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文明影响下的东南亚干栏式建筑
南亚和中国华南传统的干栏式房

南亚和中国华南传统的干栏式房屋(最早该类型房屋出自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迹约公元前六、七千年)(如图1-1),通过栽桩架设房屋的结构而成,大陡坡屋顶、深挑檐和架空的底层都使得居住获得良好的通风散热和防潮性能,从而适应地域湿热的气候特征。
例如向日葵的花盘(如图4-7),但有些也会出现在其它生物上,例如菌类。
朝向有光的一面生长称之为正向光性,反之则为负向光性。
然而植物和动物不同,并无感觉器官来接受光的刺激,但是植物细胞具有光受体,能读取光的信息(例如波长、强度),并通过信息的传递,引发一连串的生理化学反应,进而在生长发育上做出最适切的反应。
这种不同感光的特征与建筑系统的感光元件具有相同的作用,事实上不断的有工程研究专家尝试将植物感光性能仿生应用于工程界。
植物体的某个部分能够通过感光器官的感应,促使其发生光照影响下的运动,动态的追踪或者背离光源①。
例如向日葵、花生和棉花等植物的叶片,可随太阳光而转动;而在夜间,花生、大豆、合欢等的叶片会成对地合拢起来,有的叶柄下垂,如图4-8。
这种由于昼夜光线变化而引起的运动也类属于植物的向性运动。
植物的这种光适应性运动包括两种类型:避光运动(Paraheliotropic movement)与获光运动(Diaheliotropicmovement)。
避光运动是指随着主要光线入射角的改变,叶子始终最大程度的保持叶平面与入射光线平行,从而能够最小程度的接受太阳辐射,往往出现在中午强光条件下②。
例如在遮阴生境条件下的豌豆(Oxalis oregand),在突然的强光暴露下,立刻表现出避光运动③。
避光运动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叶片的合拢、下垂等来减少暴露于空气中的叶面积,减少叶面积的热辐射和蒸发失水,保持植物体的健康生长。
获光运动是指叶片旋转使其叶面法线最大程度和最大面积的吸收太阳光,以保证进行光合作用的需要。
如图4-9所示,向日葵的叶子在一天中从早晨7点到下午5点随太阳角度改变而进行的向光性运动过程示意。
浅析东南亚民居特色

浅析东南亚民居特色作者:袁琳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年第02期摘要:从东南亚民族基本类型和地形划分两方面讨论了东南亚民居的特色,东南亚民居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民居形式,是现代建筑设计灵感来源的宝库。
关键词:东南亚民居一、东南亚民族基因类型生物学建筑理念中将建筑视作不断生长的生物,建筑在生长演化工程中,有着明显的“基因特性”。
环境、历史、族群、文化的影响下,干栏式建筑成为东南亚最常见的建筑类型,可将干栏式建筑视做东南亚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科学家推测,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先民受到鸟结巢的启发,仿照鸟类的方式,树杈、阔叶以及草类在树上居住,有效防止潮气入侵,减少了蚊虫叮咬和毒蛇猛兽的攻击,这种巢居是东南亚最早的建筑形式,在今天的东南亚仍然有迹可循,例如柬埔寨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树屋。
”之后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东南亚先民开始在依树积木的基础上,砍伐树木修建底部架空,人居其上的住宅,这就是干栏式建筑。
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结构十分简陋,但是当时的先民仍然处在迁徙的状态,按照洪水的规律进行移居,所以东南亚的干栏式建筑往往转移都非常方便。
时代不断推移,东南亚农耕时代生产关系逐渐形成,人们对房屋的要求也超出了物质存在,融入了伦理和审美功能,和自然之间的联系也逐渐被开发出来,民居建筑形式更加丰富,标志着东南亚民居特色的逐渐成型和成熟。
二、东南亚民居地形划分(一)山地建筑东南亚典型山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云南、越南、老挝、缅甸等地区。
山地建筑受到地形以及气候和建筑材料的影响,以高脚屋、竹木居以及夯土地居三类为主。
1.高脚屋高脚屋为木竹结构。
上下层结构,过去下层多用来圈养牲畜,现在多用于休息纳凉或者工作,上层住人,使用榫卯或者藤条捆绑的方式搭建,墙体多为横条木块,屋顶则覆盖草。
高脚屋适用于温度较低的山地,空间比较狭窄,雕刻装饰等较少。
2.竹木地居为长方形、圆形竹木结构,双层单层均有。
双层地居有着明显的空间分割,有堂屋、火塘、主卧、次卧等结构,单层结构通常为单层,适应山区寒冷气候,正门进屋位置设置火塘,生火取暖,还可以烘烤潮湿器物或者熏肉。
基于学生学习行为改进的目标教学设计: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含教后反思

基于学生合作——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以《世界的聚落》为例设计者:陈潇阳单位:海南省农垦中学学科:初中地理学段:初中年级:七年级版本:湘教版第一部分《世界的聚落》设计思路《世界的聚落》选自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节的内容。
本课以楼兰古国为背景展开,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视频、文字材料和图片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课堂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本课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聚落形成的条件”,“聚落的形态”,“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聚落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课前预习部分,教师先请各小组做课前预习汇报并简单点评。
教学新课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聚落形成的条件”,学生扮演角色,假如自己是古楼兰的富商,如何选址建房,小组间进行讨论并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紧接着教师提供楼兰古国的视频和文本材料,小组继续讨论建房选址与古楼兰的繁荣之间的联系,讨论期间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读图训练,讨论结束后教师以框架图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并形成知识体系。
第二部分“聚落的形态”,根据新课标要求“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教学上主要以小组辩论的形式展开。
学生课前先分为三大组,分别是城市组、乡村组和购房组,按分组情况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发言材料,在课堂辩论中各小组分别描述各方代表的优势和对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争取购房组的支持,辩论后教师以表格的形式指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强调人地协调观。
第三部分“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在外出旅行时看到的不同区域民居的差异,结合世界各地典型民居建筑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民居与当地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繁荣的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是否与环境有关。
第四部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观看楼兰古国消失的视频,教师组织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再次落实人地协调观。
【人教版2023中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训练】08 日本 东南亚(附答案解析)

课时训练(八)日本东南亚A夯实基础[2022·沈阳]读“日本主要岛屿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东京的经纬度位置最接近()A.(36°S,140°W)B.(36°S,140°E)C.(36°N,140°W)D.(36°N,140°E)2.关于日本位置和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深居内陆的国家B.东部濒临日本海C.最大岛屿是本州岛D.九州岛的纬度最高[2022·石景山一模]下图为日本工业分布图。
读图,完成3~4题。
3.日本新工业区()A.四大岛均有分布B.集中分布在本州岛北部C.分布在内陆地区D.主要分布在日本海沿岸4.日本主要工业带集中在太平洋沿岸的主要原因是()①季风气候,降水充足②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③环境优美,科技发达④便于进口原料,出口产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中南半岛的农田中可能种植的农作物是()A.青稞B.冬小麦C.水稻D.谷子B能力提升[2022·赤峰]赤峰某中学小琪同学在东南亚旅游,热带风光令小琪心旷神怡……下图为中南半岛略图。
读图,完成6~7题。
6.中南半岛很多城市沿河分布,金边附近的河流是()A.伊洛瓦底江B.湄公河C.湄南河D.红河7.小琪在东南亚看到了许多中国人在这里旅游,其原因是()①交通便利,路途耗时短②景观差异大,旅游有新异性③语言沟通障碍小④多种宗教的发源地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8.[2022·江汉、潜江、天门桃]2022年5月26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决定,将于6月上旬开始建设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相关设备。
在日本,和食与“洋”快餐并存,和屋与“洋”房并存。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南北狭长;日本海一侧冬季降雪量大。
“合掌造”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建筑物,分布在日本海沿岸,屋顶覆盖厚厚的茅草,呈人字型,该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屋项厚且陡。
干阑式建筑

各个民族干阑式建筑构造特色
二 壮族
是中国“高台式宫殿建筑”的源头 又称“麻栏”,以五开间者居多,采用木构的穿斗屋架。 1.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 下层为木楼柱脚。 2.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 3.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
各个民族干阑式建筑构造特色
5. 高干阑,矮干阑 高干阑除傣族人所居的住宅为两层外,其他民族的住宅一般 都高达四层,上面阁楼可作为卧室或储藏室。底层较宽且高, 一般用来栓养牲蓄或放置大型农具。有的还在下面设厕所。
浅谈桂林阳朔东街“观景木楼”
干阑式建筑是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是广西少 数民族地区重要的建筑形式,亦是西南民族传统建筑 研究方向的重要课题。如何挖掘传统建筑中蕴涵的文 化底蕴?如何从传统中提炼出“适合”的造型特征和 元素?需从不断的探索与学习中找到答案,并加以论 证。
一、“观景木楼”的设计始发
谢谢观赏
建筑1202班中建史小组作业
壮族:带甬道的“丅”字形
“高台式土木建筑”
少数民族干阑式民居
哈尼族 蘑菇房
房子分层: 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 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 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 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
少数民族干阑式民居
黎族
干栏式船形屋船形屋中的高架形; 上人下畜的“悬虚构屋”的干栏式住宅; 吸收了干栏建筑形式并与独特的船形屋住房相融合而形 成船形干栏。
3.木质材料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呈现
“观景木楼”的主体外观,同样采用“干阑式” 风格,主要以防腐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取材方便,施 工速度极快。 然而,传统的木构干阑式建筑几乎全以木和竹质 为主,虽易于加工和更换,但不利于防火、防雨水腐 蚀和白蚁的侵蚀。 因此,在本案中,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材料,以 钢筋混凝土浇灌,并在其外皮包加防腐木,既保持了 木质带来的亲切感和淳朴性,亦保证了其结构的稳固 性与抗压性,是现代建筑的主要营造手段和技术呈现。
干栏式建筑主要是为了防止什么

干栏式建筑主要是为了防止什么
“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
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囷以
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
制的用意更为明显。
现代东南亚一带还较盛行栅居,以适应潮湿多雨的需要。
傣族民居分
为干栏式建筑、地面建筑、土掌房三种。
干栏式建筑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
全境和德宏州的瑞丽,遮放坝子。
干栏式住房以竹木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檩、掾、楼面、墙、梯、栏等,各部件的连接用榫卯和竹篾绑扎,为单幢建筑,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径相通。
房顶用草排或挂瓦。
瑞丽的干栏式建筑体现出较高的
水平。
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
从考
古发现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
遗址中,都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明当时已产
生干栏式建筑。
西周时代的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中,也发现规模较大的干栏式建筑。
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带有长脊短
檐式的屋顶。
云南晋宁石寨山滇墓中发现的4件汉代青铜干栏式建筑模型,亦有长脊短檐式屋顶,代表干栏式建筑的原始特征。
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的东汉墓中,也发现许多陶制的
干栏式建筑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桩外,一般陶屋已是悬山顶,而圆形
陶仓则是穹庐顶,表明当地这些建筑的基本形式已受中原文化影响。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测试卷附参考答案(精练)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多样文明多彩生活》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1.在东南亚很多地区,气候炎热,人们居住的房屋是()。
A.“牛粪屋”B.干栏式房屋C.竹楼D.蒙古包2.甲骨文是古()的文字。
A.中国B.埃及C.巴比伦3.在泰国,人们的见面礼仪是()。
A.握手B.合十C.贴面D.拥抱4.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舞蹈就是这绚丽多姿多彩文化中的一个。
下面的舞蹈中,()是中国舞蹈。
A.孔雀舞B.恰恰C.伦巴5.首次进行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A.郑和B.哥伦布C.麦哲伦6.下列关于“多彩的世界文化”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建筑,建筑仅仅是住所,与文化无关。
B.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礼仪,也是多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情。
”舞蹈也体现绚丽多姿的文化。
7.《汉谟拉比法典》珍藏在()。
A.北京的故宫B.巴黎的卢浮宫C.古埃及金字塔8.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位于()。
A.亚洲B.南美洲C.北美洲9.下列对不同国家的文化交往认识不正确的是()。
A.这样有利于人们对不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B.有助于不同文化取长补短C.这是国家的作秀行为,不用理会10.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A.甲骨文、青铜器B.石器、玉器C.陶器、瓷器D.书画、青铜器二.填空题(共10题,共58分)1.()有令人着迷的舞蹈,如()、()、()、和()等。
这些舞蹈除了受()影响外,还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
2.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世界各地的人们有了更多的()和文化的(),增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
3.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的人民。
()是我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被称为“母亲河”。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
4.早期文明区域的出现,表明人类开始跨入(),区域文明的兴衰、交融和变迁,构成了人类文明演进的()。
修改版 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地区建筑文化联系

另外,可用作屋面材料的还有木板、树皮、树叶、茅草和 稻草。爪哇国王宫“屋上用木板为瓦,破缝而盖”;婆罗 洲的长屋和云南摩梭人的木楞房也用硬木板来覆盖;贵州 黔东南一带的苗、侗民居至今仍有用杉树皮代瓦的例子; 扶南“海边生大箬叶,长八九尺,编其叶以覆屋”。
当然,在木材资源丰富的地带,木材自然成为主要的建筑 材料。如盛产杉木的黔、桂、湘交界地区(水杉,纹理顺 直,耐腐防虫),“木楼”就随处可见;印度支那半岛山 地民族亦大量应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沙捞越的伊班、 加扬、钧雅等民族的长屋也使用了很多木材。这也反映出 了一种民族传承关系。 建筑材料的条件:就地取材 &宜居
另外,有些山地民族如苗族及印支半岛山地的某些民族, 为适应地形条件,将房屋后半部建在地面,令其前半部架 空,有人称之为“半干栏”,可视作干栏住宅的变化形式。 属于干栏建筑体系的居住建筑类型还有树上住宅、桩上 住宅以及石坛住宅。石坛住宅是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龙 目岛等地常见的一种坐落在石砌高台上的住宅。这种住宅 的特点也是下层用来储藏什物,主要居住面仍在上层。爪 哇国“家家俱以砖砌土库,高三四尺,藏储家私什物,居 止坐卧于其上”,与干栏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屋顶形式
屋顶形式并不是人们凭空创造出来的,无论如何变化, 它都必须满足遮风避雨这个最基本的功能要求,否则就不 成其为屋顶了。但是,人们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单一的屋 顶形式也难以适应日趋复杂的功能要求,这些要求既有实 用意义的,又有审美意义的。不同屋顶形式也就应运而生。 繁复华丽的形式往往是由简朴平凡的形式派生而出,屋 顶形式也不例外。在东南亚以及中国西南地区的建筑文化 系统中,悬山顶时最简单而又最古老的屋顶形式。在它的 基础上,又派生出倒梯形屋顶、鞍形屋顶、歇山顶和四坡 顶等较为复杂的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多种文明影响下的东南亚干栏式建筑摘要:本文从东南亚地区的干栏建筑代表形式高脚屋入手,分析其空间格局、屋脊形式,平面布局,以及内部佛堂设置四个方面在多重文明融合中的演变与传承,总结干栏建筑形式的重要特征和现代价值。
关键词:东南亚干栏建筑高脚屋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southeast asia’s dry column buildings represent gaojiaowu form, and analyses its space pattern, fastigium form, layout, and the internal temple set four aspects in multiple civilization amalgamation of the evolution and the inheritance,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style of dry bar important features and modern value.
keywords: southeast asia dry bar gaojiaowu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东南亚位于两大洋(太平洋、印度洋)、三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之间,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民族迁徙的“十字路口”。
历史上频繁的民族迁徙使东南亚形成了复杂的民族文化。
民族迁徙不仅推动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还促进了文化交流。
东南亚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还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的汇聚地。
在这里几种文化碰撞交融,最终形成东南亚地区别具一格的文化。
建筑是文化的一种重要
载体。
许多文化现象活动或少的通过建筑表现出来。
所以,可以认为建筑自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
干栏建筑是东南亚地区民居的“基因”,在长期的民族迁徙和不同文化碰撞交融的影响下,这种民居形式的空间形式、平面格局等随之发生变化。
这里就以东南亚地区广泛存在的一种干栏民居形式木构高脚屋的演变为例,寻找各种文明交流碰撞的踪迹。
1.空间格局:
东南亚居民的生活需要造就了民居独特的空间构成。
高脚屋是东南亚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
其空间结构基本遵循的“下空上住”的形式。
在垂直方向上,高脚屋分为屋脚、屋身和屋顶三个层次;水平方向上,前中后三段空间又将高脚屋全部贯穿起来。
在受到伊斯兰教文化影响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等地区,高脚屋的空间划分还和圣俗、男女、尊卑等伦理关系对应。
在他们的思想中,屋顶空间象征着天堂和神灵的居所,屋身象征着人间和现世。
具体的,高脚屋大致是由底层架空层、入户阶梯、前廊、堂屋、卧室、火塘、晾台、屋顶空间等组成,空间的有机组织和分明的功能设置构成了多种文明融合下的东南亚干栏居住建筑文化。
2.长短脊形式
我国考古学家安志敏提出“屋脊长于无言和两端略向上翘起的正脊,为古代‘干栏’式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
”
具有长短脊特征的干栏建筑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东南亚、琉球
群岛以至日本等地区都曾广泛的散步。
结合各种考古资料考虑,“长短脊”这种形式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曾经存在过,而这一地区也曾经是中国古代干栏建筑分布密集的地方。
有学者认为,这种“长短脊”的做法,和东山文化有关系。
东山文化出产了制造水平极高的青铜器,其中以个著名的特征是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铜鼓,在整个东南亚地区,举行仪式时到处都使用它们。
拥有这种文化的人在航海和造船上都有很高的技术,它们是能够吃苦耐劳的航海者,并且具有一些天文知识。
[ [英]d.g.e霍尔:《东南亚史(上、下册)》,p.74]¹
我国古代云南的滇国文化是东山文化的起源。
而云南地区则成为东山文化接受中国内地文化次的中介。
因此,东山文化与中国的内地文化之间就是源与流的关系。
3.平面布局,
东南亚地区干栏式民居建筑的平面空间形式主要为“前堂后室”。
通过对中国西南部地区少数民族和东南亚地区干栏建筑的平面空间对比,不难发现,两者平面布局形制系出同源。
在我国西南部地区和东南亚的居住建筑中,最常见的平面形式也是“前堂后室”,从交通流线上讲,也就是前部为待客空间,后部为寝卧空间的空间格局。
严格意义上的“前堂后室”,是入口、堂、室三者在同一轴线上呈现前后关系。
中国云南傣族地区住宅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型,入口通常布置在堂屋之前,卧室部分一般有一部次要楼梯。
老挝的佬族
住宅又表现出“前堂后室”的另一种变化形式:即卧室居于平面的一隅,入口的位置也比较偏,但入口、堂屋及卧室这三者在空间广西上仍然处在同一轴线上。
另外一种“前堂后室”的空间表现形式就是堂屋和卧室所在的轴线正好和入口轴线相垂直。
我国云南地区傣族和景颇族干栏民居的典型平面就是这样,景颇族所不同的只是在卧室部分插入了一个火塘间。
东南亚地区的印度尼西亚干栏民居,就是前室用于待客,后室用于主人卧室。
泰国的阿卡族干栏民居,堂屋兼作炊事之用,卧室部分分别为男、女两间。
这种格局常见于云南哈尼族住宅,而这两者又属于一个民族的两个支系。
4.佛堂
中南半岛很多地区信仰佛教,这与印度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密不可分。
宗教所到之处为其服务的文化也随之而来,而宗教和文化又能起到精神支柱的作用。
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干栏民居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在装饰艺术上,另外,在内部空间形态中表现为佛堂的设置。
中南半岛的佛教地区,几乎家家设有佛堂,因为身为佛教信徒,人们平时是除了常到寺院礼佛,参与法会共修外,还要在几家自修念佛。
家中有佛堂不但表明自己是佛的弟子,有了信仰的皈依处,也说明佛信徒对佛的恭敬与尊重。
例如泰国傈僳族住宅在卧室部分的中心位置隔出一间佛堂。
卧室部分与起居室部分之间的分割没有采取普通的板壁,而是利用两
个部分在标高上的变化来加以暗示,但在卧室与佛堂之间仍然采用了板壁,这也许是处于对佛的敬意。
中南半岛上的缅族信奉小乘佛教,反映在其干栏民居形式上则是室内东面要设一个特别的佛龛。
5.结语
历史学家汤因比提出,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范围内考察和比较,这种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
同样,建筑作为文明的一种外在表现,研究特定地区的特定形式建筑也应该将其放入更为宏大的体系中对比分析。
将东南亚干栏民居建筑放入几种文化圈交融的体系中,能更清晰的看见其更新与发展的过程。
同理,东南亚干栏民居的演变过程从微观上反映了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美)本特利,齐格勒著;魏凤莲等译.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上、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全峰梅,侯其强著,居所的图景:东南亚民居[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3].杨昌鸣著,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叹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