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三五高等教育规划

上海市十三五高等教育规划
上海市十三五高等教育规划

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

序言

当前,上海正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升级新变化,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上海高等教育面临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转型发展、提升内涵质量等重大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不断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效益和水平,加快建成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

为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和新挑战,引导并激发高校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上海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科学统筹、超前谋划、合理确定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科学规划上海未来高等教育的规模、层次和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急需构建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形成政府统筹高等教育发展、客观评价高校办学水平以及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制度保障,引导各高校科学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立足不同类型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推进上海高等教育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一、现状与挑战

(一)上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布局结构现状

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展,层次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为68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7所,高职高专院校31所;中央部门所属院校10所,市属高校58所。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为93.12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在校生为64.03万人,成人和网络在校生为29.09万人。与“十五”末期(2005年)相比,普通在校生总规模增长了22.8%,其中普通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分别增长了14.5%和69.8%。

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向纵深,办学资源日趋多元。深入推进“部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依托“部市共建”大力支持在沪部属高校发展,与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共建部分地方高校,快速提升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实施行业高校管理体制改革,10所行业高校的隶属关系划归市教委,初步形成共建共管新模式。创新政府扶持社会力量办学机制,民办高校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成为上海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与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相呼应的格局。以改善办学条件和拓展办学空间为重点,积极推进上海高校空间布局结构调整,形成了围绕杨浦知识创新区、闵行紫竹科学园区、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校集聚地,以及松江、奉贤、临港等大学园区,基本形成了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结构布局相呼应的高等教育空间布局。

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持续推进,高等教育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全面推进落实“985工程”、“211工程”配套支持和重点建设,统筹引导、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探索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办学模式,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高起点、高水平的上海科技大学。汇聚国际国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建立由中美合作举办的上海纽约大学。上海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全球化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获得新的提升。

高校分类发展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迈出新步伐。以“扶需、扶特、扶强”为原则,启动实施了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引导高校明确定位、聚焦内涵、注重特色,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大力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上海市特色高职建设,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不断深入。加大对民办高校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民办高校初步实现了健康发展、特色发展。

加快构建开放性终身教育学习和服务平台,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组建成立上海开放大学,率先开放本科专业招生,引导开放大学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承担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任务。率先建立了以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探索建立了学历教育学分认定标准、“学分银行”合作高校联盟、学历教育与非学历证书的转换和非学历教育的课程建设标准等新机制。

(二)上海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高等教育对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支撑度有待提升。上海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相对不足,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上海常住人口规模持续高速增长,使得上海“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

数”“25~64岁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等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指标偏低,与上海城市地位不相称。

高等教育与上海产业结构布局的契合度有待增强。目前,上海正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大力发展金融、航运、贸易等行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上海在这些领域的高端人才数量与比例明显不足;同时,高等教育培养相关领域高端人才的能力也有待提升。

高等教育对人民群众优质、多样需求的适应度有待提高。部分高校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同质化办学倾向明显,与高等教育逐步迈向普及化阶段的发展特征及需求变化不相适应。高校分类管理、分类发展的理念有待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还存在盲目追求“高、大、全”、学科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等问题。

针对上海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急需科学规划上海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布局,合理确定各类高校功能定位、有效进行分类管理和评价,使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更加合理优化。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适度超前谋划上海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优化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类型、层次结构和空间布局,有效提升上海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为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文化引领。

(二)基本原则

需求导向,引领发展。根据国家战略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以本市人口变化趋势、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为主要依据,科学规划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学校布局结构,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形成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格局,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为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立足于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多方参与、市场有效调节的高等教育统筹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推动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之间,政府、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平台和制度建设,促进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协同共进。

全球视野,创新发展。确立与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吸收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结合国情和上海实际,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模式、新路径,以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上海高等教育迈入世界发达高等教育之列。

分类引导,卓越发展。构建以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主干学科专业集聚度为主要区分标准的上海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分类评估、绩效拨款,引导上海高等学校进一步明晰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促进错位竞争、特色办学和多样化发展,在各自领域内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形成上海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30年,初步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类型、层次结构、学科布局及空间布局与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海城市主体功能区建设以及城市空间布局有效匹配,在全国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总体水平比肩国际大都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引领上海城市文化传承和创新,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

(二)人才培养规模目标

稳步扩大上海高等教育规模。到2020年,上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达到105万人左右,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包含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规模70万人左右,继续教育本专科规模35万人左右。到2030年,上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预计达到140万人左右,其中普通高等教育规模90万人左右,继续教育本专科规模50万人左右,上海高等教育全面进入普及化阶段。

(三)人才培养层次目标

着眼于提升劳动力人口整体素质和受教育水平,适度提高上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重心。扩大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学历留学生比例;适度扩大本科生规模,基本稳定本科生比例;适度减少专科生规模,相应扩大应用技术型本科生的规模和比例。到2030年,上海普通高等教育的研究生在校生规模预计25万人左右,占比约为27%;本科生规模预计53万人左右,占比约为59%;专科生规模预计13万人左右,占比约为14%。

(四)人才培养学科结构目标

立足于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和经济转型,合理优化人才培养类别结构。根据上海高校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综合考虑未来行业人才需求结构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变化,将除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门类归集为医学、艺术学、经管、法学、理工农和文史哲教六大类别,统筹规划上海普通高等教育分学科在校生规模及结构。主动适应未来经济

社会发展需求,多措并举推进各类学科人才培养持续发展,使各类学科人才培养结构达到合理比例。到2030年,上海普通高等教育的医学类在校生规模预计8万人左右,占比约为9%;艺术类在校生规模预计8万人左右,占比约为9%;经管类在校生规模预计23万人左右,占比约为25%;法学类在校生规模预计6万人左右,占比约为6%;理工农类在校生规模预计35万人左右,占比约39%;文史哲教类在校生规模预计11万人左右,占比约为12%。

建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划目标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未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上海常住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模、层次和结构等规划目标,确保上海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战略举措

(一)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高校布局结构

统筹全市各类高等教育资源。围绕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目标,通过合并组建、新设增设、调整撤并、中外合作办学、二级学院相对独立运行等多种形式,不断优化上海高校布局结构,提升学科发展整体水平,促进上海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和多样化发展,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多途径提高医学类高校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能力。支持部属高校医学院、部市共建医学院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优化学科设置,培养急需的高水平临床医学类人才和公共卫生人才;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调整,提升地方医学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与能力,培养全科医师、康复医师以及其他高层次医技、医护人才,加强医教协同,为上海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优质充裕的人力资源保障。

加快提升艺术类高校和艺术学科的整体水平。积极支持艺术类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艺术教育品牌;通过依托综合性大学、引进海外优质艺术教育资源等途径,整合优质艺术教育资源,提高艺术类人才培养层次的结构重心,强化上海高等艺术教育特色;通过加强与艺术专业研究机构及专业机构的合作、加强环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中心建设等途径提升艺术学科水平。

稳步提高经管类高校的办学层次和应用研究能力。优化经管类学科的人才培养结构,稳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适度扩大专业硕士规模,逐步压缩专科生规模。进一步明确独立设置的财经类院校的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形成错位发展格局。通过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着力打造办学实力强、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财经类高校。

优化法学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和结构。扩大法学类院校研究生培养规模,重点加强高水平的法学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适度增设专业硕士点,降低专科层次人才培养比例。加快培养适应自贸区建设发展需要的国际法、知识产权法等方面的专门人才。适应特大城市安全需求,提升公安类人才培养层次。

引导不同类别高校的理工农学科特色发展。加强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理工类院校服务战略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能力。面向经济转型升级需求,重点建设一批行业特色鲜明、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联系密切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强化地方高校理工农硕士、博士学位点建设,提高办学水平与竞争力。建立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向特色鲜明、与上海产业政策结合紧密、水平较高的学科倾斜。

提升文史哲教类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加强高校文史哲优势学科建设,发挥其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大教育学科学位点布局优化和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地方高校的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水平,强化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师资培养。对接上海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提升体育类学科水平。

(二)以教育治理现代化为目标构建高校分类发展体系

形成高校分类管理体系。按照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承担科学研究类型等差异性,将高校划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四种类型;按照主干学科门类(本科与研究生)或主干专业大类(专科)建设情况,将高校划分为“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三个类别。引导高校凝练办学特色,聚焦发展重点,避免过度分散资源、过多设置缺乏相互联系和支撑的学科专业,立足学校定位在各自领域追求一流。

“学术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引领,可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学校以“综合性”“多科性”为主。“应用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应用研究与开发的人才为重点,可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学校以“多科性”“特色性”为主。“应用技术型”高校以培养专门知识和技术应用人才为主体,一般可授予专业研究生和学士学位,学校布局面向行业以“特色性”或“多科性”为主。“应用技能型”高校主要培养专科层次的操作性专业技能人才,学校面向行业、职业以“特色性”为主。

结合未来高等学校规模与布局,通过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引导学校自主明确发展定位,聚焦发展重点,形成以“二维”分类为主的上海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实现上海高校从“一列纵队”向“多列纵队”发展。

引导高校自主明确发展定位。按照“政府政策引导、高校自主选择、社会参与评估”的基本原则,根据全市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布局和各高校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各高校在“二维”分类体系中的目标定位。通过分类管理和分类发展,鼓励高校找准服务面向的领域和行业,基于自身基础能力建立特色专业群,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避免高校过度追求“大而全”。

根据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按照“二维”分类管理体系,重点引导并鼓励一批市属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在招生考试、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社会科技服务、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面全面推进改革。

确立不同类型高校的分类评价指标导向。研究设计高校分类发展、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依据高校发展定位和建设的不同目标,对学术研究型高校、应用研究型高校、应用技术型高校和应用技能型高校给予不同侧重的评价导向,明确每一类别高校的发展要求和评价指标,并以此建立和逐步完善高校办学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和激励各类高校立足不同的办学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三)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健全高等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部市领导共同主持的在沪部属高校重大改革发展事项定期会商机制,健全地方高校与部属高校深度合作机制。统筹全市高等教育资源,探索建立市区两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共建高等教育的新格局。?统筹安排高校本专科生、研究生和继续教育的招生计划,统筹协调在沪部属高校、地方高校普通本专科生源计划比例。

创新多元化的高等学校办学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探索教育资源的市场配置体制与机制创新。鼓励社会力量多元参与创办新型特色高校,探索多元举办者混合出资的社会力量办学体制。探索民办教育融资机制与奖励机制,完善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制度。组建不同类型的高校联盟,在联盟内部实现协同合作、错位竞争、特色发展,推动高等学校的行业自治、自律机制建设。

多渠道提升上海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允许高校按照

国际通行专业名称开展合作办学,改革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模式。探索进一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新途径、新机制。引导和鼓励各高校大力吸引境外留学生来沪学习交流,着力提高来沪留学生的学历生比重。构建外国留学生教育支撑服务体系,培养一支具备国际化素养的师资管理队伍,建设一批外语授课课程和专业。建立若干区域性留学生服务中心、中国文化体验基地和实践基地,实施留学生勤工助学和优秀留学生毕业后工作实习制度。提升上海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所具有的高等教育影响力和城市软实力。

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多样化终身学习体系。以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撑,提升网络教育质量,分担高等教育规模。支持开放大学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扶持有特色的、符合上海城市特点的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将网络高等教育发展与终身教育体系、终身学习“立交桥”建设结合在一起。依托上海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平台,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完善上海高校学分互认和转换机制,扩大校际选课、学分互认的渠道,构建高校知识共享和人才培养互融的开放体系。

建立完善分类发展的教师配置和评价制度。制定完善高校教师分类配置标准,根据高校不同定位与类型,确定合理的师生比,科学设置高校岗位结构和比例,建立相应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制定高校教师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不同类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和需求,在教师培训、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和岗位绩效薪酬等教师专业发展关键环节上,全面探索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完善教师评价考核配套制度建设。

建立分类评估、绩效拨款的政府投入机制。与高校分类发展紧密对接,制定差异化拨款投入机制。按分类发展和分类管理框架,坚持不同高校、不同发展定位、不同财政支持的高校分类管理原则,调整优化高校财政拨款结构,完善拨款管理制度,推动高校财政拨款逐步从“投入型”向“绩效型”转变。建立公办高校综合定额动态调整机制,制定分级分类拨款标准。探索民办高校公共财政扶持方式和用途的改革。

五、组织与保障

(一)建立规划落实组织领导与推进制度

成立规划落实领导小组,对规划落实实施有效指导与监督,统筹协调规划审定、实施、保障、依法行政问责和动态管理。建立规划落实推进机制。依托专业机构成立规划实施与推进办公室,负责规划落实的专业化管理与服务工作。建立规划实施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相关数据库,按照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动态跟踪评估,并提供规划实施及调整的决策咨询,组织研究、制定动态调整方案。

(二)加强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建设

积极推进相关立法工作,增强规划执行的权威性、稳定性、持续性和可监督性。综合考虑国家标准及上海实际情况,制定上海实施普通高校设置标准、基本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等具体办法,实现上海各类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上海高校的科学发展和持续健康发展。

(三)制定规划实施的路线图

制订实施高校布局调整实施方案,有效整合上海高等教育资源,促进高校结构优化。制订实施上海高校“二维”分类管理具体办法,指导高校合理确定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学科专业设置等,组织编制事业发展规划。根据“二维”分类标准制订不同类型高校办学规模核定办法,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效落地。

(四)为落实规划提供可靠资源保障

面向2030年,超前设计和安排土地、建设、师资及经费等方面的资源配置与条件保障。重点推进资源整合及功能性设施建设;保持生均经费、师资队伍的持续适度增长;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扩大校外教师聘用规模;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未来产学研合作发展趋势,贯彻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科学安排高等教育发展用地,协调新老校区规划和建设;结合高等教育国际化、信息化、多样化发展,不断提升现有各类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承载能力。

附件:上海高等学校“二维”分类标准

分类维度Ⅰ:按人才培养主体功能的分类标准

分类维度Ⅱ:按学科门类(专业大类)集中度情况的分类标准

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为进一步促进科普事业发展,全面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夯实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社会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结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和《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面临形势 “十三五”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定性时期,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科学普及工作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求科普工作确立新定位 “十三五”时期,上海要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要求科普工作着力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着力激发创意、宣传创新、服务创业,健全科普服务创新创业体系;着力优化公民理解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卓越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科普工作明确新任务 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对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需求与日俱增,要求科普工作树立以能力为导向的理念,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科普服务,着力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劳动能力、科学生活能力、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能力,培育具有较好科学素质的新型社会公民。 (三)传播方式变化要求科普工作建立新模式 新媒体技术和手段的广泛应用,正深刻改变着社会公众的信息获取方式。传播者与被传播者的界限日渐模糊,传统手段和新媒体手段相互融合,要求科普工作适应这一变化,利用新的传播技术手段,扩大科普主体、优选科普内容、创新科普手段,积极探索形成科普工作的新模式、新机制。 二、发展回顾 “十二五”以来,上海科普工作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提升科普能力为宗旨,围绕关注目标人群、创新科普活动、推进资源共享、促进人才集聚、繁荣科普市场等重点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科普已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科学素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上海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上海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能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生活,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为实现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基本框架的总体目标,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上海大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积极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在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清洁化利用以及能源科技装备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十三五”时期能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能源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供应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皖电东送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程投产,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虹杨输变电工程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市形成了“四交四直”的市外受电通道结构,完善了以500千伏双环网为基础的城市电网主网架,接受市外来电最高达到1500万千瓦,比“十一五”时期增长50%以上;临港燃机

一期、奉贤南桥能源中心等燃气发电项目相继投产,电力供应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如东-海门-崇明岛天然气输送管道、上海天然气主干管网二期和崇明岛天然气管道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通气,累计建成高压天然气管道超过750公里,燃气安全供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石洞口燃气生产和能源储备项目、浦航中转油库二期扩建项目投入使用,油气应急储备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能源消费增速明显放缓,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效提升、需求侧管理等多方面举措,本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明显放缓。201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约1 14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速从“十一五”期间的6.3%下降到“十二五”期间的1.3%。本市抓住能源供需矛盾趋缓、清洁能源供应充足和新能源政策集中出台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其中,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约14个百分点,天然气、外来电、本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提高约4个百分点、6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燃气发电在全市发电装机中的比重突破20%,告别使用了150年的人工煤气,实现城市管道燃气全天然气化。 (三)新能源利用快速增长,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完善 修订出台《上海市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光伏发电项目管理办法》《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资

上海市十三五高等教育规划

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 序言 当前,上海正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升级新变化,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上海高等教育面临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转型发展、提升内涵质量等重大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不断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效益和水平,加快建成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等教育。 为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和新挑战,引导并激发高校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上海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科学统筹、超前谋划、合理确定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科学规划上海未来高等教育的规模、层次和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急需构建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形成政府统筹高等教育发展、客观评价高校办学水平以及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制度保障,引导各高校科学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立足不同类型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推进上海高等教育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一、现状与挑战 (一)上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布局结构现状 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展,层次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为68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7所,高职高专院校31所;中央部门所属院校10所,市属高校58所。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为93.12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在校生为64.03万人,成人和网络在校生为29.09万人。与“十五”末期(2005年)相比,普通在校生总规模增长了22.8%,其中普通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分别增长了14.5%和69.8%。 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向纵深,办学资源日趋多元。深入推进“部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依托“部市共建”大力支持在沪部属高校发展,与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共建部分地方高校,快速提升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实施行业高校管理体制改革,10所行业高校的隶属关系划归市教委,初步形成共建共管新模式。创新政府扶持社会力量办学机制,民办高校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成为上海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与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相呼应的格局。以改善办学条件和拓展办学空间为重点,积极推进上海高校空间布局结构调整,形成了围绕杨浦知识创新区、闵行紫竹科学园区、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校集聚地,以及松江、奉贤、临港等大学园区,基本形成了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结构布局相呼应的高等教育空间布局。 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持续推进,高等教育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全面推进落实“985工程”、“211工程”配套支持和重点建设,统筹引导、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探索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办学模式,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高起点、高水平的上海科技大学。汇聚国际国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建立由中美合作举办的上海纽约大学。上海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全球化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获得新的提升。

2025年上海将变成这样,最新18大规划出炉!每一条都跟你有关

2025年上海将变成这样,最新18大规划出炉!每一条都跟 你有关 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对于城市交通、经济、格局都会产生长远影响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未来几年,她的城市规划又将如何变化?轨道交通9条新轨道交通线路2017年至2025年,上海规划再建设9条轨道交通线路据了解,此次公示的9条线路并非都是地铁还包括进出上海的城际铁路中运量轨道线路等多种模式在内预计2020年底,上海轨道交通总里程有望超过800公里 2025年,上海将拥有包括地铁、市域铁路机场快线、磁浮线等形式的29条轨交线路再次确保上海国内轨交第一城的地位! 9条轨交新线分别是:19号线 20号线21号线22号线23号线 24号线25号线嘉闵线机场快线 嘉闵高架二期建成通车嘉闵高架路,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一纵三横”中的“一纵”总长约35公里,南起S32申嘉湖高速,北至S6沪翔高速一期工程向南延伸至G60沪昆高速向北延伸至G2京沪高速经过2年多建设,嘉闵高架北段一期已于2015年12月18日建成通车目前嘉闵高架北段二期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工程像搭“乐高”积木一样地进

行全预制拼装计划于2016年建成通车后,将与S6高架相连“地下延安高架”横穿申城6区“北横通道”,上海中心城区“三横三纵”重要组成部分沿线穿越长宁、普陀、静安、闸北、虹口、杨浦6个区全长19公里,线路比较长北横通道将根据各路段条件成熟情况分段施工,全线完工时间未定其中中环北虹路立交至虹口港段为立体扩容形式 沿线设北虹路、泸定路、江苏路、恒丰路河南北路五对出入口匝道和中环北虹立交、南北高架天目路立交两座全互通立交北横通道东段,将设沪上首条路中式公交专用道浦东机场将建高铁站据最新公布的《沪通铁路二期相关设施专项规划》 沪通铁路二期选址浦东机场,在此增设线通过“浦东铁路”祝桥站之间的连接形成“组合站” 未来浦东—虹桥机场连接线、地铁2号线、磁悬浮线地铁21号线(高桥—金桥张江—迪士尼—祝桥)4条轨道交通线路将于浦东国际机场浦东铁路实现近距离换乘浦东机场将真正成为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大场机场搬迁大场板块位于上海市区北郊、宝山区西南部东与闸北区彭浦镇、宝山区庙行镇和大场飞机场相邻远离外环而贴近中环,距离市中心非常近有现成的轨交7号线存在,有上海大学但大场机场梗阻在整个地区的中心阻断闸北和宝山大场之间的横向道路一旦机场搬迁,阻断消失就可以有大量的优质土地供应未来宝山

上海市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十三五”规划(2017年发布)

【法规标题】上海市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十三五”规划(2017年发布) 【发布部门】上海市人民政府【发文字号】沪府发 〔2017〕24号 【适用区域】上海市 【发布时间】2017-04-24【生效时间】2017-04-24【关键词】环境,土壤与地质环境,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生态保护,资源管理 【有效性】有效【更替信息】 【注:此文档于2018年12月由一点通平台导出】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沪府发〔2017〕24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上海市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7年4月24日 上海市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加快转变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和深化土地资源改革的关键期。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依据“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重”的原则,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情况 (一)主要成效 1.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现耕地实物占补 “十二五”期间,出台《关于调整本市耕地开垦费标准的通知》,耕地开垦费标准从2.5万元/亩提高到8万元/亩,耕地价值进一步显现。全面严格落实实物占补、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全市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共计补充耕地16.6万亩,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补充耕地目标。 2.实施“五量调控”的基本策略,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十二五”期间,深入贯彻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本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的土地利用策略,确立了城市有机更新政策机制,实施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绩效。“十二五”期末,全市单位建设用地GDP比“十一五”期末提高了34%。

徐汇区徐家汇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

徐汇区徐家汇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 徐汇区人民政府 2017年3月

目录 一、“十三五”时期徐家汇地区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 (1) (一)外部趋势 (1) (二)自身条件 (2) (三)发展需求 (2) 二、“十三五”时期徐家汇地区战略目标与功能定位 (3) (一)战略目标 (3) (二)战略布局与功能定位 (3) (三)发展战略 (7) (四)发展原则 (8) 三、“十三五”时期徐家汇地区发展重点功能建设 (9) (一)产业功能 (9) (二)交通功能 (14) (三)环境功能 (16) (四)文化功能 (17) 四、“十三五”时期徐家汇地区发展的保障措施 (18) (一)组织保障 (18) (二)执行保障 (19)

(三)政策保障 (19) 五、“十三五”时期徐家汇地区重点建设项目 (19)

为巩固徐家汇地区发展成果,促进徐家汇地区转型升级,推动徐家汇地区功能不断完善,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建设徐家汇中央活动区的基本要求以及《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特编制本规划,以指导徐家汇地区“十三五”发展。 一、“十三五”时期徐家汇地区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外部趋势 1、全球城市发展呈现新趋势 全球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向第五代城市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理念和趋势,主要体现在:更加注重资源节约集约。城市发展更倾向于打造具有多元功能的综合体和开放式公共空间。更加注重城市低碳生态发展。低碳城市建设新概念正在走向实践,世界诸多城市都将绿色发展作为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更加注重城市智慧智能化。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正从概念技术走向实践应用,城市运行模式正在发生全方位变革。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现代城市发展越来越注重市民的生活质量和主观感受,越来越突出细微处的人文关怀和资源共用共享。更加注重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发展更加注重历史文脉传承和文化元素渗透。“文化”成为现代商圈的核心竞争力。 2、城市商圈发展演变成多功能融合发展 城市由单核心中心向多核心中心发展,城市核心商圈的发展向承载城市活动中心功能转变,强调以人为本、多元融合的混合化业态模式已经成为商圈转型的趋势。 3、互联网驱动商品经济发展深刻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全球经济和产业步入变革时代,全球商品购买、个性化定制服务使得传统商品经济流通模式发生深刻变

上海市工业区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

上海市工业区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是上海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上海工业区作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区域经济增长极,是落实本市产业发展战略的生力军,承担着推进上海深度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重大任务。为进一步发挥上海工业区产业发展载体和创新平台作用,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上海工业区围绕上海产业发展总体目标,聚焦国家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区产业调整升级,优化投资环境,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主要成效 1、产业载体地位明显提升 2015年上海工业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6397亿元(2010年为2262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其中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开发区(产业基地)有6个,亿元以上规模企业超过2400家。国家战略专项加快实施,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华电航改型燃气轮机、联影医疗、中芯国际、和辉光电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园区。以新型工业化为主线,推进了17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全市工业区经济产出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产业载体功能进一步强化。 2、科技创新平台功能逐步加强

“十二五”期间,上海工业区着力加大创新投入,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优化园区创新服务环境。“张江高新区”1区22园及紫竹高新区为主要代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了统筹联动发展格局,辐射全市各区。开展上海市“四新”经济创新基地建设试点,通过先行先试、聚焦重点、示范带动,推进“四新”经济新载体建设,共批准授牌85家“四新”经济创新基地试点。“十二五”期末,上海工业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99家;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数量达到951家;园区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25%;企业累积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50811件。 3、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本市进一步加强规划引领,统筹优化工业区块规划布局。在2009年“两规合一”基础上确定了104个产业区块(以下简称“104区块”),2012年形成工业用地布局规划深化成果,引导工业向104区块集中集聚发展。104区块是本市工业区的核心发展空间,规划总面积约789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工业用地面积近500平方公里,已供应工业用地面积近400平方公里,尚可开发工业用地面积约80-100平方公里。对104区块外的工业企业,加强分类指导,支持重点企业改造升级,依据规划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供应工业用地约54平方公里,累计减量工业用地约69平方公里(包括存量工业用地规划调整转变用途和减量复垦),与“十一五”末相比工业用地总量净减少约15平方公里。 4、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2015年上海工业区单位土地工业总产值达到67.4亿元/平方公里(2010年为56.0亿元/平方公里),单位土地利税达到17.5亿元/平方公里(2010年为6.2亿元/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上海工业区基本完成直排污染源截污纳管,全面完成中小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等治理工作,重点产业园区大气特征污染在线监测监控体系建设、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控制等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上海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

上海市商务委“十三五”规划 前期研究课题指南 一、公开招标课题 1、推动上海成为全球贸易和投资节点城市基本思路研究 研究目的与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已由贸易为主转向贸易与投资并重,“十三五”期间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应定位于国际贸易投资重要节点城市,增强上海的国际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城市功能。本课题要求重点研究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上海与全球贸易、投资重要节点城市的对比研究; (2)上海在两个创新(推进贸易投资制度创新、推进贸易投资方式创新)、两个提升(提升贸易投资主体能级、提升贸易投资服务功能)两个完善(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完善贸易投资环境)方面的思路和举措 2、“十三五”上海外商投资促进工作基本思路研究 研究目的与要求: 外资对上海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步提升,在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下,上海利用外资的思路也应进行调整。本课题要求重点研究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国际中心城市外商投资促进工作比较研究; (2)新时期上海外商投资促进重点领域和举措研究。 3、构建国际大都市商业发展新格局基本思路研究 研究目的与要求: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商业发展在国内具有领先优势,但同国际知名商业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进一步健全上海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构建国际大都市商业发展新

格局。本课题要求重点研究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上海与国际商业大都市商业发展比较研究; (2)加快形成大都市商业布局体系研究。 4、营造法治化市场环境目标和重点举措研究 研究目的与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打造法治化的竞争有序的营商环境对于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要求重点研究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上海市场营商环境问题研究; (2)加强市场事中事后监管研究。 二、面向全社会征集课题 1、国际大都市促进消费机制比较研究; 2、社区电子商务发展新趋势研究; 3、商务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4、上海平台经济案例研究; 5、新时期海外投资服务保障网络建设研究; 6、上海商务人才高地建设研究; 7、加快上海贸易投资功能性机构集聚研究; 8、上海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研究; 9、推进外资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 10、提升上海技术贸易竞争力研究; 研究机构或个人也可围绕关系“十三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上述领域),自行确定题目开展研究,完成研究后提交研究成果。市商务委将组织开展对征集课

重磅十三五中国100个大项目

重磅!“十三五”中国要上100个大项目(名单) 2016年03月06日06:31 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国家战略意图的反映,纲要草案中包含未来五年中国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 它们涉及科技、装备制造、农业、环保、交通、能源、人才、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和民生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也会给国际社会带来重大机遇。 1、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 2、深海空间站。 3、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 4、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5、国家网络空间安全。 6、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 7、种业自主创新。 8、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9、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0、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

11、在优势科研领域设立一批科学家工作室。 12、在重点学科领域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13、培养1万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14、引进1万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急需紧缺的国内高层次人才。 15、每年培训百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16、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0名高技能人才。 17、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10亿亩。 18、建设国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体系。建设海南、甘肃、四川等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19、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 20、建设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左右。 21、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 2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系统。

上海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

《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 解读 《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已印发,为便于准确理解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特拟定本解读稿。 一、《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编制的背景 首先,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属于常规的阶段性规划。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有关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体系中的专项规划之一,是对“十二五”高等教育规划的继承与发展。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在总结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十三五”发展新要求进行编制,用于指导上海未来五年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其次,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主动回应国家、上海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十三五”期间,我国既处于发展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迫切需要教育在人才、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支撑。同时,上海要加快“四个中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国际大都市建设,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上海教育综合改革,也对上海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新任务、新要求。 第三,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是贯彻落实《上海市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和《上

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等多项规划在“十三五”期间任务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十三五”期间更好地支撑各项规划的有序推进和落实,实现以上规划制定的既定目标,如何进一步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持续突破、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创新、资源布局和师资结构的合理配置、服务能级与社会贡献度和辐射力的大幅提升,是上海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 二、《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与亮点 1、总体思路更加突出发展和创新要求 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围绕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上海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确定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分类发展、坚持服务导向”的基本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延续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理念,强调了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高校回归育人本源。用足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全员育人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坚持改革创新,强调了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进一步先行先试,发挥上海高等教育在全国的带头作用。 坚持分类发展,要求落实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推进二维分类管理,促进每所学校的特色与创新发展。 坚持服务导向,继续强调要为国家和上海创新驱动提供卓越人才、科研成果和知识服务体系支撑,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2、发展目标更加注重系统性目标的提出

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实现上海发展战略目标、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服务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依据《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回顾与展望 (一)“十二五”期间发展成效 “十二五”期间,上海物流业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总体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高端资源集聚和功能塑造,为加快上海“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1.产业规模平稳增长。“十二五”期间,上海物流业保持平稳增长,年平均增长率7.96%。2015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3044亿元,同比增长7.1%,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1 2.2%,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8%;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7174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365 3.7万标准箱,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上海航空货邮吞吐量完成370.9万吨,其中,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327.5万吨,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三。快递业保持高速增长,近3年业务量、业务收入连续保持年均50%、35%以上增速,年人均快递使用量53件,是全国平均量的5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15年,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完成航运物流服务收入1200亿元,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有力支撑。 表12011-2015年上海现代物流业规模统计表 2.质量效率持续提升。到“十二五”期末,本市物流总费用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降至15%以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上海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

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doc

2017年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2017年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建议》提出: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坚守耕地红线 《建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 《建议》提出: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建议》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

体的政策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建议》提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建议》提出: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 《建议》提出: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建议》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 《建议》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社

上海邮政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上海市邮政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目录 一、现状与形势 (1) (一)“十二五”回顾 (1) 1、邮政业总体发展迈上新台阶 (1) 2、邮政普遍服务稳定发展 (2) 3、快递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2) 4、邮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3) 5、邮政业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 (3) 6、行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4) (二)“十三五”形势 (5) 1、邮政业结构变革深入推进,行业发展站在新起点 (5) 2、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行业转型升级面临新要求 (6) 3、外部协同和内部合作并存,行业发展形成新格局 (6) 4、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行业模式将出现新焦点 (7)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总体思路 (8) (三)发展目标 (9) 1、规模效益 (9) 2、普遍服务 (10) 3、快递服务 (10) 三、主要任务 (13) (一)以深化改革引领对外开放,主动服务国家战略 (13)

(二)推进邮政普遍服务均等化,提升普遍服务品质 (13) (三)充分利用要素资源优势,加强快递总部功能培育 (14) (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培育新模式、新业态 (14) (五)强化低碳环保理念,深化绿色邮政建设 (15) (六)加强行业安全监管,提升服务质量和能级 (15) 四、重大工程 (16) (一)门户高地工程 (16) (二)安全监管工程 (16) (三)转改增效工程 (17) (四)产业融合工程 (17) (五)末端综合服务工程 (17) (六)智慧邮政工程 (18) (七)交邮联动工程 (18) (八)诚信体系工程 (19) (九)人才队伍工程 (19) (十)区域联动工程 (19) 五、保障措施 (20) (一)加强组织保障,增进统筹协调 (20) (二)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完善基础支撑 (20) (三)强化制度创新,突破发展瓶颈 (21) (四)加快标准建设,优化行业环境 (21) (五)加大资金支持,鼓励金融创新 (22)

2025年上海将变成这样-最新18大规划出炉!每一条都跟你有关

2025年将变成这样,最新18大规划出炉!每一条都跟你有 关 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对于城市交通、经济、格局都会产生长远影响,作为国际大都市未来几年,她的城市规划又将如何变化?轨道交通9条新轨道交通线路2017年至2025年,规划再建设9条轨道交通线路据了解,此次公示的9条线路并非都是地铁还包括进出的城际铁路中运量轨道线路等多 种模式在预计2020年底,轨道交通总里程有望超过800公里 2025年,将拥有包括地铁、市域铁路机场快线、磁浮线等形式的29条轨交线路再次确保国轨交第一城的地位! 9条轨交新线分别是:19号线 20号线21号线22号线23号线 24号线25号线嘉闵线机场快线 嘉闵高架二期建成通车嘉闵高架路,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一纵三横”中的“一纵”总长约35公里,南起S32申嘉湖高速,北至S6沪翔高速一期工程向南延伸至G60沪昆高速向北延伸至G2京沪高速经过2年多建设,嘉闵高架北段一期已于2015年12月18日建成通车目前嘉闵高架北段二期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工程像搭“乐高”积木一样地进行全预制拼装计划于2016年建成通车后,将与S6高架相连“地

下高架”横穿申城6区“北横通道”,中心城区“三横三纵”重要组成部分沿线穿越长宁、普陀、静安、闸北、虹口、浦6个区全长19公里,线路比较长北横通道将根据各路段条件成熟情况分段施工,全线完工时间未定其中中环北虹路立交至虹口港段为立体扩容形式 沿线设北虹路、泸定路、路、恒丰路北路五对出入口匝道和中环北虹立交、南北高架天目路立交两座全互通立交北横通道东段,将设沪上首条路中式公交专用道浦东机场将建高铁站据最新公布的《沪通铁路二期相关设施专项规划》 沪通铁路二期选址浦东机场,在此增设线通过“浦东铁路”祝桥站之间的连接形成“组合站” 未来浦东—虹桥机场连接线、地铁2号线、磁悬浮线地铁21号线(高桥—金桥江—迪士尼—祝桥)4条轨道交通线路将于浦东国际机场浦东铁路实现近距离换乘浦东机场将真正 成为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大场机场搬迁大场板块位于市区 北郊、宝山区西南部东与闸北区浦镇、宝山区庙行镇和大场飞机场相邻远离外环而贴近中环,距离市中心非常近有现成的轨交7号线存在,有大学但大场机场梗阻在整个地区的中心阻断闸北和宝山大场之间的横向道路一旦机场搬迁,阻断消失就可以有大量的优质土地供应未来宝山的发展也是不 可小视超大直径隧道—沿江通道越江隧道沿江通道工程总 工期为60个月西起宝山区路、富锦路交叉口以隧道形式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