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赏析简单版

合集下载

古诗词简短鉴赏

古诗词简短鉴赏

古诗词简短鉴赏
古诗词简短鉴赏如下: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鉴赏: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静夜思乡的场景。

月光洒在床前,让人不禁想起远方的家乡。

诗人通过举头望月、低头思乡的动作,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鉴赏: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

诗人通过“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辽阔和壮美。

而“欲穷千里目”则表达了诗人对更高境界的追求,“更上一层楼”则暗示了只有不断努力、攀登更高峰,才能看得更远、更清晰。

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逢入京使古诗翻译及欣赏

逢入京使古诗翻译及欣赏

逢入京使古诗翻译及欣赏《逢入京使》翻译及赏析原文:逢入京使朝代:唐朝作者: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及注释: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注释(1)选自《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2)唐代诗人。

曾任嘉州(现在四川乐山)刺史。

(3)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4)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5)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6)凭:托,烦,请。

(7)传语:捎口信赏析: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逢入京使》翻译及赏析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乾。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翻译」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古诗词鉴赏《雨晴》

古诗词鉴赏《雨晴》

古诗词鉴赏《雨晴》雨晴唐王驾(版本一)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版本二)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译文雨前还见到花间露出的新蕊,雨后却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

蜜蜂和蝴蝶来到园中又纷纷飞过院墙,让人怀疑迷人的春色尽在邻家。

注释蕊(ruǐ):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雌蕊、雄蕊。

叶底:绿叶中间。

底,底部。

蜂蝶:蜜蜂和蝴蝶。

纷纷:接连不断。

疑:怀疑。

春色:春天的景色。

邻家:邻居的家。

赏析这是一首即兴诗,写雨后漫步花园所见的衰败景象。

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第一句“雨前初见花间蕊”。

蕊(读rǔ),花心。

这句是倒叙,作者追忆雨前的花园景象,意思是说:下雨之前,花儿刚刚开放。

“初见”二字,表明诗人还没有来得及仔细欣赏,刚刚见到花开,天就下起雨来了,只好躲进屋中,等待雨晴,这两个字写出诗人赏花不成的遗憾心情。

第二句“雨后全无叶底花”。

这句写眼前景象。

意思是说:不料久雨过后,连一朵花也见不到了,全在雨水中凋谢了。

“全无叶底花”,这几个字内容丰富。

一、写出明处的花全被雨水打落了。

二、写出诗人不甘罢休,拨开花叶,想找到藏在叶底的没受雨淋的花来,可见赏花之心多么热切。

三、“写出连叶底的花也“全无”一朵,整个花园一片浓绿,锦色全无,这是多么令人失望、令人惆怅啊!第三句“蜂蝶纷纷过墙去”。

这句写到蜜蜂和蝴蝶的失望。

蜜蜂和蝴蝶也是喜花爱花的,它们在久雨中好不容易盼到天晴,兴冲冲地飞到诗人的庭院,结果大失所望,不得已纷纷飞过墙头而去。

现在,不但花儿没了,蜂蝶也走光了,诗人的庭院真是寂寞极了,诗人的心也是伤感极了。

这句通过描写蜂蝶的飞走,加深了抒情的意味,使惜春气氛更加浓重了。

第四句“却疑春色在邻家”。

这句是写诗人的心理,紧承上句写来。

诗人看到蜜蜂和蝴蝶纷纷越墙而去,内心忽然产生一线光明,他不禁猜想:莫非春色还保留在邻家吗!不然的话,蜂蝶怎么飞过去了呢?如果是这样该有多好,自己便可以追随蜂蝶,前去欣赏了。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第一轮)诗歌鉴赏(简单版)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第一轮)诗歌鉴赏(简单版)
中考古诗词鉴赏
活动任务
1.把握题型,掌握技巧。 2.储备知识,提升能力。
慧眼识中考:
田园乐 王维
表现手法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表现了诗中山客怎样的心境?
诗歌感情
秋叶山居
施肩吾
去雁生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品味赏析 说说诗中使用“衔”字的好处。
拟人,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 思乡之情。
温馨提示
不能偏离诗歌意境和诗人情感
动脑战中考
思想情感:
一、看题目。
二、看作者。
三、看背景。
四、看关键 词
动脑战中考
品味赏析:
1、从字词含义入手 2、从字词词性入手 3、从字词所用的修辞手法入手 4、考虑字词在句中的作用,分析其表达效果。 例:“ ” 字运用 …… 的修辞手法(或词性、或词义),生动准确的写出了 …… 的内容 ,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温馨提示
一定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诗、诗不离旨”
动脑战中考
表现手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表现手法答题技巧
常见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化 静为动、、 渲染烘托、托物言志 等。
温馨提示: 注意写景特点与景物特点的区别 。 景物特点:清新明快、生机勃勃、安宁祥和、雄伟壮观、凄清 孤寂、萧索凄凉。
信心迎中考
(2008)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嗮谷天晴。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描述画面
根据上面几道中考题目的分析,中考古 诗词鉴赏的考点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古诗词山行 古诗词山行唐代杜牧

古诗词山行 古诗词山行唐代杜牧

古诗词山行古诗词山行唐代杜牧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诗词山行,以及古诗词山行唐代杜牧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山行古诗原文及翻译山行古诗原文及翻译山行古诗原文:《山行》杜牧〔唐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深秋时节,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经过深秋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作品简介与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古诗《山行》的原文及赏析古诗《山行》的原文及赏析《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著名的绝句,原诗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这首诗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诗人没有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时哀伤叹息,而是通过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体现了热烈昂扬、积极向上的精神。

《山行》不愧为一首秋色的赞歌。

《山行》深深的吸引着读者,从而也衍生了许多掌故。

一、一部小说。

指的是茅盾在194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

小说围绕着轮船公司的航船使河水溢出而淹没农田的事件,真实描绘了五四前夕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复杂纠葛,反映了恶势力的妥协,改良主张的`碰壁和农民的无辜受害。

作者化用霜叶红于二月花,改于为似,是以霜叶比假左派,虽红似二月之花,但仅似而已,不是真红,同时霜叶又和暂占上风的反革命势力作比,以喻其得势的日子也不会太长。

惊蛰古诗原文解读及赏析

惊蛰古诗原文解读及赏析

惊蛰古诗原文解读及赏析惊蛰古诗原文解读及赏析篇11 古诗带拼音版jīng zhé惊蛰zuǒhéshuǐ左河水yīshēng pīlìxǐng shéchóng ,jǐzhèn xiāo xiāo rǎn lǜhóng 。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

jiǔjiǔjiāng nán fēng sòng nuǎn ,róng róng cuìyěqǐchūn gēng 。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2 古诗解读惊蛰是左河水一首描写惊蛰“节气”的七言绝句诗,作品从几个方面表达了我国到了惊蛰节气的气象、地理、动物、植物变化及人们从事春耕的情况。

“一声霹雳醒蛇虫”,表达到了惊蛰节气我国长江流域的“惊蛰始雷”现象。

因大地的湿度渐高,促使近地面的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

其中“一声霹雳”,是采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来表达强烈的雷电现象,并非简单的巨响一声。

为此同时,青蛙、蛇、虫等有冬眠习惯和生理要求的动物,到现在的惊蛰节气大地复苏之时开始“苏醒”。

这时恰好春雷起始,故有“春雷惊百虫”之说。

“几阵潇潇染绿红”。

指在惊蛰时节里,大地“春雷响,万物长”,气温回升,雨水增多。

潇潇春雨洒在上年寒冬时节枯萎凋零的各种草木上,使其枝叶返生,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因此,春雨出现了犹如染料一般的神奇效果,将大地都进行了着色,使千山万水红红绿绿,春意盎然。

“九九江南风送暖”。

上年冬至节气开始的“冬九九”,进入了此时的惊蛰时节,并在此节气结束。

这时东南风压倒西北风,由东南海面吹来的暖气流使大地的温度渐渐上升,使江南大地出现一派春暖花香的景象,故此,我国江南地区对惊蛰节气的晴朗天气有了“九九艳阳天”之称。

“融融翠野启春耕”。

指惊蛰后的气温回升,气候逐渐变暖,雨水增多,万物开始复苏,农家开始进行春耕生产。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惠崇春江晚景体裁:诗题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名字:苏轼年代:宋代描述: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翻译: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原文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

此诗为其一,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赏析三:艺术特色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

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

《竹石》古诗赏析(通用5篇)

《竹石》古诗赏析(通用5篇)

《竹石》古诗赏析(通用5篇)《竹石》古诗赏析(通用5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竹石》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竹石》古诗赏析篇1《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3、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4、立根:扎根,生根。

5、原:本来,原本。

6、破岩:破裂的岩石。

7、磨:折磨,挫折。

8、击:打击。

9、坚劲:坚韧、刚劲。

10、任:任凭。

11、尔:你。

赏析: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翻译: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

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馈训练:初步判断下列诗歌的内容与情 感:(并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内容:西北边陲的军旅生活
情感:军士们视死如归的勇 气和豪情
《春兴——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品一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这两句诗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北风比作春风, 将雪花比作梨花,(修辞)通过联 想把边塞雪景描绘成春景,营造出 一种情趣盎然、壮美浪漫、雄奇瑰 丽的景象。(画面/内容)传出了诗 人惊喜好奇的神情。(情感)
《己亥杂诗》龚自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中落红指什么?这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广阔无边的大沙漠中,远远地升起一根直指苍 天的烟柱;万里黄河自西向东,一轮浑圆的红 日,正悬挂在西边天际地平线上的河面。 展 现了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生动语言翻译+带四字词的句子概括
例2: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四面边声 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 展现的景象。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 着紧闭的孤城。描绘了一幅战事吃紧的画 面。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 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二是引用了伊尹梦见 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 的典故。诗人的用意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 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 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例句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后人称道, 请作简要赏析。 寄情于运用比喻,以花鸟喻人(手法),把人 比喻成 “花“鸟”,花感时而落泪,鸟怨恨人世 间的离别而惊心。(展现画面)说明内心的深切的 悲痛(作用/情感)。
修辞:拟人 ,对偶 表现手法:乐景写哀情,移情于物 例句2:请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 句试作赏析。 运用比喻,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被贬后 的自己,以“千帆过”“万木春”比喻新贵们仕途得意 (手法)。意思说:个人的沉寂算不了什么,社会总要 向前发展(含义)。揭示了旧事物总要被新事物取代的 规律(哲理)。
《行路难(其一)》李白
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 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理解。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我相信仍将会有一 天,我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 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也就是说: 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突 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远大理 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羁旅思乡类
例《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内容:羁旅游子在路上所见的秋景 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特点:凄凉、感伤(氛围、意境)
手法: 烘托、以乐景衬悲情 情感: 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
方法指导(二)
赏修辞语言,析手法作用
(一)关键字词的赏析:
“作联想想象”的方法: 用修辞、多联想、多加修饰词。
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作者以花 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 国家的前途命运。(手法+情感) 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凋零后化作春泥的 情景揭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富 于哲理。(情景+哲理)
方法指导(四) 作联想想象——展开联想,想
象,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诗歌描 绘的画面和形象 例1:用自己的话,描写王维《使至塞上》 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 “千古壮观”。
内容:暮春初晴景色 情感:思乡之情
书上古诗内容情感分类
1.怀才报国之愤:如《密州出猎》,主要爱国 诗人:苏轼、陆游、辛弃疾、李白、杜甫等 2.思乡(亲)念友之绪:如《天净沙 秋思》 3.吟山咏水田园之美 :如《钱塘湖春行》《归 园田居》 4.怀古伤今之悲(感时伤怀):如《春望》 《登幽州台歌》 5.羁旅闺怨之愁 :《秋夕》 6.边塞征战之壮 :《从军行》《使至塞上》
古诗赏析技巧总结
中考古诗鉴赏考查范围和要求 考查范围------课内的古诗 考查要求------(1)明情感内容 (2)赏修辞语言 (3)析表现手法(作用) (4)作联想想象 (5)品作品形象
总结方法(一)
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1、审标题(田园、怀古、送别、忧国忧民、写 景、写志) 2、看作者,联背景(旧知勾连) 3、寻点睛句、诗眼(抒情、议论) 4、整体把握(写景?叙事?议论?意境?感 情?) 5、分析手法(借典故、比喻等抒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1)请对“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句 子进行简要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比作麻,,(手法)形象的 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内容)表现了作者对和他 一样有着悲惨遭遇百姓的同情之情。(情感) (2)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 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 处) (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任意写出三处即可)
方法指导(一)
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你能根据诗名与作者判断下列诗的内容、情 感吗? 思乡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田园生活 《归园田居》——陶渊明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对春的喜爱 忧民(感时伤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边塞 《使至塞上》——王维 送别 《渡荆门送别》——李白
《饮酒(其五)》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见"意为看见(释义),诗人在东篱下采 摘菊花,悠然见看见美丽的南山景色(再现其 景),一个“见”字带有漫不经心的意味,更 突显出作者心灵上的自由和恬淡之感(作用/情 感)。
总结: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行路难(其一)》李白
方法指导(三)
(二)名句赏析
1.写景句:
修辞或表现手法+景物特点(画面)+作用/情感
(景物特点:声、色、形、势、动、静) 2.用典句、哲理句:
表现手法(如:借用典故)+具体感情(哲理)
3.议论抒情句:含义(翻译)+志向情趣抱负
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
1、常用表现手法(运用典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乐衬哀;托物言志、借景 抒情;借古讽今,对比等) 2、修辞方法(比喻、对比、对偶、拟人、借代、夸张、 反问、双关、通感、互文等) 3、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2)间接抒情(借景 抒情、情景交融)(3)用典抒情 (4)议论抒情
请品味“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妙在何 处?
“争着”(释义),运用拟人手法(修 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几只早莺抢占那些 阳光能照到的树的情形(再现原句其景), 写出了春天的朝气与活力(作用)。
(一)关键字词的赏析:
1、解释该词 (在句中的含义) 2、指出手法(表现手法、修辞) 3、想象再现原句其景 (类似翻译该句) 4、分析作用(烘托了意境? 或 表达情 感? )
例句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用典故(手法),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像姜尚和伊 尹一样,得到朝廷重用,一展宏才(情感抱负)。
例句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千 古传颂的名句,你如何理解?
终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含义/翻译)。表 现诗人强烈的自信心,和对理想的执着的追求(志趣抱 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