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上海中考初三语文模拟考试J卷

合集下载

2009静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09静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09年静安区中考一模试卷(100分钟完成)注意:本卷共有29题,请将所有答案用墨水钢笔或水笔写在答案纸上。

一、积累与运用(25分)(一)默写(15分)1、草枯鹰眼疾,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观猎》)2、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书愤》)3、青山绿水,___________________ (白朴《天净沙·秋思》)4、___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把酒临风……(范仲淹《岳阳楼记》)(二)选择(10分)6、下面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2分)A、寒噤邂逅肆虐证卷B、贫瘠辗转布署屏障C、遨游骤然荡漾诽谤D、瑰丽泻密弥散严峻7、下面加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 (2分)A、每读一次好书总有开卷有益的体会。

B、父母对孩子耳熟能详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很大影响。

C、袁隆平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

D、邓稼先是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

8、下面标点中使用有误的一处是:________ (2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①,城市②,让生活更美好③。

这样的目标,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9、下面不属于比喻句的一项是:________ (2分)A、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B、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C、那是大家简直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D、竹山门啊,你是耸立在我国近代史上一座血染的丰碑!10、下面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2分)A、《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的马致远。

B、民族英雄文天祥写下《过零丁洋》,以诗明志。

C、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一文中,表达了证卷寄情山水的思想。

D、柳宗元在与王安石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并称“王柳”。

09年上海金山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09年上海金山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09年上海金山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2009年金山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6题。

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一)默写(15分)1.峰回路转,_____________,醉翁亭也。

(欧阳修《醉翁亭也》)2.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观书有感》)3.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书愤》)4.夫大国,难测也,_________________。

(左丘明《曹刿论战》)5.《岳阳楼记》中表明滕子京谪守巴陵所取得政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题(10分)6.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全神贯注温文尔雅神采奕奕消声匿迹B.天造地涉一泄千里以身殉职无所适从C.应接不暇流连忘返趾高气扬咄咄逼人D.走投无路怡然自得受益匪浅循规蹈矩7.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A.虽然上海与汶川地震灾区相隔遥远,但我们的心和灾区人民的心是息息相通的。

B.储存在这时的粮食太少了,他们必须精打细算地使用以便维持生命。

C.毕业时回想起老师对我们吹毛求疵的谆谆教诲,心中不禁涌起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D.不知道什么原因,对于令大家十分感动的事,他却总是无动于衷。

8.下列没有使用修辞的一项是()(2分)A.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

B.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

”C.年迈的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D.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

9.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A.《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法国B.《范进中举》——鲁迅——中国Section targetingC.《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中国D.《贤人的礼物》——欧·亨利——美国10.下列对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有上阕和下阕组成,“阕”也可称“片”。

2009年上海市青浦区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2009年上海市青浦区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青浦区2009年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8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第一部分阅读(90分)一、文言文阅读(42分)(一)默写(18分)1.欲把西湖比西子,。

(《饮湖上初晴后雨》)2.闻水声,_______________,心乐之。

(《小石潭记》)3.。

更吹落,星如雨。

(《青玉案·元夕》)4.,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5.闭之,则右刻“,”,……(《核舟记》)6.山水之乐,。

(《醉翁亭记》)(二)阅读下列诗词,完成7—8题(4分)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下列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偶,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中“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

B.“常作客”表明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繁霜鬓”刻画出诗人因“艰难苦恨”而苍老的形象。

C.诗人独上高台,俯瞰群峰,悲喜交加,孤零愁苦又壮心不已,深深伤感又无限欣慰。

D.诗人绘秋形、摹秋声、描秋色、画秋态,建构了一个诗情的世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8.诗中凸显秋意之深,景界之阔,又在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的一联是,。

(2分)(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盘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2009年中考语文模似试卷参考答案

2009年中考语文模似试卷参考答案

2009年中考语文模似试卷参考答案一、积累·运用(22分)1.(4分)(1) bō jiān(2)俊——峻溃——馈2.(4分)(1)第②句有语病,修改:将“就是”改为“就要”,去掉“的过程”;(2)第③句有语病,修改:在“青少年时期”后添加“有没有”或“能否”。

(4分。

每小题2分,找出病句正确后,修改正确得2分。

将修改后正确的句子填在空白处也可)3.(6分)(1)您好,我是××学校校报记者×××,我想了解一下“两会”的有关问题,不知您是否有时间接受我的采访?(3分)(2)学习固然紧张,可关心国家大事也是我们应该做的,而且了解“两会”也是增长我们知识的一个途径。

(意思对即可)(3分)4.(10分)(①—⑥题每题1分,⑦—⑩中任选两题,每题2分。

请注意:①—⑥题为必答题;⑦—⑩题为选答题,从中任选两题作答,若答两题以上,只批阅最前面的两道题。

)必答题:(1)黑云压城城欲摧(2)学而不思则罔(3)浅草才能没马蹄(4)窈窕淑女(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答题:(7)莫道不消魂(8)斜晖脉脉水悠悠(9)欲语泪先流(10)虫声新透绿窗纱二、阅读·理解(66分)(一)阅读《“能吞能吐”的森林》,完成5~8题。

(共16分)5.(3分)从列数据、引材料(引用说明)、打比方(比喻说明)任选一种来谈。

6.(3分)说明森林破坏范围之大或数量之大(森林破坏严重)。

7.(6分)(1)原因: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被采伐和毁掉;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急剧增加。

(3分)(2)影响: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3分)8.(4分)(1)加大“双创”活动宣传力度,让全市人民增强环保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2)加快荒山绿化工作(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3)严格控制“三废”排放,还我市清水蓝天。

2009年上海市中考初三语文模拟考试J卷

2009年上海市中考初三语文模拟考试J卷

2009年上海市中考初三语文模拟考试J卷一、文言文阅读(42分)(一)默写(18分)1、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3、出师一表真名世,。

(《书愤》)4、,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5、可怜身上衣正单,。

(《卖炭翁》)6、,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二)阅读下列诗词,完成7—8题(4分)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孤蓬万里征”中“孤蓬”是指。

(2分)8、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一句点明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环境。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一句以“浮云”、“落日”来表现“诗人”与“故人”的惜别之情。

C、“萧萧班马鸣”一句,既委婉地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又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D、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流露出缠绵悱恻、哀怨悲伤的情感。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009年上海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一).doc

2009年上海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一).doc

2009年上海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一)第一部分阅读(90分)一、文言文阅读(共42分)(一默写)(18分)1.当年万里觅封候,(《诉衷情》)2、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3、向来枉费推移力,(《观书有感》)4、,更吹落,星如雨。

(《青玉案·元夕》)5、予独爱,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6、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7—8题(4分)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是指。

8、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⑴首联写远望之色。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惊叹不已的心情。

⑵颔联写近望之势。

“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⑶颈联写细望之景。

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

极目远眺,飞鸟还巢,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⑷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9—11题(8分)橘逾淮为枳(节选)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9、解释加点的字.(4分)⑴吏二缚一人诣.王诣:()⑵寡人反取.病焉取:()10、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1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2分)(四)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12—15题(12分)于令仪赠盗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②,晚年家颇裕。

虹口区2009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虹口区2009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虹口区2009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6题。

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第一部分阅读(90分)一.文言文阅读(42分)(一)默写(18分)1.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青玉案·元夕》2.出师一表真名世,。

(《书愤》)3.,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4.学而不思则罔,《孔孟论学》5.……皓月千里,,,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岳阳楼记》)(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6—7题(4分)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词作描写的主要事件是(2分)7、下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B.“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词牌。

C.“江城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D.“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词牌,“江城子”是这首词的题目。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未尝识书具.具(2)不使.学使9、下列解释文中画线句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2分)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A.乡里人感到奇怪,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B.乡里人对他感到奇怪,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C.乡里人对他感到奇怪,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D.乡里人感到奇怪,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10、作者在文中强调的观点是(2分)(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赵襄子学御韩非子赵襄子①学御②于王子期③。

上海市黄浦区2009届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语文试卷

上海市黄浦区2009届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语文试卷
⑨又过了一周,父亲送我们的水仙花像约好了似的,一起竞相开放,吐露美丽的芬芳。生命,多美丽,多香,可是人跟花一样容易枯萎,难以永恒。通过这沉沉的分离,人会明白许多,这种明白令人要么走向虚无,要么会更执著。
⑩父亲离去了,明知这是他最后的离去,却还想,这意味着今后父亲就不会有病痛和衰老了,不必再经历伤悲的离去,他将安好地留在我们的心里。父亲永久的笑容让我看到他对世界的爱,那是他在叮嘱我们珍惜所拥有的每一个白天与黑夜
⑤从一定意义上说,某某的历史,是一段水上沉淀的历史,是一篇水和桥的发展史。建于1907年的外白渡桥,可以看作这段历史在最近二百年中的重要节点之一。
⑥很多人都知道,外白渡桥既是跨某某河的第一座近代化桥梁,也是某某第一座钢结构桥。但它的价值仅止于此吗?更重要的是,自外白渡桥之后,某某河上又陆续建了20多座桥,把某某某某北两岸连接起来。此举为某某某某岸的工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交通基础,使城市发展进入“跨越某某河时代”。
某某市黄浦区2009届中考模拟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00分钟)
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不给分。
第一部分阅读(87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0分)
(一)默写(18分)
1.,阴阳割昏晓。(《望岳》)
2、,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
3、山河破碎风飘絮,。(《过零丁洋》)
4、。更吹落,星如雨。(《青玉案·元夕》)
【注释】①曹冲:曹操的儿子。文中“太祖”即指曹操。②面缚首罪: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请罪。③免:免于祸④自归:自首。⑤谬:假装。⑥县:通“悬”。
13、“今单衣见啮”中“见”的解释是()(2分)
A.看见B.见解C.出现
D.表示被动,相当于“被”E.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上海中考初三语文模拟考试J卷一、文言文阅读(42分)(一)默写(18分)1、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3、出师一表真名世,。

(《书愤》)4、,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5、可怜身上衣正单,。

(《卖炭翁》)6、,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二)阅读下列诗词,完成7—8题(4分)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孤蓬万里征”中“孤蓬”是指。

(2分)8、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一句点明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环境。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一句以“浮云”、“落日”来表现“诗人”与“故人”的惜别之情。

C、“萧萧班马鸣”一句,既委婉地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又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D、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流露出缠绵悱恻、哀怨悲伤的情感。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本文选自编年体的历史著作,题目中“讽”的意思是。

(2分)10、下列句子中,对“时时而间进”翻译最恰当的是(2分)A.有时间或还有人提意见B.有时悄悄地有人提意见C.经常间或有人提意见D.经常悄悄地有人提意见11、齐威王最终使齐“战胜于朝廷”的主要原因是①;②。

(4分)(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韩休为相休为人峭直①,不干②荣利。

及为相,甚允③时望。

始,嵩④以休恬和,谓其易制,故引之。

及与共事,休守正不阿,嵩渐恶之。

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

上掺⑤临镜默然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

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注释]①峭直:严峻刚直。

②干:求取。

③允:与……相当。

④嵩:即萧嵩,唐朝丞相、军事家。

⑤掺shǎn:拿。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1)及为相及:(2)上掺临镜临: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2分)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14、唐玄宗为什么要“以韩休为相”?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2分)()A.韩休做人严峻刚直,不求取个人荣利。

B.忠言逆耳利于行,以韩休为相天下必肥。

C.韩休为相参与国事,唐玄宗就睡得安。

D.为了国家安定,百姓富裕。

15、文中写“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的具体表现是①;②(请用自己语言回答)(4分)二、现代文阅读(4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2分)声声慢⑴我家至今仍住上海老城厢——一幢老式砖木结构的沪地民居的二楼。

在与我们相距三四米的对面楼下,一间简陋的小屋,住着一位孤寡老人沈阿姨。

她搬来那年,好像刚从里弄生产组退休。

⑵白驹过隙。

一转眼,沈阿姨已与我家做了三四十年的邻居了。

近年,小屋空关,却关不住多年前那些suǒsuì的往事。

⑶沈阿姨与我母亲一辈。

她的身体稍瘦,颧骨高高的,眼睛大而有神。

母亲曾帮她给乡下的侄子代写过几封信,知道她虽然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但明事理。

⑷沈阿姨的小屋,只能搁一张床和一张小方桌,地方逼仄。

所以,大白天她一般都是拿个小板凳坐在门口,附近动静,尽收眼底:无良“路人”偷我停放在楼下拐角处的自行车,被她发现后喝退了;我的没上学的女儿溜出来玩,几次得到她的照管;她还应我母亲所托,及时叫住了磨剪刀的、箍桶的、卖新米的……⑸不过,最令人感怀的,莫过于她的有关“收衣裳”的提醒。

⑹对于坐在家门口的沈阿姨来说,何止是过往的一切,甚至连老天爷的喜怒哀乐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每当天上有细微的不易察觉的雨丝飘落,她都会抬起头,朝我家的窗口喊道:⑺“赵阿姨,落雨嘞!”⑻这是沈阿姨在提醒我母亲,无论谁在家都能听到,然后赶紧收进晾于窗外的衣物。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沈阿姨神清气朗,喊声响亮,语速不快不慢。

⑼“赵阿——姨,落雨——嘞!”⑽这还是沈阿姨在提醒我母亲。

只是进入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她的精神已不如先前,而且患有气管炎,喊声没有那么响了,语速也减慢了一些。

但这并不影响她提醒的效果。

⑾“赵——阿——姨,落——雨——嘞!”⑿这依然是沈阿姨在提醒我母亲,一如既往。

只是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头几年,沈阿姨的老态日见明显,气管炎愈来愈严重,而且内脏也查出几样毛病,故而喊声略微弱了一点,语速又放慢了一些,有时还伴随着咳嗽。

但这同样不影响她提醒的效果。

⒀柴米油盐、洗衣晒被,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基调。

三四十年来,沈阿姨那一声声热诚善良的提醒,从未间断,使我家躲过了一场场突如其来的阵雨、大雨、暴雨,使晾晒在外的衣被始终避免了叫雨淋湿的尴尬。

这一年又一年的关照,犹如点点滴滴的甘露,注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细水长流”般的常年滋润,要比“激情喷泉”式的瞬间惠施,更教人感念。

⒁尽管标题为《声声慢》,可我知道,多少年了,沈阿姨的喊声不是马上慢下来的,而是在一个个较长的时间跨度里渐次变慢的,如同她渐次变老一样。

这是自然规律,人老了,总会有喊不出声音的时日。

那天,女儿给“沈家奶奶”端去馄饨的时候,她发烧住院了。

⒂母亲去医院看沈阿姨,只见她全身浮肿,且已引起并发症。

母亲正欲安慰一番,这时听到她说:“赵,赵阿……姨……”同时无力地拉住母亲的手□“我,我……不,不会……好……了。

”⒃未几,沈阿姨的呼吸连同她的关照打上了永远的休止符号。

⒄没有了沈阿姨的喊声,我家晾晒的衣物已两次被雨淋湿:一次,衣服都已晾干了,又让雨水浇了一遍;另一次,太阳下晒得暖烘烘、香喷喷的棉被,竟横遭雨袭。

这大概是习惯性依赖或疏忽所致。

沈阿姨走后,母亲惆怅地说:“现在,收衣裳要自家上心了!”⒅生活中某样看似平凡的东西,只有在失去之后,才能真切地体悟到它的温馨和可贵。

⒆估计过不了多久,我们这一带就要夷为平地,这里的居民将迁入“各管各”的新楼房。

这里发生过的一切,也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会记得沈阿姨,更别说她喊过的声音了。

可是,我记得。

非但记得,我还懂得,沈阿姨那曾经回荡于街头巷口的一声声“落雨嘞”的提醒,乃是上海滩一道淳朴的人文景观,也是一道正在消逝的风景。

不管来日我心灵的天空下不下雨,我都要把这风干了的“提醒”珍藏于记忆深处,以便随时听听那岁月的回声。

16、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却关不住多年前那些suǒsuì的往事。

17、仔细阅读6——12段,从沈阿姨三处内容相同的提醒声中,你读到的信息有(6分)①;②。

18、第13段划线句的修辞手法是,其作用是(4分)19、请选出对第⒄段划线句子作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A.划线句通过具体描写“我家”晾晒的衣物被雨淋湿后的尴尬,更体现了沈阿姨热诚善良的提醒的可贵。

B.句子中“晾干”、“浇”、“暖烘烘”、“香喷喷”、“横遭”等词语,更形象写出了雨势的迅猛,让人措手不及,突出了上海天气多变。

C.更能突出“生活中某样看似平凡的东西,只有在失去之后,才能真切地体悟到它的温馨和可贵。

”这一感悟。

D.划线句去掉与否,在语段意思的表达上是一致的。

20、阅读第⒆段,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7分)①带点词语“各管各”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②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划线句的理解。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26分)年轻时应该去远方肖复兴①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②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的11个州的路线图。

出发后的第三天,他从得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那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的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③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

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④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

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

我们闲谈起来,我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

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

”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

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

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就了他。

⑤我也想起我自己,在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

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

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青春的曲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⑥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

而漂泊不是旅游,为了多品尝一些人生的滋味,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

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

⑦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也要借着风力飘向远方。

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这未开垦的处女地。

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窗;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面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