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急慢性骨髓炎的体会
骨髓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骨髓炎的中医治疗方法骨髓炎是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对骨骼的破坏可以说是特别严重的,因此很多人,当得了骨髓炎以后,会进一步的发展影响自己的健康,所以想尽快了解骨髓炎的中医治疗方法,为了你能尽快康复,就来看看下面介绍的中医治疗方法吧。
采用扶正祛邪、内外同治的治疗原则。
一、辨证选方:1.血虚寒凝:治法:温经散寒、养血通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10g,细辛3g,桂枝10g,桑寄生15g,牛膝g,茯苓12g,防已10g,当归12g,川芎12g,白术12g,生甘草6g。
体虚者加党参12g,杜仲12g;病在上肢加羌洽9g,姜黄10g。
2.气血两虚: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加减。
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当归12g,白芍15g,熟地9g,黄芪15g,肉桂1g(冲服),炙甘草6g。
3.肝肾不足:治法:阴虚者,养阴清热;阳虚者,温阳散寒。
方药:阴虚者:秦艽鳖甲汤加减。
地骨皮、柴胡各30g,秦艽、知母各15g,鳖甲30g,当归15g,玄参9g。
阳虚者:阳和汤加减。
熟地30g,白芥子6g,炮姜3g,麻黄3g,甘草3g,肉桂3g,鹿角胶9g(烊化冲服),补骨脂10g,白术10g,茯苓12g。
4.热毒蕴结: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托里透脓散加减。
金银花15g,连翘15g,野菊花15g,地丁15g,党参12g,白术12g,生黄芪12g,当归15g,山甲10g,角刺15g。
热盛者加黄连9g,黄芩9g,栀子9g,去党参、白术、黄芪。
二、专方验方:(一)独角莲膏药组成及制法:鲜独角莲2份,樟丹1份,香油2份。
先将独角莲切成片,将香油熬开后下独角莲炸其成黄褐色,后取出弃之。
炼药油至滴水成珠后,加入樟丹、搅拌、成黑色后、倒入冷水中拔火毒即成膏药。
用竹签将药肉摊在纸上或布上备用。
用法:加热局部外贴。
适应症:急、慢性骨髓炎(选自《千家妙方》下册)。
(二)黄升丹组成及制法:水银30g,白矾24g,火硝21g,将上述三药用升华方法制成,色黄者为黄升丹,色红者为红升丹。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80例体会

33 全身和局 部应 用抗 生 素 , . 有利 于控 制 细 菌 的发展 、 扩
散 。消 除局部 炎 症和 水肿 , 改善 全身 中毒症 状 , 进 愈合 。 促
慢性骨髓炎病 程长 , 患者 体质 多虚弱 , 热毒 注骨 。患 者倦 怠
可在拔 出庆大霉素聚 甲基丙烯 甲脂珠链 4~ 6周行二次 植骨 内固定术 , 骨块移植 、 骨瓣移位修复等 。以利骨愈合 。 122 内服中药清热 解毒 , 血 止痛 。仙 方活 命饮 加 黄连 .. 活
组织 , 打开封闭的骨髓腔 , 直到病变部位有 血运为止 , 用生理
时、 不彻底 , 复发 、 迁延 而成 , 或是致病菌毒力 较低 , 患者抵抗
力较强 , 发病 起 始就 表现 为 慢性 骨髓 炎 。交 通事 故 的增 在
加, 各种 内固定 物 的应 用等 , 使外 伤骨 感染也 相对增 加 。及 时有效 地治疗慢性骨髓炎是当务之急。
【 关键词】 慢性骨髓炎 ; 抗生素 ; 内服外敷 中药
20 0 0年 1 月至 20 0 7年 1月 , 者应 用 中西 医结 合治疗 笔
慢性 骨髓 炎 8 0例 , 取得 满意疗 效 。现将 治疗 方法 及体 会 总
结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凡士林 等调成膏外用 ) 。 1 3 疗效评定标准 . 全 身症状 消失 , 口愈合 、 伤 骨愈 合 , 局 部无 红 、 、 痛等表 现 , 肿 热、 x线检查 骨 膜反应 , 明显减 轻 , 骨 质修 复明显 为治 愈 , 疗效优 。全身症状 消失 , 口愈合 , 伤 骨愈
中医药学论文范文:中医药内外兼治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中医药内外兼治慢性化脓性骨髓炎自2008年1月~2013年12月,作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采用中药内服外用并举的方法,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63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63例,男38例,女25例。
年龄最小9岁,最大66岁,平均37.5岁。
病变部位:上肢21例,其中左侧7例,右侧12例,右手部2例;下肢42例,其中左侧17例,右侧25例。
发病原因:血源性33例,外伤(开放性损伤,烧伤感染)性21例,原因不详者9例。
病程最短1年,最长13年。
2诊断依据临床以病变处感染破溃,久不收口并形成窦道,窦道最少1个,最多3个,窦道直径最小0.5cm×0.5cm,最大1cm×1cm,深达骨面,窦道内均有脓性分泌物流出。
窦道口外创面最小3cm×5cm,最大5cm×7cm,疮口凹陷,周围色泽紫暗,病变处有深压痛;X线照片显示:病变处骨质有明显的破坏性改变,其中49例骨皮质增厚,骨密度增高;9例骨膜硬化,骨髓腔阻塞;5例死骨形成。
脉象沉迟细滑。
85%的患者伴有纳差气短,面色萎黄或晄白,形体消瘦,畏寒肢冷等全身症状;15%的患者全身情况尚好。
3治疗方法3.1内治法治以温阳散寒,化湿除痰,破瘀解毒,益气补血,补肾壮骨。
药用:熟地15g,鹿角胶10g,肉桂8g,炮姜6g,白芥子10g,续断10g,牛膝10g,土元10g,露蜂房10g,炙甘草6g。
根据患者年龄大小及体质强弱,药物剂量可适当增减,并可随症加减。
脾胃气虚加黄芪12g,炒白术12g;痰湿重者加半夏10g,茯苓12g;热毒未尽加忍冬藤15g,白花蛇舌草12g。
每剂药煎煮2次,早晚各服1次。
同时加服小金丸(成都九芝堂金鼎药业有限公司)每天2次,每次1.2g。
3.2外治法窦道内用七仙条[1]———红升丹50g,白降丹50g,熟石膏30g,冰片3g,制乳香15g,制没药15g,血竭15g共研细末,小米糊为条阴干,用时插入孔内,隔天换药1次;有游离的死骨,用推车散[1]———蜗牛、干姜各等份共研细末,做成药线插入孔内,次日死骨即出,待死骨排除后,用五五丹[1]———熟石膏、红升丹各等份共研细末,做成药线插入孔内,隔天换药1次;体表创面用七三丹[2]———熟石膏七分、红升丹三分共研细末外涂,隔天换药1次;脓尽改用自制生肌散———儿茶、制乳香、制没药、血竭、冰片、琥珀、人参、煅龙骨、煅炉甘石、煅石膏、轻粉等共研细末,隔天换药1次。
中医药治疗骨髓炎的经验总结

中医药治疗骨髓炎的经验总结王文红;张志业;李红菊【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年(卷),期】2012(020)008【总页数】1页(P46)【作者】王文红;张志业;李红菊【作者单位】山东省安丘市中医院,262100;山东省安丘市中医院,262100;山东省安丘市中医院,262100【正文语种】中文骨髓炎属中医学中的“附骨疽”范畴。
是一种病邪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
《千金方》说:“以其无破,附骨成脓,故名附骨疽。
”在中医文献中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尚有不同的名称,如生在大腿内侧的叫咬骨疽;生在大腿外侧的叫附骨疽;生在手、足、腿、膊等处,溃破后出腐骨的叫多骨疽。
病名虽异,病因、证治大致相同,故统名附骨疽。
本病特征是好发于儿童,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肿胀,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久不收口。
可成窦道,损伤筋骨。
本人治疗本病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内治法1.急性期: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方以仙方活命饮为主。
方药:金银花30g,赤芍15g,当归尾12g,大贝母10g,白芷10g,防风10g,甘草10g,皂刺10g,炮穿山甲6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陈皮10g。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2.慢性期:补肾健脾,益气养血,排脓托毒。
以加减龟鹿二仙汤为主(自拟方)。
方药:黄芪60g,党参30g,山药24g,鹿角胶10g(烊化),龟板15g(先煎),川牛膝18g,枳壳13g,木香10g,枸杞子15g,菟丝子20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毛姜10g,茯苓13g。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3.加减:寒盛者加熟附子、桂枝、干姜;湿盛者加土茯苓、白术、防己、木瓜;肾虚明显者加巴戟天、山茱萸、杜仲、桑寄生;血虚明显者加熟地黄、阿胶;骨粗不脱,亦不见细者,兼服虎撑丸(自拟方),以收缩骨胀。
外治法1.初期漫肿无头,皮色不变,外敷回阳玉龙膏;内中坚硬者,敷回阳化坚膏(自拟方)。
2.溃后,疮面撒祛腐生肌散(自拟方),疮口深者,插祛腐生肌条;若形成瘘管,久不收口者,内插红升条,以腐蚀瘘管。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慢性骨髓炎是一种骨髓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主要表现为骨髓纤维化或增生,病情进展缓慢但症状严重,常伴有贫血、骨痛、出血倾向和感染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
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为西医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效果局限且易出现耐药性,且副作用较大。
中西医结合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慢性骨髓炎患者,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为患者带来了希望。
本次观察旨在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收治的100例慢性骨髓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50例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采用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结合西医药物治疗;另外50例为西医治疗组,仅采用西医药物治疗。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主要症状等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结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2%,明显高于西医治疗组的76% (P<0.05)。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的贫血、骨痛、出血倾向和感染等症状均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经过1年的随访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呈现出长期稳定的疗效。
而西医治疗组的疗效相对较差,总有效率为78%。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慢性骨髓炎患者的治疗中显示出相对更好的疗效。
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慢性骨髓炎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医药的针对性治疗能够调节患者的气血平衡、祛除湿邪等,改善患者的体质和抵抗力;而药物治疗能够控制炎症的进展,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两者相结合,能够发挥双重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中医药在治疗慢性骨髓炎时,具有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特点,减轻了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方法,其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更多病例中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慢性骨髓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骨髓炎是骨伤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 情反复,缠绵难愈。中医学传统疗法强调整体治疗, 内外结合。内治法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及正气,抵 抗外邪入侵;外治法可祛腐、排脓、生肌。运用中医药 治疗慢性骨髓炎虽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目前对 于该病的治疗,大多是经验总结或单、验方,疗效标 准无客观指标,欠缺有说服力的实验室研究,这都是 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炬才.张铁良.骨与关节感染外科学[M].北京:中国
中药内服在于调整全身脏腑器官的功能,增强 免疫力,减少细菌耐药,降低西药的毒副作用并提高 疗效。中药内服法主要包括中医辨证论治、单方或验 方的运用。 1.1 辨证论治 目前,慢性骨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主要有4个证型,即热毒内盛型、瘀血内阻型、气血 两虚型、肾精亏虚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 主要有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益气养血法和补益 肝肾法[2l。①清热解毒法。中医认为,火毒内热是本 病的主要原因,由于内热亢盛,火毒深窜入骨,壅遏 不行,热盛则肉腐,肉腐则成脓,蕴脓腐骨,余毒潜 伏,虽疮已敛,但仍反复发作。赵兴无【3]以地黄双花 汤加减,治疗158例,结果治愈127例,显效27例, 无效4例,总有效率97.5%。张卫红等H]以解毒祛 风、清热散结为原则,采用解毒清骨散加减,治疗20 例均获痊愈。曾榕山等[5]采用仙方活命饮治疗慢性 骨髓炎11例,取得满意效果,具体为:服药2疗程, 局部肿痛消失,疮口愈合,X线摄片示无死骨者,为 治愈,共7例;服药3疗程,局部肿痛减轻,疮I:1未全 愈合者,为好转,共3例。②活血化瘀法。慢性骨髓 炎日久不愈,“久病必瘀”,气血瘀滞,息处失于濡养 而难以愈合。治宜活血化瘀行气。刘晓鹤等邙3报道, 唐汉钧在前人祛腐生新的方药基础上,加用活血化 瘀之药,如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等,取得良好效果。 张弩等[7]采用仙葫骨炎片2号治疗,亦取得满意疗 效,所治349例中治愈305例,显效22例,有效14 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7.7%。③益气养血法。 慢性骨髓炎患者病灶化脓之后,局部形成窦道或者 感染性创面,反复发作,不仅热转为寒,阳转为阴,而 且随着病变的发展消耗,必致气血两虚。所以此时的
中草药犁头草内服外敷对慢性骨髓炎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草药犁头草内服外敷对慢性骨髓炎临床疗效的影响摘要慢性骨髓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但是这些治疗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比之下,中草药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犁头草是中草药中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因此可以用于慢性骨髓炎的治疗。
本文对犁头草内服和外敷对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
犁头草的药理作用犁头草为犁庭科植物犁头草的干燥根茎。
化学成分研究表明,犁头草含有甾族化合物、三萜皂苷、黄酮、生物碱等多种活性成分。
其中,犁头草甲素、犁头草酮等甾族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抗氧化、解热、降血糖等作用。
此外,犁头草中的三萜皂苷、黄酮等成分也具有抑菌、消炎、止血、解毒等作用。
犁头草内服对慢性骨髓炎的疗效犁头草内服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研究表明,犁头草在治疗慢性骨髓炎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犁头草内服能够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对慢性骨髓炎的疼痛和炎症缓解有明显的作用。
犁头草内服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慢性骨髓炎的目的。
犁头草外敷对慢性骨髓炎的疗效犁头草外敷对慢性骨髓炎的治疗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
犁头草可使用于外敷贴膏、熏洗等方式进行治疗。
外敷治疗可以直接接触患处,从而能够更快更直接地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炎症,加速患处的康复。
并且,犁头草具有止血的作用,对于患者出现的出血症状也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犁头草内服外敷联合治疗慢性骨髓炎犁头草内服外敷联合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也是得到了相关研究证实。
犁头草内服外敷的组合治疗能够全面接触患处,加速患处的康复同时也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犁头草内服外敷联合治疗能够同时达到缓解疼痛和炎症、促进康复、增加抵抗力的效果。
结论综上所述,中草药犁头草内服外敷治疗慢性骨髓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犁头草内服可达到缓解疼痛和炎症,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效果;犁头草外敷可直接接触患处,缓解患者疼痛和炎症,加速康复,并对出血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犁头草内服外敷联合治疗更能全面接触患处,同时达到缓解疼痛和炎症、促进康复、增加抵抗力等多重效果。
『老中医验方』全国名老中医赵永昌治骨髓炎经验

『老中医验方』全国名老中医赵永昌治骨髓炎经验全国名老中医赵永昌治骨髓炎经验赵永昌,全国名老中医,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尤其擅长治疗外科及骨科疾病,临床经验丰富。
赵老认为,骨髓炎相当于中医附骨疽、附骨流注等病的范畴。
可发生于全身,但尤以四肢之长管状骨为多,其发病原因多由体虚之人元气素亏,风寒之邪乘虚入里,以致气血凝滞,荣卫失和而成;或由骨肉受损,寒毒之邪内侵,凝滞筋骨而致。
本证虽属阴寒入骨之证,但可郁久化热,而致热盛肉腐化脓,蚀伤骨质,经久不愈,成为顽症。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有所谓急、慢性之分。
而中医论治,首当辨其阴阳寒热,邪正虚实。
大体来说,本证属阴属寒。
但因邪正虚实不同,在不同阶段又有寒热错杂及阴中夹阳之异。
初发之时,邪毒正盛,而正未大衰,故常有寒热交作,患处疼痛较剧,活动受限,脉数苔黄等阴阳夹杂之证,治当以清热解毒为主,辅之以益气活血,祛瘀止痛之法,常用黄连解毒汤(黄连、黄柏、黄芩、栀子)加入当归、黄芩、牛膝、丹参、乳香、没药等。
若为慢性,常有瘘管形成,或中有死骨致伤口经久不愈。
并兼体倦乏力,面白虚羸,纳食减少,舌质偏淡,脉细无力。
因脾主肉,肾主骨,骨烂肉腐是脾肾两虚,气血大衰,其证纯属阴寒。
当以扶正为主,温养脾肾,大补气血以托毒外出,促其生肌长肉。
若余毒不清者,仍当佐以清热解毒之品,但绝不可一味寒凉,以防伤其气血,更致缠绵难愈。
赵永昌则常用下述验方加减;黄芪、茯苓、太子参、川芎、熟地各15克,牛膝、当归、骨碎补各12克,防风、破故纸、威灵仙、木瓜各10克。
若疼痛明显,多加入祛瘀止痛之乳香、没药各10克,脓液较多则合清热解毒之公英、地丁等;寒甚者炮附子亦可加入。
疮口破溃,则应配合外治之法。
早期感染明显时,清创可用四黄膏换药,以消炎解毒;慢性期时则以红粉纱条换药,以促其生肌长肉收口。
病例:孟某,女,28岁。
左拇趾肿痛已两年,创口长期不愈,并从伤口取出死骨多块.经X线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骨髓炎。
局部脓液较少,症属气血虚衰,余毒内恋,疮口不敛,经用上方加减10付,并以红纱条换药,很快愈合,经X线摄片报告,骨质完全恢复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急慢性骨髓炎的体会
更新日期:2009-09-02 点击:史巧英赵兴无许迎霞
自1990~1998年8月,作者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急慢性骨髓炎158例,疗效较好。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8例中,男97例,女61例。
年龄最小6岁,最大87岁,其中10岁以下14例,11~18岁31例,19~40岁84例,40岁以上39例。
病程最长43年,最短20天。
病变部位额骨2例,上下颌骨6例,肱骨20例,肋骨11例,股骨28例,胫骨45例,指(趾)骨32例,跖骨4例。
临床诊断为血源性骨髓炎59例,创伤性骨髓炎83例,局部感染扩散16例。
2 治疗方法
2.1 内治法急性期症见患肢疼痛彻骨,活动受限,身热持续不退,口干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以地黄双花汤加减,药用生地30g、金银花30g、连翘30g、当归20g、赤芍15g、透骨草15g、陈皮6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
热甚加石膏30g、知母9g、大青叶15g;口渴加天花粉15g;便秘加生大黄9g;痛甚加乳香、没药各9g;化脓加山甲10g、皂刺9g。
慢性期症见窦道形成,脓出初稠后薄,淋漓不尽,不易收口,患部骨骼粗大,高低不平,探针探之,常可触到粗糙死骨,治以地黄双花汤佐以养阴益血之品。
阴虚加黄芪30g、乌梅10g;血虚加党参15g、黄精15g;脾虚加白术9g、山药15g;肾虚加杜仲15g、续断9g。
2.2 外治法外治用自制金蟾膏为主,该药由活蟾蜍20个,蓖麻籽320g,巴豆仁、乳香各180g,血余炭125g,鲜鲫鱼20条,官粉1,250g,香油2,500g等组成。
制法是先将香油入锅内加热,再入前6味药,用槐树枝搅拌至血余炭成泥状,其他药
半焦为度,然后用纱布滤渣,将滤液与官粉重入锅内文火加热,持续向一个方向搅动,至滴水成珠,然后倒入凉水盆中浸泡24小时取出备用。
用时根据病变大小,将黑药膏摊在夹棉纱布上,贴于患处,3~5日换药1次。
若疮口有腐肉堵塞,用白降丹去腐拔毒,若有死骨形成,可用红升丹插入瘘管,腐蚀肉芽,使瘘管孔道变大、光滑,便于死骨脱出。
3 治疗结果
本组158例,经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疮,结果疮口、瘘管愈合,肿痛消失,X线显示无死骨,病灶仅有残存阴影或明显缩小已趋于稳定者127例,为治愈,占80.4%。
疮口、瘘管已消失,但X线显示病灶无明显进步或改变不明显者27例,为显效,占17.1%。
疮口、瘘管尚未愈合,X线显示病灶有发展者4例,占2.5%。
总有效率为97.5%。
4 讨论
骨髓炎是一种毒邪深袭、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治疗比较困难。
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抗生素或手术治疗,但疗效均不甚理想。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火毒”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因素,由于内热炽盛,火毒深窜入骨,壅遏不行,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蕴脓腐骨,其余毒潜
伏,虽疮已敛,但仍反复发作。
固本病从急性发作到慢性迁延这个全过程中,“火毒”始终是本病的主要矛盾,故在治疗上应以清热解毒、祛腐生肌为主,力求控制炎症发展。
地黄双花汤方中生地、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为主;当归、赤芍、透骨草活血止痛为辅;佐陈皮理气、散结,使热清而瘀不滞。
配以金蟾膏外用,消炎、止痛、拔毒、消肿而达到治疗之目的。
视病情的演变过程,须以消为贵,以托为畏,未溃可消,已溃可控,溃后早愈。
由于病久体虚,邪正相争,故在慢性阶段,应特别强调保阴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