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正定历史
河北正定简介

河北正定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河北正定,是河北省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正定市地处华北平原东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正定市总面积约为630平方公里,辖5个镇、7个乡,总人口约为55万人。
正定市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自古以来,正定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曾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都城,历史上曾是北宋、辽、金等朝代的重要城市。
在1961年,正定古城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定市是佛教的发祥地之一,有众多佛教寺庙,如广胜寺、清风寺等,这些寺庙保存完好,是中国佛教历史遗产的珍贵文化遗址。
正定市还是中国的博物馆之都,有正定博物馆、岳寨博物馆、唐代墓葬展览馆等多个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史。
正定市是国内重要的旅游胜地,有许多景点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著名景点有经山山水风景区、麻家山、古城墙、魏氏庄园等。
正定市还是著名的传统手工艺之乡,以制糖画、剪纸、手鼓、泥塑等闻名。
正定市是一座宜居城市,环境优美,物价适中。
城市住房条件优越,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齐全,为市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条件。
正定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古代文明遗存丰富,旅游资源丰富,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正定市将继续发展壮大,为更多人带来幸福和繁荣。
第二篇示例:河北正定,又简称“正定”,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下辖县级市,位于河北省南部,经度113°27′,北纬38°05′,东南与石家庄相隔12公里。
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全市总面积592平方公里,辖7个镇、5个乡,人口31万余人(2018年)。
正定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千年古邑”之称。
正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全市地势平坦,属于典型的华北平原地貌。
正定境内水资源丰富,有滹沱河及其支流横贯而过,水系发达。
市区内有120、308、106、307国道及石蔚铁路穿境而过,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通往全国各地。
古城正定宣传语

古城正定宣传语标题:古城正定:沉淀千年文化的瑰宝导语: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正定凭借其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风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城正定的历史渊源、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带您领略这座千年古城的精髓。
第一部分:历史渊源正定古城座落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始建于西周时期,拥有2500多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正定曾是北方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多个朝代的都城。
正定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兴衰,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第二部分:文化遗产正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首先是正定主教座堂,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教堂之一,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独具魅力。
其次是北国第一古庙石佛寺,建于北魏时期,保存完整,成为研究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址。
此外,古城内还有众多古代建筑、园林和墓葬,每一处都带着历史的痕迹,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第三部分:旅游景点作为旅游胜地,正定有着大量的独特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正定古城遗址、黄家大院、赵州桥等。
正定古城遗址是正定古代城池的遗迹,通过保护和修复,展示了城市的规模和布局。
黄家大院是清代贵族黄兴祖后人的宅院,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生活面貌。
而赵州桥作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
总结回顾:正定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从古城的历史渊源、文化遗产到旅游景点的介绍,本文全面而深入地展示了古城正定的魅力。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还能体验到古城的独特魅力。
观点和理解:古城正定作为一个历经沧桑的古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辛劳。
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遗产让我深感敬畏和钦佩。
正定是一个历史和现代相融合的城市,它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还充满了现代的活力和创造力。
我相信,正定将继续吸引更多的游客,让世人共同感受这座古城的魅力和独特性。
正定古城

石家庄正定古城石家庄正定古城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北15公里处,是按照中华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5世纪至19世纪前后中国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
历史上曾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至今南城门还嵌有“三关雄镇”的石额,正定是三国名将赵子龙的家乡。
古城简介渊源流长的历史,给古城留下了瑰玮灿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名胜古迹,素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著称。
“三山不见”指的是历史上正定这块土地曾是中山国、恒山郡、常山郡的治所所在,但正定境内却没有山。
“九桥不流”说的是隆兴寺前面的一座单孔三路石桥、府文庙和县文庙大殿前面各有的一座泮桥(古代泮桥均为三桥并列的形制),但都无活水流过。
“九楼四塔八大寺”指的是原城内的四个门楼、四个角楼、还有阳和楼;四塔是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八大寺指的是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洪济寺、舍利寺、崇因寺,后三寺已毁。
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风吹雨打,尤其是经历十年文革动乱,不少珍贵的文物被毁坏了,但从现有的国家保护文物9处、省级保护文物6处、县级保护文物10余处来看,正定仍不失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
古城正定于1990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正定的旅游具有“亦新亦古”、“亦雅亦俗”等特点。
在名胜古迹中,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的隆兴寺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亲自敕封扩建的,气势雄伟保存完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著名的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京外名刹之首”。
寺中的“倒坐观音”壁塑,被鲁迅先生称为“东方美神”。
“转轮藏”被物理学家称为牛顿定律运作的典范,还有中国最古最大的藏经橱。
隋龙藏寺碑是中国国内著名古碑刻之一,其字体是由汉隶向唐楷演变的实例,曾被康有为推崇为“隋碑第一”;还有高22米的大佛是我国现存最早最高的铜铸立佛;平面十字形的“摩尼殿”运用典型的宋代营造手法建筑。
我的家乡正定古城介绍四百字作文

我的家乡正定古城介绍四百字作文我的家乡正定古城,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正定古城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风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正定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正定古城经历了多次的变迁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在唐朝时期,正定古城更是成为了当时北方的重要城市之一,被誉为“北都”。
正定古城的建筑风格独特,保存了许多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正定府署和隆兴寺。
正定府署是明朝时期建立的官署,现在仍然保留着当时的建筑风貌。
而隆兴寺则是唐朝时期建立的寺庙,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圣地之一。
正定古城还有许多古街道、古民居和古桥梁等,都保存了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特色。
正定古城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
在正定古城,人们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正定古城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和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木雕等,都展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正定古城的美食也是非常有名的。
正定古城有着丰富的农产品和独特的烹饪技艺,因此当地的美食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正定烧鸡和正定豆腐。
正定烧鸡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而闻名,而正定豆腐则以其细腻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正定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正定古城的建筑风格独特,保存了许多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
正定古城的美食也是非常有名的,有着丰富的农产品和独特的烹饪技艺。
正定古城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让人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我的家乡正定古城介绍概述:正定古城,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一座拥有丰富文化底蕴和独特历史风貌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本文将详细介绍正定古城的历史、建筑、民俗文化、美食等方面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座古城的魅力。
一、历史沿革(1)商朝时期,正定古城地区已有人类活动。
正定古城的历史故事

正定古城的历史故事正定古城位于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故事。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介绍一些与正定古城相关的历史故事。
首先,正定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根据考古发现,这个地区曾经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古代,正定地区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包括夏、商、周等。
这些朝代的兴衰,都在正定古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其次,正定古城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北方平原地区,正定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
在唐朝时期,正定曾是河北道的治所,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唐朝的文化繁荣也使得正定成为了艺术和文学的重要发源地。
正定还是佛教的重要传播中心,有许多古刹和寺庙遗址。
第三,正定古城还有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朝的著名将领郑成功,他在明朝灭亡后,率领明军抵抗清军的入侵。
郑成功在正定一带多次作战,留下了许多英勇的战斗故事,他的事迹也成为了正定古城的一部分历史。
此外,正定古城还有一些与宗教信仰相关的历史故事。
正定是基督教传入中国的重要地区之一,早在公元7世纪,就有传教士来到这里传播基督教。
在清朝时期,正定成为了天主教的重要中心,有许多教堂和修道院建立在这里。
这些教堂和修道院的建筑风格独特,成为了正定古城的一大特色。
最后,正定古城还有一些与文化和艺术相关的历史故事。
正定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戏曲历史。
在正定古城,可以欣赏到京剧、河北梆子等多种戏曲表演。
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传统艺术的魅力,也传承了正定古城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正定古城的历史故事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等多个方面。
这些历史故事不仅展示了正定古城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正定古城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历史爱好者前来探索和了解。
河北省石家庄正定古城攻略

河北省石家庄正定古城攻略石家庄正定古城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境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
如今,该古城已成为游客们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
本文将向大家介绍河北省石家庄正定古城的特色和游玩攻略。
一、古城简介石家庄正定古城建于公元581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古城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文物,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宋城”和“燕赵古都”。
古城内有众多古建筑群,如盘龙寺、文庙、正定古城牌坊等,是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文化遗址。
二、古城特色1. 建筑风格石家庄正定古城的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主,保留了当时的原貌。
城内的古建筑大多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和技艺,展现了北方建筑的独特魅力。
2. 文化底蕴石家庄正定古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孕育了许多杰出人才和重要事件。
例如,著名文学家鲁迅曾在这里的私塾学习;宋代名将岳飞曾在这里抵御金兵的入侵。
这些历史故事给古城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3. 特色小吃石家庄正定古城的特色小吃也是其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驴肉火烧是古城内一道传统的名吃,其肉质鲜嫩,味道独特。
此外,还有天下第一豆腐、便宜坊饼干等美食,让游客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
三、游玩攻略1. 行程安排游览石家庄正定古城建议安排一整天的时间。
可以先参观古城内的文庙和盘龙寺,感受古代文化的庄重和宏伟。
之后可以游览正定古城牌坊和古城墙,欣赏古建筑的独特魅力。
最后,品尝当地特色小吃,使旅程更加完美。
2. 注意事项在游览古城期间,一定要注意保护文物,不要随意涂画或破坏古建筑。
另外,出于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考虑,游客应注意交通状况,遵守当地的旅游秩序,确保旅行的顺利进行。
3. 最佳季节石家庄正定古城四季分明,春季和秋季是最适宜的旅行季节。
此时的气温适中,游览古城时既不会过热,也不会过寒。
夏季和冬季的旅游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出行装备,以保证舒适度和安全。
总结:石家庄正定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
正定古城景点简介

正定古城景点简介
正定古城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这座古城始建于西周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正定古城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都,曾是东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等多个朝代的首府。
正定古城保存着大量历史文物和古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正定三圣寺、正定古庙、栾城古城墙等。
正定三圣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正定古庙是清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是中国木构建筑的典范。
栾城古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工程之一。
古城内还有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街巷和古民居建筑,如漫荡街和白洋淀街。
这些古街巷和古民居建筑一直保存着古城的原貌,是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窗口。
除了历史文化景点外,正定古城还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活动而著名。
著名的景点有莲池、红寺、砂石山等,这些自然景观与古建筑相辉映,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总的来说,正定古城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名城,以其古老的建筑、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河北正定县

辉煌的文化造就了正定人才辈出。仅列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河北名人”就有7位:赵佗、赵云、范仲淹、李杲、苏天爵、白朴、梁清标。有据可谈的历史名人占148位,正定历史上曾有95位考中进士,著名学者百余人,著作500篇。 正定不光出才子还出佳人,像三国时期薛灵芸,被曹丕看中,15岁就纳为贵妃,派3000将士拿着聘礼浩浩荡荡到正定迎娶。周朝杨淑妃,张贵妃,宋朝元德李太后,明代神宗吴才人等。 四位正定历史名人,两个百岁两个完人。名人中百岁非常少,在中国称为完人的非常少,而在正定有两位百岁老人:一是个百岁帝王赵佗、一个是百岁院士张香桐。两个完人一个是常胜将军赵云,一个是一代名臣范仲淹。
正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冀中平原,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百岁帝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故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是河北省会石家庄的北大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石德铁路、石太铁路、307国道、石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坐落境内的石家庄机场已开通20多条国内外航。正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享有“古建筑宝库”的美誉。
气候
正定位于北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大陆季风气候明显,春秋短,冬夏长,四季分明。气温:日平均气温13.1℃,最高气温42.8℃(2004年7月15日),最低气温-26.5℃(1951年1月8日)。湿度:平均相对湿度62%。风向:年平均风速1.4米534毫米。1954年降水量最多达1105毫米,1957年降水量少,仅265毫米。霜雪:初霜日平均为10月17日,终霜日平均为4月4日,无霜期年平均198天。降雪:初雪日平均为12月1日,终雪日平均为3月9日。土壤开始冻结日平均11月12日,终冻日平均在3月13日,年最大冻土层深度为54厘米(1984年)。日照:平均日照时数2527小时,日照率58%,太阳辐射总量平均127千卡/平方厘米。水蒸发: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80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5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可爱的家乡正定!听听央视的《走遍中国》是怎么介绍她的吧!2012-11-17 16:51阅读(88)帥帥,zhou从石家庄市往北大约15公里,就是古城正定。
这座宁静祥和的北方小城,浓缩了无数历史风云,在坎坷和沧桑中走过了两千年。
公元前197年,一个叫赵利的将领发动叛乱,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叛军。
叛乱很快被平定,第一次站到太行山的最高峰,俯视脚下的这片土地,刘邦一声叹息:?就把这里取名真定吧!?他希望这块土地真的能安定下来。
四年楚汉相争,他把强大的对手一代枭雄楚霸王项羽都赶进了乌江,一个小小的叛将却让他如此震惊,以至于要御驾亲征,他担心的是真定的战略位置。
真定就是今天的正定,它位于华北平原的心脏地带,向北可以直捣大漠草原,向南可以深入中原腹地。
而且它西靠太行山,南临滹沱河,凭借这水陆两道天险,在和平时期是沟通南北的交通中枢,一旦战事来临,则可以轻松便当地转换为攻守兼备的大本营和后方基地。
有诗人描述道:“华北咽喉通九省,神京锁钥控三关!”对于这样一个战略要地,任何一个有眼光的政治家都不可能忽视。
虽然已经取名为真定,但它真的能安定吗?刘邦带着这样的疑虑回到长安,他一定不会想到,恰恰是他的****之战,撕开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往来攻杀拉锯战的序幕!1600年前一个冬日的黄昏,强劲的西北风席掠过滹沱河畔。
鲜卑族首领拓拔圭率40万军队打垮了真定守军,那时河水刚刚解冻,溃逃落水的真定士兵被淹死和冻死无数,尸体堆满了整个河床!富有军事眼光的拓拔圭,对真定的战略地位极为看中,因为这是鲜卑大军穿越太行山直捣中原腹地的前进基地。
但他也发现年年泛滥的滹沱河,给这里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他下令重建真定城。
从那时候起,真定城的位置就从滹沱河的南岸移到了北岸,一直到今天。
这是一种神秘的骑术,它技巧复杂,据说脱胎于当地一个古老的狩猎部落。
这种骑术在这块土地的大量出现,以至于发展出一支剽悍的骑兵部队。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这场战乱成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的局面也由此形成。
这个时候,盘踞在真定的节度使叫李宝臣,他凶悍刚烈,善骑射,有百步穿杨之功。
正定位于辽阔的平原地区,有利于骑兵展开。
李宝臣想,应该打造一支骁勇善战的铁骑,如果能取得骑兵的优势,不要说其他藩镇,就是面对唐王朝的军队同样不在话下。
组织骑兵需要马匹。
李宝臣把真定出产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换回大批精良的战马,并从游牧部落中召募了五万名士兵。
这些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自幼与马为伴,他们骑技精湛,能轻松自如地在高速飞奔的马上闪转腾挪,左右翻飞,速度如射出的利箭一般。
只用了两年时间,李宝臣就训练出了一支能一日奔袭两百里的铁骑,这是一支足以令任何强敌都感到畏惧的虎狼之师!这支骑兵部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成德军,意思是“文成武德”。
李宝臣一直韬光养晦,秘密训练军队。
当他的骑兵训练成熟时,李宝臣不但不向唐王朝交纳贡赋,而且藩帅也由本镇拥立。
李宝臣为自己立了一座巨型的石碑来记载他的功勋,当地人又称为“风动碑”,它有7米多高,明显超过了唐帝王的规制,碑文说道:“财用丰衍,雄冠山东,士马强而畜积富”,说的是李宝臣的功德业绩。
此时的李宝臣,坐拥五万铁骑,已经根本不把唐王朝放在眼里了。
唐德宗被激怒了,发誓要降伏成德军,对其他藩镇也起到敲山镇虎的作用。
公元780年,一支唐军出现在真定城外的大平原上,这里一马平川,唐军浩浩荡荡,铺天盖地而来。
忽然,树林中四面八方传出一阵古怪的号角,声音凄厉。
唐军稍微一犹豫,漫无边际的骑兵如海潮般四面八方呼啸而来,象斩瓜切菜一般把唐军淹没在滚滚铁流之中,战斗进行得干净利落,连续五个冲锋,把唐军杀得尸横遍地。
唐德宗终于见识了成德军骑兵的威力。
无奈之下,只得下了一道“罪己诏”来安抚成德军。
从此,成德军以骑兵优势在以真定为中心的广大区域盘踞150年,俨然独立王国,令唐王朝徒唤奈何!凭借太行天险和驰骋平原的作战优势,此后的1000多年里,斗转星移,又给这块不安的土地留下了野心与豪情、光荣与梦想。
2000年6月22日,在正定县的一处建筑工地上,民工们打地基,钢钎碰到硬东西,挖来挖去挖不到底,最后竟发掘出一座小山一样的巨大石龟,长八米多,高两米五,重达107吨!当石龟被拉到开元寺的时候,使用了四辆大吊车,路面上铺设了两寸厚的钢板,整个正定县城的老百姓一起上街观看,电视台现场直播,正定人民像过节一样热闹。
这样的石龟学名叫做“赑衋”,巨大的石龟背上一般驮着一块碑石。
碑石已经残破不堪,但根据石龟的重量,专家推算,龟背上的石碑高度至少在15米以上。
必喜一般是帝王将相为自己立的神道碑或纪功碑,但这尊必喜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必喜。
然而从残碑上的几百个文字中,却丝毫找不到有关碑主人姓名和身份的任何记载,从石碑的断裂痕迹来看,显然是人为损毁的,而且碑上的字迹纹饰刀痕历历如新,丝毫没有风化的迹象,应该是刚建好就被埋在地下的。
那么,这尊巨碑的主人是谁,体量为何如此巨大,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它刚刚建好就被砸毁而深埋于地下?考古专家进行了艰苦的调查和研究。
正定开元寺·赑衋根据历史记载,唐以后的后晋、后周时期,真定的主人只有一个,他叫安重荣。
那么安重荣是什么人呢?《五代史》记载,安重荣是五代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的部下,曾担任石敬瑭的卫队长,为石敬瑭建立后晋立下了汗马功劳。
石敬瑭看他忠诚可靠,就把真定节度使的要职授予了他。
在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是一个群雄并起的动荡时期,安重荣控制真定后,目睹一个个帝王都是凭借武力以藩镇节度使起家,已经兵强马壮、羽翼丰满的安重荣,心态悄悄起了变化。
这尊必喜很有可能就是安重荣在这个时候建造的,用来为自己歌功颂德,如此空前绝后的体量,说明他已毫不掩饰称帝之心!公元941年冬天,安重荣认为时机已到,举兵反晋,但由于有勇无谋,最终被石敬瑭诱杀。
今天,县文化馆开始排练根据元曲作家白朴杂剧刻本改编的《墙头马上》,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演唱使用的曲调是根据元代曲谱发掘整理出来的,尽量保持了古曲的原汁原味。
古朴的曲调折射了一段历史,这里曾经是元曲的故乡。
在宋代,真定就已经成为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和汉民族的杂居地,多民族的融合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真定迎来了难得的文化繁荣发展时期。
在元灭宋金的战争中,蒙古军队一路南下。
攻克真定的将领叫史天泽,凭借自己的威望,他使真定城躲过了一场屠城的浩劫。
在投奔史天泽的文人中,有一位少年的名字流传后世,他叫白朴。
然而白朴在真定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忧郁愤懑中度过的。
蒙古铁骑到处烧杀抢掠,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在战火中丧生,这一幕幕国破家亡的惨剧在白朴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
再加上长期寄人篱下,不得不忍辱偷生,尤其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史天泽竟然是不共戴天的元帝国的开国重臣!白朴的内心非常苦闷。
尤其是有一天,在史天泽的家宴上,白朴又看到了让他更受刺激的一幕!这是一种宋代的宫廷舞,叫做花篮灯舞,是专门为皇室在重大节庆活动时表演的。
如今,那些宫廷里的乐工和舞伎流散真定,竟然沦落到为蒙古贵族卖艺的地步。
那些蒙古贵族们则以征服者的姿态尽情欣赏着他们眼前的“太平美景”,舞池中的舞伎却要强颜欢笑,白朴感觉受到了极大的羞辱!史天泽仰慕白朴的才华,曾多次举荐他做官,白朴郑重其事地给史天泽写了一封信,声明如果再保举自己做官,下一封收到的将是绝交信!人说愤怒出诗人,国家不幸诗人幸。
白朴开始潜心投入元曲的创作中,他在作品中倾注了对中原的无限向往和对自由的无比渴望。
白朴先后创作出《梧桐雨》、《墙头马上》等杂剧名作,成为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的“元曲四大家”。
白朴作品中的许多情节,再现了元代的社会现实。
由于他的理想和愿望在社会现实中没有出路,因此浪漫主义的色彩更为强烈,形成了以浪漫主义为基调的特色。
特别是他那悲喜相生、以悲衬喜的艺术手法,更是独树一帜,开启了元曲创作的一代新风。
一批与白朴有着相同遭遇的中原文人也汇集在白朴周围,壮大了元曲创作的影响和声势,使真定成为仅次于大都而又先于大都的元曲发祥地,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文化的发展也带来真定商业的全面繁荣,正定县志记载,元代的真定设有印发纸币的官坊,纸币广泛使用,集市贸易的繁荣甚至吸引了阿拉伯、大食国和西域等地的商旅。
公元十三世纪,马可波罗辗转来到真定,感叹这里的繁华盛景,在他的游记中把真定描述成一座“贵城”。
每年农历5月17日,是城隍的生日,每逢这一天,正定县城的老百姓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城隍仪式,祈求城市的太平和安宁。
100面战鼓排成壮观的阵势,再现当年战场的雄姿。
常山战鼓表演成为祭祀活动的主角,那么,祭祀城隍为什么要用战鼓呢?瓮城,700年前修筑于明初,它环绕正定城,方圆24里,这座城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四个城门的设计,当敌军兵临城下时,先诱敌深入,待敌军进入瓮城,四周大门紧闭,瓮城中的敌军将进不去,出不来,就好比瓮中捉鳖!公元1398年的一个夜晚,月明星稀。
明王朝燕王朱棣的五千先头部队无声无息地潜入正定城下,当时朱元璋刚死,燕王朱棣起兵南下,与建文帝争夺天下,历史上称为“靖难之变”,真定西靠太行山,又成为这次事变厮杀最惨烈的战场。
瓮城易守难攻,偷袭真定是他们蓄谋已久的计划。
2000名士兵进入瓮城,四周静得出奇,仿佛是一座空城。
先锋官不由紧勒了马缰绳,向城墙上观望。
就听半空中象惊雷一样的一声炮响,滚木雷石倾泻而下,把城门堵死!一万名弓弩手从城墙垛子后面同时探出头来,万箭齐发,预先埋在壕沟里的石油熊熊燃烧。
城头又突然响起了一阵撼人心魄的战鼓声,这是预先操练好的战鼓队。
守城主将亲自击鼓,战鼓一阵紧似一阵,穿透长空,既鼓舞了守城的将士,又搅得燕军心惊胆战、阵脚大乱,一拨一拨的刀斧手冲出来屠杀,燕军被动挨打,自相践踏,2000铁骑一个也没跑出去。
而城外的援军也被埋伏在四周的守军分割成好几股,自顾不暇,被冲得七零八落。
主力部队被迫后退40公里,休战一个月。
燕王朱棣自从远征以来,遭遇前所未有之重创,战事之惨烈,历史上称为“真定之屠”。
而常山战鼓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在守城之战中立下了奇功,从此声名远播!战争一直打了四年,当燕军占领真定时,城里的居民死的死,逃的逃,几乎成为一座空城。
据明嘉靖年间的《真定府志》记载,此时的真定,人口数和户数都不及金代的百分之十,成为真定历史上最灰暗的一页。
在真定之战中吃尽苦头的朱棣,恐怕比任何人都清楚这里的战略意义。
要想巩固这个京城的南大门,必须尽快恢复这里的人口。
他定都北京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山西等地迁移大量的移民。
正定有个村庄叫牛家庄,绝大部分村民都是明初迁来的山西王氏家族的后代。
据说,临走的时候,为了便于跟当地人区分开来,家中的老人把每一个离家的人的脚上的大拇指甲剪成两半。
至今,这里山西移民的后代脚上的大拇指甲仍然是分成两半的,几乎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