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概论-茶的起源与传播学时PPT参考幻灯片共32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茶与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有对茶的描写,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中都有 大量关于饮茶、茶道、茶具的描述,展现了茶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饮茶习俗,还体现了人们对自 然、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茶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现代茶 文化更加注重个性化、时尚化和多元化,各种新型的饮茶方式和茶文化活动不 断涌现。
文化艺术灵感 茶文化对中国的诗词、绘画、音乐 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 无数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茶的种类与分布
绿茶
以鲜叶为原料,未经发酵,色 泽鲜绿,是中国茶的主要类型 之一。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
、湖北等地。
红茶
以新鲜茶叶为原料,经过发酵 ,色泽红润,味道醇厚。主要 分布在福建、安徽、湖北等地 。
乌龙茶
半发酵茶,色泽乌润,滋味醇 和,香气浓郁。主要分布在福 建、台湾、湖南等地。
黑茶
以老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 色泽黑褐,滋味醇厚回甘。主 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浙江等
地。
02
茶的制法与品鉴
茶叶的制作过程
晾青
将采摘后的茶叶摊放在阴凉通 风处,使其自然萎凋。
揉捻
将杀青后的茶叶揉成条状,促 进茶汁液的挤出和均匀分布。
茶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各地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 和地区开始学习和传承中国茶文化,举办各种茶文化活动,促进了各国之间的 文化交流和友谊。
05
中国各地茶俗
福建闽南地区的功夫茶
总结词
福建闽南地区的功夫茶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注重茶具的精致和泡茶的技 艺。
茶的起源与发展(最全版)PTT文档

❖ 一之源: 说明茶的起源:“茶者,南方之嘉 木也。”
❖ 二之具: 记采茶、制茶工具; ❖ 三之造;记茶叶的加工过程; ❖ 四之器; 记煮茶和饮茶工具; ❖ 五之煮;记饼茶的烹茶(烤、煮、酌)方法;
❖ 六之饮;记饮茶之法;
❖ 七之事; 上出现的 茶事活动或传说。
❖ 八之出;详记当时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 位次。
❖ 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 何种情况省略何种。
❖ 十之图:陆羽主张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 画幅。
茶经的科学价值
❖ 第一、总结了茶的功用价值,为茶文化的推广传播提供了理 论依据。
❖
第二、《茶经》提出了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对于提升茶叶 品质、正确价值茶叶品质具有推动作用。
❖ 第三、《茶经》中对饮茶煮茶方式 的总结,形成了特定的品 饮方法,对于我国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全书分为十篇,分为上中下三卷,七千余字。
茶的制作也达到了顶峰。) 茶区分布辽阔,东起东经122度的台湾省东部海岸,西至东经95度的西藏自治区易贡,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榆林,北到北纬37度的
山东省荣城县,东西跨经度27度,南北跨纬度19度。
一之源: 说明茶的起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 ) 3.皇室贵族的大力提倡 斗茶之风盛行等 江南茶區(北起長江,南至南嶺)
他于被后人称为“ 茶祖”, 《吃茶养生记》也成为第一部 茶书。
录》) 通过派出的命节,以馈赠形式将茶叶作为礼品与各国上层进行交换。
一).茶在国内的传播
1.我国古代早期茶叶传播特点: ①.大致传播路线是:从西往东,由南向北,南 北交流; ②巴蜀是中国茶叶的传播的源头; ③早期的茶叶传播和扩散是由于战争造成的。
一之源: 说明茶的起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江北茶区(長江以北,秦嶺淮河以南)
❖ 二之具: 记采茶、制茶工具; ❖ 三之造;记茶叶的加工过程; ❖ 四之器; 记煮茶和饮茶工具; ❖ 五之煮;记饼茶的烹茶(烤、煮、酌)方法;
❖ 六之饮;记饮茶之法;
❖ 七之事; 上出现的 茶事活动或传说。
❖ 八之出;详记当时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 位次。
❖ 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 何种情况省略何种。
❖ 十之图:陆羽主张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 画幅。
茶经的科学价值
❖ 第一、总结了茶的功用价值,为茶文化的推广传播提供了理 论依据。
❖
第二、《茶经》提出了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对于提升茶叶 品质、正确价值茶叶品质具有推动作用。
❖ 第三、《茶经》中对饮茶煮茶方式 的总结,形成了特定的品 饮方法,对于我国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全书分为十篇,分为上中下三卷,七千余字。
茶的制作也达到了顶峰。) 茶区分布辽阔,东起东经122度的台湾省东部海岸,西至东经95度的西藏自治区易贡,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榆林,北到北纬37度的
山东省荣城县,东西跨经度27度,南北跨纬度19度。
一之源: 说明茶的起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 ) 3.皇室贵族的大力提倡 斗茶之风盛行等 江南茶區(北起長江,南至南嶺)
他于被后人称为“ 茶祖”, 《吃茶养生记》也成为第一部 茶书。
录》) 通过派出的命节,以馈赠形式将茶叶作为礼品与各国上层进行交换。
一).茶在国内的传播
1.我国古代早期茶叶传播特点: ①.大致传播路线是:从西往东,由南向北,南 北交流; ②巴蜀是中国茶叶的传播的源头; ③早期的茶叶传播和扩散是由于战争造成的。
一之源: 说明茶的起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江北茶区(長江以北,秦嶺淮河以南)
茶叶基础知识ppt课件

16
茶叶制作的起源
从蒸青到炒青: 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 “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 “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 ——《晋书》 至干…” 。 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茶疏》 “蒸茶制饼”:“晴,采之。蒸之, 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捣之…。”——《茶经》 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 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 “制蒸青散茶”“采讫,一甑微蒸, 生熟得所…”。 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 ——元代王桢《农书》 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茶 树 及 其 栽 培 的 起 源
云贵高原发现大量野生 大茶树 ;云贵高原发现 茶籽化石 ;茶树学名及 一些国家对茶的称呼都 与中国有关 ;迄今考古 发现的最早茶具在中国 。
贵州茶籽化石(世界唯一)
凤庆野生大茶树(3500年)
英语(tea) 德语(tee) 法语(the)
日韩语(cha) 俄语(Chai) 葡萄牙语(cha)
26
茶 在 国 内 的 贸 易 传 播 途 径
川藏茶马古道 滇藏茶马古道
27
三、中国茶区的划分
中国现有茶园面积 110 万公顷。茶区分布辽阔,东 起东经 122 度的台湾省东部海岸,西至东经 95 度的西藏 米林,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榆林,北到北纬37度的山 东省荣成市,东西跨经度27度,南北跨纬度19度。共有 21 个省(区、市) 967 个县、市生产茶叶。全国分四大 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8
地上部分 (树冠)
地下部分 (根系)
自然生长条件下成年茶树形态
9
由种子繁殖的茶树,其幼年期因主、侧根明显,表现为直根系;随 着树龄增长,有的侧根长得与主根相似,呈分枝根系。 采用扦插繁殖的茶树,是由插穗基部发生的不定根而发育成的根系, 其在幼年期即为分枝根系。 茶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依树龄、品种、种植方式与密度、生态条 件和农业技术措施等而异。
茶叶制作的起源
从蒸青到炒青: 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 “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 “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 ——《晋书》 至干…” 。 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茶疏》 “蒸茶制饼”:“晴,采之。蒸之, 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捣之…。”——《茶经》 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 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 “制蒸青散茶”“采讫,一甑微蒸, 生熟得所…”。 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 ——元代王桢《农书》 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茶 树 及 其 栽 培 的 起 源
云贵高原发现大量野生 大茶树 ;云贵高原发现 茶籽化石 ;茶树学名及 一些国家对茶的称呼都 与中国有关 ;迄今考古 发现的最早茶具在中国 。
贵州茶籽化石(世界唯一)
凤庆野生大茶树(3500年)
英语(tea) 德语(tee) 法语(the)
日韩语(cha) 俄语(Chai) 葡萄牙语(cha)
26
茶 在 国 内 的 贸 易 传 播 途 径
川藏茶马古道 滇藏茶马古道
27
三、中国茶区的划分
中国现有茶园面积 110 万公顷。茶区分布辽阔,东 起东经 122 度的台湾省东部海岸,西至东经 95 度的西藏 米林,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榆林,北到北纬37度的山 东省荣成市,东西跨经度27度,南北跨纬度19度。共有 21 个省(区、市) 967 个县、市生产茶叶。全国分四大 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8
地上部分 (树冠)
地下部分 (根系)
自然生长条件下成年茶树形态
9
由种子繁殖的茶树,其幼年期因主、侧根明显,表现为直根系;随 着树龄增长,有的侧根长得与主根相似,呈分枝根系。 采用扦插繁殖的茶树,是由插穗基部发生的不定根而发育成的根系, 其在幼年期即为分枝根系。 茶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依树龄、品种、种植方式与密度、生态条 件和农业技术措施等而异。
茶的起源与ppt课件

食盐,调成咸味奶茶,或解渴,或佐餐。 • 冬季加入黄油、肉汤、炒米等。 • 有时,茶中还加配中草药,以治感冒。茶渣喂食牛羊或骆
驼。 2、甜味调饮式 • 分绿茶和红茶。特征是在茶汤中加糖,或蜂蜜、果酱等甜
味剂。 3、加糖和香料调饮式 • 以西北非的“薄荷糖茶”为代表。喜爱中国高档绿茶(珍
眉、珠茶), “天坛牌”和“万年青”。
(2)传入印度尼西亚 • 1827年开始荷属东印度公司来我国学习研制绿茶、小种药
茶和白毫,各种制茶器具。 • 1833年爪哇茶才第一次在市场出现。 (3)传入印度 • 1834年成立植茶问题研究委员会,于大吉岭种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836年,哥登带去的我国茶工,按照我国制法试制茶样成
功。 (4)传入斯里兰卡 • 1584的成立种植者协会,发展茶叶生产。 • 1866年试制。 • 1783年后才仿效印度用机械制茶。 (5)传入俄罗斯 • 1833年向我国购买茶籽、茶苗,栽植于尼基特植物园。 • 1848年,在外高加索巴统附近从事茶树栽培。品质良好。 • 1893年,依照我国制茶法生产茶叶,从此俄国有了茶业。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 考评办 法对考 评项目 进行考 评,评 出各考 评项目 的考评 实际得 分,考 评类目 下各考 评项目 考评实 际得分 之和为 该考评 类目的 考评实 际得分
• 4、红茶甜味调饮式 • 中东地区将红茶加糖或柠檬调饮。 • 埃及人喜欢茶味浓强的红碎茶 • 利比亚人红绿茶均饮, • 土耳其人都喜欢红茶,企业机关则有专人煮茶送饮的。 • 伊朗和伊拉克人喜浓味红茶,茶中添加糖、奶或柠檬。 • 英国人喜红茶。早晨起床饮茶一次,称为“床茶”;上午
• 公元828年,朝鲜由中国携回茶籽。 • 805~806年,日本僧人携回茶籽,种植于京都高山寺等地
驼。 2、甜味调饮式 • 分绿茶和红茶。特征是在茶汤中加糖,或蜂蜜、果酱等甜
味剂。 3、加糖和香料调饮式 • 以西北非的“薄荷糖茶”为代表。喜爱中国高档绿茶(珍
眉、珠茶), “天坛牌”和“万年青”。
(2)传入印度尼西亚 • 1827年开始荷属东印度公司来我国学习研制绿茶、小种药
茶和白毫,各种制茶器具。 • 1833年爪哇茶才第一次在市场出现。 (3)传入印度 • 1834年成立植茶问题研究委员会,于大吉岭种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836年,哥登带去的我国茶工,按照我国制法试制茶样成
功。 (4)传入斯里兰卡 • 1584的成立种植者协会,发展茶叶生产。 • 1866年试制。 • 1783年后才仿效印度用机械制茶。 (5)传入俄罗斯 • 1833年向我国购买茶籽、茶苗,栽植于尼基特植物园。 • 1848年,在外高加索巴统附近从事茶树栽培。品质良好。 • 1893年,依照我国制茶法生产茶叶,从此俄国有了茶业。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 考评办 法对考 评项目 进行考 评,评 出各考 评项目 的考评 实际得 分,考 评类目 下各考 评项目 考评实 际得分 之和为 该考评 类目的 考评实 际得分
• 4、红茶甜味调饮式 • 中东地区将红茶加糖或柠檬调饮。 • 埃及人喜欢茶味浓强的红碎茶 • 利比亚人红绿茶均饮, • 土耳其人都喜欢红茶,企业机关则有专人煮茶送饮的。 • 伊朗和伊拉克人喜浓味红茶,茶中添加糖、奶或柠檬。 • 英国人喜红茶。早晨起床饮茶一次,称为“床茶”;上午
• 公元828年,朝鲜由中国携回茶籽。 • 805~806年,日本僧人携回茶籽,种植于京都高山寺等地
茶学概论茶的起源与传播学时课件

对未来茶产业发展的展望
01
02
03
04
05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 生活品质的追求,茶叶 作为一种天然、健康的 饮品,未来仍有很大的 发展空间。
未来茶产业的发展需要 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 是提高茶叶品质和安全 性;二是加强茶叶品牌 建设和市场营销;三是 推动茶叶产业的绿色可 持续发展。
提高茶叶品质和安全性 是未来茶产业发展的关 键。茶叶生产者需要加 强茶叶种植、加工等方 面的技术研发和应用, 提高茶叶品质和安全性 ,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 、安全的需求。
茶的起源与传播也促进了茶叶生产技术的改进和茶叶品质的提高,推动了茶叶产业 的持续发展。
茶的起源与传播还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成为人们生活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对世界的影响与贡献
茶对世界的影响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二是 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三是丰富了人们的饮食 文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茶道礼仪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泡茶、品茶等仪式,传达 了尊重、友爱、和谐等价值观。
茶对世界各地经济的影响
茶叶贸易的发展
01
茶叶贸易是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经
济利益。
茶产业的发展
02
茶叶产业链较长,包括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为许多
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机会。
、感冒等病症。
茶叶的食用价值
除了药用和饮用外,茶叶还被用 作食品添加剂,添加到各种食品
中,如茶糕、茶酒等。
茶的传播路径
01
茶马古道
从唐代开始,茶叶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中国西北、西南地区以及中亚等
地。这条古道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茶学概论茶的起源与传播学时课件

茶对经济的影响
茶叶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涉及种植、加工、销售等 多个环节,为许多地区和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
茶叶贸易也是中外贸易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中国经济发展 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同时,茶叶市场的繁荣也促进了相关 产业的发展,如包装、物流、旅游等。
茶对健康的影响
茶叶中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如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对人体健 康有很多益处。适量饮茶有助于提神醒脑、降压降脂、抗氧化、防癌抗癌等多种 作用。
从福建、湖南等地向北传播,进入河 南、河北等地,与当地饮食习惯结合 ,形成了信阳毛尖、茉莉花茶等特色 茶类。
从安徽、浙江等地向东传播,进入江 苏、上海等地,与当地文化融合,形 成了龙井茶、碧螺春等名优绿茶。
茶向国外传播
01
茶向亚洲国家传播
中国茶最早传入了日本和韩国,随后又传播到了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尼
在古代,茶叶的利用方式主要是药用和食用。人们将茶叶用 于治疗各种疾病,同时也将茶叶作为食品添加剂加入到各种 食品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的饮用方式逐渐发展成熟。
古代茶事记载
《茶经》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茶叶的著作,书中详 细介绍了茶叶的产地、品质、制作、饮用等方面的知识,对后世的茶叶研究产生 了深远影响。
茶道礼仪
学习如何以正确的姿势和动作进 行泡茶、分茶和品饮,展现出优
雅的仪态和尊重的态度。
茶艺表演
通过表演泡茶过程,展示茶叶的冲 泡技巧和艺术美感,让观众领略到 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茶室布置
了解如何布置一个具有文化氛围的 茶室,包括家具、装饰和器具的选 择与摆放,营造出宁静雅致的品茗 环境。
THANKS
茶与禅宗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茶禅一味 ”的文化理念,强调心境平静、悟道人生 。
茶之历史和起源 ppt课件

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廷传到民间后形 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莱迪牧师称茶为: “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
ppt课件
12
茶的传播——茶传播入日本
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 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 若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 元710-794)初期。
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 神农时期。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 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 荼而解之。”
ppt课件
3
茶文化的摇篮——四川巴蜀
中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华阳国志》中记 载,约在三千年前左右,古巴蜀国的人们已开始 种茶,并把它们作为地方的产物,进献给当时的 天子周武王。
ppt课件
13
点茶——茶在日本的饮用方式
点茶是先将茶粉加入少量开水调成膏状,然 后用茶筅击拂,使汤花显现,以汤花色泽鲜 白、茶面细碎均匀为佳,而且汤花与盏咬紧, 保持时间长为胜。整个过程深入细致、适情 适意、注重人的感官享受和审美情趣。
ppt课件
14
茶与咖啡的一次较量
茶传入欧洲时,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年代,一些 人认为茶与咖啡一样,久饮多饮会上瘾,对身体有害。国王 决定用人来作试验。正巧有一对孪生兄弟犯有死罪关在牢里, 国王便命哥哥每天饮五杯茶,弟弟每天饮五杯咖啡,直到病 死。结果哥哥活到87岁,弟弟活到83岁。
ppt课件
5
茶之故里——中国是茶的祖国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 为茶的祖国。
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 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
由于地质变迁
ppt课件
12
茶的传播——茶传播入日本
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 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 若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 元710-794)初期。
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 神农时期。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 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 荼而解之。”
ppt课件
3
茶文化的摇篮——四川巴蜀
中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华阳国志》中记 载,约在三千年前左右,古巴蜀国的人们已开始 种茶,并把它们作为地方的产物,进献给当时的 天子周武王。
ppt课件
13
点茶——茶在日本的饮用方式
点茶是先将茶粉加入少量开水调成膏状,然 后用茶筅击拂,使汤花显现,以汤花色泽鲜 白、茶面细碎均匀为佳,而且汤花与盏咬紧, 保持时间长为胜。整个过程深入细致、适情 适意、注重人的感官享受和审美情趣。
ppt课件
14
茶与咖啡的一次较量
茶传入欧洲时,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年代,一些 人认为茶与咖啡一样,久饮多饮会上瘾,对身体有害。国王 决定用人来作试验。正巧有一对孪生兄弟犯有死罪关在牢里, 国王便命哥哥每天饮五杯茶,弟弟每天饮五杯咖啡,直到病 死。结果哥哥活到87岁,弟弟活到83岁。
ppt课件
5
茶之故里——中国是茶的祖国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 为茶的祖国。
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 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
由于地质变迁
茶说.ppt

LOGO
泡茶用水
感官指标
化学指标
• PH值6.5~8.5 • 总硬度<25度 Water
• 色度不能超过15度 • 浑浊度不能超过5度 • 不得有异味、异色 • 肉眼可见物
一般多用天然水
陆羽曾在《茶经》中 明确指出:“其水, 用山水上,江水中, 井水下。”
古人泡茶用水
• 水要甘而洁 • 活而清鲜 • 储水得法 • 容器要洁净 • 忌晒
LOGO
茶学基本知识
LOGO
茶学基本知识—茶的起源和传播
云南西南部是茶树起源地和演化变异中心 陈兴琰教授还从五个方面说明,云南西南部是茶树起源地和演化变异中心。
据云南地质 史证明,在 第四纪以来 的几次冰河 时期,云南 未受冰川直 接袭击,滇 中以南气候 依然温湿, 许多植物原 种得以幸存。
现代被子植 物的科,据 世界现知的 544个种中, 云南就有 256个科, 其中包括许 多古老的科、 属。
LOGO
茶学基本知识—茶的起源和传播
保山市属茶树原产区域之一。早 在1000多年前,保山的先民就 已认识和利用了茶叶,种茶历史 悠久。据保山、腾冲、昌宁县《 地名志》记载,历史上不少古老 的村寨、河流的命名都直接冠以 “茶”字;境内古茶树资源较丰 富。据1981年以来断断续续地 调查,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在五 县(区)28个乡(镇),40个 村,55处发现基部干径超过30 厘米、树龄达百年以上的古茶树 。
LOGO
六大茶类鉴别—茶叶分类
中国茶叶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方法,按 照不同传统习惯,主要有: 1.根据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将茶叶 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 、黄茶和黑茶六大类。 2.现在比较通行的办法是将茶叶分为基本 茶类和再加工茶类。基本茶类有绿茶、红 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 再加工茶类则有花茶、紧压茶、萃取茶、 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等。 3.还有的将非茶之茶也列为一类。市场上 非茶之茶很多,均不属于茶叶的范畴,但 它却以保健茶或药用茶的形态出现。例如 罗布麻茶、人参茶、杜仲茶等等。它们也 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保健作用的, 称为保健茶,也叫药茶,它以某些植物茎 叶或花作主料,再与少量的茶叶或其他食 物作调料配制而成,例如绞股蓝茶;另一 类是当零食消闲用的点心茶,例如青豆茶 、锅巴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