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修)订2019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

校教字〔2019〕43号

关于制(修)订2019级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

各学院: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教学管理、教学活动和实施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安徽省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固化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及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成果,

在总结学校2018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基础上,现就2019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

1.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内化到专业、课程、课堂、实践及教学管理等各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标准,保障质量。遵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及学校相关标准;消化吸收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等意见及建议,按标准建设,用标准保质量。

3.创新“人工智能”培养新模式。以筹建人工智能学院为契机,推进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深度融合,借智借力,抓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验实训等关键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工智能领域的通识必修课。

4.优化“新工科”“新文科”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理工科专业须进行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合理“增负”。建立健全课程负责人制度,推行课程(群)团队梯队建设,更新课程质量观,深化教学方式改革,将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引入课程教学中,促进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推广。

5.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及社会责任教育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正确处理好校内和校外的关系、学生需求和社会公众需求的关系、短期和长远的关系,做到既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又积极投入、扎实推进。

6.推进大类培养,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坚持OBE教育理念,以强化基础作为招生及人才培养改革的突破,通过设置大类平台基础课和大类导论课,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原则上,同一大类一年级的课程要设置相同,由大类专业统一设课。同时,注重优化大类平台与专业平台的衔接,使学生所学知识达到“通”与“专”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具体实施意见

(一)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

(1)学校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可在18级基础上微调,不得进行大幅度调整。

2.基本要求

3.业务毕业要求

(1)工科类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2条毕业要求为框架,同时须涵盖《国标》中业务方面的要求。

(2)非工科类专业:以《国标》中业务要求为基础,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强化或增加某些方面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4.专业方向

鼓励设置新经济、新产业需要的专业方向,不得直接以某个专业名称作为专业方向。

5.专业特色

不超过150字

6.学制、修业年限、授予学位

学制:本科专业标准学制一般为四年,建筑学标准学制为五年,专升本专业标准学制一般为两年。

修业年限:四年制本科为3-6年,五年制本科为4-7年,专升本2-3年。

7.学分总体要求;

8.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参考《国标》及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

9.课程配置流程图、专业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单列);

10.各教学环节学分学时分配表;

11.实践教学环节表;

12.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表;

13.辅修专业课程教学安排表;

14.工科专业基于OBE理念须提交《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支撑关系矩阵》《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支撑关系矩阵》。

(二)学时学分要求

1.课内总学时

我校四年制本科专业培养计划课内总学时不超过2300学时,五年制不超过2700学时,大一、大二学年周学时不超过26学时,其他学年周学时不超过24学时,其中有工程训练的学期,周学时不得超过20学时。课内总学时是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计划学时,其中包括实验课程学时,但不包括实践性教学环节和通识选修课学时。

2.各专业学分要求

各专业毕业总学分应≤180学分(五年制应≤210学分),包括课内总学时学分、通识选修课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各专业理论教学学分与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可略作调整。

3.学分计算:原则上理论课每16学时计1学分,单独开设的实验课、实践教学环节每24学时(或每周)计1学分,集中安排的艺术类课程每20学时计1学分,体育课每学期1学分。

折算时原则上按“二舍三入,七退八进”进行,课程学分保留小数点后一位,且只能为0或5。

(三)课程体系设计要求

《国标》中各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关于课程体系构建的表述不完全一致,请各专业从课程设置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内容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两方面认真研读和理解《国标》内涵,按照“N平台+模块”构建课程体系。

“N平台+模块”,即“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育平台+专业方向模块”设计课程体系见附件中表1。

1.课程学分比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例为7:3。

2.通识教育平台: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

3.学科专业教育平台: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4.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方向课。

5.实践教育平台:实践教学环节。

(四)课程设置的原则意见

1.通识必修课

通识必修课是各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体育、××专业导论、××专业前沿、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军事理论、军事技能等。各专业根据附件中表2安排。

2.通识选修课

通识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包含创新创业类、人文素养类、工程伦理等课程,以网络学习和课堂讲授相结合模式完成。每个学生应修读7个学分(专升本学生不少于5个学分),其中创新创业类选修课不得少于2个学分。各专业按附件中表3安排。

3.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是指培养专业素质所必需的、按专业类或一级学科设置的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同一专业类的各专业按学科大类设置学科基础课,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部分学科基础课设置见附件中表4。

各学院对所辖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课必须统一学时、统一学分、统一大纲、统一要求、统一考试,原则上实行教考分离。

4.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是学生在从事本专业学习过程中核心的知识体系与经验结构的总称,是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各专业要高度重视、精心设计。

5.专业方向课

专业方向课是专业根据所设方向开设的与本专业相邻或相融的课程或课程组,应与新技术、新产业相对接;学生可根据择业方向和个人兴趣选修若干学分。

6.实践教学环节

全面落实《国标》及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对实

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根据《国标》精神及我校实际,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15%,理工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原则上不少于总学分的25%(确保达到《国标》的实践环节学分要求)。

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占比核算范围为:工程训练、各类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独立开设的实验课。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不纳入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占比核算范围,《军事技能》不再作为实践教学环节。

为适应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大学英语等通识必修课改革要求,第1学期至第4学期各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得超过2周。

各学院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或行业等举办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与科研项目训练,按规定认定学分。

每个本科生在学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在二年级暑期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参加一次社会调查,撰写一篇调查报告。

具体参照附件中表5。

7.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我校每学期的教学周数原则上为18周(第1学期安排教学周13周),各学院在设置课程时应根据总教学周数、实践教学周数设计每门课程的学时,原则上设为16的整数倍比较适宜。

(五)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及社会责任教育(第二课堂)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在全日制本科生中设立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及社会责任教育,并以“第二课堂”课程开设,共4学分,其认定见《安徽工程大学学生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及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及学分认定办法》。

(七)六卓越一拔尖

省级六卓越一拔尖专业须对照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文件要求,注重与行业企业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科交叉、科教融合,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应针对相关学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紧密结合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堂教学革命,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推进协同育人。

(八)辅修专业培养计划

辅修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按照《安徽工程大学辅修专业和辅修双学位实施办法(试行)》(校教字〔2013〕92号)的有关精神执行。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学校教学委员会为培养方案修订领导小组,各学院须成立工作组,明确专业负责人。

2.认真学习,深入调研。学习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调研社会需求及兄弟高校经验。

3.强化论证,坚持标准。采取邀请校内外专家、企业行业专家、毕业校友等多渠道加强论证,并严格执行《国标》以及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确保高质量完成修订工作。

4.精心组织,按期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大事,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学院要精心组织,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5.新专业、人工智能学院相关专业、纺织大类招生专业、“新工科”升级改造示范专业须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其他专业在2018级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的基础上,可根据专业实际需要,组织调研、论证工作。

6.2019年8月上旬形成初稿,8月中下旬修改完善定稿,并于8月28日之前报教务处审核及学校教学委员会审定。

附件:2019级培养方案相关附件

安徽工程大学

2019年6月2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