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测验及其应用)-试卷1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最新版

2023年心理学真题2023年全国硕士硕士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1.除嗅觉外,感觉信息传入大脑皮层最终一种中转站是A.丘脑B.下丘脑C.海马D.桥脑2.初级视觉区、初级听觉区、躯体感觉区、言语运动区,在大脑皮层旳部位依次是A.顶叶,额叶,颞叶,枕叶,B.顶叶,枕叶,颞叶,额叶C.枕叶,额叶,顶叶,颞叶D.枕叶,颞叶,顶叶,额叶3.根据听觉位置理论,耳蜗对高频声波反应旳敏感区域位于A.顶部B.中部C.背部D.底部4.“甜蜜旳嗓音”、“温暖旳色彩”这种感觉现象是A.适应B.对比C.后像D.联觉5.故地重游往往令人触景生情,回忆起许多在其他状况下不太轻易想起旳事情,能解释此现象旳是A.层次网络模型B.逆行性遗忘C.编码特异性原理D.激活扩散模型6.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了获得最佳旳记忆效果,个体对初次识记旳无意义材料进行复习旳时间应在识记后A.1小时内B.2-12小时C.13-24小时D.24小时后7.小明在游戏中把凳子当马骑,这种活动反应旳想象功能是A.再造B.补充C.替代D.预见8.天空出现朝霞,就会下雨;天空出现晚霞,就会放晴。
人们由此得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旳结论。
这重要体现旳思维特性是A.间接性B.抽象性C.概括性D.理解性9.可以独立体现比较完整语义旳语言构造单位是A.音位B.语素C.词D.句子10.按照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描述唤醒水平与绩效水平之间旳关系时,必须阐明A.任务难度B.任务参与C.被试年龄D.被试性别11.针对同一事件或现象,不一样旳人会产生不一样旳情绪体验。
如在极度缺水旳状况下,对于半杯水,甲觉得“尚有半杯水,很快乐”;乙觉得“只在半杯水了,真痛苦”。
这一现象反应旳情绪特性是A.主观性B.感染性C.情境性D.两极性12.在情绪研究中,研究者长期以来争论旳重要问题是A.情绪旳产生与否与生理活动有关B.情绪与否具有动机功能C.情绪和认知与否互相独立D.基本面部表情与否具有跨文化旳一致性13.某小朋友智力测验旳原始分数为130,其所属年龄组旳平均分为100,原则差为15,他旳智商是A.100B.115C.130D.14514.高尔顿研究了遗传原因对智力发展旳影响,其研究措施是A.家谱分析B.动物试验C.心理测验D.社会实践调查15.小张喜欢做新奇和有价值旳事情,并且常常可以提出某些与众不一样旳观点。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主要的心理学实验)-试卷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主要的心理学实验)-试卷1(总分:5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正常情况下,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是( )(分数:2.00)A.单眼线索B.视轴辐合C.双眼视差√D.晶体调节解析:解析:产生深度知觉的重要来源有肌肉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视差。
其中双眼视差是最重要的线索。
3.目标重复启动中,反应时间的节省被称为( )(分数:2.00)A.编码协调B.分心物抑制C.激活扩散D.目标激活√解析:解析:在目标重复启动中,这种反应时间的节省被称为目标激活。
不仅在目标重复条件下会出现这种反应时的节省,在探测显示中的目标与启动显示中的目标有某种联系,如语义联系时,也会出现反应时的节省。
这种情况就用激活扩散理论来解释。
编码协调是指记忆时编码的方式与提取的方式一致,记忆效果好。
分心物抑制,只会增加反应时。
4.按照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谈梅生津”是一种( )(分数:2.00)A.纯生理现象B.无条件反射C.第一信号系统活动D.第二信号系统活动√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理解和掌握。
“谈梅生津”是说谈到梅,就引起了人的分泌唾液的反应。
这是一种条件反射,条件刺激中的梅的语义与真正的梅这个无条件刺激产生了联结。
也就是说即使真正的刺激不出现,只出现条件刺激一样引发人的条件反应。
所谓的纯生理现象是指人对梅本身产生唾液反应,而不是对汉字产生反应;无条件反射指的是一些本能的反射,而梅这个词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有作用;人的信号系统分为两个,第一信号系统指非语言的刺激信号;第二信号系统指的就是语言刺激,所以选D。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试卷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试卷1(总分:7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2,分数:44.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研究认为( )是学习障碍产生的高峰年龄(分数:2.00)A.1~2年级B.2~3年级√C.3~4年级D.4~5年级解析:3.( )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分数:2.00)A.自我概念B.自我认识C.自我判断D.自我评价√解析:解析: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4.塞尔曼采用( )方法对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数:2.00)A.观察法B.调查法C.两难故事法√D.对偶故事法解析:解析:塞尔曼通过两难故事法测查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5.下列不属于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的特点是( )(分数:2.00)A.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B.传递信息技能增强C.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关系D.还没有形成所谓的“友谊”√解析:解析:儿童在9~15岁时,友谊已经进入亲密的共享阶段,可以做到在心理上互相信任和支持。
6.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在( )岁左右(分数:2.00)A.7B.10 √C.12D.15解析:7.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 )(分数:2.00)A.4年级√B.2年级C.5年级D.6年级解析:解析: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关键年龄"。
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是在小学四年级(10~11岁),也有人认为可以提前到小学三年级或者推后到更高年级。
这个“关键年龄”可随教育条件的改变提前或推后。
8.下列不属于学习障碍症状的是( )(分数:2.00)A.成绩不好B.阅读障碍C.情绪障碍D.智力低下√解析:解析:学习障碍定义强调智力正常,但在听、说、读、写、推理、计算等方面有一定的障碍,造成学习能力滞后,影响学业成绩,甚至导致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设计)-试卷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设计)-试卷1(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下列心理学陈述中,属于操作定义的是( )(分数:2.00)A.智力是在智力测验中获得的分数√B.攻击是对另一个体的失控的敌意C.测验法是用标准化量表测量个体个性特征的方法D.以上都不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操作定义的理解和掌握。
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
A项智力是在智力测验中获得的分数,通过这样的定义我们就知道实验中怎样测量智力的大小,它是操作定义。
而B项中攻击是对另一个体的失控的敌意是对攻击的另一层解释,没有操作和测量性;C项的测验法是用标准化量表测量个体的个性特征的方法也是一个观念或概念的定义。
3.下列为准实验设计的是( )(分数:2.00)A.事后设计B.随机区组设计C.完全随机化设计D.时间序列设计√解析:解析:准实验设计是介于前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前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得充分和广泛。
而事后设计又叫事后回溯设计,指研究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事件。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需要设计实验处理或操纵自变量,只需通过观察存在的条件或事实,将这种已自然发生的处理或自变量与某种结果或因变量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以便从中发现某种可能的简单关系。
因此,事后设计从对变量的控制上讲是一种非实验设计,时间序列设计是准实验设计。
随机区组设计和完全随机化设计是真实验设计。
4.各种可以操纵量和质变化的刺激,一般称为( )(分数:2.00)A.课题变量√B.环境变量C.被试变量D.暂时的被试变量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自变量的概念的掌握。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试卷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试卷1(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复本信度,又称等值性系数,其考虑的误差来源是( )(分数:2.00)A.内容取样√B.时间取样C.随机误差D.评分者误差解析:解析:复本信度是为了看两个复本是否有一致性。
因此,误差来源于内容取样。
3.从逻辑上分析,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的主要差别是( )(分数:2.00)A.测验目的√B.测验内容C.测验方法D.效标获得的时间解析:解析:根据效标资料是否与测验分数同时获得,又可分为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两类。
同时效度即测验所得分数可与效标同时验证,通常与心理特征的评估及诊断有关。
预测效度的效标资料需要一段时间才可搜集到,通常用于选拔、分组。
同时效标和预测效标意义上的差异,不是来源于时间,而是来自测验的目的。
前者与用来诊断现状的测验有关,后者与预测将来结果的测验有关。
4.一般而言,心理测验的分数属于( )(分数:2.00)A.类别量表B.等级量表C.等距量表√D.比率量表解析:解析:一般来说,心理测验是在顺序量表上进行的。
因为对于人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态度等来说,绝对零点是难以确定的。
而且,在心理测验中,相等的单位是很难获得的。
但大多数心理学家喜欢把测验依据一定法则转换为等距量表。
5.当被试人数较多,测验时间和经费又有限时,最好选用( )测验(分数:2.00)A.个别B.团体√C.速度D.投射解析:解析:团体测验就是指在同一时间内由一位主试对多数人施测。
由于能在一段时间内由一位主试同时测量许多人,因此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主试也不必经过严格的专门训练。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统计与测量)-试卷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统计与测量)-试卷1(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下列易受极端数据影响的统计量是( )。
(分数:2.00)A.算术平均数√B.中数C.众数D.四分差解析:3.有两列正态变量x,y,其中S x =4,S y =2,S x—y =3,求此两列变量的积差相关系数( )。
(分数:2.00)A.1.38B.0.69 √C.0.38D.0.75解析:4.某学生某次数学测验的标准分为2.58,这说明全班同学中成绩在他以下的人数百分比是( ),如果是—2.58,则全班同学中成绩在他以上的人数百分比是( )。
(分数:2.00)A.99%;99%B.99%;1%√C.95%;99%D.95%;95%解析:5.区间估计依据的原理是( )。
(分数:2.00)A.概率论B.样本分布理论√C.小概率事件D.假设检验解析:6.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中,由于被试之间性质不同导致产生的差异称为( )。
(分数:2.00)A.因素效应B.误差效应C.系统效应D.区组效应√解析:7.以学习成绩为效标,得到某一治理测验的效标关联效度为0.80。
将此测验用于预测时,其测验结果可解释学习成绩变异的( )。
(分数:2.00)A.16%B.20%C.64%√D.80%解析:8.复本信度,又称等值性系数,其考虑的误差来源是( )。
(分数:2.00)A.时间取样B.内容取样√C.系统误差D.评分者误差解析:9.加果某测验的信度系数为0.81,那么该测验中真分数造成的变异占( )。
(分数:2.00)A.81%√B.19%C.9%D.18%解析:10.将测验对等分半后,两半测验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60,校正后该测验的分半信度是(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

合取概念是指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它们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析取概念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关系概念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镀齐鈞。
根据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分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性别认同: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征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
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性别角色标准是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锹籁饗迳琐筆襖鸥娅薔嗚訝摈。
23.个体出生后,身体发育的两个高峰期分别是
20XX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一、单项选择题:1-65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选项的字母涂黑20XX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第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6.下列关于能力发展与知识获得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能力发展慢,知识获得慢B.能力发展慢,知识获得快
c.能力发展快,知识获得快D.能力发展快,知识获得慢
【答案】B
【解析】心理学导论-普心-能力
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掌握了知识能帮助个体完成活动,但并不是知识一旦进入个体的头脑就有助于个体完成活动,那些经过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获得知识较快,能力发展较慢。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鯛汉鼉。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知觉-试卷1_真题-无答案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知觉)-试卷1(总分68,考试时间90分钟)1. 单选题单项选择题1. 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
但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
这种现象叫( )A. 运动后效B. 动景知觉C. 诱发运动D. 自主运动2. 一条直线的中部被遮盖住了,看起来其两端就不再像直线了,这属于( )A. 大小错觉B. 方向错觉C. 线条弯曲错觉D. 线段长短错觉3. 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这是知觉的( )A. 选择性B. 整体性C. 理解性D. 恒常性4. 人在知觉某个对象时,常用知识经验解释并利用词语加以标志,这是知觉的( )A. 选择性B. 理解性C. 恒常性D. 整体性5. 听同样一个报告,懂行的人和不懂行的人相比,结果大相径庭,这符合知觉的( )A. 选择性B. 理解性C. 恒常性D. 整体性6. 强度较大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这符合知觉的( )规律A. 选择性B. 理解性C. 恒常性D. 整体性7.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上而下的加工就占优势B. 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上而下的加工就占优势C. 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下而上的加工就占优势D. 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下而上的加工就占优势8. 在空间、时间上接近的客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反映了知觉的( )A. 接近律B. 相似律C. 连续律D. 多因律9. 具有连续性的客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反映了知觉的( )A. 接近律B. 相似律C. 连续律D. 多因律10. 人对物体的形状特性的知觉,叫( )A. 形状知觉B. 大小知觉C. 深度或距离知觉D. 方向定位11. 人对物体的远近特性的知觉是( )A. 形状知觉B. 大小知觉C. 深度或距离知觉D. 方向定位12. 物体相互遮挡是判断物体前后关系的重要条件,这种知觉线索叫( )A. 对象重叠B. 线条透视C. 相对高度D. 纹理梯度13. ( )说明,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随物体与观察者距离的增加而下降A. 对象重叠B. 线条透视C. 相对高度D. 纹理梯度14. 看风景照片中的景物,画面中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显得远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测验及其应用)-试卷1(总分:4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假设你是个被指派为评估一项新的文化公平的智力测验的心理测量专家,用这一测验对一个小样本反复施测,其结果显示了高度的不一致性。
那么,你的报告中对这个测验的最适当的表述为( )(分数:2.00)A.这个测验时可靠的,但缺乏效度B.这个测验是有效的,但不可靠C.这个测验的价值值得怀疑√D.这个测验不具有文化公平性解析:解析:反复测量缺乏一致性,说明测验的信度低,缺乏可靠性。
没有可靠性,自然没有效度,即值得怀疑。
3.( )量表中首先使用了智力年龄的概念(分数:2.00)A.比纳一西蒙√B.斯坦福一比纳C.韦克斯勒D.瑞文解析:解析:1908年的比纳一西蒙量表是第一个年龄量表,提出了智力年龄的概念。
斯坦福一比纳开始用智商的概念。
4.由于个体智力增长是一个由快到慢再到停止的过程,即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 )增长,所以比率智商并不适合于年龄较大的被试者(分数:2.00)A.不同步√B.同步C.成比例D.成反比例解析:5.( )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劳工部设计的综合式职业性向测验(分数:2.00)A.机械理解能力测验B.空间关系测验C.格雷福斯图案判断测验D.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解析:6.投射测验主要用于( )(分数:2.00)A.决定情绪和动机功能√B.诊断心理障碍C.决定情绪经验的生理唤起D.决定认知功能水平解析:7.下列哪个测验更易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 )(分数:2.00)A.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B.主题统觉测验C.学能测验D.爱德华个人偏好测验解析:解析: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既是人格测验又是自陈量表,较易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
主题统觉测验是投射测验,能够很好地减少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学能测验目的在于考验学生在文字及数字方面的才能倾向,社会赞许性会增加学生的动机,在能力测验中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爱德华个人偏好测验虽然是自陈量表,但该测验采用强迫选择法对社会赞许性进行了控制。
8.采用经验标准法编制自陈量表的典范是( )(分数:2.00)A.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B.艾森克人格问卷C.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D.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解析:解析:编制自陈量表的方法有:①合理建构法。
又叫逻辑分析法。
首先确定要测量的心理特质,由理论家们从人格概念的分析开始,找出与这些概念有关的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的表现,并据此编制成问卷。
如: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EPPS)、测量A型行为的詹金斯活动调查表(JAS)和泰勒编制的显性焦虑量表(MAS)。
②经验效标法。
测验项目的选择完全是以经验或实证资料为依据,也就是说只保留那些能够将效标组与控制组区分开的项目,而不管其内容看起来是否合理。
如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和加州心理量表(CPI)。
③因素分析法。
主要依据因素分析的统计结果来选择题目。
首先测验题目给大量的被试施测,然后找出相关的题目构成一个因素,一种因素代表一种人格特质。
如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④综合法。
首先采用逻辑分析法经由推理获得一大批题目,然后采用因素分析法编制出若干同质量表,最后将同质量表中没有效标效度的题目删掉。
如杰克逊人格问卷(JPI)。
9.下列测验中,属于非文字测验的是( )(分数:2.00)A.16PFB.EPQC.EPPSD.TAT √解析:解析:16PF、EPQ、EPPS都是用文字编制的自陈两表,而TAT(主题统觉测验)是用内容模糊的黑白图片为测验材料,所以是非文字测验。
10.分类技术的创始人是( )(分数:2.00)A.斯蒂芬森√B.罗杰斯C.马斯洛D.奥斯古德解析:解析:Q-分类或称Q-技术是由斯蒂芬森1953年创立的,Q分类由大量卡片组成,测验时让被试将这些卡片归属于不同类别。
11.测量人格最常用的方法和形式是( )(分数:2.00)A.自陈量表√B.评定量表C.投射测验D.评价中心解析:12.下列量表中不能进行职业兴趣调查的是( )(分数:2.00)A.库德调查表B.斯特朗问卷C.哥特曼量表法√D.霍兰德问卷解析:解析:库德调查表、斯特朗问卷和霍兰德问卷都可以测职业兴趣。
哥特曼量表法用来测态度。
13.职业测验最重要的两种效度是( )(分数:2.00)A.内容和构想效度B.构想和预测效度C.预测和内容效度√D.内容和表面效度解析:14.能力测验可分为( )(分数:2.00)A.普通能力测验和性向测验B.普通能力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C.普通能力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D.实际能力测验和潜在能力测验解析:二、多选题(总题数:9,分数:18.00)15.下列测验中属于成就测验的是( )(分数:2.00)A.英语四级考试√B.教学评估性测验√C.画人、画树测验D.职业倾向测验解析:16.我国成人自学考试属于( )(分数:2.00)A.预测性测验B.成就测验√C.常模参照测验D.标准参照测验√解析:解析:自学考试是规定所有考生的成绩只要达到某个标准(60分),就认为该考试的专业知识已经达标,不存在与其他考生的对比,所以是标准参照测验也是成就测验。
17.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其中按月份显示儿童在( )等方面的大致发展水平(分数:2.00)A.运动水平√B.适应行为√C.言语√D.社会性√解析:解析:它适用于4周至6岁的儿童。
包括四大行为领域:运动发展、适应行为、语言发展和个人一社会行为。
18.离差智商的优点是( )(分数:2.00)A.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之上√B.表示的是个体智力在年龄组中所处的位置√C.表示的是智力高低的一种理想的指标√D.以上描述都不对解析:19.人格测验的方法与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其方法主要有( )(分数:2.00)A.自陈量表法√B.心理作业法C.情境模拟法√D.投射测验法√解析:20.下列测验中,属于人格测验的是( )(分数:2.00)A.SCLgO √B.16PF √C.EPQ √D.TAT √解析:21.属于因素分析法编制的人格测验主要包括( )(分数:2.00)A.MMPIB.16PF √C.EPPSD.EPQ √解析:22.以下可用于态度的测量的是( )(分数:2.00)A.症状自评量表B.瑟斯顿自陈量表法√C.社会距离量表√D.行为观察法√解析:23.MMPI中的几个效度量表是( )(分数:2.00)A.说谎量表√B.疑问量表√C.诈病量表√D.校正量表√解析:解析:MMPI还设置了四个量表去识别被试是否作假,它们分别是说谎分数、诈病分数、校正分数和疑问分数。
三、综合题(总题数:1,分数:2.00)24.试综合比较自陈量表和投射测验的异同。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自陈量表又称自陈问卷或客观式人格问卷。
自陈人格测量就是根据要测量的人格特质,编制许多有关的问题,要求受测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一回答这些问题,然后根据受测者的答案去衡量受测者在这种人格特质上表现的程度。
为完成自陈人格测量而编制的测量工具叫自陈量表或自陈问卷。
自陈量表的项目形式一般采用是非式或选择式,它的计分规则比较客观,施测手续比较简便,测量分数容易解释。
因此,自陈量表是人格测量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测验。
(2)投射测验是人格评估的工具之一,它通过被试对模糊不清、结构不明确的刺激反应,分析、推断其人格特点。
它是在1938年由主题统觉测验的编制者默瑞最早提出的。
它的基本假设是:一个人对暧昧不明、非结构化的刺激反应,由于没有明确的情境线索、过去经验或他人观点的印象,会反映出其自身独特的人格特征。
刺激本身并不包含特殊的意义,然而它们所引发的反应则是有特殊意义的。
此意义来自被试对测验刺激的主观解释和想法,在不知不觉中,投射出其心理上的需要、个性、情绪、动机、冲突、防御等内在状态。
(3)二者异同。
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人格量表;都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在现在的人格测量中有较广泛应用。
不同点有以下四个方面:①自陈量表采用客观测验的形式,采用是否式;投射测验的测验材料没有明确的结构和确切的意义,受测者对测验材料的反应不受限制,可以根据自己对测验材料的理解做任何想象式的解释。
②自陈测验评分比较客观且施测简单,测量分数容易解释;投射测验计分困难,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③自陈量表多数用于测量人格的若干特质;投射测验时,对受测者的人格特征获得整体性的了解,而不是对某个或某些单个人格特质的关注。
④自陈量表是纸笔测验;投射测验的内容多为无明确意义的图片,在测验时不受语言文字的限制,被广泛应用于人格的跨文化研究。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