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多角度审题学习心得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心得体会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心得体会经历了长达三年的中学生活,每一个学生都面临着高考这座山。
而其中的满分作文,正是每一个考生都不可忽略的考察内容。
那么,在我准备高考前的作文复习中,我认为读懂题意并能进行正确的审题解析和立意论证,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
首先,审题要准。
作为一名考生,我们首先需要对命题人的意图进行推测,理解文章所处的背景和环境,并对所选词语的语义、词性、修饰、句式等方式进行研究分析。
例如,红领巾、青春、未来等题目,不仅要对其中的字面意思进行分析,还要深入理解他们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它们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此来做好文章的直接引导和立意。
其次,要立意对称。
所谓立意对称,就是要清晰明确表述自己的观点,想要通过作文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必须有一定的内涵,不是简单的陈述或描述。
题目是对作文范围的限定和提示,而立意则是写作的目的和导向,因此应该对内容间的明确连接关系、选词的合理性和适当的例证进行掌握和运用。
立意不仅仅是要把思想转换成了语言,同时也是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最后,论证要有力。
立意对称之后,论证就显得尤为关键,也是作文中最需要花功夫的部分。
论证要求考生第一时间形成自己的观点,从字面意义到引申意义对题目中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究,并且要寻找出与之相关的合理例证。
同时,也要学会对反面观点进行适当的应对与说明。
通过理性论证,达到文中所要阐明的结果和观点。
在高考作文中,懂得了如何审题立意和论证,就有了成功的一大步。
根据自身的长处和个性,每个同学对作文的考法方式都有所不同,而统一相同的是注重以上三个方面,才能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相信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思索,多加积累,掌握这些方法,高考作文将不再是你的难点,你也能够在作文这棵大树上撑起自己的一支枝,展开自己的一片天。
作文审题自我总结归纳高中

作文审题自我总结归纳高中在高中学习中,作文是一项重要的考核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
审题是写好一篇作文的基础,在这方面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下面我将对自己在审题方面的总结归纳做一番分享。
首先,审题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在开始写作之前,我会认真阅读题目,仔细理解题目的要求。
对于文字较长的题目,我会逐段切分,理解每个段落所要表达的意思,确保自己完全明白所给的写作要求。
同时,在审题时我还会关注题目中隐含的一些关键词或者关键信息,这些关键词或信息会帮助我确定写作的方向和重点。
其次,我会根据题目的要求,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在审题的过程中,我会思考文章的整体架构,划分出不同的段落,确保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例如,如果是一篇议论文,则通常会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我会在审题时确定每个部分的内容和重点,以便在后续的写作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
另外,我会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
有些作文题目要求写作风格必须严肃庄重,有些则要求活泼风趣,对于不同的要求,我会在审题的过程中先有所准备,以便在写作时能够很好地掌握整体的语言风格。
同时,在审题时也会留意关键词汇,例如,如果题目要求写作时要讨论某个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我会在后续写作中更加注重这些要素,确保文章的内容充实且符合题目要求。
最后,审题时我还会留意题目中的限定条件。
有一些题目在要求写作时可能有一些特殊的限制,例如字数限制、时间限制等等,这些限制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信息,在审题时要特别注意并在写作时严格遵守。
例如,如果题目要求在800字以内写作,我会在审题时就有所准备,以便在写作时严格控制字数,确保自己不会超出限定范围。
总之,在高中学习中,审题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认真阅读和理解题目要求,合理安排文章结构,选择合适的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并严格遵守题目中的限定条件,我相信能够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作文。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我相信审题能力也会逐步提升,为更好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考作文技巧之多角度思考和分析

高考作文技巧之多角度思考和分析在高考作文中,多角度思考和分析是非常关键的技巧。
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问题,有助于写出更具深度和独特性的文章。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多角度思考和分析的方法和意义。
一、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多角度思考意味着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这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
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角度考虑问题。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发展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问题的根源和演变过程。
其次,我们可以从经济角度思考问题。
经济因素在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经济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影响和解决途径。
此外,还可以从社会、文化、环境等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能够更加全面地分析和把握问题。
二、分析问题的利弊和影响在多角度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能够准确评估问题的利弊和影响。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存在不同的利弊和影响因素。
在作文中,通过客观地分析问题的利弊和影响,可以展现出更深入的观点和思考。
我们可以通过列举具体的例子、引用相关的数据和研究结果等方式,来支持我们的分析和判断。
三、对不同观点进行客观评述在多角度思考和分析中,我们应该能够客观地评述不同的观点。
作为一篇高考作文,我们需要展示出自己全面而客观的思考能力。
对于不同的观点,我们可以适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但同时也要尊重其他观点,并用理性和客观的语言进行评述。
四、灵活运用多角度思考和分析在实际写作中,我们需要灵活地运用多角度思考和分析的技巧。
这就需要我们熟悉各个角度的思考方式和分析方法,并能够根据具体的题目和要求进行恰当的运用。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资料、进行头脑风暴等方式,提前准备一些常见的角度和分析思路,以备不时之需。
总之,多角度思考和分析是一项重要的高考作文技巧。
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分析问题的利弊和影响,客观评述不同的观点,并灵活运用多角度思考和分析的技巧,我们能够写出更具深度和独特性的作文。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培养和提升这一技巧,为自己的作文能力增色添彩。
作文审题心得

作文审题心得作文审题心得篇1作文审题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决定了*的主题和内容,是决定*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以下是我对作文审题的一些心得体会:首先,审题时要把握住题目的核心和重点。
每篇作文题目都会有一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是*的核心和重点。
我们需要认真分析这些关键词,把握住题目所要传达的核心信息和要求,这样才能确定*的主题和内容。
其次,审题时要充分理解题目的要求和限制。
题目所要求的写作角度、文体、字数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限制条件。
我们需要认真分析这些限制条件,确保*符合题目的要求和限制,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第三,审题时要关注题目中的陷阱和迷惑点。
有些题目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其中可能隐藏着一些陷阱和迷惑点,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识别。
只有充分了解这些陷阱和迷惑点,才能避免在写作过程中走入歧途。
第四,审题时要注重题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有些题目可能比较抽象或者与我们的生活联系不太紧密,但是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和切入点。
最后,审题时要注重审美的要求。
作文题目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写作任务,更是一个展示自己审美能力的机会。
我们需要认真分析题目中所蕴含的美感和价值,从中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和切入点,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展现出来。
总之,作文审题是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仔细分析题目中的每一个细节,把握住题目的核心和重点,理解题目的要求和限制,避免陷入陷阱和迷惑点,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并展现出自己的审美能力。
这样才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
作文审题心得篇2作文审题的重要性在写作过程中,审题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它可以决定*的成败。
审题错误可能会导致整个*偏离主题,或者缺乏深度和准确性。
因此,审题是写作的基础。
审题的步骤在审题时,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的类型,如记叙文、议论文等。
然后,我们需要明确*的主题和目的。
接下来,我们需要分析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并挖掘可以用来支持*主题的论据。
作文审题心得

作文审题心得作文审题心得篇1作文审题的重要性在写作过程中,审题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决定了*的质量和成败。
因此,了解作文审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审题,对于写出优秀的*至关重要。
首先,作文审题有助于准确地理解题目要求。
在写作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误解题目或主题,这会导致整篇*与主题背离。
通过仔细审题,我们可以确保*涵盖了所有的要点,并准确地表达出题目的意图。
其次,作文审题有助于确定*的写作方向。
在审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和可能的写作方向。
通过审题,我们可以明确*的主题和目的,从而确定*的写作方向和结构。
最后,作文审题有助于提高*的写作质量。
在审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思考题目所涉及的问题,并寻找合适的论据和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样,我们的*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从而提高*的质量。
总的来说,作文审题是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仔细审题,我们可以确保*与主题紧密相关,确定*的写作方向,并提高*的写作质量。
因此,我们应该在写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审题的习惯,以确保*的质量和成败。
作文审题心得篇2作文审题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它决定了*的主题和结构,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审题需要仔细分析题目中的每一个字,理解题目所提出的问题,确定*所要表达的主题。
在审题过程中,我通常会注意以下几点:1.仔细分析题目中的每一个字。
我发现,有些题目中的关键词可能会被忽略,而这些关键词往往决定了*的主题。
因此,我会认真阅读题目,并把关键词标记出来。
2.确定*所要表达的主题。
题目中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一个中心思想,我会把这个中心思想作为*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讨论。
3.确定*的结构。
我会考虑如何组织*,使其逻辑清晰,易于理解。
这包括确定*的开头、正文和结尾,以及各个段落的主题和内容。
4.检查语法和拼写。
在完成*后,我会检查语法和拼写错误,确保*的表达准确无误。
通过审题,我学会了如何深入思考题目中所提出的问题,并找到*的主题。
指导高中生作文审题的几点体会

指导高中生作文审题的几点体会作文写作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头戏,它的题型多样且考察范围较广,故很多同学常常因为时间不够或者不能很好的提炼题目里的信息而遗憾失分。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我们平常在语文教学中对写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更偏重于字词积累和文章赏析,对于语文习作的训练少之又少。
在日常的作文批阅中,立意跑偏的学生不在少数,此类学生的文章是很可惜的,即使作文写得再行云流水、洋洋洒洒都不可能得到高分。
语言功底和逻辑伦理对于目前的高中生来说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更多的同学是卡在了题目的立意和写作方向上。
本文就从实际的高中作文教学出发,浅谈几点关于高中生作文审题指导的体会,与君共勉。
一、提炼信息,避免惯性思维提炼信息是写作方向的指明灯,尤其是对于话题作文和看图类型的写作,精准的信息提炼是得高分的“金钥匙”,同时,也是避免惯性思维的基本保证。
惯性思维,在写作中是非常可怕的,有些学生常常“礼节”性的读一遍题目,就直接往自己常练的立意类型上靠,越写离题越远。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训练中要把题目类型多样化,把立意技巧简单化。
比如,在一次日常训练中,笔者给出了这样一道题目:爱迪生在尝试了1000多种灯丝样品失败后,尝试另辟蹊径拿金属钨做实验没想到这种尝试一直沿用至今;陶亚是我国众多乒乓球运动员中的一位并不算优秀的替补,后来,眼看着自己的运动员生涯没有希望了,她转上商业领域大获成功。
请根据所给材料自拟题目,进行写作。
很多学生,一看到爱迪生就兴奋的不行,直接快马加鞭的以“坚持”“努力”为题写作,这就是一种致命的惯性思维,平时大家坚持写得最多的,素材也手到擒来,司马迁、越王勾践、闻鸡起舞各种大人物跃然纸上。
结果错上加错,带着素材去审题是作文写作的最大弊端。
此题的信息很显然是“尝试”二字,多尝试多发现才能有更多的创造。
有些题目的长篇大论中可能只有几个词语是解题的关键,其他句子都是为主体服务。
不能拿着心里有的素材和主旨去审题,这样很容易产生“偏见”。
作文审题的角度

作文审题的角度每次一提到写作文,很多同学就开始头疼,抓耳挠腮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其实啊,写好一篇作文的关键第一步,就是审题。
审题就像是找对进入宝藏的大门钥匙,要是审错了题,那后面写得再天花乱坠,也只能是南辕北辙,白费力气。
我记得有一次语文考试,作文题目是“那一刻,我长大了”。
看到这个题目,我心里就开始琢磨,“长大”?这得怎么写呢?是写学会了一项新技能,还是经历了一件特别的事情?我先在脑海里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像过电影一样快速地过了一遍。
我想到了有一次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爬山。
那座山可高啦,刚开始的时候,我兴奋得像只小猴子,蹦蹦跳跳地跑在前面,还不停地嘲笑爸爸妈妈走得慢。
可是,没一会儿,我就累得气喘吁吁,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我看着那似乎永远也爬不完的台阶,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嘴里嘟囔着:“这山也太高了,我不想爬了,咱们回去吧!”爸爸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孩子,加油!坚持就是胜利,你要是现在放弃,就看不到山顶的美丽风景啦!”妈妈也在旁边鼓励我:“宝贝,你不是一直说自己是个勇敢的孩子吗?这点困难可难不倒你!”听了他们的话,我咬咬牙,又继续往上爬。
爬着爬着,突然,我脚下一滑,差点摔倒。
就在这时,爸爸眼疾手快,一把扶住了我。
那一刻,我看到爸爸脸上紧张的神情,额头上豆大的汗珠,还有他那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的手。
我的心里涌起了一股暖流,也有了一股力量。
终于,我们爬到了山顶。
站在山顶上,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脚下的城市变得那么渺小,微风拂过脸颊,带来阵阵凉爽。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
我明白了坚持的意义,也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和付出。
当我在考场上想到这件事的时候,我心里有底了。
我觉得这就是“那一刻,我长大了”的最好体现。
于是,我就开始动笔写,把爬山的过程,特别是遇到困难时自己的心理变化,还有爸爸扶我的那个瞬间,以及登顶后的感受,都详细地写了出来。
交了卷子后,我心里还是有点忐忑,不知道自己审对题了没有。
等成绩出来,我的作文得了高分,老师还在班上读了我的作文,说我审题准确,内容生动。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之我见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之我见材料作文是中考、高考和各级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通过提供一组材料,要求考生围绕材料内容进行作文写作。
这是一种很好的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题型,能够考察考生的信息获取与处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我有以下几点见解。
审题要准确、全面。
审题时,要认真阅读所提供的材料,理解材料的内容和蕴含的观点、意图。
要理清材料之间的关联、观点之间的矛盾和观点之间的共通点,将材料中的信息整理清楚。
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审题时要根据材料的内容、观点和题干的要求,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对象、写作内容和写作要求,确保审题准确无误。
只有准确理解材料的内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做到言之有据、有条不紊。
审题要深入、有深度。
在审题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材料提供的信息,更要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要多角度思考材料中涉及的问题,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和深层次意义,思考材料背后的深层逻辑和价值观念,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以此为依据展开写作。
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有深度的写作,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理解。
审题要独立、有主见。
在审题过程中,要避免简单、机械地套用材料中的内容和观点,而是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形成独立的见解和观点。
要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选择合适的角度和思路,突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在审题立意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构建自己的写作思路,做到言之有据、有条不紊的写作。
审题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
在审题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结合题目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材料的亮点和问题的关键,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中的内容,有目的性地展开写作。
只有审题有针对性,才能选取合适的材料,准确把握写作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写出一篇亮点突出、内容丰富的作文。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审题准确、深入、独立、有针对性,做到对材料内容有充分理解,做到写作内容有深度思考,做到表达内容有独立见解,做到写作结构有条理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多角度审题学习心得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初学写字时,便觉得‘凹’‘凸’这两个字古怪特别,但未深究。
现在忽然觉得这两个字不但形象生动,而且还包含着许多人生哲理。
”
这两个字包含了哪些丰富意蕴与人生哲理?请以“‘凹’‘凸’的启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导引]
要写好这个话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凹”“凸”二字的比喻义与引申义。
仔细审读话题材料中“这两个字不但形象生动,而且还包含着许多人生哲理”及导语中“这两个字包含了哪些丰富意蕴与人生哲理”两句,便可推知,应该从“凹”“凸”二字的字形入手,从两个方面审题。
第一个方面:通过联想,看这两个字像什么,喻体就可以成为立意,如此立意不但形象生动,富有意蕴(扣导语的第一句),化抽象文具体,而且还缩小了话题的外延,增加了话题的内涵,写作时也容易把握。
第二个方面:从“凹”“凸”二字的喻体进一步引申,继续联想,化实为虚,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生发出人生哲理(扣导语的第二句),将这种人生哲理作为立意,进行写作。
从这两个方面审题,又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
第一个方面审题立意的角度大致有以下一些:
1、盆地与高山;
2、陷阱与阻石;
3、谷底与浪尖;
4、人生坎坷路。
其中,“盆地与高山”可以写成说明文,“陷阱与阻石”、“谷底与浪尖”、“人生坎坷路”可以写成夹叙夹议的记叙文,而“人生坎坷路”应属于最易把握的立意。
第二个种方面审题立意的角度大致有以下一些:
1、缺点与优点;
2、不足与有余;
3、失与得(舍与得);
4、深度与高度;
5、卑微与高傲;
6、默默无闻与一鸣惊人;
7、隐忍与出击;
8、沉默与显扬;
9、內敛与张扬。
审题难度逐步提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难度的立意。
[例文]
张扬与内敛
考生
布莱尔曾说过:“一个人年轻时若是保守党,就太没有心肝,但一个人年老时若是自由党,就太欠成熟。
”或许,张扬如同“凸”字,属于年轻人;内敛好似“凹”字,属于老人。
苏轼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李清照低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或许,张扬如同“凸”字,属于男子;内敛好似“凹”字,属于女子。
张扬,让阳光灿烂普照大地,让万物复苏;内敛,让月光撒下的清辉伴着失眠的人入睡;张扬,让滚滚长江水无休无止;内敛,让漫漫撒哈拉沙漠中的驼铃悦耳动听。
张扬与内敛,孰是孰非呢?
过于张扬,烈日会使草木枯萎;过于内敛,黑暗会让赶路的行人恐慌;过于张扬,江水会决堤;过于内敛,驼铃无法给迷路的人指明方向。
原来,张扬与内敛谁也离不开谁。
年轻人和老人都需要张扬也需要内敛;男子和女子既要懂得张扬也要懂得内敛。
张扬自己的青春,人生才会灿烂多彩。
然而过于张扬就成了张狂。
张狂是幼稚的表现,它可能会让你跌入万丈深渊。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面对着刘邦别有用意的提问,韩信低头看着棋局,漫不经心地回答。
在关键时刻,他不懂得内敛,依然口出狂言。
殊不知他这句话更加坚定了刘邦要灭掉他的决心。
张狂使他将自己推向死亡。
我们要懂得在张扬中学会内敛。
内敛自己的个性,生活才会更安全。
然而过于内敛就成了冷漠,成了懦弱。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志士感慨着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呢。
他们渴望着识千里马的伯乐,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像吕尚碧溪垂钓,得遇重人的文王那般幸运呢?在期望与失望中等待,结果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我们要学会在内敛中张扬自己。
我们要新颖,要多变,张扬自己的个性,让生活之水沸腾;我们要规范,要稳定,要内敛自己的浮躁,在坎坷面前心如止水。
内敛,是寒冷时妈妈送来的一衣温暖,是酷热时爸爸送来的一阵凉意,是口渴时的一壶清凉,是下雨时的一伞叮咛。
张扬,是欢快时的大声歌唱,是悲伤时的放肆呼喊,是欢聚时的载歌载舞,是离别时追着火车跑的背影。
人生中,用内敛和张扬来表达我们的爱,一滴水也足以让大海翻滚,一枯草也会让青山黯然。
[点评]我们把体现文章脉络的语句摘抄下来:“张扬与内敛”的不同特点及表现——“孰是孰非”——“谁也离不开谁”——“别忘了张扬,也别忘了内敛”,便可以清楚地看出清晰、递进的思路。
作者从话题中的两个字“凸”与“凹”,抽象出“张扬与内敛”的意义;对于这二者的关系,不是简单地肯定一项、否定一项,而是辩证地分析二者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并且,进一步论述二者的互补才是最佳的境界。
这就是深刻透彻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