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性厌氧菌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之名词解释答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之名词解释答

答案一、名词解释:1、L型细菌:亦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是由于细菌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的破坏或合成被抑制所致。

此种细菌在普通环境下会死亡,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

2、中介体:为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结构,多见与革蓝染色阳性菌。

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又称为“拟线粒体”。

3、质粒:是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它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4、芽胞:是细菌体在特定的情况下脱水形成的一个空泡,具有多层致密的结构,抵抗力特别强。

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5、热原质:又称为致热原,将它注入动物或人的机体可引起发热,它的成分是革蓝染色阴性菌的LPS。

热原质耐热,但不易挥发,可用蒸馏的方法祛除。

6、消毒: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7、溶原性转换:细菌从温和噬菌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8、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9、正常菌群:指定居于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微生物群,在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有益无害。

10、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

11、人工自动免疫: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如疫苗、类毒素等),使机体免疫系统因受抗原刺激而产生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12、SPA:存在于9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可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IgG分子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

SPA的这一特点可增强葡萄球菌的抗吞噬能力。

13、肥达试验:利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的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分别与不同稀释度的患者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含量的多少和早期及恢复期抗体的动态变化,辅助临床诊断肠热症。

14、霍乱肠毒素:是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为不耐热外毒素。

厌氧菌的种类与人体分布

厌氧菌的种类与人体分布

二、致病物质
α 毒素
以A型产生量最大
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伴大量溶血、组织坏死、
肝脏、心功能受损 在气性坏疽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
β 、ε 、ι 毒素
引起坏死损伤和血管通透性增加
肠毒素
气性坏疽
•食物中毒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直接涂片镜检 深部创口取材涂片 革兰阳性大杆菌 白细胞少且不典型 伴有其他杂菌
产气荚膜梭菌
(C.perfringens )
(一)生物学性状 图
1.形态染色:革兰阳性粗短大杆菌,两端钝圆,芽胞圆形位于 菌体中央或次极端,直径不大于菌体,但较少形 成,有荚膜,无鞭毛。 2.培养特性:生长迅速,代谢活跃,45℃生长最好血平板上双 层溶血环,Nagler反应,“汹涌发酵” 3.生化反应:H2S+,明胶+,葡萄糖+,乳糖+,麦芽糖+, 蔗糖+,卵磷脂酶+
正常菌群。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产生A、B两种毒素,即 肠毒素和细胞毒素,引起假膜性肠炎 (三)微生物学检查 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鉴定鉴别
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临床厌氧菌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
一、类杆菌属
BBE平板上有黑色晕圈
二、普雷沃菌属图
KVLB出现黑色菌落
三、卟啉单胞菌属 四、梭杆菌属
主要是抗毒素发挥中和作用 抗毒素人工免疫
六、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般不进行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 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即可作出诊断
七、防治原则
防止创口厌氧微环境的形成
特异性预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紧急预防 :注射 破伤风 抗毒素 ( tetanus
antitoxin,TAT) 特异性治疗:早期足量抗毒素及抗生素
属神经毒(neurotoxin),

严格厌氧菌菌种保藏方法

严格厌氧菌菌种保藏方法

严格厌氧菌菌种保藏方法发表人:吴小月,发布时间:10-01-11以下为本实验严格厌氧细菌的保藏方法,如果是兼性厌氧菌可参照好氧菌保藏方法保藏。

一、厌氧细菌的甘油保藏方法:1.厌氧甘油的制备:在厌氧瓶或厌氧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甘油。

甘油的用量可根据需要添加,无需使用要多加,因为厌氧甘油制备好以后不能反复灭菌,反复灭菌甘油会变性而呈黄色,且有一股芳香味道。

加入终浓度为0.04%的l-cysteine和1%的5%的n2s母液。

往厌氧瓶中通n2,通气时间和配制培养基时时间相同。

盖上塞子和盖子。

121℃,20min灭菌后备用。

2.取新鲜菌液(对数相),在N2条件下,用针筒和针筒将最终溶液加入含菌液的厌氧管中浓度为15-20%的厌氧甘油,再通一会n2,目的是赶走在转移甘油过程中带进去的o2。

盖上塞子和盖子,混匀,冻于-80℃。

3.活化:用针和针吸取一定量的甘油保存菌液,加入培养基中。

添加量通常超过1%,因为厌氧菌的生物量比较小,一般2到5%左右。

目测加完甘油菌液的培养基是否浑浊,并作记录。

如果加入的菌液太多,造成一开始培养基就比较浑浊,会干扰我们对菌是否生长的判断,而且甘油太多也会抑制菌的生长。

二、厌氧菌冷冻干燥保存方法:1、厌氧牛奶的制备:先配置10%difcoskimmilk(bd)的母液。

和厌氧甘油配制方法一样,转移到厌氧瓶中,加入加入终浓度为0.04%的l-cysteine和1%的5%的n2s母液。

通n2,盖上塞子和盖子。

113℃,15min灭菌后放置过夜,于4℃放置备用。

放置过夜后牛奶不结块,溶液均匀,不沉淀才可以用,否则牛奶变性,需要重新配制。

同样,厌氧牛牛奶只能消毒一次。

反复消毒会使牛奶变性。

2、准备冷冻干燥用的安瓿管,管口要用棉花封住,棉花缠在牙签上,这样拔出比较方便,灭菌并烘干后备用。

3.将新鲜菌液离心,尽可能去除上清液,根据菌量加入10%厌氧牛奶。

一般来说,拇指盖大小的细菌可以制成15-20支安瓿管。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化:利用小体积大面积系统的微生物在体制和培养方面的优越性,促进高等动植物的组织培养和培养技术发展的方法,称为微生物化。

比面值:某一物体单位体积所占有的表面积称为比面值。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块;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理代谢类型多样性,代谢产物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类型多样性。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

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

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

肽聚糖:是真细胞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分为肽和聚糖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糖醇磷酸外膜:是G-细菌细胞壁所以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若干种外膜蛋白脂多糖: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抗酸细菌:是一类细胞壁中含有大量分枝菌酸等蜡质的特殊G+细菌缺壁细菌:由于人工方法,或自然发生的缺少细胞壁的细菌,主要有L型细菌,原生质体,球状体和支原体等L型细菌:由英国李斯特研究所的学者于1935年发现,故称L型细菌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他们只能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保存或维持生长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的圆球形原生质体聚—β—羟丁酸PHB: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脂质的碳源贮藏物,不溶于水,而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等作用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种粘性胶状物质,相对稳定的附着在细胞壁外,具有一定形态,称为荚膜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了芽孢极强的耐热性伴孢晶体:又称δ内毒素。

第4章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第4章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第4章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一、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1.扩散法(K-B法)(1)原理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接种有待检菌的琼脂平板上,该点称为抗菌药源。

药物向周围扩散,形成了随着药源距离增加,琼脂中药物浓度递减的浓度梯度。

在药源周围可抑菌浓度范围内待检菌的生长被抑制,形成无菌生长的透明圈即抑菌圈,其大小可以反映待检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性,并与该药对待检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即抑菌圈愈大,MIC愈小。

(2)实验材料①培养基:采用水解酪蛋白(M-H)琼脂,pH为7.2,琼脂厚度4mm。

对生长条件要求高的细菌,如链球菌属细菌需加入5%脱纤维羊血,嗜血杆菌属细菌需加入1%血红蛋白(含Ⅴ因子)和1%Ⅹ因子复合物。

②抗菌药物纸片:选用直径为6.35mm,吸水量20μl的专用药敏纸片。

制备时取灭菌药敏纸片,经加样或浸泡药物溶液后冷冻干燥,置4℃保存备用,在有效期内使用。

③接种菌液挑取平板上形态相同的菌落4~5个,接种于3~5ml M-H肉汤中,于35℃中培养2~8h。

嗜血杆菌属和链球菌属细菌需用加血肉汤培养过夜。

用生理盐水或肉汤校正菌液至0.5麦氏比浊标准(相当于1.5×109/ml的含菌量)后在15min内接种。

(3)试验方法以无菌棉拭蘸取已制备好的菌液(其浊度为0.5麦氏比浊标准),在M-H琼脂表面均匀涂布接种3次,每次平板旋转60°,最后沿平板内缘涂抹1周。

平板置室温干燥3~5min,后用无菌镊子或专用纸片分配器将含药纸片贴于琼脂表面。

纸片应贴得均匀,各纸片中心相距>24mm,纸片距平板内缘>15mm。

直径为90mm的平板可贴6张纸片。

纸片贴牢后应避免再移动。

平板室温放置15min后倒置于35℃培养箱中培养16~18h后读取结果。

(4)结果解释平板置黑色背景上,从背面量取包括纸片直径在内的抑菌圈直径,单位为mm。

培养基中如果加有血液须打开皿盖从正面测量抑圈菌。

食品微生物-名词解释

食品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数肉眼看不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类低等生物的总称。

2、细菌:以二等分裂为主单细胞原核生物。

无典型细胞核,只有核质体,无核膜、核仁、细胞器,不进行有丝分裂。

3、放线菌:是一类呈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4、支原体:无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

因其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所没有的甾醇,其细胞膜仍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5、病毒:一类超显微的、结构极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在活体外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长期存在,并保持其感染活性的非细胞生物。

6、噬菌体:寄生于微生物体内并引起寄主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原核微生物)裂解的一种病毒。

7、毒性噬菌体:感染寄主细胞后进行大量增殖并最终引起细菌裂解。

8、温和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感染寄主菌后不立即增殖,而是将其基因组整合到寄主菌的核酸中,并随寄主菌核酸的复制而复制,即为溶原状态。

9、溶源性细菌:染色体上带有温和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10、溶源性转变:噬菌体DNA整合到细菌基因组中而改变了细菌的基因型,使溶源性细菌相应性状发生改变。

11、酵母菌:是一类以出芽繁殖为主要特征的单细胞真菌的统称。

12、霉菌:是一些丝状真菌的统称。

13、L型细菌:指那些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14、原生质体:指在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等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留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脆弱细胞。

通常由G+细菌形成。

15、原生质球:经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后,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细菌的外膜)的原生质体。

通常由G―细菌形成。

16、芽殖:17、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多个同种细胞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经适宜条件培养,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群落。

18、细胞壁:位于细胞表面,内侧紧贴细胞膜的一层无色透明,质地坚韧,而富有弹性的构造。

19、LPS:20、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质脱水浓缩,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

厌氧菌操作流程

厌氧菌操作流程

厌氧菌培养操作规程第一部分 标本采集和运送有厌氧菌感染指征时,需进行微生物学诊断。

而标本的采集和运送是否合格,对厌氧菌检验结果影响很大。

要求标本绝对不能被正常菌群所污染。

采集时尽量避免接触空气。

临床在进行厌氧菌培养前还应与实验室联系,做好接种培养的准备,进行床边接种或采用输送培养基。

一、标本采集标本应从正常无菌部位或通过严格无菌技术采集,血液、胸腔液、腹腔液、心包液、关节液、胆汁、脑脊液及通过外科无菌手术抽出的脓液等,与常规方法相同。

用特殊技术或方法采取的标本,采集部位与方法如下:1、肺部 肺部分泌物可经气管在环甲膜平面以下抽取,或用纤维支气管镜。

带有保护取样刷不被正常菌群污染的套管。

将取样刷剪下。

可放入运送培养基或床边直接接种。

2、胸腔 直接胸腔穿刺。

3、尿道 耻骨联合上方经皮肤穿刺膀胱抽尿。

4、脓肿 封闭性脓肿用无菌空针抽取。

如已破溃,用无菌棉拭子擦去表面脓液。

取深部分泌物。

5、女性生殖道 消毒阴道从后穹隆穿刺,取脓液。

若取子宫分泌物则用无菌导管抽取,导管外套以一个保护膜套管,插入子宫后才戳穿保护膜套管,在子宫内取标本。

6、窦道或深部伤口 用空针连着导管,尽可能深入抽取。

伤口底部、边缘和窦道壁上刮下来的组织也是很好的标本,更能反映感染的细菌。

若标本量太少,可适当加少量无菌盐水,冲洗后再吸出。

7、血液标本 毛囊和皮脂腺深部的丙酸杆菌易造成污染。

用碘酊消毒后必须等一定时间,不要立即抽血。

其它注意事项:必须通过用于厌氧菌正常栖居地才能取到的标本,如痰、支气管镜采样(无特殊保护套)、咽拭子、排出的尿及阴道拭子不能做厌氧菌培养,粪便标本厌氧菌培养.只能做难辨梭菌及肉毒杆菌的培养。

在无条件床边采样时,尽快将空针中的气体排尽,用消毒空针抽取厌氧培养标本,将针头插入无菌像皮塞。

必须用棉拭子采集的标本.可立即做床旁接种或插入运送培养基中送细菌室培养二、标本运送1、标本送入厌氧运送装置后,应尽快送到实验室,最迟不超过6小时。

微生物名词解释2

微生物名词解释2

初生代谢途径:一般将微生物从外界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的途径,称为初生代谢途径。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微生物细胞内各种代谢途径错综复杂,各个反应过程之间相互制约,彼此协调可随环境调节的变化,而迅速改变代谢反应的速度,叫做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细菌生长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为纵坐标,,根据不同时间内细菌数量的变化,可以做出一条反应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叫做生长曲线。

生长:微生物生长是细胞物质有规律的、不可逆的增加,导致细胞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

繁殖:繁殖是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由于细胞结构的复制和重建并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既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

比生长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的产物量。

迟缓期:细菌接种到新鲜培养基而处于一个新的生长环境,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并不马上分裂,细菌数量维持恒定,或增加很少。

稳定期: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和PH值变化环境条件逐渐不适宜细菌生长,导致细菌生长率降低直至零,对数生长期结束,进入稳定生长期。

衰亡期:营养物质耗尽和有毒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细菌死亡速率逐步增加或细菌逐步减少,标志细菌的群体进入衰亡期。

代时:在细菌个体生长里,每个细菌分裂繁殖一代所需要的时间。

同步培养:是一种培养方法,它使群体不同步的细胞转变成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群体细胞。

连续培养:是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是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并能维持生长下去的培养方法。

分批培养:是指微生物在封闭系统中进行的培养。

培养过程中不对培养基进行更换。

同步生长:以同步培养方法使群体细胞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同时进行分裂的生长方式。

恒浊器:通过连续培养装置中的供电系统保持培养基中菌体浓度恒定,是细菌生长连续进行的一种培养系统。

恒化器:通过保持培养基中某种营养物质浓度基本恒定的方式,使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恒定的培养系统。

断裂繁殖:菌丝断裂成断片,这些断片生长成新的菌丝,菌丝在固体培养基或在液体培养基中静止培养时形成菌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细菌的营养类型
• 自养型 这类细菌酶系统完善,能利用无 机碳(CO2、C、H2CO3)合成菌体有机碳。
分为光能和化能自养型两类。
• 异养型 这类细菌酶系统不完善,只能利 用有机碳作为养料。分为光能异养菌和化 能异养菌两大类。绝大多数病原菌都属于 化能异养菌。
第四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
一、细菌的酶 胞外酶、胞膜酶、固有酶、适应酶 与医学有关的酶类: 卵磷脂酶、透明质酸酶、胶原酶、 溶纤蛋白酶、凝血浆酶、溶血素、尿素酶
(一)培养基的种类和常用培养基
• 培养基的概念: 将细菌所需的各 种营养物质按一定比 例混合在一起,并调 节到适宜的PH,这种 人工配制的适合细菌 生长繁殖的细菌营养 物,称为培养基。
营养物质 释放营养物质 细胞内

载体


复合物
周围间隙蛋白 载体回位
二、细菌的营养需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水分—新陈代谢所需媒介。 含碳化合物—用来合成菌体的 糖、蛋白质、核酸等,亦作为 能量来源。 含氮化合物—用来合成菌体的 各种含氮化合物。
矿物质—在细菌代谢中起着酶激活物 的作用,用来构成酶的辅基,对于维 持原生质胶体状态和细胞渗透性具有 较大作用。 Vit—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如B簇Vit 起着辅酶或辅基的作用。
二、细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
• 多数细菌为横分裂式繁殖 (1→2→2² →2³ →2ⁿ)。少数 细菌如酵母进行出芽繁殖 。 近年来,电子显微镜观察 可见,某些细菌也存在有 性结合。 • 绝大多数细菌繁殖速度为 15-30min一代。但菌种不 同其繁殖速度亦不同,如 大肠杆菌20min繁殖一代, 结核杆菌较慢,需0.5-18h 才能繁殖一代。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 1、营养物质 供给细菌适量的H2O、糖类、 蛋白质或氨基酸、无机盐及Vit等。 • 2、温度 细菌生长的最适温度随菌种不同而 异,一般病原菌要求与体温相同,如牛羊病原菌 需37℃,鱼类病原菌则要求22℃。
• 3、酸碱度(PH) PH对细菌发育影响 很大,大多数病原菌最适酸碱度为 PH7.2-7.6,少数细菌可在特殊PH条件 下生长,如霍乱弧菌在PH6.4-9.6 时均 能生长(最适为7.8-8.0),乳酸杆菌在 PH 3.4-4.5时可生长,霉菌则在PH 3.06,0生长良好。 • 4、渗透压 细菌只有在等渗环境中才 能生存。若环境渗透压过高,则菌体被 脱水造成质壁分离;若环境渗透压过低, 则细菌臌胀破裂。 • 5、气体 O2、CO2、N
2、蛋白质代谢测定
① H2S试验: 含S氨基酸 菌 产生H2S 与基中醋酸铅 PbS黑 色沉淀物。 ② 吲哚试验: 色氨酸 菌 吲哚 ③ 明胶试验: 明胶 菌 液化 ④ 紫乳试验: 酪蛋白 菌 胨化
(二)合成代谢产物及临床意义
热原质 毒素与酶 色素 抗生素 细菌素
第五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甲基红试验:

产气杆菌使丙酮酸脱羧后形成中性产物,培养 液pH>5.4,甲基红指示剂呈桔黄色,为甲基 红试验阴性,大肠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 培养液呈酸性pH<5.4,指示剂甲基红呈红色, 称甲基红试验阳性。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能利用枸橼酸盐作为唯一碳源的细 菌如产气杆菌,分解枸橼酸盐生成 碳酸盐,同时分解培养基的铵盐生 成氨,由此使培养基变为碱性,使 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BTB)由淡 绿转为深蓝,此为枸橼酸盐利用试 验阳性。
三、细菌的代谢产物
(一)分解产物的检测 1.糖代谢测定 糖发酵试验: 多糖经胞外酶分解为双糖单糖再经胞内 酶分解为有机酸、醇、CO2和H2O。细 菌分解糖的能力是不同的。
⊕ — 产酸不产气 — 产酸产气 - — 阴性
VP试验:

大肠杆菌与产气杆菌均分解葡萄糖⊕,为区分 两菌可采用VP试验及甲基红试验。产气杆菌 能使丙酮酸脱羧、氧化(在碱性溶液中)生成 二乙酰,后者可与含胍基的化合物反应,生成 红色化合物,称VP阳性。
第三节细菌的营养
一、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运转 扩散: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 方向的运输方式。分为: 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
主动运输:物质由低浓度向高浓度 方向的运输方式。它需要酶的作用, 如渗透酶各周围间隙蛋白,在运输大 分子物质(糖、氨基酸、无机离子) 中起着重要作用。 • 运输示意图为:
主支运输转动方式
二、细菌的呼吸
1、细菌呼吸的概念: 细菌借助于体内的酶类,从物 质的氧化还原过程中获得它所需要 的能量的过程,称细菌的呼吸。
2、细菌呼吸类型:
专性需氧菌 微需氧菌 兼性厌氧菌 厌氧菌 专性厌氧菌
各型细菌呼吸特点
• 专性需氧菌:需充足O2, 生长于表面.。 • 微需氧菌:需低浓度O2, 生长于表面以下数mm处。 • 兼性厌氧菌:生长于整 个培养基中。 • 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 生长于培养基底部。
第二章 细菌生理
• 细菌的化学组成 • 细菌的物理性状 • 细菌的营养 • 细菌的新陈代谢 • 细菌的生长繁殖
第一节细菌的化学组成
结合水 水 份
(75-85%)
自由水 无机物 有机物
干物质
(15-25%)
第二节细菌的物理特性
• • • • • • 比面积大 光学性质 多相胶体性质 渗透压 带电现象 布朗氏运动
三、细菌群体的人工培养
• 用人工的方法,将细菌从自然界、动物体 或病料中分离出来,其目的是为了研究细 菌的形态、生理特性、生物学特性或制取 细菌的某种代谢产物等。这对于传染病的 诊断、流行病学调查、菌苗制备、微生物 的工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了解 和掌握细菌分离培养的有关基础知识是十 分必要的。
3、厌氧菌培养的原理
1、厌氧菌缺乏细胞色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 • 二者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势,能氧化 高电势的化合物产生能量。在有氧环境 中,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多为氧化型状 态,氧化还原电势随之升高。故厌氧菌 不能利用这些营养物质,造成能量不足 而不能生长。
2、缺乏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 细菌在 有氧环境的代谢中常产生H2O2,这是一 种氧化剂,有杀菌作用,缺乏二酶,故 厌氧菌不能分解H2O2,而不能生长。 3、有氧环境中-SH被氧化 -SH是菌体 许多酶类的辅酶(如CoA、琥珀酸脱氢 酶、氨基酸转移酶等),故厌氧菌不能 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