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FI及AFP培训讲义

合集下载

接种人员AEFI培训PPT课件

接种人员AEFI培训PPT课件

精选最新版ppt
30
化妆品皮炎
❖ 系由接触化妆品或染发剂后所致的 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皮炎;
❖ 病情轻重程度不等 ❖ 轻者 为接触部位出现红肿、丘疹、
丘疱疹; ❖ 重者 可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
甚至泛发全身;
精选最新版ppt
31
接触性皮炎
精选最新版ppt
32
化妆品皮炎
精选最新版ppt
33
化妆品皮炎
精选最新版ppt
12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 接触物通常为半抗原(hapten),当它
与皮肤表皮细胞膜的载体蛋白以及表皮 内抗原递呈细胞即Langerhans细胞表面 的免疫反应性HLA-DR抗原结合后,即形 成完全的抗原复合物。Lagerphans细胞 携带此完全抗原向表皮-真皮交界处移动, 并使T淋巴细胞致敏,后者移向局部淋巴
❖ 无机类 ❖ 酸类:硫酸、硝酸、盐酸、氢氟酸、铬
酸、磷酸、氯碘酸等 ❖ 碱类: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
碳酸钠、氨等 ❖ 金属元素及其盐类:锑和锑盐、砷和砷
盐、重铬酸盐、氯化锌、硫酸铜等
精选最新版ppt
5
常见原发刺激物
❖ 有机类 ❖ 酸类:甲酸、醋酸、石炭酸、水杨酸、
乳酸等 ❖ 碱类:乙醇胺类、甲基胺类、乙二胺类
21
接触性皮炎
精选最新版ppt
22
接触性皮炎
精选最新版ppt
23
接触性皮炎精选最新版ppt来自24接触性皮炎
精选最新版ppt
25
接触性皮炎
精选最新版ppt
26
接触性皮炎
精选最新版ppt
27
接触性皮炎
精选最新版ppt
28
接触性皮炎

AEFI及AFP培训讲义

AEFI及AFP培训讲义

定义: AEFI是指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一般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1)局部反应:主要包括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

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 )、中反应( 2.6 ~ 5.0cm )和强反应(> 5.0cm )。

(2)全身反应:主要包括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

发热按腋温分为轻度 ( 37.1 ~ 37.5℃)、中度( 37.6 ~38.5℃)和重度(≥38.6℃)。

处理原则:( 1 ) 一般不需特殊处理,较重者可用热毛巾热敷。

但痘苗、卡介苗接种后局部反应则严禁热敷。

(2)种痘及卡介苗后局部溃破可涂龙胆紫,预防感染。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处理原则: 1.晕厥(晕针):一旦发现小儿出现晕针,应马上使其平卧,保持安静,并喂以热水或糖水,即可缓解。

严重者数分钟后仍不见好转,可注射氟美松4mg 或0.1% 肾上腺0.3~0.5ml并严密观察病人BP、T、 P、 R的变化,同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

2.过敏反应:由于接受疫苗注射而引起的一类变态反应,包括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阿瑟氏反应、血管性水肿等。

a.过敏性皮疹:处理方法,口服抗过敏药物。

b.过敏性休克:处理方法,患者立即平卧,头部放低,氧气吸入,皮下注射 1:1000 肾上腺素0.5~ 1ml ,必要时可重复注射。

血压下降时可用去甲肾上腺素 1~2ml 加入葡萄糖盐水中静滴。

c.过敏性紫癜:处理方法,早期可用大剂量激素,同时口服抗过敏药物,同时使用止血药物和维生素。

AEFI及其防范PPT课件PPT39页

AEFI及其防范PPT课件PPT39页
● AEFI的应对技巧
● AEFI的处理流程 ● AEFI的沟通技巧
第11页,共39页。
AEFI的因果关联判断步骤
● 第一步:澄清临床诊断
● 预防接种资料
● 临床资料
• 了解病人的既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史、 既往健康状况(如有无基础疾病等)、 家族史、过敏史
• 掌握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及有关的实 验室检查结果、已采取的治疗措施和效 果等资料。
2
第3页,共39页。
AEFI的原因
接种对象不当 禁忌症掌握不严 接种部位途径不正确 接种剂量、剂次过多
疫苗毒株 疫苗纯度与均匀度 疫苗生产工艺 疫苗中的附加物
误用与剂型不符的 疫苗或稀释液
疫苗运输储存不当
环境 (使用因素)
AEFI
疫苗 (本质因素)
污染外源性性因子 疫苗制造中的差错
使用时未检查或摇匀 不安全注射
● 呼吸衰竭者用呼吸系统兴奋剂(如洛贝林、可拉明等)
● 吸氧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第18页,共39页。
过敏性皮疹
异常反应
是对疫苗成分过敏引起的,最常见是皮疹、荨麻疹和过敏性紫癜等
皮疹
下肢散在豆大、略带 纺锤形红色风团样丘
疹,有的为淡红色较 硬丘疹,搔抓后成风
团样肿大。
荨麻疹
接种后数小时以至数日发
生,大小不等,色淡红或
免疫复合物,并证实抗体滴度及免疫复合物水平与血小 板计数及生存时间的长短呈负相关。
2. 免疫因素的参与可能是ITP发病的重要原因
● 因为常在病毒感染后2~3周发病,且患者血清中大多数
存在血小板表面包被抗体(PAIgG)增加,引起血小板被吞
噬细胞所破坏。
● 而抗体的产生一般需2-3周。 近年的研究均支持

新冠病毒疫苗AEFI临床处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医院感染控制专家课堂培训课件)

新冠病毒疫苗AEFI临床处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医院感染控制专家课堂培训课件)
合判断和处理,必要时嘱其到医院就诊(严重情况时呼叫 120 )
重视接种对象的反馈情况
凡离开接种点后出现以下情况,均应嘱其及时到医院就诊 (必要时呼叫 120 )
– 头晕、头痛 – 胸闷、呼吸不畅、气促 – 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腹泻 – 肌肉酸痛、肌无力、严重疲乏 – HR60 或> 100 (次 / 分)、血压≥ 160/100 或≤ 90/60 ( mmH
、适时转诊至市级定点医院
接种前准备
接种疫苗前,应检查
– 检查包装是否完好 – 批号、生产日期和失效日期 – 确保产品外观正常,无变色、无降解等问题 – 注射用具包装完好、无污染
疫苗接种对象状况
– 是否空腹 – 是否有不适 – 是否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等…
免疫接种后不良事件
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
罕见 AEFI
疫苗所致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反应(发生率极低!)
– 头痛、眩晕、抽搐、瘫痪、脑病、 Guillain-Barre 综合征、急性 横贯性脊髓炎、颅部神经病变等
– 接种百白破疫苗后急性神经系统病变的发生率为 1/14 万 – 注射乙型脑炎疫苗后急性散播性脑脊髓炎的发生率低于 1/100 万
罕见 AEFI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 )
– 心理因素引起的以精神症状为主的反应性症候群 – 在群体中发生,则称群发性癔症或流行性癔症
群体性癔症
– 在一个特定的群体中,由于接受了同一种“刺激因子” (如接种同一种疫苗等),由于个别人出现躯体异常 不适发生反应,而导致一批人同时或先后发生类似的 连锁反应
g) – 咽痛、严重皮疹 – T≥39℃ 和(或)发热持续不退 – 其他应当到医院就诊的情况

AFP培训课件[][可修改版ppt]

AFP培训课件[][可修改版ppt]

主动监测
AFP监测流程
发现 报告 调查
采样
随访
就诊
谁来报告?何时报告?向谁报告?
临床医生发现AFP病例后,立即向本院负责 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人员电话报告;
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人员在6小时内以最快的 方式报告到当地县级CDC。
如果医生怀疑为脊灰,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员2小 时内报告到当地县级疾控机构。
AFP病例报告发 病 率(/10万)
报告48小时内 调查率(%)
14天内双份粪便 标本采集率(%)
AFP病例随访表 75天送达 省CDC率(%)
0.37
71
24
16
0.98
79
48
39
1.51
98
75
60
1.37
99
83
67
1.57
99
87
78
中国应对脊灰突发事件
1994年
中国最 后一例 脊灰野 病毒引 起病例
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AFP包括哪些疾病?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
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
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发现 报告 调查
采样
随访
就诊报告
AFP是什么?
急性软瘫(急性迟缓性麻痹)∨
慢性的× 硬瘫×
监测定义:
是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 例,
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和不能 排除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急性迟缓性麻痹(AFP)医护人员培训

急性迟缓性麻痹(AFP)医护人员培训

规 范 的 采 送 样
采样时间、样本量、 送检、送检表
急性迟缓性麻痹(AFP)医护人员培训
➢[脊灰疫苗相关麻痹型病例 ] VAPP
➢ 常见一些免疫缺陷儿童(发生率约为1/几十万~ 1/几百万剂OPV) 1 . 服苗者疫苗相关病例 (1) 服用活疫苗(OPV,多见于首剂服苗)后4-35天
内发热,6-40天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无明显感觉 丧失,临床诊断符合脊灰炎。 (2)麻痹后未再服用脊灰炎活疫苗,大便标本只分离到 脊灰炎疫苗病毒者。 (3)如有血清学检测脊灰炎IgM抗体阳性,或中和抗体 或IgG抗体4倍以上增高并分离到的疫苗株病毒型别一 致者,则诊断依据更为充分。
急性迟缓性麻痹(AFP)医护人员培训
所谓AFP(急性弛缓性麻痹)是指突然出现(急性
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体的软瘫,即肌张力减
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生理反射阴 性,进一步开展肌电生理检查有变性反应,下运动 神经损伤为主的病例。
急性迟缓性麻痹(AFP)医护人员培训
综合诊断标准,脊髓灰质炎的诊断要点如下: 有发热,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麻痹肢体累及多个肌群, 程度不同,呈不对称性,近端肌群麻痹为主,麻痹后3天内达到高峰, 出现肌肉萎缩,(麻痹后期) 无明显感觉障碍;一些婴幼儿体征表现不明显 有病原学(病毒分离阳性)或/和血清学支持; 排除其他临床疾病。
急性迟缓性麻痹(AFP)医护人员培训
外包装
冷 藏 运 输 箱
急性迟缓性麻痹(AFP)医护人员培训
急性迟缓性麻痹(AFP)医护人员培训
问题: 1.采样瓶不规范; 2.标签不规范; 3.样本泄露; 4.样本量不足; 5.送检不规范
样本瓶袋
标准化采样器材
样本瓶
标签

AEFI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河南培训讲课稿

AEFI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河南培训讲课稿

市 疫苗均匀度较差,反应增加
级 免 规 培
均匀度差:在生产过程中,如果菌团研磨不均匀,含菌数多少不一, 均匀度较差,接种后的局部反应也随之增多。如卡介苗菌团研磨不 均匀,含菌数多少不一,接种局部反应、淋巴结肿大或化脓增多


河 疫苗本身的因素-非特异性蛋白


“ 5
疫苗的纯度
3
非特异性蛋白抗原成分
56001
40
市 WHO/NRA评估
40000

免 20000 规
10152
21968
20

1932
2947

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0 2013 年

AEFI报告例数
报告县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CDC

AEFI定义



5
3 4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 Following Immunization,简称AEFI) AEFI
行 《监测方案》定义: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
动 计
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5
3
4

AEFI的发生原因












AEFI的发生原因



5 3
疫苗本身的因素

AEFI、AFP、麻疹培训

AEFI、AFP、麻疹培训
17
(2)禁忌证掌握不严
• 禁忌证
– 如果机体某些反应性不正常或处于某种病理或生理状态, 接种疫苗后可能对机体带来某些损害,甚至引起严重的 异常反应。
• 违反任何禁忌证都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发生概率及反 应严重程度随疫苗种类、禁忌证的性质而异。
– 违反特殊的禁忌证比违反一般禁忌证危险要大
– 禁忌证可能没有明显的体征表现,特别是处于某些传染 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的病人,以及有过敏史者往往不易 发现。
接种剂量和次数过多
误用与剂型不符的疫苗或稀释液
疫苗运输或储存不当,使用时未 检查或使用中未摇匀
精神因素
不安全注射
16
1、疫苗使用因素
(1)接种对象不当 • 不同疫苗有不同的接种对象,对象选择不当,容易导致反
应的发生。 – 成人或较大年龄儿童一般不主张注射儿童用的吸附白
喉疫苗,除非锡克试验证明无白喉免疫力;或用成人 型白喉疫苗予以注射,否则可能发生较重反应。 – 百日咳仅6岁以下儿童接种,以防发生异常反应 – 年老体弱或重度衰弱的人,不主张接种各种疫苗,否 则易发生晕厥,或因接种反应引起其他原有疾病发生。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第十条
11
AEFI的报告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儿童监护人姓名、 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的时间和 人数、主要临床特征、初步诊断和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 告人、报告时间等。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者引起 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 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 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局部过敏性反应(Arthus反应) 、 血管性水肿 • 多发性神经炎 • 接种卡介苗后淋巴结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EFI培训讲义
一、AEFI相关知识
定义:AEFI是指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AEFI分类及处理原则
1.一般反应
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一般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1)局部反应:主要包括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

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应(2.6~5.0cm)和强反应(>5.0cm)。

(2)全身反应:主要包括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

发热按腋温分为轻度(37.1~37.5℃)、中度(37.6~38.5℃)和重度(≥38.6℃)。

处理原则:(1)一般不需特殊处理,较重者可用热毛巾热敷。

但痘苗、卡介苗接种后局部反应则严禁热敷。

(2)种痘及卡介苗后局部溃破可涂龙胆紫,预防感染。

2.异常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处理原则:1.晕厥(晕针):一旦发现小儿出现晕针,应马上使其平卧,保持安静,并喂以热水或糖水,即可缓解。

严重者数分钟后仍不见好转,可注射氟美松4mg或0.1%肾上腺 0.3~0.5ml并严密观察病人BP、T、P、R的变化,同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

2.过敏反应:由于接受疫苗注射而引起的一类变态反应,包括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阿瑟氏反应、血管性水肿等。

a.过敏性皮疹:处理方法,口服抗过敏药物。

b.过敏性休克:处理方法,患者立即平卧,头部放低,氧气吸入,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ml,必要时可重复注射。

血压下降时可用去甲肾上腺素1~2ml加入葡萄糖盐水中静滴。

c.过敏性紫癜:处理方法,早期可用大剂量激素,同时口服抗过敏药物,同时使用止血药物和维生素。

d.血管神经性水肿:处理方法,局部用热敷,同时应用抗过敏药物.
3.疫苗质量事故
疫苗质量事故是指由于疫苗在生产过程中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我们在接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使用有效期范围以内的疫苗。

4.实施差错事故
实施差错事故是指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因此,我们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等,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5.偶合症
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处于某种疾病潜伏期或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或者,
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分为偶合、诱发、加重原有疾病三种情况。

偶合症与疫苗无关,不属于异常反应。

常见的偶合症有急性传染病、内科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婴儿窒息或猝死。

鉴别处理原则:接种灭活疫苗,不可能引起相应疾病;接种活疫苗,需结合临床资料、病原学及其他检查;原因不明或多因素,由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诊断;明确偶合症诊断后,向受种者耐心解释。

6.心因性反应
心因性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反应。

这一类反应不是疫苗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精神或心理因素所致,多发生在儿童集中的场所,属群体性反应。

病人的临床表现与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不符,大多属于神经官能性反应。

各种症状在睡眠和注意力转移后减轻,预后良好。

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如丧失知觉,促其苏醒,苏醒后酌情给予镇静剂,暗示治疗、物理治疗,尽可能在门诊治疗。

接种过程应尽量避开受种者的视线,避免不良的语言暗示。

减少注射时的疼痛和出血,可以显著地减轻受种者的紧张情绪,必要时应采取坐位接种,可大大减少这种反应的发生。

AFP监测培训讲义
1.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2.高危病例:小于5岁、OPV少于3次或不详、未采或未采到合格粪便标本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3.卫生部规定14类病种作为AFP病例进行报告:
(1)脊髓灰质炎(脊灰);(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多神经病、原因不明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软瘫、高钾性软瘫、正常钾钾软瘫); (10)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或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或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4.病例的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在发现AFP病例后,城市需在12小时、农村需在24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到当区
疾控中心。

报告内容包括:发病地点、家长姓名、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麻痹日期、临床初步诊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