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三伏天灸穴位(符定稿)
三伏灸处方

三伏灸参考穴位(六次天灸,各组参考穴交替贴敷)
一、呼吸系统疾病:
1、哮喘、慢支炎、肺气肿、咳嗽:
(一)天突穴、大椎穴、身柱、肺俞穴、丰隆。
(二)定喘穴、风门穴、脾俞穴、足三里、膏肓。
(三)膻中穴、百劳穴、命门穴、肾俞穴、关元。
六次天灸,三组参考穴交替贴敷。
2、过敏性鼻炎:
(一)百劳穴、肺俞穴、膏肓;
(二)大椎穴、风门、脾俞;
(三)大杼穴、肺俞穴、肾俞、足三里
3、易感冒(预防感冒):
(一)大椎穴、风门穴、肺俞穴。
(二)定喘穴、膏肓、命门。
(三)膻中、气海、关元、足三里。
二、消化系统疾病:
1、慢性胃、肠道炎:
(一)脾俞、胃俞、足三里。
(二)天枢、中脘、足三里。
(三)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2、虚寒性便秘:神阙、足三里、气海、天枢。
三、心血管疾病:
1、冠心病:
(一)内关、心俞、大椎。
(二)郄门、巨阙、脾俞。
(三)心俞、胃俞、足三里。
2、高血压:神阙、内关、肝俞、太溪、涌泉。
四、骨关节疾病:
1、类风湿性关节炎:曲池、外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大椎、肾俞
2、颈椎病:华佗夹脊阿是穴
3、腰椎病:肾俞、大肠俞、阿是穴
五、儿科病:
1、遗尿:中极、关元、膀胱俞、三阴交、命门。
2、小儿疳积、食积(消化不良):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三焦俞、天枢。
3、小儿哮喘:参考前面。
谨慎贴敷:发热患者;局部皮肤破损、感染者;皮肤过敏患者、接触性皮炎者;孕妇;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
三伏天灸哪里最好

三伏天灸哪里最好文章目录*一、三伏天灸哪里最好1. 三伏天灸哪里最好2. 三伏天艾灸有哪些好处3. 三伏天艾灸能治哪些病*二、三伏天艾灸要注意什么*三、三伏天艾灸有哪些禁忌三伏天灸哪里最好1、三伏天灸哪里最好 1.1、大横穴大横穴位于肚脐旁开4寸的位置,这个穴位对于治疗便泌、泄泻、腹痛等效果非常好。
1.2、大椎穴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刺激这个穴位对于治疗瘀血脉络不通或血液过于粘稠而造成的面部疾病有着非常显着的效果。
1.3、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这个穴位能够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调节女性内分泌平衡、治疗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症状。
1.4、丰隆穴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2横指的位置,能够治疗各种炎症,比如肥胖等。
1.5、腰阳关穴腰阳关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对于治疗妇科月经失调、内分泌不平衡、臂部过于肥大、男性阳痿以及遗精等效果非常好。
1.6、中脘穴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的位置,能够增强人体消化以及吸收食物的能力,而且还能治疗胃痛、胃酸以及呕吐。
2、三伏天艾灸有哪些好处 2.1、解暑祛湿,祛寒降火中医讲:“虚火、邪火之根是寒湿之邪,有寒必有火,有火必有寒。
”这就是容易上火的朋友,容易引发炎症的根本原因。
在中医里治疗各类炎症的根本方法是祛寒除湿,寒邪不祛,炎症不愈。
艾灸的纯阳与天时的阳气最旺之时,双重阳气注入体内,将寒湿邪排出后,人在炎热的环境里是不闷热,不烦躁的。
2.2、充盈元气阳气元气充足的表现就是:夏不怕热,不喜欢吹冷风、吃冷饮之类。
冬不怕寒冷,精力旺盛,耐力很强,耐痛,抗压力、打击力强,这也是真正意义的健康特征。
这种感觉是其他任何治疗、调理、保健、补品等无法体会到的。
三伏天艾灸祛病愈病快速,在阳气最旺的夏季艾灸,与艾火的纯阳,双重阳气作用于人体病灶,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
2.3、修心养性夏季艾灸,人体正处于散发的时令,天时的阳气与艾灸的纯阳之气,进入人体,那么,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气被天地之双重阳气赶出体外,因此,血液越来越清净,身体得以轻松,心胸逐渐开阔,病痛逐渐解除,智慧越来越多。
三伏贴穴位

穴位
位置
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哮喘等
天突
位于颈部,胸骨上窝中央
可加足三里、天枢、中脘等穴位
膻中
位于前正中线,平第四肋,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定喘
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肺俞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心俞
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膈俞
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大肠俞
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足三里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外1横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妇科类疾病
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炎等疾病
外陵
位于腹部,脐下1寸,正中线旁开,2寸
可加神阙、气海、血海等穴位
关元
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子宫
位于腹部,脐下4寸,正中线旁开3寸
归来
位于腹部,脐下4寸,正中线旁开2寸
肾俞
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肺俞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气海
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三阴交
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足三里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外1横指
失眠多梦等配穴
百会
位于头部,前发际线正中直上5寸
神门
位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八髎
位于骶骨上,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的位置
足三里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外1横指
三阴交
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中极
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脐下4寸
三伏天艾灸常用穴位

三伏天艾灸常用穴位三伏天艾灸常用穴位1、后天之本,气足之源——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得酸涨感。
足三里就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得穴位,就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得穴位代表.在我得临床中,气虚血虚首选足三里、消化疾病首选足三里。
为什么呢?因为足阳明胃经属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有气血双补得功能,常用于治疗头晕、耳鸣、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溃疡、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足三里这个穴位能够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以从古代起就被作为要穴来使用.如果身体不错只就是保健保健,一星期灸2—3次,一次一个穴位不少于10分钟,如果身体差,气血差得那灸得时间需要长一点,最好就是按摩后再灸,效果最好。
您自己观察,如果坚持灸足三里10日,您会感觉您精神好了,睡眠足了,吃饭香了,面色红润了。
2、任脉穴位关元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简便取穴,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小手指得下缘处取穴.关元穴得作用:温肾阳、提性欲,补虚,壮阳得作用.关元穴就是小肠经得募穴,也就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得交穴。
位于下焦,内有肾脏、小肠、膀胱、妇胞宫、前列腺等脏腑组织,故有统治三阴经、任脉诸经疾病。
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与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
就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从古到今都把此穴作为保健要穴.有一年青性功能障碍患者,在我得指导下,夏天灸关元穴,在那年夏天后病就痊愈了。
特别就是老年朋友,如果在伏天坚持灸关元穴,尿频尿急、前列腺问题就自己解决了,中老年人常灸关元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大家不妨试试。
3、人体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神阙.神阙,也就就是我们俗称得“肚脐眼”。
我们知道,胎儿在母体得时候,就是靠脐带连接到胎盘接受母体得营养,古今以来,大家都十分注重神阙得保养,称神阙为人体得220;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
三伏天艾灸哪里去寒气除湿速览

三伏天艾灸哪里去寒气除湿速览三伏天艾灸哪里去寒气除湿丰隆穴丰隆穴属胃经,又联络脾经。
丰隆穴能调治脾和胃两大脏腑,有很好的除湿、祛痰效果。
丰隆,丰者大也,隆即盛意。
这样看来,丰隆穴似乎是使人丰满隆盛,其实恰恰相反,这个穴位有减肥消脂的功效。
取穴: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
手法:每日用艾条灸15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曲池穴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
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取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
手法:用艾条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钟。
解溪穴解溪穴属足阳明胃经。
经(火)穴。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
取穴: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
手法:艾条灸5-20分钟。
三伏天怎么养生喝姜枣茶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此时人体腠理都是开放的,很容易引起阳虚,此时喝一杯姜枣茶是可以养护身体,同时将身体内部多余的寒气排出,养生又保健。
做汗蒸人吃五谷杂粮,身体里面难免会沉淀一些毒素,时间长了容易引起身体疾病,三伏天的时候身体毛孔是打开的,这个时候去汗蒸可以加速身体的代谢速度,将毛孔深处的脏东西都排出来。
做艾灸艾叶是温热型药材,三伏天的时候做一个艾灸可以将身体里面淤积的湿寒之气给排出体外,同时清除人在夏季身体苦夏不耐的暑热,故此有消暑祛湿的养生作用。
贴三伏贴三伏贴采用传统中药精制而成,三伏天的时候贴一个三伏贴可以帮助身体积蓄阳气,避免冬天寒冷的时候身体阳气不足而被寒气所伤,因此有预防疾病的作用。
食补养生红豆炖鹌鹑,功能是补益气血,利水健乳。
绿豆汤,功效是清热解毒、去烦消暑。
泡脚冬天的时候,人体血液循环变慢,脚部位于身体的最末端,血液流通到脚部是比较缓慢的,所以,脚部的微循环常常不是很充分,三伏天泡脚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并且带走身体内的废物,起到治疗和预防冬病的作用。
三伏天艾灸主要灸哪些地方(养生知识)

三伏天艾灸主要灸哪些地方(养生知识)三伏天艾灸主要灸哪些地方(养生知识)三伏天艾灸也是养生的好方法,那么三伏天艾灸主要灸哪些地方?三伏天艾灸可以每天灸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三伏天艾灸主要灸哪些地方,欢迎分享与收藏!三伏天艾灸主要灸哪些地方?在三伏天进行艾灸时,可以主要灸一些具有清热解暑、疏通经络的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调整气血平衡和舒缓身体不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艾灸穴位: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以下三寸,是一条重要的气血调节穴位,艾灸足三里可以清热解毒、益气补血、调节脾胃功能。
关元穴:位于脐中央,是人体的气海穴,艾灸关元可以温中补阳、益气固表、调节免疫力。
气海穴:位于胸骨下凹陷处,是气血调节的重要穴位,艾灸气海可以舒缓心脏疲劳、调节呼吸系统功能。
太渊穴:位于足心中央,是清热解毒的穴位,艾灸太渊可以清热祛湿、舒缓压力、促进睡眠。
膻中穴:位于胸骨中央,是调节气机的重要穴位,艾灸膻中可以平衡气血、舒缓心脏负荷。
太冲穴:位于足趾头第一和第二趾骨之间的凹陷处,是疏通经络的穴位,艾灸太冲可以舒缓头痛、缓解眼疲劳。
请注意,在进行艾灸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并掌握适宜的艾灸时间和方法。
如果不确定,建议咨询专业的针灸师或中医医师的意见,以确保艾灸的安全和有效。
三伏天艾灸有用吗?三伏天进行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被认为具有一定的益处。
然而,艾灸的效果因个人体质和具体情况而异,下面列出一些可能的好处:温通经络:艾灸可以通过温热的作用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改善气血循环,有助于缓解气滞血瘀的症状。
消除湿气:三伏天湿气重,艾灸被认为可以通过温热的效果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减轻湿热引起的不适。
舒缓疲劳:三伏天气候炎热,人体容易疲劳。
艾灸可以通过温热的刺激作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感,提升精神状态。
改善免疫力:艾灸被认为可以调整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提升免疫力,增强身体抵抗力,有助于预防疾病。
缓解疼痛:艾灸可以通过温热的刺激作用,促进气血流通,舒缓疼痛,如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
2011三伏天灸穴位(符定稿)

一、初伏加强(7月18日)二、初伏(7月28日)肺俞(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定喘(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中伏(8月24日,星期天)四、中伏加强(8月3日,星期三)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0寸。
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焦俞(双):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五、末伏(8月13日,星期六)定喘(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一、初伏加强(7月4日,星期一)二、初伏(7月14日,星期四)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厥阴俞(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焦俞(双):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中伏(7月24日,星期天)四、中伏加强(8月3日,星期三)肺俞(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双):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五、末伏(8月13日,星期六)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厥阴俞(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双):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一、初伏加强(7月4日,星期一)二、初伏(7月14日,星期四)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三伏灸常见穴位介绍

三伏灸常见穴位介绍三伏灸常见穴位介绍大椎穴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
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
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身柱穴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
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
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
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
《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中脘穴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
《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
”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
”《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
”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
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关元穴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
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伏加强(7月4日,星期一)二、初伏(7月14日,星期四)肺俞(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定喘(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中伏(7月24日,星期天)四、中伏加强(8月3日,星期三)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0寸。
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焦俞(双):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五、末伏(8月13日,星期六)定喘(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一、初伏加强(7月4日,星期一)二、初伏(7月14日,星期四)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厥阴俞(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焦俞(双):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中伏(7月24日,星期天)四、中伏加强(8月3日,星期三)肺俞(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门(双):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双):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五、末伏(8月13日,星期六)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厥阴俞(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双):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一、初伏加强(7月4日,星期一)二、初伏(7月14日,星期四)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上脘:前正中线,脐上5寸。
天枢(双):平脐,神阙旁开2寸。
下脘:前正中线,脐上2寸。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
胃俞(双):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双):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上巨虚(双):小腿前外侧,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三、中伏(7月24日,星期天)四、中伏加强(8月3日,星期三)建里:前正中线,脐上3寸。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关元:前正中线,脐下3寸。
天枢(双):平脐,神阙旁开2寸。
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
肾俞(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双):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五、末伏(8月13日,星期六)上脘:前正中线,脐上5寸。
下脘:前正中线,脐上2寸。
胃俞(双):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上巨虚(双):小腿前外侧,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
※※※※※一、初伏加强(7月4日,星期一)二、初伏(7月14日,星期四)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水分:前正中线上,脐上1寸。
膀胱俞(双):在骶部,骶正中嵴旁开1.5寸,气海:前正中线下,脐下1.5寸。
平第2骶后孔。
水道(双):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天枢(双):平脐,神阙旁开2寸。
三焦俞(双):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中伏(7月24日,星期天)四、中伏加强(8月3日,星期三)大巨(双):脐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阴交(双):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膀胱俞(双):在骶部,骶正中嵴旁开1.5寸,大肠俞(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平第2骶后孔。
天枢(双):平脐,神阙旁开2寸。
五、末伏(8月13日,星期六)水分:前正中线上,脐上1寸。
气海:前正中线下,脐下1.5寸。
水道(双):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三焦俞(双):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一、初伏加强(7月4日,星期一)二、初伏(7月14日,星期四)百劳(双):大椎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肩井(双):第七颈椎棘突下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肩中俞(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三、中伏(7月24日,星期天)四、中伏加强(8月3日,星期三)新设(双):第三、四颈椎之间,旁开1.5寸。
百劳(双):大椎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肩井(双):第七颈椎棘突下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五、末伏(8月13日,星期六)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肩中俞(双):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一、初伏加强(7月4日,星期一)二、初伏(7月14日,星期四)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臑俞(单):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肩贞(单):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臂臑(单):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
肩髎(单):上臂外展时肩髃后方的凹陷中。
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肩前(单):正坐垂臂,当腋前皱臂顶端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
胆俞(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三、中伏(7月24日,星期天)四、中伏加强(8月3日,星期三)肩井(单):第七颈椎棘突下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巨骨(单):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肩贞(单):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中府(单):云门穴下一寸,平第一肋间,距前正中线6寸。
肩髎(单):上臂外展时肩髃后方的凹陷中。
厥阴俞(双):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肩前(单):正坐垂臂,当腋前皱臂顶端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
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五、末伏(8月13日,星期六)臑俞(单):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臂臑(单):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
大杼(双):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一、初伏加强(7月4日,星期一)二、初伏(7月14日,星期四)内、外膝眼(单):髌韧带两侧凹陷处。
水分:前正中线上,脐上1寸。
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鹤顶(单):在膝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肾俞(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阴陵泉(单):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阳陵泉(单):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胆俞(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中伏(7月24日,星期天)四、中伏加强(8月3日,星期三)血海(单):屈膝,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内、外膝眼(单):髌韧带两侧凹陷处。
梁丘(单):屈膝,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段连线上,髌底上2寸。
心俞(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膀胱俞(双):在骶部,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2骶后孔。
五、末伏(8月13日,星期六)水分:前正中线上,脐上1寸。
鹤顶(单):在膝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阴陵泉(单):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阳陵泉(单):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胆俞(双):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一、初伏加强(7月4日,星期一)二、初伏(7月14日,星期四)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膀胱俞(双):在骶部,骶正中嵴旁开1.5寸,肾俞(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平第2骶后孔。
水分:前正中线上,脐上1寸。
气海:前正中线下,脐下1.5寸。
大肠俞(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三、中伏(7月24日,星期天)四、中伏加强(8月3日,星期三)三焦俞(双):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枢(双):平脐,神阙旁开2寸。
膀胱俞(双):在骶部,骶正中嵴旁开1.5寸,气海俞(双):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平第2骶后孔。
气海:前正中线下,脐下1.5寸。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五、末伏(8月13日,星期六)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肾俞(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水分:前正中线上,脐上1寸。
大肠俞(双):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