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及疗效

合集下载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术的护理课件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术的护理课件

感染 骨折 脱位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形成
出血
显露
假体选择
取出困难 并发症多
骨水泥型生物固定
植骨: 结构植骨、 打压植骨
辅助构件: 加强杯、 钛网杯、捆绑带等
钛网杯
钛网片
结构植骨
髋臼加强杯
去除皮质骨
做成的小骨块
松质骨切碎
骨缺损分型 髋臼缺损III型-混合型缺损
伸练习及外展髋关节活动,并逐渐由被动运动向主动加辅助运动过渡,到完 全主动运动,但应避免做直腿抬高练习,以免髋臼承受过高压力,不利于髋 臼假体的骨组织生长。 4.术后同时做髋外展练习,使臀中肌肌力得到加强。如果患者仅置换了髋臼的聚 乙烯内衬,或者只是对失败的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进行返修,可按常规处理
总体原则: 髋关节外展40-45°中立位
c、正确的搬运和保持良好的体位。搬运时采取三人 平托法, 将软枕置于患者两下肢之间, 保持髋关节 外展30°中立位, 术后患肢皮牵引2周, 预防髋关节 脱位。避免患肢内收、外旋3个月。 骨水泥固定 且术中没有作截骨处理的患者术后卧床休息3个月
康复锻炼
1、术后次日 :鼓励患者做患肢踝关节背屈和跖屈活动与臀肌、股四头肌等的等 长收缩训练,以促进肌力恢复、手术部位肿胀消退及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康复锻炼
髋关节翻修患者要掌握晚负重这一原则, 早期行功能康复 训练。 根据翻修假体的固定方式和手术中的具体情况(如是否劈 开股骨等)来决定下床及负重的时间。 a、骨水泥固定且无大转子截骨者, 术后2—3周可扶双拐下 地, 不负重活动, 2个月后可部分负重, 至弃拐完全负重活动 。 b、采取了大转子截骨者, 则应在3个月后X线复查证实情况 良好, 再改为单拐, 患肢负重活动。 c、非骨水泥者则需较长时间的床上肌力训练, 尤其是髋外 展肌肌力训练+主动关节功能训练。2—3个月后扶双拐下 地不负重活动, 6个月后可弃拐负重活动。

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及疗效分析

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及疗效分析

•116・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年1月第21卷第1期归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高表达是导致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其原因在于,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缺血后心脏舒张及收缩功能异常,致使心室壁压力增高对BNP基因产生激活作用,从而提升NT-proBNP水平,NT-proBNP水平越高则提示心肌缺血越严重,进而对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预后产生不良影响㈣。

综上所述,血清Hey、NT-proBNP水平高表达是导致冠心病患者行PCI 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1]李晓冉,赵笑男,李俊峡•冠心病介入治疗新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0,12(3):380-381.[2]周迎生,苏申慧,汤雅迪,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39(4):386-390.[3]刘祥红,师志云,刘会玲,等•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8):920-924.[4]闫小菊,李勇,张羽,等•血清Hcy、NT-proBNP及脂联素与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4):673-678.[5]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中医杂志,2018,59(5):447-450.[6]尤威,杨志健,叶飞•微循环阻力指数用于早期预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微循环损伤[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11): 894-900.[7]蔡永江,王丹军,卢琳琳,等.hs-CRP.Hcy.IL-2和Lp-PLA2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7):831-833.[8]赵亮,谢伟,李娜,等•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相关标志物水平变化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19(2): 130-132,136.[9]王晓玲,张立杰,肖四海,等.冠心病患者血清NT-proBNP、尿酸和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疑难病杂志2019,18(3):217-219242.[10]鲜龙,杨丽娟•血浆NT-proBNP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8,25(4):533-536.(收稿日期:2020-09-20)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及疗效分析肖靓琨李静文(湖南省岳阳市二人民医院骨外科岳阳414000)摘要: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挽术后翻修的原因及其疗效,为提高初次髋关节置挽术的成功率提供借鉴。

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及疗效分析

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及疗效分析

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及疗效分析朱先洋;尹宗生;陈迪嘉【摘要】目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翻修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髋关节翻修67例,按翻修原因分为无菌松动、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及假体柄断裂五组,分析不同原因在初次置换术后不同时期的分布以及翻修术后的疗效.结果 67例病人中,无菌性松动39例(58.21%),感染15例(22.39%),脱位6例(8.96%),假体周围骨折6例(8.96%),假体折断1例(1.48%).其中,早期翻修32例(47.76%),中期翻修17例(25.37%),晚期翻修18例(26.87%).翻修术前的Harris评分(49.47±9.27)分,翻修术后Harris评分(87.06±5.07)分,翻修术后效果优22例(32.83%),良39例(58.21%),可6例(8.96%).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有无菌性松动、感染.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主要发生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而无菌松动在各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翻修术是补救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有效方法.%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failure after hip replacement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revision procedures.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hip revision of the 67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 during January 2010 to January 2016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The reasons for revision procedures were divided into aseptic loosening,infection,dislocation,prosthesis peripheral fracture and prosthesis handle fractur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of reason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after the first replacement and postoperative effect.Results In the 67 patients,39 cases (58.21%) resulting from aseptic loosening,15 cases (22.39%) resulting from infection,6 cases (8.96%) because of dislocation,6 cases (8.96%) because of fracture aroundthe prosthesis,and 1 case (1.48%) because of prosthesis handle fracture.Among them,there were early revision 32 cases (47.76%),mid-term revision 17 cases (25.37%),and late revision 18 cases (26.87%).Harris score was increased from preoperative 49.47±9.27 to postoperative87.06±5.07.There were 22 cases with excellent recovery,39 cases with good recovery.The good rate was 91.04%.Conclusions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of the hip replacement are aseptic loosening andinfection.Infection,dislocation and prosthesis peripheral fracture mainly occur in early phase after hip replacement,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found between aseptic loosening distribution in each phase.Revision procedur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medy the failure of hip replacement.【期刊名称】《安徽医药》【年(卷),期】2017(021)003【总页数】4页(P525-528)【关键词】关节成形术,置换,髋/副作用;假体失效;再手术;治疗结果【作者】朱先洋;尹宗生;陈迪嘉【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与骨肿瘤外科,安徽合肥 230022;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2【正文语种】中文现如今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是骨科手术中相对成熟的手术方式之一,主要作为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最终治疗方法,可以减轻病人疼痛矫正畸形,改善患肢功能,进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1-2]。

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分析

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分析
·392·
圭黧霞壅!垒鳖堡!题签i!鲞箜Z熬篓鳖鳖i殳叠筑壁垒塑茎笙:垂羹:2垒竖:壁:;竺:釜i:!
·临床研究·
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分析
陈述祥,丁棒坚,翊红光,赵崇达,司徒坚 (江门市蕊邑中医院,广东江门529000)
【接簧】 譬的:分耱人工髓关节置换本焉熬修的厥医,并评价冀、疗效。方法:本组30铡(3l髅)行 入工髓关节置换术后蕊修术,男12镧,女18铡,平均年龄63.1岁(47~74岁)。襁次关节置换类型:全 髋置换19例(20髋),人工股骨头置换11例。翻修原因:3例(3髋)为感染性松动,余均为无菌性松动。 翻修距初次手术时间:1年以内l髋,2~3年3髋,8~10年2l髋,10—15年6髋。翻修假体类型:均为 混合型假体,国产12铡(12魏),进墨l寒铡(19髓)。x线评侩包戆翻修前鸯缺攒,翻修蘸震黪下鼗长 度,段骨偏心距,前额煮。临床功能评价采用Ha矗s评分。结采:30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闻4。1年, 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基本等长(差距小于1 cm)。偏心距、前倾角、颈干角恢复至初次手术前水平,术后 3个月均完全负重,髋关节疼痛除2例外其余完全缓解,至最后1次随访时,按Ha埘s评分,优16髋,良 lO髓,可4髅,差l裴。炙感染及魏关节脱位发生。绥论:麴修的常觅原因戈无麓憔松动、馥臼潦损察 感染缝松动;髓关节熬修燕一种近麓疗效满意鹃方法。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翻修;术后并发癜
Re豁雠analy惑of锄醚ll耋p replace黻蝴t抛订siDn a掇Ⅳ鼹聪-巍口热g,捌A络渤前强,搿黟强磷∥嚣船猎,
z戤0‰粥一如,密形嫩融知聊溉矽蛳脚涮妒愆豁,知w黜拜5290∞,龇啦昭,蕊泌
ABS姒弧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eaLson of revision for赫】ed hip replacement and evalu砒e its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5年内翻修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5年内翻修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生堡窆E整鍪查垫!Q生!旦筮箜鲞筮!!翅堡堕!』!!瑾:』!k垫!Q,!尘:堡,丛!:!兰结果一、术后情况术后引流300~750ml,平均450ml。

功能康复根据手术情况、患者体质及原有疾病情况进行个体化实施,翻修手术后若假体安装稳固,关节稳定可早期下地行走。

鼓励患者进行局部肌肉收缩锻炼,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髋关节主动活动锻炼,多数患者术后5~7d可下地站立,扶助行架行走。

合并骨折适当延长下地时间,并按照骨折治疗原则进行功能康复锻炼。

使用预防深静脉血栓药物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切口术后12—14d拆线,均愈合良好。

二、并发症l例髋脱位患者,原假体外倾角偏大,翻修髋臼圈1患者女性,55岁,生物型全髋置换后2年,髋臼假体选择偏小,髋臼假体松动(1a);髋臼翻修用生物型假体,股骨翻修用骨水泥型假体图(1b)图2患者男性,78岁,混合型全髋置换术后1年,生物型髋臼外倾角过小,髋臼假体包容差,髋臼假体松动,骨水泥股骨假体稳固(2a),仅翻修髋臼假体(2b)图3患者女性,53岁,骨水泥犁髋关节置换后2年,髋臼松动(3a)用大号生物型髋臼翻修,股骨假体未翻修(3b)图4患者女性,68岁,术后2周行走时跌倒致粗隆骨折(4a),行骨折切开复位,股骨假体翻修(4b)图5患者女性,67岁,股骨双动头置换5年后出现明显髋部疼痛,x线片显示髋臼关节软骨磨损(5a),行全髋翻修(5b)假体,该患者原有心血管和肝脏疾病,术后局部血肿形成,4周后需再次手术清理血肿和止血。

1例髋臼假体松动患者仅作髋臼侧翻修,股骨侧保留者,复位后发现关节较松,但下肢长度已经与健侧相同,如果选用加长股骨头,将增加患肢长度,故没有更换长颈股骨头,术后练习行走时有脱位倾向,推迟3周再次下地扶拐行走,关节不稳定现象消失。

无一例发生感染、深静脉血栓、主要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三、随访随访时间16—76个月,平均36个月。

随访时影像资料显示,髋臼假体和股骨假体位置、以及假体与周围骨质匹配良好,无一例出现松动和感染征象,无一例需要再翻修假体。

髋关节假体置换翻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髋关节假体置换翻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假 体 置换 术 失 败 的 病 人 行 翻 修 术 。其 中 男 性 7例 , 性 3 女
例 , 龄 4~8 岁 , 均 5 年 1 9 平 6岁 。 因 股 骨 颈 骨 折 ( 括 新 鲜 和 包
完 善 以及 手 术 技 术 的 日趋 成 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些 需 要 行 人 工 关 节 置 换 术 那
术前 需 测 量 健侧 颈 干 角 或 掌 握 好 常 人 颈 干 角 正 常 值 , 中 注 术 意 外展 内旋 位 牵 引 复 位 。② 股 骨 近 端 解 剖 钢 板 不 是 坚 强 内
固 定 , 后 康 复 锻 炼 应 视 患 者 情 况 、 折 类 型 来 决 定 , 宜 早 术 骨 不 期 负重 活 动 , 酌 情 在 床 上 进 行 非 负 重 的 关 节 功 能 锻 炼 , 可 定 期 复查 X线 片 , 骨 折 愈 合 情 况 制 定 下 床 负 重 活 动 计 划 。 视
[] en h i r .s brc a tr rcueo h mu[ ] JB n 2 S is e mes F u toh nei fatr ftef rJ . o e c e
J i ur ( ontS g Am), 9 8, 0: O 1 7 6 3 O一 3 6 0.
[ ] 雨 田 , 伯 勋 . 龄 患 者 股 骨 粗 隆 间 骨 折 的 手 术 治 疗 [] 中 华 3梁 张 高 J. 医学 杂 志 ,9 5 1 : 9. 19 , 16 8
者 , 注 意 颈 干 角 的 大 小 , 为 钢 板 近 端 的 三 枚 松 质 骨 螺 钉 要 因 与 钢板 连 接 不是 固 定 角 度 , 粗 隆 间 粉 碎 骨 折 复 位 过 程 中 仅 如 靠 骨折 线是 否完 整 来 判 断 复 位 效 果 , 出 现 内 翻 位 固 定 , 易 故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分析与预防的开题报告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分析与预防的开题报告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分析与预防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然而,术后假体翻修率较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据报道,翻修率可达5%~20%,其中感染、假体磨损、骨质疏松等是主要的翻修原因。

为了提高人工髋关节的耐久性和
临床效果,需要对术后的翻修原因进行分析和预防。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翻修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为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和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对发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翻修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史、手术方式、假体种类、并发症等方面。

通过比较发病原因及其发生率、处理方法等数据,探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翻修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翻修原因,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方案,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耐久性和治疗效果,并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和病人的
生活质量。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

低毒力感染
李德珍
李李德德珍 珍
李德珍 翻修术后海慈病人源自海慈病人李桂祥李桂祥
李桂祥
李桂祥 翻修术后
李桂祥 翻修术后半年
李北均
李北均 翻修术后
黄素玲
黄素玲 翻修术后
王玉珍
王玉珍
右THR术后 假体松动
王玉珍 翻修术后
王玉珍 翻修术后6个月
翻修术后8个月
翻修术后 1年
2.疼痛及下肢比原来变短;
3.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如果病人 出现关节的疼痛,特别是负重疼,在排 除了其它因素后出现疼,考虑为假体出 现问题。
三、X-ray检查:
髋关节的X光片 (正侧位)
早期的X光片表 现为假体周围有 一透亮带,晚期 可见假体下沉、 移位,甚至出现 骨溶解。
四、实验室检查:
七、术中并发症:
假体取出困难:大粗隆骨折 再置换假体穿出股骨骨干 出血 血管、神经损伤(臼)
假体取出困难:大粗隆骨折
吴开珍
吴开珍 术中
吴开珍 翻修术后
吴开珍 术后2年
再置换假体穿出股骨骨干
魏荣 第一次手术后
魏荣 第一次翻修
术后
魏荣 二次翻修术后
魏荣
二次翻修 术后
八、术后并发症:
1.伤口感染 2.关节脱位 3.双下肢不等长 4.功能活动障碍
许金凤
许金凤 术后脱位
许金凤 再次翻修术后
九、术后注意事项:
1.负重晚 2.康复锻炼 3.避免外伤
十、翻修术的原则:
只翻修松动的假体
十、总结:
髋关节翻修手术与primary手术有着本质的区别, 每个病例都不同,手术的方式及手术的时间、手术 的预后均不同。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及疗效发表时间:2016-06-20T14:33:32.8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作者:庞斌1 徐妍2 陶树清3(通讯作者)[导读] 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与手术操作技术和患者自身因素有关。

1大庆市人民医院 163000;2大庆市油田总院 163000;3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 150000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及临床效果观察。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06年3月~2012年6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3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失败进行翻修的患者。

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髋关节功能Harris标准评分及恢复情况。

结果本研究获随访36例,随访时间8~68个月,平均34个月。

无感染复发病例、无人工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及下沉等。

术前髋关节功能评分为31~46分,平均(39.00±4.97)分,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为73~96分,平均(91.00±5.43)分,术后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髋关节功能恢复优23例,良11例,优良率为94.4%。

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与手术操作技术和患者自身因素有关。

强调术前必须作详细评估,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提高手术技能,正确选择假体,重视感染预防,增强术后护理质量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等,是提高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髋关节;人工关节;并发症;翻修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历史悠久,对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治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过去手术技术不精湛或假体设计及质量不理想,同样做了不少的人工髋关节置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假体松动、髋臼磨损、慢性感染等的发生不断增加,因此,需要髋关节翻修的患者也逐年增加[1]。

目前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约有10%为翻修手术[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翻修,不但难度较大,而且手术技术要求极高。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因各种原因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行翻修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及疗效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3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失败进行翻修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56~87岁,平均71岁;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原发疾病:股骨颈骨折17例,股骨头坏死14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3例,股骨粗隆肿瘤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初次关节置换类型:非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3例,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7例,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5例,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9例,混合性全髋关节置换12例;初次手术距翻修时间为2~18年,平均11年,其中5年内12例,5~10年11例,10年以上13例;翻修原因:假体松动12例,髋臼磨损9例,感染8例,假体周围骨折4例,反复脱位2例,严重的异位骨化1例;骨缺损类型根据美国矫形外科学会(AAOS)分类:髋臼缺损Ⅰ型8例,Ⅱ型17例,Ⅲ型11例;股骨缺损Ⅰ型16例,Ⅱ型12例,Ⅲ型8例;翻修假体的选择:非骨水泥假体21例(其中螺旋臼5例),骨水泥型假体6例,混合型假体9例。

对髋臼骨缺损应用自体骨嵌压植骨18例。

股骨骨缺损应用自体或异体条状骨植骨9例。

术前髋关节功能按Harris[3]标准评分为31~46分,平均(39.00±4.97)分。

1.2 手术方法心电监护下选择硬脊膜外或全身麻醉,患者健侧卧位,根据骨缺损情况选择后外侧人路或后外侧经转子入路。

感染和松动的假体取出一般较容易,松解周围瘢痕,清除增生骨赘后稍加锤打即可取出。

取出困难者,可用快骨刀经假体与骨界面凿出一缝隙即可取出,若仍不能取出,可在股骨后侧假体近端开槽或尾端开窗,将假体取出。

取除假体后,彻底清除髋臼及股骨髓腔内肉芽组织、增生骨赘、残留的骨水泥。

对髋关节感染的患者,无骨缺损可常规安置生物型髋臼假体,有骨缺损可选用骨水泥型髋臼假体。

对髋关节无感染的翻修,应根据骨缺损情况选择:骨缺损较轻、无骨质疏松可不需植骨,将髋臼及股骨髓腔扩大锉至正常骨质,常规安置标准假体或螺旋臼成型;有骨缺损的应用自体骨嵌压植骨、骨缺损严重的应用结构性骨移植或钛网加植骨重建髋臼、骨缺损且有严重骨质疏松的应用骨水泥增加稳定后安置标准假体或加长柄假体。

假体翻修完毕后,常规C形臂了解假体位置满意后,放置橡皮管引流,并逐层缝合切口,术毕。

1.3 术后处理及康复训练术后严格按临床路径应用抗生素,待麻醉完全恢复后开始患肢自主肌收缩活动或被动功能训练或应用下肢功能训练器(CPM)进行功能训练;术后第2天拔出负压引流管后可开始下床站立,但患肢不负重,主要是训练健肢的力量;1周后开始扶双拐或应用助行器下地行走,但避免过度负重;术后12~15 d伤口拆线,半个月后扶单拐行走,患肢可部分负重,争取达到生活自理后可出院;嘱1个月后弃拐行走,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

1.4 疗效评价标准髋关节功能恢复根据Harris标准评分,总分为100分,包括疼痛44分,功能47分,畸形4分,关节活动5分。

按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60~79分为可,﹤60分为差。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本组术后无切口及深部感染,术后1例患者早期发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经血管外科手术治愈,无髋关节脱位。

本组36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8个月,平均随访34个月。

无感染复发病例,无人工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及下沉等。

术后Harris评分为73~96分,平均(91.00±5.43)分,术前Harris评分为31~46分,平均(39.00±4.97)分,术后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本组优23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4.4%。

3 讨论3.1 髋关节翻修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人工髋关节置换在重建髋关节中获得满意的疗效。

随着髋关节置换术的普遍开展,因各种原因导致假体翻修的数量逐年增加。

根据Jafari等[4]报道,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松动(51%)、不稳定(15%)、内衬磨损(14%)、感染(8%)已成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而在髋关节翻修术后,感染(30%)、不稳定(25%)、无菌性松动(19%)成为翻修手术失败的三大原因。

张纪等[5]通过对207例髋关节翻修术病例进行分析发现,无菌性松动是翻修最主要的原因,占病例总量50%以上。

汪志红[6]对29例有髋臼骨缺损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无菌性假体松动(22例,75.9%)是髋关节置换翻修术的主要原因。

髋臼磨损是发生在人工股骨头置换后期的主要并发症[7]。

后期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也较高,为15%~90%,其中严重损害关节功能的异位骨化高达5%[8]。

本次研究中,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33.3%)、髋臼磨损(25%)、术后感染(22.2%)、假体周围骨折(11.1%)、反复脱位(5.6%)、异位骨化(2.8%);其中假体松动、髋臼磨损及感染成为本组翻修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假体周围骨折、术后脱位、异位骨化等,发生翻修与手术技术及患者自身因素有关。

认为手术技术的因素与术前准备不充分,手术指征扩大化,手术暴露不佳或操作粗暴造成组织损伤加重和手术时间延长,股骨颈截骨预留长度过多或过少,髋臼及股骨髓腔磨挫的外展及前倾角度过大或过小,假体型号选择太紧或太松,应用骨水泥太厚或太薄等有关。

由于人工关节翻修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术前必须作详细评估,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加强手术室的管理,提高手术操作技能,正确选择人工假体,合理地应用抗生素、精心的术后护理等是预防假体松动、髋臼磨损及术后感染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初次或翻修疗效的关键。

患者自身的因素对疗效影响也十分重要,往往与老年患者伴有骨质疏松、反应能力低下、自我保护意识差、运动过量及肥胖体质,外力作用等因素有关。

因此,出院时必须告知患者容易发生脱位的时间在6~8周,并指导患者科学地功能训练,强调术后半年内患肢不能过度后伸及外旋,不能屈髋超过90°及内收内旋,避免翘二郎腿、坐矮板凳、盘腿坐等可减少脱位的发生。

增强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禁止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避免自身跌倒及意外暴力伤害,可防止假体松动、髋臼磨损、术后脱位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

对于复发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的翻修手术,术前仔细分析脱位的原因并建立一个翻修的方案是非常有效的[9]。

假体断裂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较少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假体断裂,应尽早行翻修手术,以免出现假体周围骨折,增加手术难度[10]。

对异位骨化的治疗,目前公认的是NSAIDS类药物和放疗[11]。

3.2 髋关节翻修的目的与方法及指征翻修手术的主要目的是解除各种病因,修复重建髋关节功能,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

翻修手术的主要方法是取除假体后,彻底清除髋臼及股骨髓腔内肉芽组织、增生骨赘及残留的骨水泥,重新安置全髋关节假体,对骨缺损较重的应用自体骨嵌压植骨,达到假体的即时稳定。

翻修手术的指征是:①髋臼或股骨假体松动及下沉等导致髋关节疼痛、肢体短缩,且严重影响髋关节功能者;②髋臼严重磨损导致病理性骨折、人工股骨头中心性脱位者;③术后发生细菌性感染,无论是否有假体松动,应尽早予以清创及翻修;④进行性假体周围骨溶解、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导致假体松动者;⑤意外暴力致假体周围骨折;⑥术后习惯性脱位者;⑦髋关节周围严重异位骨化直接影响关节功能者;⑧无全身感染病灶及严重的内科疾患。

3.3 髋关节翻修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本组初次置换术后失败病例中,发生在5年内33.33%(12/36)、5~10年30.55%(11/36)、10年以上36.11%(13/36)。

其结果表明,早中晚期术后失败率无明显差别。

而影响疗效的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早中期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有术后感染、脱位、假体松动等;中远期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有髋臼磨损、骨溶解、异位骨化等。

何爱珊等[12]认为术后早期的翻修原因与手术技术有关,并对11例5年内行人工髋关节翻修的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36个月,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6分,术后提高至86分,获得较满意疗效。

本组36例髋关节翻修中最长获得68个月的随访,术后Harris评分平均分值[(91.00±5.43)分]较术前[(39.00±4.97)分]明显提高;目前无再次翻修的患者,优良率达94.4%,早中期疗效非常满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