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书画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书画原文及译文书画作者:沈括藏书画者,多取空名。
偶传为钟、王、顾、陆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耳鉴”。
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
有画众工奏乐一堵,最有意。
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皆发“四”字。
琵琶“四”字在上弦,此拨乃掩下弦,误也。
余以谓非误也。
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声,此拨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
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
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谢赫云:“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
”又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此真为识画也。
王仲至阅吾家画,最爱王维画《黄梅出山图》,盖其所图黄梅、曹溪二人,气韵神检,皆如其为人。
读二人事迹,还观所画,可以想见其人。
《国史补》言:“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
”此好奇者为之。
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不过金石管弦同用“一”字耳,何曲无此声,岂独《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或疑舞节及他举动拍法中,别有奇声可验,此亦不然。
《霓裳曲》凡十三叠,前六叠无拍,至第七叠方谓之叠遍,自此始有拍而舞作。
故白乐天诗云:“中序擘騞初入拍。
梦溪笔谈全文与翻译

梦溪笔谈全文与翻译梦溪笔谈简介梦溪笔谈是明代文人沈括所编撰的一部笔记类著作,共有3卷,包括了他平日的随笔及读书心得。
这部书于1088年完成,是沈括晚年的心血结晶。
梦溪笔谈内容广泛,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医学、地理、天文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梦溪笔谈的主要内容进行全文翻译。
第一卷:随笔杂谈梦溪笔谈之一作者的随笔体验梦溪笔谈第一卷主要由随笔杂谈组成。
作者在这一部分中记录了他的生活琐事以及与他人的交流和思考。
他分享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体验,包括对自然景观、人物特征和社会现象的感悟。
梦溪笔谈之二闲谈章法及随笔写作技巧这一章节主要探讨了随笔写作的技巧和章法。
作者分享了他自己的写作经验,教授了一些写作技巧,如如何选取主题、组织思路和表达观点。
他还讨论了如何运用随笔写作方式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人物评析与风俗深入这一章节主要关注人物评析和社会风俗。
作者通过评析历史上的众多人物,分析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从中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此外,作者还对明代的社会风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破解了一些古代社会的谜团。
梦溪笔谈之四随笔谈历史与思想价值这一章节主要讨论了历史和思想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人们反思过去的教训和经验。
他还探讨了各种思想流派的发展和影响,指出思想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随笔的方式将历史和思想相结合,向读者展示了深刻的思考和洞察力。
第二卷:读书笔记梦溪笔谈之五读书笔记的价值与方法第二卷主要是作者的读书笔记。
他记录了自己在各个领域的阅读经验和体会。
这一部分以人文社科类书籍为主,包括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书籍。
作者在读书笔记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心得体会。
梦溪笔谈之六读书笔记之文学与诗词赏析这部分主要涉及文学和诗词的赏析。
作者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记录了自己对文学作品和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他对古代文学名著进行了评析,并分析了其中的文学艺术特点和意义。
《梦溪笔谈》谬误谲诈附原文及译文.doc

《梦溪笔谈》谬误谲诈附原文及译文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梦溪笔谈》谬误谲诈附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查看。
谬误谲诈附原文作者:沈括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
竹为竹,箭为箭,盖二物也。
今采箭以为矢,而通谓矢为箭者,因其箭名之也。
至于用木为笴,而谓之箭,则谬矣。
丁晋公之逐,土大夫远嫌,莫敢与之通声问。
一日,忽有一书与执政。
执政得之,不敢发,立具上闻。
洎发之,乃表也,深自叙致,词颇哀切。
其间两句曰:“虽迁陵之罪大,念立主之功多。
”遂有北还之命。
谓多智变,以流人无因达章秦,遂托为执政书。
度以上闻,因蒙宽宥。
尝有人自负才名,后为进士状首,扬历贵近。
曾谪官知海州,有笔工善画水,召使画便厅掩障,自为之记,自书丁壁间。
后人以其时名,至今严护之。
其间叙画水之因曰:“设于听事,以代反坫。
”人莫不怪之。
余窃意其心,以谓“邦君屏塞门,管氏亦屏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其文相属,故缪以屏为反坫耳。
段成式《酉阳杂俎》记事多诞。
其间叙草木异物,尤多谬妄。
率记异国所出,欲无根柢。
如云“一木五香:根旃檀,节沉香,花鸡舌,叶藿,胶薰陆。
”此尤谬。
旃檀与沉香,两木元异。
鸡舌即今丁香耳,今药品中所用者亦非。
藿香自是草叶,南方至多。
薰陆,小木而大叶,海南亦有薰陆,乃其胶也,今谓之乳头香。
五物迥殊,元非同类。
丁晋公从车驾巡幸,礼成,有诏赐辅臣玉带。
时辅臣八人,行在祗侯库止有七带。
尚衣有带,谓之比玉,价直数百万,上欲以赐辅臣,以足其数。
晋公心欲之,而位在七人之下,度必不及已。
乃谕有司,不须发尚衣带,自有小私带,且可服之以谢,候还京别赐可也。
有司具以此闻。
既各受赐,而晋公一带仅如指阔。
上顾谓近侍曰:“丁谓带与同列大殊,速求一带易之。
”有司奏“唯有尚衣御带”,遂以赐之。
其带熙宁中復归内府。
黄宗旦晚年病目。
每奏事,先具奏目,成诵于口。
至上前,展奏目诵之,其实不见也。
同列害之。
密以他书易其奏目,宗旦不知也。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注释及翻译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注释及翻译海潮【原文】卢肇①论海潮,以谓日出没所激而成,此极无理。
若因日出没,当每日有常,安得复有早晚?予尝考其行节,每至月正临子、午②则潮生,候之万万无差。
(此以海上候之,得潮生之时,去海远即须据地理增添时刻。
)月正午而生者为潮,则正子而生者为汐;正子而生者为潮,则正午而生者为汐。
【注释】①卢肇:宜春(今属江西)人。
唐会昌三年(843)状元,官至弘文馆学士。
曾作《海潮赋》,序谓“日激水而潮生,月离日而潮大”。
②月正临子、午:指月亮正处在“上中天”和“下中天”的位置上。
古人称正午时分(午时中点)太阳所处的位置叫“上中天”,午夜时分(子时中点)太阳所处的位置叫“下中天”。
由于月亮每天东移,它与太阳通过“上中天”和“下中天”的时间就不一致。
这也影响到海潮发生的时间,使海潮的高潮每天延后约50分钟。
【译文】卢肇论海潮,以为海潮是由日出和日落的激荡而造成的,这说法极无道理。
如果是因为日出和日落,那么海潮的生成和退落应该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又怎么会有早有晚呢?我曾经考察海潮生成的时间规律,每到月亮正处在“下中天”和“上中天”的位置时它就会生成,这种观测结果万万无差错。
(这是从海上观察所得到的潮生时刻,如果离海较远,就须根据具体的地理位置增加时刻。
)如果以月亮正当“上中天”所生成的叫做潮,那么它正当“下中天”所生成的就是汐;如果以月亮正当“下中天”所生成的叫做潮,那么它正当“上中天”所生成的就是汐。
十二气历【原文】历法见于经者,唯《尧典》言“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置闰之法,以尧时始有,太古以前又未知如何。
置闰之法,先圣王所遗,固不当议,然事固有古人所未至而俟后世者。
如岁差①之类,方出于近世,此固无古今之嫌也。
凡日一出没,谓之一日;月一亏盈,谓之一月。
以日月纪天虽定名,然月行二十九日有奇复与日会,岁十二会而尚有余日;积三十二月复余一会,气与朔渐相远,中气②不在本月,名实相乖;加一月谓之闰,闰生于不得已,犹构舍之用橝楔③也。
《梦溪笔谈》神奇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神奇原文及译文神奇原文作者:沈括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云:“雷神所坠,多于震雷之下得之。
”而未尝亲见。
元丰中,予居随州,夏月大雷震一木折,其下乃得一楔,信如所传。
凡雷斧多以铜铁为之;楔乃石耳,似斧而无孔。
世传雷州多雷,有雷祠在焉,其间多雷斧、雷楔。
按《图经》,雷州境内有雷、擎二水,雷水贯城下,遂以名州。
如此,则“雷”自是水名,言“多雷”乃妄也。
然高州有电白县,乃是邻境,又何谓也?越州应天寺有鳗井,在一大磐石上,其高数丈,井才方数寸,乃一石窍也,其深不可知,唐徐浩诗云:“深泉鳗井开。
”即此也,其来亦远矣。
鳗时出游,人取之置怀袖间,了无惊猜。
如鳗而有鳞,两耳甚大,尾有刃迹。
相传云:“黄巢曾以剑佛之。
”凡鳗出游,越中必有水旱疫疠之灾,乡人常以此候之。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
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
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
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
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
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
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
王无咎为之传甚详。
山阳有一女巫,其神极灵。
予伯氏尝召问之,凡人间物,虽在千里之外,问之皆能言。
乃至人中心萌一意,已能知之。
坐客方弈棋,试数白黑棋握手中,问其数,莫不符合。
更漫取一把棋,不数而问之,是亦不能知数。
盖人心所知者,彼则知之;心所无,则莫能知。
如季咸之见壶子,大耳三藏观忠国师也。
又问以巾箧中物,皆能悉数。
时伯氏有《金刚经》百册,盛一大箧中,指以问之:“其中何物?”则曰:“空箧也。
”伯氏乃发以示之,曰:“此有百册佛经,安得曰空箧?”鬼良久又曰:“空箧耳,安得欺我!”此所谓文字相空,因真心以显非相,宜其鬼神所不能窥也。
神仙之说,传闻固多,余之目睹二事。
供奉官陈允任衢州监酒务日,允已老,发秃齿脱。
《梦溪笔谈·技艺》全文译文

《梦溪笔谈·技艺》全文译文展开全文原文贾魏公为相日,有方士姓许,对人未尝称名,无贵贱皆称“我”,时人谓之“许我”。
言谈颇有可采。
然傲诞,视公卿蔑如也。
公欲见,使人邀召数四,卒不至。
又使门人苦邀致之,许骑驴,径欲造丞相厅事。
门吏止之,不可,吏曰:“此丞相厅门,虽丞郎亦须下。
”许曰:“我无所求于丞相,丞相召我来,若如此,但须我去耳。
”不下驴而去。
门吏急追之,不还,以白丞相。
魏公又使人谢而召之,终不至。
公叹曰:“许市井人耳。
惟其无所求于人,尚不可以势屈,况其以道义自任者乎。
”造舍之法,谓之《木经》,或云喻皓所撰。
凡屋有三分:去声。
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凡梁长几何,则配极几何,以为榱等。
如梁长八尺,配极三尺五寸,则厅堂法也,此谓之上分。
楹若干尺,则配堂基若干尺,以为榱等。
若楹一丈一尺,则阶基四尺五寸之类。
以至承拱榱桷,皆有定法,谓之中分。
阶级有峻、平、慢三等,宫中则以御辇为法:凡自下而登,前竿垂尽臂,后竿展尽臂为峻道;荷辇十二人:前二人曰前竿,次二人曰前絛,又次曰前胁;后一人曰后胁,又后曰后絛,未后曰后竿。
辇前队长一人,曰传倡;后一人,曰报赛。
前竿平肘,后竿平肩,为慢道;前竿垂手,后竿平肩,为平道;此之谓下分。
其书三卷。
近歳土木之工,益为严善,旧《木经》多不用,未有人重为之,亦良工之一业也。
审方面势,覆量高深远近,算家谓之“軎术”,軎文象形,如绳木所用墨斗也。
求星辰之行,步气朔消长,谓之“缀术”。
谓不可以形察,但以算笋缀之而已。
北齐祖亘有《缀术》二卷。
算术求积尺之法,如刍萌、刍童、方池、冥谷、堑堵、鳖臑、圆锥、阳马之类,物形备矣,独未有隙积一术,古法:凡算方积之物,有立方,谓六幂皆方者。
其法再自乘则得之。
有堑堵,谓如土墙者,两边杀,两头齐。
其法并上下广,折半以为之广以直高乘之,以直高以股,以上广减下广,余者半之为勾。
勾股求弦,以为斜高。
有刍童,谓如覆斗者,四面皆杀。
其法倍上长加入下长,以上广乘之;倍下长加入上长,以下广乘之;并二位,以高乘之,六而一。
《梦溪笔谈》的科学思想

《梦溪笔谈》的科学思想《梦溪笔谈》是北宋文学家沈括所著的一部笔记杂著,它以自身广泛的学识和深厚的思想内涵而深受后人推崇。
本文将探讨《梦溪笔谈》中所体现的科学思想,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科学精神的倡导《梦溪笔谈》对科学精神进行了积极的倡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其对求真务实的态度。
沈括在书中多次强调只有实事求是、面对现实才能获得真理,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他反对盲从迷信,鼓励人们进行实证研究,提倡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观点。
这种强调实证的态度对后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天人合一的观念《梦溪笔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将人与自然界融为一体。
沈括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存在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
他主张人们应该站在自然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并将人的活动与自然规律相结合,以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这种思想为后来的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实用主义的倡导《梦溪笔谈》在思想方法上强调实用主义,也即实践应用的重要性。
沈括认为知识应该为实际问题服务,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他倡导学以致用,主张将科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产和实践中,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这种实用主义的思想在近代科技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研究方法的革新《梦溪笔谈》还对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革新。
沈括提出了“揭微用大”、“题微用大”等方法,强调通过研究微小的现象来揭示整体的规律。
他认为微小的现象蕴含着宏大的道理,通过对微末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揭示更深层次的哲学和科学原理。
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思维方式对于后来的科学研究影响深远。
五、对人文关怀的思考尽管《梦溪笔谈》以科学思维为主,但沈括在书中也表达了对人文关怀的思考。
他关注人类的情感、伦理和道德,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他追求人类的幸福和福祉,提出人应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
这些思考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了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沈括的《梦溪笔谈》体现了科学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发展轨迹,其积极倡导的求真务实、天人合一、实用主义等思想观念,对中国科学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如下:【原文】宝元中,党项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阵,遇寇多北①。
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翼军②,使之出战。
虏望其旗,易③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④。
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
预⑤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
令军中:闻钲⑥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⑦;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
士卒皆如其教。
才遇敌,未接战,遽⑧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
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时虏人谓青为“天使”。
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
【翻译】宝元年间,党项常常侵犯边境。
当时刚刚招募的"万胜军",还没有经过作战阵法的演习,与敌人作战经常败北。
狄青当了将领,有一天,把万胜军的旗帜全部交给虎翼军,让他们出战迎敌。
敌人望见这些旗帜,认为容易对付,全军径直冲过来,结果被虎翼军打败,兵士大概所剩无几了。
另一次,狄青在泾原带兵,曾经要以少数兵力抵挡人数众多的敌人,思虑到必须用计谋才能取胜。
事先告诫全军都放下弓箭,一律使用短兵器,传令全军,听到一声钲响就停止前进,听到第二声就严整阵容假装撤退,钲声一停,就高喊着冲向敌人。
士兵们都像他要求的那样上阵。
刚一遇敌人,还没有接火,钲声立刻响了起来,士兵们都停止前进;第二次钲声响起,又都撤退。
敌人大笑,互相说:"谁说狄青是天使神勇?"当时敌人称狄青为"天使"。
钲声突然停止,士兵们一下子冲向敌人,敌兵阵脚大乱,互相踩踏致死的不计其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溪笔谈》中的科技成就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著名沈括学者所写的一部科学名著。
在《梦溪笔谈-自序》中沈括写到“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
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
圣谟国政,及事近宫省,皆不敢私纪。
至于系当日士大夫毁誉者,虽善亦不欲书,非止不言人恶而已。
所录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不系人之利害者;下至闾巷之言,靡所不有。
亦有得于传闻者,其间不能无缺谬。
以之为言,则甚卑,以予为无意于言可也。
”从中可以看出他在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心态所达到的平和,梦溪笔谈正是他将自己一生的对于文学、艺术、科学、技艺和历史、考古研究的记载。
现存《梦溪笔谈》共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1篇。
它主要包括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技艺、书画、器用、神奇、异事、谬误、杂志、药议等十七目,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其中最为后人所称道得的便是是关于沈括以及同时代人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的记载。
沈括博闻多学,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
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所及,无不详为记载。
这使得《梦溪笔谈》成为一部重要得科学巨著。
其中记载的很多当时的科学成就已处于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可以说是一部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在世界广受称赞,更有英国学者、汉学家李约瑟博士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
关于《梦溪笔谈》中的关于科学技术以及工艺技巧的技术我们可以从几个例子中了解:
一、《梦溪笔谈》中的科学认知
在《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记载:“予观雁荡诸峰,皆峻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它山,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砂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与此相类,沈括在西北当政时关于竹子化石“无奈旷古之前,地卑气湿宜竹”的论断,也是极具科学性的。
这样的认识在当时是非常积极先进的。
纵观我们古人对于山川河流的解释大多是用传说或者神话的形式,把认识与敬畏融合在一起,诸如“共工撞不周山”“女娲补天”等就是认识中华西高东低地势和洪水泛滥的景象的。
在江湖上行船,最怕的就是风。
但是有一个商人,总结出了一些规律,那就是五更看天象,晴空万里,月光皎洁,没有云气,即可行船,但只能到巳时(上午11点)。
推其理,“大凡夏月风景,须作于午后”。
这其中的道理也是很明白的:这段时间气温变化不大,空气压力也相差无几,再没有云气,也就不会产生急速流动,形不成风。
另外,在对于中药的自然习性和功用认识上,沈括也有不少的独特看法。
这一点在《卷二十六.药议》中很详细。
特别是采中药确实很有讲究,“皆不可以限时月”,要根据需要按时采集,“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以我从小采药经历看,此言甚为有理。
要根据需要和药材生长的规律来采摘,才会更好的发挥其药性功用。
在关于“石油”方面的认识,沈括更是前无古人的,尤其是“石
油”一名的确立和“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的推断,真的是惊世骇俗,叹为观止。
根据当时的封建皇权统治下以及人们当时所受的教育,人们对与自然界中的奇异之事能有如此贴近现今科学解释的推断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虽然其中也有“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这样的记载,虽然现在看来很是荒谬,但如果放眼于当时世界的科技水平,也是不足为奇的。
二、《梦溪笔谈》中的科学技术
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很多的科学技术。
其中关于印刷术有这样的记载:“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
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可见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用过程以及最原始字模的保存等,都一一记录在案。
关于活字印刷的记录还曾作为印刷术源自中国的强有力的证据。
可以说,如果没有沈括的详尽记载,我们对于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的很多具体细节是永远也不清楚的,甚至连他的归属都没有办法证明。
还有机器人制作,就是放在现在也是前沿的科技,但在沈括的记载中有一李姓术士,“多巧思”,曾经制造了一个“舞钟馗”,能够“左手扼鼠,右手用简毙之”。
这应该是很先进的技术了。
在这之前墨子的飞鸟、诸葛的木牛流马和《荷马史诗》中的特罗伊马等都是古人探求的重要结果。
三、《梦溪笔谈》中的工艺技巧
在技术运用上,《梦溪笔谈》中也记载了很多例子。
例如丁谓修缮皇宫所用的统筹法:取土挖沟-决汴入壑-船运材料-瓦砾填壑。
既节省了时间,不至于窝工,有节省了大量金钱,“计省费以亿万计”。
在《卷十一官政一》关于堵黄河决口的记载也很有科学性,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另外,像《梦溪笔谈.卷十三权智》中记载的关于苏州至昆山潜水中因地制宜造地为路(取水中芦苇干草制墙,充填以淤泥,干后去芦苇干草,就做成了土路)和濉阳都水丞侯叔献以古城泄淤保堤(“急发汴堤注水入古城,下流遂涸”;然后,修好堤坝,再“徐塞古城所决,平而不流,瞬息可塞”)的故事,都证明了古代先人的智慧。
最为后人称赞的还是书中关于羌人冷锻铁甲的记载:“青堂羌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毛发,以麝皮为綇旅之,柔薄而韧。
镇戎军有一铁甲,椟藏之,相传以为宝器。
韩魏公帅泾、原,曾取试之。
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
尝有一矢贯札,乃是中其钻空,为钻空所刮,铁皆反卷,其坚如此。
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锻之,比元厚三分减二乃成。
其末留箸头许不锻,隐然如瘊子,欲以验未锻时厚薄,如浚河留土笋也,谓之“瘊子甲”。
今人多于甲札之背隐起,伪为瘊子。
虽置瘊子,但原非精钢,或以火锻为之,皆无补于用,徒为外饰而已”可见在金属加工手段缺乏的当时人们的智慧,这种金属加工的方法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与宋朝同期的欧洲各国仍然在采用锁子甲与棉甲,这大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弥补了军事制度对战斗力的制约。
与之同样的,还有对古人水法炼铜以及营舍之法的记载,都足以体现沈括对工程技术的重视,这与封统治下其他人对科技的轻视形成对比,可见其智慧。
古人对科学的了解,当然不能超越当时的水准。
《梦溪笔谈》包罗万象,想必也会有些在今天看来不够深入、不够科学的东西,但放眼当时的世界各国同期科技水平,已是处于顶尖水平,多亏了沈括的记载,才让古人的诸多成就与智慧不至于随历史一起消逝,今天我们才能够了解到古人的科技与工程的智慧。
王蜜. 《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J]. 科学与文化, 2007(5):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