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拥有禅道,不管碰到什么事情,先要冷静,才能产生智慧
有智慧的人无论什么事情来临,都能保持平常心坦然面对

有智慧的人无论什么事情来临,都能保持平常心坦然面对文仁德上人一个具有般若大智慧的人,无论出现什么样的事情来临,自己的内心都能明明白白地知道,如理如法地应机因缘的恰当处理好。
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天灾人祸,无论出现什么样自己想不到的事情,自己的内心都能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坦然处之。
决定没有什么震惊惶恐,没有任何的担心害怕。
因为自己的内心已经彻底明白,该来的事情总是要来,该去的事情你也留不住。
只要你的内心坦荡、清净、安详,事事知道明白,决定不动自己自我的爱憎心,又要把应该处理的事务处理好。
佛法是智信理信,决定不搞迷信。
佛法的宗旨就是让每一个人明白,人的一生是应缘而来、缘了而去。
这是表面的一种虚假的幻相,这是虚幻的幻身的幻生幻灭。
真身法身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只是做了一次游戏而已,不要把游戏当真,又要把自己该做的游戏做好,明明白白地知道人生就是一场虚幻不实的幻梦。
不能说梦有,更不能说梦没有。
对于梦醒的人,明明白白地知道梦是虚幻不实的,根本就没有。
对于还在睡梦中的人来说,幻梦还是存在的。
你说没有,睡在梦中的做梦人能承认吗?能认可梦是虚幻的吗?人生应该遇到的灾祸磨难是一点也少不了的,无论什么样的磨难与灾祸,都不要把它当成是实有,只是一场梦幻的游戏而已。
你一旦把虚幻的事情当成是实有,你的内心就会有矛盾纠结与烦恼,就会有很多的挂碍执着放不下,就会有很多的恐怖纠结障碍你的清净心。
一旦你把人生的全部看透看明白之后才会突然发现,人生确实就是一场幻梦。
说得再实在确切一点,就连一场幻梦也没有,幻梦也是方便而说。
人生就是这个样子,没有生没有死,没有来也没有去,只是随缘应机做自己应该做的本分事。
天灾人祸、顺逆境界只是人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有些事情你是无法逃避的,该来的事情一定要来,该去的事情一定要了。
你的内心要明白,眼前的一些顺逆境界的事情只是一场梦幻,千万不能把这些梦幻当真,自己应该处理的还要认真地处理,自己能够注意的还是要注意,自己应该能预防的还是要预防。
遇事处理的智慧

遇事处理的智慧
1.遇大事,要静而谋。
先静而后谋,先谋而后动,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曾国藩曾说“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就是这个道理。
沉静才能谋定,谋定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
2.遇烂事,要断而离。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避免跌入深渊的最好办法就是远离深渊。
有一种高级智慧叫“干脆利落”,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惧将来。
3.遇顺事,要低而敛。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低调内敛,才能踏踏实实走得更远。
古人云“苦而不言,喜而不语”,不张扬,不炫耀,以低求高,以谦自持!
4.遇难事,要变通少拘。
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初心不变,矢志不移,那就多看结果,少拘泥于过程。
此路不通,另寻它路,它路不通,就自创新路。
古人云“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就是这个道理!
5.遇急事,要心稳气定。
急事,总是给人压力,乱人心智。
若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往往会出错。
人着急了,思考能力,就会被情绪取代。
看过一句话:“人这一生,不在静心中求稳,就会在浮躁中跌倒。
”着急的人,他的脑海中就像有一根弦,濒临断掉的状态,让自己忧虑慌张,
从而丧失了冷静的思维,很容易让弦断掉,忙中出错。
遇到急事缓下心来,深呼吸,让自己脚步慢一点,让心绪平和,回归正常思考的能力,才能有效的解决事情!。
冷静思考可以让人人成佛成道成科学家成富贵之人

冷静思考可以让人人成佛成道成科学家成富贵之人有一个自然现象,那就是无论有没有学问及阅历经验,也无论男女老少,遇到困难的事情或迷惑,只要坚持不感情用事而冷静思考,总会把正确的道理方法从自己的心中找出来,让自己得福免祸。
佛教祖师释迦牟尼就是一位典型的代表,他对于福祸因果道理的发现就是冷静思考的结果。
佛经中记载如下:释迦牟尼在三十五岁那年,坐在一颗菩提树下,冷静思考多日,终于在十二月初八那天黎明,从自己心中悟出了作善得福、作恶得祸、所作所得的福祸自然规律。
依据此真理,佛陀写出了著名的经典《十善业道经》。
其具体观点就是:财富地位等由劳动生产创造,所以要富裕高贵必需多劳动,不管当时劳动所得报酬如何,终究自然社会整体会自动地给予等量价值,任何人都不能改变此价值守恒定律。
同时佛陀强调,毁坏他人财产尊严、终究要受到自然社会整体成员的惩罚,自然社会整体会把其人劳动应得的财富尊严名誉地位和睦安康等转移给对社会有善功之人。
如有人干骄逆争、打淫盗骗、自夸告状贬骂、贪要愤怒走邪道等害人、让人生气怨恨的事情,自然社会整体会将其人劳动应得的财产地位等白白地转移给敬顺保护他人财产安康尊严的人。
至于其他宗教哲理和科学成果,也都是人们从心中冷静思考的结果。
佛陀由此也说明,道理真理、正确的方法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佛陀把这一自然现象叫做人的自性,即人人本身都有的天生能力。
为什么平时人们不能把这天生的自性真理顯出來而用來指导自己只挣福不挣祸呢。
佛陀说那是因为在人们心中有错误和迷惑。
这些错误和迷惑的存在使人们不能自动地意识到自己心中的正确道理与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鬼上身、糊涂等。
只有人们通过冷静思考,去错去迷,正确的道理与方法才能从自己心中显现出来,才能指导人们做善得福、断恶灭祸。
由此可见,现实中,在某时某事上,人人都可能被鬼附身、糊涂乱想及胡作非为。
还好大多数人尽管骄逆争、杀淫盗骗、讲迷信等,但在大多数时间,还能学习工作干家务,所以福还是大于祸,虽有灾难,仍能把生活过下去。
冷静是智慧的源泉作文

冷静是智慧的源泉作文
在这个乱糟糟的世界里,冷静真的就像一股清泉,直接给浮躁的心降了降温,然后啊,智慧就慢慢冒出来了。
你知道吗,冷静这东西,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得经历好多事情,才能慢慢磨出来,就像一块石头被磨成了美玉。
说冷静是思维的保镖,这话一点儿没错。
那些冷静的人,就像是有了一层保护罩,能在乱糟糟的环境里找到一片安静的地方,想事情特别清楚。
就算天塌下来,他们也能淡定地坐在那里,分析情况,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本事,真心让人佩服。
其实,冷静还是个创新的小能手。
它能让你的大脑像自由飞翔的鸟儿一样,去探索那些还没被发现的领域。
在冷静的状态下,你的思维就像开了挂一样,能跳出那些老掉牙的模式,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像那些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冷静地研究,最后发现了新的科学原理,让咱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了。
不过啊,冷静可不等同于冷漠。
它并不是说让你对周围的事情都不关心,而是让你用一种更理智、更宽容的态度去看待世界。
这
样你就能更客观地看待别人的行为和言论,不会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而且,冷静还能让你更珍惜和别人的关系,用更平和的心态去相处,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道德经让人平静的句子

道德经让人平静的句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许多句子都能给人带来平静和启示。
下面列举了十个以道德经让人平静的句子。
1. “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意味着道是无法用言语来准确描述的,而只能通过亲身体验和领悟来感受到。
这种观念让人在追求道的过程中不会过于追求言语和知识,而是通过内心的平静和体验来感受道的存在。
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这句话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只有深入了解自己,才能真正理解他人。
通过自我反省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3.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有适度的行为,不要过分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只有满足于已有的东西,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4.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这句话意味着内心的平静是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只有通过内心的静默和平静,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和平静。
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和平和的心态。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保持平静和宽容的心态,不要过于执着和纠结。
6.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懂得满足和知足,不要过分追求利益和权力。
只有知足和守住底线,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7. “一者,天下之大本也。
”这句话强调了天地万物的统一和共同性。
我们要保持与大自然的和谐联系,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8. “上善若水。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柔软而坚韧,善于适应和融合。
只有保持谦逊和柔和的态度,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9.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保持沉默和谦逊的态度。
不要过分追求言语和知识,而是通过内心的平静和体验来感受到真正的道。
10. “无为而无不为。
”这句话意味着我们要以无为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只有放下执念和欲望,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以上是十个以道德经让人平静的句子。
这些句子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和谐对于人们追求幸福和满足的重要性。
遇大事要静,遇难事要变,遇烂事要远,遇顺事要敛

遇大事要静,遇难事要变,遇烂事要远,遇顺事要敛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心待敌。
人在遇到事情时的第一反应,展现出他的学识、见识、品格和修养水平。
人生的好坏并不仅仅取决于我们处理事情的能力,更在于我们面对问题的心态。
生活每天都是一场现场直播,谁都无法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但是我们对待事物的角度和态度,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温度,也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
遇大事要“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只有身心宁静的人,才能够思虑周全;只有思虑周全,才级够取得成功。
在面临重大事件时,我们必须保持冷静,深思冥想。
只有先安心静气,才能谋划出正确的行动方案,然后再行动。
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成功克服困难。
安定的心态可以克服人类内心的焦躁和急躁,避免受情绪的影响的支配。
在情绪的支配下,即使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被放大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甚至可能撼动整个世界。
静下心来,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所在,找到突破口,快速解决问题。
通过沉静冷静的思考,才能制定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进而取得成功。
《道德经》中讲:“致虚极,守静笃。
”保持静心,是个人磨练毅力,培养品德的根基。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当面临困境时,必须学会变通。
随着事物的发展,都会遇到瓶颈期。
只有通过变化才能找到出路,通过出路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
只有打破固有的现状,才能开辟前进的道路。
要想成就大事,需要拥有格局和远见,注重结果,而不拘泥于过程。
一条路不通,那就换一条路走;如果第二条路也不通,可以考虑转个弯。
一条道走到黑,最张只会让你撞得头破血流。
只有学会变通,人生路上才能“弯道超车”。
没有走不出的死胡同,只有不愿转弯的固执心态。
拥有变通的智慧,事情可能并不如你所想的那般糟糕。
遇烂事要“远”——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在生活中,不好的事情好像相互吸引,形成一个负能量的磁场。
慢慢地,它会消耗你的更多精力,让你无法集中精神去做正事。
一件事长远来看,虽然可能会占到一时的便宜,但也注定会输在后面。
佛教思想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思想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佛教是一种源于古印度的宗教与哲学体系,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修炼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强调了解自己、超越烦恼与苦难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正念与慈悲来实现内在和谐。
本文将探索佛教思想对于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启示与指导。
一、了解自己佛教认为,了解自己是达到内心平静与智慧的第一步。
我们往往被自我认知上的执着束缚,难以看清自己的本质和真实需求。
佛教通过观照身心的实际状态,以及深入思考自己的欲望和苦恼的根源,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佛教提倡正念(Mindfulness)的修炼。
正念是一种全然投入当下的心态,能使我们接纳和觉察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为。
通过正念的实践,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知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减少焦虑、压力和困惑。
二、超越烦恼与苦难佛教认为,内心的平静与智慧需要超越烦恼与苦难的束缚。
佛教经典中提到,“生活中必然伴随着痛苦”,而痛苦的根源来自于欲望与执着。
佛教通过解脱欲望与执着,来帮助人们摆脱苦难的循环。
修行者需要通过内省与冥想,觉察并减少贪欲、愤怒和无明等负面情绪。
通过专注于当下的经验,修行者可以逐渐超越对过去和未来的执着,体验到内在的平静与智慧。
三、正念与慈悲正念和慈悲是佛教修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互为辅助,引导修行者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正念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当我们正念地体验当下的一切,我们能够摆脱自我中心的念头,从而减少烦恼与焦虑,达到内在平静的境地。
慈悲则是关爱他人、利他行善的心态。
佛教强调,通过慈悲与同情心,我们能够培养宽容与善良的品德,并将这种心态扩展到所有的众生之中。
通过以慈悲心对待他人,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加平和开放的内心状态。
四、实现内在和谐佛教思想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内在和谐,即通过认识自己、超越烦恼与苦难、培养正念与慈悲,使内心达到平静与智慧的最高境界。
佛教通过提供修行方法,如冥想、般若波罗蜜多等,来帮助修行者培养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心灵宁静内心强大冷静思考的经典名句

心灵宁静内心强大冷静思考的经典名句心灵宁静,内心强大,冷静思考,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平衡和成长的过程中经常需要提醒自己的信念。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名句,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思考的清晰。
1. “内心的宁静就是力量的源泉。
”- 卢梭这句名言来自于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
他认为,通过保持内心的宁静,我们可以凝聚力量并面对挑战。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对各种压力和繁忙的生活节奏,守住内心的宁静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修养。
2. “你的现在是你内心的映射,内心的平静创造了外在的宁静。
” - 乔治·莱昂纳德·莱昂希尔这句名言强调了内心和外在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果我们内心平静,我们就能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宁静。
这种内外一致的状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思考问题和应对挑战。
3. “思维如水,平静自然,冷静思考,方能泽被万物。
”- 佚名这句佚名的名句告诉我们,思维应该像水一样平静自然。
只有在保持冷静思考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和潜力,并给予周围的万物以帮助与启迪。
4. “冥想是内心的旅程,是思考的花园。
” - 托马斯·弗勒这句名言强调了冥想对内心的重要性。
通过冥想,我们可以进入一个深思熟虑和平静的状态,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思考问题并获得洞察力。
5. “内心强大的人拥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和对抗困境的勇气。
” - 马哈特玛·甘地甘地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他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中展现了内心的强大。
这句名言强调了内心的力量,它可以帮助我们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并坚持自己的信念。
6. “冷静的思考是成功的基石。
” - 弗里德里希·尼采这句名言强调了冷静思考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在面对决策或者解决问题时,冷静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并避免因冲动而犯下错误。
7. “内心的平静是智慧的根本。
” - 卢修斯·安纳乌斯·塞内卡塞内卡是古罗马哲学家和斯多葛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只有内心的平静才能培养出智慧和理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中拥有禅道,不管碰到什么事情,先要冷
静,才能产生智慧
现在有些人的的性格脾气多厉害。
有一个83岁的老大爷,居然因为公共汽车坐过站,冲到驾驶室就把司机的那个启动钥匙给拔了。
在澳洲Perth(珀斯)的一个四口之家,丈夫为了追小姨子,残忍地杀害了他的妻子,并将其埋在自己的后院。
因为埋得太浅,被邻居发现,最后被判刑23年。
我们的心看不见自己,我们为了人间的一些欲望和爱好,经常去伤害别人。
人不要被身外之物所迷惑,行善积德最重要。
小时候我们需要很多玩具,那些玩具现在在哪里?很多人年轻的时候要面子,那些面子现在在哪里?我们到今天还为了很多事情跟别人在争和抢,几十年之后想想又是多么的愚痴。
行善积德,常行善心,我们的心就在天堂;常思恶念,瞋恨嫉妒,我们的心就会化为地狱。
在5月19日,一个男子因为没有赶上公共汽车,他竟然叫了一辆出租车,追上了公共汽车,把公共汽车拦停之后,居然跑到车上用手中的西瓜猛砸司机,一直把这个司机砸晕了。
想想看,现在的人脾气太大、太急了,人不能太急。
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生愚昧,处处就是苦海。
经常检验自己的心,如果你今天不能拉住自己的思念,修正自己的错误,你就会丢失智慧、增加烦恼。
很多人都静不下来。
有两个女孩和一个小男孩从村子里来找谭苏一起玩。
他们四个人跑到禅师家后面的小山坡上玩,过了一个小时左右,他们回来跟禅师要些饮料喝,禅师拿出最后一瓶自制的苹果汁,给每个小孩倒满一杯,最后那杯倒给了苏。
由于她那杯是瓶底部分的果汁,所以里面有很多果泥。
当苏看到瓶子里有小颗粒,她噘着嘴不肯喝,觉得这个果汁很脏,乱七八糟的。
不久,这四个小孩又跑回山坡上玩,但苏没有喝任何东西,她的那杯果汁还放在那儿。
半小时之后,禅师在房间里静坐,听见苏在叫唤,苏想要喝杯冷水,但她连踮着脚都够不到那个水龙头。
禅师就提醒她:“小妹,餐桌上还有杯苹果汁可以喝。
”她看着苹果汁,这时候里面的果泥已经沉淀了,果汁看起来清澈又可口。
她走到餐桌旁,两手捧起了玻璃杯,“咚咚咚”就喝下去了。
然后她放下杯子,问道:“和尚叔叔,这是另外一杯果汁吗?”“不是,”禅师回答:“这就是刚才那杯,它静静地在这里坐了一会儿,现在就变得清澈美味了。
”小苏又看了一下杯子,“真的很好喝,它是不是像你一样在静坐,和尚叔叔?”毫无疑问,苏认为那瓶果汁就像禅师一样,静静坐一会儿就清澈了。
我们有时候在单位里,同事之间有矛盾,别人在跳,你好好地坐在那里,非常地沉淀自己,过一会儿别人就不骂你、不讲你了;如果你在办公室里跟他跳,跟他
闹,这个事情就会越闹越大。
所以,静能生出智慧,心中拥有禅道,不管碰到什么事情,先要冷静,才能产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