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抑价问题浅析

合集下载

浅析我国IPO抑价的原因

浅析我国IPO抑价的原因

3622018.12MEC 对策建议MODERNENTERPRISECULTURE一、引言IPO 是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的简称,意为一家企业或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

而著名的IPO 抑价(IPO underpricing)现象是指在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当日,该股票市场交易收盘价格远高于开盘价格。

也就是说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出现了巨额的价差,这个差价导致股票的首次公开发行存在较高的超额收益率,即股票的实际收益率远远高于预期的正常收益率。

根据国外经济学家的研究显示,IPO 抑价现象普遍存在于发达资本和新兴资本市场,但各国市场的IPO 抑价率不尽相同。

下表是华盛顿大学教授Jay Ritter 对于世界各国IPO 抑价率的最新研究结果,表1:世界各国IPO抑价率比较分析国家或地区时间间隔IPO 抑价率中国1990-2016145.4%香港1980-201315.8%俄罗斯1999-2013 3.3%台湾1980-201338.1%英国1959-201216.0%美国1960-201716.8%(数据来源:https:///ritter/ipo-data/)从表1中可以看出,资本市场发展较早的国家的IPO 抑价率普遍比新兴资本市场国家的IPO 抑价率低,美国在1960-2017年的平均IPO 抑价率为16.8%,英国在1959-2012年的平均抑价率为16.0%,而俄罗斯近十余年的平均IPO 抑价率甚至低至3.3%。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1990-2016年的平均IPO 抑价率为145.4%,抑价率幅度明显高出以英国、美国、俄罗斯为代表的资本国家的平均水平。

并且我国不同地区的抑价率也呈现出不同水平,香港、台湾地区的IPO 抑价率分别为15.8%和38.1%,较之大陆平均水平更接近于发达资本市场的IPO 抑价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异常的IPO 抑价现象已导致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关注与重视。

浅析中国股市IPO抑价现象

浅析中国股市IPO抑价现象

浅析中国股市IPO抑价现象IPO抑价是指新股一级市场的发行价低于二级市场的上市价,表现为新股发行上市首日的收盘价明显高于发行价,上市首日能够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

IPO 抑价使得IPO的投资者获得了超过正常的股票收益率。

该现象一直都是金融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在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中,信息是完全公开的,股票的价格反映了其内在价值,而发行价格也是按市场的需求情况确定,新股上市的首日价格不应该显著高于发行价格。

然而,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IPO抑价在各国普遍存在,但抑价程度和产生原因各不相同。

我国IPO 抑价现象较为严重,IPO高抑价的产生使得企业融资的金额大大减少,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也使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和融资功能大大降低。

因此,对我国IPO 抑价现象进行研究,并找出影响我国IPO抑价的主要原因与相应对策,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股市IPO抑价原因在目前“全流通”的市场背景下,新股发行如此高的IPO抑价率与我国股市内部运行机制有一定联系,也反映出其中的一些问题所在。

综合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股发行价格的确定存在缺陷。

这一缺陷导致了新股定价的价格发现功能尚未完全发挥。

我国证券市场发育不成熟,IPO定价程序中主观因素影响的成分更大,定价确定的科学性、规范性较欧美国家相对成熟的市场要远为逊色,而定价方法的运用上更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使得我国的新股抑价程度是世界上较高的国家之一。

我国一直以来依照每股税后利润乘以发行市盈率的办法确定新股发行价格。

其中,对每股税后利润的计算是以总股本为基数的,但实际上只有社会公众股部分上市流通,这就导致股票上市后存在着巨大的盈利空间。

而在现有的累计投标询价发行制度下,机构投资者担负着价格发现的职能,但在机构询价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询价机制的价格发现功能。

2、二级市场过度投机与炒作之风盛行。

IPO价格取决于二级市场上的需求方,而非一级市场上的投资者。

我国A股IPO抑价原因解释

我国A股IPO抑价原因解释

我国A股IPO抑价原因解释IPO即首次公开发行,是指公司在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的帮助下,第一次公开在股票市场上向潜在的广大投资者发售股份,为项目投资募集权益资本的行为。

IPO发行抑价现象是指新股发行定价存在偏低现象,也就是说新股定价低于新股的市场价值,表现为发行价明显低于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上市首日即能获得显著的超额回报。

按照市场有效性假说,IPO不应该出现超额报酬率的现象,因为众多的逐利行为会使超额利润消失。

而且从理论上看,股票发行价格是公司未来现金流预期的贴限制,与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没有本质区别,IPO公司股票上市后不应该出现高于或低于市场平均收益率的现象。

但国内外实证研究大多支持“IPO具有超额报酬率”的说法。

一、IPO抑价主要理论解释(一)基于信息经济学的解释。

信息经济学的分析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来解释的。

1、Rock模型理论。

Rock从Grossman“悖论”入手,认为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即存在有信息群与无信息群,有信息群体凭借信息优势申购优质公司的新股来获得超额报酬率,而无信息群体因为不知道IPO发行公司的质量,从而可能在劣质公司的新股发售中申购成功而遭受损失,这就出现了赢家的诅咒。

所以,新股发行价格必须低于正常价格以确保无信息投资者留在一级市场去购买股票,即认为“没有低价发行,具有较少信息的投资者将不进入新股市场,并且许多新股发行就会失败”,并依此推出申购新股存在超额报酬率。

2、信号假说理论。

信号假说理论在新股市场中,投资者无法知道公司的真正价值,投资者只能用平均估值对所有企业进行评价,这就产生了逆向选择问题。

优质公司要想让投资者了解他们就必须向投资者发出信号来体现他们的价值。

所以,优质公司通常在IPO时采取新股低定价、保留高比例的股票来传递公司的内在价值,等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真正价值后再高价发行股票来弥补IPO抑价的损失。

3、投资银行垄断假说。

BARON认为,投资银行利用其市场信息资源的垄断优势而对发行价格进行折价,这样可以减少投资银行在承销或包销该股票时的风险,而且通过折价投资银行还可以和与其关系密切的投资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可以进一步的降低风险。

我国IPO抑价原因分析

我国IPO抑价原因分析

我国IPO抑价原因分析引言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低定价现象即IPO抑价现象是指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后(一般指第一天)的市场交易价格远高于发行价格,一&#65380;二级市场出现巨额的价差,导致首次公开发行存在较高的超额收益率&#65377;而按照市场有效性假说的解释,新上市的股票不应该存在超额收益率,因为众多的逐利行为(rent seeking behavior)和套利(arbitrage)行为会使超额利润消失&#65377;然而与该理论假说相矛盾的是,现实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IPO“低定价”现象在国际范围内普遍存在&#65377;一&#65380;IPO抑价理论关于IPO抑价现象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发现这一现象源于1963年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的《证券市场特别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IPO的初始收益率为正&#65377;1975年Roger G. Ibboston在其博士论文——《新股发行普通股股票的价格表现》中,以1960-1990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65380;承销发行的IPO为研究样本,结果表明IPO的初始收益率平均值为11.4%,收益分布呈凸峰正偏态&#65380;有粗尾&#65377;由于IPO抑价问题的复杂性,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对IPO“低定价”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65377;关于IPO抑价的原因,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以下几种:Rock(1986) 的“赢家的诅咒”(winner′s curse)假说&#65380;Allen & Faulhaber(1989)的信号(signaling)假说&#65380;Welch(1992)的从众(bandwagon)假说(也称瀑布效应)&#65380;Baron(1982)的投资银行规避风险假说&#65380;Brennan和Franks (1995)提出的所有权分散(ownership dispersion)假说&#65380;Benveniste和Spindt 的市场反馈(market feedback)假说&#65377;此外,由于人们越来越怀疑有效市场理论,因此逐渐采用行为金融理论来解释IPO抑价现象&#65377;利用行为金融方法解释IPO现象的主要有:(1)Tim Loughran & J. R. Ritter(2002)提出的期望理论;(2) J. R. Ritter (1991)提出的市场时机理论; (3) Miller(1977)提出的意见的收敛(divergence of opinions)等&#65377;二&#65380;我国研究现状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开办时间不长&#65380;政府控制下的计划经济色彩较浓, 故IPO 抑价现象尤为突出&#65377;韩德宗&#65380;陈静(2001)考察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在我国公开发行并且上市的A股,样本总量为379只股票&#65377;计算表明,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我国发行的IPO自发行日至上市日的平均超额报酬率为135.35%;刘太阳&#65380;叶中行&#65380;汪超(2005)对2000年至2004年4月上市交易的300 多个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抑价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 证实了目前中国上市公司抑价现象仍然相当严重, 但呈逐年下降趋势;曹凤歧&#65380;董秀良(2006)认为要回答新股发行价格是否过低以及IPO抑价程度过大是否是由于发行价格造成的这两个问题,关键是对IPO价格的合理性进行判断&#65377;他们通过研究发现,IPO发行价格都能相对较好地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新股发行价格相对于市场价格具有更高的合理性,说明导致过高抑价程度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发行价格偏低,而在于二级市场股票价格虚高,提出了解决新股抑价问题必须首先从提高二级市场的价格反映功能入手&#65377;三&#65380;我国IPO抑价原因分析由于IPO抑价程度是把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格与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相比较的结果,因此这里就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第一,作为比较标准的二级市场价格是否合理或有效的问题&#65377;如果二级市场的价格确实是有效的,能够反映公司的价值,抑价程度过大显然可以说明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格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二级市场的价格达不到有效的程度,此时就会存在比较标准不准确的问题,那么抑价程度就难以说明问题,抑价程度在100%以上的情况下发行定价仍然可能是合理的&#65377;第二,不同国家股票市场的IPO抑价程度是否具有可比性的问题&#65377;不同国家的IPO抑价程度是用其发行价格与各自处在不同有效性程度的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比较的结果,但是,由于各国二级市场的发育程度不同,市场有效程度也会不同,当把不同国家IPO抑价程度进行比较时,由于二级市场价格可能并没有处于同一水平的有效性上,这样进行比较所参照的标准实际上是不一样的&#65377;因此,仅根据中国股票市场IPO抑价程度高,并远高于国外成熟市场的平均水平,就得出我国股票发行定价不合理的结论是难以令人信服的&#65377;尽管国内很多学者的研究涵盖了新股定价和新股上市的IPO抑价,但都是分开研究的,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还很少,在研究IPO定价时,不仅要考虑股票的内在价值,还要考虑二级市场的情况&#65377;笔者现提出以下改进模型:P=R+E(d)式中,P为IPO的最终定价;R为股票的内在价值,是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主要由每股净资产&#65380;每股收益&#65380;市盈率&#65380;资产负债率&#65380;主营业务率等指标来衡量;E(d)为二级市场上投资者对新股的期望值,主要由新股在二级市场发行时的行情(牛市还是熊市)&#65380;公司所处行业&#65380;股票的流通量等因素决定&#65377;E(d)0,代表投资者对股票有负的期望,IPO应在股票的内在价值P的基础上,折价发行&#65377;发行价格等于股票的内在价值即P=R被认为是IPO定价的核心和基础,但这也正是IPO抑价产生的原因,它忽略了作为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行为对股票产生的影响,人们对新生事物都有一定的期望,投资者对新股也一样&#65377;本文通过对沪深两市在2004年4月8日至2007年5月1日这一期间IPO 上市的200只股票进行研究发现,股市周期&#65380;上市公司流通盘的大小&#65380;公司所处行业对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期望值影响较大&#65377;1. 二级市场行情对E(d)的影响当二级市场处于牛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热情高涨,股市资金充足,投资者对未来的行情看好,新股往往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投资者对新股的期望值很高,则IPO 定价在股票内在价值R的基础上相应地溢价&#65377;如2006年9月上市的北孚实业,逢股市连续走高,从上市起连续多天拉阳线,股价升幅达50%多;与此相反,若股市处于熊市,投资者对行情看淡,即使新股发行,投资者的期望值也很小,甚至为负,则IPO定价应在股票内在价值R的基础上相应的折价&#65377;如2004年8月18日,在中小企业版上市的苏泊尔(002032),逢中国股市持续走弱,首日以12.21元开盘后,即持续下跌,最终以尾盘下跌8.27%收盘;随后上市的济南钢铁(600022)和宜华木业(600978)首日也跌破发行价&#65377;我们通过对2004年4月8日至2007年5月1日这一期间沪深两市IPO发行的200股票研究发现,在2004年4月8日至2005年6月10日这一期间股市处于熊市阶段,在此阶段IPO上市的95只股票的平均抑价率为57.18%,而2005年6月1日至2007年5月1日这一大牛市期间上市的105只股票的平均抑价率为97.04%,显著高于熊市时期的IPO溢价率(参见表1)&#65377;2. 流通盘的大小对E(d)的影响若公司所发行的股票的流通盘小,则推动股价上涨所需资金较少,较少的对公司发展前景乐观的投资者即可推动股价上扬,故其IPO定价应在股票内在价值R的基础上相应地溢价;反之,若公司所发行的股票的流通盘较大,则推动股价上涨需要大量的资金,需要很多的对公司发展前景乐观的投资者才可能推动股价上扬,故其IPO定价应在股票内在价值R的基础上相应地折价&#65377;从表2中可以发现,占样本比例47%,流通盘小于3 000万股的小盘股的平均抑价率最高,为91.70%,比较容易受到投资者和大资金的青睐;而流通盘大于15 000万股和50 000万股的大盘股的平均抑价率均为50.65%,抑价率显著低于小盘股的抑价率&#65377;3. 公司所处行业对E(d)的影响若上市公司所处行业前景看好,发展空间大,公司的盈利能力较强,容易受到投资者青睐,即E(d)>0, IPO定价在股票内在价值R的基础上相应地溢价;反之,若上市公司所处行业为夕阳产业,前景看淡,盈利能力日渐降低,则投资者对其反映较为冷淡,即E(d)<0, IPO定价在股票内在价值R的基础上相应地折价&#65377;如曾以36.68元破记录发行的用友软件,正是由于公司所处的行业为网络和软件业,为高科技产业,而当时的网络高科技股正是市场追踪的热点,才得以发行成功&#65377;与此相反,2001年中国电信在美国上市,恰逢美国电信业丑闻,电信行业在股市上不景气,持续走弱,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65377;从表3中可以发现,电子信息地&#65380;建筑工程业股票的IPO平均抑价率最高,制造业&#65380;农林牧渔业&#65380;旅游业&#65380;零售业次之,而服装纺织业&#65380;汽车行业的平均抑价率最低&#65377;由此可见,由于投资者对不同行业企业收益的预期期望不同,使得不同企业的IPO平均抑价率不同&#65377;此外,还有承销商为了自己的声誉和巨大的利润,对新股进行托市;机构投资者和基金为了大额利润,利用散户投资者的心理,在二级市场上对新股进行炒作和操盘,抬高新股价格,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IPO抑价的程度&#65377;四&#65380;结论合理的IPO定价要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及其在二级市场的价值&#65377;单从一个方面对IPO抑价现象进行解释是不全面的,正是基于公司内在价值定价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分离,才使IPO出现过高的抑价现象&#65377;要消除中国股票市场IPO抑价过高的现象,主要在于在IPO定价过程中,除了考虑公司内在价值,还要考虑二级市场的情况;要培养中国健康稳定的证券市场,培养出理性的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的观念&#65377;主要参考文献[1]韩德宗,陈静. 我国IPU定价偏低的实证研究[J]. 统计研究,2001(4):29-35.[2] 李强,田常浩. 我国A股票首次发行上市初始回报的实证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03(3):101-105.[3] 刘太阳,叶中行,汪超. 中国上市公司抑价率的实证研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10):1711-1714.[4] 颜廷峰. IPO“低定价”现象的经济学解释及实证分析[J]. 技术经济,2006(3):28-31.[5] 姚海鑫. 我国上市公司IPO定价问题的一个实证研究[J]. 辽宁大学学报,2004(3):2-10.[6] 曹凤歧,董秀良. 我国IPO定价合理性的实证分析[J]. 财经研究,2006(6):4-14.[7] 田嘉,占卫华. 投资银行的声誉与IPO定价偏低关系的实证研究[J]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0(4):33-36.[8] 谢升峰,李家艳. IPO定价&#65380;分配与托市理论[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6):32-37.[9] 于栋华,陈湘鹏. 圈钱偏好&#65380;非流通股与IPO定价[J]. 运筹与管理,2006(1):88-91.[10] 张人骥,朱海平,王怀芳,等. 上海股票市场新股发行价格过程分析[J]. 经济科学,1999(4):64-70.。

国内外IPO短期抑价问题研究综述

国内外IPO短期抑价问题研究综述

国内外IPO短期抑价问题研究综述刘安超摘要:上市公司IPO短期抑价是IPO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首次公开发行市场的短期抑价(IPO Underpricing)现象在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普遍存在。

许多国内外学者对这一现象展开了大量研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解释。

本文拟从现有的各种解释IPO抑价的理论及对我国股市IPO抑价的研究两方面对国内外的IPO抑价研究加以综述。

关键词:IPO短期抑价,信息不对称,行为金融学新股发行的短期抑价,是指新股在首次公开发行时定价较低,而在股票首日上市交易时价格较高,投资者认购新股能够获得超额报酬的一种现象。

Reilly 和Hatfield(1969),Stoll和Curly(1970)以及Reilly(1977)等学者首先研究了IPO问题。

他们通过研究发现,IPO上市首日的收盘价格相对于发行价格而言出现了系统性的上升,且上升幅度远高于同期的基准收益率,即参与新股发行的投资者可以获得超出市场正常水平的超常回报,从而产生了短期抑价。

IPO 抑价问题存在于世界各国IPO市场。

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新股发行抑价在世界各国的股票市场中几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还足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都存在着显著的新股发行抑价现象,因此又被称为“IPO抑价之谜”。

有关IPO短期抑价的研究自1970年代以来一直是现代公司金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破解这一“IPO抑价之谜”,国内外的学者们给出了许多的理论,包括从信息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等方面的解释等等。

本文拟从现有的各种解释IPO抑价的理论及对我国股市IPO抑价的研究两方面对国内外的IPO抑价研究加以综述。

一、国外关于IPO抑价现象的理论解释对于IPO抑价现象,自从Ibbotson(1975)因不明其理而以“谜”称之以后,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和会融学家纷纷投入大量的精力,尝试从不同角度来研究IPO抑价的行为。

国外学者对于“抑价之谜”归结出以下假说:(一)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解释第一,胜利者的诅咒假说。

ipo抑价名词解释

ipo抑价名词解释

ipo抑价名词解释
IPO抑价现象(IPO underpricing)是指首次公开发行(IPO)定价明显低于上市初始的市场价格。

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的股票市场都存在,但程度差异较大。

在发达国家市场,IPO抑价幅度通常较小,而在新兴市场国家,如我国,IPO抑价现象较为严重。

IPO抑价现象对资本市场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1. 新股发行风险较低,导致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失效,任何企业只要能获得上市资格,就能成功筹集所需资金。

2. 大量生产流通领域的资金进入股票一级市场,追求无风险收益,助长了投机泡沫,降低了整个社会范围内的资金配置效率。

3. 巨额资金的短期套利行为导致新股发行定价偏低,使得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价格差异较大,从而影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我国IPO抑价问题研究

我国IPO抑价问题研究

我国I P O抑价问题研究
口 文 /张文 华
比较 高 的 , 因此 研 究 I0 抑价 问题 不仅 有 国发起 , P 当时 美 国 正经 历 科 网股 泡 沫 。 创 场 的 研 究表 明, 虽 然 短期 有 超 额 收 益 率 ,
理论意义, 而且 有 现 实 意义 。本 文 拟从 我 办 人 会 以独 立 资本 成 立公 司 , 希 望 在 牛 但 长 期来 看 , 收 益 不 佳 , 可 能 为 负 值 。 并 却 还
高 , 募可 以在 某种 程 度 上部 分 规 避此 类 人 们 发 现 ,P 的 价格 与其 二 级 市 场 的 表 价 发 行 原 因进 行 解 释 , 可 以 分成 两 火 类 , 私 I0 这 个 现 象在 2 纪 九 十年 代 末 的 美 表 现 为抑 价 现 象 ; O世 另一 方 面 对美 国股 票 市 释 和基 于 信 息 对 称 对 I0抑 价 原 的 钾 P
否 把 握 中 腑 之 道 作 为 衡 量 一 个 人 道 德 水 座 右 铭 , 且已成 为 我 1 中华 民 族 的伟 大 形 成 良好 的 师 风 是 教 师 队伍 建 设 的 重 要 而 f J 准 高低 和 选 贤任 能 的 一条 重 要标 准 。 为 精 神 力 量 。 因 任 务之 一 , 是 当前 行 风 建 设 的 重要 内容 也
及 ; 处 理 人 际关 系 方 面 , 种 “ ” 掌 设 中 强 调 实 践 环 节 , 并 不 是 说 理 论 不 重 校 素质 教育 , 高学 校 的 教 育教学 水 有 在 这 度 的 提 握 尤 为 困 难 和复 杂 , 有 不慎 就会 伤 害 他 要 , 是 说 理 论 一 定 要 面 向实 际 , 于 针 着 重要 的 意义 。学 校要 帮助 教 师 树 敬 稍 而 善 人 感 情 或挫 伤 下 级 的积 极 性 。 对性 地 解 决广 大 教 师在 实 践 中 遇 到 的 具 业 爱 岗 、 爱 学 生 、 热 团结 合 作 、 谨 治 学 、 严

浅析中国股市IPO抑价现象

浅析中国股市IPO抑价现象

反映了其内在价值,而发行价格也是按市场 的需求情况确定,新股上市的首日价格不应
该显著高于发行价格。 然而, 国内外大量实证 研究表明, O抑价在各国普遍存在, I P 但抑价
程度和产生原因各不相同。我国 IO抑价现 P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但在我国很难找到好 的风险资本家。
大 贡献 。风 险 企业 创 造 的 工作 机 会 不仅 这与行业在 我国发展 的历史不长有关 , 也与 我 国 的专 业 管理 人 才 一 般 倾 向 于在
几十年来 , 风险投资对促进美 国经 大公司做稳定工作而不愿投入风险投 资 在美 国, 风险投 资公 司往往聘 济尤 其是 高技术产 业 的繁荣起 到 了举 机构有关。 足轻重 的作用 。美 国的信息、 电子 计算 请一些有经验的高级经理 ,让他们与成 机和 通讯产 业正 是 由于有这种 特别基 功 的创业家一起 工作 ,了解风险企业 的 金开路, 才得以从获利微薄 的新兴产业 发展特 点,使他们成 为候补的风险资本 迅速发展成为获利 丰厚 的领航产 业 , 并 家和候任 的风险企业 总裁 ,这种方式值
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 的核心。正如美国 得 我 国 借鉴 。
象较为严重, O高抑价的产生使得企业融 I P 资的金额大大减少, 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也使 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和融资功能大大降低。
因此 , 我国 IO抑价现象 进行研 究 , 对 P 并找
出影响我国 IO抑价的主要原因与相应对 P
间是相辅相成 、 相互促进 的, 这已是不容
( 风 险资本通 过提供 资金 和管 争辩的事实。尽快排除我国开设创业板 四) 理技 术, 支持那些 具有很 大发展 潜力的 和 O C市场 的负面影响 , T 形成风险资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PO抑价问题浅析摘要:本文在总结前人对IPO抑价的分析及所提建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分析了IPO抑价尤其是中国大陆IPO抑价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即从股票定价、信息不对称、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严、投资者行为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同时考虑到以上策略在当前条件下的中国大陆股市实施的难度后笔者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的协调基金机制,该机制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IPO抑价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首日破发等有损公司声誉的现象,在上市后的各个时期也可以起到稳定股价的作用。

同时本文还对其资金的来源及运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协调基金 IPO抑价绿鞋机制融资融券1 IPO抑价问题相关综述股票发行市场是股票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股票市场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股市一直被认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场所。

股市具有价格发现、直接融资、资源优化配置等功能。

但一直被人们乐与称道的股市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长期存在问题。

比如一直困惑众多学者的新股发行抑价问题、二级市场流动性问题、股市泡沫问题等。

而其中抑价问题尤其明显,先就个股而言,1999年6月四川圣达829.8%(注:指该公司上市日期为1996年6月,IPO抑价率为829.8%。

以下同理)、2003年1月北海国发112.7%、2006年6月中工国际332.03%、2007年8月中核钛白500.89%、2008年1月飞马国际 254.17%、2008年6月上海莱士61.5%,当然也有较低的,比如2006年8月大秦铁路11.52%、2006年10月工商银行5.13%,但就整体而言抑价率都过高(注:计算抑价率的相应数据来自《国盛证券大智慧》)。

根据WIND资讯统计,在实行询价制前的1991年1月至2004年9月,共计1370家企业IPO中,首日新股收盘价与发行价相比平均抑价率226.38%。

而在实行询价制后的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共计有266家企业IPO,IPO抑价率平均为141.36%,较询价制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还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10%~20%的区间[1]。

新股抑价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而且导致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来回资金过多,进而加大二级市场的波动性等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

新股抑价与市场有效性产生矛盾。

从理论上讲,若新股一级市场价格的制定是依据二级市场的供求情况来确定的,那就不应该存在抑价问题,因为按照一般均衡的原理,发行市场不可能长期处于失衡状态,然而,实践证明,新股抑价确实是普遍长期存在的现象[2]。

到目前为止,新股抑价仍然是困扰金融学界的难题,国内外都有大量经济学家对其进行研究过:如曲洪东利用各种股票定价理论与模型,并从操作层面上论述了基于内在价值理论的现金流量贴现模型与内在价值模型中的市盈率模型,并涉及现阶段发达国家中广为推崇的经济利润(也称经济增加值)模型,试图通过对各种模型的比较,从定价层面上解决新股抑价问题[3];丛臻、陈金贤、王晓芳等人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了产生抑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他们构建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进行竞价发行的价格博奕模型和对信息不对称进行不对称理论划分: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发行人与承销商之间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相关的IPO折价理论,证明了在我国现有的市场条件下采用竞价发行方式是对证券市场的考验,因该机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于缺乏信息的一方是非常不利的,会影响投资者参与发行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竞价发行方式的顺利运行必须依赖于市场的成熟,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4][5];付耘指出新股发行如此高的IPO抑价率与我国的内部运行机制有一定的联系,并认为主要是定价不合理和炒作之风盛行原因所致[6];谢朝斌等人认为显著影响新股发行抑价的因素包括承销商和发行人的择时因素、市盈率水平和发行规模,而发行政策的变化、不同的行业特征、新股上市首日大盘涨幅对于新股发行抑价的影响并不明显[7];王春峰等人则结合现代市场微观结构和行为金融学理论,建立了非对称信息环境下,投资者情绪与新股价格行为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股投资者情绪分析方法,并深入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与新股发行价格、上市初期交易价格和IPO抑价正相关[8];及近来少数国内上市公司所运用的绿鞋机制等。

2 IPO抑价问题进一步探讨上述文献无疑为IPO抑价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前人主要从合理定价,信息披露,行为金融等各个层面上分析解决,但笔者认为在我国现有的环境下实施还有一定的困难。

笔者认为IPO抑价可能原因主要有:2.1 定价不合理。

笔者觉得这是IPO抑价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这也被众多学者所同意并提出了各种方案来解决。

这定价不合理又存在多个原因,比如上市公司的信息公布不充分,投资银行有意压低发行价(基于发行人与承销商的信息不对称,承销商为了保证发行成功,会有意压低发行价格[9]),定价运用的方法不恰当等等;2.2 庄家炒作,投资者投资不理性。

中国股市炒作之风一向盛行,同样在股票发行首日也不例外,让人错误的觉得股市的投资方式便是想方设法跟着庄,而不再是理论上的价值投资。

而炒作的根源也在于立法不严、监管松散及不理性的投机心理。

二级市场的市盈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造成一、二级市场之间存在巨大的价差。

这种价差的出现决不能简单地归因于IPO发行价格偏低或发行市盈率定得过低,问题的关键在于二级市场的高市盈率并不是合理的,它是投机与炒作大行其道的产物,因此只要我国的证券市场还处在这样的气氛中,高发行抑价率的现象就不可能根本消除[10]。

2.3 股票发行机制不健全,往往是定额发行。

笔者觉得这是IPO抑价又一主要原因,因定额发行,高申购、低中签、首日狂炒的情况下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

2.4 发行量。

一般以发行公司募集的资金量来表示其发行规模,因为发行规模大的企业公开的信息比较多,从而其价格波动幅度相对较小,而投机者的影响和操纵能力也较为有限;同时根据供求原理,发行量较大而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也可以降低抑价率的。

因此,发行规模大的公司其抑价率要小于发行规模小的公司,即发行规模与IPO抑价率负相关[11]。

2.5 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监管不力。

在当前的中国股市往往存在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问题。

比如关联交易,非法集资,内部交易等。

无规不成方圆,同样在股票市场也需要合理的法律法规进行协调管理,等等。

3 抑价问题的解决对策在继承了前人的一些当前较易实施的方法后,笔者认为在当前金融体系尚不健全的环境下,尤其是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应以协调基金为中心,研究恰当的定价方法,教育投资者,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券商行为,改进发行及交易机制。

3.1 建立协调基金。

协调基金是指在股票发行时就以某一发行价为基准给定一个合理的浮度范围,在首日开盘时如果涨幅超过给定的理想涨幅范围,则继续增发一定的股票尽量使其在理想的涨幅范围内波动,同样在首日开盘时如果跌幅超过给定的理想跌幅范围(一般首日不应下跌,如果下跌将会影响公司的声誉),则回购一定的股票尽量使其波动在发行价以上。

为了避免庄家有意在上市首日压价而在以后拉升(首日压价一般不太可能,因为庄家筹码不多),该基金可以一直维持下去。

在上市首日以后便不再利用协调基金增发新股,但协调基金应有适当的资金和股票,并利用己有的协调基金稳定该股票的股价。

同时在股市较稳定时也可以把该基金用在低风险的用途上,如投资国债等,但应保证紧需时能迅速收回资金。

该协调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是:首日公开发行时的额外收益的部分或全部,即当首日涨幅过大时新增发股票所融得的资金,公司投入资金(首日可以额外借进适当资金,以防破发),发行专项债券,也可以与己有基金合作但要合理分配利益(可以规定派发红利、股息的上限);协调基金的股票主要来源于初始时分配的及上市以后回购的股票,确实有必要时还可申请增发。

因其非营利性的性质,保证能较好的实施该基金的相应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压缩基金规模。

该协调基金管理权归公司所有,所有权视筹资来源而定,但该协调基金所拥股票不含有投票权,但有分红派息等权利,分红派息所得资金加进协调基金的资金库。

该基金不但从供给层面影响价格波动,更是从心理层面上打消庄家炒作念头,增强股民对股市的信心,以吸引更多的价值投资者。

同时在宏观上还可以对经济启到“稳定器的作用”,即当经济上涨时,协调基金会因股价上涨过多而抛售股票吸纳资金,但因其并非把盈利性当其作主要目标的性质,吸纳进来的资金很少会进入投资领域,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基础货币,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

该基金应该有法律、财政、人才三大支持。

法律方面,协调基金的相应规章制度首先应有法律的保障(可以参考基金法、公司法和证券法);财政方面,因其不但对个股具有稳定作用,而且对整个股市都有稳定的作用,为鼓励更多公司更好的利用协调基金,可以就该基金的股票收入的一定百分比之内免税;人才方面,要求对公司和股票市场都比较熟悉的人,特别是精通公司定价的人才,就人才方面可以从投资银行聘请财务顾问。

现在有例可查的是回购,而协调基金的功能之一就是回购一定数量的低估股票(注:对于我国回购还有另一个功能,即利用回购帮助实现我国的B股体制改革)。

例如丽珠集团2008年6月5日公告称:拟不超过1.6亿港元回购B股,回购价最高16港元。

该回购B股主要有以下作用:彰显公司信心;促进我国的B股体制改革;稳定股价等。

3.2 总结以往经验教训,总结己有的并研究新的合理的定价方法,力争从根源上治理IPO的抑价问题。

例如己有的累计投标方式、固定价格方式和累计投标与固定价格公开认购的混合方式。

其中累计投标方式在消除投资者、发行人、投资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理想的股东结构,降低承销风险等方面具有优势,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得到广泛采用;新股市场价值的估值常用的方法有:现金流量贴现法、可比公司法和经济附加值法。

同时应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行业要利用不同的定价方法;考虑当时的市场景气情况、股票发行规模、承销商声誉等级、股权结构和企业财务状况;在定价时尽量减少非理性的根据似乎是真实的信息而实际是噪声信息的噪音交易商的影响。

3.3 针对庄家炒作,不理性的投资行为,可以对股民加强常识宣传,教其认知风险。

要求股民开户前学习股市、投资常识。

该实施较难,但可通过入市考试等方式增加股民的常识。

对炒作的控制也应是法律法规监管的主要功能之一。

3.4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金融和法律复合人才的培养。

在当今法制的社会做事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如证券法规定,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

但中国的银行资金却通过各种法律的漏洞流入股市。

对于这些有害于股市的行为我们的法律应该严加禁止。

中国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完善到今天,其增加速度之快令外国同行刮目,但就规范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而言,仍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因为谁可以当原告及如何举证等问题致使诸多条款只是宣言,无法操作[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