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调

合集下载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复习题答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复习题答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复习题答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复题1.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目前已确认的少数民族共有55个,约占全国12亿人口的8%(1990年统计)。

2.根据现今的居住特点,中国少数民族可分为定居民族和游牧民族两大部分。

3.藏族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五种。

4.《蝴蝶泉边》是喜剧故事片《五朵金花》中的插曲,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生活。

5.XXX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丽江,其著名的音乐作品包括白沙细乐等。

6.《摆时》是傈僳族民间歌曲中较为著名的歌曲之一,也被称为“摆时摆”或“摆时摆哦”。

7.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其中大多聚居在大、小凉山一带,人口约为657万。

8.彝族的传统音乐丰富多彩,包括歌舞音乐和乐舞音乐两大类别。

乐器有呐、小闷笛、毕鲁、直笛、横笛、箫、三弦(大中小)、四弦等30余种。

9.傣族的戏曲音乐被称为傣剧或傣戏,主要流传在云南省的德宏、西双版纳、保山以及缅甸北部的傣族聚居区一带。

10.象脚鼓是傣族的传统民族乐器,因其外形体酷似象腿、象脚而得名。

11.《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是词曲作家XXX根据傣族传统民间音乐素材改编的。

12.侗族民间歌曲一般可分为劳动歌、宗教歌和俗歌三类。

13.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其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木卡姆(古典套曲)和XXX音乐三大类别。

14.XXX是一种广泛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民间自娱性舞蹈,依其地域风格可分为伊犁XXX、喀什XXX和刀郎XXX等。

15.十二木卡姆中最著名的有喀什木卡姆、XXX、哈密木卡姆和伊犁木卡姆。

16.西北回族民歌中最著名的是花儿,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白牡丹令等。

17.塔吉克族最著名的边棱气鸣乐器为鹰笛。

18.高山族是中国大陆对生活在台湾的少数民族的统称,其较为著名的民间乐器有杵等。

19.壮族“八音”的传统曲目包括《走马街》、《采花》等八个。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_节日庆典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_节日庆典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白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我们都知道,白族山美、水美、人更美,而白族的人们都有着什么样的传统节日跟文化风俗呢?在节日当天白族的人们又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举行什么样子的活动呢?橙子收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白族的传统节日1、青姑娘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这天剑川县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都要参加活动,她们纷纷捐钱,聚会在一起,专门请人扎一个青姑娘的偶像,给她穿上白族的盛装,把她抬到秋千架上荡秋千,众人围着她边舞边唱,娱乐一番,然后到海尾河边举行祭奠仪式。

晚上,由一人举着“青姑娘”偶像作前导,众妇女随后,绕遍村中的大小街道,边走边唱叙事长歌《青姑娘》。

随后再回到村中的场地上,和“青姑娘”荡秋千,直到深夜。

最后把“青姑娘”送进海尾河里。

传说剑川白族妇女的青姑娘节是为了纪念古代青姑娘的。

青姑娘聪明美丽,从小父母双亡,被迫当了一家的童养媳,在婆家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还受着婆婆的百般虐待。

一天小姑挑唆其丈夫毒打青姑娘,她被逼得走投无路,于是跳入海尾河自尽。

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日,白族妇女便于这一天集会纪念她,以此反对封建礼教和对青姑娘的怀念。

1 / 72、白族接三公主: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白族接三公主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始于南诏时期。

据史籍记载,南诏时期,白子国酋长张乐进求把王位禅让给乌蛮细奴罗时,为保持和乌蛮蒙氏部族的友好关系,同时把白蛮女三姑娘给细奴罗为妻,并于每年都到蒙舍川(今巍川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

后来三公主逝世后,大理白族群众在呢好山建三公主殿,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到这里举行祭扫活动,并按生前习俗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

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大理地区的白族群众身着白族盛装,按时到达龙于山举行念经和朝拜三公主的纪念活动,并和当地彝族群众举行联欢,打霸王鞭、打歌和对唱调子,于十三日凌晨用白马驮着从三公主身上换下的白族服装(表示接三公主),接三公主回大理参加绕三灵等节日活动。

他们打着红旗,吹着喷呐,敲锣打鼓,边走边喝白族调子,兴高彩烈地离开巍山返回大理。

白族调儿歌八首

白族调儿歌八首

白族调儿歌八首白族调儿歌历史悠久,曾经在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白族调儿歌八首。

下面,就为大家带来这八首优美的白族调儿歌。

一、《阿婆说书》阿婆说书,情景真,笑容可掬,满脸皱纹。

小儿蹲在她身侧,屏着气听她讲,越听越有意思。

娃儿们都爱听,阿婆的故事多奇妙。

二、《共稳康乐》共稳康乐,是我们大家的心愿。

和睦相处,这才是家园的真相。

红太阳升起来,离不开父母的温情。

少年儿童,还有大人们,只要心中有信念。

三、《庐山秀色》庐山秀色,如画中仙境,令人陶醉。

翠色山峦,碧水潺潺,看起来格外明媚。

独特风貌,人人爱不释手,赞不绝口。

四、《橄榄岛》橄榄岛,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让人忘了所有烦恼。

沙滩白如雪,海水清澈见底,岛上异国风情浓郁。

所有的人都在这里欢笑,我们才是真正的好伙伴。

五、《阳光明媚》阳光明媚,心情格外美丽,满怀期待。

翱翔的飞鸟,嘤嘤鸣唱,草香四溢。

跳跃的小鱼,缤纷又鲜活,让人心旷神怡。

六、《温馨家园》温馨家园,是我们最美妙的幸福。

亲情、友情,邻里之爱,都在这里结晶。

平安、和睦,相互慰藉,温暖相伴。

七、《蓝色天空》蓝色天空,是大地的庇佑,让所有人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

穹顶下鸟儿飞翔,云朵在不停变幻。

风轻轻吹拂,让人留恋不舍,期待着下一次相遇。

八、《勤劳善良》勤劳善良,是我们白族人民的传统美德。

脚踏实地,心怀真诚,坚定路上的的步伐。

在白族大地上,人人互帮互助,手牵手共奋斗。

论白族调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论白族调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National folk music论白族调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李沙容(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才匚漫漫历史进程中,民歌在人们的 仕■生产和生活中形成,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大理是一个 自然风光绚丽,历史文化悠久的好地方,孕育着能歌善舞的白族。

白族民歌风格多变,体裁丰富,是白族人民生活的艺术结晶。

白族调是白族民歌的一个重要体裁,在当下全球化和社会化的冲击下,白族调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和影响,使其无论是演唱方式还是演唱场域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因而以保持白族调的原始特性为前提 条件,如何发展和传承口族调就成为 撒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白族民歌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按体裁可以分为白族调、白族汉调、小调、叙事歌、祭祀调、哄娃娃调及 儿歌”白族调的传承(-)白族调的传承途径白族调是云南各地白族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一种山歌体民歌,主要流行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剑川等地。

白族歌手将此曲种与其他民歌区 分开而称为“白枯”,意即为“白曲”,汉族和其他民族称之为“白族调”或 “民家调”。

白族调所用题材广泛,历史故事、爱情生活等都可涉及,这类歌体仅限于人们用来抒发情怀。

各地的白族调传统歌唱形式主要是男女对唱,一部 分是个人之间的对唱、一部分是群众之间的对唱,有时也有个人独唱,多数在田间、林间等,其次就是在喜庆 的场合。

几乎所有的白族调歌词具有诗歌 的形式特征,句式、韵律以及衬词的运用都与汉族民歌以及其他民族民歌 有所不同。

句式方面,一般由非对称性的七字、五字、三字等组成一句, 七句、八句一段。

韵律方面,有时也因歌词句式不同产生不同的方式。

声律方面,一般有中平调、高平调、低平调3种类型。

在衬词方面,有句式衬词、句前衬词、句尾衬词和句中衬词。

几乎所有白族人都会唱白族调,人们祖祖辈辈地传唱,在潜移默化的 影响下,下一辈的人学习了上一辈的技艺,这样称之为家庭传承。

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家庭教育是教育里的重要场所,白族调也不例外。

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

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

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知识文章】探索白族音乐艺术的瑰宝——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引子:在中国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中,白族音乐作为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其中,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作为白族音乐的代表之一,以其特有的音乐元素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关注。

本文将以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为主题,探索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音乐艺术的瑰宝。

一、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起源与发展1. 什么是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是白族音乐中一种重要的演唱曲牌,源于大理白族文化,是白族民间歌曲的代表之一。

2. 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守护者和传承者肖枝朝是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知名演唱者和传承人,他以其出色的演唱技巧和深厚的音乐造诣,在传承和发展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道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音乐元素及特色1. 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音乐元素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融合了白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唱技巧使其在音乐领域中独树一帜。

2. 音乐元素的传达与表达在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中,音乐元素不仅仅是音符和旋律,更是通过声音和唱腔的表达,传达着浓厚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文化内涵1. 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文化背景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作为白族音乐的瑰宝之一,反映了白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 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作为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不仅传承了白族音乐的独特性和传统文化,同时也在当代发展中融入了现代的艺术观念和创新元素。

四、对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个人看来,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不仅仅是白族音乐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

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音乐元素,赋予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

总结与回顾:通过深入探索肖枝朝大理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的起源、音乐元素、文化内涵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了解了这一音乐艺术的瑰宝。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本文是关于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白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我们都知道,白族山美、水美、人更美,而白族的人们都有着什么样的传统节日跟文化风俗呢?在节日当天白族的人们又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举行什么样子的活动呢?收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白族的传统节日1、青姑娘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这天剑川县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都要参加活动,她们纷纷捐钱,聚会在一起,专门请人扎一个青姑娘的偶像,给她穿上白族的盛装,把她抬到秋千架上荡秋千,众人围着她边舞边唱,娱乐一番,然后到海尾河边举行祭奠仪式。

晚上,由一人举着“青姑娘”偶像作前导,众妇女随后,绕遍村中的大小街道,边走边唱叙事长歌《青姑娘》。

随后再回到村中的场地上,和“青姑娘”荡秋千,直到深夜。

最后把“青姑娘”送进海尾河里。

传说剑川白族妇女的青姑娘节是为了纪念古代青姑娘的。

青姑娘聪明美丽,从小父母双亡,被迫当了一家的童养媳,在婆家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还受着婆婆的百般虐待。

一天小姑挑唆其丈夫毒打青姑娘,她被逼得走投无路,于是跳入海尾河自尽。

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日,白族妇女便于这一天集会纪念她,以此反对封建礼教和对青姑娘的怀念。

2、白族接三公主: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白族接三公主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始于南诏时期。

据史籍记载,南诏时期,白子国酋长张乐进求把王位禅让给乌蛮细奴罗时,为保持和乌蛮蒙氏部族的友好关系,同时把白蛮女三姑娘给细奴罗为妻,并于每年都到蒙舍川(今巍川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

后来三公主逝世后,大理白族群众在呢好山建三公主殿,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到这里举行祭扫活动,并按生前习俗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

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大理地区的白族群众身着白族盛装,按时到达龙于山举行念经和朝拜三公主的纪念活动,并和当地彝族群众举行联欢,打霸王鞭、打歌和对唱调子,于十三日凌晨用白马驮着从三公主身上换下的白族服装(表示接三公主),接三公主回大理参加绕三灵等节日活动。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

那么白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白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篇1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

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

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

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

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

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

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

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

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

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

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

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篇2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

从创作角度谈剑川白族调的传承与发展

从创作角度谈剑川白族调的传承与发展

第34卷第6期Vol.34. NO.6攀枝花学院学报Journa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2017年11月Nov2017•金沙江文化研究•从创作角度谈剑川白族调的传承与发展柳琳(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74100)[摘要]白族调是白族地区的一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它的歌词体例被称为“山花体”这种体例是白族独 有的一种文学表达形式。

[1]本文在分析剑川白族调流行现状及传承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其艺术表现特 征,从加强培养更多的白族调歌词创作者谈白族调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创作;白族调;传承发展;山花体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0563(2017)06 -0006 -06引言白族调自古从民间流行起来,有着深厚的群 众基础。

由于历史原因及现代化、网络化的影响,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日渐衰微,其传承发展问题不 断凸显出来。

虽已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设立了一部分非遗传承人,但如何才能从根 本上保证其传承发展的延续性依然是值得思考和 探讨的问题。

有的学者从“口头诗学”的角度总结 了白族调传统的传承机制:听——模仿—成 熟。

[2]但在今天这个网络化时代,人们听到的音乐 形式非常丰富,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这一传承机 制显然已不能全然保证传承的继续。

本文试从培 养研究创作型的白族调人才入手去谈白族调的传 承发展。

一、白族调流行现状白族调是白族地区流传较广,历史悠久的传 统民歌,流行地区以云南剑川为中心,并辐射到周 边地带,传统唱本基本都从剑川传入。

[]剑川是白 族调的发源地,作为白族调演出集中的石宝山歌 会将白族调的发展推向了顶峰。

但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白族调演唱并不是当地多数白族人 的喜好,白族调的流行呈现出地域差异和年龄差 异。

(一)地域差异1.白族调盛行的偏远山区对白族调感兴趣爱听能唱的更多是来自于剑 川的偏远山区,尤其是石宝山附近隶属于沙溪镇 的石龙村,村民爱唱又唱得好的占了白族调艺人 的绝大部分,这与其靠近石宝山、天然闭塞的地理 环境分不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镕铸成一个生命共同体,融化成为血肉相连及休戚与共的一家人,与大陆的同胞同文同种,血浓于水。

因此台湾岛内族群间本应相互尊重、容忍歧异,充分发挥多族群社会的优势,以扶助弱势与和谐互
利的公共政策,建构平等发展、共存共荣的族群关系。

”[5]令人欣慰的是,台湾社会已经感受到了“省籍—族群”被政治撕裂所付出的代价和由此引发的伤痛。

台湾的一些公民社会组织和学者,已经自觉意
识到了这个社会责任,他们从民间从草根做起,以组织《
面对族群与未来———来自民间的对话》座谈和制作播放记录片等方式,尝试着进行台湾内部的“省籍—族群”和解这样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

[9](p.53)我们真诚希望台湾最终能够走出族群政治的漩涡,台湾人民能够共同致力于社会的和解与和谐。

参考文献:
[1]王甫昌.当代台湾社会的族群想象[M ].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3.
[2]萧新煌.敏感、不满、疏离原住民的集体意识[N
].台湾:联合报,2000-11-18(15).[3]吴乃德.省籍意识、政治支持和国家认同———台湾族群政治理论的初探[A ].张茂桂.族群关系与国家认同[C ].台北:业强出版社,1993.
[4]萧新煌.新政局下的族群意识变化[M
].台北县:立绪文化出版社,2002.[5]刘性仁.族群意识与台湾政治[J/O L ].青年文化评论,ht t p://m .ycreview .com /node/217.
[6]徐晓萍.台湾族群问题与“台独”势力的政治利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7]夏德峰.台湾意识建构的结构性分析[J].法制与经济,2007,(12).
[8]郝时远.台湾的“族群”与“族群政治”析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4,(2).
[9]王茹.台湾民间的“省籍—族群”和解运动[J].台湾研究集刊,2005,(3).
(责任编辑:石
船)2010年第1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10年2月版白族调,是白族民间最为普及的一种演唱艺术,几乎男女老少都会唱,即便唱不出口的人也会背上几首歌词。

但凡白族人,父母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也通过教唱白族调来进行。

白族调的唱词从文学上来说已经形成了本民族所独有的诗歌格律,通称为“三七一五”体,即每节歌词以三个七字句和一个五字句构成,(大凡白族的韵文都基本遵循这个格律)。

明代白族诗人杨黼创作的《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的白语抒情长诗就以这种格律写成,因而又被称作“山花体”。

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一般以三个字的“韵头”起韵,然后是两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下阙为三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上下两阙构成一首完整的诗歌。

白族民歌讲究押韵和声调高低相协的格律,在对歌当中如一方跑了韵便算是输家。

曲调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高亢粗犷,有的幽婉动人。

内容也十分多样,不但有山歌、情歌、习俗歌、咏物歌、儿歌等,还有大量幽默诙谐的“反意歌”,正话反说,表现了白族人民乐观自信、开朗活泼的的民族性格。

(整理、编辑:阿土)白族调贵州民族知识集锦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33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