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nmr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掌握核磁共振仪器的操作方法,测量样品的核磁共振信号,并通过对信号的分析计算出样品的相关参数。
二、实验原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指处于静磁场中的原子核在另一交变电磁场作用下发生的物理现象。
原子核具有自旋,自旋会产生磁矩。
当原子核处于外加静磁场中时,其自旋能级会发生分裂。
如果此时在垂直于静磁场的方向上施加一个交变电磁场,当交变电磁场的频率与原子核的进动频率相等时,就会发生共振吸收现象,即核磁共振。
在核磁共振实验中,通常使用氢核(质子)作为研究对象。
氢核的自旋量子数为 1/2,在静磁场中会分裂为两个能级。
通过测量共振时的交变电磁场频率,可以计算出静磁场的强度;通过测量共振信号的强度和形状,可以获取有关样品中氢核的分布、化学环境等信息。
三、实验仪器本次实验使用的是_____型核磁共振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磁铁:提供稳定的静磁场。
2、射频发生器:产生交变电磁场。
3、探头:包含样品管和检测线圈。
4、信号接收与处理系统:对检测到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放大、滤波、数字化等处理。
5、计算机:控制仪器运行,采集和分析数据。
四、实验步骤1、样品准备选取合适的含氢样品,如纯净水、乙醇等。
将样品装入标准的样品管中,确保样品管无气泡。
2、仪器调试开启核磁共振仪电源,预热一段时间,使仪器达到稳定工作状态。
调节磁场强度,使其达到预定值。
校准射频发生器的频率范围和输出功率。
3、样品测量将装有样品的样品管放入探头中,确保位置准确。
启动扫描程序,逐渐改变射频频率,观察并记录核磁共振信号。
重复测量多次,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核磁共振信号导入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
分析信号的峰位、峰宽、强度等参数。
根据相关公式计算样品的化学位移、自旋自旋耦合常数等重要参数。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以纯净水为例,得到的核磁共振信号如图 1 所示。
核磁实验报告结果(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核磁共振实验实验日期: 2023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核磁共振实验室实验仪器:核磁共振谱仪、示波器、射频发射器、探头、样品等实验目的:1. 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物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2. 学习核磁共振谱图的解析方法。
3. 掌握核磁共振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
实验原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利用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吸收特定频率的射频能量,产生共振现象的一种技术。
通过分析共振信号,可以获得有关原子核的性质和周围环境的信息。
实验内容:1. 样品准备:选取实验样品,并将其置于核磁共振谱仪的样品管中。
2. 磁场调节:调节核磁共振谱仪的磁场强度,使其与样品中原子核的进动频率相匹配。
3. 射频发射:发射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
4. 信号采集:利用示波器采集原子核的共振信号。
5.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分析,解析核磁共振谱图。
实验结果:1. 核磁共振谱图:- 通过核磁共振谱图,观察到样品中存在多种化学环境不同的氢原子核。
- 谱图中峰的位置、形状和强度反映了不同化学环境中氢原子核的性质。
2. 化学位移:- 化学位移是核磁共振谱图中峰的位置,反映了原子核周围电子云的密度。
- 通过化学位移,可以确定不同化学环境中氢原子核的种类和数量。
3. 自旋耦合:- 自旋耦合是指相邻化学环境中氢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谱图中峰的分裂。
- 通过自旋耦合,可以确定分子中相邻原子核之间的关系。
4. 峰面积:- 峰面积反映了不同化学环境中氢原子核的数量。
- 通过峰面积,可以确定分子中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核的比例。
讨论与分析:1. 核磁共振谱图分析:- 根据核磁共振谱图,可以确定样品中存在的有机物结构。
- 通过比较谱图与标准谱图,可以确定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
2. 化学位移分析:- 化学位移可以提供有关样品中氢原子核周围电子云密度和化学环境的信息。
核磁共振类实验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类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核磁共振类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样品进行核磁共振(NMR)测试,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获取样品的结构和化学环境等相关信息,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实验原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指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恒定磁场中,由射频电磁场引起磁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共振现象。
在NMR实验中,常用的原子核有氢核(^1H)、碳-13核(^13C)等。
当样品置于恒定磁场中时,原子核会产生不同的能级。
射频电磁波的频率与原子核在磁场中的进动频率相等时,就会发生共振吸收,从而在仪器上检测到信号。
化学位移是NMR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原子核周围电子云密度的差异。
不同化学环境中的原子核,其共振频率会有所不同,表现为在谱图上的化学位移不同。
此外,耦合常数也是NMR谱图中的重要参数,它反映了相邻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核磁共振波谱仪样品管移液器2、试剂测试样品(如某种有机化合物)四、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样品,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
将溶液转移至样品管中,确保样品管内无气泡。
2、仪器调试打开核磁共振波谱仪,设置仪器参数,如磁场强度、射频频率等。
进行匀场操作,使磁场均匀性达到最佳状态。
3、样品测试将样品管放入仪器中,启动测试程序。
等待仪器采集数据,获取NMR谱图。
4、数据处理对所得谱图进行基线校正、相位调整等处理。
标注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等重要参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氢谱(^1H NMR)分析观察谱图中的峰形、峰位和峰强度。
根据化学位移值确定不同类型的氢原子。
分析耦合常数,判断相邻氢原子的关系。
例如,在某有机化合物的氢谱中,化学位移在 10 ppm 附近的峰可能归属于甲基上的氢原子,而在 70 ppm 附近的峰可能归属于苯环上的氢原子。
耦合常数的大小和模式可以提供关于氢原子之间连接方式的信息。
核磁共振材料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核磁共振(NMR)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2. 掌握NMR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3. 通过NMR实验,研究材料的性质和结构;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核磁共振是利用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的磁矩与射频电磁波相互作用而产生共振现象的一种物理方法。
当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时,其磁矩会绕磁场方向进动,进动频率与外加磁场强度和原子核的性质有关。
当射频电磁波的频率与原子核进动频率相匹配时,原子核会吸收射频能量,产生共振现象。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NMR实验仪、示波器、射频发生器、探头、样品管、恒温装置等;2. 试剂:待测样品、溶剂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待测样品溶解于溶剂中,制备成一定浓度的溶液;2. 样品放置:将制备好的样品放入样品管中,放入NMR实验仪的探头中;3. 恒温:将样品管放入恒温装置中,调节温度至实验所需温度;4. 调谐:调整射频发生器,使射频频率与待测样品的共振频率相匹配;5. 测量:开启NMR实验仪,记录示波器上的信号,分析数据。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 样品名称:苯甲酸乙酯;2. 样品浓度:0.1 mol/L;3. 溶剂:氯仿;4. 温度:298 K;5. 外加磁场强度:9.4 T;6. 射频频率:100 MHz。
实验结果如下:1. 样品的共振信号强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2. 样品的化学位移随溶剂的种类和浓度发生变化;3. 样品的自旋量子数与外加磁场强度有关。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分析出以下结论:1. 样品的共振信号强度与浓度呈线性关系,说明NMR实验可以用于研究溶液中物质的浓度;2. 样品的化学位移受溶剂种类和浓度的影响,可以用于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环境;3. 样品的自旋量子数与外加磁场强度有关,可以用于研究物质的核磁共振性质。
六、实验讨论1. NMR实验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质和动态过程;2. NMR实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可以用于研究低浓度样品;3. NMR实验需要精确的磁场强度和射频频率控制,对实验条件要求较高。
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

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实验报告:核磁共振实验引言: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是一种用于研究核自旋和分子结构的重要实验技术。
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对样品中的核自旋进行分析,以便研究样品的分子结构和特性。
实验原理:核磁共振实验基于核自旋的特性。
当样品置于强磁场中时,核自旋会进入不同的能级态,其能级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能级跃迁来获得。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核磁共振仪器来探测核自旋间能级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得到与样品相应的核磁共振谱。
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a. 选择合适的样品,确保样品具有核自旋。
b. 准备样品溶液,使样品均匀溶解于溶剂中。
2. 仪器操作:a. 打开核磁共振仪器,确保仪器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b. 将样品放置于核磁共振仪器中,保证样品与仪器之间的正常接触。
3. 参数设置:a. 设置核磁共振的相关参数,如磁场强度、扫描频率等。
b. 根据样品的特性设置相关的扫描模式和参数。
4. 开始扫描:a. 启动核磁共振扫描,并观察核磁共振信号的变化。
b. 记录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频率等相关数据。
5. 数据分析:a. 基于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核磁共振谱的分析。
b. 利用相关的核磁共振谱图谱进行比对和验证。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本实验的核磁共振扫描,我们得到了样品的核磁共振谱。
在谱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系列峰信号,这些峰信号代表了样品中不同核自旋的能级跃迁情况。
通过对这些峰信号的位置、强度等信息进行分析和比对,我们可以推断出样品中的分子结构、官能团等信息。
此外,通过对核磁共振谱的进一步分析,我们也可以获得一些与样品性质相关的参数,比如化学位移、耦合常数等。
这些参数对于研究样品的动力学、分子间相互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核磁共振技术在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结论:核磁共振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可以用于研究样品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核磁共振nmr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学习使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分析样品的结构和组分。
2.实验原理原子核除具有电荷和质量外,约有半数以上的元素的原子核还能自旋。
由于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它自旋就会产生一个小磁场。
具有自旋的原子核处于一个均匀的固定磁场中,它们就会发生相互作用,结果会使原子核的自旋轴沿磁场中的环形轨道运动,这种运动称为进动。
自旋核的进动频率ω0与外加磁场强度H0成正比,即ω0=γH0,式中γ为旋磁比,是一个以不同原子核为特征的常数,即不同的原子核各有其固有的旋磁比γ,这就是利用核磁共振波谱仪进行定性分析的依据。
从上式可以看出,如果自旋核处于一个磁场强度H0的固定磁场中,设法测出其进动频率ω0,就可以求出旋磁比γ,从而达到定性分析的目的。
同时,还可以保持ω0不变,测量H0,求出γ,实现定性分析。
图1 核磁共振波谱仪原理图核磁共振波谱仪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利用核磁共振的原理进行测量的核磁共振广泛用于化合物的结构测定,定量分析和动物学研究等方面。
它与紫外、红外、质谱和元素分析等技术配合,是研究测定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重要工具。
如果有一束频率为ω的电磁辐射照射自旋核,当ω=ω0时,则自旋核将吸收其辐射能而产生共振,即所谓核磁共振。
吸收能量的大小取决于核的多少。
这一事实,除为测量γ提供途径外,也为定量分析提供了根据。
具体的实现方法是:在固定磁场H0上附加一个可变的磁场。
两者叠加的结果使有效磁场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即H0在一定范围内可变。
另置一能量和频率稳定的射频源,它的电磁辐射照射在处于磁场中的样品上,并用射频接收器测量经样品吸收后的射频辐射能。
在样品无吸收时,则接收的能量为一定值;如果有吸收,就会给出一个能量吸收信号。
但吸收的条件必须是射频的频率ω=ω0。
射频的频率是固定的,要使具有不同γ值的不同原子核都能吸收辐射能,就只有改变H0,使不同的自旋核在相应的某一特定的H0时具有相同的并与射频频率相等的进动频率,即ω=ω0。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核磁共振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样品的核磁共振现象进行观测和分析,深入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掌握核磁共振仪器的操作方法,并获取有关样品的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的信息。
二、实验原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 NMR)是指处于外磁场中的原子核在射频场作用下发生能级跃迁的现象。
当原子核处于外加磁场中时,其核自旋会产生不同的能级。
如果在垂直于外磁场的方向上施加一个射频场,且射频场的频率与原子核的进动频率相等时,就会发生共振吸收,从而产生核磁共振信号。
对于氢原子核(质子)来说,其自旋量子数为 1/2,在外磁场中会产生两个能级。
共振频率与外磁场强度成正比,可用公式表示为:ω =γB其中,ω 是射频场的角频率,γ 是核的旋磁比,B 是外磁场强度。
通过测量共振吸收信号的强度和位置,可以获取关于样品中氢原子的化学环境、分子结构等信息。
三、实验仪器与样品本次实验使用的仪器为_____型核磁共振仪。
仪器主要由磁场系统、射频发射与接收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等组成。
实验所用的样品为_____溶液。
四、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将适量的样品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制备成均匀的溶液,并装入核磁共振样品管中。
2、仪器调试打开核磁共振仪,设置合适的磁场强度、射频功率、扫描时间等参数,进行仪器的预热和调试。
3、样品测量将样品管放入仪器的检测区域,启动测量程序,记录核磁共振信号。
4、数据处理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基线校正、峰面积积分、化学位移标定等,以获取有用的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共振图谱得到的核磁共振图谱显示了多个吸收峰,每个峰的位置和强度都反映了样品中不同化学环境下氢原子的信息。
2、化学位移通过对峰位置的测量和与标准物质的对比,确定了样品中各氢原子的化学位移值。
化学位移的差异表明了氢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的不同,从而反映了分子结构的特点。
3、峰面积积分对各吸收峰的面积进行积分,积分值与相应氢原子的数量成正比。
核磁共振(NMR)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核磁共振(NMR )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2.学会分析核磁共振谱图。
二、实验原理1.核磁共振现象与共振条件原子的总磁矩j μ 和总角动量j P 存在如下关系22B j j j je e B e g P g P P m h e e m πμμγμγ=-==为朗德因子,、是电子电荷和质量,称为玻尔磁子,为原子的旋磁比对于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核磁矩j μ 和自旋角动量j P 也存在如下关系2N I N I N I Ipe g P g P P m hπμμγ=-==按照量子理论,存在核自旋和核磁矩的量子力学体系,在外磁场0B 中能级将发生赛曼分裂,相邻能级间具有能量差E ∆,当有外界条件提供与E ∆相同的磁能时,将引起相邻赛曼能级之间的磁偶极跃迁,比如赛曼能级的能量差为02B h E γπ∆=的氢核发射能量为h ν的光子,当0=2B hh γνπ时,氢核将吸收这个光子由低塞曼能级跃迁到高塞曼能级,这种共振吸收跃迁现象称为“核磁共振”。
由上可知,核磁共振发生和条件是电磁波的圆频率为00B ωγ=。
2.用扫场法产生核磁共振在实验中要使0=2B hh γνπ得到满足不是容易的,因为磁场不是容易控制,因此我们在一个永磁铁0B 上叠加一个低频交谈磁场sin m B B t ω=,使氢质子能级能量差()0sin 2m hB B t γωπ+有一个变化的区域,调节射频场的频率ν,使射频场的能量h ν能进入这个区域,这样在某一瞬间等式()0sin 2m hB B t γωπ+总能成立。
由下图可知,当共振信号非等间距时共振点处()0sin m hB B t γωπ+,sin m B t ω未知,无法利用等式求出0B 的值。
调节射频场的频率ν使共振信号等间距时,共振点处sin =0m B t ω,0=2B hh γνπ,0B 的值便可求出。
三、实验仪器核磁共振波谱仪由永久磁铁、扫场线圈、边限振荡器(包括探头)、数字频率计和示波器等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学习使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分析样品的结构和组分。
2.实验原理
原子核除具有电荷和质量外,约有半数以上的元素的原子核还能自旋。
由于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它自旋就会产生一个小磁场。
具有自旋的原子核处于一个均匀的固定磁场中,它们就会发生相互作用,结果会使原子核的自旋轴沿磁场中的环形轨道运动,这种运动称为进动。
自旋核的进动频率ω0与外加磁场强度H0成正比,即ω0=γH0,式中γ为旋磁比,是一个以不同原子核为特征的常数,即不同的原子核各有其固有的旋磁比γ,这就是利用核磁共振波谱仪进行定性分析的依据。
从上式可以看出,如果自旋核处于一个磁场强度H0的固定磁场中,设法测出其进动频率ω0,就可以求出旋磁比γ,从而达到定性分析的目的。
同时,还可以保持ω0不变,测量H0,求出γ,实现定性分析。
图1 核磁共振波谱仪原理图
核磁共振波谱仪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利用核磁共振的原理进行测量的核磁共振广泛用于化合物的结构测定,定量分析和动物学研究等方面。
它与紫外、红外、质谱和元素分析等技术配合,是研究测定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重要工具。
如果有一束频率为ω的电磁辐射照射自旋核,当ω=ω0时,则自旋核将吸收其辐射能而产生共振,即所谓核磁共振。
吸收能量的大小取决于核的多少。
这一事实,除为测量γ提供途径外,也为定量分析提供了根据。
具体的实现方法是:在固定磁场H0上附加一个可变的磁场。
两者叠加的结果使有效磁场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即H0在一定范围内可变。
另置一能量和频率稳定的射频源,它的电磁辐射照射在处于磁场中的样品上,并用射频接收器测量经样品吸收后的射频辐射能。
在样品无吸收时,则接收的能量为一定值;如果有吸收,就会给出一个能量吸收信号。
但吸收的条件必须是射频的频率ω=ω0。
射频的频率是固定的,要使具有不同γ值的不同原子核都能吸收辐射能,就只有改变H0,使不同的自旋核在相应的某一特定的H0时具有相同的并与射频频率相等的进动频率,即ω=ω0。
这样,不同的自旋核都可以在某一特征的磁场强度下吸收射频辐射能而产生核磁共振。
因此,用改变磁场强度的方法进行扫描,接收器就可以给出一系列的以磁场强度(实际上是以旋磁比)为特征的吸收信号。
以磁场强度为横坐标,以吸收能量为纵坐标绘出的曲线就是核磁共振波谱图。
其中横坐标就是定性分析所依据的参数,纵坐标对应于不同H0的出峰面积就是定量分析参数。
3.实验仪器
本次实验使用的是Bruker公司A V ANCE系列400MHz超导傅里叶变化核磁共振波谱仪。
4.仪器构造、组成
下图是A V ANCE 4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结构及组成。
整个系统由机体、主机柜和控制台组成。
控制台发出的电磁信号经主机柜转化为模拟信号,从而控制机体完成实验的过程;机体检测器采集的模拟信号经主机柜转为电信号,范围到控制台,保存为核磁波谱图。
机体由超导磁体、进样器、检测器等组成,超导磁体是核磁波谱仪的核心部件,用来产生仪器工作所需的磁场,为保持稳定,超导磁体的周围有36组线圈,用以补偿不均匀的的磁场。
超导磁体的周围有液氮和液氦的冷却池,用来保持超导磁体所需的低温环境(液氮约每星期补充一次,液氦约半年补充一次)。
该仪器配有60位自动进样器,可以安排序列实验。
检测器由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组成,用以检测样品的核磁信号。
(黄)
图2 A V ANCE 4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结构及组成
5.实验步骤
1.按照测试要求准备好测试所需的样品管。
氢谱的样品需稀一些,固体质量数毫克;碳谱的样品浓一些,固体质量数十毫克。
选择合适的溶剂,溶剂约0.5ml,溶解后,将样品管密封好。
2.将样品管插入转子,调整样品管的高度,样品管插入深度与量筒的底部相平。
如果液体较少,则使液体中刻度与量筒刻度齐平。
3.将转子按序列放入进样器,在控制台中编制样品名称、序号、溶剂、检测种类和其他参数。
设置完成后提交,开始测试。
4.在实验记录本上对实验进行记录。
并在测试结束后将样品管取下。
测试过程中,仪器会经历6个步骤:
1. Load进样:通过压缩空气使样品进入机体;
2. ATM调谐
3. Lock锁场:根据相应的氘代溶剂,进行锁场,已消除电磁波漂移或电磁体的不稳定情况;
4. Shim匀场:保持稳定均匀地磁场;
5. Acq采集:采集核磁信号;
6. Proc处理:控制台对谱图进行自动处理。
测试完成后,对所的谱图进行处理:
1. Adjust phase调整相位:将谱图变形的相位调回最佳的对称位置;
2. Calibrate axis谱图校准:通过TMSi或溶剂对核磁谱图进行校准;
3. Pick peaks标峰:标识出峰的位置;
4. Integrate peaks积分:计算对应峰的大小,并选择其中峰型较好的作为基准。
5. Plot打印:调整谱图范围,打印谱图。
6.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核磁波谱仪,我了解了核磁波谱仪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过程。
感谢分析测试中心给我提供这次学习机会,感谢测试中心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这门课,我掌握了一项实验技能,对以后的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