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特性
第六章 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

5.
神经类型: 强、均衡灵活型(活泼型)。 强、均衡迟钝型(安静型)。 强、不均衡兴奋型(不可抑制型)。 弱、兴奋抑制不发达(衰弱型)。
雄鼠
性成熟 体成熟 45-60d 90d
雌鼠
70-75d 80d
3)
妊娠期19-23天,雌鼠性周期4-5天,可维持32个月。 代谢 大鼠对各营养素缺乏非常敏感,易产生营养缺乏症,特别对氨 基酸、蛋白质及维生素的缺乏敏感。 大鼠仅在爪垫上有汗腺,尾巴是散热器官。高温下,靠流出大 量唾液调节体温。
Ear vein before administering of tranquilizer
Ear vein after administering of tranquilizer
Fix the position of needle by your left thumb and withdraw blood from the ear vein
For collection of small amount of blood (Approximate 0.1 ml ) From Tail in Mouse
Blood Collection From Orbital Sinus in Mouse
Should apply anesthetic before blood withdraw Collect amount up to 0.5 ml
Blood Collection From Cardiac Puncture in Mouse
For collect up to 1 ml of blood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Must be performed under general anesthetic
生物学特性)3篇

生物学特性)第一篇:蜜蜂的生物学特性蜜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属于膜翅目花蜜蜂科,是人类的重要农业和环境保护生物。
蜜蜂主要分为蜜蜂女王、蜜蜂工蜂和蜜蜂雄蜂三种,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命特性。
首先,蜜蜂的寿命因角色不同而有所区别。
蜜蜂女王寿命较长,可以生存长达3-5年,而蜜蜂雄蜂的寿命只有1-2周左右。
蜜蜂工蜂的寿命通常为1个月左右,但是在生产季节里为了采食花蜜能够向外延长生命,而在非生产季节里为了节省食物会被蜜蜂群体淘汰。
其次,蜜蜂有很强的交流和组织能力。
蜜蜂以触觉和嗅觉进行交流,通过向蜂王释放信息素来维持整个蜜蜂群体的稳定。
蜜蜂群体分工明确,合理利用每个蜜蜂的能力。
蜜蜂女王主要负责生产卵子,蜜蜂工蜂主要负责采集花蜜和花粉,并建造巢穴和维护生物环境,蜜蜂雄蜂主要负责交配。
第三,蜜蜂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蜜蜂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能够根据外界环境调整自身行为。
蜜蜂不仅可以帮助植物传播花粉,还可以自身采食花蜜和带回巢穴进行存储和蜜化,为植物提供了独特的服务。
综上所述,蜜蜂是一种高度进化的昆虫,具有很强的交流和组织能力,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老鼠的生物学特性老鼠是哺乳动物中一种重要的害虫,可以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老鼠主要分为田鼠、家鼠和黑鼠三种,它们在生命特性上的差别也很大。
首先,老鼠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可以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生存。
老鼠体型小,胆子大,可以在狭小的空间中活动,并且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寻找食物和水源。
老鼠对食物非常敏感,可以通过嗅觉和味觉分辨食物的新鲜度和可口度,因此可以在各种垃圾和残渣中生存,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其次,老鼠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
老鼠可以在短时间内繁殖出大量后代,并且它们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
老鼠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应能力,它们可以在人工和自然环境中共存,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很大的危害。
小鼠生物学特性

实验动物小鼠特性一、生物学特性1)一般特性1.外貌特征:全身被毛,面部尖突。
2.出生时仅约1.5g,体长约2cm,到1-1.5月龄时体重达18-20g。
因不同品系之间差异较大,详见下表:3.成熟早、繁殖力强:雌鼠35-45日龄,雄鼠45-60日龄性成熟。
小鼠一年四季均有性活动,有产后发情的特点,有利于繁殖生产;一般每胎产仔6-15只,一年产仔胎数6-10胎,寿命2-3年。
4.性情温驯、胆小怕惊,对外界反应敏感:小鼠经过长期培育驯养,性情温驯,易于捕捉,也不主动咬人,但哺乳期雌鼠护仔有时会咬人;性成熟的非同窝雄鼠在一起常发生打斗撕咬,饲养管理时应注意。
小鼠胆小怕惊、娇嫩,对外界环境变化十分敏感,不耐冷热和饥饿,对疾病抗力差;强光或噪声刺激时,有可能导致哺乳母鼠神经紊乱,发生吃仔现象;温度过高或过低时,生殖能力下降,情况严重时会发生死亡。
5.喜欢光线较暗的安静环境,昼伏夜动:小鼠进食、交配、分挽多发生在夜间。
活动高峰有两次,一次在傍晚后1~2 小时,另一次出现在黎明前。
6.喜群居并喜啃咬。
2)解剖学特性1.牙齿:上下颌骨各有2个门齿和6个臼齿。
门齿终身不断生长,因此小鼠只能靠啃咬物品来维持门齿长度的恒定。
2.消化系统:食管细长,约2cm。
食管内壁有一层厚的角质化鳞状上皮,有利于灌胃操作。
胃为单室,容量小(约1~1.5ml),功能较差,不耐饥饿,因此在实验时,小鼠灌胃给药的剂量一般不超过1.0ml 。
3.呼吸系统:肺有5叶,右肺4叶,左肺为一整叶。
气管及支气管腺不发达,因此,不适宜做慢性支气管炎模型及祛痰平喘药的药效实验。
4.心血管系统:心脏由4个腔组成,即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心尖位于近胸骨端第4~5肋间,因此,小鼠心脏采血的进针部位是左侧第3~4肋间。
5.泌尿系统:肾位于背部两侧,右肾稍前,肾脏呈赤褐色,蚕豆状。
小鼠的肾小球小,其直径仅为大鼠肾小球的一半,但小鼠肾小球数量则为大鼠的4.8倍,因此每克肾组织过滤面积是大鼠的2倍。
生物学特性

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是指生物在生物学上具有的特征和属性,其包括多个方面,如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营养方式、生殖特征等。
这些特性是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们逐渐适应了环境的变化,形成了多样性的生物界。
1.形态结构形态结构是生物学特性中最容易被人们看到和观察到的部分,它包括生物的外形、大小、颜色、体征等方面。
不同的生物形态结构的差异很大,它们适合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生物功能。
例如,哺乳动物有内耳、外耳和耳朵肌肉,这使得它们可以听到更远的声音。
鸟类的前肢变成了翅膀,使得它们能够在空中飞行。
这些形态结构的差异,来源于生物进化、适应和突变等多种生物学过程。
2.生理功能生理功能是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动,包括新陈代谢、呼吸、循环、消化、排泄等。
这些生理功能是维持生物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不同的生物有着不同的生理功能特点,这有助于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
例如,沙漠动物的肾脏可以将更多的水分回收,使得它们能够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
3.生活习性生活习性是生物为适应生存环境而形成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这些习性可以帮助生物获得食物、保护自己、寻找伴侣等。
例如,狼群会进行群体狩猎,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和保护幼崽。
大象会集体协作,将水源里的泥沙挖掉,避免水污染。
这些生活习性的差异,也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一种策略。
4.营养方式营养方式是生物通过消化和吸收来获得能量和养分的方式。
主要有三种营养方式:草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
草食性动物主要通过吃植物来获得能量和养分,如大象、牛羊等。
肉食性动物主要通过吃其他动物来获得能量和养分,如老虎、鲨鱼等。
杂食性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如人类、熊等。
5.生殖特征生殖特征是生物繁殖的方式和习性。
不同的生物繁殖方式不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孤雌生殖、和孤雌产卵等等。
在性繁殖中,生物产生精子和卵子,通过交配来产生新的后代。
无性繁殖则是以体细胞分裂的方式来产生新的后代。
例如,植物就可以通过根茎和枝干的切割来繁殖新的植株。
动物生物学特性

动物生物学特性动物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动物的组织、结构、功能和行为等方面的特性。
通过了解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生存方式和适应能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论述动物的生物学特性。
一、动物的形态特性动物的形态特性主要包括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它们的外部形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毛发等特征,这些特征在动物的种类中各不相同,用于区分不同的物种。
例如,狮子的雄性具有鲜明的鬃毛,而雌性则没有,这是它们性别差异的体现。
另外,动物的内部结构也是其生物学特性的一部分,如骨骼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这些结构对于动物的生存和功能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二、动物的生理特性1. 呼吸系统:动物的呼吸系统可以是直接吸取氧气或通过呼吸器官进行呼吸。
例如,大部分陆生动物通过肺进行呼吸,而鱼类则通过鳃进行呼吸。
2. 消化系统: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部、食管、胃、肠道等器官,用于摄取食物并将其分解成能量和营养物质。
不同动物根据其饮食习性和生活环境有着不同的消化适应能力。
3. 神经系统:动物的神经系统控制着它们的各种感觉和行为。
例如,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和神经网络,这使得它们能够做出更为复杂的行为反应。
4. 循环系统:动物的循环系统用于输送氧气和养分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例如,人类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将氧气和养分输送至全身各处。
三、动物的行为特性动物的行为特性包括食性、活动方式、繁殖行为等。
不同动物的食性各异,有些是肉食性,有些是草食性,还有些是杂食性的。
同时,动物的活动方式也千差万别,有些动物是夜行性的,有些是白天活动,还有些动物是候鸟,会根据季节性改变栖息地。
此外,动物的繁殖行为也是其生物学特性之一,例如,鸟类的求偶舞蹈和繁殖群体的形成。
四、动物的适应特性动物的适应特性是指动物根据生活环境进行适应和改变的能力。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应不同环境的特性,如沙漠中的骆驼具有可以储存大量水分的驼峰,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
其他实验动物生物学特性

巨大类人猿(长臂猿、猩猩、大 猩猩、黑猩猩、狒狒)
第七节 其他实验动物
●1、黑线仓鼠 ●2、长爪沙鼠
●3、东方田鼠 ●4、猫 ●5、猪 ●6、山羊 ●7、绵羊 ●8、鸟类 :鸡、鸭、鸽 ●9、爬行类:龟、蛇 ●10、两栖类:青蛙、蟾蜍 ●11、鱼类
黑线仓鼠
长爪沙鼠
仓鼠(地鼠)生物学特性及选择应用
(三)生理学特性
1、内脏器官功能酷似人类,呕吐反应敏感。 2、春秋单发情动物,年产1—2胎。 3、嗅觉、听觉十分灵敏,味觉不够灵敏,视觉不灵敏, 色觉极差,为红绿色盲。 4、分5种血型:A、B、C、D、E,只有A型血有抗原性, 可引起输血反应。
5、依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特所提出的法则进行分 类,即: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粘 液质(安静型),抑郁质(抑制型)。
(二)解剖学特点
1、仔犬 牙齿28颗,成年犬牙齿42颗,犬齿臼齿发达,参看 犬的牙齿颜色、磨损与更换情况,可估计犬的年龄,无锁 骨,雄犬具阴茎骨。 2、肠道短(为体长的3倍),胃较小(容量约1.5L),易作 肠瘘、胃瘘,胰腺小而散在,呈扁平长带状;肝较大。 3、皮肤汗腺极不发达,趾垫上有少量汗腺;鼻端特具鼻端腺; 肛门处有肛门腺;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表面,位置较固定。
(阿萨密猴,蓉猴)产于缅 甸北部阿萨密及我国云南、 广西,形态和恒河猴相似。 体型较大,毛棕褐色,缺少 腰背部橙黄色光泽,毛粗。
(四)红面猴
(macaca speciosa) 被毛蓬松,深褐色,冠毛 较长,自中间向两侧披开。 面部红色,越老面部颜色 越深。尾很短。分布于中 国、印度、缅甸。
(五)平顶猴 (macaca nemestrina)
1)易冲动与兴奋,刚强的硬性型(胆汁质) 属于这种气质的犬对外来的刺激感觉敏锐,但转眼即忘。 它们伶俐、温顺,容易驯服,警戒性稍逊,运动时欠活泼,但 耐力强;刚胆富有攻击性; 2)开朗活泼,偏硬性型(多血质) 这种犬外表上看似很强悍,富于攻击性,但内心多少有些 软弱,感觉非常敏锐。这种犬唯一的缺点是缺乏耐久力和警戒 性。
常用实验动物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家兔等动物

(四)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 常用于新药临床使用前的毒性试验、代 谢实验、药理实验。如磺胺类药物的代谢 研究,苯胺及其衍生物的毒理学研究。 (五)其他 如:进行先天性白内障、胱胺酸尿、 遗传性耳聋、血友病A、先天性心脏病、先 天性淋巴水肿、蛋白质营养不良、家庭性 骨质疏松、视网膜发育不全、高胆固醇血 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原缺乏综合症等的 研究。
(二)传染病学研究:
几乎可感染人类所有的传染病,特别是其他动物 不能复制的传染病。
疾病过程、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非常相似。 是制造和鉴定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唯一实验动物。 其他如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 爱滋病病毒、SARS病毒、 B病毒、登革热病毒、结 核杆菌、痢疾杆菌等。
但要特别注意猴和人之间疾病的传播。
毕格犬体型小,有利实验操作,成年 体重为7--10kg,体长30--40cm,短毛, 花斑色。 禀性温和,易于驯服和抓捕,亲近人。 遗传性能稳定,遗传性疾病少。形态 体质均一,实验反应性一致。 性成熟早,约8--12个月,产仔数多。
2、华北犬和西北犬: 是我国本地犬,常用于烧伤、放射性损 伤、复合伤、胸外科和器官移植等实验研 究。
4、犬有5种血型,即A、B、C、D、E型, 只有A型血(有A凝集原)能引起输血反应
5、犬有4种神经类型:对动物选择很重要 多血质(活泼型)—均衡的灵活型 粘液质(安静型)—均衡的迟钝型 胆汁质(不可抑制型)—不均衡,兴奋 占优势的兴奋型 忧郁质(衰弱型)—兴奋和抑制不发达 的弱型
6、生殖: 性成熟8--10月龄 春秋季两次发情 妊娠期58--63天 哺乳期60天 每胎产仔2--8只
4、青紫兰兔 封闭群。 毛色特征是每根毛由三种颜色组成,即 毛尖黑色,中段灰白色,基部深灰色,全 身看为灰蓝色、耳尖尾、背皆为黑色,眼 周围、尾腹面、腹下和后颈的三角区的毛 色较淡,呈灰白色。 有标准型, 中型,巨型三种。
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病原体是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体。
了解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对于疾病的防控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病原体的常见生物学特性,包括遗传物质、形态结构、生命周期、代谢特性以及致病机制等方面。
一、遗传物质所有病原体都具有遗传物质,例如核酸(DNA或RNA)。
根据遗传物质的种类和特点,病原体可以分为DNA病原体和RNA病原体两大类。
DNA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其遗传物质为双链DNA,存储在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细菌的DNA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中,病毒的DNA则可以是直接进入细胞核,也可以存在于病毒颗粒中。
真菌由于是真正的细胞有核生物,其DNA则分布在细胞核内。
RNA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其遗传物质为单链或双链RNA。
有些RNA病原体具有反向转录酶,可以将其RNA复制成DNA,并插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二、形态结构病原体的形态结构多样,根据其分类和生物学特性的不同,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有核生物,其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结构,细胞形态可以是球形、杆状或螺旋形。
细菌的形态结构对其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有重要影响。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有核生物,其具有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病毒颗粒。
病毒的形态结构多样,可以是球形、棒状、锥形等,具体的形态特征与病毒的种类和家族有关。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真核生物,其具有菌丝和孢子等结构,多数真菌具有分支的菌丝结构,可以通过孢子进行繁殖。
真菌的形态结构对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有重要影响。
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有核生物,其具有复杂的形态结构,包括虫体、卵囊和传播器官等。
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和寄生方式对其导致疾病的严重性和传播途径具有重要影响。
三、生命周期病原体的生命周期涵盖了其繁殖、传播和感染过程。
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生命周期的细节也有所差异。
细菌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生长、分裂和形成耐寒结构等过程。
细菌在适宜的温度、营养和湿度条件下可以迅速繁殖,形成新的细菌群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生物学特性
一、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一)气候条件
1、温度
核桃适宜生长在年均温度8-16℃,极端最低温度不低于-20℃,极端最高温度在38度以下,无霜期170天以上地区。
2、水分
核桃对于干燥空气环境适应性强、但对土壤水分变化较为敏感。
缺水,使树体生长弱,大量落果、落叶。
土壤水分过多,会造成通气不良,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
因此,核桃耐早、怕涝,但不能缺水。
3、光照
核桃喜光,宜生长在全年日照大于2000小时的地区和区域。
4、风
核桃一年生枝髓心较大,抗风力较弱,幼树易抽条。
(二)、土壤条件
1、土壤质地
土壤以疏松壤土最好。
质地黏重、砂石含量多的土壤不适宜核桃生长。
2、土壤酸碱性
适宜核桃生长的土壤PH值范围6.5-8.3,核桃不耐酸碱,土壤含盐量应在0.2%。
3、土层厚度
核桃属深根树种,土层厚度在1m以上且地下水位在3m 以下时生长良好。
(三)、地势
核桃可在土层深厚且有水浇条件的坡地、丘陵山地、平地等栽植。
坡度以不大于25°为宜,避免宜积水的低洼地种植。
二、核桃主要器官与发育
一、根
核桃根系分为主根、侧根和须根。
其主根发达,侧根伸展较远,须根广泛。
幼树时根比茎生长快,主根比水平根生长快,三年生以后侧根数量逐渐增多,水平根生长加快。
所以群众说核桃是“先坐下来,再站起来”。
成年核桃树主根深可达3m多,而水平根可延伸至树冠边缘甚远。
核桃根系的垂直分布主要在0—60㎝的土层中,其中20-40㎝深的土层中最多。
因此,施肥深度范围多在20—40㎝、范围为冠下及边缘。
根的生长周期一般在发芽前3—4周新根的形成数量和延长生长增加,至新梢快速生长开始前减缓。
在新梢生长停止和果实生长减缓时,根生长又开始加速,直至落叶又降至
最低水平。
二、枝
核桃的枝条依枝龄可分为新梢、二次枝、一年生枝、二年生枝、多年生枝。
1、新梢
当年抽生的新枝到落叶前叫新梢。
新梢包括结果枝和发育枝。
幼树发育枝每年有两次生长高峰,5月上旬春梢达生长高峰,日生长量3-4㎝,6月中旬第一次生长停止,短枝和弱枝一次生长结束后形成顶芽,无秋梢。
旺盛的枝条可出现牙二次生长,形成秋梢。
秋梢一般8月下旬停止生长,秋梢往往生长不充实,越冬易抽条,一般在8月初摘心。
2、二次枝
新梢侧芽当年萌发再抽生的分枝叫二次枝。
二次枝是早实核桃品种的一个重要特征。
早实核桃生长旺盛的发育枝短截后可抽生二次枝,幼树的结果枝也可抽生二次枝。
晚实核桃生长旺盛时也可抽生二次枝,但一般很少。
早实核桃的二次枝一般情况下形成结果母枝,晚实核桃的二次枝只能形成营养枝。
3、一年生枝
新梢落叶后到第二年萌发前叫一年生枝。
根据用途又可分为结果枝、营养枝和雄花枝。
(1)、结果母枝:着生混合芽的枝条称为结果母枝。
早
实品种比晚实品种结果母枝多而短。
(2)、营养枝:发芽后抽生枝叶和枝条。
(3)、雄花枝:只着生雄花的枝条叫雄花枝。
此类枝顶芽萌发后雄花开放,然后脱落,整个短枝形成光秃状态,越冬后枯死。
在树冠郁团严重或树势衰弱时,易发生雄花枝。
(4)、二年生枝:生长已二年的枝条。
(5)、多年生枝:三年生及以上的枝条均可称为多年生枝。
(三)、叶
核桃叶属于奇数羽状复叶,每一复叶上的小叶数为5-9片。
一般着双果的结果枝需要有5-6片以上正常复叶,才能保证枝条和果实正常发育。
且1-2片复叶的果枝,即使结果,果实也发育不良。
(四)、芽
1、芽的种类
核桃的芽可分为混合芽(雌花芽)、雄花芽、叶芽(营养芽)和潜伏芽等。
(1)、雌花芽(混合芽)
芽体肥大,圆形,鳞片紧包。
萌发后抽生枝,叶和雌花序。
晚实核桃的混合芽着生在一年生枝顶部1-3个节位处,单生或与叶芽,雄花芽上下呈复芽状态着生于腋间。
早实核桃除顶芽为混合芽外,侧芽通常也形成混合花芽,侧芽也能
开花结果,这是早实核桃区别于晚实核桃的一个重要特征。
(2)、雄花芽
形似桑葚,萌发后为雄花序。
通常着生于顶芽以下2-10节,单生或叠生。
(3)、叶芽
叶芽萌发后只抽生枝,不开花。
(4)、潜伏芽
属于叶芽的一种。
常着生在枝条基部,芽体小,正常情况下不萌发,只有受到外界刺激后才萌发,利于树体更新。
潜伏芽常随枝条的加粗生长而埋于皮下。
2、花芽分化
(1)、雌花芽的分化
核桃雌花芽的分化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生理分化阶段。
据观察,核桃雌花芽的生理分化期约在中短枝停止生长后的第三周开始,大致时间是6月初至7月初。
这一阶段花芽分化的临界期,通俗讲,就是叶芽能否变成雌花芽的关键期。
因此,生长中根据需要人为调整雌花分化量。
如在枝条生长停止前,可通过减少水、肥、环剥、喷生长迟缓剂等方法控制生长,减少消耗,增加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促进雌花芽的分化。
相反,采取有利于生长措施,如浇水、施肥等可抑制雌花分化。
第二阶段,即形态分化阶段,需要10个月才能完成。
(2)、雄花芽的分化
雄花芽分化较早于雌花芽,大多品种在4月下旬就开始分化,到6月上旬就可在腋间明显看到表面具鳞片状的雄花芽,到竖年4月份发育迅速完成并开花散粉。
(五)、花的特点
花为单性花,雌雄同株,异花序。
雌花芽为混合花芽,但有的品种同时兼有雌雄同序的纯花序。
雄花呈柔花序,着生于二年枝的中下部。
花丝极短,花药黄色,有沟隔成2室,每室900粒花粉,一花序产生花粉0.3-0.5。
雌花单生或2-4个,有时10个以上群生于新梢顶端。
柱头归状2裂表面凸凹不平,浅黄色或红色,湿度较大,有利于花粉发芽。
2、开花特性
核桃为雌雄同株异花,雌雄花期多不一致,称为“雌雄异熟”,雌花先开的称为“雌先型”,雄花先开的称为“雄先型”,个别品种雌雄花同开的称为“雌雄同熟”。
雌雄异熟除品种的特性外,还受树龄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同一品种的幼树常表现更强的异熟性。
冷凉的条件下,有利于雌花先开,温度高的条件下,利于雄花先开。
这种雌雄异熟特性对其授粉有不良影响,栽树时要配置授粉树。
核桃一般每年开花一次。
早实核桃具有二次开花结实的特性。
二次花多着生在新梢顶部,其他花序有三种类型:第
一种是雌花序,第二种是雄花序,第三种是雌雄混合花序。
二次雌花多在一次花后20-30天时开放。
如能坐果飞,也可以成熟,但个小。
开花晚的果实不能成熟。
故二次开花的习性不利于生产。
3、雌雄花开放特点
雌花刚出现时是幼小子房露出,二裂柱头合拢,此时无授粉受精能力。
当二裂柱头呈八字形时,柱头正面出现突起且泌物增多,此时是雌花授粉的最佳时期。
核桃雄花为雄花序,一般由130-150朵小雄花组成。
花序基部的小花首先成熟并开始散粉,2-3天散粉结束。
每个花序可产生花粉约180粒或更多,但具有活力的花粉仅占25%。
单气温超过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