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概论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2学时)
《茶艺概论》电子教案

《茶艺概论》电子教案第一章:茶的起源与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茶叶的分类及特点。
3. 了解世界茶叶的分布和主要产茶国家。
教学内容:1. 茶的起源:传说与历史文献。
2. 茶的发展历程:唐代、宋代、明代、清代等。
3. 中国茶叶的分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等。
4. 世界茶叶的分布: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
教学活动:1. 观看茶的历史纪录片。
2. 讨论茶叶的起源和发展。
3. 品尝不同种类的茶叶,感受其特点。
第二章:茶叶的种植与制作教学目标:1. 了解茶叶的种植条件和技术。
2. 掌握茶叶的制作工艺。
3. 了解茶叶的品质评价标准。
教学内容:1. 茶叶的种植条件:气候、土壤、种植方式等。
2. 茶叶的制作工艺:采摘、杀青、揉捻、发酵等。
3. 茶叶的品质评价标准:外形、色泽、香气、滋味等。
教学活动:1. 观看茶叶的制作过程视频。
2. 讨论茶叶的种植与制作技术。
3. 品鉴不同品质的茶叶,提升品鉴能力。
第三章:茶文化的内涵与表现教学目标:1. 了解茶文化的内涵。
2. 掌握茶文化的表现形式。
3. 了解茶文化的现代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 茶文化的内涵:茶道、茶德、茶礼等。
2. 茶文化的表现形式:茶艺表演、茶画、茶诗等。
3. 茶文化的现代发展趋势:茶馆、茶艺比赛、茶文化旅游等。
教学活动:1. 欣赏茶艺表演视频。
2. 讨论茶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3. 参观茶馆或茶文化旅游景点,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第四章:茶叶的饮用与保健教学目标:1. 了解茶叶的饮用方法。
2. 掌握茶叶的保健作用。
3. 了解茶叶的适宜人群和禁忌。
教学内容:1. 茶叶的饮用方法:泡茶工具、泡茶技巧等。
2. 茶叶的保健作用:抗氧化、提神、降脂等。
3. 茶叶的适宜人群和禁忌:不同体质、疾病等。
教学活动:1. 学习茶叶的泡饮技巧。
2. 讨论茶叶的保健作用。
3. 调查茶叶的适宜人群和禁忌,分享调查结果。
第五章:茶叶的品鉴与选购教学目标:1. 掌握茶叶的品鉴方法。
茶学概论茶的起源与传播学时课件

对未来茶产业发展的展望
01
02
03
04
05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 生活品质的追求,茶叶 作为一种天然、健康的 饮品,未来仍有很大的 发展空间。
未来茶产业的发展需要 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 是提高茶叶品质和安全 性;二是加强茶叶品牌 建设和市场营销;三是 推动茶叶产业的绿色可 持续发展。
提高茶叶品质和安全性 是未来茶产业发展的关 键。茶叶生产者需要加 强茶叶种植、加工等方 面的技术研发和应用, 提高茶叶品质和安全性 ,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 、安全的需求。
茶的起源与传播也促进了茶叶生产技术的改进和茶叶品质的提高,推动了茶叶产业 的持续发展。
茶的起源与传播还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成为人们生活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对世界的影响与贡献
茶对世界的影响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二是 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三是丰富了人们的饮食 文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茶道礼仪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泡茶、品茶等仪式,传达 了尊重、友爱、和谐等价值观。
茶对世界各地经济的影响
茶叶贸易的发展
01
茶叶贸易是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经
济利益。
茶产业的发展
02
茶叶产业链较长,包括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为许多
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机会。
、感冒等病症。
茶叶的食用价值
除了药用和饮用外,茶叶还被用 作食品添加剂,添加到各种食品
中,如茶糕、茶酒等。
茶的传播路径
01
茶马古道
从唐代开始,茶叶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中国西北、西南地区以及中亚等
地。这条古道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茶学概论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2学时)

5、向美洲传播
传入美国: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世界主要产茶国
洲别 亚 洲 数量 21 国家名称 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印度尼西亚、日本、土 耳其、伊朗、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 甸、巴基斯坦、尼泊尔、菲律宾、韩国 肯尼亚、马拉维、乌干达、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刚果、 毛里求斯、罗得西亚、卢旺达、喀麦隆、布隆迪、扎伊尔、 南非、埃塞俄比亚、马里、几内亚、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津巴布韦 阿根廷、巴西、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哥伦比亚、危 地马拉、巴拉圭、圭亚那、牙买加、玻里维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澳大利亚 葡萄牙
江苏 安徽-7 安徽 湖北-4 湖北 浙江-2 浙江 江西 福建-1 福建 台湾 湖南-6 湖南
西藏 云南-3 云南 四川-5 贵州 四川 广西 广东 海南
昼夜温差大的山东温带茶园
山清水秀的淅江丘陵茶园
云雾缭绕的贵州高原山地茶园
恒夏多雨的海南热带茶园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一)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位于欧亚大 陆东南缘,是我国最南 部茶区,包括广东、广 西、台湾、闽南等茶区。 南部为热带季风气侯, 北部为南亚热带季风气 候。 华南茶区是最适宜茶树 生长的区域。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四)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包括甘南、 陕南、鄂北、豫南、皖 北、苏北、鲁东南等地, 是我国最北的茶区。 生态环境和茶树品种均 适宜绿茶生产。 本区不少地方,昼夜温 差大,有利于茶树有机 质的积累。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地形复杂:土壤多为黄棕壤。 气温低,茶树采摘期短:年 平均气温稍低,为15 ℃左右, 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且分 布不匀,尤其是冬季,会使 茶树遭受寒、旱危害。 种植的是灌木型中小叶种茶 树。 以发展绿茶为主,名茶有六 安瓜片、紫阳毛尖、信阳毛 尖、霍山黄大茶和舒城兰花 茶等。
茶的起源与传播

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时间分配(1)茶在国内的传播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茶叶由我国的云、贵、川高原向全国传播,古有“蜀地茶称圣,蒙顶第一家”的说法。
“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
秦统一中国后,茶叶顺长江而下传遍半个中国,现我国有17省,900余县产茶。
又我国沿海传向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
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
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
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唐代)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茶叶从发明到利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它之所以深受人们的欢迎,除了可作为饮料被人们饮用夕卜,还因为它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疗的作用。
唐朝:自陆羽的<<茶经>>问世后,茶文化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可谓“比屋皆饮”,家家饮茶。
宋朝:茶叶是由团茶,饼茶为主,趋向于片茶,散茶为主。
因为团茶,饼茶的主饮方式比较繁琐,对于普通饮用者而言更喜欢廉价,主饮方便的散茶。
明清:人们对茶的选择不仅是品位,而是去领会茶之神。
通过饮茶达到一种天地人心融通一体的境界。
今天:茶已成为世界之无醇饮料中饮用价值最高,最普遍的天然饮料。
(2)茶在国外的传播茶叶作为商品于1610年输入欧洲,先是荷兰、葡萄牙,1638年输入英国。
1664年输入沙俄。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课件

以茶养身,以道养心
第四十三页,共43页。
根系:直根系为主,侧 根很少;扦插苗则以须 根为主。
3 年前后开始开花、结 果(实生苗)。
第二十八页,共43页。
2、管理重点
茶树的定型修剪:幼年 期茶树的可塑性大,培 养粗壮的骨干枝,形成 浓密的分枝树型,为高 产优质打下基础。
加强土壤管理:要求土 壤深厚、疏松,形成较 为深广的根系;增施磷、 钾肥。
极端最低温度:-8℃至16℃冻伤。
年活动积温:至少需要 ≥10℃的3 000℃。
第三十八页,共43页。
(三)水分与茶树生育
喜湿怕涝:年降水量必 须在1000mm以上,生 长期月降水量应大于 100mm。
空气相对湿度:在 80~90%比较适宜。
土壤水分:在50~90%比 较适宜,随含水量提高, 生育量增加。
第二十四页,共43页。
1、茶籽直播
营养特点:出土前,单 纯由子叶供给营养;出 土后,子叶光合作用。
生长特点:地下部生长 优于地上部,主干和主 根分枝少。
管理重点:促进茶籽萌 发(温度、水和空气)。
第二十五页,共43页。
2、短穗扦插
营养特点:生根前,主 要依靠茎、叶贮藏的营 养;生根后,根系吸收 水分、矿质营养。
侧根:主根上发生的根, 螺旋线状排列,呈层状 结构。
吸收根:侧根前端呈乳 白色的根,其表面密生 根毛。
根毛:吸收水分和养料 的部位。
第十页,共43页。
1 一年生根系
2 二年生根系
3 壮年期根系
4 衰老期根系
第十一页,共43页。
(二)茶树的茎
主干:由胚轴生育而成, 指根颈至第一级侧枝的 部位。
管理重点:及时供水; 搭建塑料小棚,保湿; 遮荫,减少叶片蒸腾作 用。
茶学概论

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一、有哪些证据说明中国是茶的发源地1、中国西南地区野生大茶树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2、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近缘植物的地理分布中心;3、茶树生物学的研究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起源中心;4、古地质学、古气候学的研究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5、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6、云南高原发现茶籽化石;7、汉代陶土茶碗,中国最早茶具,甲骨文“茶”。
二、茶的利用经过了哪些阶段1、食用阶段2、药用阶段3、饮用阶段三、历代的饮茶的方法有哪些1、原始煮茶法2、煎茶法3、宋代点茶法4、泡茶法四、茶叶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饮料的原因有哪些1、来华的僧侣和使臣将茶叶带往周边国家和地区,从而使中国茶叶和茶叶的生产技术、饮用方法、文化形态得以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传;2、茶叶作为礼品,通过派出的使节,以馈赠的形式与别国或各地的上层交换;3、贸易往来,将茶叶作为商品输到了国外五、简述中国茶叶生产技术传播到国外的过程191、我国茶叶生产技术传去日本较早,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在我国浙江学佛后回国时带去茶籽,种植于日吉神社旁;2、1684年,印度尼西亚已经引种中国茶树成功,1827年由爪哇华侨第一次试制茶成功;3、1833年,爪哇茶第一次在市场上出现;4、1780年欧洲人在印度提倡植茶;5、1870-1875年英国人推动将原来的咖啡园改植茶树,并雇佣印度移民垦殖新茶园,茶叶生产便迅速发展起来。
六、目前世界上主要茶叶生产国和进口国有哪些?消费茶叶较多的国家有哪些?1、世界五大茶叶进口国是英国、俄罗斯、巴基斯坦、美国和埃及;俄罗斯是当今世界第一茶叶进口国2、世界十大出口国依次是肯尼亚、中国、斯里兰卡、印度、阿根廷、越南、印度尼西亚、乌干达、马拉维、坦桑尼亚;中国是世界第一绿茶出口国,2005年成为世界第一茶叶出口国3、茶叶人均消费最多的是欧洲,其次是亚洲和非洲;世界茶叶主要消费国是中国、印度、俄罗斯、土耳其、日本、英国、美国等。
茶文化的起源传播与发展讲义

1956年, 西双版纳孔明山, 高达19m野生大茶树。 1961年, 勐海县巴达公社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约 1500m处,发现一棵高32.12m的大茶树,树围2.9m, 高地1.5m处有五个分枝。此树树龄约1700年,是迄今 为止发现的最大的茶树。
此外,我国四川、广西、广东、湖南等地,都先 后发现了高度在10m以上的野生大茶树。
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方,当属茶树的原产 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 始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这也证明了我国西南 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野外考察在中国西南地区不断发现野生大茶树:
19世纪末,英国威尔逊(A.Wilson)的《中国西部游记》记 载:“在四川中北部的山坡间,曾见茶丛普遍高达十英尺或 十英尺以上,极似野生茶。” 1939年, 贵州务川县 高达6.6-7.5m野生大茶树。 1957年, 贵州赤水县 高达 12m 的野生大茶树。 1976年, 贵州道真县 高达13m的大茶树。 1958年,云南勐海县南糯山 两人合抱,高约5.5m,株幅10m, 树龄有800年以上,当地群众称这为“茶树王”,并建立了纪 念亭。
二、茶树的起源-原产中国
2.茶树原产地的考证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2)从地质变迁来看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二、茶树的起源-原产中国
2.茶树原产地的考证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茶树: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
➢ 我国的山茶属植物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四川、 云南、贵州一带。
“以茶当酒”
《寒夜》
杜小山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风尚,而且在 地主富豪家里,还出现了专门的饮茶器具;后一句,反 映了成都附近,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的需要,茶叶已经 商品化,还出现了一定的商品市场。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课件

普洱县板山
半 凰 乔 山 木 型 茶 树 广 东 潮 州 凤 (
)
灌木型茶树
三、饮茶业的开始
1.巴蜀茶文化的形成
(1)先秦纳贡 巴蜀产茶历史悠久,并且在先秦时期就以地方特产的名
义将茶作为贡品。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武王既克殷,爵之以 子……茶皆纳贡之”。 中原地区的饮茶习惯,主要是从四川传入的。
二、茶树的起源-原产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大量 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都证明了中国是茶 树的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中国的川滇黔毗邻山区
乔木型茶树:
1961年在西双版纳
勐海“茶树王”,
原树高32m,直径
0.9m,树龄有1700
余年,是迄今为止 发现的最大茶树。
普洱县困卢山千余年野生古茶树
2.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2)文人介入,诗文吟诵 唐代文人们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使茶饮在文
人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茶饮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同时,这
些文化艺术作品也成了研究中国茶叶历史的宝贵资料。
(3)茶叶专著的出现
陆羽《茶经》,皎然《茶诀》,张又新《煎茶水记》,温 庭筠《采茶录》,等等。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代诗人卢仝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 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第一章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一、茶的发现与利用 二、茶的起源-源于中国 三、饮茶业的开始 四、兴盛的唐代茶文化 五、宋代鼎盛时期的茶文化 六、中国茶的传播
一、茶的发现与利用
茶树的定义: 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山茶科、山 茶属灌木或小乔木,乔木. 分布主要集中在南纬16度至北纬30度之 间,茶树喜欢温暖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0℃ 以上时芽开始萌动,生长最适温度为20~ 25℃;年降水量要在1000毫米以上;喜光耐阴, 适于在漫射光下生育;一生分为幼苗期、幼 年期、成年期和衮老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 安徽-7 安徽 湖北-4 湖北 浙江-2 浙江 江西 福建-1 福建 台湾 湖南-6 湖南
西藏 云南-3 云南 四川-5 贵州 四川 广西 广东 海南
昼夜温差大的山东温带茶园
山清水秀的淅江丘陵茶园
云雾缭绕的贵州高原山地茶园
恒夏多雨的海南热带茶园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一)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位于欧亚大 陆东南缘,是我国最南 部茶区,包括广东、广 西、台湾、闽南等茶区。 南部为热带季风气侯, 北部为南亚热带季风气 候。 华南茶区是最适宜茶树 生长的区域。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土壤肥沃:大多为砖红 壤、赤红壤,部分黄壤。 气候高温多雨:年平均 气温20 ℃以上,年降雨 量1500毫米以上。 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大 多为大中叶种。 适宜发展红茶、乌龙茶、 花茶等 。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二)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位于我国西 南部,包括贵州,四川, 重庆,云南中北部和西 藏东南部。 大部分属亚热带季风气 候。 西南茶区是我国最古老 的茶区,为茶树原产地 的中心区域。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云南茶园
地形复杂:大多是盆地、高 原。 气候差别大:水热条件较好, 雨量充沛,冬暖夏凉,年平 均气温14-18℃,全年降水量 在1000毫米以上,雾日多。 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灌木型、 小乔木型、乔木型一应俱全。 生产红茶、绿茶、沱茶、紧 压茶和普洱茶等,是中国发 展大叶种红碎茶的主要基地 之一 。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非 洲
21
美 洲 大洋洲 欧 洲
12 3 1
三、中国茶区的划分
东自东经122°的台湾阿 里山。 西至东经94 °的西藏米 林。 南自北纬18 °附近的海 南岛榆林。 北至北纬39 °的河北太 行山南麓。
河北太行山
西藏米林 台湾阿里山 海南榆林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新疆
河北 山东 甘肃 陕西 河南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二)茶叶制作的起源
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 《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 曰茗粥”。 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唐 代《茶经》“蒸茶制饼”: “晴,采之。蒸之,捣 之…。” 从团饼茶到散叶茶:元代王 桢《农书》”制蒸青散 茶”“采讫,一甑微蒸,生 熟得所…”。 从蒸青到炒青:《茶疏》记 载”高温杀青、揉捻、复炒、 烘焙至干…” 。 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通 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 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 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 黄茶、黑茶、白茶、红茶、 青茶。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1、传入日本
唐初,随着佛教交流传入日本。 最澄、空海等高僧到唐学习佛法和茶道,回国时将茶籽、 做茶的方法、饮茶的方法带回日本。 鉴真大师对唐茶传日也起了重大作用。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2、传入朝鲜
唐初,随遣唐使者传入 朝鲜,《东国通鉴》“新 罗兴德王之时,遣唐大 使金氏,蒙唐文宗赐予 茶籽,始种于金罗道之 智异山。” 宋代时,点茶法传入朝 鲜,成为韩国茶道的代 表。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二、茶在国内外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 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 贡献。 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茶 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 成为我国一种灿烂独特 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 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 乃至整个世界。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一)茶在国内的传播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 茶业的摇篮。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 为茶业发展壮大。 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 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 心。 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 南移。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 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 于唐宋,盛于明清,二 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 两路,连接川滇藏,延 伸入不丹、锡金、尼泊 尔、印度境内,直到西 亚、西非红海海岸。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二)茶向国外的传播
东传路线:由中国传向 日本,韩国。 西传路线:由福建、广 州通向南洋诸国,然后 经马来半岛、印度半岛、 地中海走向欧洲各国。 北传路线:传入土耳其、 阿拉伯国家、俄罗斯。
茶学概论
武夷学院茶学与生物系 洪永聪
茶学概论(24学时)
绪论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第三章 茶树的品种与栽培 第四章 茶叶的分类与加工 第五章 茶叶的品质与审评 第六章 茶的营养与保健 第七章 饮茶习俗与科学饮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4学时 4学时 4学时 2学时 4学时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3、 向印度、印尼、斯里兰卡的传播
传入印度:18世纪,英 国人从中国运去茶籽种 植。 传入印度尼西亚:1731 年,从中国引入大量茶 籽,种在爪哇和苏门答 腊。 传入斯里兰卡:1600年 传入,1875年后开始迅 速发展。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4、向欧洲传播
传入俄国:1567年,哈 萨克人把茶叶传入俄国, 1833年,俄国从中国引 进茶种,种于格鲁吉亚。 传入葡萄牙:1556年 , 传教士达克鲁兹 ,回国 时带回中国的茶叶。 17世纪时,传入荷兰、 英国、法国、德国、瑞 典、西班牙等国。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5、向美洲传播
传入美国: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世界主要产茶国
洲别 亚 洲 数量 21 国家名称 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印度尼西亚、日本、土 耳其、伊朗、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 甸、巴基斯坦、尼泊尔、菲律宾、韩国 肯尼亚、马拉维、乌干达、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刚果、 毛里求斯、罗得西亚、卢旺达、喀麦隆、布隆迪、扎伊尔、 南非、埃塞俄比亚、马里、几内亚、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津巴布韦 阿根廷、巴西、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哥伦比亚、危 地马拉、巴拉圭、圭亚那、牙买加、玻里维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澳大利亚 葡萄牙
北宋 建陽窰兔毫斑瓷盞
明 永樂青花茶鍾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四)茶文化的起源
茶文化启蒙:东汉华佗《食经》 “苦茶久食,益意思” 。 茶文化萌芽:两晋南北朝有识之 士提出“养廉”,孙皓对韦曜 “以茶代酒”。 茶文化形成:《茶经》,是唐代 茶文化形成的标志,把儒、道、 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 道精神。 茶文化兴盛:宋代“斗茶”、元 代“玩茶”、明清““撮泡法” 。
德语(tee) 俄语(Chai) 德语(tee) 俄语(Chai) 法语(the) 葡萄牙语(cha) 法语(the) 葡萄牙语(cha)
闽南话(te) 闽南话(te)
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 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唐)出土情況
汉语(cha) 汉语(cha)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茶树栽培起始时期:《华阳 国志》推断,周代以前,巴 蜀一带已有人工种茶的迹象。 扩大时期:西汉《四川通志》 记载了吴理真(植茶始祖) 在蒙山种茶的事迹;茶树种 植已从巴蜀之地广泛传播至 南方各省。 兴盛时期:隋唐至清朝,是 我国历史上茶叶生产的兴盛 时期。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三)饮茶与茶具的起源
祭品 药品 食品 饮品
西周
春秋
战国
汉
煮茶 唐 煎茶
宋
点茶
明清
泡茶
西汉王褒的《僮约》: “烹茶尽具,已而盖 藏”。 浙江上虞出土的汉代陶 土茶碗,浙江湖州出土 的东汉青瓷瓮。 专门的茶具出现在唐朝。
唐 鎏金鶴紋茶具 鎏金鶴紋茶具 清 應紹紫砂竹銘石瓢茶壺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思考题】
茶树起源于什么地方? 从哪些方面可以证明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请简述茶叶在中国国内的传播途径。 茶及茶文化是如何从中国向国外传播的? 中国分为哪些大的茶区?主要的产茶省份有哪 些? 世界上主要产茶国是哪些?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以茶养身,以道养心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2学时)
一、茶的起源 二、茶在国内外的传播 三、中国茶区的划分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一、茶的起源
《茶经》“茶者,南方之 嘉木也,一尺、二尺乃 至数十尺,其巴山、峡 川有两人合抱者。” 学术界认定:茶树原产 于中国的云贵高原。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一)茶树及其栽培的起源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四)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包括甘南、 陕南、鄂北、豫南、皖 北、苏北、鲁东南等地, 是我国最北的茶区。 生态环境和茶树品种均 适宜绿茶生产。 本区不少地方,昼夜温 差大,有利于茶树有机 质的积累。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地形复杂:土壤多为黄棕壤。 气温低,茶树采摘期短:年 平均气温稍低,为15 ℃左右, 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且分 布不匀,尤其是冬季,会使 茶树遭受寒、旱危害。 种植的是灌木型中小叶种茶 树。 以发展绿茶为主,名茶有六 安瓜片、紫阳毛尖、信阳毛 尖、霍山黄大茶和舒城兰花 茶等。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三)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位于长江以 南,包括粤北、桂北、 闽中北、浙、赣、湘、 苏南、皖南、鄂南等地。 茶园分布于丘陵地带, 一年四季分明。 江南茶区是当今中国茶 叶的主要产区,是我国 发展名特茶的适宜区域, 历史上名茶种类很多。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土壤肥沃:基本上是红壤, 部分是黄壤或黄棕壤。 气候宜人:年降雨量比较多, 达1000-1400毫米,年平均气 温15-18℃,有伏旱,或秋旱。 茶树品种资源也很丰富:种 植的茶树以灌木型为主,少 数为小乔木型。 以发展红茶、绿茶为主,砖 茶、乌龙茶为辅,名茶有西 湖龙井、君山银针、洞庭碧 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 武夷岩茶和庐山云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