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商会溯源与历史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的商会溯源与历史发展

中国的商会溯源与历史发展

中国的商会溯源与历史发展中国得商会溯源与历史发展协商汇2015年以来,随着国家社团民非组织得放开,全国各地商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得分分成立。

那么大家究竟对商会组织得宗旨、形式、职能及运作模式了解多少呢?本专题将为大家系统性得介绍中国商会组织得创立起源及国外商会组织得发展特点,以供各级商会学习借鉴。

一、中国商会得溯源与发展在西方近代商会产生之前,我国各地已有为数众多得商业行会与手工业行会。

据史料记载,我国得行会组织起源很早,上可追朔至西周、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从6世纪末叶起,隋、唐、宋朝得市肆中已经有了“行”,行业组织为首者有“行头”、“行首”、“行老”之称。

当时得“行”已具有商业行业与“工商业者组织”得含义。

从古代到近代,商会组织得形式如下:西周———肆据史载,中国得行会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得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前后。

从西周开始,我国手工业已经比较发达,分工也逐渐细化。

手工业、商业得发展,加上城市得出现与繁荣,产生了行会得萌芽,《论语》中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这里得“肆”,指得就就是中国最早得行会组织。

先秦时代———行这个时期得行会被称为“肆”,汉代称为“行列”、“市列”,隋唐代后则称为“行”。

据《中国史稿》记载:大都市经营同一行业得店铺增多,就产生了同行业得封建性组织———行。

行由行首或行头主持本行得事务,在行内负责贯彻有关官员与市场得规定,向政府交纳税收,办理与官府得交涉关系事项等。

封建政府则利用“行”这一特别得组织与“行”头加强对各行得控制。

手工业者与商人组成行会,一方面就是为了限制竞争,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应付官府得差遣,便于行会会员共同承担应尽得义务与分摊各会员应付得份额。

从官府来瞧,行会便于其统治与管理手工业、商业者,可以简便地有效率地通过行会征徭役、派官差与推行各种经济政策。

明代———商帮在明代以前,我国商人得经商活动多就是单个得、分散得,就是“人自为战”,尚没有出现具有特色得商人群体,也即有“商”而无“帮”。

商会向领导们简要介绍了商会历程

商会向领导们简要介绍了商会历程

简要介绍商会历程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各位领导参加我们的商会活动。

在此,我代表商会向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接下来,我将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商会的历程。

商会成立于2020年,至今已有4年的历史。

回顾商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商会在不断壮大、发展和完善。

商会始终坚持以服务会员为宗旨,积极推动会员企业的发展,为促进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商会成立初期(2020-2021年)商会成立之初,正值国家对民营经济的大力支持为商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商会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为会员企业提供服务。

1.加强组织建设。

商会成立之初,就明确了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吸引了大量企业加入商会。

同时,商会还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处理商会的日常事务。

2.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

商会认为,提高会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商会积极组织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帮助会员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拓展业务领域。

3.维护会员企业的合法权益。

商会作为会员企业的代表,始终关注会员企业的合法权益。

商会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反映会员企业的诉求,为会员企业争取政策支持和优惠待遇。

二、商会发展壮大阶段(2022-2023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会迎来了发展壮大的新时期。

在这一阶段,商会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导向,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为会员企业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服务。

1.加强政策研究和信息服务。

商会认为,了解国家政策、把握市场动态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因此,商会加大了政策研究和信息服务力度,定期发布政策解读和市场分析报告,为会员企业提供参考。

2.推动产业合作和项目对接。

商会积极推动会员企业之间的产业合作,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

同时,商会还积极搭建项目对接平台,帮助会员企业寻找合作伙伴,拓展业务领域。

3.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商会认为,拓展国际合作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商会的功能及策略研究

商会的功能及策略研究

研究结论
商会作为非营利组织,具有促进商业 交流、提高会员效益、增强社会责任 感等重要功能。
商会在会员服务、行业自律、协调企 业间关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也 面临着管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挑 战。
商会发展受到地域、行业、政策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需制定针对性的策略 以提升其影响力。
建议与对策
加强商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提升组织运 作效率。
商会的功能及策略研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商会的基本功能 • 商会的主要功能 • 商会策略研究 • 商会发展现状与趋势 • 研究结论与建议
01
商会的基本功能
商会的定义与性质
定义
商会是指由商人自愿组织形成的团体,旨在促进商业交流、 合作和发展。
性质
商会具有非营利性、自治性、自愿性和服务性等特点,是商 业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
商会的基本功能概述
促进商业交流
商会为会员提供交流平台,促进会 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合作。
加强行业自律
商会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加 强行业自律,维护商业秩序。
提供公共服务
商会为会员提供公共服务,如市场 调研、技术咨询、法律服务等。
参与政策制定
商会代表会员利益参与政策制定, 为政府提供商业意见和建议。
商会会员发展与维护策略
会员发展策略
商会应制定会员发展策略,积极开展会员发展工作,不断扩大会员数量和覆盖领 域。
会员维护策略
商会应建立会员维护机制,通过定期走访、座谈会等方式,加强与会员企业的沟 通和联系,了解会员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商会品牌建设与推广策略
品牌建设
商会应加强自身品牌建设,提高会员企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中国商会发展史

中国商会发展史

中国商会发展史中国商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如下:古代行会组织的起源与发展:早期萌芽:我国行会组织起源很早,从 6 世纪末叶起,隋、唐、宋朝的市肆中已经有了“行”,行业组织为首者有“行头”“行首”“行老”之称,此时的“行”已具有商业行业和“工商业者组织”的含义。

明清壮大:明清时期,商业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经商人员不断增加。

为保护同业、同行或同乡的利益,他们或以同乡联合成立会馆,或以同业联合成立公所。

比如湖北黄陂制袜业公会、广东佛山制鞋业的福履堂和儒履堂等手工业行会组织,以及上海的钱庄、面粉、杂粮、呢绒等同业公所。

这些封建行帮具有垄断市场、排除自由竞争、保守排外、反对创新、控制市场等特点。

近代商会的产生:背景:1840 年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和商品的汹涌输入,引起了中国经济和市场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出现,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为商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诞生标志:1874 年即清朝同治末年,辽宁工商界成立了“公议所”,这是我国最早的商会组织雏形。

1902 年 2 月 22 日,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正式成立,这被普遍认为是中国人自己办的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商会。

全国范围发展:1903 年,天津成立了商务公所,同年杭州商会也成立。

1904 年 1 月 11 日,商部专就劝办商会奏请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此后各地商会纷纷建立。

1904 年 4 月 22 日,上海改称“上海商务总会”,1905 年天津成立“天津商务总会”,1906 年北京成立了“京师商务总会”。

民国时期商会的演变:商会改组:1911 年辛亥革命后,国民党政府和各地商界不承认由清朝委任的商务总会,纷纷改组成立总商会。

1912 年,上海、杭州分别改称“上海总商会”“杭州总商会”。

全国性商会机构成立:1914 年,上海召开了中华全国商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商会总机构——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

到 1915 年,国民党政府工商部设立“工商法规讨论委员会”,重新制定了《商会法》。

中国的商会溯源与历史发展

中国的商会溯源与历史发展

中国得商会溯源与历史发展协商汇2015年以来,随着国家社团民非组织得放开,全国各地商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得分分成立。

那么大家究竟对商会组织得宗旨、形式、职能及运作模式了解多少呢?本专题将为大家系统性得介绍中国商会组织得创立起源及国外商会组织得发展特点,以供各级商会学习借鉴。

一、中国商会得溯源与发展在西方近代商会产生之前,我国各地已有为数众多得商业行会与手工业行会。

据史料记载,我国得行会组织起源很早,上可追朔至西周、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从6世纪末叶起,隋、唐、宋朝得市肆中已经有了“行”,行业组织为首者有“行头”、“行首”、“行老”之称。

当时得“行”已具有商业行业与“工商业者组织”得含义。

从古代到近代,商会组织得形式如下:西周———肆据史载,中国得行会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得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前后。

从西周开始,我国手工业已经比较发达,分工也逐渐细化。

手工业、商业得发展,加上城市得出现与繁荣,产生了行会得萌芽,《论语》中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这里得“肆”,指得就就是中国最早得行会组织。

先秦时代———行这个时期得行会被称为“肆”,汉代称为“行列”、“市列”,隋唐代后则称为“行”。

据《中国史稿》记载:大都市经营同一行业得店铺增多,就产生了同行业得封建性组织———行。

行由行首或行头主持本行得事务,在行内负责贯彻有关官员与市场得规定,向政府交纳税收,办理与官府得交涉关系事项等。

封建政府则利用“行”这一特别得组织与“行”头加强对各行得控制。

手工业者与商人组成行会,一方面就是为了限制竞争,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应付官府得差遣,便于行会会员共同承担应尽得义务与分摊各会员应付得份额。

从官府来瞧,行会便于其统治与管理手工业、商业者,可以简便地有效率地通过行会征徭役、派官差与推行各种经济政策。

明代———商帮在明代以前,我国商人得经商活动多就是单个得、分散得,就是“人自为战”,尚没有出现具有特色得商人群体,也即有“商”而无“帮”。

商会的历史演变

商会的历史演变

商会的历史演变商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

在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商会组织,但已经存在着一些类似商会功能的机构和形式。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商业繁荣时期,一些行业会自发形成行会组织。

这些行会通常由同一行业的商人组成,旨在维护行业的共同利益,规范行业的经营行为,解决行业内部的纠纷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近代,商会在西方国家逐渐兴起。

工业革命的推动使得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和复杂,传统的商业组织形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于是,商会作为一种更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商业组织应运而生。

近代西方商会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商业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它们为商人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帮助解决商业活动中的各种问题。

商会通过收集和传播商业信息,促进贸易的发展;通过与政府沟通和协商,为商人争取有利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商会的理念和模式传入中国。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的时期,商会的出现为中国的商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的商会不仅承担了促进商业发展的任务,还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社会改革和政治活动。

在民国时期,商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商会在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抵制外国经济侵略、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当时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商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商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计划经济时期,商会的作用相对较小,商业活动主要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经济逐渐确立,商会的重要性再次凸显出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商会组织迅速发展。

各类商会如行业商会、异地商会等纷纷成立。

这些商会在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推动行业的发展、反映企业的诉求、加强与政府的沟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应改革开放大潮而生——中国国际商会

应改革开放大潮而生——中国国际商会

应改革开放大潮而生——中国国际商会作者:赵晓笛来源:《中国对外贸易》2019年第10期商会和行业协会,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沟通政企关系、协调企业行为、为会员企业提供信息和各类服务的经济组织。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政府司宏观调控,企业行微观经营,而商协会则居间发挥协调和服务的职能。

近代中国,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相适应,也曾经产生过一批行会和商会;但在上个世纪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时代,商协会失去了存在的土壤,随之销声匿迹。

改革开放之后,伴随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渐次发展,企业走向独立经营和发展壮大,企业对商协会的协调、服务的需求逐步增加,政府也需要商协会来做一些沟通政企的工作,于是商协会应运而生。

再者,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也呼唤商协会来沟通与国际工商界的关系,提供一些有关国际市场的信息和服务。

中国国际商会正是应我国改革开放大潮而生,并与时俱进,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成为我国排名前列的涉外商会。

中国国际商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设立阶段,二是加入国际商会(ICC)阶段,三是组建社团并独立运行阶段。

一、中國国际商会的设立中国国际商会的设立,依靠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贸促会)当时已有的商会资源。

因此,我们需要从中国贸促会发展商会功能说起。

1.中国贸促会代行部分商会职能中国贸促会成立于1952年,是全国性对外贸易投资促进机构。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没有与国际商界对应的商会组织,于是国家授权中国贸促会承担一些同各国商会打交道的涉外事务。

不过严格地说,中国贸促会当时仅是代行某些对外商会的职能,自身并不是商会。

2.中国贸促会第一次会员大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对外经营,我国企业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竞争,产生了建立各种性质的商会和行业协会的需要。

中国贸促会敏锐地觉察到这一重大变化,着手探讨把中国贸促会改造成对外商会的可能性。

1985年,中国贸促会着手修订《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章程》。

商会的需要和产生的背景

商会的需要和产生的背景

商会的需要和产生的背景
商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从明、清开始,中国的商品经济也从明朝开始,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会也就产生了,直到现在山东的聊城还有山陕会馆,那是历史的见证。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从商品经济发展以来,各个商家就有个统一组织的保护问题,有个利益的统一组织的维护问题,所以说商会是历史的发展产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也就是今天这个条件下,商会组织需不需要?实践证明仍然需要,而且更需要。

因为和明、清时期大的历史背景是不一样的。

明清时期属于封建社会,它的经济主体是农业---小农经济,商品经济是整个经济的辅助,不是经济的主体,而现在的商品经济是整个社会经济的主体。

因此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汪洋大海之中,各个经商的个体都是一个小舢板,等于千千万万个小舢板在汪洋大海之中航行,小舢板是扛不起大的风浪的,风浪一大就要翻船,这就需要把小舢板组织成一个联合舰队,这就是商会产生的背景,也就是它的需要性和产生的历史条件。

陵县工商联
2011.8.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商会溯源与历史发展协商汇2015年以来,随着国家社团民非组织的放开,全国各地商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的分分成立。

那么大家究竟对商会组织的宗旨、形式、职能及运作模式了解多少呢?本专题将为大家系统性的介绍中国商会组织的创立起源及国外商会组织的发展特点,以供各级商会学习借鉴。

一、中国商会的溯源与发展在西方近代商会产生之前,我国各地已有为数众多的商业行会和手工业行会。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行会组织起源很早,上可追朔至西周、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从6世纪末叶起,隋、唐、宋朝的市肆中已经有了“行”,行业组织为首者有“行头”、“行首”、“行老”之称。

当时的“行”已具有商业行业和“工商业者组织”的含义。

从古代到近代,商会组织的形式如下:西周———肆据史载,中国的行会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前后。

从西周开始,我国手工业已经比较发达,分工也逐渐细化。

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加上城市的出现和繁荣,产生了行会的萌芽,《论语》中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这里的“肆”,指的就是中国最早的行会组织。

先秦时代———行这个时期的行会被称为“肆”,汉代称为“行列”、“市列”,隋唐代后则称为“行”。

据《中国史稿》记载:大都市经营同一行业的店铺增多,就产生了同行业的封建性组织———行。

行由行首或行头主持本行的事务,在行内负责贯彻有关官员和市场的规定,向政府交纳税收,办理与官府的交涉关系事项等。

封建政府则利用“行”这一特别的组织和“行”头加强对各行的控制。

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一方面是为了限制竞争,另一方面是为了应付官府的差遣,便于行会会员共同承担应尽的义务和分摊各会员应付的份额。

从官府来看,行会便于其统治和管理手工业、商业者,可以简便地有效率地通过行会征徭役、派官差和推行各种经济政策。

明代———商帮在明代以前,我国商人的经商活动多是单个的、分散的,是“人自为战”,尚没有出现具有特色的商人群体,也即有“商”而无“帮”。

自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商品数量和品种的增多,在商业中具有“龙头”作用的行业在一些地区兴起,传统“抑商”政念的转变,商人队伍的壮大,商业竞争的激烈,以致在商业战线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喧闹局面。

最明显的是,在全国各地先后出现了不少商人群体———商帮,他们是驰骋于商界的一支支劲旅,操纵着某些地区和某些行业的商品贸易。

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

商帮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封建商品经济发展最后阶段的开始。

它的活动在商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商业史中,山东商帮、山西商帮、陕西商帮、洞庭商帮、江右商帮、宁波商帮、龙游商帮、福建商帮、广东商帮、徽州商帮等十大商帮,在明清300余年中,都是称雄逐鹿于商界的商人群体。

一个商帮,是一方经济势力的代表。

他们的活动,除与整个社会有一定联系以外,更主要的是影响一个地区的方方面面。

明清朝代———行会行会在宋代有了一个较大发展。

进入明清朝代,行会则因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文化领域,开始分别以行帮、帮会、会馆和会所等不同名目和组织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中。

这个时期各类行会的作用大致如下:(一)通过制订行规行纪,用对会员强制的办法,限制行业内部的竞争,同时抵制来自外部的竞争。

(二)举办周济同业人员的贫穷、疾病、养老、送老等福利事业。

(三)承接并应酬官府的要求,保证本业人员所能承担的最低限度的征役,努力抵制官府的过分剥削和欺压。

二、中国近代商会的发展中国真正的商会制度的建立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可以说是晚清变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最早向中国介绍西方商会,并呼吁中国政府和商人设立商会的是著名的企业家、思想家郑观应。

他认为,通过商会的形式连结官、商是一种好办法。

而建立商会应该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加以确认。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商会制度的建立实则有赖于清政府官方的强力推动。

清政府推动建立商会的目的在于:促进国家经济的振兴与加强对经济组织的管理。

清政府希望通过商会向官员阐述商人权利,同时传达政府政策并使这些政策被商人所接受。

1903年,在郑观应、康有为、张謇和一些清政府官员的呼吁下,清朝在中央各部之外新设立了商部,作为统辖农工商实业的最高管理机构。

商部成立后,其最早的活动就是促成商会的成立,全力推进全国各级商会的建立。

1904年,根据商部的意见,清廷谕令颁布了《禀定商会简明章程》和《商会章程附则六条》。

这项法律文件是中国早期商会成立的法律依据。

《禀定商会简明章程》共计26条,内容包括对商会宗旨的规定、商会的设立等。

它规定:商会应通商情,保商利,有联络无倾轧,有信义而无诈虞;同时要剔除内弊,考察外情,成为重商之脉络。

《章程》还规定:凡属商务繁富之区,不论系会垣、系城埠,宜设立商务总会;而于商务较次之地,设立分会,仍就省份隶属于商务总会。

《禀定商会简明章程》颁布后,第一个创立的商会是上海商务总会。

在随后的几年里,商会就发展为具有800个商会和分会的全国性网络,并成立了全国商会联合会。

在《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章程》中,商会的职能被描述为九个方面:调查商情;发展商业;振兴商穴;维持商务;辅助商政;议订商律、商税和议结对外商约;裁判商事;竞赛商品;其他商务。

从中国商会创立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早期商会从一开始便包含着民间和官方的二重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官府和商民之间的纽带和中介。

就商会与官方密切关系和其成员的社会地位而言,商会又多少带有半官方机构的意味,商会领导人和部分会员都具有准官僚的社会和法律地位。

所以中国的早期商会是当地工商界的主要代言机关,亦是政府对商人进行管理的重要凭借。

1928年,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被解散,代之而起的是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全国商会联合会,这一年成了中国商会正式加入国际商会的起点。

这个时期的商会表现形式为:鸦片战争后———同业公会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开始创办的近代工业,为中国第一回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

随着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工场作坊和以军火工业为代表的近代企业的涌现,社会也需求与之相适应的行业组织。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性质的同业公会相继在清末民(国)初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20世纪初在中国各地普遍开始成为“商会”。

1902年,上海出现了“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即后来的“上海商务总会”,辛亥革命后,经改组称为“上海总商会”。

民国时期———同业公会、商会同业公会在中华民国时期发展得很好。

中国各地区每个行业几乎都组织有同业公会,如1943年3月成立的“中国全国工业协会”,1946年成立的北平市商会,1947年依照国民政府《工商会法》,北平市商会划分出机器制造业、面粉制造业、印刷业、剥革业等17个工业公会,建立了“北平市工业公会”。

1948年上海市各工业同业公会也另行成立了“上海市工业会”,至上海解放,在工业会中有86个同业公会,在商业会下有215个同业公会。

解放初期的同业公会在恢复生产、建设新中国以及促进公私合营、抗美援朝中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三、新中国商会新中国诞生前夕,中共中央及领导人就着手对旧商会进行改造,并商议成立新商会等重大问题。

1949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西柏坡会见原苏共中央代表米高扬时就表示,准备成立工商联组织。

同年8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工商业联合会的指示》,提出“工商业以合并成立工商业联合会”的制度构想。

随后,许多市、县在新中国诞生后纷纷接收、改组旧商会和旧工业会,成立工商联。

1952年6月,中共中央批准并由中央统战部发出的《关于改组工商业联合会的指示》,明确了工商联及同业公会改组的方针和原则,确立了工商联的组成、性质、组织机构和任务,这是新中国诞生后,中共中央关于对待工商联的方针政策方面所发布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

同年8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47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工商业联合会组织通则》,并于8月6日公布施行。

1953年10月,全国成立了1955个各级工商联,同时,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也正式宣告成立。

到1954年底,全国各级工商联组织发展到2005个,占全国行政区划总数的86.6%。

1955年底,全国各级工商联组织发展到2032个,占全国行政区划总数的88%。

1956年10月,全国各级工商联组织发展到2116个,其中县工商联1928个,占全国2110个县份的91.4%。

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工商联组织的发展曾一度受到影响。

1957年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同意发布《关于继续发挥工商业联合会的作用的意见》。

文件指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工商联仍然需要存在,并且需要进一步发挥它的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此后,工商联按照《意见》精神调整、巩固和发展,至“文化大革命”前夕,全国县和县以上工商联仍有2070个。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工商联名存实亡,其组织瘫痪达10年之久。

解放后———工商联合会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政务院的指引下,各地相继成立了工商联合会,并着手整顿旧的同业公会,将同业公会作为团体会员参加工商联,但是工商联的各项工作都是通过这些同业公会贯彻执行的。

1953年,同业公会改为工商联领导下的专业组织。

这时的这种专业组织与原来的行会或同业公会相比就出现了两个变化:一是改变后的这种专业组织不再或基本不再具有代表本行业企业利益和要求的义务,而是逐渐形成代表工商联与这个行业进行联系的渠道;二是这种变化使参加工商联的同业公会只是以个人身份直接加入工商联,而不再作为团体会员开展活动。

1956年公私合营后,到1958年前后,作为私营工商企业的民间联合体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会演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商联组织逐步得到了恢复。

1988年11月30日,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工商业联合会章程》第1条首次规定,“中国工商业联合会是中国工商业界组织的人民团体,民间的对内对外商会”,赋予了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以中国民间商会的法律地位。

1991年上半年,有921个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已经恢复建立了工商联组织。

到1997年底,全国县及县以上工商联组织已发展到2925个,并建立了14076个乡镇分会或乡镇商会,形成了以行政区为基本单位、深入到基层的庞大组织网络。

1979年以后,随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承担的工作范围继续扩展,不断增设新的机构,增加工作人员,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他城市增设了分会和支会。

1986年5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在经过长期的筹备和吸收一大批企业会员、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新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章程》,选举了新的委员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