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窦娥冤》看中国古典悲剧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窦娥冤悲剧艺术特色

窦娥冤悲剧艺术特色

窦娥冤悲剧艺术特色《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杂剧,被誉为中国古代剧作的巅峰之作。

该剧以历史故事为蓝本,通过对窦氏家族的不幸遭遇和窦娥对冤情的坚守展现了一种悲剧的艺术特色。

下面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期能够揭示《窦娥冤》的艺术魅力,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故事情节的丰富多样是《窦娥冤》的一大魅力所在。

整个剧作以窦娥的冤情为主线,线索错综复杂,错综复杂。

剧中窦娥亲人的遭遇有苦楚,凄凉,窦娥被迫嫁给窦D为妻,窦D杀害了婆婆和丈夫,最后也被自己所杀害。

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深思。

其次,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腻生动也是《窦娥冤》的一大特色。

剧中的窦娥形象塑造得异常丰满,她从一个没有亲情的孤儿,到被迫嫁给仇家,再到为了家族将根上生了孩子,最终牺牲自己的生命,她的形象充满人性的美感和戏剧冲突。

而其他角色如窦D、婆婆、窦娥父亲等也都是性格鲜明,娓娓道来,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有趣。

再者,艺术手法的运用也是《窦娥冤》的魅力所在。

首先是曲白的运用,常常在关键情节中凸显窦娥的冤情。

接着是悲剧音乐,通过音乐的起伏,剧情更加紧凑;悲剧舞台手法也能很好地突出角色的心理和张力。

最后还有语言的运用,剧中的台词富有诗意,抒发着人物内心的痛苦和哀伤。

通过对《窦娥冤》艺术特色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不仅仅是一部悲剧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的剧作。

窦娥的冤情告诉我们,作为个体,在面对不公和压迫时,要坚守正义,勇敢信念,不退缩,不屈服。

同时,窦氏家族的悲剧也呼应了王国维所说的“人生皆有终结,而家族修养重于个人修养”的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重视家族的价值和传承,积极践行家族道德,以凝聚家人的力量,共同应对社会的压力和困境。

总之,《窦娥冤》以其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细腻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巧妙运用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悲剧的艺术形象。

它不仅是一部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杰作,更是对人性的反思和启示。

浅析《窦娥冤》

浅析《窦娥冤》

我尚不准备讨论中国有无悲剧这一重大问题。

“悲剧”一词本源于西方,自然有西方观念对其赋予的悲剧定义,这包含了西方文化,社会,政治等种种因素,并不适合简单地搬取套用在中国戏剧身上。

只是如今“悲剧”一词已广泛流传开来,更被人们滥用。

对大部分人来说,其具体的意义界定已经模糊不清。

是以在此且也先用“悲剧”一词来形容中国戏剧中描绘悲惨故事的戏剧。

当然,这里所说的“悲惨故事”,是相对读者,观众而言。

这一点上的强调并非是忽视了作者的主体意识在文学作品影响上的作用,而是着重了读者在推动文学作品发展上的重大作用。

在这一点上,我个人认同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即“文艺的本质是摹仿,且文艺的摹仿是真实的,是创造性的。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成功的作家优于常人的地方是他们具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找出了社会生活上的不足与黑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以再创造,形成文艺。

但一个社会现象牵扯到无数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不是单个或几个作家能够面面俱到表现出来的。

在一个社会问题上,作家加工的这一部分,是作家想要表现给读者真实情感,全由读者的理解能力去体会。

而作家没有加工到得这一部分,亦或是说作家没有着重强调地方,则需要读者不断地挖掘分析。

这也是为什么古往今来犹如《哈姆雷特》,《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巨作能久盛不衰的原因。

究其原因,我不认为是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已经想到如此之多复杂的问题,更应该说是读者在品读作品过程中另一番新的品味与发现。

是以在此,我要借《窦娥冤》去说一说我国古典戏剧内蕴的悲剧延伸,而并非如大多数人所说的“喜剧结尾”亦或“反悲剧意识”那样简单。

最初读罢原文第一,第二折,便觉尽是一些荒唐之事。

窦天章卖幼儿赶考;张驴儿父子救人后竟要挟寡妇相与做老婆;这一老一少两个寡妇竟就此受人要挟;张驴儿竟毒死亲父等等,皆是如今社会生活中无法理解,不可想象的“怪事”。

而两个寡妇没有任何具体反抗的行为,也没报官等激烈举动,倒有些逆来顺受的意味。

其中自然以那怕事的婆婆为首,而窦娥虽较为刚硬却要顺从婆婆尽孝,只是一直不肯相与。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经典作品,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品,更是戏曲史、文学史上的着名悲剧之一。

在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它名列第一。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窦娥冤》作为一部戏曲名剧,它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艺术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作品,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些重要特征。

《窦娥冤》剧情简介: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

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

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

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

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成婚,想用毒药毒死蔡婆,不料把他老子毒死了。

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

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

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关汉卿在这个传统故事里,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一、《窦娥冤》的创作背景(一)《窦娥冤》的故事取材——“东海孝妇”的故事《窦娥冤》最早的题材来源于“东海孝妇”这个故事。

其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

其姑欲嫁之,终不肯。

”婆婆怕耽误她的青春,上吊自杀。

她姑子却以孝妇杀母告官,竟被煅练成词。

浅析中国古典《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浅析中国古典《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百姓 。 这 是 造 成 窦 娥 含 冤 而 死 的 主 要 原 因 ,是造 成 “ 善 的 为 受贫 穷 更 命 短 ,造 恶 的 享 富 贵 又 寿 诞 ” 的黑 暗世 道 的 主要 原 因 。 代 表 正 义 善 良的 悲 剧 人 物 ,在 善 与恶 的 冲 突 中 明 显 缺 乏 主 动 性 、 攻 击 性 。 而 且 ,她 的 抗 争 与斗 争 面 对 强 权 与 恶 行 是 软 弱 的 、 无 力 的 。 对 善 的 张 扬 不 是 通 过 善 对 恶 的 主 动进 攻 与 消 灭 来 完 成 ,让 善 的 化 身 在 备 受恶 的摧 残 与欺 凌 时 才 奋 起 反 抗 ,甚 至 不 惜 以 死 相 拼 ,使 其 人 格 在 最 后一 搏 中 得 以 升 华 。 善 在 被 恶 毁 灭 的 过 程 中不 断散 发 美 丽 的 光彩 、 动 人 的 力 量 。 永恒 的 正 义 在 悲 剧 人 物 的 痛苦 和 毁 灭 中 得 以 保 存 和 升 华 。 其 悲剧 之 悲 的 魅 力和 价 值 也就 在 这 里 。
二 、百善 孝 为 先~一 中国古 典 悲剧 的弘 扬重 点
中 国 人一 向是 重 亲情 、重伦 理 的 ,百 善孝 为 先既 是 中国 的 ‘ 传统 ,也 是 中国古 典 悲 剧 弘扬 的 重点 。 窦娥 是 中 国封 建社 会 伦 理道 德 的代 表 ,是 恪 守 妇道 ,孝顺 长 辈 的典 范 。作 者 借 窦娥 的 孝行 ,弘扬 了中 国传 统 的伦 理 道德 。从这 点 来 看 ,窦娥 的孝 行 不但 是 美德 的化 身 ,而且体 现 了对 当时社 会伦 理 道德 的 批 判。 在 第 一 折 里 ,窦 娥 虽 遭 年 幼 失 母 、 少 年 离 父 ,青 年 丧 偶 等 一 连 串 的 人 生 打 击 ,但 她 想 的 是 “ 将这 婆侍 养 ,我 将 这 我 孝 服 守 ,我 言 词 须 应 口 。 ”她 活着 仿 佛 就 是 为 了 尽 孝 。 她 劝 阻 婆 婆 再 嫁 ,既 是 出 于 封 建 礼 教 的立 场 ,也 是 出 于 对 婆 婆 的 关 心 : “ 替 你 细 细 愁 :愁 则 愁 兴 阑珊 咽不 下 交 欢 酒 。 ” 在 我 公 堂 上 ,她 被 打 得 皮 开 肉绽 ,也 不 屈 服 ,当 昏 官 要打 她 婆 婆 时 ,她 忙 说 “ 住 住 ,休 打 我 婆婆 ,情 愿 我 招 了 罢 。 ”宁 可 住 被 冤 ,也 要 尽 力 保 护 婆 婆 。在 被 押 往 刑 场 的 路 上 ,她 顾 及 的 不 是 自己 的 生 命 ,而 是 顾 念 婆 婆 ,请 求 绕道 走 后 街 , 以免 被 婆 婆 看 见 ,心 中痛 苦 。不 仅 如 此 ,关 汉 卿 还 对 “ ”的 境 界 孝 进 行 了 美 的 升 华 ,剧 本 的 最 后 ,窦娥 的 冤 案 得 以 平 反 ,她 想 的 不 是 自己 ,不 是 官 居 要 职 的 父亲 ,而 是那 个 曾 和 自己 相 依 为 命 ,年 老 身 衰 、无 依 无 靠 的婆 婆 。 窦 娥 要 求 父 亲 收 养 蔡 婆 婆 ,代 她 给 婆婆 养 生送 死 。 窦娥 的这 种孝 ,远 远 超 出 了一 般意 义上 的孝 。她 的 善 良 、 孝顺 ,令 人动 容 。但 这 样 一个 至 孝 的人 却无 端 地被 社 会 邪恶 势 力蹂 躏 而 死 ,不 能不 引 起欣 赏 者 的悲 悯 之情 。 孝是 美 德 ,然 而 过分 的 孝也 是 一种 人 性 的悲 哀 ,窦娥 所体 现 的 牺牲 精 神便 是 如 此 。这是 善 良人 的 悲剧 ,此剧 也 因此 有 了震撼 人 心 的力量 。

论《窦娥冤》的悲剧性

论《窦娥冤》的悲剧性

论《窦娥冤》的悲剧性作者:孟令阳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10期摘要:《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以高超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成为我国优秀的古典悲剧之一。

关汉卿通过窦娥所遭受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元代下层人民的生存状况,同时窦娥的反抗又是向黑暗的社会发出的控诉。

本文将从悲剧的特点、社会现实和人物性格等方面探讨《窦娥冤》的悲剧性。

关键词:悲剧《窦娥冤》社会性格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一无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为元人第一。

”{1}关汉卿的《窦娥冤》以其高超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成为我国悲剧的杰出作品。

其悲剧性与西方的悲剧相比更加具有广泛性,反映了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

一、《窦娥冤》中人物的社会阶层与元代社会现实元代是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科举制被废除,知识分子地位低下,有“九儒十丐”的说法,他们生活贫困窘迫,受不到尊重,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就是这样的一位书生。

窦娥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

关汉卿从窦娥的身世开始写起,以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家庭来反映元代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

在西方的悲剧中,主角大都是正面典型或英雄人物,他们有着尊贵的出身,高贵的血统。

而中国古典悲剧中主人公多是处于社会下层被统治阶级中的人物。

窦娥就是一个穷知识分子的女儿,三岁丧母,七岁就因父亲借了蔡婆的高利贷无力偿还被卖为蔡婆的童养媳。

窦娥十七岁成亲,年纪轻轻守了寡,和婆婆二人相依为命。

婆媳两个人的家庭在当时社会中属于弱势群体,她们又遇到了赛卢医这样一个骗子医生,借高利贷不还从而想谋财害命。

这时张驴儿父子救了蔡婆,本以为遇到了好人,谁料刚摆脱一个坏人,却又招来更加凶恶的坏人,就戏剧冲突的组织与推进来说,这当然是剧作者在有意利用社会生活中的偶然性因素。

以古典悲剧观理论解读《窦娥冤》戏剧作品的中和之美

以古典悲剧观理论解读《窦娥冤》戏剧作品的中和之美

以古典悲剧观理论解读《窦娥冤》 戏剧作品的中和之美邱辛辛中和即“中庸”。

“中庸”二字出自于《论语》,“不偏叫中,不变叫庸”。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文学样式之一,它自体的发展受中庸思想的影响极深。

纵观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人们就会发现,中国古典戏曲都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都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平衡,具有中和之美。

本文拟以《窦娥冤》为例,结合古典悲剧观理论,从人物设置、情节设置两个方面来阐述其中蕴含的中和之美。

一、人物设置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其(元杂剧)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即列于世界之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给予《窦娥冤》很高的评价。

王国维对其主要原因解释为“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

在王国维看来,悲剧的价值就是把主人公的悲惨人生经历以及自我超越的意志表现出来。

这种意志即是在苦难面前的高蹈独立,艰苦卓绝、无畏的斗争。

《窦娥冤》中窦娥坚贞不屈,为了自己的清白和保全婆婆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凛然做法背后所驱使的力量就是“主人翁之意志”。

这种意志是通过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斗争表现出来的。

悲剧的主人公在困难面前的斗争是足以撼动人心的,他们所做的一切反抗,皆是出于对本身“主人翁之意志”的一种认同,也包含了对生命力量的一种认同。

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对抗,把生命的本质升华,促使人们把这种对抗中所展现出来的悲剧主人公的坚强、英勇、执着的精神予以深刻的体会。

这些正面人物同黑暗势力做顽强不屈的斗争,他们就是正义的化身。

体现主人翁意志的英勇壮举是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主人翁意志”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唯意志论不同,在意义上更像尼采的“权力意志”,这种意志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方面的因素,是在困难面前、大局利益之前的赴汤蹈火与在所不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完美呈现,是顽强的进取。

这种意志的本质不是遇到困难的停滞不前和痛苦煎熬。

而是在和困难的艰苦斗争中,诠释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快乐。

王国维的悲剧观完全不同于叔本华式的悲剧观,而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品质。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摘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一出杰出的古典悲剧,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

窦娥最大的悲剧,源于封建社会的各种弊端,源于元朝官僚制度的腐败。

对《窦娥冤》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从悲剧性质的界定、悲剧的题材、激烈的悲剧冲突、悲剧的结局、悲剧的效果、典型化的悲剧形象这六个方面来探讨《窦娥冤》的悲剧性。

【关键字】悲剧性质题材冲突结局效果形象关汉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中国。

戏剧发展的基础。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说“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指出了他对中国戏剧的开创奠基之功。

一悲剧性的表现1.1悲剧的性质在中国戏剧史上,剧作所体现的不同的作家的创作风格特征,要比体现的戏剧分类中悲剧、喜剧、正剧的戏剧类型特征鲜明得多。

但《窦娥冤》却是一部学术界公认的、特征鲜明的悲剧杰作。

王国维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这是从中国和世界戏剧史的高度作出的评价。

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

我认为最具权威和经典性是恩格斯和鲁迅的话。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具体到《窦娥冤》中便是窦娥的生活愿望。

戏里写了她两个愿望。

窦娥是人生苦难的化身。

她三岁丧母,七岁成了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用来抵债,做了蔡婆的童养媳,十七岁成亲不久,丈夫便亡故了。

一个二十岁无儿无女的寡妇面对着无边的苦难,“天若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这时她的生活愿望是:守节尽孝,用今生受苦以修来世。

这是窦娥的选择,虽然这种选择有明显的时代局限——一个别剥夺了谋生能力的弱女子,在重重封建道德的束缚之下,已经失去了为自己谋取幸福的能力和自由了。

浅析中国古典《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浅析中国古典《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文史艺术
C A MIG C l 冤 》的悲剧特征
◎周 殷
( 江西省万载县 文化馆,江西 万载 3 6 0 ) 3 1 0 中图分类号 : F 1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1 7 - 9 2 (0 0 0 — 0 — 2 73. 6309 2 1 ) 3 0 6 0 摘要 :中国古典悲剧揭露 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同时也表现出中国古典悲剧 的特征。本文以文学史上 的著作 《 窦娥冤 》为例 ,阐述 了中国古典悲剧 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 :善与恶的冲突;百善孝 为先 ;理想追求
奸 正义 ,姑息 邪恶 。因而,那窦娥一 上公堂便 无缘无故地 被殴打 也 就不足 为怪 了。俗 话说:小鬼难缠 。一桩 明 白简单的命案,掺 杂 着如此 污浊 的人情世态, 而窦娥 的无辜含冤 竞缘于她 的善 良、
弱小与孤 立! 而善 良、 弱小 与孤 立本是最 该受 官府 与法律保 护的, 侮辱、 冤屈 , 终被 昏官和 恶棍 诬为 杀人犯 而冤 斩 的千古奇 冤 , 不料 却成 了官府 与法 律戕害 的对 象!窦娥 痛心疾 首,怒斥 官府, 最 暴 露封建 社会 的黑 暗, 揭露 了统治 阶级 的 昏庸残 暴, 歌颂 了窦 指 天发誓 ,最 终惨遭 枉杀。 娥 的善 良心 灵和反 抗精 神。作 者借 抨击 贪 官污 吏危害 人 民的罪 善 与恶 的冲 突, 是 中国古典 悲剧 的一 条主 干 。善 的付 出, 行 , 常强 烈地表 现 出了长 期遭 受压迫 的人 民群众 的反 抗情 绪 。 总是 以血 为代 价 的,冲 突 的结果 常常使 善成 为 失败者 ,恶 成为 异 《 窦娥冤 》作 为一 部戏 曲名剧 , 它的思 想 内涵是深 刻 的, 艺术 胜利 者 。究其 原 因, 与当事 人所 处 的时代 有关 。正如 窦娥 所处 形 象是具 有典 型性 的,其 艺术 感染 力更 是超越 时 空的 ,这~ 作 的 时代,国 家虽 然也有所 谓 的 “ 法 ” 王 ,但 很不健 全 ,特别 是那 品 ,体 现 了 中国古典 悲剧 的~些 重要 特征 。 些执 法者 ,他 们 昏庸 无能, 贪赃枉 法 ,不但 不能 保护 弱小 、善 《 窦娥 冤 》是 元代戏 曲家 关汉 卿 的代表作 ,也 是 元杂剧 的 良,惩罚 奸诈 、邪 恶, 而且欺 辱 弱小 、鱼 肉百姓 。这 是造成 窦 代表 作, 更是 中国 戏曲史 、文 学史 上的 著名 悲剧 之一 。在 王季 娥 含 冤而 死 的主要 原 因,是 造成 “ 善的 受贫 穷更命 短, 造恶 为 思先 生主编 的 《 国十大 古典悲 剧集 》 中, 它名列 第一 。近代 的享 富贵 又寿 诞” 的黑 暗世道 的 主要原 因。 代表 正义 善 良的悲 中 学者 王国维 在 《 宋元戏 曲考 》 中, 曾给 予这部 名剧 以很 高 的评 剧 人 物, 在善 与恶 的冲 突 中明显缺 乏主 动性 、攻 击性 。而且 , 价 ,认 为 它 “ P U P ̄ 之于 世界 大悲剧 中,亦 无愧 色 ! , ” . 她 的 抗争 与斗 争面 对强权 与恶 行是 软 弱的 、无 力的。 对善 的张 善与恶的冲突—— 中国古典悲剧的主线 扬 不 是通过 善 对恶 的主动进 攻 与消 灭来 完成 ,让 善的化 身在备 戏 剧的本 质在 于冲 突, 戏剧 突 是戏 剧 的生命 。通 常人们 受 恶 的摧残 与欺 凌 时才奋 起反抗 ,甚 至不 惜 以死 相拼 ,使其人 中 评 价一 部戏 的好坏 所说 的 “ ‘ ’ 有 戏 、没 ‘ ”,或所 谓 “ 戏 ’ 戏剧 格 在 最后一 搏 中得 以升华 。善在 被 恶毁灭 的过 程 中不 断散发美 性” ,指 的就是 剧 中的戏剧 冲 突。这就 要 求剧 情发展 曲折 跌宕 , 丽 的光彩 、动人 的 力量。永 恒 的正义 在悲 剧人物 的痛 苦和 毁灭 悬 念环 生。我 国 民众对 于戏剧 情节 的 兴趣十 分浓 厚, 很 多传统 中得 以保 存和 升华 。其 悲剧 之悲 的魅 力和价值 也就 在这 里。 戏 之所 以常演 不衰 ,是 与它们 的故 事情 节 引人入 胜 、戏剧 冲突 二 、百善孝为先一 中国古典悲剧 的弘扬重点 紧 张激烈 分不 开的 。而 中国古典 悲 剧主 要是 善与 恶的 斗争 ,鲁 中国人~ 向是 重亲 情 、重伦理 的 ,百善 孝为 先既 是 中国的 迅说 “ 剧将 人生 有价值 的东 西毁 灭给人 看 ” 人生 有价值 的 传统 ,也 是 中国古 典悲 剧弘 扬的 重点 。窦娥 是 中国封 建社会 伦 悲 ,“ 东 西” 自然属 于善 ,使其 毁灭 的东 西 自然属 于恶 。剧 中人物 的 理道 德 的代表 ,是 恪守 妇道 ,孝顺 长辈 的典 范 。作者 借窦娥 的 悲剧性 结局 皆 因矛盾 冲突激化 所 致,关 汉卿 的 《 娥冤 * 寞 。就 是 孝行 ,弘 扬 了中 国传统 的伦理 道德 。从 这点 来看 ,窦娥 的孝 行 很好 的例证 。 不但 是美 德的化 身, 而且体 现 了对 当时社 会伦理 道德 的批 判。 Ⅸ 窦娥冤》 中的 窦娥是一位不 幸的年轻 女性。幼时丧母 ,七 在第 一折 里, 窦娥 虽遭年 幼失 母 、少年 离父 ,青 年丧偶 等 岁即被父 亲用以抵债 ,成婚不久 即丧夫。接 二连三 的打击使她 心 连 串的 人生打 击 ,但她 想 的是 “ 我将 这婆 侍养 ,我将 这孝服 灰 意冷,几乎彻底失 去 了对 生活的追求 ,只希 望 “ 世早将来 世 守,我 言词 须应 口。 她 活着仿 佛就 是 为了尽 孝 。 劝 阻婆婆再 今 ” 她 修” ,侍 奉好 婆母 , 了此一生 。可是 ,残酷 的现实让 她 的这 个最 嫁 ,既是 出于封 建礼教 的立 场,也 是 出于对 婆婆 的关 心:“ 替 我 低 层次的希望 竞成为 奢望。 流氓张 驴儿父 子俩要霸 占她婆媳 俩为 你 细 细愁 :愁则 愁兴 阑珊咽 不下交 欢 酒。 ”在公堂 上,她 被打 得 妻,窦娥 不畏强暴 ,恪 守妇德,坚决 不从。而懦 弱的婆婆无 奈屈 皮 开 肉绽,也不 屈服 ,当昏官要 打她 婆婆 时,她忙说 “ 住住 , 住 从 ,窦娥 劝之无 用,忍气吞 声地看着 张驴儿 父子住进 家里,而这 休 打我 婆婆 ,情 愿我招 了罢。 ”宁 可被 冤, 也要尽 力保 护婆婆 。 种忍 气吞声是 不可能 持久 的,人 能忍一 时,不 能忍一世 。张 驴儿 在 被 押往刑 场 的路 上 ,她顾 及 的不是 自己的生 命, 而是顾 念婆 想 用毒药毒死蔡 婆婆,留下窦娥 一人好得 手。不 料,张 驴儿 的父 婆 ,请 求绕 道走 后街 ,以免 被婆 婆看 见,心中 痛苦 。不仅 如此, 亲误 食毒药而死 , 张驴儿遂嫁 祸窦娥 并告到 官府 。 面对人 命官 司, 关 汉卿还 对 “ ” 的境 界进 行 了美 的升 华,剧本 的最后 ,窦娥 孝 能给 孤弱的窦娥 主持正义 的, 只有 既能代表社会 正义又 有审判权 的冤 案得 以平反 ,她想 的不 是 自己, 不是 官居要 职 的父亲 ,而 力 的机关— —官府 ,这也是 古代社会 下层劳动 人民的 唯一 选择 。 是那 个 曾和 自己相 依为 命, 年老 身衰 、无依 无靠 的婆 婆。 窦娥 如果 官府 中的 官是清官倒也 是民之大 幸, 若是 昏官也只能 是 民之 要求 父亲 收养 蔡婆 婆, 代她给 婆婆 养生送 死 。 不幸 。可恨那 楚扑 太 守桃杌 是一 昏官,他 面对一个善 良柔 弱 、 『 孤 窦娥 的 这种孝 ,远 远超 出 了一 般意 义上 的孝 。她 的善 良 、 立无援的 小女子和~ 个横行 霸道 、死缠烂打 的流氓 ,只能选 择强 孝顺 ,令 人动容 。但 这样 一个至 孝 的人却 无端 地被社 会邪 恶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窦娥冤》看中国古典悲剧的艺术特色摘要:悲剧作为一种特定文学体式,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条件、民族性格、文化素质、道德观念、审美习趣等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悲剧源于戏曲中的苦情戏,意在通过伦理美德来打动观众,突出其美感教育作用。

本文试图对《窦娥冤》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从悲剧的主人公选择,悲剧的题材,悲剧冲突,悲剧的结局,悲剧的效果这五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典悲剧艺术特色。

Abstract: As a specific literature style, tragedy would form variou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wing to the certain aspects of different peoples and cultures, such as politics, economy, historical conditions, national characters, cultural qualities, aesthetic habits, and so on. The Chinese classical tragedy is derived from the affliction dram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t is intended to impress the audience by the ethics and virtue, highlighting its role in aesthetic. This paper is attempts to analy se the “Snow in Midsummer” concretel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tragedy in the following five areas: the selection of the hero, the theme, the conflict the outcome, and the effect of the tragedy.关键字:中国古典悲剧主人公题材结局效果大团圆悲剧一直是西方文学传统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类型,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起源于酒神祭。

它旨在通过高度强化的审美形式, 演出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和悲伤,唤起一种使人惊心动魄的深度美感。

悲剧作为一种文学体式,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条件、民族性格、文化素质、道德观念、审美习趣等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艺术特征。

西方悲剧诞生于庄严的宗教氛围中,追求通过“怜悯与恐惧”,使观众的感情得到“净化”;中国悲剧源于戏曲中的苦情戏,意在通过伦理美德来打动观众,突出其美感教育作用。

恰如著名的戏曲理论家王季思先生在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的前言中所说:“中国古典悲剧,是我们文明古国百花园里的一树奇葩,它融汇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地精神,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芳香,又具有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貌。

”①而在众多的中国古典悲剧作品中,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的《窦娥冤》是最有代表性的杰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②本文试图对《窦娥冤》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从悲剧的主人公选择,悲剧的题材,悲剧冲突,悲剧的结局,悲剧的效果这五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典悲剧的艺术特色。

一、悲剧的主人公选择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 悲剧以他们为中心组织情节, 表现主题。

《窦娥冤》中的主人公窦娥是生存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恪守封建道德的她是典型的全贞全孝的化身。

①贞洁观——在地痞流氓张驴儿的淫威逼迫下,窦娥不但坚决维护自己的贞洁和名誉,立志守节,从一而终。

【隔尾】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叫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

④还大胆嘲笑她婆婆的软弱和顺从。

【后庭花】遇时辰我替你忧,拜家堂我替你愁。

梳着个霜雪般白鬄髻,怎戴那销金锦盖头。

⑤《关汉卿全集》吴国钦校注广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赚煞】“我想这妇人每休信那男儿口,婆婆也,怕没的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着个村老子,领着个半死囚。

则被你坑杀人燕侣莺铸。

婆婆也,你岂不知羞”⑥②孝道——窦娥本无罪,在受冤遭屈后,她没有认命,在严刑酷打的折磨下,她也没有承认。

虽然“这无情棍棒教我挨不的”。

【感皇恩】“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

挨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⑦【采茶歌】“打的我肉都飞,血淋漓,腹中冤枉有谁知!”⑧但是她内心的孝道思想在她看到自己婆婆遭受严刑逼供时被强烈地激发出来,为免婆婆遭罪,她又不得不承认别人给她强加的罪行。

【黄钟尾】“悄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

婆婆也,我怕把你来便打的,打的来惩的。

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⑨即使是化为鬼魂,她还不忘了托付自己的父亲:爹爹,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

⑩从上可以看出,早已在窦娥心中根深蒂固的孝道思想促使她可以为了婆婆的生死安危牺牲自己。

可以说恪守孝道是促成窦娥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以上对《窦娥冤》的悲剧主人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于西方悲剧选择帝王将相、王公贵族为主人公,中国古典悲剧主人公往往是弱小善良的老百姓或是有不幸遭遇和无辜受冤的女性,他们所处的地位正如鲁迅所说:“百姓,却就默默地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

”③而中国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死不能被随便写进戏曲的,对他们稍有不恭敬就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上自市井俚民、村妇俗子,下至烟花妓女、荡子乞丐,都是悲剧的实践体验者,所以最具表现力,也最真实。

而且受中国传统文化男尊女卑的影响,封建社会被压在最底层、受害最深的女子成了悲剧中不能回避的主角。

如《窦娥冤》中的窦娥,《琵琶记》里的赵五娘,《娇红记》中的王娇娘,《雷峰塔》中的白素贞,《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等,都是当时社会里处于被迫害地位的普通人民形象。

因为我们的古典悲剧是“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所以就排除了伟大、高贵的特质,追求平凡、普通的人类情感。

这也是朱光潜所谓的“带悲剧意味的秀美”,也正是因为她们的贤德、温顺、娇弱,所以,当她们受到非人的摧残而走向命运的深渊之时,才能越发表现出人物的正义和无辜、结局的凄惨和痛苦,从而越发惹人怜爱、同情。

同时也引导观众对造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深深思索,从而达到认识社会的效果。

悲剧主人公的类型特征决定了悲剧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中国的悲剧主人公一般都表现为单一性的性格,是静止不变的伦理实体,没有丝毫“恶”的因素。

在这里,人物性格经过了过滤,突出了人物品格中的一个方面,非好即坏,非正即邪,非忠即奸。

可以说,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公是完美的,几乎没有任何缺陷。

主人公甚至成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理想化身,以此来使观众获得心理上的慰藉,体味悲剧的真意。

二、悲剧题材悲剧的写作题材指的是悲剧创作者在作品中所描写的体现其一定创作意图的悲剧性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

席勒说:“悲剧是一个值得同情的行动的诗意摹彷”,悲剧的最高境界要求悲剧“从经过提炼的哲学,获得更为纯净的素材”○11,但是中国悲剧并不是对“值得同情的行动的诗意摹仿”,而是逼真的摹仿,它整个就是普通人苦难生活的写实,是暗无天日里痛哭灵魂的悲鸣。

由于没有经过哲学的提炼,中国古典悲剧都是一些悲从中来,哭声四起的“苦戏”、“哀曲”、“怨谱”。

中国悲剧的出发点并不是歌颂伟大的行动,而是表现人生的苦难和不幸,其具体内容有如高乃伊所说的“真正无辜的人陷入不幸”○12在中国古代戏剧发展过程中最引人注目、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内容情节“惨绝悲极”的“苦戏”,文人们称为“哀曲”、“怨情”,“苦”、“哀“怨”道出了中国古典悲剧的特质。

《窦娥冤》这一著作借助了民间的“东海孝妇”、“邹衍下狱”、“孝妇周青”的历史传说,无论是情节还是结局都充满了奇幻色彩,但这仅仅是给自己涂抹上一层历史的保护色而已,实际上剧本所写的,完全是元代惨酷的社会现实。

一个原来手无寸铁、安分守己的弱小寡妇窦娥,由于高利贷的残酷剥削,流氓地痞的欺压诬陷,特别是贪官污吏惨绝人寰的迫害,终于枉死在封建官府的屠刀下面。

窦娥的身世凄苦,三岁丧母,七岁被父亲抵押给“羊羔儿利”的高利贷者蔡婆当童养媳,十七岁丧夫,她始终将身世的不幸归结于命运,“是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是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

她尽管是有抱怨,但依然恪守贞洁孝道,严守封建礼教。

但在地痞流氓的欺压诬陷,贪官污吏惨绝人寰的迫害下,一个原本屈服命运的弱女子也勇敢地发出了反抗的吼声。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13【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肠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14这两段曲词可谓是悲壮动人,古典悲剧的唱词不仅有利于烘托悲剧气氛,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完成对悲剧主人公的形象塑造,而且通过那悲壮的音乐腔调,使观众在“物我两忘”的境界里得到高度的享受。

窦娥冤里的《端正好》《滚绣球》,在倾诉个人不幸命运的同时,表现了对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它的风格是悲壮的,而不是愁苦的。

这两段表明窦娥反抗的唱词掷地有声,这是窦娥怨天斥地的心声,它表明了即使是弱者在遭遇不公正的非难时也有抗争至死的勇气。

(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

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

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

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则是看你死去的孩儿面上。

15○这么朴实无华的说白,多么肖似窦娥这个封建社会里小媳妇的声口,从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加工的痕迹,就像生活本生那样自然,贴切,生动,正是这些平凡不过的话语,鲜血淋漓地揭示了这个从小就给人做童养媳的小媳妇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命运。

关汉卿正是通过窦娥这个普通童养媳的悲惨命运以及无辜被杀害的遭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的社会图景。

“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对《窦娥冤》内容的挖掘,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典悲剧是对现实生活逼真的摹仿,它不是站在历史的高山之巅对历史过眼云烟的鸟瞰,而是站在山脚河边对浊浪旋流,明滩暗桥的实录,从而其内容都被定位为“悲从中来,哭声四起的苦戏,哀曲,怨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