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指导:面神经麻痹

合集下载

面神经炎,需辨证施治

面神经炎,需辨证施治

45传统医学医学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叫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指茎乳孔以上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是一类临床上常见的急性周围性面瘫。

本病属中医“口僻”“歪嘴风”“吊斜风”等范畴。

主要是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外邪乘虚入中经络使气血痹阻,面部经脉失养,肌肉弛缓不收所致。

临床需辨证施治——风寒袭络证主症:突然口眼 斜,眼脸闭合不全,或有口角流涎,眼泪外溢伴恶风寒,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小续命汤加减。

川芎、黄芩、桂枝、麻黄各9克,芍药、制附片、防风、防己各12克,人参30克,杏仁15克,甘草6克。

加减:表虚自汗者,去麻黄加黄芪30克,白术12克;兼头痛者加白芷12克,羌活9克。

风热灼络证主症:骤然起病,口眼 斜,眼睑闭合不全,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渴,耳后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秦艽10克,生石膏(包煎)30克,芍药、白术、茯苓、川芎各12克,熟地黄、生地黄、当归各15克,羌活、防风、黄芩、白芷、独活各9克,细辛、甘草各6克。

加减:风热表证明显者,去细辛、独活、熟地黄,加桑叶9克,蝉蜕6克;兼头晕目赤者加钩藤15克,菊花12克。

气虚血淤证主症:口眼歪斜,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面白气短,神疲乏力,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或弦涩。

治宜益气活血,和营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克,当归15克,赤芍、地龙、川芎各12克,桃仁9克,红花6克。

加减:顽固不愈者,加三七、鬼箭羽各9克,穿山甲15克;面肌抽搐者加全蝎6克,蜈蚣2条;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

【中成药治疗】1.太极通天液。

每次10毫升,每日2次,适用于风寒袭络型。

2.全天麻胶囊。

每次4粒,每日2~3次,适用于风痰阻络型。

3.新癀片。

每次4片,每日2~3次,适用于风热袭络型。

4.益脑安(胶囊)。

每次4粒,每日3次,适用于风痰阻络型及其他各型恢复期。

中医诊疗规范面瘫病(面神经炎)

中医诊疗规范面瘫病(面神经炎)

二、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学认为,本病常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侵脉络,使该侧气血痹阻,脉络失于濡养,导致该侧肌肉弛缓无力,受对侧牵拉,而成歪斜。

病因以邪风为主,次为风寒,风热,或可见风邪与痰瘀相杂者。

【临床表现】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瘫,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最高,多由受风受寒或某些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引起,最终造成的面神经功能丧失。

发生病变的一侧面部表情动作减弱或消失,口歪眼斜、口角下垂,口角流涎,眼角扩大,闭眼不能、流泪,不能皱眉﹑露牙齿,耳后疼痛,耳鸣等。

【诊断要点】中医诊断:(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西医诊断:(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脑CT、MRI检查正常。

疾病分期:1. 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 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治疗方案及原则】(一)针灸治疗(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治疗(三)红外线照射等其他疗法疗法【辩证论治】1.风寒袭络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2.风热袭络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3.风痰阻络证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方药:牵正散加减。

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面瘫

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面瘫

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面瘫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面瘫面瘫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也被称为“颜面神经麻痹”。

它是指由于面部肌肉的运动受到损害或神经功能失常而导致的一种临床表现。

面瘫通常可以分为中医学和西医学两种不同的解释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解释面瘫在中医学中,面瘫被归类为“中风”的范畴。

中医认为,面瘫多是由于“风寒湿热”等病邪侵袭脸部经络所致。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经络是一种传导气血和营养的通道,任何原因导致经络瘀阻或气血运行不畅,都可以导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的面瘫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治疗法。

中药内服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来恢复脸部肌肉的正常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川芎等,它们具有活血祛瘀的功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减轻面瘫症状。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方剂,如五灵脂、桑白皮汤等,也被广泛应用于面瘫的治疗中。

另外,中医还采用外治疗法来治疗面瘫。

常见的方法包括耳针、针灸、艾灸、拔罐等。

这些外治疗法可以刺激相关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从而增强面部神经的功能。

此外,中医还有一些特殊的疗法如跌打损伤法、刮痧法等,也可以用于面瘫的治疗。

西医学解释面瘫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受到损伤或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疾病。

在西医的解释中,面瘫多是由于面神经的炎症或压迫引起。

面神经是负责控制脸部表情肌肉的主要神经。

当面神经受到损伤时,脸部的一侧会出现麻木、抽搐、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进而导致面部表情不协调。

面瘫的病因可能是多样的,如感染、外伤、肿瘤等,根据病因不同,选择的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西医常用的面瘫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应用抗病毒药物、抗炎药物等来缓解症状并促进面神经的恢复。

物理治疗可以包括按摩、热敷、电刺激等方法,可以改善面瘫患者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

在某些严重的情况下,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例如对于因肿瘤、组织压迫等引起的面瘫。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中医和西医在面瘫的解释和治疗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倡导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治疗面瘫。

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 引言面神经麻痹是指由于面神经的损伤或疾病而导致的面部肌肉的麻痹。

这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变,可引起面部表情的异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方法和鉴别诊断要点。

2. 临床表现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面部麻痹面部麻痹是面神经麻痹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患者面部肌肉群对侧或双侧出现不同程度的麻痹,表情失常,例如眼睑不能完全闭合,脸部表情僵硬等。

2.2 唇齿运动和言语障碍面神经麻痹还可导致唇齿运动和言语障碍。

患者口角歪斜,并且出现说话不清晰的情况,这是由于面部肌肉的麻痹导致嘴唇和舌头的活动受限。

2.3 触觉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面部触觉异常,例如对侧或双侧面部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

3. 诊断方法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3.1 病史采集详细的病史采集对于面神经麻痹的诊断非常重要。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面部麻痹的程度和范围、疾病的发展过程等。

3.2 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面神经麻痹的基础。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测试面部肌肉力量和功能等来评估面神经的受损程度。

3.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面神经麻痹的原因。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MRI(磁共振成像)和CT(计算机断层扫描)等。

3.4 实验室检查一些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和鉴别诊断。

例如,血常规、生化检查、病毒学检测等。

4. 鉴别诊断要点面神经麻痹的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引起面部麻痹的疾病进行区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鉴别诊断要点:4.1 贝尔麻痹贝尔麻痹是面神经麻痹的一种常见病因。

与面神经麻痹不同的是,贝尔麻痹通常是单侧的,而且症状发生较急,通常在数日内达到高峰。

4.2 中枢性面麻痹中枢性面麻痹是由于脑部损伤或疾病引起的面部麻痹。

与周围性面麻痹不同的是,中枢性面麻痹常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例如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

治疗面瘫的土方法

治疗面瘫的土方法

治疗面瘫的土方法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是面部肌肉的麻痹,导致面部表情不对称,甚至影响到说话、吃东西等日常生活功能。

传统中医药认为,面瘫是由于气血不畅、风寒湿邪侵袭所致,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土方法来进行治疗。

下面将介绍一些治疗面瘫的土方法,希望对面瘫患者有所帮助。

1. 中药熏洗法中药熏洗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面瘫的土方法。

首先,准备好一些中药材,如川芎、当归、白芷、熟地黄等,然后将这些中药材煎煮成药液。

接着,用药液浸湿干净的毛巾,然后将毛巾敷在患部,用火烤热,使药液的药性能够渗透到面部肌肉中。

每天坚持使用中药熏洗法,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缓解面部肌肉的痉挛,有助于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

2. 穴位按摩法穴位按摩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土方法,可以在家中进行。

中医认为,面瘫与面部经络的气血不畅有关,因此通过按摩面部的穴位,可以促进面部经络的畅通,有助于治疗面瘫。

常用的穴位包括迎香穴、合谷穴、四白穴等,可以通过指压、推拿等方式进行按摩。

按摩时要注意用力均匀,避免用力过猛,以免损伤面部肌肉。

3. 中药熏蒸法中药熏蒸法是一种通过中药的药性来刺激面部肌肉的土方法。

首先,准备好一些中药材,如桂枝、白芷、川芎等,然后将这些中药材煎煮成药液。

接着,用药液蒸汽蒸面部,让药性渗透到面部肌肉中。

中药熏蒸法可以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面部肌肉的痉挛,对于治疗面瘫有一定的效果。

4. 饮食调理法中医认为,饮食对于治疗面瘫有一定的作用。

患者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多食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作用的食物,如红枣、山药、生姜、红糖等。

同时,还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面部肌肉的痉挛。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帮助面瘫患者加快康复的速度。

5. 中药熏洗法中药熏洗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面瘫的土方法。

首先,准备好一些中药材,如川芎、当归、白芷、熟地黄等,然后将这些中药材煎煮成药液。

接着,用药液浸湿干净的毛巾,然后将毛巾敷在患部,用火烤热,使药液的药性能够渗透到面部肌肉中。

中西医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50例

中西医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50例
中西 医综合 治 疗 面神 经 麻 痹 5 O例
位及 面神 经 支 配 的面 部 肌 肉, 2
卢 静
日。


主动面肌运动 : ①额部 : 尽力抬 眉 , 如无 主 动运动 , 在 眉部 轻 向对 侧 用 力 协助 运 可 动 。②对眼 轮 匝肌 、 口轮 肌 等 作 画 圆按
揉 。③鼓腮运动 : 同时鼓腮时两腮尽量 收
面神经麻痹 即指 特发性 周 围性 面神 经炎 , 又称 B l麻痹 , 面神 经急性 非化 e l 是
脓性炎症引起周 围性面神经麻痹 , 是神经
科 的常见病 、 多发病 , 因尚不 明确 , 病 多数 患者可以治愈 , 部分病 人病 情较 重 , 但 病 程长 。临床上 治疗 方法 较多 。我院 采用 中西医多种治 疗方 法配合 功能 锻炼 及精 神心理发面治疗 ,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 将结果汇总如下 。
显 的 安慰 及 疏 导 , 属 的 协 助 与 关 心 , 家 也
总体来说 面神经麻 痹 治疗应 该 越早
越 好 , 经 功 能恢 复 越 完 全 。 在 上 述 的 治 神
疗方法 中, 大部分 都是 早期应 用 , 中医 但 针灸治疗的时机一直是一个争议 的问题。 有些人认为 面瘫针 灸治 疗最佳 时机 为急 性期 , 但绝大 多数 人认 为急性期 不宜使用
紧开始 27 日,0分钟/ ,0 日 1 欠/ 2 次 1
d i 1 . 9 9 j i n 0 一6 4 . 0 9 o : 0 3 6 / . s .1 t s 1 x 20
0 0 6. 71
点, 维护面神 经正 常功能 , 除因神 经鞘 解
西 医治疗 :0 2 %甘露醇 2 0 l 滴 , 5m 静 1 次/日, 续 7 日; 塞米 松 5~1m 连 地 0 g入 壶, 1次/日, 连续 7日; 维生 素 B 0 1 , . g肌 注, 1次/日, 维生素 B2 0  ̄ 肌注 , 。5 0 g 1次/ 日; 阿昔洛韦注射液静滴每 次 05 , : . g 20 /

名中医治面神经麻痹(面瘫)七个秘方

名中医治面神经麻痹(面瘫)七个秘方

名中医治面神经麻痹(面瘫)七个秘方治面神经麻痹(面瘫)秘方(7首)19.1牵正四物合剂【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组成】白附子12克,僵蚕9克,全蝎6克,生地、赤芍各15克、川芎9克,当归15克,桑枝50克,丝瓜络9克,鸡血藤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祛风活血。

【方解】方中以白附子去头面之风;僵蚕祛经络之风,全蝎熄风解痉;以生地、赤芍、当归、鸡血藤、川芎、桑枝、丝瓜络活血祛风通络。

合而用之,共奏祛风活血之功。

【主治】面神经瘫痪。

【加减】面麻痹甚者,加苏木9克;并以醋炒白附120克,盛于布袋之中,乘热熨麻痹之处。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佳。

【附记】凡颜面神经麻痹,瘫痪出现之口眼歪斜,以及半身麻痹,半身疼痛,半身冷暖,半身汗出等中医所称之中络证,率先用此,效果良好。

19.2二石复正汤【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组成】生石膏20克,石决明30克,麻黄1克,细辛2克,僵蚕9克,全蝎3克,白附子2克,蟅虫3克,生穿山甲6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10克,龙胆草6克,羚羊角粉0.6克(分冲),活络丹1粒(分吞),苏合香丸1粒(分吞)。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肝热、熄肝风、驱风散寒、活血通络。

【方解】方中麻黄、细辛以驱表皮之风寒,轻可去实,用量不能过多,僵蚕、全蝎、白附子为牵正散,为治口歪专药,但白附子燥热上升,用量亦不宜多,苏合香丸开闭以驱风寒,活络丹通络而治麻痹。

惟以上诸药多为辛温燥热之品,故重用石膏、生石决明以清镇之;龙胆草、羚羊角粉清肝热而熄风;穿山甲、蟅虫、桑寄生、威灵仙活血通络,合之共奏清肝热、熄肝风、驱风散寒、活血通络之功。

【主治】颜面神经麻痹。

【疗效】余每以此方治颜面神经麻痹,颇有捷效,一般服7剂见效,30例痊愈。

19.3复正散【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组成】白附子15克,全蝎6克,白僵蚕、川芎、干地龙、明天麻、双钩藤、鸡血藤、胆南星、丹皮各9克,防风、白芍各15克,蜈蚣2条,甘草5克。

中医院针灸科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中医院针灸科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宁南县中医院针灸科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2020年)一、病名一、中医病名:面瘫二、西医病名:面神经炎依据:中医参照一般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计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针灸医治学》(石学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

西医参照一般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计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二、概念一、中医概念:由于风邪直中脸部闭经脉,经筋瘫痪;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脸部经络,或素有风痰瘀血内蕴,或耳周及耳内疾病阻碍,脸部经脉阻滞而发病。

二、西医概念:与冷空气刺激有关。

局部受到风或严寒刺激,引发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致使组织水肿,是面神经受压而显现炎性转变。

三、诊断(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脸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烧。

2)一侧脸部呆板,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二、西医诊断: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脸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哨子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二)分期诊断:1)初期(急性期):1-7天2)静止期:7-14天;2)中期(恢复期):15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显现);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显现以后)。

四、中医药综合医治一、大体医治:(针刺特色医治)治那么:活血通络、疏调经筋处方:以脸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合谷操作:将毫针刺入穴位,行平补平泻手法。

方义:近端局部取穴: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有局部近治作用,四白、地仓、颊车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在脸部偱行,疏通经筋,活血通络,对脸部阻滞进行调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简称面瘫)。

临床上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多为单侧性,双侧同时发病的极少。

起病急,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眉毛下垂,睑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

本病为神经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最为常见。

任何季节均可发病。

面瘫轻者,并及时治疗,预后较好;面瘫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面神经麻痹中医称“面瘫”、“口僻”等,属“中风”范畴。

【病因病理】
面神经麻痹的病因主要为“正气”相对虚于内,头面部受风寒之邪侵袭所致,导致筋脉失养而致本病。

病理变化为患者在劳累和体力下降的情况下,正气相对虚于内,脉络空虚,头面部受风寒之邪侵袭,导致经络阻滞,气血痹阻经络,筋脉失养,而见口眼歪斜诸症。

【诊断要点】
1.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男性居多。

多有面部受凉、风吹病史。

2.起病急骤,伴面瘫侧耳后、耳内、乳突或面部轻微疼痛,清晨洗漱时发现口角流水,面部活动不灵,口角歪斜;或于进食时发现食物存积于一侧齿颊间隙,并有口水从口角淌下。

3.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能或不全,泪液分泌减少,病侧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病侧做闭目、蹙眉、皱额、鼓气、噘嘴、露齿等动作均不能。

【辩证分型】
1.风邪入络症状:每于晚间受风寒或受潮湿之后,次日晨起即发现面瘫,口眼歪斜,或有头痛,苔薄白,脉浮。

证候分析:正气相对不足,脉络空虚,感受风寒之邪,侵袭头面,筋脉痹阻,故面瘫乃作,口眼歪斜;
风寒之邪外束,故头痛,苔薄白,脉浮。

2.气血两虚症状:口眼歪斜,日久不复,头晕乏力,纳差胃呆,心悸眼花,苔薄,脉细。

证候分析:正气不足,感受风寒之邪之后,经络阻滞,气血痹阻不利,筋脉失养,故口眼歪斜,日久不复;病久不复,致气血两虚,故头晕乏力眼花;血不养心,故心悸阵作;牌不健运,则纳差胃呆;苔薄,脉细为气血不足之征。

3.痰瘀互阻症状:口眼歪斜,头痛,肢体麻木,头晕,神疲乏力,纳呆。

舌质黯,苔薄腻,脉细滑或细涩。

证候分析: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人络,夹痰夹瘀痹阻经络,故口眼歪斜而致面瘫;瘀血阻络,清窍不利,故头痛肢麻;气血不足,故头晕,神疲乏力;健运失司,纳呆;舌质黯,苔薄腻,脉细滑或细涩为气虚血滞,痰瘀互阻之象。

【分型治疗】
1.风邪入络治则:祛风活血,和营通络。

方药:牵正散加减。

白附子9克僵蚕9克全蝎粉1.5克(吞)当归9克防风9克白芷12克白芍12克川芎6克钩藤12克天麻12克随症加减:痰多者,加天竺黄12克、制南星12克,以化痰开窍;口于咽燥者,加黄芩12克、生石膏30克,以清热泻火;有寒象者,加细辛6克、麻黄9克,以温经通络散寒;有瘀象者,加鸡血藤15克、红花9克、路路通9克,以活血通络。

2.气血两虚治则:补益气血,祛风通络。

方药:八珍汤加减。

党参9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当归9克赤芍12克川芎6克地龙12克蜈蚣2条全蝎粉1.5克(吞)桂枝9克随症加减:神疲气短者,加黄芪15克,以补益中气;头晕目
花者,加枸杞子12克、菊花9克,以补肝而清利头目;心悸失眠者,加枣仁12克、夜交藤30克,以养心安神。

3.痰瘀互阻治则:益气活血,祛疾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

生黄芪15克当归9克川芎6克赤芍9克地龙12克白附子9克桃仁9克红花9克全蝎粉2克(吞)随症加减:寒象者,酌加桂枝9克、羌活9克,以温经散寒;热象者,加黄芪12克、生石膏30克,以清胆胃经热;痰湿明显者,加陈皮6克、半夏9克,以祛湿化痰;伴面肌痉挛者,适当加大全蝎粉的用量,并加用白芍15克、甘草6克、鸡血藤15克,以解痉缓急通络。

【中成药】
1.大活络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适用于本病有寒象者。

2.牛黄清心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适用于本病有热象者。

【简便方】
1.蜈蚣、全蝎和僵蚕,其用量为1:2:3,焙于研末,每服2克,每日3次。

2.用生蓖麻仁7粒去壳,捣烂,贴敷于患侧牵正穴,即左斜敷右,右斜敷左。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取风池、翳风、阳白、四白、地仓、下关、合谷。

迎香穴,每次取2~4穴,急性期每日治疗,慢性期隔日治疗。

亦可用透穴法治疗,如阳白透鱼腰、迎香透四白、地仓透颊车等。

除合谷穴外,均取患侧穴。

局部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时,应注意刺激强度,以局部不出现发僵发紧感为宜,以免影响面瘫的恢复,导致面肌痉挛的出现。

按摩法:本法对于改善局部的木僵感,促进面瘫恢复有一定帮助,而且不易导致面肌痉挛。

以点揉手法为主,穴位选用可参照体针治疗。

理疗法:急性期可以在耳后茎乳突孔附近进行热敷,红外照射,或短波照射,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减轻或缓解局部疼痛症状。

功能锻炼:早期的面部表情肌功能锻炼对于缩短疗程有重要意义。

尽早进行皱眉、抬额、闭眼、露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的训练,每日进行数次,每次进行数分钟。

握药疗法:取桂枝9克、麻黄6克、防已6克、荆芥6克、川芎15克、防风15克、附子4克,共为细末,葱白捣泥调和,握于手心,令微汗出,每日1次。

【注意事项】
1.发病期间应避免局部遭受风寒之邪侵袭,可用口罩保护患部,使之温暖。

2.急性期应立即采取措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水肿的消退和吸收,以免面神经进一步受损。

3.局部经常按摩,尽早进行患侧面部肌肉运动,以利尽早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