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要求和基础知识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城市规划基础知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形成:城市是生产发展和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定义: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
特征:1、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历史文化的积淀;社会化、多功能、有机的整体;复杂的、动态的综合体。
发展: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二、城市化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比较集中的用地及较高的人口密度、完善的基础设施。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
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增加;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推动城市化。
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城市化的过程产业革命出现将大量工人集中在一起的工厂工厂附近形成生活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集中村镇村镇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交通、服务、基础设施等发达聚集效应是城市越来越大城市化的三种模式初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大城市连绵区,吸纳劳动力过度城市化现象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大城市,超过城市的容量,形成贫民窟逆城市化现象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与发展一、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城市规划要求和基础知识

110
15-25
330
35-45
35
12-20
220
30-40
3、控制性详细规划
(1)用地细分管理 (2)规定性与引导性统一 (3)与规划管理有机结合 (4)立法依据(深圳法定图则)
规划建设体系:
国土—区域—城镇体系(规模、职能、空间)—总规—详规— 建筑—建设、实施、管理
(1)城镇体系的含义 (2)构成
规模结构 职能结构 空间结构
(二)城市规划的成果 • 1、图纸成果:现状+规划 • 2、文件:文本+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研究报告) • 3、电子文件和音像成果
二、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领域
用地+道路+绿化+市政+其他
(一)土地使用 1、目的与意义:城市规划的核心(规划原则意图的落实和体现) 2、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与构成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城市中心区
拉尔鲁(Lyle)《设计人类的生态系统》(1985) 分散型、群落型、廊道型、群落廊道结合型
2)城市绿地分类 公共绿地 居住绿地
2)城市绿地分类 单位附属绿地
2)城市绿地分类 道路绿地
2)城市绿地分类 生产绿地 防护绿地 规划原则 1)系统化 2)地方性 3)均好性 4)生命周期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城市中心区
城市规划基本知识要点

城市规划基本知识要点城市规划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对城市的空间布局、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统筹和优化,以提升城市的整体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合理的城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城市规划的基本知识要点,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城市规划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则。
一、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意义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和宜游的城市环境。
具体来说,城市规划的目标包括增加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平衡城市的社会发展等。
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撑,避免城市问题的集中爆发,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1. 综合平衡原则:城市规划要综合考虑城市各个方面的需求和利益,达到整体平衡。
这包括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城市功能与居住空间的平衡、城市整体形象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平衡等。
2. 适度规模原则:城市规划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规模。
规模过小会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规模过大会带来交通压力和环境问题。
适度规模能够更好地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合理布局原则:城市规划要合理规划城市内部的功能布局,确保城市各个功能区域之间的协调和便捷交通。
同时,还要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4.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低碳减排等方面。
这样才能确保城市的长期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1.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对城市的长期发展做出全面规划。
它包括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内容。
2.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对总体规划的细化和具体实施的规划。
它包括道路交通规划、住宅区规划、商业区规划等。
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限制和引导,确保城市的有序发展。
3. 分区规划:分区规划是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功能制定相应规划。
城市规划知识点汇总

城市规划知识点汇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定义、目标、原则以及常用的规划工具等角度进行知识点的汇总。
一、城市规划的定义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综合的、科学的、长远的规划,以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和持续改善。
具体而言,城市规划包括了对城市空间布局、建设用地、交通网络、人口分布、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
二、城市规划的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合理规划城市内各种功能区域,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以实现城市内不同社会经济活动的高效协调。
2.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用地规划,优化城市内部的交通、居住、工作等空间组织,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便捷性。
3. 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水域、空气等资源,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
4. 促进经济发展:城市规划要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用地规划,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资源和环境条件。
5. 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通过改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创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三、城市规划的原则城市规划的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常见的城市规划原则包括:1. 综合性原则:城市规划要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原则。
2. 科学性原则:城市规划要依据科学的分析和评估,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 民主性原则:城市规划要注重民众的参与和意见征集,确保公众利益得到充分考虑,实现规划决策的民主化。
4. 可行性原则:城市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可行性的规划方案,并依据规划目标进行分阶段实施。
5. 灵活性原则:城市规划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城市发展变化和不确定性,随时调整和优化规划方案。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PPT资料54页

屋面材料、隔热、隔声材料、内外墙装饰材 料等。
(二)建筑装饰材料的分类
1、按化学成分分类
(1)金属材料 (2)非金属材料 (3)复合材料
6、居住建筑密度,是指住宅建筑对居住用 地的覆盖率。即: 居住建筑密度居 居住 住建 建筑 筑用 基地 底面 面 (积 积%);
7、居住面积密度: 居住面积密度居住居建住筑面用积地面(积㎡/ha);
8、容积率(居住建筑面积密度): 容积率 居居 住住 建建 筑筑 用面 地积 面积(㎡/ha);
批后管理主要是按照规划实施监督检查体系对 违章占地和违章建设的查禁工作。
第二节 居住区规划设计与技术经济指标
一、居住区的组成和规模 (一)居住区的组成
居住区的组成有用地和工程构成。 按居住区内用地性质划分: 1、居住建筑用地; 2、公共建筑用地; 3、道路广场用地; 4、公共绿地和体育场地 5、其它用地。
1、建筑制图的基本规定
幅面代号
0
1
2
3
4
B×l
841×1189
594×841
420×594
297×420
210×297
C
10
10
10
5
5
A
25
25
25
25
25
Ai
A0
A1
A2
A3
A4
(2)图标和会签栏
设计单位全称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审定 校核 设计 制图
工程名称
项目
图名
(首层平面图或结构扩初说 明)
2、按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和材料分类 (1)砖木结构建筑 (2)砖混结构建筑 (3)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 (4)钢结构建筑
《城市规划学》知识点

《城市规划学》知识点城市规划学知识点城市规划学是研究城市发展和设计的学科,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城市规划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空间和资源的合理组织和利用,达到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城市规划的目标- 改善城市环境:提供良好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增加绿地和公园等公共设施。
- 促进经济发展: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的商业和就业机会。
- 提高社会公平:确保城市规划对各个社会群体都公平,避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 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城市规划的原则1. 可持续性原则:规划应考虑长期发展和环境保护,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人本主义原则: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创造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3. 分区原则:通过分区规划,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
4. 紧凑性原则:规划应减少城市扩张,提倡城市内部的紧凑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5. 可达性原则:规划要便捷地满足居民的交通需求,建立高效的交通网络和公共交通系统。
6. 多样性原则:城市规划应鼓励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和社区形态,创造多元文化和社会融合的城市环境。
城市规划的工具和方法1. 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不同区域的用地功能,如住宅、商业、工业和公共设施等。
2. 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外观、结构和布局,使其与城市环境协调一致。
3. 交通规划:规划交通网络、公共交通系统和道路布局,提高交通效率和便捷性。
4. 绿地规划:规划公园、绿化带和景观设施,增加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休闲空间。
5. 环境评估:评估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环保性。
总结起来,城市规划学包含了城市规划的定义、目标、原则以及一些工具和方法。
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知识点

城市规划知识点城市规划是指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通过对城市的物质空间进行合理组织和优化配置,以及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规划,达到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护环境资源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知识点。
一、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
当时,城市增长速度快速,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城市规划的需求逐渐凸显。
最早的城市规划实践可以追溯到巴黎的巴尔东市扩建规划以及伦敦的普拉特瑞尔厅规划。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规划理念的不断完善,城市规划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二、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原则1.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改善居住环境:城市规划要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注重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包括合理布局、优美景观和舒适居住条件等。
3. 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城市规划应合理布局交通系统,优化交通组织,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
4. 保护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应注重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韵味。
5. 提升城市形象:城市规划要考虑城市形象的塑造,注重建筑风格、市容环境和公共空间设计等,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
三、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1. 综合性原则:城市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确保规划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2. 可行性原则:城市规划应具备可行性,考虑实际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3. 透明公正原则:城市规划的制定应公开透明,参与各方应享有表达意见和参与决策的权利,确保规划公正合理。
4. 民主参与原则:城市规划的制定应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保障广大市民的合法权益和参与权,增加规划的可接受性和公信力。
5. 法制原则:城市规划应遵循法律法规,依法制定和实施,确保规划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初中地理城市规划知识点梳理

初中地理城市规划知识点梳理城市规划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为实现人民对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目标的要求,以合理布局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为核心,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并通过规划手段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建设进行管理和引导的一项综合性工作。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了使城市能够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确保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性。
1.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公益性原则: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为出发点,维护社会利益。
(2) 经济可行性原则:确保城市规划的经济可行性,避免资源的浪费。
(3)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历史文化传承原则: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
(5) 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过程,确保规划的公正、合理性。
2. 城市规划的内容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总体布局:确定城市各功能区的位置和规模,合理布局城市内部和城市间的交通网络,实现城市的高效运行。
(2) 城市用地规划:确定城市的不同用地功能,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确保城市的用地合理利用。
(3) 城市交通规划:规划城市交通网,包括道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等,提高交通效率,缓解交通拥堵。
(4) 城市环境规划:规划城市绿地、公园、水系等,保护自然环境,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5) 城市社会经济规划:统筹城市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需求,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 城市规划的流程城市规划的流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规划前期调研:了解城市的发展现状、问题和需求,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城市调研,并制定规划目标和原则。
(2) 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根据调研结果,确定城市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目标,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3) 制定分区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不同的功能区划分,制定各个分区的详细规划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分区规划
(1)分区建筑容量控制 (2)城市密度分区
(3)城市“五线”:道路红线、河湖蓝线、绿化绿线、文物紫 线、高压走廊黑线
高压走廊宽度控制表
电压等级(kv) 走廊宽度(m) 电压等级(kv) 走廊宽度(m)
500
60-75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城市中心区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城市中心区实景
(二)道路交通
外部交通:四至、发展方向、 区域联系、 交通设施布局
内部交通:系统与结构 道路骨架与城市形态
(方格网、中心放射、混合式) 道路线形与城市建筑 空间形体
1、道路系统规划的要求与原则
110
15-25
330
35-45
35
12-20
220
30-40
3、控制性详细规划
(1)用地细分管理 (2)规定性与引导性统一 (3)与规划管理有机结合 (4)立法依据(深圳法定图则)
规划建设体系:
国土—区域—城镇体系(规模、职能、空间)—总规—详规— 建筑—建设、实施、管理
(1)城镇体系的含义 (2)构成
1)满足组织各部分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划分组团、联系区块、景观功能 2)满足运输的要求: 道路功能与毗邻用地性质相协调 完整通畅、分布均衡 有利交通组织(交叉口不多于5条、交角不小于60度等) 3)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建筑朝向、平行夏季主导风向 4)满足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2、道路分级
快速路 60--100米 (中央分隔、全立交) 1500--2500米 >=80公里/小时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城市中心区
3)三块板 机、非分隔,>=40公里 生活性干道
4)四块板 慎重采用
(二)道路交通
(二)道路交通
(二)道路交通
(二)道路交通
(二)道路交通 4、分隔与联系
(二)道路交通 5、动与静 公共停车场服务
半径200--300米 公共停车场:
0.8--1平方米/人
(三)绿地系统 1、基本理念: 生态城市 可持续发展 景观与生态 2、基本结构 1)生态分区
拉尔鲁(Lyle)《设计人类的生态系统》(1985) 分散型、群落型、廊道型、群落廊道结合型
2)城市绿地分类 公共绿地 居住绿地
2)城市绿地分类 单位附属绿地
2)城市绿地分类 道路绿地
2)城市绿地分类 生产绿地 防护绿地 规划原则 1)系统化 2)地方性 3)均好性 4)生命周期
城市规划要求和基础知识
一、城市规划的阶段和成果概述
(一)城市规划的阶段 总体规划(分区规划) 详细规划(控规、修建性详规)
1、当前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
(1)全国一致的编制程序要求,抹杀特色 (2)宏观性、普适性,操作性差 (3)规定过多、过死,适应性差 (4)编制的科学基础:人口计算缺乏足够依据 (5)二维规划,空间质量控制缺失,忽视人的空间感受 (6)编制、审批周期长,难以适应建设需要
规模结构 职能结构 空间结构
(二)城市规划的成果 • 1、图纸成果:现状+规划 • 2、文件:文本+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研究报告) • 3、电子文件和音像成果
二、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领域
用地+道路+绿化+市政+其他
(一)土地使用 1、目的与意义:城市规划的核心(规划原则意图的落实和体现) 2、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与构成
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交通、游憩 结构——功能要素的组织方式
形态——功能结构的外部表征
城市意象五要素(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道路、区域、边缘、结点、地标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总体格局— — 大三角
分区结—— 中三角
用地布局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结构 远东商贸广场总平面图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空间轴线1
空间轴线2 世纪广场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中标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区位关系与建成景观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区位关系与建成景观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2、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1)用地分类:10大类,46中类,73小类(GBJ137-90) R、C、M、S、T、U、G、W、D、E
2)用地构成:公共领域、非公共领域 空间属性:可达性 外部效应
3、用地空间分布——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1)用地布局原则 • 城乡一体、可持续发展 • 优化布局、结构清晰 • 适当留有余地和弹性
2)城市功能组织关系的概括 功能——内涵的组织与联系
主干道 40--70米(35--45)
700--1200 40--60
次干道 30--50米(25--30)
350--500
40
支 路 20--30米(12--18)
150--250 <=30
3、道路横断面设计
1)一块板 适应“钟摆式”交通需设分隔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