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建筑:壮族人习惯的干栏式建筑的特点什么
壮族民居建筑特色

壮族民居建筑特色壮族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壮族民居建筑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这个民族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本文将介绍壮族民居建筑的特色,从建筑形式、结构特点、装饰元素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壮族的建筑艺术。
1. 建筑形式壮族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以“三进”式为主要类型。
这种建筑形式一般由前堂、中堂和后堂组成,每一堂都有特定的功能。
前堂通常是客厅和接待客人的场所,中堂是主要的居住空间,后堂一般用来存放物品和养殖家禽。
此外,壮族的民居建筑还常见于“板楼”和“吊脚楼”等类型,这些建筑形式巧妙地融合了崇山峻岭的地势特点,使整个建筑群体呈现出独特的山地风貌。
2. 结构特点壮族民居建筑的结构特点也很独特。
它们通常采用木材、竹子和土坯等自然材料,结构简单而坚固。
屋顶多为斜坡状,以方便雨水的自然排放。
在建筑结构上,壮族民居注重平衡和对称,体现了他们对平和和谐的追求。
同时,壮族的民居建筑也注重通风和采光,以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
3. 装饰元素壮族民居建筑的装饰元素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壮族人常常在房屋的门窗、梁柱以及室内墙壁上进行精美的木雕和石雕。
壮族的木雕工艺精湛,常以花鸟鱼虫等自然图案为主题,图案线条流畅,造型生动。
此外,壮族的民居建筑还常常运用彩绘和壁画进行装饰,红、黄、黑等鲜明的色彩增添了建筑的艺术魅力。
4. 文化内涵壮族民居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壮族的民居建筑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崇拜,体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同时,这些建筑也承载着壮族人对家庭、部落和族群的认同感,是他们身份认同和情感寄托的重要场所。
总结:壮族民居建筑独具一格,既有与环境融合的特点,又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
它们既展示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又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家庭的关心与热爱。
通过欣赏壮族民居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与历史,同时也体味到了建筑艺术的魅力与无穷魄力。
壮族建筑:壮族人习惯的干栏式建筑的特点什么

壮族建筑:壮族人习惯的干栏式建筑的特点什么>连山壮族的村寨民居建筑,明末清初逐步由茅草房改为砖瓦房,不但建房材料有所改变,村落的布局与房屋结构也起了变化,形成了其民族的风格特色,一直沿用了近三百来年,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逐步为现代建筑理念所替代。
连山壮族居住的房屋在明代还是“黄茅翠草壮人家”(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任连山县令的孔镛诗句),直到清康熙后期才开始有砖瓦结构的房屋:康熙四十三年任连山县令的李来章(公元1704年)写下了“路由别径过花罗,瓦屋鱼鳞水上多”的诗句。
诗中的花罗寨至今犹在,其东南方上游有。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
此外,一般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
考古学和民族学中的所谓的水上居住或栅居,以及日本所谓的高床住居,亦属此类建筑。
这种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
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东南亚,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部,苏联西伯利亚和日本等地都有类似的建筑。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
西周时代的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中,也发现规模较大的干栏式建筑。
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带有长脊短檐式的屋顶。
云南晋宁石寨山滇墓中发现的4件汉代青铜干栏式建筑模型,亦有长脊短檐式屋顶,代表干栏式建筑的原始特征。
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的东汉墓中,也发现许多陶制的干栏式建筑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桩外,一般陶屋已是悬山顶,而圆形陶仓则是穹庐顶,表明当地这些建筑的基本形式已经汉化。
“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囷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
浅析壮族干栏式建筑形式

浅析壮族干栏式建筑形式作者:吴俊杰王琪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4期摘要:本文阐述了干栏式建筑结构概念、特性以及影响。
通过对于广西地区具有民族特色建筑的研究,探讨了干栏式建筑结构的实际应用。
对于干栏式建筑的文化内涵、建筑结构、文化特色的分析。
探讨了干栏式建筑结构与现代坡地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叙述少数民族建筑,第二章是概述广西民族建筑文化,提出以广西壮族建筑文化为例的南方干栏式建筑。
第三章以桂北地区为例研究了地方文化特色对干栏式建筑风格的影响。
希望对于南方传统干栏式建筑文化的保护和推广有所裨益。
关键词:民族;干栏式建筑结构;坡地建筑;影响一、少数民族建筑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创造除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
衣食住行作为人类最为根本的生活需求,其中住则是其中最为基础的,因此也形成了各具本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
“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说过‘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千年,互为因果。
’民族建筑,亦称之为风土建筑。
”民族建筑是融合了原始建筑的精髓加之时代的需求应运而生的。
人们可以从中发现纯粹的特定时代的生活形式。
以木、竹、瓦、土作为材料,榫卯作为连接形式,遍布于传统建筑中,这些技艺以建筑的形式保存至今,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历史的见证。
二、广西民族建筑文化壮族干栏式建筑是中国五大古代建筑遗产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建筑结构逐渐流传至云南及东南亚,随之衍生出了各种样式的干栏式建筑。
至今任有地区保留着半楼居和全楼居式的干栏式建筑。
广西地区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仍习惯于依山傍水的生活,建房材料的选择上也多因地制宜。
南方常年湿润为树木和竹的生长提供了温润的环境,大多数干栏式建筑多以全木质或竹制结构,自下而上构建,顶上为防雨会用瓦或杉树皮覆盖,上层居住,底层关养畜牧家禽,放置农具等。
连接上下的则是设立于屋内一侧木制楼梯,楼上多分支三到五间房间,用于会客和居住,堂屋一般在进大门的位置,火塘会设在一头,火塘作为一家的中心,饮食都会围聚在火塘周围。
壮族建筑:壮族人们习惯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壮族建筑:壮族人们习惯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导语: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构成独特的一派风景图,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
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
无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构成独特的一派风景图,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
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
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
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
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
壮族称屋为"干栏"。
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栏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
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和存放农具是传统的住房形式;这种居俗,过去主要是为了防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现在看来,由于是楼下圈养牲畜,臭气上升,很不卫生。
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干栏式民居已逐渐改变成人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式建筑。
半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放牛羊、农具等,另一间为平房,平房多为三开间。
这是当今壮族住房的主要形式。
壮族及其先民,素来注重村落环境的选择。
他们建造村落,或选在河流大转弯,地面较宽广的平地;或选在大河与小河交汇处,河面宽阔,水流缓慢的地方:或选依山旁水、背山面水、山腰坡边的地方。
由于壮人选这样的环境建村落,所以许多村寨有“村前一曲水,村后万重山”之美。
体现了壮族选择优秀环境建立村落的文化观念。
因此壮族乡村,多以围墙绕村,绿树成荫,而每一村前,都有一棵或几棵大榕树,以此象征人畜两旺。
村落房屋建筑,也讲究布局,互相间隔为生活常识分享。
壮族建筑特点.doc

壮族建筑特点关于壮族建筑特点?想要知道答案嘛,下面是中国下面梳理的有关壮族建筑特点相关内容,基本情况如下:壮族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
广西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区的壮族村寨,还保持着古老的传统住房形式“干栏”,又称“麻栏”。
分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关养牲畜和存放杂物。
这种住房形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住房特点,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因为它具有适应于南方山区地形、气候和预防毒蛇猛兽侵扰的优点,所以一直延用到现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德保、靖西、巴马等地方的房屋虽然已经朝着现代居室方向发展,为砖石或钢筋混凝土构造,但一些房屋的结构还保留着干栏的基本特征。
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壮族聚居区的“干栏”式建筑,是保留至今最为完整的。
壮族称居住的房屋为“干栏”。
这种住房形式,宜于潮湿多雨,夏日酷热,地势不平的南方山坡地。
广西的瑶、苗、侗诸族,也有一部分人家居住干栏,但壮族的干栏建筑较有代表性。
壮族的整个干栏建筑,设计巧妙,用料精致,工艺颇高。
房屋形式,有一幢三间,一幢五七间,以至一幢九间的。
视其家人口多少和其家富裕情况而定,一般为一幢三五间较普遍。
主屋的两旁,还附设仓纱,这不仅增宽房屋的面积,而且还能起着防风挡雨的作用,使主屋建筑不受风雨的吹打而霉烂。
房屋一般为三层,上层放杂物或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放牲畜家禽。
中屋正中间为厅堂,前后左右,分设房间,房间开窗,通风明亮,居住舒适。
厅后为火塘,以泥筑成,煮食取暖用。
壮民族素有门雕、窗雕、木雕的习俗。
主要表现手法为木雕、砖雕和石雕。
“三雕”艺术以其独特而精湛的雕刻技巧,生动活泼而雅俗共赏的形式和题材内容反映壮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和审美价值。
彩画是壮族人民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彩画色彩斑斓,题材不限,内容丰富,一般以壮族民间故事、人物为题材,以红色、绿色为主。
浅谈壮族民居建筑

浅谈壮族民居建筑摘要:龙胜各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位于自治区东北部,地处越城岭山脉西南麓的湘桂边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龙胜传统民居有了时代的烙印和局限性,干栏式民居是壮族的传统居住形式,也是壮族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不断从壮族文化中提取传统元素,并结合其特点进行一系列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龙胜,民居建筑,形式与特点,保护建议一、概述龙胜各族自治县居住着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6%,"无山不瑶,无林不苗,无垌不侗,无水不壮"生动地概括了龙胜少数民族的基本分布情况。
从古至今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民族风格的干栏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并且经过累代的不断改进,使其建筑结构日趋完善。
壮族卓越的建筑成就及其优良的实用功能,在中国南方民族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民居建筑的结构、技术、空间取向等内容中,结合当地生活习俗、当地文化传承,对壮族村寨进行考察与研究,并且对周邻诸少数民族建筑的发展,得出壮族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及应用。
二、壮族民居形式与特点1.形式与特点:平安寨是梯田景区的核心区域,位于广西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东南部和平乡境内;传统民居因地制宜、灵活多变,有着相对固定的空间结构模式,而干栏式建筑框架使建筑的体量一般一般固定为上下两层和顶层的一个隔层。
灰色的板瓦屋顶多为歇山式,可以通过屋顶的结构合理排水,遮挡日晒并保护木制外立面不受雨水侵蚀。
建筑底层为架空围栏式结构,主要功能是饲养牲畜、堆放柴草、肥料、杂物并作厕所。
顶层为充分利用空间,多设木制铺楼板,或格栅,主要是储藏种子和杂物,并起到隔热的作用。
当地建筑多采用混泥土框架结构;内外墙以木材为主要原料,顶面采用灰色。
2.原始形态特征:对于壮族文化来说,隋末唐初之前壮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历史文化在此之前是通过岩画,铜鼓以及民歌等方式流传。
从记载来看,壮族建筑虽然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但是早在商周时期就有汉族的汉文对壮族文化进行描述记载。
壮族的传统民居与建筑材料

壮族的传统民居与建筑材料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在壮族传统文化中,民居和建筑材料扮演着重要角色,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和建筑技艺。
本文将介绍壮族的传统民居和建筑材料,并探讨其在壮族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特点与建筑风格壮族的传统民居以木结构为主,一般分为堂、居住区和厨房等不同功能区域。
整体建筑通常采用抬梁式构造,檐角翘起,屋顶呈翼型或拱形,给人以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壮族的传统民居多层楼房,通过板梯或梯子连接各个楼层,形成独特的建筑景观。
墙壁一般用竹篾或木条编织而成,外墙则采用剪砖或夯土等技艺,使得建筑造型更加美观大方。
在建筑风格方面,壮族的传统民居常常注重兼收并蓄。
壮族建筑融合了汉族、苗族、瑶族等邻近民族的建筑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壮族风格。
例如,在屋顶布置方面,壮族建筑采用屋角木梁、砖墙勾缝等细节处理,展现出民族建筑的精细和独特之处。
同时,壮族的传统民居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建筑材料多采用当地资源,如竹子、木料、石头等,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二、建筑材料的特点和应用壮族的传统民居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丰富多样,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壮族的智慧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1. 木材:木材是壮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
壮族人熟练运用木材进行屋架、柱子、梁等建筑构件的搭建。
木材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和适应性,能够在自然环境中有效地消除声音和吸收湿气。
同时,木材还能够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和温度的稳定,使得民居具备良好的居住环境。
2. 石头:壮族的传统民居常常使用石头来筑墙和铺地。
采用石头建筑,能够增加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石头还能抵御火灾和潮湿,使得民居更加安全可靠。
此外,石头具有独特的纹理和质感,为建筑注入了一份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3. 彩绘:壮族的传统民居常常以壁画和彩绘作为装饰元素。
壁画常常以纹身和图案为主题,通过图形和颜色的运用,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彩绘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彰显了壮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干栏式建筑的优点 干栏式建筑设计和实现

干栏式建筑的优点干栏式建筑设计和实现摘要随着党中央对农民生活关注程度的提高,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都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展,其中民居改造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而受城市住宅建设的影响,农村民居中也使用了越来越多的混凝土和钢筋等现代材料。
近代的农村民居建设在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城市建筑的影响,民居建筑逐渐丧失了它的传统,农村民居的多样性和地域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作为农耕文明象征的传统民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干栏建筑大有被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替代的趋势,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干栏建筑消失的速度愈快,在经济趋同一体的今天,原生态干栏民居正逐渐被同化。
由于民居的永久性特质,从某种角度看具有着不可逆转性;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不仅会对广西的壮丽风光、生态和环境等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同时也会影响民族和文化等传统要素的传承。
广西民居,从远古走来,历经几多风雨,它一直在演进,一直在变化,它最基本的东西,因其合理,因其科学,得以鲜活的保存了下来,由原来的较为封闭,发展为较为开放。
传统民居是在历史过程中经过多代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所形成的,其中不仅蕴含了与自然斗争和适应的过程,而且反映了人类进化的历史。
特别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理解,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也没有必要去硬性改变,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趁他还存在的时候去研究、分析,找出其永久性的合理部分与精华。
在运用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民居进行设计时,应做到将传统建筑符号与现代建筑功能进行有机融合,这是我们在现代设计中应当坚持的一个原则。
笔者作为建筑设计师,感觉到在接触的村落营造中的工作与在城市中是大为不同的,由于大多数建筑师学习成长的城市背景,大多的设计经验和理论来自于城市住宅设计,建筑师的理论和实践在乡村营造中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
本文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在对广西干栏式民居建筑的总结概括中,探讨怎么将传统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艺术风格,与现代新功能、新技术、新材料融合,使得现在建筑形式与传统建筑艺术有机融合,为现代新民居住宅设计寻找新的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壮族建筑:壮族人习惯的干栏式建筑的特点什么
导语:连山壮族的村寨民居建筑,明末清初逐步由茅草房改为砖瓦房,不但建房材料有所改变,村落的布局与房屋结构也起了变化,形成了其民族的风格特
连山壮族的村寨民居建筑,明末清初逐步由茅草房改为砖瓦房,不但建房材料有所改变,村落的布局与房屋结构也起了变化,形成了其民族的风格特色,一直沿用了近三百来年,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逐步为现代建筑理念所替代。
连山壮族居住的房屋在明代还是“黄茅翠草壮人家”(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任连山县令的孔镛诗句),直到清康熙后期才开始有砖瓦结构的房屋:康熙四十三年任连山县令的李来章(公元1704年)写下了“路由别径过花罗,瓦屋鱼鳞水上多”的诗句。
诗中的花罗寨至今犹在,其东南方上游有。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
此外,一般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
考古学和民族学中的所谓的水上居住或栅居,以及日本所谓的高床住居,亦属此类建筑。
这种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
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东南亚,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部,苏联西伯利亚和日本等地都有类似的建筑。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
西周时代的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中,也发现规模较大的干栏式建筑。
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