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练习题附答案
马嵬阅读答案

马嵬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马嵬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坡郑畋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中又何人。
(1)这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________诗,都是以________事件为题材。
(2)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是指军队发生哗变,而在这五年前的七月七日曾海誓山盟永为夫妇。
言沉溺声色之当年,何尝料及不能保其宠爱之今日。
极具讽刺意味。
B.“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两句在对比中嘲讽了唐玄宗的“七夕笑牵牛”,还不如普通百姓长相厮守。
C.《马嵬坡》一诗后两句以议论作结,不言陈后主而言“何人”有不屑之意,直抒胸臆,盛赞唐玄宗在危亡之际识大体,有决断,堪称“圣明”。
D.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讽刺意味处处隐在。
(3)有人评论说《马嵬坡》一诗虽嘲讽了唐玄宗,但也不乏对其同情。
说说看哪些诗句表现了同情?阅读答案:答案:2.C;解析:(1)答案:咏史马嵬之变思路解析:这两首诗都属于咏史诗,都是以“马嵬之变”为题材,抒发诗人对历史的见解。
(2)C项《马嵬坡》一诗后两句以议论作结,不言陈后主而言“何人”有不屑之意,玄宗能当机立断,终属“圣明”,但也仅仅是比陈后主圣明一些而已。
“圣明天子”扬得越高,却以昏昧的陈后主作陪衬,就颇有几分讽意。
只不过话说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罢了。
而不是直抒胸臆,也不是盛赞唐玄宗。
(3)答案:诗中也包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同情,诗前两句暗示了玄宗迫不得已赐死杨贵妃,但仍不忘云雨旧情,所以后两句“终是”的口吻,似是要人们谅解唐玄宗当日的处境。
思路解析:前两句暗示马嵬赐死杨贵妃,事出不得已,虽时过境迁,玄宗仍未忘怀云雨旧情。
所以后两句“终是”的口吻,似是要人们谅解唐玄宗当日的处境。
李商隐《马嵬(其二)》阅读问答及答案

李商隐《马嵬(其二)》阅读问答及答案李商隐《马嵬》阅读问答及答案为了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在教学李商隐《马嵬》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启发性提问: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明确: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3、军营内的声音和“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和“不复”,可以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明确: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4、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明确: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5、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明确: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6、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明确:对比7、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明确: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8、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明确: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9、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
李商隐《马嵬(其二)》问答练习

为了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在教学李商隐《马嵬(其二)》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启发性提问: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明确: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3、军营内的声音和“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和“不复”,可以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明确: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4、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明确: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5、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明确: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6、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明确:对比7、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明确: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8、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明确: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9、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
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2021年高中语文 第7课《马嵬》基础训练 3(1)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八高级中学2021年高中语文第7课《马嵬》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夯实基础训练】一、知识积存1、在课文中找到以下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马嵬()未卜()宵柝()晓筹()驻()马二、解词: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虎旅:指跟从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12500人为一军。
后泛指军队。
驻马: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即为48年。
唐玄宗当了45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二、文学常识:李商隐,字,号、樊南生,晚唐闻名诗人。
他和杜牧合称“”,与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作品集有。
三、李商隐名句集锦:(), 东风无力百花残。
(),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 )。
春心莫共花争发, ( )。
天意怜幽草,( )。
( ), 只是近黄昏。
嫦娥应悔偷妙药,( )。
桐花万里关山路,( )。
【探讨部份】【学习目标】解读分析《马嵬》。
明了李商隐诗的用典特点。
【自学引导】《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表达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朝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那么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遇。
李商隐的咏史诗,要紧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阅读探讨】一、范读、朗诵《马嵬》。
二、析读《马嵬》:一、提问:《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二、提问: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3、提问: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庭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令人读出玄宗的哪一种境遇?六、提问:“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袁枚《马嵬》阅读真题答案解析及全诗翻译赏析

袁枚《马嵬》阅读真题答案解析及全诗翻译赏析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袁枚《马嵬》阅读真题答案解析及全诗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马嵬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注:长生殿,又名集灵台,是唐玄宗祭祀天神的宫殿。
)相关试题及答案①作者在《随园诗话》中说此诗是“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
这首诗“借古人往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②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作者强调广大百姓的苦难远非帝妃悲剧可比,从而表现了关心民众疾苦、同情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
(意对即可)②这首诗用了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所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了尖锐的对比。
(意对即可)5.对这首诗的词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长恨歌》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B.人间的“银河”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这里运用的是借喻。
C.第三句里的“夫妻别”写的是民间的爱情悲剧。
D.第四句是说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远比李杨爱情悲剧深重。
剖析:C项中“夫妻别”是借指一般百姓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
答案:C6.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的意思是说《长恨歌》里所描写的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原作者虽对他们的荒淫误国有所揭露和不满,但更多的是同情和美化,所以不必传颂吟唱。
B.第二句是借用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表明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夫妻离散的悲剧。
C.第三句和第四句是用映衬的手法,写出因战乱而造成的爱情悲剧不仅存在于上流社会中,也存在于下层人民群众之中。
李商隐《马嵬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马嵬二首 李商隐 其一
冀马燕犀动地来①,自埋红粉②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 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 愁。
【注】①冀马、燕犀:范阳在今河北省,古属燕国;犀,犀利,指刀 剑兵器。这里指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叛乱。②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 和铅粉,借指美女,此指杨贵妃。 14.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第一首诗的第二句中的两个“自”依次是指杨玉环和唐玄宗, 两个“自”高度概括了杨玉环自缢后唐玄宗最终郁郁而终的事。
B.第一首诗后两句的意思是说, 唐玄宗不应该迷恋女色以致误国, 用这样的假设语气表达比直白的表述更有余味。
C.“空闻虎旅传宵柝”中的“空闻”二字暗示“虎旅”并非是来 护驾的,而是逼宫的;同样,下句中的“无复”二字也流露出浓浓的 伤感情绪。
高一语文《马嵬》同步练习

【高一语文《马嵬》同步练习】一、知识积累1、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锦瑟( ) 弦( )柱惘( )然马嵬( )未卜( ) 宵柝( ) 晓筹( ) 驻( )马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⑴望帝春心tuō( 托 )杜鹃⑵cāng(沧 )海月明珠有泪⑶只是当时已wǎng(惘 )然⑷空闻虎旅传xiāo( 宵 )柝⑸如何四jì(纪)为天子3、文学常识:⑴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
他和杜牧合称“ 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作品集有《李义山诗集》。
4、李商隐名句集锦: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桐花万里关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
二、合作探究:阅读《锦瑟》思考问题1.揣摩《锦瑟》各联所传达的意境,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简要描述:【明确】第一联,是起兴之笔。
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
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
“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
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
“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表现了对往昔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尽管时隔多年一切都变得朦胧凄迷,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
“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达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世,永结情缘。
接着,诗意又转,柳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
马嵬袁枚阅读答案

马嵬袁枚阅读答案【篇一:四川省双流中学2016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p class=txt>语文【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世所共知,东方国家普遍受“华夏文明”影响,朝鲜、越南等都使用汉字,但是20世纪以后,东亚、东南亚国家纷纷去汉化,朝鲜、越南文字改革后,可以全盘不用汉字,韩国为了去汉化,把“汉城”改为“首尔”,而唯一一个国内华人不占主体却没有完全抛弃汉字的国家,那就是日本。
这是为什么?回顾日本文字变迁,不能说日本的文字没有改革,比如源自英美的外来语越来越多,甚至超过三分之一,但是外来语再多,日语里的当用汉字终归无法取消,因为一旦取消汉字,同音不同字的功能马上消失,日语马上就会出现词义的混乱局面。
恐怕到时日本人也无法看懂他们的字母要表达什么意思。
所以,今日“东京”还是“东京”,在字面与中国昔日开封并无二致。
可见,汉化日本,着实化到了“腠里”。
有人认为,“汉和”本来就有血缘关系。
迄今依然有人认为,“万世一系”的日本首任天皇“神武天皇”就是秦人徐福。
神武天皇的原型到底是不是徐福?这个课题已经论证了上千年,几乎成为日本式“哥德巴赫猜想”。
以日本现存的遗迹看来、两千多年前,确有载有徐福和5000名童男童女的中国那个庞大的东渡船队到了日本,但没有撑得住的文字考据能证明、徐福就是日本第一任天皇“神武天皇”。
而据《日本书纪》记载:“公元540年,召集秦人、汉人等诸番投化者,安置国郡,编贯户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嵬
[唐]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对这首诗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洲,不过是空刘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
“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
“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郎织女不知他俩可以永不分离。
D.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用“虎诱鸣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C.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诱鸣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D.“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3.李商隐的诗作晦涩难懂,诗意朦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者在诗中大量地用典,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4.有关下列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他生未卜此生休:在另一世界无法卜知这一世界的欢乐。
B.庄生晓梦迷蝴蝶:此句用庄子梦为蝴蝶不辨物我的典故,写琴声之如梦似幻,令人迷惘,琴声的这种境界也是作者如梦似幻的身世的象征。
C.沧海月明珠有泪:此句用了海底鲛人眼泪变明珠的传说,托寓自己的才能不被世用的悲哀。
D.无复鸡人报晓筹:是说唐玄宗在被迫西逃入川的路上,再也听不到往日宫中鸡人报晓的声音了。
4.以李隆基、杨玉环为题材的作品有:
6.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虽然各有特色,但从思想内容上看,大多数诗都是把罪责归给杨贵妃的,而为唐玄宗辩护的。
李商隐这首诗,却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别开生面的,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请简要分析一下。
《马嵬》参考答案
【翻译】忽然听到传闻,说海外还有九州,贵妃就住在那里的仙山上;来生之誓约夫妇相守的事尚且虚幻渺茫,而今生的缘分已分明结束了。
只听得巡夜的禁军一声声敲着凄切的刁斗,再也听不到朱雀门外的卫士黎明时分传唱的报晓鸡鸣声。
如今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
不前;遥想当年七月七日在长生殿上,还笑话过人家牛郎织女相聚得太少呢。
为什么做了几十年的皇帝的天子,却赶不上卢家夫婿,能与妻子莫愁终生陪伴厮守?
1、C 剖析:C项中“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
“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
2、A 剖析:A项中应为: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
但从思想内容上看,大多数诗都是把罪责归给杨贵妃的,而为唐玄宗辩护的。
李商隐这首诗,却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别开生面的,
3、B解析:这两句虽有史实,但这是本诗吟咏的内容,不是用典
4、A解析:此句意思为不管来生怎样,今生的夫妻缘分已经断绝了。
5、白居易《长恨歌》、杜牧《过华清宫》、李商隐《马嵬》
6、从思想内容上看,这首诗并不像别的诗篇那样,把所有的罪责都归到杨贵妃一个人头上,认为她是红颜祸水,认为她的存在是导致唐朝的“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而对唐玄宗也仅仅认为他是受杨贵妃的迷惑,才导致唐朝的衰败。
而李商隐的诗则不是这种观点,他认为“马嵬之变”之所以会发生,也有唐玄宗的原因,颈联中“当时七夕笑牵牛”,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马嵬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玄宗以为可以和杨贵妃天天在一起,对天上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的会见还加以嘲笑。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所暗含的意思,即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对玄宗也加以指责。
另外,“六军同驻马”这一句能看出唐玄宗的自私虚伪,既然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则永不分离,可现在呢?在紧要关头,还是要把杨贵妃赐死,来换取自己的苟且偷生,此诗都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唐玄宗,指斥他的荒淫误国,虚伪自私
从艺术上看:主要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
颔联中用“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的“虎旅鸣宵柝”,昔乐今苦、昔危今安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用“鸡人报晓筹”的安适生活同“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作对比,也暗示了主人公渴望重变昔日的安乐。
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经破灭。
颈联中“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
“当时”指七夕玄宗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
尾联中也包含强烈的对比。
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没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总而言之,此诗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上,都有自己比较独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