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案35面包发霉了

合集下载

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

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面包发霉了执教:南宁市江南区淡村小学覃萍萍面包发霉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3.5教学目标:1、观察发霉的面包,认识食物放久了就会长出霉菌的现象。

2、假设霉菌生长的条件,设计实验研究环境与霉菌的生长的关系。

3、尝试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水分、温度、光线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教学重点:观察霉菌、研究霉菌生长的条件。

教学难点: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

教学准备::光学显微镜、曲霉装片、滴管、黑色和透明的塑料袋。

发霉的面包、新鲜的面包、放大镜、牙签、玻璃皿。

教学设计:教师导入: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把香喷喷的、好吃的面包悄悄的留着,想一个人的时候再吃,结果发现——面包发霉了。

(板书课题——面包发霉了)今天,老师也把这些个发了霉的面包带来了,想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

一、初步感知霉菌1、(把长着霉菌的面包片分发到各个小组)请你们仔细的观察。

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用放大镜小组内观察我看到了一根根象棉花样的东西;有绿色的东西;发霉的旁边有红的东西;面包变色了;霉是红色的;霉是蓝色的,……2、问题:你认为,霉是什么?生:是一种细菌呗老师总结:食物长时间放置,就会腐烂变质,变会长霉,叫霉菌,是真菌的一种,属于微生物。

板书:微生物真菌霉菌三、质疑的环节:1、通过观察,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2、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逐一提炼归纳,简略板书生1:如果继续放,蛋糕会不会都变成霉菌?生2:霉是怎样形成的?在什么条件下会形成霉?生3:哪些地方会有霉?生4:霉可不可以燃烧?生5:在什么部位容易形成?生6:不同物质上的霉是否相同?生7:毛毛会不会长大?生8:霉分哪些种类?生9:有了霉会怎样?生10:霉可不可以吃?师:这个马上可以解答,会变质,吃了会拉拉肚子。

生11:可乐水上飘浮着的是不是霉?水上也会长霉吗?生12:霉长出后会消失吗?怎样让霉消失?生13:怎样让霉的生长加快?生14:人的身上会不会长霉?生15:霉菌有几种颜色?生16:我想用显微镜看看是什么形状?师:等会儿大家就可以用显微镜观察了。

小学科学5《面包发霉了》(教案)

小学科学5《面包发霉了》(教案)

小学科学5《面包发霉了》(教案)主题:小学科学5《面包发霉了》(教案)引言:在小学科学课程中,通过实际的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了解食物发霉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面包发霉了》这一实验,通过此实验,学生将了解食物霉菌的生长条件和发霉的过程,并学习如何正确保存食物以防止食物发霉。

一、课程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食物发霉的原因。

2. 学生能够分析食物发霉的条件。

3. 学生能够掌握正确保存食物的方法。

二、教学素材:1. 面包(新鲜面包和老面包各一片)。

2. 放置在不同环境中的两个小袋子。

3. 实验记录表格。

三、教学过程:1. 引入:- 与学生一起分享平时是否有吃到发霉的食物或了解发霉的情况。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食物会发霉?我们如何防止食物发霉?2. 实验步骤:a. 准备两片面包,一片新鲜面包,一片过期的老面包。

b. 把新鲜面包放在一个小袋子中,老面包放在另一个小袋子中,分别封好。

c. 将新鲜面包的小袋子放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老面包的小袋子放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

d.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下面包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包括时间、颜色、气味等。

3. 分析实验结果:a. 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b.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新鲜面包没有发霉?老面包为什么会发霉?哪些因素影响了面包的发霉?4. 讨论:a. 与学生一起讨论:面包发霉的原因是什么?b.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食物的发霉生长?5. 防止食物发霉的方法:a.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总结出防止食物发霉的方法,包括:- 避免食物潮湿:将食物保存在密封的容器中,并在容器中放入干燥的剂。

- 避免食物暴露在阳光下:将食物放在避光的地方,例如柜子或冰箱。

- 避免食物过期:及时消耗食物,不食用过期食物。

6. 总结:a. 回顾实验结果和讨论的内容。

b. 强调正确保存食物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

四、教学延伸:1. 让学生尝试在新鲜面包上喷洒一些水,然后将其放置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观察,分析面包的变化。

《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三篇

《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三篇

《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三篇篇一:《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意图]面包是小学生喜欢吃也很熟悉的食物,当我们把吃剩的面包放置一段时间后,面包会有什么变化?(现象)孩子们或多或少有些感知,但平时都不是很注意,现在我们把这个问题拿到课堂上来探讨,他们会有许多的问题要问,探究的兴趣会很浓,好奇心更强烈。

通过外表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显微镜观察,步步深入感知了解霉菌。

(观察了解现象)经过回忆我们还在什么物品看到过霉菌,(收集更多的现象)初步猜想食物的发霉会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发生现象的因素)再设计实验、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验证猜想、得出结论)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提高探究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不断增强探究的欲望和自信心,养成严谨的探究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发霉的面包。

(观察现象)(2)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方案)(3)课外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

(实验验证)2、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了解食物放久了会长霉菌这一现象。

(2)初步学会借助显微镜观察物体的方法。

(3)使学生能自行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生长与环境的关系,(4)坚持记录、分析、整理实验数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探究的欲望和自信心,养成严谨的探究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了解食物发霉的现象四、[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己的猜想,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五、[教学准备]分组器材:每组6块面包片,写有1、2、3、4、5、6的号码纸片,4个塑料袋、纸袋内放(发霉的面包)、显微镜、载玻片、滴管。

教师准备:电子显微镜、投影、发霉的面包、载玻片(事先制好)。

六、[教学过程](一)回忆感知,揭示课题。

1、师出示新鲜的面包。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食物?你能说说我们经常吃的面包有什么特点吗?(师生交流)2、面包时间放长了会怎么样?(师生交流)3、师小结:面包时间放长了会发霉、变黑、细长的绒毛……等等,对面包发霉了你有什么要研究的问题吗?(生交流)揭示课题:《面包发霉了》[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对新鲜面包的特点和时间长了会有什么变化的回忆,使学生对发酶这件既普通又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养成留意和研究自己身边的现象的良好习惯。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面包发霉了》公开课 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面包发霉了》公开课 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面包发霉了》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面包发霉的原因和过程。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线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同时,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事物也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面包发霉的原因和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面包发霉的原因和过程。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面包发霉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验证面包发霉的原因。

3.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面包、盘子、水、显微镜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块面包,盘子,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块新鲜的面包,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面包为什么会发霉吗?”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面包发霉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面包上的霉菌,并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面包上的霉菌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将面包放在盘子里,用水湿润面包,观察面包发霉的过程。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面包发霉的过程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还知道生活中哪些食物会发霉?发霉的食物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影响?”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3.食物:面包发霉了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3.食物:面包发霉了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远洋船队从南美洲东岸向太平洋进发.3个月后,有的船员牙床破了,有的船员流鼻血,有的船员浑身无力,待船到达目的地时,原来的200多人,活下来的只有35人,人们对此找不出原因.
1734年,在开往格陵兰的海船上,有一个船员得了严重的坏血病,当时这种病无法医治,其他船员只好把他抛弃在一个荒岛上.待他苏醒过来,用野草充饥,几天后他的坏血病
3.研究面包上霉菌的生长与哪些因素有关.
(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可能是什么原因使面包长出霉菌?
(2)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吗?
小组讨论、交流实验的方法.设计一种研究霉菌的生长与温度关系的实验,学生小组操作.
提问:为什么要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
(3)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吗?
小学科学(常识)备课电子教案
编写者:
执教者:
执教时间:年月日(周)
课题
3.5面包发霉了
共课时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发霉的面包,初步感知食物放久了会长出霉菌这一现象.
2.能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3.能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会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Hale Waihona Puke 教学重点小组讨论、汇报实验的方法,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4)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修改意见




4.后续观察活动.
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参考资料
糖类
在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糖类常常占80%以上,其中主要是淀粉.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一般来说,人体所需要的能量70%以上是由糖类氧化分解提供的.糖类也是细胞的组成部分,例如细胞核中染色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糖和脱氧核糖.我们吃的粮食,如米、麦、玉米、高粱、甘薯等,其主要成分都是淀粉.

《面包发霉了》精品课件教案

《面包发霉了》精品课件教案
《面包发霉了》精品 课件教案
汇报人:任老师 2023-12-30
目录
CONTENTS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教学评价 •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面包发霉的过程 和原因,知道食物发 霉的原理。
理解食物保存的基本 知识和方法。
掌握如何预防食物发 霉的方法和技巧。
预防和应对
教师介绍如何预防面包发霉以及 如何处理已经发霉的面包,包括
储存方法、食用前检查等。
巩固练习
判断题
教师给出一些关于面包发霉的判断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巩固所 学知识。
简答题
教师提出一些关于面包发霉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答,加深 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分析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面包发霉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原因并提出 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家长反馈
家校合作
家长通过与教师的沟通,了解孩子在《面包发霉了》这一课中的学习情况,包括孩子在家的学习态度 、作业完成情况等。家长可以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并与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06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反思
01 02
知识点覆盖
本节课的知识点是关于食物发霉的原理和过程,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 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食物发霉的生物学过程,以及为什么发霉 的食物不能食用。
面包发霉的原理
面包发霉的原理
面包发霉是由于霉菌在面包上生 长繁殖引起的。霉菌在面包上吸 收水分和养分,导致面包变质。
霉菌的种类
霉菌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青霉、曲 霉、毛霉等。不同种类的霉菌生长 所需的温度、湿度和酸碱度等环境 条件也不同。
面包发霉的条件
面包发霉通常发生在潮湿、温暖的 环境中,当面包水分活度高于0.8时 ,霉菌开始生长繁殖。

小学科学35面包发霉了(教案)

小学科学35面包发霉了(教案)

小学科学35面包发霉了(教案)小学科学教案:面包发霉了一、教学目标:1.了解霉菌是一种微生物,可引起发霉现象。

2.认识导致霉菌生长的条件。

3.掌握防止面包发霉的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多个发霉的面包样本。

2.镜子、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3.白板、黑板或电子白板。

4.幻灯片或图片,展示面包发霉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引入:1.教师介绍儿童喜欢吃面包,但有时发现面包发霉了。

问学生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面包会发霉。

探究:2.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小块发霉的面包样本。

请学生观察面包上的发霉物,并描述颜色、形状和触感。

借助显微镜或放大镜,学生可以更仔细地观察霉菌。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发霉物是什么?为什么面包会长霉?3.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面包发霉的过程,说明霉菌在湿润、潮湿、温暖环境下可以迅速生长。

此外,霉菌还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和食物(如面包)才能生存。

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导致面包发霉的条件。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都没有面包的存放方法,应该怎么做才能延迟面包发霉的时间?解决问题:5.学生分组进行头脑风暴,共同讨论减缓面包发霉的方法。

并记录下他们的想法。

6.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方法,并解释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减缓面包发霉。

7.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评估每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总结与拓展:8.教师总结并强调以下方法可以减缓面包发霉的时间:a) 将面包放在干燥的地方,避免潮湿。

b) 把面包放在密封袋或容器中,减少霉菌接触。

c) 避免将湿手接触面包,以免将微生物带到面包上。

d) 不要将面包放在温度过高的地方。

e) 定期检查面包,及早发现发霉现象。

9.拓展讨论:除了面包,还有哪些食物容易发霉?如何有效保存食物,防止霉菌生长?四、教学延伸活动:1.让学生带来一些不同食物的样本,观察并记录它们是否发霉。

2.利用家庭科学实验,让学生模拟不同环境对食物保存的影响,并分析结果。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3.5《面包发霉了》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3.5《面包发霉了》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3.5《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课题面包发霉了单元 3 学科科学年级 4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2.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科学探索目标1.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2.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科学态度目标1.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2.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重点 1.霉菌能使食物变质2.霉菌的繁殖与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难点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下列食物在保存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展示图片)【小结】食物上长了许多黑点——霉菌。

2、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①食物上怎么会长出霉菌来呢?②霉菌是什么样的?③长了霉菌的食物还能吃吗观察图片食物特点,交流从观察食物发霉的现象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讲授新课一、观察发霉的面包1、观察任务①用放大镜观察发霉的面包。

②把面包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

2、注意事项①不要用手触摸霉菌②用牙签取一点儿面包上的霉菌③放在载玻片上,用放大镜来观察④正确使用放大镜3、拓展: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象大而清楚。

方法二:用放大镜观察发霉的面包用不同的方法使用放大镜通过观察了解霉菌的形状和结构特点把放大镜移动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象大而清楚。

4、观察发霉的面包记录表5、霉菌结构面包发霉了,霉菌像一根根的头发丝,一点点小黑点是霉菌的孢子囊。

霉菌是一种生物,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的清楚。

6、拓展:显微镜下的霉菌(播放视频)【小结】霉菌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面包发霉了
【教材简析】
本单元引导学生关注食物,发现食物与人体生命活动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立自身需求与食物、营养之间的关系。

并引导学生从健康的角度,关注食物的不同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健康的关系。

本课是单元第5课,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吃剩的食物放置时间长了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以及霉菌的生长与什么因素有关。

这一课主要由两个活动组成:一是观察发霉的面包,二是霉菌的生长实验。

教学背景:生活中食物放置了一段时间会长出一些“小黑点”或“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这种“小黑点”或“毛”叫什么,是怎么出现的,学生不是很清楚,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这种“小黑点”或“毛”叫做霉菌,以及通过亲身的观察实验清楚霉菌在什么条件下适宜生长,为后续的如何减慢食物变质打下基础。

同时,学生在关注食物由新鲜到变质的变化时,思考这种变化与健康的关系。

所以本课的观察结果和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原始数据都是下一课学习的必要基础。

【学情分析】
关于食物,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都有着较多的体验,但发霉的食物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关注得并不多,有些孩子只是知道发霉变质的食物不能再食用,但没有亲眼见过发霉的食物的。

对“食物为什么会生长霉菌?”学生会想到一些与生物生长有关的条件,如温度、水分、营养等。

但还需要学生去寻找更多的证据,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和猜想,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并进行对比实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面包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2.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2.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科学态度目标
1.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2.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有联系地看待食物的变化与我们的健康。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霉菌,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设计霉菌生长对比实验,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发霉的面包、一次性手套、口罩、放大镜、牙签、玻璃片;新鲜面包、保鲜袋、滴管、水
【教学过程】
一、展示、交流(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1块发霉的面包、1块新鲜的面包;每人一份一次性手套、口罩]
1.出示情景:老师前几天买了一袋吐司面包放在后备箱忘记吃了,老师今天拿出来发现和我买的时候不一样了。

你们帮我看一看,它跟新鲜的有什么不一样?这个吐司还能吃吗?
2.直接观察,交流。

3.揭示课题:面包发霉了
二、观察发霉的面包(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放大镜、牙签、玻璃片]
1.导入:面包发霉是因为在它的上面生长了一种生物——霉菌。

霉菌是什么样的?
2.出示材料和工具,提示观察注意事项。

①注意卫生安全;
②可以用牙签取一些霉菌放在玻璃片上,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3.小组领取这些材料和工具,观察比较。

4.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补充显微镜下霉菌的样子放(青霉、曲霉)。

三、研究面包发霉的条件(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实验计划单;新鲜面包(吐司片)、保鲜袋、牙签、发霉的面包、滴管、水]
1.提问:为什么会生长霉菌?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你为什么这么想?
2.交流。

(预设:空气、温度、水分、营养、光照等)
3.设计实验:根据材料区的材料,请各组选择一个研究问题,设计实验,填写实验计划单。

4.交流设计:你们研究什么问题?准备怎么研究?其他组同学有什么建议或补充?
预设1:霉菌生长与水有关吗?
方法:一块吐司面包一分为二,分别放上霉菌,一块滴水,一块不滴水,装入袋子中,放在同一个地方,观察比较。

预设2:霉菌生长与温度有关吗?
方法:一块吐司面包一分为二,分别放上霉菌,都滴水,装入袋子,一份放在冰箱顶上,一份放在冰箱里,观察比较。

预设3:霉菌生长与空气有关吗?
方法:一块吐司面包一分为二,分别放上霉菌,都滴水,装入袋子,一份把袋子里的空气尽量挤掉,一份袋子里装较多的空气,都放在同一个地方,观察比较。

……
教师指导:你们怎么做来保证公平?
(如实验1只改变水,保持温度、空气、光照、营养等条件不变。

且滴的水量确定为10滴。


四、后续观察活动(预设5分钟)
1.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选择或设计适合的实验记录表,认真填写,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2.提出拓展问题:
①小新家吃年糕,奶奶说:暂时不吃的年糕可以浸没在水中也不容易发霉变质,你觉得小新奶奶的方法有科学道理吗?
②你觉得可以设计一个怎样的实验来验证?
3.鼓励学生,尤其是研究水分组的学生增加一个实验组进行对比观察。

五、整理分析。

(以下活动根据实验进展情况安排其他时间进行)
1.师:经过了几天的实验观察,大家记录了不同条件下面包上的霉菌生长的情况。

今天我们来进行一下汇报交流。

学生整理记录,分析实验,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霉菌,与其他生物一样,它的生长需要获取营养和适宜的生长环境。

2.你知道还有哪些食物会发霉变质?
3.讨论:如何对待发霉变质的食物?
小结:因为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发霉变质的食物是绝对不能食用的。

【板书设计】
5.面包发霉了
霉菌——营养
温度
水分
光照
空气
……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根据实验设计可以改写表格中“环境条件”一栏的内容,再根据实验现象如实记录。

能力好的学生可以直接设计实验记录单或使用其他记录形式,如画图、拍照、小日记等。

【作业设计】
1.填空。

①面包发霉是因为在它的上面生长一种生物,叫。

②霉菌生长与、、等因素有关。

2.判断。

①大米、猪肉、桔子等食物在保存过程中也会变质。

()
②有一点点霉点的年糕丢掉太可惜,把霉点抠掉洗洗干净还可以食用。

()
2.根据下面的实验记录,按要求回答。

①这个实验研究的问题是
②在这个实验中,为了对比公平,实验中的两块面包的、、
等条件是保持一样的。

参考答案:
1.①霉菌②温度、水分、空气、光照等
2.①√②×
3.①面包发霉的速度与水分有关吗?
②温度、空气、光照、营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