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外民俗》 第一章 民俗概述
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

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篇一: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第一章民俗概述 1、民俗的定义:使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一)经济的原因(二)【篇二:自考中外民俗知识点】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俗的分类,按内容来分,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经济民俗,是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
)社会民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所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民俗的基本特征:集体性与模式性传承性与播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民族性与地方性原始性与神秘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它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就是民俗的地方性。
“上刀山,下火海”“上刀梯”以及面具舞的表演,都表现了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
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民俗的社会功能分为:教化功能,规范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维系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民俗的审美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00199中外民俗考试大纲

00199中外民俗考试大纲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00199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该课程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的学习,对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农业民俗、工艺美术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人际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游艺民俗、宗教信仰民俗等各类民俗事象进行分类介绍,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学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学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民俗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全面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民俗文化,增强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学的基本概念、民俗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能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为旅游深度发展奠定文化学基础。
基本要求:学习本门课程,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能用所学民俗方面的知识与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添砖加瓦。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它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需要掌握中国文化知识、旅游学知识。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1章民俗概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把握民俗的概念和分类、民俗的基本特征与功能、民俗的形成、民俗与旅游的关系等知识点。
能具备运用本章相关案例培养在其特定情境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功能(重点)识记:民俗的定义理解:民俗的定义及分类、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功能应用:运用民俗知识研究相关案例,提升人文素养(二)民俗与旅游(次重点)理解: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应用:将民俗资源与旅游开发结合(三)民俗的形成(一般)理解:民俗形成的原因。
中外民俗统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民俗概述1、民俗的定义: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经济的原因、政治的原因、宗教的原因、地理的原因。
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接待地的经济效益。
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第二章服饰民俗1、服饰: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其构成主要包括四类: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位的。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以遮身蔽体,防寒御署为主要目的。
(2)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3)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4)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原因(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5、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一)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1)商朝时期的三种服饰:①免冠,身着窄袖圆领衣,手上带枷,其身份大概是奴隶或俘虏②头戴平顶帽,身穿翻领绣衣,腹前兽头纹蔽膝③头戴尖帽或裹巾子,上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裳。
中外民俗大题

中外民俗大题第一章民俗概述一、名词解释1.民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风俗: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他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二、简答论述1.民俗的分类(1)经济民俗: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包括生产、居住、饮食、商贸、服饰、交通等民俗。
(2)社会民俗: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包括家庭乡里、人际交往、人生礼仪、岁时节日等民俗。
(3)信仰民俗: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包括民间信仰、巫术、禁忌等。
(4)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包括口头语言、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
2.民俗的特征一、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二、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这种传播有两种方式:民族迁徙和方式采借。
三、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民俗形成后会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异性指民俗传播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四、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族性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理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地域性指民俗在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
如八大菜系(鲁川粤苏浙湘闽徽),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口味。
五、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主要表现于信仰、崇拜、巫术、禁忌、占卜等活动上。
3.民俗的社会功能1)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人际关系、尊老爱幼、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等。
2)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中外民俗》第一章ppt课件

图1-10 成年礼
二、民俗的分类 (三)精神民俗
图1-11 观音
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
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与社会 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 并且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世代相传,就成为了精神民俗。 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
一、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民俗是一种文化,直观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在经济、 历史、艺术、宗教、建筑等方面的特点,比较全面地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状况,也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气质特点。 旅游是 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 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旅游者 来到旅游目的地,除了希望欣赏异地的风景外,他们 还想了解不同地域或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观赏当地 的奇风异俗,体验当地的民族文化,从而满足自己求 新、求奇的心理,进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快乐。所
四、民俗旅游的类型 (一)根据民俗范畴分类● 1.物态民俗旅游
物态民俗旅游,是指以民俗物品的观赏、体验、购买为主的旅游类型。其中,民
俗物品主要包括民居、民器(民用器物)、服饰、饮食、工艺品等。例如,安徽黟县宏 村、各地的民俗博物馆、美食一条街、古玩市场等都属于物态民俗旅游。
宏村(图1-18)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是 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以世外 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 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 名天下,被誉为“画中的村庄”。
以说,民俗是旅游的重要内容。
图1-13 藏族酥油茶
二、民俗旅游的定义
目前,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理念和旅游类型。一般来说,民俗旅游属 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所吸引,离 开自己惯常的居住地前往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过程。
00199中外民俗

00199中外民俗第1 章民俗概述1民俗:民俗又称民间文化风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2民俗的分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意识民俗3习俗:旧社会,城乡居民禁忌较多,表现在人们行为的各个方面,相沿成习。
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多带封建迷信色彩。
4 风俗是由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行为能力。
习俗是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
5 礼俗,指礼仪习俗,即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
6 民俗旅游应该具备下列五个条件:(1)旅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
旅游有三大要素:主体、客体、介体。
旅游客体就是资源,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两大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又由民俗风情、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等构成。
旅游者旅游考察的目标是我们进行旅游分类最重要的标准,如果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是中国各地万花筒般的民俗风情的磁力所致,那么,他的旅游活动即为民俗旅游。
(2).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为民俗产品。
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入民俗旅游之列。
(3)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
民俗是民间群体生活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或一定地域传统文化的承载体之一,具有乡土性民族性、区域性、稳定性等特征,它的魅力在于独特—某地域(民族)内的民俗事象为本地域(民族)所专有;在于质朴—来自民间的泥土味、俚俗味;在于神秘—一不为外人所理解; 在于体现传统一一民间文化的积淀;在于氛围—其他环境无法创造。
(4)既是一种经济行为,又表现为一种文化行为。
一方面旅游者到民俗旅是一种消费行为,但同时更是追求一种文化享受,国外游客到中国来品尝地方风味固然有“物欲”满足在里面,然而其主要动因还是欣赏中国各地博大的饮食文化;另一方面,旅游地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是商业性的行为,以盈利为目的,游客消费民俗旅游产品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自考中外民俗章节知识点整理

自考中外民俗章节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民俗概述1、民俗的定义:使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一)经济的原因(二)政治的原因(三)宗教的原因(四)地理的原因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
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第二章服饰民俗1、服饰: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其构成: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位的。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以遮身蔽体,防寒御署为主要目的。
(2)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3)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登记身份的标志。
(4)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原因(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5、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一)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1)商朝时期的三种服饰:①免冠,身着窄袖圆领衣,手上带枷,其身份大概是奴隶或俘虏②头戴平顶帽,身穿翻领绣衣,腹前兽头纹蔽膝③头戴尖帽或裹巾子,上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裳。
中外民俗

Page
2
LOGO
民俗《概括地说就是民间风俗,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 大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中传承、相
LOGO
LOGO
单击添加您的公司信息 (联系方式及落款)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GO
中外民俗
第一章中外民族、民俗概述
第一讲民俗概述 一、民俗概念 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首先提出“民俗学”这一学术名称。 他认为“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以 及“古时候的举止、风俗、仪式、迷信、民曲、谚语等。” “民俗”概念的几种说法 文化遗留物说 精神文化说 传统文化说 民间文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民俗概况
1.1. 民俗的定义及分类
1.1.1.民俗的定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
传承的文化现象。
1.1.
2.民俗的分类
1.1.
2.1. 经济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
民俗(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
交通民俗)“衣食住用行商”
1.1.
2.2. 社会民俗: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
俗)
1.1.
2.
3. 信仰民俗: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
态方面的民俗(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
1.1.
2.4. 游艺民俗: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口头语言民俗,民
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
1.2. 民俗的基本特征
1.2.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1.2.1.1.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转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
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1.2.1.2. 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
的彼此相似性
1.2.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时间和空间)
1.2.2.1.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
1.2.2.2.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1.2.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1.2.3.1. 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
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民俗的
相对稳定性
1.2.3.2. 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
上的变化。
1.2.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1.2.4.1. 民俗是民族的标志,是民族的一个构成要素,每个民族都
有它自己特殊的民俗
1.2.4.2. 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各类民俗也不同程度得
染上了地方色彩。
1.2.5.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1.2.5.1. 民俗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初期,虽然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变
异,但依然有原始民俗的存在。
形成了民俗的原始性特点
1.2.5.2. 民俗表现出一种神秘的特征,人们进行民俗活动是,常带
着一种神秘的心理,认为这些民俗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1.3. 民俗的功能:民俗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3.1.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
作用
1.3.
2.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
控制作用
1.3.3.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
剂作用
1.3.4.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
悦意的审美作用
1.3.5.民俗的维系功能: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
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1.4. 民俗的形成
1.4.1.1. 经济的原因:民俗的产生总是受到经济基础,即社会生产
力发展的制约。
经济基础对民俗的产生,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
1.4.1.
2. 政治的原因: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民俗又不可
避免地受到阶级和政治地影响
1.4.1.3. 宗教的原因:很多传承地民俗事象,是由原来宗教仪式演
变而来。
1.4.1.4. 地理的原因:“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指地是由于所处
地山川地理环境不同,而产生和形成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1.5. 民俗与旅游
1.5.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历史文化
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接待地的经济效益1.5.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
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1.5.3.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4)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
5)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6)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复习题
1)按内容划分,民俗有哪几种类型?
2)何为民俗?民俗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民俗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讨论题
1)怎么理解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关系?
2)利用民俗开发旅游时应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