored in neutrophil granules being released upon challenge with
inflammatory stimuli[J].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BBA)-Molecular Cell Research.2009,1793(12):1894~1900.
[4] Guenter Hoefle,Christoph H.Saely, Lorenz Risch,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ipose-tissue hormone resistin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Clinica Chimica Acta,2007,386(1-2):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