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珺--古地理编图规范
编制明清地理底图的几个问题

编制明清地理底图的几个问题
王均
【期刊名称】《测绘科学》
【年(卷),期】1992(0)Z1
【摘要】在进行《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明清卷)编制工作之前,为历史内容作者提供历史时期的地理底图是一项必要的工作。
我们计划编制明宣德年间,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清嘉庆年间和清光绪年间五套分省地理底图,还有明万历年间和清嘉庆年间两套全国地理底图。
因历史作者查考历史自然灾害资料的工作尚在进行,图集的具体图目还未确定,对地理底图的要求还不明确,因而我们的工作还是尝试性的。
笔者写出此文,意在就工作中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以求教于同行。
【总页数】4页(P41-44)
【关键词】地理底图;自然灾害资料;历史内容;政区治所;编制工作;中国自然灾害;地理要素;历史地图集;明清;计划编制
【作者】王均
【作者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
【相关文献】
1.基于DGSS平台1: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制方法探讨 [J], 包立新;王兴琴
2.试论地理底图在编制综合性专题地图集中的协调功能与编制方法 [J], 詹启仁;金
宝
3.宁夏高分影像图及基础地理底图编制 [J], 齐娟;官瑞芬;韩芬;吴兆萍;杨娅婷
4.城市规划地理底图编制及应用探索研究 [J], 程思聪;黄思思;陈雨婷
5.浅析MapGIS编制地理底图技术 [J], 李娜;王美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编制规范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
目次
前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分类.................................................................................................................................2 4.1 按内容分类..................................................................................................................................................... 2 4.2 按制图单元分类.............................................................................................................................................2 5 基本要求............................................................................................................................................................. 2 5.1 数学基础......................................................................................................................................................... 2 5.2 数据资料......................................................................................................................................................... 2 5.3 幅面................................................................................................................................................................. 2 5.4 比例尺............................................................................................................................................................. 2 5.5 图名................................................................................................................................................................. 2 5.6 图面配置......................................................................................................................................................... 3 6 内容与表达......................................................................................................................................................... 3 6.1 地理国情综合图.............................................................................................................................................3 6.2 地理国情专题图.............................................................................................................................................3 6.3 地理国情统计地图.........................................................................................................................................4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制图综合原则与综合指标...........................................................6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内容表达..................................................................................... 11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图式............................................................................................. 13 附录 D (资料性附录)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样例.............................................................................................23
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及其编制

%
综上所述 " 我 国 古 地 理 学 研 究 历 史 悠 久" 虽然 不同时期不 同 学 者 以 不 同 的 理 论 & 观 点 和 方 法" 以 不同的目的 和 侧 重 点 " 以 不 同 的 资 料 依 据" 对不同 地区不同地质时期的古地理 进行 了 研 究 " 推动了我 国古地理研究的发展 " 但上 述诸方 法 仍 存 在 共 同 的 不足
万方数据 古地理格局 " 缺 乏 相 对 具 体 的 地 质 体" 因而其勘探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 第 & ’卷
表6
万方数据
第 ! 期 !!!!!!!!!!!!!! 田景春 " 等( 层序 & 岩相古地理图及其编制
第& ’卷 第!期 &%%# 年 ( 月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B 3 > 2 . F8 2 3 A E9 D < ; > D ; @2 > C8 > P < 3 > = ; > A! !‘
, .4 & ’0 -4 ! 1 2 3 4& % % #
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及其编制
& & 田景春!, ,陈洪德!, ,覃建雄!,侯中健!,侯明才!,彭 ! 军!
# ! !$
’ 一是 怎 样 编 制 反 映 活 动 论 的 岩 相 古 地 理
图( 二是在二维平面图上怎 样反映 特 定 时 间 间 隔 内 某地区的 四 维 沉 积 发 育 史 % 前 者 涉 及 如 何 恢 复 古 海洋 & 古大陆 的 位 置 及 其 变 化 历 程 " 后者除涉及成 图单元的划 分 & 对 比 外" 尚存若干工作方法上的问 题" 其焦点是怎样选择等时 地质体 或 等 时 面 来 编 制 真正等 时 的 岩 相 古 地 理 图 " 即 层 序)岩 相 古 地 理 图 % 所谓层 序 ) 岩 相 古 地 理 图 就 是 以 层 序 地 层 学 理论为指导 "以体系域或相关界面为编 图 单 元 "所 编制的具等时性 & 成因连续性和 实 用 性 的 岩 相 古 地 理图 %
5第五讲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详解

地层等厚图
华北地区太原组地层厚度图
华北地区太原组地层厚度图
华北地区山西组地层厚度图
一、厚度变化影响因素的判别
当整个沉积时期盆地保持均匀下沉,补偿又较适应的情况 下,厚度线变化与盆地轮廓和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盆地中央 厚度最大,向边缘逐渐减薄,这种大范围变化趋势主要受大地 构造因素控制,局部加厚或减薄主要受古地形起伏控制砂层厚 度局部加厚通常是三角洲砂体的核部位置。定量的判别厚度变 化与古构造和其它沉积条件变化之间的关系,可采用趋势面分 析方法。 所谓趋势面分析就是将地层资料或其实测资料分为代表大 范围因素与小范围因素的两个部分。大范围分量叫做趋势,作 成的图叫趋势面,而小范围因素是趋势的剩余,常叫做偏差。 这样就将一幅地层图分为两幅,一幅是趋势面图,另一幅是偏 差图。趋势面图有助于恢复沉积盆地总的面貌,而剩余偏差图 仅能反映局部地层厚度或岩性岩相的变异特点,如三角洲体系 或沿岸的其它沉积体系,乃法目前是我国石油系统常用的一种编图 方法。先以算术平均法求出各剖面中岩石类型厚度 及其百分含量,例如某剖面岩层总厚200米,其中砂 岩占100米、粉砂岩占60米,泥岩占40米,计算百分 比为,砂岩—50%、粉砂岩—30%、泥岩—20%。
岩石类型三角图百分比图解
百分比三角图内视具体情况划分为若干块,以能清晰地 表示出制图单元岩石类型变化特点为原则,力求少分;对每 块进行编号。根据每个剖面三种主要岩石类型的百分含量在 三角图上投点。再将每个剖面投点结果标在平面图的点旁, 分母是剖面号或井号,分子是岩石类型编号,将相同的编号 圈入同一个区,即成分区图,在三角图上相邻的方块,在乎 面分区图上亦应相邻。
制图单位主要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资料的丰富程度 和地质条件而决定的。大、中、小三种比例尺的一般划分是: 小比例尺图:<1/300万或<1/1000万,这种图件是全国性 的或大区域的,编图单位时间间隔为代或纪。 中比例尺图:1/300万~1/50万,这种图件范围一般为一个 沉积盆地,编图单位间隔为世或期。 大比例尺图:>1/50万,通常是为盆地内某一凹陷或地区 的深入一步勘探而编制的,制图单位为段、亚段或砂层组。 总之,沉积剖面或钻孔越多,资料越丰富,制图比例尺可以越 大。制图单位分得越详细,图件的精度也越高。在我国一些含 油盆地的勘探过程中,经常编制的是中—大比例尺的岩相古地 理图。
地矿部岩相古地理工作协作组第八次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地矿部岩相古地理工作协作组第八次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佚名
【期刊名称】《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年(卷),期】1989(000)004
【摘要】岩相古地理工作协作组于1989年6月6日至10日在成都市召开了第八次工作会议,共24个单位的42位代表参加。
地矿部地勘司、直管局、石油海洋局、教育司及地科院等领导部门的代表均莅会指导。
会前邀请的13个省(区)地矿局和
3个大区石油地质局,因受交通等影响,只广东、湖南、四川、云南、河南、陕西、
辽宁局和西南石油局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协作组组长刘宝珺教授主持。
这次工作会议正值协作组成立10周年之际召开,因此,会议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回顾、交【总页数】1页(P53-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
【相关文献】
1.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在岩相古地理分析中的应用 [J], 侯中健;陈洪德;田景春;覃
建雄;彭军
2.第八次石油物探情报协作组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 [J], 秦永禄
3.环保高压下,草铵膦如何健康稳定发展?——2018年草铵膦产品协作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J], 无
4.岩相古地理优势相方法及应用——兼谈"广义"与"狭义"岩相古地理及若干新的研究方向 [J], 李增学;李莹;刘海燕;王东东;王平丽;宋广增;李晓静;贾强;赵洪刚
5.兵器工业档案工作北京协作组、豫鄂湘粤协作组联合召开2006年工作会议 [J], 卫中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十一章 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

第十一章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Study and complilation of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第一节相标志(Facies markers)学时:1学时基本内容:岩性相标志、地化相标志、古生物相标志重点:岩性相标志难点:地化相标志和古生物相标志教学思路:以前从沉积相讲到沉积特征,包括相标志,因此本节教学以复习回顾为主,先讲相标志在相分析中的意义,再展开讲述三大类相标志。
主要参考书:刘宝珺、曾允孚主编《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第二、三、八、九、十章,地质出版社,1985赵澄林、朱筱敏主编《沉积岩石学》附录(油区岩相古地理研究方法提纲),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复习思考题:①相标志在相分析中的意义是什么?②常用的岩性相标志有哪些?③哪些岩石类型具有明确的指相意义?④说明B、Sr/Br、Sr/Ca、Th/U、Mn/Fe、O18/O16、C13/C12等主要元素的指相意义⑤说明痕迹化石的形态特征与沉积环境的关系教学内容提要:一、岩性标志1. 颜色颜色是沉积岩最直观、最醒目的标志。
按成因可分为继承色、自生色和次生色。
其中自生色主要取决于岩石中含铁自生矿物及有机质的种类和数量,粘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的自生颜色对古水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有良好的反映,是良好的地球化学指标。
2. 岩石类型岩石类型本身不是鉴别沉积相的良好标志。
但与陆源碎屑岩共生的碳酸盐岩、硅岩、蒸发岩和红色岩层等具有一定的指相性。
各类岩石的百分比或比率具有重要指相意义,以此类数据编制的岩石类型图是编制油区岩相古地理图的重要基础图件。
特定环境中形成的岩石(如浊积岩等)具有良好的指相性。
3. 自生矿物自生矿物具有良好的指相性。
海绿石和鲕绿泥石都是含铁的硅酸盐矿物,为海相标志。
自生粘土矿物可反映水介质条件,大陆环境主要是酸性介质,以高岭石为主;海洋环境粘土沉积多以伊利石和蒙皂石为主。
自生磷灰石或隐晶质胶磷矿是海相标志。
论古地理图_冯增昭

冯增昭,男,1926 年生,1952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 。现为中国石油大学 ( 北京 ) 教授, 主 文献标志码: A
mail: Jpalaeo1999@163.com。 要从事沉积学和古地理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 。E中图分类号: P531
On palaeogeographic map
Feng Zengzhao来自的方法或方法论,相当于 “巧妇 ” 的手艺。 第三, , 即 “巧妇 ” 作 是作出的古地理图,相当于 “炊 ” 出的饭或美食佳肴。 总之,编制古地理图的资料是第一位的。没有 资料,或资料的可信度和代表性有问题,任何高明 的古地理学家,也作不出令人信服的古地理图。
3
编制古地理图的方法问题
2. 2
资料的代表性
tics in geological history periods and human history periods.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sult of palaeogeographic study. The author, as the EditorinChief of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 Chinese Edition and English Edition,aimed at the problems of the articles submitted to and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in the recent years and the relevant papers and books of others,and integrated with my practice of palaeogeographic study and mapping ,wrote this paper. The content mainly includes the data of palaeogeographic mapping ,the problems of palaeogeographic mapping method , the “single factor analysis and multifactor comprehensive mapping method —methodology of quantitative palaeogeography ” ,i. e. the “four steps mapping method ” , the nomenclature of each palaeogeographic unit in palaeogeographic map , the explanation of each palaeogeographic unit in palaeogeographic map , the explanation of academic significance and industrial significance of palaeogeograhic map and palaeogeographic article and book ,the evaluative standards of palaeogeographic map and palaeogeographic article and book , selfevaluation,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authors,readers and human society. Criticisms and corrections are welcome. Key words
浅谈《中国文物地图集》的编辑设计与生产工艺方法

浅谈《中国文物地图集》的编辑设计与生产工艺方法蔡红霞【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的编辑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及其特点,阐述了该图集在经济开发中的重要作用,讨论了为完成该图集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及所用的电脑软件,论述了生产过程中的编辑原则以及采取的生产工艺方法和流程.【期刊名称】《测绘技术装备》【年(卷),期】2006(008)001【总页数】4页(P28-31)【关键词】文物地图集;编辑设计原则;工艺方案【作者】蔡红霞【作者单位】西安地图出版社,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中国文物地图集》是地图制图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应用到计算机制图系统中的最好体现,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知识性读物,也不失为地图爱好者的收藏精品。
图集的编制和出版采用数字化生产技术来完成,利用Macintosh的地图生产系统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和成果输出,它帮助地图制作者创作出具有专业水准的精美地图,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地图学中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图集为16开本,以新颖的设计、精美的图面、靓丽的色彩、科学的专题表述方式得到专家组好评,被国家文物局认为是文物类地图编制的范本。
在2003年图集获得陕西测绘优质产品奖。
2.1 图集表示的内容与特点该图集分为上、下册。
上册为地图册,由五个部分组成:序图;历史图;专题文物图和市、县(区)文物图;重点文物图。
下册为文字部分,内容包括:文物单位简介;文物单位索引。
上册的序图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湖北省政区图、地势图、卫星影像图、地质图和交通图,展示了湖北省的实况实貌,给读者以大框架的感觉。
历史图组包括16幅从西周时代开始到明、清时期的湖北省政区历史演变图。
专题文物图组包括14幅专题文物图及专题文物图说明;市、县(区)文物图组包括69幅市、县(区)文物图。
其中,市、县(区)文物图的主图以反映各市、县(区)的社会现象为主,地理背景为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图面表示方法: 图面表示方法:
底图: 底图:1:250万地理图 250万地理图 资料点位置与1 250万地质露头附和 资料点位置与1:250万地质露头附和
四、编图原则、方法和表示内容 编图原则、
1)构造图类编图原则
造山带与盆地的关系、 造山带与盆地的关系、盆山结合带
造 山 带 构造图 类
结合带
6、文字报告(××××××字)待定 文字报告(××××××字
附照片(数码) 图文并茂 、附照片(数码)
四、编图原则、方法和表示内容 编图原则、
1、编图原则—资料依据 编图原则 资料依据
露头(实测剖面、辅助剖面) 钻井、地震、地球物理大剖面 辅助参考点(利用区调图幅) 专著、各种文献
2、成图比例尺
1:500万 500万
盆地基底为D-C 地层 盆地基底为PZ1-2 地层
PZ1-2
PZ1-2
P2
阿尔伯达盆地 早白垩世下Mannville群冲积体系
海盆 陆源区
无沉积区— 古喀斯特
一、岩相古地理研究目标
古喀斯特面 油储层
陆源区 陆 河
无 沉 积 区 无 沉 积 河 区
冲 积 体 系
流源
流
区
陆 源 区
无沉积区— 古喀斯特
全 国 构 造 岩 相 古 地 理 图
• 露头、钻井、地球物理相结合 露头、钻井、 • 野外调查与室内研究相结合 • 多学科、多手段相结合 多学科、
技术 • 编图与综合研究相结合 方法 • 点、面相结合
突出重点含油气盆地
• 主、辅图相结合
主(岩石组合、优势相) 岩石组合、优势相) 各块体动态变化) 辅(各块体动态变化)
达到四个地学目标: 达到四个地学目标: (1)、中国古大陆的聚合史、聚合过程; (1)、中国古大陆的聚合史、聚合过程;地史中的洋陆转换和中 国大陆的构造格局与盆地配置。 国大陆的构造格局与盆地配置。 (2)、 (2)、地质历史中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与主构造运动幕次事件的 关系。 关系。 (3)、中国古大陆主要造山带的造山过程, (3)、中国古大陆主要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对周边沉积盆地的展 岩相配置的动态制约,恢复造山带的岩相古地理, 布、岩相配置的动态制约,恢复造山带的岩相古地理,探 索沉积相与油气地质条件组合的关系。 索沉积相与油气地质条件组合的关系。 (4)、编制南华纪—中生代岩相古地理图 中生代岩相古地理图。 (4)、编制南华纪 中生代岩相古地理图。 全国古地理图的比例尺采用1:500 1:500万 全国古地理图的比例尺采用1:500万; 构造分隔的陆块或大盆地以1 250万编图 万编图; 构造分隔的陆块或大盆地以1:250万编图;
2、岩相古地理系列
南华纪-新近纪岩相古地理图45张 南华纪-新近纪岩相古地理图45张(1:500万) 45 500万 小比例尺构造- 2000万或 万或1 3000万 小比例尺构造-古地理复原图 1:2000万或1:3000万
3、地层、沉积相系统图件:三项 地层、沉积相系统图件:
1)地层对比表:以构造区块为对比单元(岩石地层、生物地层) 地层对比表:以构造区块为对比单元(岩石地层、生物地层) 并对应编图系统 2)与图面相对应的地层、岩相柱状对比图(岩性、沉积序列) 与图面相对应的地层、岩相柱状对比图(岩性、沉积序列)
塔
地
地
塔
—
地 缘 塔 塔 中 地 区 台缘台缘-上陆架 台 地 区
塔塔尔塔格 柯坪塔格组 塔塔尔塔格 柯坪塔格组
T60 T70 磨 拉 石 T7 2 中 前 陆 水 下 前 陆 碳 酸 盐 缓 坡
上 部
桑 塔 木 组
-
O32 T7 2 T7 2
良 里 塔 下 部 格 组
淹 没 台 地
O31 T7 4 T7 4 饥 饿 沉 积 T7 4 中 下 奥 陶 统
四、编图原则、方法和表示内容 编图原则、
2)岩相古地理图编图原则和图面内容 以不同地史期的结合带为边界
双线表示并注明性质:拉张、 双线表示并注明性质:拉张、俯冲碰撞
优势相、压缩相:岩石组合符号表示
依据《 刘宝珺等,1980)、曾允孚等 岩石类型划分 :依据《沉积岩石学》(刘宝珺等 依据 沉积岩石学》 刘宝珺等 、曾允孚等(1986) 碎屑岩(成分-成因分类 、碳酸盐岩(结构 成因分类) 结构- 碎屑岩 成分-成因分类)、碳酸盐岩 结构-成因分类 成分 沉积相划分:依据《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 刘宝珺等 刘宝珺等,1986) 沉积相划分:依据《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刘宝珺等
1)塔里木盆地 2)华北地区 上扬子区、 3)上扬子区、四川盆地
5、实际材料图
按断代或与图幅对应 资料点编号:以省为单位,举例
TA-S-001——早三叠世四川第一号相剖面点 早三叠世四川第一号相剖面点 TB-S-001——中三叠世安尼阶四川第一号相剖面点 中三叠世安尼阶四川第一号相剖面点 TC-S-001——晚三叠世卡尼阶四川第一号相剖面点 晚三叠世卡尼阶四川第一号相剖面点 TD-S-001——晚三叠世诺利-瑞替阶四川第一号相剖面点 晚三叠世诺利- 晚三叠世诺利
(颜佳新,1999) 颜佳新,1999)
新西伯利亚晚二叠世 油盆地 露头构造古地理 A 油 气 勘 探 目 的 层 展 布 有 效 范 围 和 区 块 选 择 B 沉 积 盆 地 基 底 性 质 和 残 留 盆 地 构 造 分 隔 C 现 构 造 对 盆 地 破 坏 和 火 山 活 动 P2
P2-B 晚二叠世沉积盆地
三、全国岩相古地理图包括的基本图件
1、构造图系列
1)前南华系基底图(太古代、早中元古代基底,包括造山带内的残块) 前南华系基底图(太古代、早中元古代基底,包括造山带内的残块) 2)大地构造单元图—造山带用大地构造相注明时代 大地构造单元图 造山带用大地构造相注明时代 喜山期, 3)地质历史期中的构造演化与盆地类型图(泛大陆解体—喜山期,共6张) 地质历史期中的构造演化与盆地类型图(泛大陆解体 喜山期 4)构造演化剖面图
一、岩相古地理研究目标 1、岩相古地理研究目标和表示方法
恢复地质历史中的古地理— 目标: 目标: 恢复地质历史中的古地理 1)地史中全球和洲际洋、陆板块的裂解与聚合, 1)地史中全球和洲际洋、陆板块的裂解与聚合, 地史中全球和洲际洋 海陆转换与造山过程, 海陆转换与造山过程,并力图复 2)全球构造旋回 古气候旋回与成矿旋回的对应关系, 全球构造旋回、 2)全球构造旋回、古气候旋回与成矿旋回的对应关系, 海陆重组和矿产资源再分配 3)重塑地质历史中沉积盆地空间展布、 3)重塑地质历史中沉积盆地空间展布、 重塑地质历史中沉积盆地空间展布 研究沉积区与剥蚀区转换及沉积相配置、 研究沉积区与剥蚀区转换及沉积相配置、 探索沉积和能源矿产的分布规律和相关性
硅 质 岩
三、全国岩相古地理图包括的基本图件
前陆盆地迁移和转换面及层序等时格架
T22-T3前陆碳酸盐缓坡
T31 T22
T32-3 三角洲
碳酸盐台地
T11
浊积岩盆地
T21
地质模型
沉积沉积-构造转换面
T32 诺利期须家河组 T22 - T31 卡尼期马鞍塘组
地震剖面反映盆地格架
T50 T60
塔里木盆地过古城墟隆起 TZ03-388NW地震地质解释 地震地质解释
1.总结20世纪以来至2006年的地质工作成果, 1.总结20世纪以来至2006年的地质工作成果, 总结20世纪以来至2006年的地质工作成果 该套古地理图作为里程碑性的成果, 该套古地理图作为里程碑性的成果, 其使用价值至少应延续25 30年 地质周期 25其使用价值至少应延续25-30年—地质周期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2007年 2007年3月20
中国南华纪—新近纪岩相古地理编图 中国南华纪 新近纪岩相古地理编图 规范与工作细则
一、岩相古地理研究目标 二、岩相古地理编图指导思路 三、全国岩相古地理图包括的基本图件 四、编图原则、方法和表示内容 编图原则、 五、原始资料收集与积累
一、岩相古地理研究目标
车 尔
SE
O3
T74 T80
臣 断 裂
岩隆
C
—古地 —古地
塔里木盆地
塘塘 北北 台台 地地 唐古巴斯 坳陷 高能沉积
台坳
塔中台地 塔中古隆 中高能沉积 阿满坳陷 低能沉积环境
塔 塔
台地 古隆
高能沉积环境
三、全国岩相古地理图包括的基本图件
4、主要盆地、构造区块岩相古地理图(1:250万) 主要盆地、构造区块岩相古地理图( : 万
时间损失量
新的海岸上超 构造运动间断
海平面下降. 海平面下降.构造运 动无沉积或剥蚀 穿时界面
全球与区际的层序界面与盆地演化转换面复合
等时性 层序. 层序. 岩石. 岩石. 生物. 生物. 地层界面
盆地沉积转换面 海平面变化 盆地构造转换面 构造运动 沉积、 沉积、构造转换 面迭加效应
层序不整合面与盆地演化转换面耦合 盆—山 山 转换过程
强调构造控盆、 强调构造控盆、盆地控相和构造转换控流体的认识观 恢复中国大陆的聚合、 恢复中国大陆的聚合、盆地演化过程及能源矿产的关系
二、岩相古地理编图指导思路
岩相古地理编图单元与层序地层学的关系 层序地层学应用的基本条件: 层序地层学应用的基本条件: 1)在同一构造单元内或板内的同一盆地等时 地层格架内进行沉积相分析和对比指导油 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2)同一构造单元内不同部位的盆地层序等时 对比具相对性 大区和洲际性沉积对比: 大区和洲际性沉积对比:等时性应以转换面为准 插入PPT 插入PPT
大 陆 边 缘 体 系 域 组 合
体 系 域 组 合 层序 界面 高位体系域 凝缩段-最大海泛面 凝缩段 最大海泛面 海侵体系域-海侵面 海侵体系域 海侵面 低位体系域 层序下界面 层界面 层 层 低 层 层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