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技巧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梳理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一)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一)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1. 根据句中停顿断句法•停顿位置: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由多个字组成,并且在书写时会略去标点符号。
根据句子内的停顿位置来进行断句。
•停顿词:在文言文中,某些词汇常常用作停顿词,如“而、之、乎、何、也、应、不、者”等。
如果句子内含有这些停顿词,可以在停顿词后面断句。
2. 根据语法断句法•句号、问号、感叹号:根据文言文的句号、问号和感叹号进行断句。
在文言文中,这些标点符号通常不出现,但可以根据句子意思补充适当的标点符号。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组合。
可以根据主谓宾结构进行断句。
3. 根据意义断句法•词组结构:文言文中的一些词组通常在句中有明显的结构,可以根据这些结构来进行断句。
如“以…为…”、“无论…还是…”等。
•并列结构:如果句子中存在并列结构,可以根据并列结构的位置进行断句。
如“既…又…”、“或…或…”等。
4. 根据修辞断句法•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很多,如对偶、反复、排比等。
可以根据修辞手法的出现位置进行断句。
如果修辞手法出现在一个句子的两个部分之间,可以在修辞手法的位置进行断句。
5. 根据连词断句法•连词:在文言文中,一些连词常常用作衔接句子的作用,如“而、亦、乃、故”等。
可以根据这些连词的出现位置进行断句。
6. 根据修饰语断句法•修饰语:文言文中的修饰语通常用来修饰主语、宾语或动词。
可以根据修饰语的位置进行断句。
7. 根据标点符号断句法•分号、逗号:文言文中也会使用分号和逗号来表示句子之间的关系。
可以根据这些标点符号进行断句。
8. 根据词义断句法•词义: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义来进行断句。
如果一组词语在句子中有明显的意义划分,可以根据这些词语的意义进行断句。
以上是中考文言文断句的八种常见方法。
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断句,以确保句子的语义清晰、表达准确。
断句不仅是对文言文重要的解读工具,也是提高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的有效练习方法。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一、依据语法结构在断句时,首先要分析句子的结构,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等语法成分,并根据这些成分进行断句。
例如,“其一人/去倦怠/来而/犹侍立不去”中,“其一人”为主语,“去倦怠”为谓语,“来而/犹侍立不去”为宾语,应在“去倦怠”后断开,以明确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二、依据字词意义在断句时,要关注句子中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根据词语的含义和功能进行断句。
例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食不饱力不足”是一个意群,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应该在此处断开。
三、依据修辞手法断句时,可以借助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顶真等,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断句。
例如,“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物有本末”与“事有始终”是两个对偶句,应该在“终”后断开。
四、依据句间逻辑在断句时,可以借助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断句。
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两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应该在此处断开。
五、依据古文韵律古文讲究韵律,可以通过古文的韵律特点来进行断句。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依山尽”与“黄河入海流”是两个对仗的句子,应该在“流”后断开。
六、对比现代文翻译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可以对比现代文的翻译来进行断句。
例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吾生也有涯”翻译为“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也无涯”翻译为“而知识是无限的”,因此应在“涯”后断开。
七、结合上下文语境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进行断句。
例如,“见山不见水/庸才也/见水不见山/庸奴也”中,“见山不见水”与“见水不见山”是两个对应的句子,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水”后断开。
八、综合运用多种技巧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来进行断句。
例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何夜无月”与“何处无竹柏”是两个对应的句子,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月”后断开;同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前两句是转折关系,因此应在“者耳”后断开。
最新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归纳大全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归纳大全一、概念: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考题,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题型。
选择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选择正确的,一类是选择错误(或不正确)的。
主观题类型主要是用“/”直接划分节奏。
二、断句的基本方法:首先: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口诀: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这是一首文言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的口诀。
下面祥细解说这一口诀,以便于大家灵活运用。
(一)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划一划二不划三”意思是说在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顿一二次是常事,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是要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做题时,也可以省去可划可不划的地方。
(二)主谓动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在写作文言文时,正确的断句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的效果。
下面给出一些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并附带一些练习,帮助您提高断句的能力。
1. 主谓断句法:根据句子的主谓关系来断句。
通常将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吾闻友人善鼓琴。
练习:参军者多爱国。
2. 宾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动宾关系来断句。
将动词和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君子爱民。
练习:明月皎皎。
3. 状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状语关系来断句。
将状语和谓语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于是乐师陈词而宫商。
练习:以后人闻之大无伤。
4. 承载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承载成分来断句。
将承载成分和相应的宾语或状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人生贵有所为甘有所不为。
练习:士为之。
5. 对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对仗关系来断句。
对仗是指句子中的词语或短语在结构和意义上相对应。
例:射者克而使我射者息。
练习:春风吹又生。
6. 偏正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偏正关系来断句。
偏正是指表示修饰、说明、限定等关系的短语或从句。
例:故颇有知古之称。
练习:严冬坚冰。
7. 并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并列关系来断句。
并列是指句子中两个或多个相同性质的成分并列在一起。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练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8. 插入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插入成分来断句。
插入是指在句子中插入修饰、补充或解释的语句,通常用逗号隔开。
例:吾愿斯摩以陪吾游。
练习:和风生,将进酒。
通过不断练习和多读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可以提高断句的能力。
同时要注意语序和词性的理解,才能准确判断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做到恰当地断句。
文言文断句技巧+++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什么叫断句
▪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 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断开,叫“句 ”; ▪ 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 ,叫“读(dòu)。所以用标点符号给 古书停顿叫断句读。
【考试说明】
题型:选择题(选择课外文言文的划 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
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 力,综合考查学生文言基本功。
2.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 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3分)(2019年)
3.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 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 乐作焉。(3分)(2020年)
课堂总结
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寻找标志,各个击破 回读全文,查漏补缺 依靠语感,事半功倍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凿壁偷光)
▪ 练1.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 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断3处)
▪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
出焉/东流注于河(断3处)《精卫填 海》
▪ 练2.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
取之唯戎不动(断3处)
▪ 看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
练: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 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断4处)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 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断4处)
3.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 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练: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 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断5处)
10
方法一: 找名词或代词,断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 词(或代词)常作主语、宾语。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如下:
1. 望文断句法:通过直接根据语句中的标点符号和句意来进行
断句。
2. 主谓宾判法:依据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和宾语来确定断句位置。
3. 修辞断句法:利用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来辅助断句。
4. 迂回断句法:根据句中的逗号、分号、顿号等停顿标点来进行断句。
5. 主次断句法:根据句子结构的主次关系来进行断句。
6. 分段断句法:将长句分成多个段落,每段都有自己完整的句子结构。
7. 重复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重复成分来确定断句位置。
8. 前后呼应法:根据句子中的前后呼应、对仗关系来进行断句。
以上是中考文言文断句的八种常用方法,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文言文的断句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的断句方法与技巧
1. 根据语句结构断句:按照文中的语法结构及句子成分的分布,一句话分为主谓、宾语、状语等部分,通过识别这些部分的连词、标点等来判断断句位置。
2. 根据意义断句:按照句子表达的意义来断句,尤其是在长句中,应该根据句子的上下文和意义进行合理的断句。
3. 根据韵律断句:文言文每五个字为一个小节,应该结合字音、平仄、押韵等特点,按照一定的韵律规律来进行断句。
4. 根据修辞手法断句:在文言文中,常用一些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意图,如对仗、倒装、并列等,这些修辞手法也可以用来判断断句的位置。
5. 根据常见短语和套语断句:文言中有很多常见的短语和套语,如“不胜其忧”、“夙夜匪懈”等,这些短语和套语一般成固定搭配,可以作为断句参考。
6. 根据语气和情感断句:文学作品中常常要通过语气和情感来表达作者的态度和情感色彩,所以在断句时应该注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
7. 根据重要性和连贯性断句:对于长篇连续的文言文,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构和重要信息的呈现顺序,将长句分割成较短的句子,保证文章的连贯性和易读性。
8. 根据词语的词性和词义断句:文言文中的“文言虚词”、虚词、
形容词、副词等词汇的位置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对于断句也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9. 避免断句过多或过少:要注意避免断句过多或过少,过多会影响文学作品的整体感觉和阅读流畅性,过少则容易让人在长篇文学作品中迷失方向。
合理的断句可以让句意更加清晰,同时具有节奏感和艺术感。
总之,文言文的断句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结合上下文和作品整体风格进行合理的断句,最终达到表达作者意图的目的。
初中文言文断句技巧

初中文言文断句技巧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而断句则是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掌握正确的断句技巧,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结构,领会文意。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初中文言文断句的技巧。
一、遵循句式特点进行断句1.主谓之间要断句:文言文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往往存在停顿,如“吾/乃读书人也”。
2.谓宾之间要断句:谓语和宾语之间也存在停顿,如“读书/破万卷”。
3.谓语中心语和补语之间要断句:如“天下/大同”。
4.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要断句: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二、利用文言虚词辅助断句文言文中的虚词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断句。
如“之、乎、者、也、焉、哉、夫、耳、而已”等。
1.“之”字常用在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如“大道/之行也”。
2.“乎”字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何陋/之有乎”。
3.“者”字常用在句末,表示停顿或说明,如“仁者/爱人”。
4.“也”字常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疑问或停顿,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断句有些句子没有明显的断句标志,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判断。
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根据上下文,我们可以判断“天行健”和“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两个独立的意思,因此在此处断句。
四、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遇到难以断句的文言文时,可以查阅相关的注释和工具书,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进行准确的断句。
总结:初中文言文断句技巧主要包括遵循句式特点、利用文言虚词、根据上下文意以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方法。
掌握这些技巧,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为深入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梳理
一、概念: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
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
;在一句之内语气停
(dòu)。
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考题,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
两种题型。
选择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选择正确的,一类是选择错
误(或不正确)的。
主观题类型主要是用“/”直接划分节奏。
二、断句的基本方法:
首先: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
容易发生错断。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
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
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
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口诀:
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这是一首文言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的口诀。
下面详细解说
这一口诀,以便于大家灵活运用。
(一)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划一划二不划三”意思是说在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顿一
二次是常事,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是要停顿
三次或三次以上,做题时,也可以省去可划可不划的地方。
(二)主谓动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
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
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
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
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
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1:余/闻之也久
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
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
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比如“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两题,找到动词“亡”“入”
“将”“归”“贺”,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析,便不会将“入”之后“吊”。
,将“将……而归”误断为“归人”
的处所“胡”断为“胡人”
通常情况下,文言句子的结构与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
似,都是由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等成分构成,朗读时主
谓之间、动宾之间、中心词与补语之间要停顿。
例2: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不复有”谓语,“言欧公者”宾语,停顿两次。
“后生”主语,
例3:苟全∕性命∕于乱世
“于乱世”是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
(三)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
重要的标志。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
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
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
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
一般要断开。
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例4:如“夫/战,勇气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国,难
测也,惧有伏焉”等。
例5:盖/ 竹柏影也“盖”句首发语词,表示引出议论。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例6:然则/何时而乐耶?
例7:故∕为之说
“故”表示总结性词语,翻译成所以、因此等。
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其它的词——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
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例8:禁愈严∕而传愈多
“而”表示转折,翻译成可是、但是等。
前后语意发生转
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
(四)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要分开读;名词活用作
状语的这个“活用词”之前要停顿。
例9:可/以一战
,意思是“可“可以”
,古代是表示两个单音节词:“可”+“以”
以凭借(这一点)”,而现代汉语表示一个词,“允许”的意思。
例10: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
(五)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古代汉语常有省略句式,在省略之处停顿准保没错,有
些语气词用在句子中,表示提示或舒缓语气,在这个词的后
面停顿合情合理。
例11:一日/与棐论文/及坡
“一日”后面省略了“欧阳公”字。
因此要留心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
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
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
完整。
例1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
、“三”后省略谓)
语“鼓”
例1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之高”是定语后置)例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是介词,后省略宾
,代桃源村人)
语“之”
例15、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应调整为“有何陋?”)
例1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是状语后置)例1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在句中是“……的原因”之意,是固定结构;“也”表判断语气,“此……也”是判断句)
例18、帝/感/其诚(“感”具有被动意义,“被……所感动”)
例19:余闻之也/久矣
语气词“也”表示提示,让读者换一口气来读。
例20:悍吏之/来吾乡
“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结构助词,表示舒缓语气。
(六)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古代汉语有很多表示人名、地名、年号名、官职名等的
词语,我们要加以分辨,在这些专有名词的中间是决不能停
顿的。
例21:士大夫/不能诵坡诗
“士大夫”是专有名词,中间是决不能停顿的。
除此之外,再给大家补充几点:
1.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
、“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云”
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找出了
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
意思,从而正确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