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螺旋桨在发动机驱动下高速旋转,从而产生拉力,牵拉飞机向前飞行

合集下载

飞机的物理知识点总结

飞机的物理知识点总结

飞机的物理知识点总结飞机是一种能够在大气中飞行的运载工具,它的设计和运行涉及许多物理原理和知识。

本文将对飞机相关的物理知识进行总结,包括飞机的飞行原理、机翼结构、发动机工作原理、飞行稳定性和操纵、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内容。

一、飞行原理1.1 升力和重力平衡飞机能够在大气中飞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产生足够的升力来支撑飞机的重量。

升力的产生是基于伯努利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当飞机飞行时,机翼的形状和斜度导致了飞行速度不同,使得在两侧形成压力差,从而产生升力。

升力的大小取决于机翼的形状、角度、速度和密度等因素,而重力则是被升力所平衡。

1.2 推力和阻力平衡飞机的飞行还需要克服空气阻力,为了保持飞行速度,飞机需要产生足够的推力来平衡阻力。

飞机的推力主要由发动机提供,而阻力主要取决于飞机的速度、形状和空气密度等因素。

通常来说,飞机需要保持动力平衡,以保持恒定的速度和高效的飞行。

二、机翼结构和气动原理2.1 机翼的结构机翼是飞机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它负责产生升力和控制飞机的姿态。

机翼的结构和形状对于飞机的性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通常来说,机翼的横截面呈对称形状或者近似对称形状,以便产生相对均匀的升力。

此外,在机翼上通常还加装了襟翼、副翼和气动刹车等辅助设备,以增加机翼对气流的控制能力。

2.2 气动原理机翼产生升力是基于伯努利定律和流体力学原理。

当飞机在空气中飞行时,流经机翼的气流速度和压力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压力差,从而产生了升力。

气流的速度和流向对于升力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飞机的速度、姿态和气流状态会直接影响机翼的气动性能。

三、发动机工作原理3.1 涡喷发动机大部分现代飞机采用涡喷发动机作为动力装置。

涡喷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压缩空气、燃烧燃料、喷射高速气流来产生推力。

空气从飞机外部吸入后被压缩,然后经过燃烧室燃烧混合气体,最终以高速喷射产生推力。

涡喷发动机具有高效、推力大、重量轻的特点,是目前飞机主要的动力选择。

飞机螺旋桨的工作原理

飞机螺旋桨的工作原理

飞机螺旋桨的工作原理飞机螺旋桨的工作原理是航空学领域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螺旋桨作为气动力装置,通过旋转产生升力和推力,从而推动飞机前进。

在此范文中,我将详细介绍飞机螺旋桨的工作原理,并分点列出其相关知识。

一、螺旋桨的基本结构和构造- 螺旋桨由一系列叶片和旋转轴组成。

- 叶片通常采用空心状,具有空气动力学特性。

- 旋转轴连接螺旋桨与飞机的动力系统,如发动机或引擎。

二、螺旋桨的工作原理- 螺旋桨的旋转产生气流,使空气在叶片上面和下面形成压差。

- 在前进飞行状态下,螺旋桨向前推动飞机。

- 在垂直飞行状态下,螺旋桨产生升力,使飞机上升或下降。

- 螺旋桨通过改变叶片的角度和旋转速度,控制飞机的速度和高度。

三、螺旋桨叶片的工作原理- 叶片的形状和角度决定了其气动力学特性。

- 叶片一般分为前缘、背缘、后缘和旁缘。

- 前缘负责切割空气,背缘则形成气流分离,产生压差。

- 叶片的旁缘控制流体动力学特性,以提高螺旋桨的性能。

四、螺旋桨的调整机构- 螺旋桨的调整机构可以改变叶片的角度和旋转速度。

- 可调连杆机和液压机构是常见的调整机构。

- 螺旋桨的调整机构可以通过飞行员或自动化系统进行控制。

五、螺旋桨的性能和应用- 螺旋桨的性能直接影响飞机的速度、升力和稳定性。

- 高效的螺旋桨可以提高飞机的燃油效率。

- 螺旋桨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军用飞机,以及无人机和直升机等飞行器中。

六、螺旋桨的发展与未来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螺旋桨逐渐从传统的机械调整向电子调整过渡。

- 研究人员致力于提高螺旋桨的效率和降低噪音。

- 未来的挑战包括更高速度的飞行、更高效的能源利用和更环保的设计。

综上所述,飞机螺旋桨是飞机运行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工作原理涉及到气动力学、结构设计和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螺旋桨的工作原理对于机械工程师、航空工作者以及飞行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螺旋桨的性能将进一步优化,为航空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飞机螺旋桨上升的原理是

飞机螺旋桨上升的原理是

飞机螺旋桨上升的原理是飞机螺旋桨上升的原理是通过螺旋桨产生的推力使飞机向上移动。

螺旋桨是一种通过旋转运动来提供推力的设备,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螺旋桨上的叶片产生气流推动飞机向前移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飞机螺旋桨的构造。

飞机螺旋桨主要由螺旋桨叶片、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组成。

螺旋桨叶片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叶片,负责提供支撑和引导气流;另一种是可调节叶片,通过调节叶片的角度可以改变进气流的方向和速度。

螺旋桨的工作原理是将发动机产生的动力转化为气流动能以产生推力。

当发动机启动时,燃烧室中的燃料会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

这些气体经过喷口排出产生的喷气流则作用到螺旋桨叶片上,使叶片开始旋转。

叶片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将周围的气体推向后方,形成一股强劲的气流。

可调节叶片的角度可以改变气流的速度和方向。

当螺旋桨转速较慢时,叶片的角度较大,气流速度较小,气流方向向后。

这时,螺旋桨产生的推力主要是推动飞机向前移动。

当螺旋桨转速增大时,叶片的角度减小,气流速度增加,气流方向前倾。

这时,螺旋桨产生的推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向前推动飞机,另一部分是向下产生升力。

飞机螺旋桨的上升原理可以通过牛顿第三定律来解释。

牛顿第三定律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在这里,螺旋桨产生的推力是作用力,而飞机产生的上升力是反作用力。

当螺旋桨产生的推力超过飞机的重力时,飞机就会向上升起。

此外,螺旋桨还可以通过调节叶片的角度来实现飞机的爬升、下降和平飞。

当叶片角度增加时,螺旋桨产生的推力增加,飞机会上升。

当叶片角度减小时,螺旋桨产生的推力减小,飞机会下降。

而当叶片角度保持不变时,飞机以恒定速度进行平飞。

总结起来,飞机螺旋桨上升的原理是通过调节螺旋桨叶片的角度来改变气流的速度和方向,进而产生推力推动飞机向上移动。

这个推力的产生基于牛顿第三定律和螺旋桨叶片旋转产生的气流动能。

同时,螺旋桨的角度调节也可以用于飞机的爬升、下降和平飞。

飞机可以飞很远的原理

飞机可以飞很远的原理

飞机可以飞很远的原理飞机能够飞很远是通过利用气动力学原理和先进的航空技术来实现的。

在这里,我将详细介绍飞机飞行远的原理。

首先,飞机的本质是一种受控的飞行器,它依靠对空气的控制和操纵来产生升力、推动力和阻力。

飞机的主要部分包括机翼、发动机、机身和尾翼。

机翼是飞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状和结构设计是为了产生升力。

机翼通过空气的流动产生了向上的升力,使飞机能够克服重力并保持在空中飞行。

机翼的上表面相对较凸,下表面相对较平,这样可以产生凸起的气流,产生上升的升力。

发动机是提供飞机推动力的部分。

常见的飞机发动机有喷气发动机和螺旋桨发动机。

喷气发动机通过喷出高速气流产生反作用力,从而推动飞机向前飞行。

螺旋桨发动机通过旋转的螺旋桨产生推进力。

发动机的性能决定了飞机的加速能力和巡航速度。

阻力是飞机飞行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力量。

飞机在飞行过程中需要克服空气的阻力,才能保持稳定的飞行轨迹。

阻力的大小取决于飞机的形状、速度和空气的密度。

为了减小阻力,飞机的设计通常会采用流线型的外形和平滑的表面。

此外,现代飞机还配备了可伸缩的起落架,以进一步减小阻力。

飞机的飞行距离主要受到燃料供应和航空规定的限制。

燃料供应是飞机飞行很远的关键。

飞机需要携带足够的燃料以支持飞行的时间和距离。

飞机的燃油系统被设计为能够存储大量的燃料,并通过燃油泵将燃料输送到发动机进行燃烧。

此外,现代飞机还采用了燃油经济性和降低燃油消耗的技术,如节油型发动机和气动外形设计等。

另一方面,航空规定也对飞机的飞行距离进行了限制。

航空规定中包括了航程、飞行高度、空中交通管制和航空器的使用规则等。

这些规定的制定是为了确保空中交通安全和顺畅,并使飞机能够按照既定的航线进行飞行。

此外,飞机飞行很远还受到飞行员的技能和航空公司的管理影响。

飞行员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并具备丰富的飞行经验,才能确保飞机安全地飞行。

航空公司需要进行飞行计划和航线管理,确保飞机的飞行安全和经济性。

综上所述,飞机能够飞很远的原理是通过利用气动力学原理和先进的航空技术来实现的。

飞机推动器的原理

飞机推动器的原理

飞机推动器的原理
飞机推动器是飞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提供飞机的动力,使飞机能够在空中飞行。

飞机推动器的原理是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将空气加速并喷出,产生反作用力,推动飞机向前飞行。

飞机推动器的主要类型有螺旋桨推进器和喷气推进器。

螺旋桨推进器是利用螺旋桨的旋转产生推力,它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桨叶船。

螺旋桨推进器的旋转速度越快,产生的推力就越大。

喷气推进器则是利用喷气原理,将高速喷出的气流产生反作用力,推动飞机向前飞行。

螺旋桨推进器的工作原理是将空气通过螺旋桨的旋转加速,产生推力。

螺旋桨的旋转速度越快,产生的推力就越大。

螺旋桨推进器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适用于低速飞行的飞机。

缺点是推力有限,不适用于高速飞行的飞机。

喷气推进器的工作原理是将空气压缩后喷出,产生高速气流,产生反作用力推动飞机向前飞行。

喷气推进器的优点是推力大,适用于高速飞行的飞机。

缺点是结构复杂,维护成本高。

飞机推动器的原理是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将空气加速并喷出,产生反作用力,推动飞机向前飞行。

不同类型的推进器有不同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飞机推动器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出现新的技术和材料,使得推进器的效率和性能不断提高,为飞机的发展提供了强
大的动力支持。

螺旋桨解释

螺旋桨解释

飞机螺旋桨在发动机驱动下高速旋转,从而产生拉力,牵拉飞机向前飞行。

这是人们的常识。

可是,有人认为螺旋桨的拉力是由于螺旋桨旋转时桨叶把前面的空气吸入并向后排,用气流的反作用力拉动飞机向前飞行的,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那么,飞机的螺旋桨是怎样产生拉力的呢?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会看到飞机的螺旋桨结构很特殊,如图1所示,单支桨叶为细长而又带有扭角的翼形叶片,桨叶的扭角(桨叶角)相当于飞机机翼的迎角,但桨叶角为桨尖与旋转平面呈平行逐步向桨根变化的扭角。

<p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图1 双桨叶螺旋桨</p><p align=\"left\">桨叶的剖面形状与机翼的剖面形状很相似,前桨面相当于机翼的上翼面,曲率较大,后桨面则相当于下翼面,曲率近乎平直,每支桨叶的前缘与发动机输出轴旋转方向一致,所以,飞机螺旋桨相当于一对竖直安装的机翼。

</p><p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图2 螺旋桨的工作示意图</p><p align=\"left\">桨叶在高速旋转时,同时产生两个力,一个是牵拉桨叶向前的空气动力,一个是由桨叶扭角向后推动空气产生的反作用力。

</p><p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图3 桨叶剖面图</p><p align=\"left\">从桨叶剖面图中可以看出桨叶的空气动力是如何产生的,由于前桨面与后桨面的曲率不一样,在桨叶旋转时,气流对曲率大的前桨面压力小,而对曲线近于平直的后桨面压力大,因此形成了前后桨面的压力差,从而产生一个向前拉桨叶的空气动力,这个力就是牵拉飞机向前飞行的动力。

螺旋桨飞机原理

螺旋桨飞机原理

螺旋桨飞机原理
螺旋桨飞机是一种通过螺旋桨产生推力来飞行的飞机。

其原理基于螺旋桨的旋转运动,利用气流动力学和机械动力学的相互作用实现飞行。

螺旋桨飞机的螺旋桨由多个叶片组成,这些叶片通过发动机的动力驱动,以高速旋转。

当螺旋桨旋转时,它会将周围空气向后推动,产生一个推力,推动飞机向前飞行。

螺旋桨的旋转产生的气流使得空气在叶片表面上形成气流分离,形成负压区和正压区。

在螺旋桨的一侧,气流分离产生了较高的气压区域,而在另一侧则产生了较低的气压区域。

这种压力差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升力,帮助飞机克服重力并提升高度。

同时,螺旋桨的旋转也会产生一个附加的侧向力,称为侧向推力。

这个侧向推力可以用来操纵飞机的姿态和方向。

通过改变螺旋桨的旋转速度和角度,飞行员可以控制飞机的变速、升降、转弯等动作。

总的来说,螺旋桨飞机利用旋转的螺旋桨产生的气流动力学效应和机械动力学原理实现推力和升力,从而实现飞行。

这使得螺旋桨飞机成为一种经济高效、可靠稳定的飞行工具。

螺旋桨发动机原理

螺旋桨发动机原理

螺旋桨发动机原理
螺旋桨发动机原理是一种利用螺旋桨产生推力的发动机。

其工作原理基于牛顿第三定律,即每个作用力都有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当螺旋桨发动机启动时,发动机内燃机燃烧燃料产生高温高压气体。

这些气体通过排气门进入螺旋桨发动机的燃烧室,并通过喷气嘴喷出。

喷气嘴的形状会使喷气流动形成一个高速的喷气束,产生一个向后的冲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产生向后冲力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在螺旋桨上。

螺旋桨由于与发动机相连,所以会受到这个反作用力的作用。

按照牛顿第三定律,反作用力的作用方向是与喷气方向相反的,也就是向前的。

螺旋桨的旋转将反作用力转化为推力,使得飞机向前推进。

螺旋桨具有可变螺距,即螺旋桨旋转时每个螺旋桨叶片的角度是可调的。

这样可以控制螺旋桨的推力大小和方向,使飞机具备前进、后退、转弯等各种飞行动作。

总结来说,螺旋桨发动机利用喷气产生的反作用力转化为推力,推动飞机向前飞行。

螺旋桨的可变螺距使其具备灵活控制推力的能力,实现各种飞行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机螺旋桨在发动机驱动下高速旋转,从而产生拉力,牵拉飞机向前飞行。

这是人们的常识。

可是,有人认为螺旋桨的拉力是由于螺旋桨旋转时桨叶把前面的空气吸入并向后排,用气流的反作用力拉动飞机向前飞行的,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那么,飞机的螺旋桨是怎样产生拉力的呢?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会看到飞机的螺旋桨结构很特殊,如图1所示,单支桨叶为细长而又带有扭角的翼形叶片,桨叶的扭角(桨叶角)相当于飞机机翼的迎角,但桨叶角为桨尖与旋转平面呈平行逐步向桨根变化的扭角。

<p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图1 双桨叶螺旋桨</p><p align=\"left\">桨叶的剖面形状与机翼的剖面形状很相似,前桨面相当于机翼的上翼面,曲率较大,后桨面则相当于下翼面,曲率近乎平直,每支桨叶的前缘与发动机输出轴旋转方向一致,所以,飞机螺旋桨相当于一对竖直安装的机翼。

</p><p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图2 螺旋桨的工作示意图</p><p align=\"left\">桨叶在高速旋转时,同时产生两个力,一个是牵拉桨叶向前的空气动力,一个是由桨叶扭角向后推动空气产生的反作用力。

</p><p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图3 桨叶剖面图</p><p align=\"left\">从桨叶剖面图中可以看出桨叶的空气动力是如何产生的,由于前桨面与后桨面的曲率不一样,在桨叶旋转时,气流对曲率大的前桨面压力小,而对曲线近于平直的后桨面压力大,因此形成了前后桨面的压力差,从而产生一个向前拉桨叶的空气动力,这个力就是牵拉飞机向前飞行的动力。

</p><p align=\"left\">另一个牵拉飞机的力,是由桨叶扭角向后推空气时产生的反作用力而得来的。

桨叶与发动机轴呈直角安装,并有扭角,在桨叶旋转时靠桨叶扭角把前方的空气吸入,并给吸入的空气加一个向后推的力。

与此同时,气流也给桨叶一个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也是牵拉飞机向前飞行的动力。

</p><p align=\"left\">由桨叶异型曲面产生的空气动力与桨叶扭角向后推空气产生的反作用力是同时发生的,这两个力的合力就是牵拉飞机向前飞行的总空气动力。

</p><p align=\"left\">早期飞机大多使用桨叶角固定不变的螺旋桨,它的结构简单,但不能适应飞行速度变化。

现代的螺旋桨飞机多采用桨叶角可调的变距螺旋桨,如图3所示,这种螺旋桨可根据飞行需要调整桨叶角,提高螺旋桨的工作效率。

< /p><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图4 变距螺旋桨</p><p align=\"left\">由于螺旋桨在旋转时,桨根和桨尖的圆周速度不同,为了保持桨叶各部分都处于最佳气动力状态,所以把桨根的桨叶角设计成最大,依次递减,桨尖的桨叶角最小。

(如图1所示)。

</p><p align=\"left\">工作状态的桨叶是一根悬壁梁受力态势,为了增加桨根的强度,桨根的截面积设计为最大。

</p><p align=\"left\">一架飞机上桨叶数目根据发动机的功率而定,有2叶、3叶和4叶的,也有5叶、6叶的。

如图4—6是多桨叶飞机。

</p><p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图5 3桨叶飞机</p>< p align=\"center\"></p><palign=\"center\">图6 5桨叶飞机</p>< p align=\"center\"></p><palign=\"center\">图7 6桨叶飞机</p><p align=\"left\">装于飞机头部的螺旋桨为拉力式螺旋桨(如图4),装于飞机后部的螺旋桨为推力式螺旋桨(如图6),还有既装有拉力式螺旋桨又装有推力式螺旋桨的飞机(如图7)。

</p><p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图8 装有推、拉式两副螺旋桨的飞机</p><p align=\"left\">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飞机,基本上是使用活塞式发动机作动力装置驱动螺旋桨。

近代在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和涡轮桨扇发动机。

用这两种发动机驱动螺旋桨使螺旋桨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飞机的性能。

图9是装有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运输机,图10是装有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轰炸机,该机的螺旋桨是由同轴串联的两组反向旋转的桨叶组成。

图11是美法两国共同研制的新型涡轮桨扇发动机。

</p>< 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图9 国产装有涡轮螺旋桨的运—8飞机。

</p>< 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图10 装有涡轮螺旋桨的轰炸机。

</p>< p align=\"center\"></p><p align=\"center\">图11 新型涡轮桨扇发动机。

</p><p align=\"left\">螺旋桨飞机最大飞行速度在700千米/小时左右,如果飞行速度再提高,飞行中产生的激波阻力是螺旋桨飞机无法克服的。

这项技术问题请看航空航天技术科普知识讲座的第四讲“飞行器的三障空航天技术科普知识讲座之四:图1人类在探索飞行器的过程中,曾遇上三个拦路虎,就是人们常说的“三障”,即“音障”、“热障”和“黑障”。

所谓“障”就是在技术上遇到的障碍。

自美国人莱特兄弟1903年发明飞机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航空技术将对人类的未来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一些国家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航空技术进行探索和开发。

这期间有无数航空先驱者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一个又一个技术进步,使航空技术纪录一再打破,才形成了今天的航空技术水平。

在整个航空技术发展中,突破“音障”是一项重大的技术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活塞式发动机、螺旋桨飞机的速度已经发展到顶峰。

但由于技术上的需要,还要把速度再提高,因为当时的空战主要是以机炮和机枪作为空战武器,谁的速度快,谁就能抢到有利空域赢得胜利。

所以当时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员一再努力追求飞行速度。

美国飞行员耶格尔驾驶时速700多千米的“野马”式战斗机与德国飞机作战时,还感到速度低,所以他经常采用先把战机拉高,然后俯冲,借助重力加速度提高飞机速度的战术与敌机作战。

可是当飞机出现800千米/时的速度时,飞机便产生了失控的感觉。

飞机震动得特别厉害,难以驾驭。

后来人们认识到,当飞机速度超过800千米/时,空气会产生一种“压缩效应”。

这种效应会使机头前部的空气被压缩成密度很高的“空气墙”,使飞机难以逾越。

产生这种现象时,飞机刚好接近于音速,后来人们管这种现象叫“音障”。

很多人试图突破“音障”,但当时受技术条件限制,都没能成功。

著名的英国飞行员德哈维兰在1946年9月27日驾驶D·11·108试验飞机作飞行试验。

当飞行速度达到0.815马赫时,由于飞机产生强烈震颤造成空中解体,付出了机毁人亡的代价。

虽然经过多次试图突破“音障”都没有成功,但通过实践人们认识到“音障”形成的原因,也初步设想出突破“音障”的方法。

直到1947年美国做了一架向“音障”冲刺的试验飞机--X-1飞机。

这是一架以火箭发动机作动力的试验机,这架飞机生来就是为了挑战“音障”的。

机身外形像一颗机枪子弹的弹头。

机头尖尖的,薄形机翼,尽量做到减小飞机的迎流面积,以减小飞机的阻力。

采用酒精和液氧的火箭发动机,用B-29轰炸机作母机将其带到6400米高空投放,由查尔斯·耶格尔驾驶,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1947年10月14日的第九次试验中突破了“音障”,飞行速度达到1.015马赫。

查尔斯·耶格尔成为世界上超音速飞行的第一人。

图2查尔斯·耶格尔驾驶X-1试验机突破“音障”的壮举,意义非常重大,它为现代军事航空和航天技术的开发铺平了道路。

什么是马赫数?飞行器的飞行速度常用马赫数表示,马赫其人是奥地利的物理学家,为了纪念他在超音速弹丸研究作出的贡献,把飞行器的飞行速度v与当地音速a之比值称为马赫数,即马赫=v/a(马赫也可写成Ma或M)。

公式中当地音速a是个变量,它随大气高度的变化(空气密度变化)而变化,比如在15&ordm;C的海平面a为341米/秒。

在50&ordm;C的1万米高空a为300米/秒。

飞行器的飞行速度与马赫数的关系:在人们考量飞行器的速度时,常说某飞行器是亚音速飞行或超音速飞行。

究竟亚音速或超音速的马赫数是多少?国际上还没有统一标准,但一般认为:低速飞行区马赫数为0.4亚音速飞行区马赫数为0.4-0.75跨音速飞行区马赫数为0.75-1.2超音速飞行区马赫数为 1.20-5.0高超音速飞行区马赫数为 5.0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