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五代宋辽夏金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宋辽夏金)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宋辽夏金)

【宋辽夏金】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达成和议,约定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的“盗贼”,双方可以依旧修葺城池,但不得修筑城堡、改移河道,并约定宋辽为兄(宋)弟(辽)之国。

由于盟约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缔结,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盟约为“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即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

北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至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间,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事。

三战皆以宋朝失败而告终。

由于连年征战,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惨重,致使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西夏“财用不给”,严重地阻滞了西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此外,由于民间贸易中断,使得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

加上西夏与辽之间又出现了嫌隙。

所以西夏愿意同北宋议和。

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朝与西夏最后达成协议。

和约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

庆历和议达成后,元昊又多次派遣使者到宋朝,请求宋朝开放边境地区的互市。

庆历五年,宋朝政府决定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和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的安平皆设置两处榷场,恢复了双方贸易往来。

但是,元昊在国内仍称帝如故,行使君权。

庆历新政:庆历三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主要内容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就是“庆历新政”。

由于新政触犯了宗室勋贵和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招致了保守官僚的反对,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被迫离职。

新政被一一废除,改革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

王安石变法: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王安石发动的一场改革。

以富国强兵为目的,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等经济政策,并推行保甲法、将兵法和保马法以强兵。

颁布太学三舍法、贡举法,唯才是用。

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积贫积弱得以缓解。

高三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Word版

高三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Word版

高三·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温故知新】1、两宋民族关系的特点与影响2、正确认识元朝的历史地位【课程导学】一、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发展原因(1)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民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外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化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分析文化发展原因的一般规律二、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并用史实说明三、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发展的表现(一)科学技术1、三大发明①内容:②完成和发展的朝代: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①时间:②发明者:③传播A、向东:B、向西:④比欧洲早3、指南针的使用①用于航海的时间:②传播:③意义:A、 B、4、火药的发展①经过A、北宋:B、南宋:C、金朝:②传播:5、《梦溪笔谈》:①朝代:②作者:③内容:④评价: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天文历法①元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郭守敬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就: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理四大发明专题★分析三大发明西传对欧洲产生的影响★归纳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成就★分析宋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及其特点★列举宋代科技领先世界的主要表现(二)哲学思想——理学1、思想特点(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代表人物:朱熹①历史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主要思想: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③思想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代十国辽宋金夏元时期演示文稿

五代十国辽宋金夏元时期演示文稿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 之一。
元朝行省的设置
中央政府是如何对行省进行有效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什么?
A、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B、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C、行政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 D、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 简述元朝行省的设置所起的历史作用。 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在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
一、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
1.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财政危机(积贫) “冗官、冗兵、冗费”现 象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 辽、西夏的威胁 军队战斗 (积弱) 力低下 政治危机 (阶级矛盾) 边疆危机 (民族矛盾)
问题探究1: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分别是 怎样形成的?
“冗兵”
①政府将受灾 流民编入军队
宋金的关系
岳飞受到人民怀念的原因。
(1)金军南下攻宋,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灾难。 岳飞抗金是正义战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受到 人民的尊敬。 (2)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屡败金军,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
(3)岳飞抗金战功卓著,反而遭投降派的诬陷而被 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岳飞受到人民
部分封建士大夫的推动 目的:缓解社会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
措施
富 国
强 兵
育 才
内 容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缓解财政危机, 免役法 改变积贫局面。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缓解内忧外患, 保甲法 保马法 改变积弱局面, 将兵法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军器监 为变法育人才, 科举改革 造舆论 整顿太学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C.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D.传统科技文化开始衰落
2.两宋时期火药的制造技术有了提高
①这和当时频繁的战争有一定关系 ② 开始制成了射击管状火器
③促使我国封建制度衰落 ④ 北宋时传入欧洲
B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3.宋元杰出科学家沈括和郭守敬在科学上作出的共同科学成就是
A.他们编写的历法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1、社会基础:国家相对统一、相对安定 2、物质基础: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民族融合、交流进一步加强 4、对外交流频繁 5、教育事业发达 6、对前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1.与隋唐时期相比,宋元文化的最主要的特点是
A A.影响且促进了欧亚等世界文明的进步 B.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说明: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以适应各个时期日益 强化的封建专制制度。
二、理学和史学
2、史学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三、文学
1、词
(1)五代 南唐李煜
他的词前期、后期内容风格截然不同,这是他前后两期的生活 处境和地位不同所决定的。
(2)宋词的繁荣
A、原因: 商业、城市的繁荣、市民队伍的扩大,诗歌
中国科技后来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多方 面的,但封建思想的束缚、科举制使知识分 子“重道轻技”是一个重要原因。宋代理学 的出现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二、理学和史学
1、理学
(1)含义——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糅合了佛教、道教的 一些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理学是两宋时期儒家思想的新 发展,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以后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

高三历史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高三历史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5)两宋时战争频繁,促进军事技术的提高。
(6) 在继承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科技文化优秀成果 的基础上提高、创新,从而达到高度繁荣的水平。
【延伸·拓展】元朝不搞文化专制的原因 元朝统一以后,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国内各地区、各 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对外采取发展贸易、促进经济交 流的政策。经济上的开放,反映在文化上也比较开放。
(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 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 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详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文化 (1)特点: 五代十国时期继承唐朝文化继续发展;宋代文化 高度繁荣; 应用科技领先于世界(科技) 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 现(文学)
少数民族随着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在保 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一些各自的特点。

【详解】五成和发展,并且西传;沈括著 《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 ②哲学方面: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的理学发展;出现了一 批唯物主义思想家; ③教育方面:书院在北宋兴起,南宋时大盛,注重依照封 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 ④史学方面:出现了为统治阶级提供经验教训、为巩固封 建统治服务的《资治通鉴》; ⑤文学方面:主要成就是词;话本出现; ⑥艺术方面:风俗画日益增多,宋金时期戏剧艺术也盛行 起来。
领 哲学 史学

代表 朱熹 司马光
成 理学



《资治通鉴》
《念奴娇》 《水调歌头》 《菩萨蛮》 《雨霖铃》 《钗头凤》 话本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李煜
苏轼 词 辛弃疾
文 学
世俗文学
柳永

单元5:五代、辽、宋、夏、金、元][1]

单元5:五代、辽、宋、夏、金、元][1]
?
2、如何正确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必然性和它的双重影响
⑴历史必然性: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首先,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危害来看,唐后期藩镇割据的扩张,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分裂割据局面,就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从北宋建国时分裂割据的现状看,赵匡胤建立北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扩大自己的势力,铲除其他封建势力,必须加强中央集权。第三,从赵匡胤建立政权的方式看,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的,为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⑷辽、宋、金政治制度各具特色。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其政治制度也各具特色。如,辽、西夏实行“蕃汉分治”的双轨政治制度,金推行猛安谋克制,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这些制度都加强了其统治力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从经济上看。这一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向前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征。
⑴经济重心继续南移。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并超过隋唐水平。最显著的特点是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赶上并超过北方,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以后,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新格局。江南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⑵双重影响:①积极作用: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两宋经济出现高度繁荣。整个宋代虽忧患不已,但其内部始终是统一的,极少出现内乱。②消极影响: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又是一把双刃剑,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由于各级政府权力分散,导致了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既使行政效率低下,又使财政负担沉重;由于兵将分离,造成了将帅无权,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由于财政过分集中,地方经费减少,既造成了地方的财政困难,又助长了地方官吏对百姓的搜刮,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这些结果成为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

11.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11.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历史现象分析】
赵宋王朝为什么只是能实现有限意义上的统一,而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却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统一,其中原因何在?
这主要是由两政权所处的不同时代及两政权统治者不同的内外政策和精神状态决定的。
首先,从他们所处的时代来看,两宋时期统一全国的时机根本不成熟,各种条件均不具备,而蒙古政权崛起时统一的时机已成熟了,表现在: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促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主要有:①北方战祸多,南方相对安定。②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⑤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二是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由知州管理地方政事,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中央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都收归中央。这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巩固统一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却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的低下,而中央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冗官。
三是弱枝强干,守内虚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加强中央军队,削弱地方武装力量。这固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②从其精神状态上看,赵宋王朝的统治集团总体上腐朽的,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而蒙古政权的统治集团则上下齐心,团结一致,充满着自强不息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
【试题解析】
1、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实质上就是少数民族的

第十四章 宋辽夏金史

第十四章 宋辽夏金史

二、民间反抗斗争
1、王小波、李顺起义 ⑴直接原因: ①土地集中,客户云集

四川青城(993年-995年2月)
《宋史》卷304《刘师道传》:“川陕豪民多旁户,以
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凡租调庸敛,悉佃
客承之。”
“李顺之乱,皆旁户鸠集”
②“博买务”的设置

禁止商旅私市 “采茶货卖以充衣食”者失业

哲、徽、钦宗(1085-1127年)
乱亡期
43年
一、宋朝的建立和进军南方
1、宋朝的建立 赵匡胤 代周建宋 -“点检作天子” (1)周宋易代的历史背景:(天人因素)

①后周“主少国疑”的虚弱状况 恭帝七岁 太后辅政 禅位于宋 《廿二史札记•宋待周后之厚》

②五代 武夫节帅 拥兵称帝的遗风 ③赵匡胤的政治、军事威望

994年5月 成都失守
995年2月余部失败

《梦溪笔谈》:起义军“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 及败,人尚怀之。”
2、北宋中期农民和士兵起义:
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

①山东 临沂王伦士兵起义(1043年)

转战淮南、扬州,二月余

②陕西 张海、郭邈山起义(1043年)

饥民、士兵
陕西、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处

③创业者的智慧与才干

《廿二史札记· 宋初降王子弟布满中外》:“并包天下之大度”
,降者“帖然各效其勤”。
2、进军南方(963-979年)
(1)“先南后北”方略,用兵南方十六年。

①太祖(960-976)收降四国: 南平(963)、后蜀(965)、南汉(971)、南唐(97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北 方地区由于战争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了较大 破坏;南方相对安定,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 发展。后周统治时期,周世宗进行了一系列 改革,国势强盛起来,出现了统一的趋势, 为以后北宋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在五代十国时期,契丹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 崛起,916年建立了契丹国家,947年改称辽。 辽朝是北方大国,民族关系复杂。辽朝前期 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并存,政治制度 有许多特点。五代十国结束后,辽朝与北宋、 西夏继续并立。
2、五代更替:
所谓的五代十国,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这五个相继占据中原一带的王朝。 虽然是五代,但却是八个姓,更换了十四个皇 帝,共经历了五十三年。十国指的是围绕在五 代周围的十个小国,还有一些割据政权没有计 算在内。五代十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 分裂时期,这种局面由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发 展而来,是藩镇割据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中国古代史
第十二章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 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第一节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史提要:907年唐朝宣武节度使朱
全忠废唐建梁,至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 匡胤代周建宋,是五代十国时期,共五十三 年。这个时期是分裂割据时期,中原地区先 后出现了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 汉、后周,史称“五代”。在南方和河东地 区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吴、南唐、吴 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 汉,合称“十国”。
904年九月,朱全忠派人杀死唐昭宗,立昭 宗十三岁的儿子李柷为皇帝。这实际上是朱 全忠夺取帝位前的一个过渡性的傀儡。907 年,朱全忠废李柷,自立为帝,改名朱晃, 这就是后梁太祖。后梁以宣武节度使的治所 开封为都城,唐朝至此灭亡,中国历史从此 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分裂局面形成的原因:
早在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的情况就非常严 重。黄巢起义时,各藩镇利用镇压起义的机会, 纷纷扩充自己的势力。结果,农民起义虽然被 镇压下去了,但唐朝的权力却进一步落到了藩 镇的手中。由于历史上已存在着藩镇割据,再 加上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领兵作战的将领权 力不断扩大,于是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藩镇。旧 藩镇加上新藩镇,唐朝境内已经是四分五裂了。 所有这些割据势力,并不满足于占据一个镇, 他们还要相互吞并,以图称王称霸。等到朱全 忠自立为帝后,这些藩镇也纷纷称王称帝,于 是形成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所以,这 种分裂局面的形成,实际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 继续和进一步发展。
既然皇帝都是由节度使而起家的,所以,当 时的节度使都有当皇帝的愿望。后晋的成德 节度使安重荣就曾毫不掩饰地对这种事发表 了他自己的看法,安重荣自己就是由普通士 兵一直做到节度使的,他看到后唐、后晋的 皇帝都是由“藩侯”而得天下,就对别人讲: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一 句话道破了天机。
天复三年(903),朱全忠打败李茂贞,李 茂贞杀宦官韩全海等七十余人,与朱全忠和 解,并将昭宗交给了朱全忠。回长安后,朱 全忠杀宦官数百人,宦官集团在这次事变中 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次年,朱全忠杀崔胤 等数十名朝官,南衙北司同归于尽。随后, 朱全忠逼迫昭宗到洛阳,结果,唐朝皇帝为 朱全忠所控制。
(二)、周世宗的统一事业:
郭威夺取政权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这对北方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郭威死 后,他的养子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周 世宗即位之初就坚决打退了北汉和契丹的 联合进攻,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 改革,巩固了他的封建政权。
在政治方面的改革,主要是注意选拔地主 阶级的人才;整顿科举;严惩贪官污吏; 整顿军队,严肃军纪。
五代十国史讲授提纲: 一、五代更替与周世宗改革 二、十国的兴亡 三、五代十国的社会经济
一、五代更替与周世宗改革:
(一)、五代更替:
1、分裂局面的开始和形成:
“时中尉韩全海及北司,与(李)茂贞相善; 宰相崔胤,与朱全忠相善;四人各为表里。全 忠欲迁都洛阳,茂贞欲迎驾凤翔,各有挟天子 令诸侯之意。” (《旧唐书·昭宗纪》)
政权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Hale Waihona Puke 五代简表创建者 年 代
都城
朱 温 907-923
开封
李存勖 923-937
洛阳
石敬瑭 936-947
开封
刘知远 947-951
开封
郭 威 951-960
开封
从后梁到后周的政权,都是由封建军阀所建立, 统治时间短,统治手段非常残暴,其中以石敬 瑭勾结契丹出卖幽云十六州对当时造成的危害 最大。这一时期的皇帝,多半是由节度使起兵 夺位而来,例如,梁太祖朱晃由宣武节度使夺 取帝位;唐庄宗李存勖继承了他父亲河东节度 使李克用的职位,灭后梁而当上了皇帝;唐明 宗李嗣源本是后唐镇州节度使,在带兵镇压兵 变时,和叛军联合起来夺取了帝位;唐末帝王 从珂是由凤翔节度使起兵夺位而来;晋高祖石 敬瑭本是后唐太原节度使;后汉高祖刘知远为 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周太祖郭威是由后汉天雄 节度使、邺都留守起兵夺位。
朱全忠,原名朱温,宋州砀山人(今安徽境 内),“幼年家贫,既长,不事生业”。黄 巢起义爆发后,朱温前往参加,最后成为黄 巢手下的一员重要将领。后叛变起义军,投 降唐朝,唐朝赐名全忠。朱全忠转而镇压起 义军,以后进封为宣武节度使。消灭了农民 起义军后,朱全忠又想方设法扩充自己的势 力,消灭了一些小藩镇,最终朱全忠成为关 东地区最强大的一个藩镇。
在周世宗抗击北汉与契丹的联合进攻的高平 之战中,大将樊爱能、何徽沿习过去骄兵悍 将的坏习气,临阵脱逃,差点使整个战役失 败。此后,为严肃军纪,樊爱能、何徽等七 十多个将校被依法处死。以前,骄兵悍将, 无人敢碰,他们也自以为了不起。经过这次 严厉整顿,军队的纪律大为好转,战斗力也 有所提高。
周世宗这次整顿禁军,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士兵经过挑选后,编成了一支勇猛强 壮的禁军,战斗力因而大为加强,有所谓 “甲兵之盛,近代无比”之称。其次,裁撤 了老弱残兵,为封建政府节省了大量的财政 开支;第三,各地的勇猛之士被选为禁军, 加强了封建中央的武装力量,使封建中央政 府有足够的力量来控制地方,从此开始扭转 了藩镇兵强、中央力弱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