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体的神经调节教案

人体的神经调节教案

人体的神经调理教案篇一:人体的神经调理人体的神经调理教案一、教学目的1、描绘神经元的构造、功能和分布。

2、描绘神经系统的组成层次以及脑、脊髓的位置、构造和主要功能。

3、说出神经调理的根本方式是反射以及反射弧的组成。

4、通过看书总结“神经系统的组成”,学生能提高自学才能和分析、综合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神经元的构造和功能,神经调理的根本方式。

2、教学难点:神经元的构造特征以及反射弧的构造。

三、教学过程123篇二:3.3(1) 神经调理(教学设计案教学设计案3.3(1) 神经调理一、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理解神经调理的根本过程,说出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2、理解人脑的构造与功能3、理解脊髓的构造与功能4、理解反射与反射弧(二)才能目的:1、通过实验让学生有直观体验,培养实验分析才能2、培养学生读图才能(三)情感目的:进一步学会搜集材料,关注脑科学的前沿进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神经系统的组成脑的构造和功能反射与反射弧难点:反射活动中的信息传导和处理神经系统的构造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预备模型投影片六、教学过程:引入:前面学了激素对生物体的调理作用是缓慢而持久的,而生命活动调理包括体液调理和神经调理,同时以神经系统的调理为主。

而神经系统对生物体的调理是如何样呢?引出课题:第3节神经调理出示图片1、人的手碰到火,手会立即缩回去。

2、用树枝触乌龟头,头和四肢都缩进龟甲。

说明神经系统对生物体的调理是快速而短暂,如:动物遇到危害时,会迅速的躲避保护本人;人处于紧急情况时,也能迅速的对环境做出反响。

.那我们的神经系统在接受刺激后,要多久才有反响?每个人的反响速度都一样吗?板书:一、对刺激的反响【实验】P110-111学生边实验边记录边考虑,然后学生得出结论,教师。

学生动手测你反响的快慢。

1、测试者松开直尺,被测试者将尺抓住(0刻度朝下)。

2、测试5次,记录直尺该度,求平均值。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二、重难点:1、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解释人脑的高级功能。

3、阐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知识结构:
四、、例题精析:
〖例1〗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答案:A
〖例2〗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分解。

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递质的分解。

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答案:B。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2单元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2单元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生命活动调节的第一节,因此在教材中占据了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地位。

但是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不直观,学生不易理解。

因此要借助多媒体的辅助,观看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到,及突触间的传递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能力目标:能设计关于神经传导方向的实验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用过神经的调节,来体会生命活动调节的准确性,及复杂性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有差距,且本节课内容抽象,特别是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很难理解,最好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兴奋产生、传导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

五、教学方法1.多媒体动画展示。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把握神经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构成、突触、突触小体等基本概念;初步理解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多媒体教师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然后展示探究的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如果有人用针刺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⑶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初中我们学习过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你能回顾一下这两个反射的反射弧吗?(示图或投影让学生分析)⑷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由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⑸如果有一只脊蛙,从脊髓的一侧剥离出了一根神经,你如何通过实验来判断它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⑹反射弧各部分的结构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神经元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⑺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联结的?教师归纳和总结之。

2.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2.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2.4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一、教学内容2.4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教学内容:《2.4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的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概念、分级调节的意义以及不同分级调节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具体内容包括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分级调节的意义、分级调节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1. 科学思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知识,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信息处理:学生能够从教材和相关资料中获取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信息,学会整理和归纳信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 实践创新:在学习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4. 社会责任:学生能够认识到神经系统分级调节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自身健康,提高社会责任感。

5. 生命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形成对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生命观念,了解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6. 科学探究: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规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7. 学会学习: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知识,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等基本概念。

这些知识为学习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打下了基础。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根据对学生的了解,他们对于生物学知识有一定的兴趣,尤其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

在学习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掌握知识。

在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喜欢独立学习,有的则更倾向于合作学习。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 理解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概念:学生可能对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概念理解不深,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实例分析。

《神经调节》教案(优秀3篇)

《神经调节》教案(优秀3篇)

《神经调节》教案(优秀3篇)篇一:神经调节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二)能力: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学重点: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教学难点: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的类型和特征。

4、举例说出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师:为什么在拍手时能够躲开?小组互助讨论学习P83-P851、神经元讨论:神经元的分类师生交流:神经元的类型很多,按照生理机能可分为三类:(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把感受器接受的信息传到中枢(脑和脊髓);(2)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把中枢产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3)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把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传到另一个神经元,起联络作用。

师讲解: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叫做兴奋性。

组织在受刺激时,由相对的静息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由较弱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强的活动状态,叫做兴奋。

另一方面,活组织或细胞由显著的活动状态转化为相对的静息状态,或由较强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弱的活动状态,叫做抑制。

刺激要引起组织发生兴奋,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

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阈。

高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低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当阈上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产生兴奋,并传导到其他部位。

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就叫神经冲动。

师:出示一猪脑,让学生观察生:对照图12—和实物说出脑的组成,及脑各部分的作用,(第二课时)反射和条件反射(P85-P87)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人体的健康,青少年的睡眠每天不应少于8小时(一)小组讨论性学习:每天的睡眠时间(二)自我评价 1、2、3、4(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第一节神经调节一、脊髓和脑脑:大脑、小脑、脑干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灰质、白质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二、反射和反射类型条件反射1、反射非条件反射2、人类特有的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七年级生物神经调节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篇二:神经调节教案篇二高中生物第一册(必修)学案第25课时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知识精华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与应激性的区别)⑴种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⑵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2.神经调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⑴结构:细胞体,突起(+髓鞘→神经纤维→神经)⑵功能:①产生兴奋②传导兴奋:基本形式——神经冲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刺激→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未刺激部位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特点:双向传导细胞间的传递:兴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特点:单向传递题例领悟例1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a。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容 学生在初 中阶段 已经 有所 接触 , 以通过 问题 串的 可
的手 , 上面的手躲避 ) 看 谁 的反应 快。进行这 个 小游 , 戏既体 现了神经调节 的作用 , 又活跃 了课 堂气氛 , 激发
了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
3 2 神经调 节的结构基 础和反 射 .
设计 探究 问题 串 :
音i 9 ’ ■ : } ’ ’j I i 。 }’ - ’ i , i : } ’ ’ ● ’ - ’ i j_ } 9 ‘ : : } 9 }’ i : I I | | j } : :} I I } ■ ’ } ‘ } i : ’ I ji ■} } ’ - ’ i : - ’ i : _ ’ - ’ }’ ■ ’ f : 毒 } : }’ : }’ } : } 9 I I I I I — : } ■ ’ 譬 ’ _ ’ ■ j I :} : - ■
非常有效 的。 例如 , 生 态 系 统 概 念 时 可讲 述 诺 贝 尔 奖 授 予 讲 D T的发明者这一人类科学史 上的重大失误 的小故事 D 来创设 问题情景 , 引起 学生 对生 物与环 境 的关 系极 大 的兴趣 。
宣 }’ i ■ : I
: ’
’ i ’ f i ’ j- 9 e 夸‘ 9i ’ 9 : j ’} : 9 I }’ i 亭’ :
物长期 进化的结果 , 是生物正常生命活动 的基础 。 也 5 通 过小故事创设 问题情 景 在 教学 中 , 以小 故事 创设 问题 情 景是 导 入新课 的 常用且有 效的方法 , 该种方式使 用得 当的话 , 于引起 对 学生学 习生物学 的浓厚 兴趣 和提高课堂 教学效 率也是
经调节 的结构基 础和反 射所有知识连成一个 小 的知识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的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的教学设计

使 教师要依据教学 目标和教学 内容 、学生的 输 。设 计 教 学 活动 时应 注 意 变换 方 法 , 教 学 生
年龄特征 和心理需求设计导课 ,巧妙地应用特 动活泼 , 以活跃课堂气氛, 变学生苦学为乐学。教
殊 语 言 和 特 定 的 表 情 , 引 学 生 的注 意 力 , 发 师应 把 主 动权 交 给 学 生 。低 年 级 学 生好 动 , 模 吸 激 爱
马 区有 关 。
三 、 纳小 结 。 成 知识 网络 归 形
能力等 。
2 习 旧知 以旧带 新 . 复 () 1神经 系统 的组 成
给 出一 张 人 体 神 经 系 统 的 图 片 , 请
本 节 课 这 样 进 行 了适 当 的 旧知 识
论 选 O U N 栏国 文 登I L M S C
学生 的学 习兴趣。 它犹如一幕剧 的开场 白 , 也类 仿 , 根据学生这一年龄特征 , 教师要积极创设条 似跳高运动员起跳前的助跑 ,对教 师上 好一堂 件, 尽量 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 , 引导他们去观察、 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 过程 中,各种教学技能 的合理应用是 们 的好 奇 心 , 发 他 们 的 探 究 兴 趣 , 定 和 鼓 励 激 肯
提 高 教学 质量 、 学效 率 的重 要 措 施 。 堂 教 学 他 们 的创 新 意 识 。 教 课
是启动学 生创新能力 的主要渠道 ,学生 的求知 如何 , 关键在于教 师课堂教学 中如何铸魂启智 。
( ) 道神 经 系 统 的基 本 组 成 。 1知 ( ) 道反 射 弧 的组 成 部 分 。 2知 () 3 掌握 神 经元 的结 构模 式 。 () 4 明确 神 经调 节 的 方式 和过 程 。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优秀5篇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优秀5篇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优秀5篇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篇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高二生物组制作人:张桂艳一、教材分析有关于神经调节的根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根底──反射弧等相关的根底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所以教师可以给出少量时间由学生快速阅读进行回忆,并通过提问及时深化。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上的传递这些内容比拟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而这些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

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做指导、启发。

神经调节》一节的内容对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生物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生物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目标解析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根底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三、教学问题诊断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教学策略设计动机激发策略:创设情境,从运动的协调引入;重现关于研究神经传导的材料选择和实验手段表达科学方法教育,防止封闭的演绎过程。

交互教学策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问题。

整体教学策略:将生物学知识和物理电学知识结合在一起,表达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比拟的认知策略:比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流程〔二〕教学过程引言:请同学们欣赏一场精彩的NBA比赛。

篮球飞人们飞翔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运动的张力和协调的美感,那么篮球队员们要经过哪些方式的调节才能完成如此健美而协调的动作呢?学生: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如果仅有体液调节,机体就难以迅速而精确的作出反响。

人和动物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和统一,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响,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江苏省怀仁中学袁亚梅一、教学内容及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

关于兴奋的传导,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两部分内容。

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一部分,教材结合插图讲述了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电位变化、电位差和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

在细胞间的传递这一部分,介绍了突触的结构,然后讲述了兴奋怎样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最后讲述了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

为了更好地发挥互动式教学的最大优势,教师应适当补充关于研究兴奋传导的实验材料的选择,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将这部分知识还原到科学史的研究背景中去认识。

2.学情分析有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所以教师可以给出少量时间由学生快速阅读进行回忆,并通过提问及时深化。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上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而这些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

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做指导、启发。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的内容对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生物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生物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及其完整性的必要。

(2)概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3)概述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4)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介绍研究兴奋传导的材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认识生命本质,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五、教学策略设计动机激发策略:创设情境,从运动的协调引入;交互教学策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问题。

整体教学策略:将生物学知识和物理电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体现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比较的认知策略: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设计实验原理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七、媒体设计自制CAI动画:反射弧模式图;兴奋沿反射弧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突触小体结构模式图;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过程。

八、教学过程设计引言:请同学们欣赏一场精彩的NBA比赛。

刘翔“见栏就跨”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运动的张力和协调的美感,那么刘翔要经过哪些方式的调节才能完成如此健美而协调的动作呢?学生: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如果仅有体液调节,机体就难以迅速而精确的作出反应。

人和动物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和统一,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呢?学生: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教师强调反射概念的三要素,并且指出,反射是应激性高度发展的结果。

反射大致可以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请同学们来分析四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小猴吮奶;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

)学生:小猴吮奶和尝梅止渴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也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狗熊飞车和望梅止渴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而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条件(自然的或人为的),经过一定过程形成的,条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反射的结构基础又是什么呢?学生:反射弧。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并提示注意闪动部位代表的结构。

反射弧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识图。

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部分,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感受器感受到一定的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通过分析与综合产生兴奋,经一定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发生相应活动。

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

举例分析。

通常脊椎动物的反射弧,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还有中间神经元,它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

那么这些神经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观察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并叙述各部分结构(略)神经元之所以受到刺激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是与它的结构相适应的。

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完整的高度特化的细胞。

细胞体适合综合处理信息和作为代谢中心;突起适合接受和传递信息;髓鞘则起着绝缘的作用,使许多神经纤维可以同时传导而互不干扰,从而保证神经调节的精确性。

教师强调神经纤维的概念:长的树突、轴突和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从宏观上看,兴奋需要在反射弧各部分上传导;从微观上看,兴奋则需要在组成反射弧的每一个神经元内部传导,特别是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兴奋的传导(1)神经纤维的传导早在179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发现兴奋传导实际上是一种生物电现象。

但是神经纤维都很细,做实验很困难。

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家发现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是实验的理想材料,它粗大的轴突直径可达1毫米,使测量电位差的微电极易于插入,为开展实验提供了方便。

实验方法: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图示。

取两个微电极,一个插入神经纤维内,一个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用微伏计测出膜内外的电位差,即电势差。

结果显示: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为什么会出现电位差呢?很早人们就发现神经纤维膜内外存在着离子浓度的差异。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Na+离子和K+离子的浓度差:膜内的K+离子浓度远高于膜外,Na+离子浓度则相反。

在细胞未受刺激时,也就是静息状态时,膜内的K+离子很容易通过载体通道蛋白顺着浓度梯度大量转运到膜外,从而形成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离子载体通道蛋白被激活,Na+离子通透性增强,大量Na+离子内流,使膜两侧电位差倒转,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具体分析兴奋传导的过程并分步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画。

静息时,膜内和膜外的电位处于何种状态?学生分析:静息时,由于K+离子外流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

受刺激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观察分析并回答:由于Na+离子内流,兴奋部位膜内外迅速发生了一次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正”内“负”,那么,兴奋部位与原来未兴奋部位之间将会出现怎样变化?学生:试着用物理课上电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并就膜外和膜内情况分别说明。

在神经纤维膜外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于是就有了电荷的移动,在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也形成了电位差,也有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电流方向如何呢?学生: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引导学生观察相邻的未兴奋部位: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如此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向前传导,而已经兴奋部位又不断依次恢复原静息电位。

兴奋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完整演示动画并让学生归纳和复述:兴奋传导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我们分析了当兴奋从树突经胞体传向轴突时的传导方向,如果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中段施加一适宜刺激,传导方向又是怎样呢?(图示略)学生从物理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兴奋部位与两侧未兴奋部位都存在电位差,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结论:传递特点──双向性。

兴奋传导受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化学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受到干扰或阻断。

(2)兴奋的传递: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又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

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演示动画)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成杯状和球状,叫做突触小体。

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突触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出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和树突膜;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和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泡内含有高浓度的化学物质──递质,例如乙酰胆碱。

递质有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的。

将动画还原到较为宏观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去观察突触。

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蛋白接受递质的化学刺激,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改变。

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而传递给了另一个神经元。

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

学生再次观察动画模拟过程,复述,概括。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就是说: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

这种单向传递使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有规律地进行。

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之后很快又恢复为静息状态。

引导学生观察线粒体,得出“兴奋传递是一个耗能的过程”的结论。

有些杀虫剂能抑制酶的活性,使递质不被破坏,递质一直结合在突触后膜的受体部位,连续发生作用,使神经处于持续冲动状态而不能恢复到静息电位,这样,就使动物长时间处于震颤、痉挛状态,终致死亡。

(3)比较兴奋的传导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细胞间的传递信号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传导速度快慢传导方向双向单向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突触小泡释放递质课堂小结本节课重点学习了兴奋的传导,对于反射的发生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