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比例的意义青岛版教案

合集下载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及特征2. 反比例的概念及特征3.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特征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2. 运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

3. 运用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现象。

2. 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实例,分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特征。

3. 讲解演示: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意义。

4.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拓展应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查漏补缺。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练习:实时监测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个人汇报:让学生汇报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3. 评价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理解。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性和逻辑性。

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

第三单元 《反比例的意义》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青岛版

第三单元 《反比例的意义》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青岛版

《反比例的意义》教材版本:青岛版年级:六年级下册学科:数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反比例的意义。

2. 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1. 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对反比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具。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复习正比例的意义,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正比例的意义吗?正比例有什么特点?二、探究1. 出示例子:小明骑自行车,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成正比例。

引导学生发现,当速度一定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比值是一定的。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吗?3. 出示反比例的例子:小明浇花,花的总量一定,每盆花的水量和浇花的时间成反比例。

引导学生发现,当花的总量一定时,每盆花的水量和浇花的时间的乘积是一定的。

4.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吗?三、讲解1. 讲解反比例的意义:如果两个量的乘积是一定的,那么这两个量成反比例。

2. 讲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就看它们的乘积是否是一定的。

四、练习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1. 让学生总结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2. 提问:同学们,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第二课时一、复习1. 复习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反比例的意义吗?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二、探究1. 出示实际问题:小明家要粉刷墙壁,已知墙壁的面积一定,每平方米需要的涂料量和总共需要的涂料量成反比例。

引导学生运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吗?三、讲解1. 讲解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1.1《比例的意义》(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3.1.1《比例的意义》(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3.1.1《比例的意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比例的意义辨识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辨识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

三、教学难点辨识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我们以前学过比例,那么比例是什么?比例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比例的意义。

”2. 新课(1)认识比例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比例,如:“我们以前学过,如果两个比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可以组成一个比例。

比如,3:4=9:12,那么3:4和9:12就是一个比例。

”(2)辨识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辨识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如:“如果一辆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那么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

如果一辆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反比例,那么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乘积是一定的。

”3. 练习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比例的意义,以及如何辨识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2.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讨论比例的意义,以及如何辨识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以及辨识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以及如何辨识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

这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第三单元 《正比例的意义》第2课时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青岛版

第三单元 《正比例的意义》第2课时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青岛版

教案:《正比例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正比例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正比例关系的识别和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比例知识,如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计算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正比例的现象呢?二、新课1. 讲解正比例的概念:如果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成比例关系,即一个量的增大或减小,另一个量也相应地增大或减小,那么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关系。

2. 举例说明:如一个人的体重和他的身高,一般来说,身高越高,体重也会相应地增加。

3. 讲解正比例的特点:成正比例的两个量之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倍数。

4. 讲解正比例的应用:如在计算物品的价格、比较不同物品的数量等情境中,都可以运用正比例知识。

三、巩固练习1. 判断题:下列哪些现象成正比例关系?(1)一本书的页数和它的厚度。

(2)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体重。

(3)一辆汽车的速度和它行驶的时间。

2. 计算题:如果一个人的身高是1.6米,体重是60千克,那么他的身高和体重成正比例关系吗?如果成正比例关系,那么当他的身高为1.8米时,体重是多少千克?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正比例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2. 强调正比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正比例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正比例的概念、特点和应用,让学生掌握了正比例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讲解正比例的应用”。

正比例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反比例的意义》教案(青岛版六年级下学期)

《反比例的意义》教案(青岛版六年级下学期)

《反比例的意义》教案[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猜想、验证、合作、探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重点是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思师:同学们回想一下“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你能举例说明一下正比例的意义吗?”师:在生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不仅能形成正比例关系,而且还能形成另外一种特征。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量关系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板书课题:反比例的意义)【设计意图】通过对正比例的回想复习,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反比例的意义)。

这样既便于学生进行知识间的迁移,也便于正反比例之间的对比联系学习。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一)猜想、激趣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成反比例的量,你猜想成反比例的量会有怎样的变化特点?预设1:成反比例的量可能就是两种量的变化是相反的。

预设2:正比例中一个量扩大若干倍,另一个量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他们的变化是一致的,我想,反比例中可能就是一个量扩大若干倍,另一个量反而缩小相同的倍数,他们的变化相反。

预设3:成正比例的量中相对应的数的商一定,成反比例的量中可能是相对应的数的积一定。

预设4:也许是和一定,一个量在增加,另一个量在减少,它们的变化也是相反的。

【设计意图】因为在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学生的头脑中不会一片空白,用“猜一猜”的形式,给予学生想象(猜测)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再现原有知识基础,促进新旧知识迁移互动。

(二)小组探究课件演示(见图1)图1师:这是啤酒生产情况记录表,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思考题,在小组里讨论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青岛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五四制)信息窗4 正反比例的实际意义 教案

青岛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五四制)信息窗4 正反比例的实际意义 教案

信息窗4:装运啤酒——正反比例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十二册第三单元信息窗四。

教材简析:该信息窗用一个特写的镜头呈现了汽车运输啤酒的情境。

通过介绍啤酒装箱中的有关数据,引导学生提出有关用比例知识解决的问题,学习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加强对比,找出在解答方法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让学生掌握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目标: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同学们,青岛啤酒不光是深受我们青岛市民的喜爱,并且早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名牌产品,每年青啤公司都要向全国各地输送大量的优质啤酒。

今天让我们跟进啤酒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装运啤酒”,继续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情境,主动搜集相关数学信息,自主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1、仔细观察情境图,收集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1)每个箱子能装多少瓶啤酒?(2)480瓶啤酒需要多少个箱子?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480瓶啤酒需要多少个箱子?下面我们先来解决“480瓶啤酒需要多少个箱子?”课件出示第一个红点例题。

2、探究交流,获得新知(1)独立思考: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解决?[设计意图] 独立思考是高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习惯。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有助于学生很好的理解题意,正确解答。

(2)交流想法:a:可能出现学生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先求出每个箱子能装几瓶啤酒,再求装480瓶啤酒需要几个箱子,列式为480÷(24÷2);b:如果学生出现用比例知识解决,就请这个同学为大家讲讲他的想法;c:如果没有用比例知识解决的,教师启发: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也可以解决这道题呢?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能不能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呢?[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关注学生充分利用数学信息的能力,以旧带新的能力。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的意义》教案及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的意义》教案及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的意义》教案及教学反思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1.复习交流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如何判断。

2.做练习。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出示信息窗中的表格,分析表,回答下列问题。

(幻灯出示)①表中有哪种量?②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③你能说出它们的关系式吗?④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⑤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然后分组讨论以上问题。

(老师巡视、指导。

)(2)同学们发言。

①每天生产的数量扩大,需要生产的时间反而缩小;它们变化的规律是:一扩一缩或一缩一扩,变化的倍数相同。

(板书)②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都是6000。

(板书)100×60=6000 300×20=6000 500×12=6000③从数量关系看:(3)我们来总结一下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4)上述小结让学生照板书内容自述。

幻灯出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学生看幻灯,读一读。

)3、学生总结文字关系式。

每天生产的吨数×需要生产的天数=总吨数(一定)引导学生把反比例的意义。

和正比例相比较,找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人互相讨论) 大家总结得很好,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的量,就要抓住相对应的个数是商一定,还是积一定。

这是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关键。

在这个环节应结合生活实例,加深概念的理解。

第三单元 《正比例的意义》第1课时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青岛版

第三单元 《正比例的意义》第1课时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青岛版

教案:《正比例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正比例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正比例关系的识别和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两个相关联的量,如身高和体重,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是正比例关系。

二、探究正比例的意义1. 老师引导学生回忆正比例的定义,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正比例的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老师总结并给出正比例的准确定义。

3. 老师出示一些正比例的例子,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正比例关系,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三、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1. 老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老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总结与拓展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正比例的概念和意义。

2. 老师出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探究、运用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板书设计】正比例的意义1. 定义:两个相关联的量,如果它们的比值一定,那么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2. 特点:比值一定。

3. 应用:实际问题。

【作业设计】1. 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一本书的页数与它的重量。

(2)一个人的年龄与他的身高。

(3)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与它的耗油量。

(4)一个人的工作时间与他的工资。

2. 实际问题:小明家的电费与用电量成正比例,如果小明家上个月的电费是120元,用电量是600度,那么这个月的电费是多少元?(假设用电量是800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第十二册《正、反比例的意义》
一、教材分析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正、反比例在本章教
学中总有重要的位置。

在生活实践中,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的问题有很多,本
节内容正、反比例的概念的学习,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为初中学习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做了铺垫,使学生能初步获得函数思想。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和比例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一定的解决问题能力。

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学生今后的初中学习(数学、物理、化学)打下基础。

一、学生分析:
本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已有了学习比和比例概念的基础。

结合本班学生的学情看,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把生活中、实际中、学生身边的问题拿到课堂中去。

学生乐意接受,会努力探索积极解决的。

前有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掌握,会很快完成目标的。

二、课时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较易的应用题。

2、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正比例实际意义的问题过程,抓住两种量的变化规律,形成题方法。

3、情感目标:
初步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课时重、难点:
重点:正比例主义的理解,会判断某一问题中成正比例的量。

难点: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寻找。

四、教学模式与策略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充分利用身边的实际问题,按教师设计的思路及各项活动,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加强双面活动,培养学生合
作学习不断探索的意识。

采用教学方法:先学后教,讲练结合。

六、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一、问题、1、4、车行使
1、
路程
〓速度(一定)
时间
2、问题:买铅笔总价
〓单价(一定)
铅笔枝数
二、正比例意义。

两种量:变化,比质一定。

二、Y
〓K(一定)
X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理解比较透彻…只有挖掘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学生才乐意学习,愿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不是之处。

学生对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寻找有些困难,这点在教学中有所欠缺。

(二)反比例
课时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会用之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实际问题中反比例意义的过程,学会分析独想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时分
向产生渗透开放思想,使学生初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判断问题中成反比例的量。

难点:问题中基本关系的寻找、判断(反比例)能力。

教学模式与策略运用:
反比例教学比正比例学习略有点难度,但是有上节基础,在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联系,注重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

充分的用好例题和学生身边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教学。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参与探究积极性高,讨论问题投入,合作交流意识高,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实际问题中本关联量“理解不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