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岛版六年级下数学(课课练)第3单元第7课时-反比例的意义
第三单元 《反比例的意义》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青岛版

《反比例的意义》教材版本:青岛版年级:六年级下册学科:数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反比例的意义。
2. 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1. 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对反比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具。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复习正比例的意义,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正比例的意义吗?正比例有什么特点?二、探究1. 出示例子:小明骑自行车,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成正比例。
引导学生发现,当速度一定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比值是一定的。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吗?3. 出示反比例的例子:小明浇花,花的总量一定,每盆花的水量和浇花的时间成反比例。
引导学生发现,当花的总量一定时,每盆花的水量和浇花的时间的乘积是一定的。
4.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吗?三、讲解1. 讲解反比例的意义:如果两个量的乘积是一定的,那么这两个量成反比例。
2. 讲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就看它们的乘积是否是一定的。
四、练习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1. 让学生总结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2. 提问:同学们,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第二课时一、复习1. 复习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反比例的意义吗?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二、探究1. 出示实际问题:小明家要粉刷墙壁,已知墙壁的面积一定,每平方米需要的涂料量和总共需要的涂料量成反比例。
引导学生运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运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吗?三、讲解1. 讲解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破生产中的数学_比例3.3反比例的意义课件青岛版六三制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9
三 啤酒生产中的数学 ——比例
反比例的意义
运动会报名
女生志愿者 啤酒厂要生产一批啤酒,李每燕天王生静产的牛吨莉数与需要的天数如下表。
方悦 于美 张红 孙娟
每天生产的吨数 需要生产的天数
100 200 60 30
300 400 500 … 20 15 12 …
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生产的天数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呢?
老师没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就应当立即主动地去思考,积极地寻找答案,然后和老师的解答进行比较。通过超前思考,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这些“难点”的理 解上,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从而避免了没有重点的泛泛而听。通过将自己的思考跟老师的讲解做比较,还可以发现自己对新知识理解的不妥之处,及时消除知 识的“隐患”。
单 价(元)
2
5
10
25
数 量(千克) 50
20
10
4
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总价不变,单价和数量的乘积 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
4.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说说你的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与烧的天数
成反比例 每天的烧煤量×烧的天数=煤的总量(一定)
(2)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排队做操,总人数不变,排队的行数和每行的人数成反比例;
买东西,总钱数一定,它的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煤的总吨数一定,每天烧的吨数和烧的天数成反比例;
……
归纳总结
反比例关系的判断步骤: (1)确定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看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否一
定,如果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成反比例; 否则就不成反比例。 (3)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曲线。
第三单元 《“反比例的意义”练习课》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青岛版

第三单元《“反比例的意义”练习课》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反比例的应用,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难点:反比例的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复习:直接比例和比例的性质。
2.新知:反比例的定义和应用。
3.练习:应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复习10分钟。
2.讲解新概念20分钟。
3.练习30分钟。
4.小结和讲评10分钟。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完成第一次练习课的反馈。
2.解决学生在第一次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3.新知:反比例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4.应用:三种类型的反比例问题的应用。
课时安排1.复习10分钟。
2.讨论和解决问题30分钟。
3.讲解新概念20分钟。
4.练习30分钟。
5.小结和讲评10分钟。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合作探究。
3.个别指导。
4.练习实践。
五、教学手段1.电脑和投影仪。
2.课件和教材。
3.白板和黑板。
4.练习题和作业。
六、教学资源1.《数学六年级下册》(青岛版)教材。
2.教师PPT课件。
3.课堂练习和作业。
七、评估方法1.课堂测验。
2.课后作业。
3.总结性评价。
八、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反比例的理解有些困难。
我在教学中使用了多种方法,如图示的方式进行解释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在下一次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实际应用的案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在教学后也要及时总结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新青岛版六年级下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7课时-反比例的意义

新青岛版六年级下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7课时反比例的意义教学目标:1.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变化规律并能初步运用。
2. 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变化规律.教具准备:幻灯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前几节课我们参观了啤酒的生产情况,并学习了两个量之间成正比例的关系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在啤酒厂参观,看看今天我们能学到哪些新知识?出示记录表。
P46师:观察记录表,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读出信息后,再提问题。
可能提出:(1)啤酒厂一共要生产多少吨啤酒?(2)每天的生产吨数与需要生产的天数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呢?……[设计意图]通过发现对应数据的变化规律,引入对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的探索。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师:我们先来解决“每天的生产吨数与需要生产的天数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
1. 观察记录表,分析表中的两个量,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可能交流:生产的天数随着每天生产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每天生产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数就越少,……师:每天生产的吨数在变化,需要生产的天数也随着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哪个量没有发生变化?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进行计算,得出总产量不变。
师:你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出它们的关系?生:讨论交流归纳出:每天生产的吨数×需要生产的天数=总吨数(一定)。
师:像这样,每天生产的吨数变化,需要生产的天数也随着变化,并且总吨数不变,我们就说,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生产的天数是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2. 补充练习:小红打一份稿件:三、拓宽应用。
1. 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说出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烧煤量和烧的天数。
(2)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车的速度和所需要的时间。
(3)玉华做12道练习题,做完的与没做的(4)长方形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反比例的意义》教案(青岛版六年级下学期)

《反比例的意义》教案[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猜想、验证、合作、探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重点是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思师:同学们回想一下“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你能举例说明一下正比例的意义吗?”师:在生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不仅能形成正比例关系,而且还能形成另外一种特征。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量关系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板书课题:反比例的意义)【设计意图】通过对正比例的回想复习,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反比例的意义)。
这样既便于学生进行知识间的迁移,也便于正反比例之间的对比联系学习。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一)猜想、激趣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成反比例的量,你猜想成反比例的量会有怎样的变化特点?预设1:成反比例的量可能就是两种量的变化是相反的。
预设2:正比例中一个量扩大若干倍,另一个量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他们的变化是一致的,我想,反比例中可能就是一个量扩大若干倍,另一个量反而缩小相同的倍数,他们的变化相反。
预设3:成正比例的量中相对应的数的商一定,成反比例的量中可能是相对应的数的积一定。
预设4:也许是和一定,一个量在增加,另一个量在减少,它们的变化也是相反的。
【设计意图】因为在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学生的头脑中不会一片空白,用“猜一猜”的形式,给予学生想象(猜测)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再现原有知识基础,促进新旧知识迁移互动。
(二)小组探究课件演示(见图1)图1师:这是啤酒生产情况记录表,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思考题,在小组里讨论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数学课件】六下数学3.3反比例的意义(青岛版)

生产天数
典题精讲
课件PPT
1.下面哪个表格中的两种量成反比例?为什么?
(1).走路时,走的速度和时间情况如下表:
速度(米/分) 40 50 60 80
时间(分)
15 14 13 12
100 … 10 …
40×15 = 600 50×14 = 700 速度与时间的积不一定,不成反比例。
2.如果用字母x和 y 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 表
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
。 x y = k (一定)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课件PPT
2. 每个表中的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1)购买同一种商品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
数量(千克) 1
总价(元)
5
3
5
7
15
25
35
数量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单价不变,总价和数量 的比值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2)用同样的钱购买不同的商品的单价和数量如下表:
单 价(元)
2
5
10
25
数 量(千克) 50
30 15 10 6
5
…
成反比例。 每次运走的吨数×运的次数=总吨数(一定)
运走的吨数
1
5 10 15 25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反比例的意义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信息窗三:反比例的意义。
青岛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科书45-47页。
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表和图读出其中反映的数学信息。
2.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结合图,感知两个成反比例量满足的条件。
3.重点体会两个相关量的积一定成反比例,从而对反比例的本质进行理解。
4.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及图像,判断两个相关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2.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回顾整理1.举例说明正比例的意义?2.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3.填空。
(投影)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________,这两种量叫做成________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________关系。
4.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 )。
(2)水稻产量一定,水稻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 )。
(3)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 )。
(4)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
(5)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
5. ()×()=路程()×()=总价每杯果汁质量()杯数=果汁总质量底面积()高=圆柱体积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出示信息窗3的情境图。
啤酒生产情况记录表。
结合下面的思考题,采用分组讨论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思考:①表中有哪种量?②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③你能说出它们的关系式吗?④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⑤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然后分组讨论以上问题。
(老师巡视、指导。
)(2)同学们发言。
根据同学发言,用彩色粉笔画出箭头并加以说明生1:每天生产数量扩大,生产的天数反而缩小;当每天生产数量缩小,每天生产数量反而扩大。
它们变化的规律是:一扩一缩或一缩一扩,变化的倍数相同。
(板书) 生2: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都是600。
最新青岛版(六三制)数学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反比例的意义》资料
教学反思
反比例关系和正比例关系一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我就这节课的收获、感悟,简要谈谈: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是联系旧知、渗透难点。
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提出自主学习“要求”,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
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因此,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起来是较为轻松的。
当学完例1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试一试,接着对例1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
然后,再通过说一说,让学生对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上好一节数学课很难,要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就更难,原因多多……这节课课前我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练习题安排难易不到位。
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习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青岛版六年级下数学(课课练)第3单元第7课时
反比例的意义
一、填一填。
1. 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成()比例。
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成()比例。
3. 烧煤的天数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煤的总量成()比例。
4. 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比例。
解析:判断两个量成正、反比例方法,一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二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也跟着变化,三是这两个量的比值一定,就可判定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若这两个量的积一定,就可判定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
这三步缺一不可。
答案:一、1. 反 2. 反 3. 正 4. 不成
二、选择题。
1. 实际距离一定,图上距离和比例尺( )。
A. 成反比例
B. 成正比例
C. 不成比例
2. 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是()。
A. 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B. 一段路程一定,已走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C. 长方形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
D. 三角形的面积一定,这三角形的底和高
3. 表示a和b这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系式是()。
A.a+b=8 B.a-b=8 C.a×b=8 D.a÷b=8
4. 被减数一定,减数与差()。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5. 花生的出油率一定,花生的重量和油的重量()。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解析:判断两个量成正、反比例方法,一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二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也跟着变化,三是这两个量的比值一定,就可判定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若这两个量的积一定,就可判定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
这三步缺一不可。
答案:1. B 2. D 3. C 4. C 5. A
三、数学医院。
(先判断,再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
1. 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成正比例。
()
2. 班级学生的总人数一定,出勤率与缺勤率成反比例。
()
3. 圆的周长与直径不成比例。
()
4. 同时同地树高与影长成正比例。
()
解析:判断两个量成正、反比例方法,一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二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也跟着变化,三是这两个量的比值一定,就可判定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若这两个量的积一定,就可判定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
这三步缺一不可。
答案:1. ×改正: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成正比例。
2. ×改正:班级学生的总人数一定,出勤率与缺勤率不成反比例。
3. ×改正: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
4. √
四、根据关系式填空。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解析:考查怎样判定是正比例、反比例。
答案:(1)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五、x与y成反比例关系,根据条件完成下表。
解析:x、y成反比例,说明xy=定值,先求出定值是多少,然后再求x或y。
答案: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