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上16个鬼斧神工的经典长镜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演:奥逊·威尔斯摄影:拉塞尔·麦蒂

开场镜头:时长3分20秒

难度系数:★★★★★完美指数:★★★★★

这部电影曾经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悲剧,环球公司的乱剪,让奥逊·威尔斯的心血毁于一旦,许多年后当人们认识到这部电影的价值,却只能从40年后的重剪版去猜测奥逊·威尔斯的天才构想了。《历劫佳人》的开始是一个3分20秒的长镜头,如今仍被众多影迷津津乐道,并被称为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长镜头之一。

这个长镜头的的复杂性在于空间调度,它有横向的移动,也有纵向的升降,还有镜头的远近推拉,尤其是镜头从屋顶摇到楼房的另一面,并紧接着后退跟拍,这样的难度在此后50年中竟然难以逾越。奥逊·威尔斯在这部电影里运用了一切当时可能的技术手段,包括摄影车、起重机吊臂来支持镜头运作,吊臂上的运作至今都是电影史上的经典案例,除了有相当的复杂性,它在广角镜头和大特写之间的切换同样非常自然。

镜头前半部分的俯拍和后半部分的平拍,让我们一目了然的观察到美国和墨西哥边境的混乱和污秽,它始于一个手握定时炸弹的特写,然后放置到一辆汽车的后备箱之中,整个三分钟里汽车在镜头里牵动着剧情发展,造成了惊心动魄的紧张效果。这个开场镜头后来被许多导演争相效仿,最成功的则是罗伯特·奥尔特曼在《大玩家》中的8分钟镜头,奥尔特曼在日后访谈中大谈奥逊·威尔斯,致敬之心昭然若揭。

天才的奥逊·威尔斯,在现实生活里却命途多舛,《历劫佳人》糟糕的剪辑终至票房惨败,他自己也再次失去了拍片的机会。为了“伸冤”,威尔斯写过一份58页的备忘录,今日竟被环球公司厚颜无耻的拿来做《历劫佳人》50周年纪念版DVD的赠品。

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摄影:谢尔盖·乌鲁谢夫斯基

屋顶镜头时长3分22秒

难度系数:★★★★★完美指数:★★★★★

如果要从世界电影史上选取一个长镜头和奥逊·威尔斯《历劫佳人》中的开场白相媲美,那一定是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在《我是古巴》里运用的那个屋顶镜头,在3分22秒的时间里,镜头扫荡了整个屋顶的格局,然后下降两个楼层(此时的高楼边缘清晰可见),最后扎入游泳池而结束。

先看它的难度,镜头有着平面的推拉,也有竖直的移动,还有水下的摄影,卡拉托佐夫要将它们放在一个镜头里,还需要兼顾场景安排、演员表演。摄影机垂直下降是让人惊异的部分,因为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看到了高楼陡峭的边沿,以及坐在无围栏阳台上的演员,这证明摄影机在悬空下降过程里有旋转拍摄(即人为控制摄影机)。更重要的是,在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60年代,这个镜头成功实现了水下拍摄。

这部电影的摄影师是乌鲁谢夫斯基,他成功运用人工吊索完成了那个高危拍摄,在水下摄影的部分,乌鲁谢夫斯基装配了一个高速自旋玻璃罩来解决了镜头表面可能沾湿的问题。这个长镜头传递的信息量极大,几乎道尽了古巴上流社会奢华的一切:拉丁音乐、比基尼美女、鸡尾酒、泳池……摄影机选择用大广角去贴近人物,造成了很多人脸部、手部的变形,从而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虽富丽堂皇,但浮躁、嘈杂、惹人厌烦。

乌鲁谢夫斯基是长镜头学派的代表者之一,他和导演卡拉托佐夫是非常默契的搭档,两人合作的电影《雁南飞》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3.《俄罗斯方舟》2004年

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摄影:提尔曼·巴特纳

全片:时长90分28秒

难度系数:★★★★★完美指数:★★★★☆

这是电影史上最长的镜头,摄影机带你穿梭在位于圣彼得堡的Hermitage博物馆,游遍所有的33个展厅,全程距离超过了2000米。当然奇迹还不止这些,镜头里出现了2000多名装扮各异的演员,3个交响乐团,各色的历史展品……这个镜头包含了历史与现代的转换,也包含了大型音乐会和宫廷舞会的华丽图景。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做了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实验,时间的长度和场面的复杂,都已经创造了历史。为了达到“一镜到底”的效果,索科洛夫和他的剧组花了7个月来排演,而到了拍摄中,则用到了斯坦尼康(摄影机稳定器),迪尔曼·巴特勒扛着这个80磅的家伙行走了整整90分钟,在体力上都是一个考验。室内室外温差太大,进屋之际就会蒙上水珠,巴特勒做了一个没有边框的滤镜用线牵着,进屋以后拉掉。

Hermitage博物馆只给了两天拍摄时间,只是布光就用去了26小时,整部电影是在剩余的最后2个多小时里拍毕,中间也有运用小吊臂去拍摄管弦乐团的全景。由于条件的制约,摄影机行进在狭窄的楼梯,画面总是一团漆黑,但见不到剪辑的痕迹。除了这一点瑕疵,整部电影在调度上的功力几近完美,尤其是把不同时代的历史变迁展现在观众眼前,让四百年的俄国文化近乎和谐的融入到整部电影里。

对某些观众而言,法国外交家游览俄国博物馆,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似乎很难理解。不过谁也无法否认索科洛夫做了一次伟大的探索,只要一个镜头造出90分钟的华丽映像,除他之外还没有第二个人做到过。

4.《职业:记者》1974年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摄影:卢西亚诺·杜夫里

片尾镜头:时长6分17秒

难度系数:★★★★★完美指数:★★★★☆

安东尼奥尼的电影结尾都有卓绝的力量和强度,在1974年拍摄的电影《职业:记者》中,他用一个安静、平稳的长镜头颠覆了传统戏剧化的表现方法。镜头从杰克·尼克尔森躺倒后摇开,逼近一侧的窗口铁栏,摄影机缓缓移动,直到最后穿越了铁栏而出,用一个180度的慢摇回转再次对准了窗口。

也许这个镜头在某些观众看来可能沉闷无比,然而在技巧上的操作却并不逊色,尤其是摄影机穿越窗口的那个镜头,在把握宽度、掌控移动等当面有着严格的要求。在我们看的画面中,这个栅栏的宽度极窄,就算可以让镜头通过,摄影机机身和摄影师本人又如何穿过呢?。在特制摄影机都不见得可以穿过的前提下,安东尼奥尼的用边拆边拍的手段完成了这个惊世创举,整个镜头拍竟耗费了大约十一天。

毫无疑问镜头在穿窗之后立刻挂上了吊臂,但是原来拆开的窗子怎么会又“圆整”了呢,在大多数观点看来,后来的窗户并非是原来的一扇,而导演如何做到的,至今仍是个迷局。至于这个“穿越”的作用,在于直接性的避免了之后的叙事,并形成了一个人如何看到自身的“直接视角”。与镜头跟随玛利亚·施奈德出门,再转回窗口这样的操作相比,穿窗而过显得更为干净利落,并在屋内、屋外的整体格局里保持了空间的完整性。

今日要做出这种技巧已经相当容易,在前期选好连接点,就能在后期作出穿越的效果,这种处理方式现在越来越常用,专业上叫做“窗墙镜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