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导演艺术风格分析研究
试论陆川电影作品的思想风格

一
换取 大量 的金钱 。两者 在道德与现 实 、金钱 与理想中的不 同
本文将结合 电影 《 寻枪 》和 《 可可 西里 》主要 从 主题 、人物 抉择 。陆川通过 真实 、客 观的表现 手法和悲剧 的效果带给观
众深 亥的思考 ,让 观众反省 人类 自身的道德行 为和思考社会 0
李小萌念 念不忘 ,这是导致 她不满婚 姻生好 莱 坞 的英雄 主 义 电影 多倡 导人 的责任 ,如 《 蜘 着马 山的婚姻危机 ,表现在 夫妻之 间不信任 ,生活不和谐 。 蛛侠 》,体 现在那 句经 典 台词 “ 当你 的力 量越 大 ,你 的责 对于儿子 ,马 山缺 少关怀 ,只会用 打骂的方式教 育儿子 ,儿 任也越大 ” (《 蜘蛛侠 》 )。另有 《 蝠侠 》 ,保护市 民、 蝙 子怕他但 不尊重他 。马 山某 天起床发 现 自己的配枪 丢失 了, 与邪恶斗争 的侠 义精神也 体现 了个 人 的责任感 。 《 寻枪 》讲 疯狂地从 阁子跑到楼 下 ,把 家里翻 了个 遍 ,看见儿 子不对劲 述 的 是 警 察 马 山 寻 回丢 枪 的 故 事 。 马 山 寻 枪 一 来 为 了个 人 尊 儿就 马上 追出去 ,把儿子 书包里的东 西全倒 出来搜查 ;回到
导演陆川出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毕业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或许是从小受环境氛围的影响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也看到他对警察军人等有着情意结散发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提倡男人要具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影钡天地
试论 陆川 电影作 品的思想风格
刘付 娟 广 州康 大职业技 术学院 广 东广州 5 16 13 3
摘要 :陆川 《 寻枪 》、 《 可可 西里 》、 《 南京 !南京 !》等 电影在 中国影 坛取得 了骄人 的成绩 ,并 引起 了国际影坛的关 注。本文将从 电影的题材、主题 、人 物形 象塑造和矛盾冲 突等方面讨论陆川 电影的思想风格 。 关键词 :陆川 电影 ; 《 寻枪 》; 《 可可西里 》;思想风格 2 0 年 ,陆川 的处女 作 《 枪 》令 国 际影坛 惊艳 ,他 的延续和家 人的生存 。巡山 队员 在没编制 、没武器 、缺少人 02 寻 的第二部 电影 《 可可西 里 》 ( 0 4 ),有评论 家认为它是 员 、没人支 持、没工资 和经费 的情 况下依然 自愿守护藏羚羊 2 0年 “ 十年来 看过 的最 好 的 中国 电影 ” ,甚 至有评 论 家提 出 : 的安 全 ,不侵艰 辛 、置 生死度外 。与盗猎分 子展开激烈 的斗 “ 可 可西里 》这 部 电影 是 中 国电影 美学 的革 命 ” 。 《 《 南 争 ,具有崇高的理想 ,高尚的 品质 ,顽强的斗志 。影片 中, 当
陆川导演《可可西里》影片分析

信仰的力量与生命的价值——影片《可可西里》人物分析影片《可可西里》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在都市题材大行其道的今天,这部电影显得孤独、冷清,它打破了商业电影的虚幻缥缈,让最原始、最野性的内容呈现在观众面前。
就如电影中天葬的宗教仪式那样神圣,导演陆川让观众感受到了静默之中生与死的价值与信仰的崇高力量!这是一部关于殉道者赴死的影片,而死亡来的都是那么的悄无声息。
影片一开始队员强巴就牺牲了,而强巴的死是突然性的,因为盗猎分子的口气是那么的普通、寻常,原有的对于电影中坏人形象的印象,那种凶狠狡诈,集万恶于一身的罪恶形象一瞬间被动摇了,影片平静的记录着发生的事情。
对于死亡,影片并没有重彩浓妆的描绘,发生的如此突然,哀悼仪式也似乎成了一种形式,因为这一切与可可西里那恶劣的环境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这部片子打破了人的幻想,由于它太接近于真实,所以才显得那么残酷。
片中几乎没有给出观众任何对于道德衡量的尺度,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是为了生存而生存的,除此之外,就是信仰。
《可可西里》中的英雄不再是理想中的侠之大者,替天行道,惩恶扬善,而变成了荒诞的现实境遇中的放逐者。
日泰,还有那些巡山队员,他们用生命和激情在呵护着他们的精神家园,但同时他们又在靠卖皮子、开罚单维持着生存,理想主义的英雄形象在法律和道德的交错中日趋模糊。
日泰是整个片子的灵魂人物,而他也基本上是一个反常规的英雄,这样的一个人物在塑造上是丰满的,可是也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悲剧。
值得回味的是这部影片的结尾,没有激烈的枪战,一共只开了3枪,而且第一枪是那么的突然,突然到观众连开枪人的脸都没有看见。
这个本片的高潮点也是用冷处理的方式完成的:日泰倒在地上,全景风沙大作,特写日泰的脸,一个很长的特写,镜头内部除了风沙掠过没有任何变化,听不到呼喊和哭泣,只有悲壮和冰冷。
使观众真切感受到了在理想主义与严峻现实之间发生的冲突与挣扎,这种结尾短而有力,回味无穷。
相比较于日泰而言,刘栋更使观众感到一点生机。
论陆川电影的风格创造

论陆川电影的风格创造潘源内容提要电影导演陆川在十余年的电影创作中,以独具特色的风格享誉海内外。
陆川影片的叙事策略、造型语言、风格特色及创作理念,在求索中创新、积淀中腾跃,将综合化与个性化结合起来,沿着当代整体综合美学的方向,在市场化大潮中探求一条有别以往的文化价值建构之路。
陆川的电影实践启示当代中国电影的创作并非只能照搬好莱坞的“类型化”或复制某一单纯模式,完全可以使自身的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时代性以及创作者的个性,在“类型混合”与“风格融合”的复合项中,取得支配地位,创造出新的类型和新的风格。
2002年,随着陆川编导的《寻枪》中主人公马山在银幕上笑着站起,宣示了中国电影人群落中又一跋涉者的崛起。
2004年、2009年,陆川又相继编导《可可西里》和《南京!南京!》,其史诗影片《王的盛宴》也于2012年11月公映。
十余年的电影路,他先后斩获近四十项电影大奖,以其独具特色的电影风格征服了电影界和广大观众。
法国电影家弗朗索瓦·特吕弗曾说:“电影的价值取决于导演的价值。
”①陆川与其电影的关系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一、叙事视点:多元的抉择电影具有记录和还原物质现实的功能,但经过创作者的创造性运用,所生成的文本不再是经验世界的复制或自然的摹本,而是通过主观和客观相融合而产生的艺术作品。
故此,电影凭借声、画所承载的内容和意义,亦即所谓的意象或符号来实现其特有的文化价值。
其中,恰切的叙事策略,特别是视点的确立与视角的选择,是创作者风格印记的深入表现,也是引导观众透过影片意象之“象”获取意象之“意”的重要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陆川电影的风格化创造和独特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叙事视点的主观性、多元化特征。
陆川从影伊始,在独立编导第一部影片《寻枪》时,便致力于所谓的“主观的电影”②。
该片109文艺研究2015年第8期以主观化视点为基础,进而形成主、客观视角并置的叙事结构。
在主观视点中,主人公马山的视点成为主导,通过他的眼睛和心灵,展现了一个刑警“丢枪”之后面临的现实生活及内心世界,并以“寻枪”过程作为线索,结构全片,借助心理活动推进叙事的运转。
《百战经典 (2006)》影评

引言《百战经典》(2006)是一部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历史题材电影,由著名导演陆川执导,汇集了众多实力派演员参与演出。
它描绘了一段壮烈而英勇的抗战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极端艰苦条件下顽强抵抗外敌的精神风貌,还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和复杂的角色塑造,传达出深刻的社会意义与思想内涵。
电影概述《百战经典》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对抗日军侵略者的斗争为主线。
该片集中展示了从1937年到1945年间发生的重要战役,包括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以及徐州会战等历史事件,并通过虚构的主角——一位年轻的战士小张(张涵予饰)的经历串联起这些真实的历史时刻。
影片在叙事上采取了多种视角交错的方式。
一方面从宏观层面展示了整个抗日战争的壮阔画卷,另一方面又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普通士兵和民众的生活状态与心理变化。
电影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逼真的场景再现了那段特殊年代里人们所经历的各种苦难、牺牲以及奋斗。
影片的主要角色及演员表现小张是一位刚加入八路军的年轻战士,他起初充满热血和理想,但在残酷战争环境中逐渐成长,并学会了生存技巧。
他的形象塑造十分立体化:从一个不谙世事的新兵蛋子成长为一位机智勇敢、富有责任感的老练士兵。
影片中还出现了许多其他重要角色,包括小张的老班长(王庆祥饰),他是部队中的老资格战士,在战场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小张提供了宝贵指导;还有李大民(刘烨饰)是八路军某部的连长,他聪明机智、勇敢无畏,带领队伍屡次战胜敌人。
影片的主题与核心思想《百战经典》的核心主题在于对人民抗日战争精神的颂扬。
影片通过描绘普通士兵和民众在极端条件下顽强抵抗外敌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抗争意志,并强调了团结一致、共赴国难的重要性。
影片的艺术表现与技术手法导演陆川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来增强电影的表现力。
首先是场景设计方面,《百战经典》通过精心再现历史环境和细节,为观众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其次是叙事结构上的创新,在影片中采用了非线性叙述方式,并结合了多个视角交叉呈现的方式,使得剧情更加丰富多样。
以探索的精神制造影像——陆川电影作品评析

以探索的精神制造影像——陆川电影作品评析作者:孙静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1期摘要:《寻枪》《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王的盛宴》4部独立制作的电影成就了陆川导演的作品风格与地位,从影12年的经历一以贯之地彰显着陆川对电影的态度——那就是以探索的精神制造影像。
陆川电影的探索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故事的主题挖掘,对人物形象的选取和塑造以及对影像的制作技术的追求上。
我以为以其影像作品的叙事风格及视听形态,已经具有实验、前卫和新颖独特的电影元素,而这些是和他对电影的深入探索分不开的。
关键词:探索的精神;主题挖掘;人物形象的选取;影像的制作技术中图分类号:G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58-02作的电影成就了陆川导演的作品风格与地位,从影12年的经历一以贯之地彰显着陆川对电影的态度——那就是以探索的精神制造影像。
陆川电影的探索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故事的主题挖掘,对人物形象的选取和塑造以及对影像的制作技术的追求上。
我以为以其影像作品的叙事风格及视听形态,已经具有实验、前卫和新颖独特的电影元素,而这些是和他对电影的深入探索分不开的。
在电影圈内有着“陆慢慢”之称,以精雕细刻为美名的“第六代导演”陆川,从十年前电影《寻枪》的一鸣惊人;到纪实风格电影《可可西里》被国际电影届所瞩目;到凝聚历史还原真实喜获多个国际大奖的《南京!南京!》;再到刚一播映就引起争议和关注的《王的盛宴》,4部独立制作的电影成就了陆川导演的作品风格与地位,彰显着陆川对电影的态度——那就是以探索的精神制造影像。
陆川读研时的毕业论文,名为《体制中的作者:新好莱坞背景下的科波拉研究》,其中写道:所谓体制中的作者就是那些在创作过程中保持对体制的尊重,在充分利用体制内提供的资源(类型和电影机制)的同时将对体制的尊重转化为作者的自觉,并且能执著地在表达中始终关注文化命题的作者。
不难发现,写于15年前的论文,恰是支撑陆川践行至今的电影制作理念。
浅析《可可西里》的艺术特色

评影片《可可西里》的艺术特色影片《可可西里》的导演陆川给了观众一次体味信仰、感悟生命的机会。
作为一部优秀的影片,《可可西里》不仅有震撼人心的影像、更有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悲壮、苍凉的藏族民歌为影片《可可西里》奠定了悲壮的基调。
同时,影片通过夹杂着藏语和普通话的真实温情的人物语言,向观众展现了可可西里巡山队员为保护藏羚羊而发出的充满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心声。
以下从影片的声音语言、背景音乐、人物形象塑造、蒙太奇组接等方面简述《可可西里》的艺术特色。
《可可西里》中,人物语言的独特运用,不仅塑造了巡山队员为主体的生动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还体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变化性,使整个影片具有了真实感。
巡山队长日泰语言不多,说话简洁、耿直,是个感情不外露的人,他面对死亡也保持一种沉着、豁达的态度。
当日泰面对着盗猎分子的十几杆枪时,他没有求饶,更没有退缩,而是用霸气、强悍的正义语言来保卫可可西里的藏羚羊。
日泰嘴里偶尔也会说出几句脏话,但并没有损毁他的英雄形象,反而更符合日泰这个自发保护藏羚羊组织者的身份和霸气,使影片更加真实,更具有说服力。
当然,日泰的语言也有很感性的时候,其他三个队员被留在雪山等待救援,日泰对尕玉说,希望不要下雪,千万不要下雪。
这表达出日泰对队员们的担心,但他并没有直接将感情表露出来,而是用内敛、含蓄的语言表明了自己的担心。
日泰霸气、冷酷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英雄形象。
“你使干什么的?”“青海师大毕业的学生。
”“你应该去做个老师。
”“干这个有意思。
”……这一系列对话,是北京记者尕玉与巡山队员伊西之间的交流。
伊西朴实、真挚的语言表现出他对可可西里这片土地的热爱和他的人生追求。
影片通过伊西和尕玉的对话突出了这样一个以奉献为人生要义,放弃舒适生活的大学生形象。
马占林的语言也颇具特色,他总是话多且罗嗦,在马占林等盗猎分子被捕被看押时,马占林要求最多,闲话最多。
从他的话语内容和说话风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老人迫于生存威胁而成为藏羚羊杀戮者帮凶的无奈、可悲、可怜。
陆川导演艺术风格的分析研究

陆川导演艺术风格的分析研究陆川导演艺术风格的分析研究【摘要】作为“新生代导演”的陆川属于中国的“第六代导演”。
本文重点对其执导的四部电影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试图从他的创作理念,作品创作表现的方方面面总结出这位新生代导演的创作风格。
以期对我国电影创作现状进行初步的梳理,也给相关的一些从业者和学习者一些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陆川导演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I2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陆川导演按年份划分属于“第六代导演”,但自称为“新生代导演”。
陆川出道十二年,共有电影作品四部,曾担任《黑洞》和《情不自禁》的编剧,他和其他“第六代导演”一样,重在表现人物内心情感,重在精神力量。
2002年的《寻枪》表现了一个丢枪警察内心的不安和焦虑,超现实主义中包含着黑色幽默;2004年的《可可西里》写实化的影像风格突出了可可西里环境的恶劣和对生死的探索;2009年的《南京!南京!》重现了南京大屠杀这段所有中国人心中不可忘却的历史;2012年的《王的盛宴》走心理悬疑路线,以刘邦的视角讲述了英雄间的博弈。
陆川的前两部电影受到了一致好评,但在后两部电影中受到诸多争论,在《可可西里》给观众留下强烈纪实风格的他在《南京!南京!》和《王的盛宴》中却在某些方面主观化了历史,在《南京!南京!》里甚至被称为爱国投机分子。
正如陆川所讲“我只关心我的电影在精神是不是独立的”,他在电影中质疑人生,质疑历史,甚至质疑作品的精神品格,他认为这个时代已经从一个盲从的时代走入一个质疑的时代,质疑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但不管怎样,我们从他为数不多,题材不一的电影作品中还是可以提取到陆川导演的风格特质。
画面特点陆川的作品画面大多干净利落,且镜头富有冲击力和意义。
如《寻枪》的主要风格是一种黑色幽默。
其中马山的老婆一开始倒着看这个镜头,给人一种异样的黑色感觉。
其中所有的景色拍摄都是横平竖直,以某个景物为中心,在马山和陈军回忆婚礼的人员座位时,以一棵参天大树为中心,左边蹲着陈军,右边蹲着马山,隔着一定的距离,左边的房屋和右边的房屋高度相平,与湛蓝的天交相辉映,更加突出了中国传统的对称美感。
关于陆川电影

关于陆川的电影纵观我国影坛,一线导演,尤其是观众熟知的那几位导演,他们在票房上的力量一直都是毋庸置疑的。
可是数来数去,被人们所熟知并称得上有号召力的导演却就那么几位,已近花甲之年的张艺谋、陈凯歌等人牢牢地占据着每年的排行榜榜首。
优秀导演人才的青黄不接,已经关系到了我国电影的未来发展。
近年来渐渐浮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几位年轻导演的票房号召力与上面提到的几位前辈相比,弱了许多。
不过,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2009年的陆川与宁浩的异军突起,以及他们在各自影片中所流露的艺术特色,让大陆观众们感到了希望。
两位导演同样受到市场的关注,但其电影创作的特色都体现了很大的不同。
虽然一开始走的是类似于贾樟柯的追求电影节认可的艺术片道路,宁浩的成功却是在向模仿创新的类型片道路的转型后实现的。
而陆川不同,他虽然流露出了尊重体制的意愿,但仍然在其电影中流露出了一种强烈的艺术表达欲望。
加上他在艺术创新上的不断追求,陆川从新生代导演中脱颖而出,更多的得到了观众的认识。
从2001年的《寻枪》,2004年的《可可西里》,到2009年的《南京!南京!》,接近十年的时间里,陆川的这三部作品都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其中所体现的出的美学追求,也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新的艺术道路。
从我国电影艺术的发展上看,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毕业的陆川的创作所代表的方向无疑是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的。
虽然只有三部作品面世,但从这三部作品所体现的他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以及他那强烈浓郁的导演情怀都为中国电电影界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一.起步于《寻枪》的焦虑作为导演陆川的处女作,《寻枪》是一部体现了强烈个性化和主观性的电影。
故事发生地点是南方边陲小镇,贯穿影片始终的就是那狭窄压抑的紧迫感。
在“悬疑”的外衣之下,陆川将蛛丝马迹的细微暗示隐藏的很深,同时在片中融入了当代许多电影的重点话题---情感的展现。
夫妻真情,父子亲情,以及哥们友情等情感在故事的推进过程中一一表露。
这样多层次、多角度的情感安排,既满足了观众的感性共鸣,又符合了当代电影人文关怀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川导演艺术风格的分析研究
【摘要】作为“新生代导演”的陆川属于中国的“第六代导演”。
本文重点对其执导的四部电影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试图从他的创作理念,作品创作表现的方方面面总结出这位新生代导演的创作风格。
以期对我国电影创作现状进行初步的梳理,也给相关的一些从业者和学习者一些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陆川导演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i2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陆川导演按年份划分属于“第六代导演”,但自称为“新生代导演”。
陆川出道十二年,共有电影作品四部,曾担任《黑洞》和《情不自禁》的编剧,他和其他“第六代导演”一样,重在表现人物内心情感,重在精神力量。
2002年的《寻枪》表现了一个丢枪警察内心的不安和焦虑,超现实主义中包含着黑色幽默;2004年的《可可西里》写实化的影像风格突出了可可西里环境的恶劣和对生死的探索;2009年的《南京!南京!》重现了南京大屠杀这段所有中国人心中不可忘却的历史;2012年的《王的盛宴》走心理悬疑路线,以刘邦的视角讲述了英雄间的博弈。
陆川的前两部电影受到了一致好评,但在后两部电影中受到诸多争论,在《可可西里》给观众留下强烈纪实风格的他在《南京!南京!》和《王的盛宴》中却在某些方面主观化了历史,在《南京!南京!》里甚至被称为爱国投机分子。
正如陆川所讲“我只关心我的电影在精神是不是独立的”,他在电影中质疑人生,质疑历史,甚至质疑作品的精神品格,他认为
这个时代已经从一个盲从的时代走入一个质疑的时代,质疑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但不管怎样,我们从他为数不多,题材不一的电影作品中还是可以提取到陆川导演的风格特质。
画面特点
陆川的作品画面大多干净利落,且镜头富有冲击力和意义。
如《寻枪》的主要风格是一种黑色幽默。
其中马山的老婆一开始倒着看这个镜头,给人一种异样的黑色感觉。
其中所有的景色拍摄都是横平竖直,以某个景物为中心,在马山和陈军回忆婚礼的人员座位时,以一棵参天大树为中心,左边蹲着陈军,右边蹲着马山,隔着一定的距离,左边的房屋和右边的房屋高度相平,与湛蓝的天交相辉映,更加突出了中国传统的对称美感。
在马山追到小偷后,俩人并肩推着自行车愈走愈远的景物构图也同样具有对称美,以马山和小偷两人为中心,青山环绕,蓝天相拥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
如《可可西里》的主要风格是一种纪实风格,真实地画面和镜头震撼人心。
影片中,被剥了羊皮的鲜血淋淋的藏羚羊,被打死的巡山队员这样的镜头简单,不做修饰,但也真实地令人触目惊心。
可可西里的山脉在雾气的笼罩中隐隐约约地起伏着,若隐若现,艰苦的生存环境又宛如仙境。
满地的藏羚羊的尸骸,苍蝇嗡嗡着在尸骸上空围绕,秃鹫贪婪的啃食它们的尸骸,这样的镜头真实而有冲击力的反映了盗猎者的猖狂。
《南京!南京!》中影片全篇均是黑白拍摄,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更加烘托了一种压抑的感觉,同时观众可以用自身对影片的感情为影片上色。
日军向拉贝借女人当慰安妇,小江作为第一
个站在前面“拉贝先生,我去”,“我去”,“我去”……站出来的人越来越多,特写了一只只举起来的手,这富有意义的镜头表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牺牲精神。
《王的盛宴》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倒叙中回忆跟现实相互交错,摄影跟声音更是给影片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同时萧条的景色也为影片中的人物增添了几分悲凉的色彩。
刘邦带领军队出征时,吕雉踉跄着爬上黄色的山坡,在周围野草枯枝的映衬下,显得有几分孤独和凄凉。
当刘邦站在秦王宫外,面对滔滔江水,他说“当我进了秦王宫之后,就彻底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看到了自己心底,像大海一样的欲望。
”,那天边漂浮的云朵化作无数妖娆多姿,像抚弄着长发,摇曳舞动着的女人,它们代表了刘邦心理逐渐蔓延缠绕的欲望。
二、叙事特点以及开放性结尾
陆川的作品总是强调叙事性和故事性,工业剪辑是其亮点所在。
陆川的电影总是有一条清晰可见的具体线索。
马山寻枪贯穿了影片的始终,也正是呼应了影片的题目,整个故事的过程都是为了找到枪的下落。
《可可西里》以尕玉为了新闻报道深入可可西里,记录它们的生活为主线,突出了可可西里环境的恶劣以及对信仰的执著追求。
《南京!南京!》以一个充满道德感和良知的日本士兵角川的视角为线索,重现了南京大屠杀这段屈辱而悲痛的历史。
《王的盛宴》以刘邦的视角回忆英雄争霸为主要叙事线索。
在此叙事大驾构的基础上,再延伸以更多的线索完善影片的结构与故事。
陆川的影片就题材来讲各不相同,每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也不尽相同,但
影片结构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开放性结尾。
《寻枪》中马山到最后诱使结巴刘用完了手枪里的最后两颗子弹,他的鲜血浸染了他的整个上衣,也逐渐铺满他身下的水泥地,所有人都围在他周围喊着他的名字,对于这个世界而言,一切都是运动着的,但对于马山而言,世界在这一刻静止,他释怀了,马山的灵魂似乎从身体里站起来,身后大滩的血和胸口的血还在那里,他一步步走着,晃镜头和,慢镜头的使用使得马山看起来更疯癫,心灵在那一瞬间也得到永远的释放,他走在路上,音乐由弱增强,马山开始大笑,所有五官都挤在一起,笑出了眼泪……这种开放式结尾引人深思,加之黑色幽默的渲染,不免使影片富有更多意义。
《可可西里》的结尾是一张黑白的巡山队员的合照,照片定格,再淡出屏幕,这样的结局使观众陷入对为可可西里献出生命的勇士的怀念和追忆,也使观众对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了进一步的反思。
《南京!南京!》中的结尾处一个士兵跟一个小孩在日本兵的刀下幸存,小孩耳朵上别着小野花,开心地笑……士兵跟小孩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希望,二者相辅相成,必不可少,这样的结尾也是充满意义。
《王的盛宴》里,影片的最后结局是刘邦一袭白衣,持剑左右顾盼,寻寻觅觅在树林中,雾气笼罩树林,前方白雾茫茫,刘邦说“我的一生,都是鸿门宴”,刘邦的自述和这样的环境相结合,给影片一种神秘的气氛,同时让人们不禁对英雄间的博弈有了自己的评价。
三、影片的题材均站在一定的道德高度,影片的主人公均带有理性的悲剧色彩
如前所述,陆川的影片虽然题材各异,但是还是有着其共同点。
陆川的影片因为都是站在一定的道德高度去看问题,所以影片常常饱受争议。
《寻枪》表现了警察马山爱岗敬业,强烈的责任感,为了找到丢失的手枪牺牲了自己。
《可可西里》是出于对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考验,用藏羚羊被猎杀,巡山队员用生命捍卫自然来唤醒人们心中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南京!南京》更是站在历史和道德的高度和广度上,赋予一位日本士兵崇高的道德感,平静而有冲击力地来表现历史。
《王的盛宴》中以刘邦的视角述说历史,刻画了真英雄韩信,光明磊落的项羽与胆怯多疑的刘邦形成对比。
而这段历史,也是陆川主观化的历史。
《南京!南京!》和《王的盛宴》这两部史实性很强的影片遭受诸多争议,前者争议在历史中的日本人是否如影片中一样具有高尚的人性,后者则争议在历史究竟是客观的历史,还是陆川本人主观化的历史。
陆川接受采访时讲到“我们不应该去很懒惰地接受书上现成的结论,而是要寻找隐藏在历史黑暗处的真相。
”在陆川认为,观众的质疑才正是他想要的。
陆川影片中的主人公都带有悲剧色彩。
马山为找手枪牺牲,巡山队长日泰被盗猎分子打死,角川在经历了南京的大肆杀戮后,内心经受不住折磨而自杀,韩信因一个包子对刘邦感恩在心投奔刘邦,却因刘邦的多疑被吕雉绞死。
英雄人物的光辉使观众看到信仰的力量所在,生,不是为了死,但是不平凡的死,却使生命显得异常伟大,英雄人物的悲剧色彩突出了英雄人物的英勇无畏,不惧艰险,为国为民,却也逃脱不了悲剧式的命运。
陆川导演的电影,在中国的影坛上独树一帜,它年轻新颖富有创新,但它有时又缺少强有力的客观事实做后盾。
但无论怎样,陆川导演充满责任感和道德感的电影的确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心灵冲击和深刻思考,质疑让陆川进步,也让电影意义隽永。
【参考文献】
[1] 【英】迈克尔·兰福德著,宋铁军等译,摄影艺术与摄影流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北京。
[2] 李艺等著,影视艺术传播与审美[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