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松生物碱研究进展[1]
天然药物中抗艾滋病活性成分探究进展(综述)

天然药物中抗艾滋病活性成分研究进展The Recent Progress of Anti-HIV Active Constituents ofNatural Medicine院(系):药学院专业:生药学姓名:葛素素学号:201412283188二O一五年六月二十八日目录摘要 (3)前言 (5)1 生物碱1.1 喜树碱 (6)1.2 罂粟碱 (6)1.3 类糖类生物碱 (6)1.4 其他生物碱类 (6)2 黄酮2.1 查尔酮类黄酮化合物 (8)2.2 异黄酮类化合物 (8)2.3 其他黄酮类化合物 (8)3 香豆素3.1 吡喃香豆素 (9)3.2 其他香豆素 (9)4 木质素4.1 二芳基丁内酯类木质素 (10)4.2 二苯环辛二烯类木质素 (10)4.3 联苯木质素 (10)4.4 其他木质素 (10)5 帖类5.1 倍半萜类化合物 (11)5.2 二萜类化合物 (11)5.3 三萜类化合物 (12)5.4 四帖类化合物 (13)6 其他6.1 鞣质类 (13)6.2 皂荚素 (13)6.3 多糖 (14)展望 (14)参考文献 (15)天然药物中抗艾滋病活性成分研究进展葛素素摘要:[目的]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分析,介绍具有抗HIV活性的天然产物的研究概况,以期为寻找、发现并研究开发有效的抗艾滋病药物提供线索。
[方法] 查阅近十年来关于天然药物抗艾滋病活性成分的相关文献,按化合物结构类型进行总结。
[结果] 目前,从天然药物中发现了多种结构类型的具有抗HIV活性的化合物,如多糖类、生物碱类、香豆素类、黄酮类、木脂素类、醌类、酚酸类、萜类等,并且其作用机制并不局限于抑制逆转录酶或蛋白酶,可在HIV复制周期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
[结论]目前已发现大量的植物化学成分具有抗HIV 的活性。
加强从植物药中寻找新的抗HIV先导化合物的研究,是抗艾滋病药物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天然化学成分在治疗艾滋病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珍稀蕨类植物蛇足石杉药用有效成分研究进展

珍稀蕨类植物蛇足石杉药用有效成分研究进展李昂;刘晨阳;王子钰;李欣阳;那杰【摘要】蛇足石杉由于能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等疾病,因而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日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蛇足石杉药用有效成分如生物碱、三萜化合物等的药理作用及其分离提取工艺,总结了其在医学、基因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为蛇足石杉药用有效成分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天津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22)008【总页数】5页(P27-31)【关键词】蛇足石杉;药用有效成分;基因【作者】李昂;刘晨阳;王子钰;李欣阳;那杰【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8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8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8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8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71珍稀蕨类植物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Thunb.ex Murray)Trev.)为石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千层塔、蛇足草、山芝、金不换等。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两广、东北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在朝鲜、日本、大洋洲、美洲中部也有分布。
在我国民间,多作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精神分裂、肌肉痉挛和其它疾病的中药材[1]。
数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蛇足石杉中石杉碱甲(Huperzine-A,Hup-A)药理作用的广泛关注,促进了对其相关药用有效成分的研究。
本研究对蛇足石杉中多种药用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基因工程的研究进行整理归纳,为蛇足石杉有效成分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蛇足石杉的有效成分主要有生物碱、三萜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碱上。
1.1 生物碱1972年,沈文照等首次报道石杉碱甲具有横纹肌松弛作用后,引发对蛇足石杉生物碱的全面研究[2],目前已分离并鉴定90多种。
蛇足石杉生物碱属于一种石松生物碱。
生物碱的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杂, 来源不同, 分类方法众多。一些生物碱因其具有 抗肿 瘤 、 炎 、 病 毒 、 血小 板凝 集 、 心律 失常 以 抗 抗 抗 抗
及 抗高 血压 等 心 血 管 疾 病 的作 用 , 此 , 它 在 卫 因 使 生、 医药 等方 面有 着 巨大 的应 用潜 力 , 近年来 成 为人 们研 究 的热点 。 随着 各 类 生 物 碱 的市 场需 求 量 的增 加 , 济 效 经
第2 9卷第 5期
21 00年 1 O月
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
Chn s i P r ie e W l d t tReo r e sucs
V0 . 9 No 5 12 .
Oc. 2 O t O1
di1 .99 ji n 10 o: 3 6 /. s .0 6-99 .00 0 .O 0 s 60 2 1 .50 4
t n h e osa d t p l ai f e eh o g si x at ga dp f iga a i er— i .T em t d n e api t n o n w t n l i ne t ci n u  ̄ n ll d a e o h h c o c oe r n i k o sr
( e a me t f hmir n i c n e Wet n u n esy L ’l2 7 1 , hn ) D pr n o e sya dLf S i c , s A h i i rt , u a 3 0 2 C ia t C t e e U v i l
Ab t a t Al ao d r l a i e n t g n u r a i o o n s w ih wi ey e it i h au a sr c k l i s a e ak l i o e o s o g n c c mp u d , h c d l x s n t e n t r n r l
石松科生物碱Alopecuridine,Sieboldine A和Lycojapodine A的全合成

石松科生物碱Alopecuridine,Sieboldine A和Lycojapodine A的全合成石松科生物碱是一大类结构复杂的天然产物,目前已经有两百多种该类生物碱被分离得到。
由于该类化合物具有复杂的多环结构和潜在的药用价值,有关它们的合成一直以来都是合成化学家的关注热点。
本论文完成了对其中一类石松科生物碱—-Fawcettimine类中的三个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工作。
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介绍了石松科生物碱的分离、鉴定和结构分类。
同时,针对fawcettimine类石松科生物碱的合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总结了这些分子间可能的生源关系。
二、详细描述了对石松科生物碱alopecuridine, sieboldine A和lycojapodine A的消旋全合成研究。
首先,我们对这三个分子的结构和特点做了剖析,并提出了以仿生转化为关键策略的逆合成分析。
接着,以中环开环的semi-pinacol反应和分子内的pinacol偶联为关键步骤,通过13步化学转化完成了目标分子alopecuridine的首次消旋全合成。
之后,又利用一锅两步的氧化方式实现了从alopecuridine到sieboldine A 的仿生转化,得到了第二个目标分子sieboldine A。
最后,经历了一系列失败的尝试后,最终也实现了从alopecuridine到1ycojapodineA的仿生转化,完成了lycojapodine A的首次消旋全合成。
三、通过对上述路线的重新设计。
我们提出了三个分子不对称合成的逆合成分析。
之后,从手性原料出发,完成了(+)-alopecuridine,(+)-sieboldine A和(-)-lycojapodine A的不对称合成。
国卫院研发合成石松科生物碱,全球首创技术有助开创新药物

国卫院研发合成石松科生物碱,全球首创技术有助开创新药物中研院新突破!用鸡蛋强化流感疫苗效果强4倍荷英科学家研究证实:肠道菌会影响胰岛素之反应口服A酸是抗痘仙丹?食药署:需专业医师诊断!MIT最新开发之胶囊能以口服取代注射胰岛素科技部及国家卫生研究院长期支持谢兴邦博士研究团队,以化学合成技术,创下全球首个以合成方式得到Isopalhinine A (石松科生物碱),大幅减少合成步骤。
团队的合成经验与策略,也能应用于药物的开发,研究成果已刊登于化学领域顶尖期刊《应用化学》。
「仿生合成」技术有助提升制药产率多五倍国家卫生研究院生技与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兼研究员谢兴邦表示,团队堪称独步全球的研究成果,此「仿生合成」技术,设计仿生中间体合成石松生物碱家族,未来将有效降低制药成本及制程时间。
其中,研究团队大幅提高Palhinine A 及Palhinine D 合成效率,将合成步骤减为18至19个,总产率为4%至5%。
相较中国团队合成需要30个步骤、产率不到1%,台湾团队产率高出中国5倍。
成功完成Palhinine 生物碱的多样性合成,有助相关药物研究石松生物碱天然物常被用于研究治疗爱滋病、流感与糖尿病。
不过,石松碱天然物的化学结构相当复杂,对于化学合成是一大挑战。
而谢教授团队成功的完成了Palhinine 生物碱的多样性合成,更有助于该类型生物碱的相关药效与结构效用研究。
谢兴邦解释,「仿生合成」是模仿生物体内的反应和天然物结构进行合成的过程,利用仿生合成技术有助于简化合成步骤,提高合成率。
另外,也可能获得活性更高,但更容易于制备的新化合物,将有助于开发新药。
由于药物的开发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如何缩短药物研发的时间与减少所需的资金一直都是各大药厂关注的问题。
团队积极研究石松生物碱生物活性,借此研发爱滋病等新药物谢兴邦指出,团队目前正积极探讨石松生物碱及衍生物的可能生物活性。
团队的合成经验与策略,也能应用于药物开发,并借此研发爱滋病、流感与糖尿病新药物。
石杉碱甲国内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石杉碱甲国内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石杉碱甲(huperzine A,HttpA)是从中国民间草药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新型石松类生物碱。
近年来,有关HupA药理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
同时,大量临床研究发现,HupA对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智力低下以及精神分裂症等其它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认知障碍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外周不良反应较低。
本文就HupA在国内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HupA对AD的作用AD又称早老性痴呆,以进行性的认知功能下降为特征,是多病因因素参与的慢性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
脑内胆碱能系统功能障碍是最早被证实参与AD的发病机制。
AD患者脑内胆碱能神经系统存在多方面的功能障碍,而脑内胆碱能活性的降低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有显著相关性。
目前,胆碱酯酶抑制剂被认为是治疗AD的最有效药物之一。
这类药物能够抑制胆碱脂酶活性,从而抑制乙酰胆碱水解,增强胆碱能功能,最终产生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
HupA是一种强力、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与其它治疗AD药物相比,HupA具有更好的血脑屏障透过性,且外周胆碱能系统副作用较少,剂量依赖性肝毒性较低,能显著提高AD患者的记忆、认知和行为功能。
张振馨等选择来自全国15个中心的202例AD患者,随机给予HupA或安慰剂治疗12 wk。
其中HupA组100例,0.4mg/d;安慰剂组102例。
202例患者进人意向治疗分析;197例患者通过末次观察前推法(LOCF)完成统计。
比较HupA 组和安慰剂组各种疗效评估量表的评分自基线至治疗6 wk和12 wk时的变化均值以及治疗12 wk时评分与基线相比有改善的患者比例,结果如下:与基线相比,HupA组治疗12 wk时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得分平均改善2.7分;AD评估量表的认知分量表(ADAS-Cog)得分平均改善 4.6分,改善≥4分者比例为56.1%;ADAS非认知分量表(ADAS-non-Cog)得分平均改善1.5分,临床好转患者比例为59.2%;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得分平均改善2.4分,改善≥10%的患者比例为32.7%;印象变化量表(CIBIC plus)得分为1~3分的患者比例为70%,1~2分的患者比例为27.8%。
东北石杉生物碱成分的研究

东北石杉生物碱成分的研究童孝田;谭昌恒;马晓强;蒋山好;朱大元【期刊名称】《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03(015)005【摘要】从东北石杉中分离得到7个石松生物碱,通过NMR、MS及IR等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luciduline( 1 ), dithydroluciduline(2 ), lycodine (3), huperzine B ( 4 ), serratinine ( 5 ), serratidine ( 6 ), mecleanine(7).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Seven known Lycopodium alkaloids were isolat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Huperzia Miyoshiana (Makino) Ching (Huperziaceae). Their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as luciduline (1), dihydroluciduline (2), lycodine (3), huperzine B (4), serratinine (5), serratidine (6), macleanine (7), resp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spectral evidences.【总页数】4页(P383-386)【作者】童孝田;谭昌恒;马晓强;蒋山好;朱大元【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上海,201203;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上海,201203;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上海,201203;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上海,201203;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相关文献】1.昆明石杉中非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J], 李齐激;邹娟;李继新;张敬杰;刘亚华;潘炉台2.三尖杉属生物碱的研究Ⅰ.三尖杉中抗癌有效成分的分离和鉴定(续) [J], 马广恩;林隆泽;赵志远3.三尖杉属生物碱的研究Ⅰ.三尖杉中抗癌有效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J], 马广恩;林隆泽;赵志远4.蛇足石杉生物碱成分的研究(Ⅳ) [J], 袁珊琴;赵毅民5.蛇足石杉生物碱成分的研究(Ⅵ) [J], 袁珊琴;赵毅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松科生物碱Palhinine A合成研究

石松科生物碱Palhinine A合成研究石松科生物碱是一类结构独特的多环天然产物,由于其高度的结构多样性与良好的生物活性,近年来引起了化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Palhinine A作为一种重要的C16N型石松科生物碱,于2010年为我国有机化学家首次发现分离。
该四环生物碱具有新颖的异扭烷多环骨架,在合成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前尚未有全合成研究报道。
本论文以石松科生物碱Palhinine A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关键的异扭烷骨架的高效构建,基于分子内Diels-Alder反应的策略性应用,初步探讨了该类天然生物碱的化学合成研究。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简要综述了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的发现、发展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Diels-Alder反应作为一个已有大半个世纪发展历程的经典有机化学反应,无论其反应形式是分子内还是分子间,化学工作者在实验与理论方面对于该反应的化学选择性、立体选择性都已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理解。
目前,Diels-Alder反应已经成为有机合成化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反应之一。
第二部分:针对新型石松科生物碱Palhinine A分子结构中的异扭烷骨架,我们设计了第一代合成路线,其中的关键步骤为分子内Diels-Alder反应。
我们以简单易得的1,3-环己二酮为起始原料,通过三步化学转化,顺利得到关键的分子内Diels-Alder反应前体,在加热条件下成功实现了Palhinine A中异扭烷骨架的策略性构建,为后续合成路线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第三部分:尽管第一代合成路线中基于分子内Diels-Alder反应进行异扭烷骨架构建的合成策略具有可行性,但是后续路线的高效官能团化问题无法有效解决。
针对上述合成问题,我们对石松科生物碱Palhinine A重新进行了反合成分析,设计了第二代合成路线。
根据该改进的合成策略,我们合成了另一类官能团化的环加成前体,基于关键的分子内Diels-Alder反应,高效地实现了“多官能团化的异扭烷”三环体系的构筑,为生物碱Palhinine A分子骨架中最后的“氮杂九元环”的后续构建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