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的悲剧性精神内涵(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的悲剧性精神内涵

语文教育专业2009级2班作者:陈燕微

摘要:

中国古典悲剧富有团圆之趣,始终表现为对社会实践中善与恶的伦理评判,寻求对现实缺憾的弥补。对于中国古典悲剧的观察,我们不能单凭大团圆结局的结构来抹杀中国悲剧的悲剧性精神内涵。只能说中国古典悲剧的创作深受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中和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这样中国悲剧呈现出美满的大团圆局势,大团圆结局就是调和矛盾、获得虚幻的精神满足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悲剧;团圆结局;心理补偿;实现正义

中国古典悲剧富有团圆之趣,绝大多数悲剧极力追求善恶有报的圆满结局,几乎没有西方所崇尚的大悲大痛的“单一结构”,也没有把悲剧的答案留给观众去完成的无结束性结局,而是“一线到底”,转逆境为顺境,把剧情的底彻底留给观众,不让观众走出剧场还为剧中人物而揪心,而是带着一种轻松心情回家。如果用西方悲剧的尺度来衡量中国悲剧,那么,中国悲剧常常不是西方意义上那种纯粹的悲剧,即在巨大的毁灭中揭示出社会实践中某些无法逆转的必然性,显示出人性的尊严和力量可能达到的高度,追求人性的超越。中国古典悲剧体现的是对正统道德的肯定和宣扬,始终表现为对社会实践中善恶的伦理批评,寻求的是对现实的缺憾的弥补。它的价值存在于对现实人生的慰藉中,从而形成悲剧品味的世俗性、悲剧情感的中和性、悲剧结局的圆满性。

一、悲剧的团圆是不真实的

西方戏剧学者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是不可能实现或者是心灵的纯真愿望最终破灭,只有毁灭或是牺牲才是悲剧,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艺术。”对于中国的大团圆现象,鲁迅又用他犀利的文字指出,“大团圆”模式的本质是瞒和骗是中国国名性弱点在艺术上的反映[1]。有学者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以为大团圆结构是中国国民不敢正视缺陷,自欺欺人,盲目乐观的结果,起了瞒和骗的消极作用,是一种虚假的行为。但是,又有学者认为,善恶有报的悲剧以顽强的抗争精神催人奋进,通过圆满的结局让人看到光明前途和胜利的希望,它体现了“中和之美”,是中华名族坚忍不拔、善良乐观、不愿屈服的优良品质的艺术体现。

应该说,大团圆的悲剧结局不是可以用绝对的好与坏去评定它,一方面它确实体现了一种乐观的精神,有鼓舞斗志,使人健康向上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很容易使人陷于自我麻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泥沼中,被虚幻的美丽蒙骗了双眼,看不到血淋淋的真相。这种欺骗主要是由于现实生活是很难找到这种大团圆的,它与现实、剧情不完全吻合,具有不真实的可疑性质。

(一)与社会现实不一致

中国戏曲悲剧的真实和西方古典悲剧所要求的真实是不相同的。西方古典悲剧以“摹仿”说为基石,把美与真结合起来,要求悲剧作品逼真地在现实生活,以帮助观众准确地认识生活的真实面目,这是西方古典悲剧的一个长处。[2]中国的的古典悲剧则是以“言志”说为基石,重在表现真实的思想感情,把美与丑结合起来,要求剧作家不要过分拘泥于真实生活。所以,中国古典悲剧所追求的不是生活形态的真实,而是道德感的善。现实的真相在中国戏剧舞台上被披上一层浓浓的理想色彩,现实明明是颠倒残酷,戏台上却是善恶分明、报应昭彰。鲁迅

认为,悲剧要致力于描写人生的痛苦与不幸,它会引导人们去思索产生痛苦与不幸的原因,如果悲剧作品能揭示出人们所为能察觉的社会原因,其思想内涵就深刻有力多了。然而,中国悲剧没有完全地把悲剧的全部真相抖出来,而是采用了大团圆结局的形式来粉饰现实,这种粉饰做法,是中国古典悲剧对现实残缺的一种回避,一种自愿的补救行动。正视缺陷是采取补救行动的前提,如果以为现实跟舞台上一样一切圆满,人们就不会采取补救行动去改变社会现实了。

(二)与悲剧内容的真实不和谐

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中,经过各种较量,虽然付出了并将继续付出惨重的代价,同时也取得重大的胜利。人类在斗争中必然产生各种真实的情感,来之不易的胜利所带来的欢乐是真实的,遭受到的失败、痛苦也是真实的,甚至比欢乐更来得深刻、真实。中国古典悲剧在表现人类在同异己力量的抗争取得胜利,同时也描写了人类在为这胜利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因此,不管他的冤情最终是否获得昭雪,是否达到复仇的目的,恶人是否受到惩罚,他的悲剧已经构成。尽管悲剧有一个大团圆结局,却不会给人现实一切圆满的错觉。例如《窦娥冤》的窦娥遭受到邪恶势力的残酷杀害,她死后化成鬼魂进行反复抗争,终于平反冤情幷惩治了恶人。但是,人死不能复生,她的不幸已经比可能挽回。我们在一片团圆声中总能听到一丝不和谐的音调,总能感到一些不满足和遗憾,因为这里的悲剧已经很难回到真正意义上的团圆了。看完《窦娥冤》的鬼魂报仇。《清忠谱》的阴间讯奸。虚幻世界的延伸,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悲剧的真实性。它是对悲剧冲突的艺术解决,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是不理想的,不可能为人们提供显示理想的机会,于是便有了假的世界的出现。它是虚幻性使悲剧不能够客观真实地展现生活的本质,不具备有真实性的说服力,显得过于牵强。

中国戏剧悲剧和西方悲剧的表现形态是不一样的,中国戏曲悲剧大多采用善恶有报的双重结构,悲剧的结局,普遍追求一种“团圆之趣”,在悲剧拉下帷幕时总来个光明的结尾,在黑暗中透出些许亮色,散发出一种余韵之美。相反西方的古典悲剧采用的是“一悲到底”的悲剧,追求保持悲剧快感的独立性。悲剧结束留给观众的是遗憾,痛感,而不是欣慰。西方也有以大团圆为结局的悲剧作品,但那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悲剧作品都以不幸为结局。在西方,善恶有报的大团圆结局被视为第二等的结局,它不符合现实实际,只是对观众“软心肠”的迎合。它的悲剧效果与悲剧所要求的“痛感基础上的快感”是相反对立的,而且取消了悲剧快感的独立性冲淡了悲剧的激情。

亚里士多德所认为,以不幸的结局收场是悲剧的重要特征。悲剧是惨痛的是疼痛着的美丽。对悲剧而言,只有疼痛才是最真实、最有说服力的。在团圆结局的悲剧在给人们带来精神的渴望、心灵的净化的同时,也相对削弱了悲剧原有的真实性和深度,使悲剧缺乏了对显示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现实的力度。

二、大团圆是满足惩恶扬善的心理安慰

勾栏瓦肆、乡村草台的戏剧一直是中国民众的“娱乐场所”、“精神中心”。在那里,愤怒不平可以一吐为快,痛苦忧愁能得到抚慰排遣,上智下愚、妇孺老弱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乐趣。因此,有人把中国戏剧舞台比喻成“道德法庭”,在这个法庭上,是非善恶都能够得到公正的审判,为美者苦尽甘来,终得好报,造恶者多行不义,终得恶报。惩恶扬善迎合了中国劳动大众的精神需要,满足被压迫人民道德情感的需要,成为民众抒愤吐志的有力工具,是下层社会人民的精神避难所。

为了宣扬惩恶扬善的伦理信条,以满足惩恶的心理倾向,中国三典悲剧在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