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2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案王之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案王之波

最后一课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自学课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二课时一、目标导学: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在这篇课文中向我们讲了两个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对,这两个人物形象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

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感悟其思想感情。

2、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3、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二、自学质疑:1、围绕目标1、2、3质疑,并把相应的疑问写在黑板上。

预设问题:(1)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2)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2、老师对学生的质疑进行筛选、归类,比北方、3、小组为单位,选择质疑对象,准备释疑。

三、互动释疑1、小组讨论在自学环节中出现的有价值问题。

2、小组展示自学情况:学生答疑,老师点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可看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最后一课教案[2]

最后一课教案[2]

《最后一课》山东省诸城市石桥子初中刘子请一、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重点、难点: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小说的要素。

3.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背景介绍:百度文库搜索_最后一课课件《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踱(duó)督学(dū)郝叟(hǎo )( sǒu)摊(tān)懊悔(ào)(huǐ) chéng fá(惩)(罚)钥匙(yào)(shí)磨损(sǔn) qídăo (祈 )(祷)哽(gěng)宛转(w ǎn)(zhuǎn)2 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指 导 教 学 书总第 课时 主备: 审核: 复审: 时间: 月 日课题7.最后一课(都德) 第 2 课时 1、通过体验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和韩麦尔先生的情感爆发来感知小说的主题。

2、感悟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领会小说“以小见大”的巧妙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感悟作品揭示的爱国思想。

1、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4、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 多媒体、小黑板、课堂教学激励表、信息沟通牌教 学 过 程第二课时一、互阅作业复习上节课内容.二、感情调节上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的情节,初步感受了这最后一课与往常情形的不一样,为何有这种不一样?小弗朗士看到这些情形,正在诧异的时候,韩麦尔先生柔和而又严肃地道出了原因:(幻灯片)“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新老师明天就到。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段话是小弗朗士思想的转折点。

下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具体表现,并说说变化的原因。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

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

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

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三、自学互帮(内容与方法)自学提示(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自学提示一:细腻感受——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具体表现,并说说变化的原因。

【自学指导】圈画富含感情的关键标点、词语、句子并批注。

【流程】独立思考—圈点勾画—小组交流—集体交流明确【知者加速】《同步练习册》P17疑难初探1、人物形象互帮释疑明确: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

最后一课2

最后一课2

“从来没有
这么高大!”
不懂事的子
崇敬老师,热爱祖国
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 管住自己。
(2)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 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3)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 《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 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使小弗朗 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1)贪玩不爱学习 热爱法语
理解、同情、留恋并敬爱老师
(2)怕老师
(3)幼稚不懂事
热爱祖国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人物和情节:小弗朗士
“别上学了”
看士兵操练
“再不能学法语了”
“全都懂,挺容易”
“该不会强迫鸽子
“有趣得多”
“那些坏家伙”
用德语唱歌吧!”
“怕人”“很怕 韩麦尔先 生…… ”
“可怜的人”“忘 了他给我的惩罚”
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 言——最明白、最精确”; 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 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 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 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 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他的爱 国感情。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 人民的统治和封锁; “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表现怎样?
(1)对背不出分词用法,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 起来
(2)小弗郎士觉得今天听讲,全都懂。觉得自己从 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
(3)听到郝叟老头古怪的念书声,又想笑,又难过。 (4)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军理最后一课2

军理最后一课2

军理最后一课安全环境一、判断环境安全的理论分析(一)威胁的要素1.实力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

一个国家的实力超过了国家的防御需要,他就有力量、有可能对他国构成威胁。

中国属于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背靠欧亚大陆,南亚和中亚的枢纽,处于两大战略区的交接处。

中国在世界地缘战略结构中所处的这种独特的位置,使中国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各大战略力量。

在这一地区的战略意图和战略角逐的态势与结局。

这种特殊的地缘关系,使得我国在历史上曾经遭到两大战略区强国的侵略和压迫,也使得今天的我国成为能够对两大战略区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和作用的国家。

国防法规一、兵役法概述(一)兵役、兵役法和兵役义务兵役,是国家的公民参加武装组织或在武装组织之外承担军事任务的形式。

兵役法,是国家关于公民参加军队和其他武装组织活在军队外接受军事训练的法律。

兵役义务,是公民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在军队服役或在军队之外承担有关军事方面的责任。

(三)兵役制度的特点(1)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

义务兵役制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年龄内服一定期限兵役义务的制度。

志愿兵役制是公民自愿服兵役的制度。

2.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a.无产阶级战争观(最高层次内容)b.研究和指导战争的认识论、方法论(灵魂)c.人民军队(实行人民战争的保证)d.人民战争(核心内容)e.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落脚点)f.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根本点:实事求是。

无产阶级战争观一、战争观定义战争观:是指人们对待战争的根本观点和态度。

毛泽东对战争的的定义: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人民军队一、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二、创立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一是、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二是、规定了人民军队的性质三是、创立了政治工作三大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一、人民战争概述1.人民战争的定义人民战争就是人民群众为反抗阶级压迫或民族压迫而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战争。

7 最后一课(使用2)

7 最后一课(使用2)

自然
环境
天气晴朗、暖和
画眉宛转地唱歌
普鲁士士兵操练 布告牌传坏消息 最后一堂课气氛
风和 日丽 战争 沦陷
环境
社会 环境
爱国
2、根据以上分析请你用简洁的语句说说,这篇小说的 1、这篇小说环境描写既有自然环境,又有社会环境,请 故事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 从文中分别找出这些环境描写,然后,逐点概括。
BACK
爱国,首先学好你的母语。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 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 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 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 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 知识。
美点追踪 疑点解析
细填表说明“最后一课”的异乎寻常节 环幻灯片 36境 对幻灯片 39比 写写人的几种方法 人
à o
yà oshi
需要掌握的 ng (nì )宁可 多音多义字: 宁 ní ng

)安宁
qiăng ( )强迫 帖(tiě)请帖 强( ng)强劲 qiá ng (jià )倔强 tiē)妥帖 (
(tiè )字帖
这篇文章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 清情节 开端
上学路上
发展
上课之前上课之中
高潮(结局)
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烘托出小弗 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 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并设置了悬念 (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 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BACK
填表说明“最后一课”的异乎寻 常
平 时 最后一课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 气氛 一阵喧闹,在街上也能 听到 开课桌,关课桌,怕吵 学生 捂着耳朵大声背书……

7.最后一课2集体备课卡

7.最后一课2集体备课卡
④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2、理解:
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3、小结: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二、课文探究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它充分体现了被占领区域人们的爱国热情,在我们今天生活的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么去表达和实现我们的爱国热情?
在阅读本文后,哪些地方让你收获很大?
明确: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三、课堂作业神态:结尾部分“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
3、你打算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学好语文。
板书

后记
中讨论,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⑴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最后一课》课件2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最后一课》课件2 苏教版

3.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 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 的 言语不是更激动人心吗?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 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 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 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 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 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 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 主义精神。
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 法描写小弗郎士?你 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心理描写
5.小弗郎士在文中有何作用?
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6.分析韩麦尔先生 (分组讨论)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小弗朗士的见闻和感受
你能理清课文的情节吗?
开 端
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 上学路上 常的情景 (1——6) (7——10) 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 小弗郎士 上课 纪念 发 (7——23) (11——16) 展 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 下课 (24——29) 景 高潮和结局 (17——23)
从文中画出能表明小弗朗士感 情和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谈一 谈你对小弗郎士的认识.
(1)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2)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 老师;(3)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重点语句的理解
• “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
这两个词写出了小弗朗士怎样的心理 活动,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状态?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描述一下当 时的情景。
整体感知: 1.“最后一课”是一堂 什么课?这堂课的特 殊含义是什么?有何 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请同学们复述课文,并按照小说的三要 素,找出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环 境描写。
• 人物——韩麦尔、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最后一课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心理变化过程,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巧妙地选取儿童叙述视角,并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爱国”这一重大主题的写作特色。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4.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从明天开始,你们只能学习外语,不能再学习汉语,你们会做何感想呢?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土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的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的感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作品背景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小说家。

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作品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1.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速读课文,说说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

明确: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把握线索,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主要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6段):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上学路上第二个阶段(7—10段):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11—23段):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中第四个阶段(24—29段):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时的情景。

——下课目标导学三:感受人物心理变化,体会情感找出每一个阶段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贪玩)(1)“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贪玩、怕提问。

(2)第三自然段中“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说明小弗郎士的幼稚。

(3)“又出了什么事啦?”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设置悬念。

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明确:(1)平时上课:①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②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③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儿,静一点儿……”④态度:“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2)最后一课:①气氛: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②学生:上课前,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③教师: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穿着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④态度: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正式隆重;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镇的人。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1)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小组讨论)明确:①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和学习。

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②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对韩麦尔先生不能再教法语产生理解和同情,开始敬仰韩麦尔先生的人格。

③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2)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明确: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剧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4.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教师总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态度的波澜起伏,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

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三、板书设计情节情感变化上学路上(序幕)———————幼稚、贪玩课前(开端)—————————疑惑、诧异课上(发展)—————————难受、懊悔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第2课时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初步把握了文本内容,感受到了寄寓于文中的复杂的爱国情怀,但是对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我们了解得还远远不够,接下来的学习,会让我们对他们的形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揣摩人物描写,分析形象1.探究:韩麦尔先生,也是本文的主角之一,为了表现出这一主角,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韩麦尔先生?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①外貌描写:穿戴庄重。

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情深的热爱。

③动作描写:“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④语言描写:“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2.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明确: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

“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

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做自我批评,痛心地检讨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

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

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目标导学二:品读环境描写,体悟作用1.请同学们找出第1-6段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①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②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公文逼迫人们不得不执行和就范。

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教室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目标导学三:品味意蕴深刻的语言1.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明确: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

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明确:这个句子表现出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说明他领悟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将对母语的热爱与对祖国的热爱融合在一起。

3.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明确:鸽子咕咕叫,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是小弗郎士却因它产生了联想,表现了他对侵略者禁止教法语的讽刺与蔑视。

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明确:这里运用了两个破折号,表示韩麦尔先生心情的沉重,虽然嘴里有千言万语,但是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正是因为如此,这里的留白就化作了最后几个沉重的大字,“法兰西万岁”!目标导学四:拓展提升,学习“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探究:本文为什么要以一个小男孩儿的口吻叙述故事,选取一名反侵略的英雄人物表现爱国主题不是更好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明确:选取一位英雄人物表现爱国主题,未必能达到本文的效果。

这是因为作者选取一个调皮贪玩的小男孩儿作为主人公,通过他稚嫩的口气以及心理变化,反映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深情眷恋。

同时,孩子的视角无疑更加纯真感人,容易打动读者。

这也表明,表现重大主题,未必一定要依赖大人物的视野,小人物、小事件也可以表现宏大主题,这就是“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本文正是巧妙地选取儿童叙述视角,并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爱国”这一重大主题的。

三、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