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幽门螺杆菌与胰腺疾病的关系
老中医:幽门螺杆菌是胃癌最大的祸根

幽门螺杆菌是胃癌最大的祸根一、幽门螺杆菌是中国胃癌最大的祸根我国胃癌的发病数在全球占44%,死亡数占50%,全球每年大约有100多万的新发胃癌患者,其中约有50万都在中国。
由此可见,我国是胃癌高发的国家。
关于诱发胃癌的因素,目前已知的主要包括遗传因素(携带特定的基因突变)、感染因素(携带幽门螺旋杆菌)、饮食因素(过量摄入高盐、烟熏食物,缺少蔬菜水果)和习惯因素(喝酒、抽烟、缺乏运动等)。
在这些因素中,最大的外因就是幽门螺杆菌。
据估计,我国有50%以上的人都携带有幽门螺旋杆菌,总数超过了7亿,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也是导致我国胃癌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柳叶刀子刊上发布过一项针对中国人群的胃癌研究,该研究使用我国嘉道理生物库的样本,并进行长达10年的随访,发现非贲门胃癌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94.4%,贲门癌为92.2%,普通人群为75.6%。
这项研究表明,不管是贲门癌还是非贲门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都是我国人群患胃癌的巨大风险。
我国大约80%的非贲门胃癌以及60%以上的贲门癌,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寄生在胃窦、幽门等位置的胃粘膜上,在繁殖生长的时候会产生毒素,对胃黏膜直接造成伤害,还会激发人体免疫炎症反应,时间一长就可能会引起胃溃疡、慢性胃炎等疾病。
而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发展至胃癌,通常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
二、2种食物或加速胃癌进展,少吃为好胃癌的发生和饮食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长期摄入下面几种食物可能会加速胃癌的发展,最好要少吃。
1、烧烤如果长期大量吃烧烤可能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营养科的副主任雷敏提到,肉类在经过高温烘烤后,所含的蛋白质和脂肪容易变性,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比如苯并芘、杂环胺等,长期大量食用可能会诱发胃癌的发生。
2、腌制食物在腌制食物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亚硝酸盐产生,硝酸盐进入胃部后会形成亚硝胺,亚硝胺类物质属于致癌物质。
胰腺癌——癌中之王

胰腺癌——癌中之王作者:孙艳来源:《家庭医学·新健康》2008年第03期让我们回顾一下张先生的病史,看看胰腺癌的临床表现。
胰腺癌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反复上腹不适、食欲不振,很容易被误诊为“胃病”而疏忽大意,当出现典型症状时,癌肿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
人们喜爱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患胰腺癌去世了,一时间很多人对胰腺癌感到恐惧。
其实,胰腺癌是发生在内脏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但病死率很高。
胰腺癌的发病率约为每年0.9/10000~1/10000,发病年龄多大于40岁,男性多于女性。
胰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增加趋势,上海近20年来发病率增加了4倍左右,成为我国胰腺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
手术切除是胰腺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由于胰腺位于腹腔深部,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及时发现。
因此,临床上明确诊断为胰腺癌的病人大部分是中晚期。
胰腺癌手术切除率仅为10%~20%。
手术切除后约20%可长期生存,不能切除的病人平均生存期为6~10个月,有癌细胞转移的病人生存期只有3~6个月。
胰腺癌曾被国际外科界列为“21世纪的顽固堡垒”,由此,胰腺癌也有了“癌中之王”之称。
胰腺位于上腹部,是兼有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的器官,在消化和内分泌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发生在胰腺的肿瘤也分两部分,通常所说的胰腺癌是指胰腺外分泌部癌,90%来源于胰腺导管上皮。
按照发生部位将胰腺癌分为胰头癌、胰体癌和胰尾癌,胰头癌最多见,占60%~70%。
胰头癌与胰体、胰尾癌的转移途径不完全一致,在临床表现上也有区别。
病例张先生是某公司的经理,42岁,工作繁忙,生活饮食不规律,有烟酒史。
慢性胃炎5年,吃饭不规律,时常有胃痛。
近两个月出现上腹不适症状,与吃饭无关,伴腹胀和背部放射痛,服用胃药无好转。
做胃镜检查诊断“浅表型胃炎”。
近两周来疼痛加重影响睡眠。
两个月以来体重下降约7~8公斤。
医生为张先生做体检时发现他上腹部有深压痛,剑突下方明显,平躺时疼痛加重。
治疗Hp感染不含铋四药联合优于三联疗法

治疗Hp感染不含铋四药联合优于三联疗法2014年5月3~6日,消化疾病周(DDW 2014)会议在芝加哥召开。
根据一项发表于DDW 2014会议上的研究数据显示,对于幽门螺杆菌患者的治疗,一种优化的不含铋四药联合治疗会有超过90%的治愈率,显著高于优化后三联疗法的治愈率。
“当耐药性超过15%~20%,幽门螺杆菌感染使用三联疗法是失败的,” Javier Molina-Infante教授(西班牙,San Pedro de Alcantara医院胃肠病科)在他的演讲中这样解释。
“在西班牙,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的有效率是71%,而且会出现18.3%的克拉霉素耐药性。
”Molina-Infante和同事们在一项从2013年1月到6月之间开展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中,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使用优化的三联疗法和联合治疗的疗效,合规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该项研究招募了658例经优化的三联疗法治疗(n=360)或者优化的四药联合疗法治疗(n=298)的患者。
优化的三联疗法包括埃索美拉唑40mg,阿莫西林1g,和克拉霉素500mg,一天两次给药,维持14天。
优化的四药联合治疗在三联疗法中增加了甲硝唑250mg,一天两次。
按照协议的人群中,接受三联疗法治疗的根除率是83%,四药联合治疗的为93.7%。
意向治疗人群中,三联疗法的根除率是82.6%,四药联合治疗的根除率为91.2%。
在这两种治疗组中达标率是相似的,但是四药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包括腹泻,恶心和腹痛。
“将甲硝唑添加到优化的三联疗法中,根除率增加了10%的同时,也增加了不良反应,但是没有削弱治疗的依从性,” Molina-Infante说。
“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我们建议将不含铋四联疗法作为经验性一线治疗。
”编译自:Quadruple concomitant therapy better thantriple therapy for H. pylori,Healio,May 5, 2014幽门螺杆菌与胰腺疾病的关系作者: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孙笑天廖专李兆申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胰腺炎吃什么食物有效[001]
![胰腺炎吃什么食物有效[001]](https://img.taocdn.com/s3/m/542234c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a.png)
胰腺炎吃什么食物有效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病因众多,包括饮食不当、酒精中毒、药物过量等,严重的胰腺炎会导致胰腺坏死,出现剧烈的疼痛和消化不良等症状,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治疗胰腺炎应该是患者的高度关注。
本文将提供一些有效的饮食及治疗方法,以及一些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一、饮食建议1.低脂,高蛋白的饮食胰腺炎的患者饮食中应该尽量减少脂肪和油腻食品的摄入,同时也要增加蛋白质的摄入,这样有助于维持身体的需求。
此外,患者还应该避免吃生冷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海鲜等。
2.多吃碱性食物碱性食物可以帮助中和胃酸,保护胰腺,如薏米、荞麦、豆腐乳等。
3.多喝水胰腺炎的患者应该多喝水,利于恢复胰腺的功能。
4.多吃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患者应该多吃含有维生素B和矿物质的食品,如牛奶、豆类、麦片、坚果等。
二、治疗方法1.休息胰腺炎的患者需要休息,充分地休息有助于恢复胰腺功能。
2.抗生素胰腺炎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但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3.手术对于严重的胰腺炎,手术可能是必要的治疗措施。
手术的目的是清除坏死组织,修复胰腺功能。
4.支持疗法支持疗法包括静脉营养、输液、镇痛剂等。
三、注意事项1.避免饮酒酒精是影响胰腺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应该避免饮酒。
2.遵医嘱用药患者应该遵医嘱用药,不要乱用药物。
重要的是要详细告诉医生所有的药物和补品。
3.及时就医胰腺炎发作时,患者应该立即就医,及时治疗是避免病情恶化的关键。
4.均衡饮食患有胰腺炎的患者饮食需要保持均衡,避免过度油腻或含较高胆固醇的食物。
此外,应该避免空腹进食和过饱的感觉。
总之,胰腺炎对患者的健康有很大的威胁。
因此,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和建议,注意饮食,加强休息,及时就医,避免酗酒等恶习,并积极采取一些措施,如多喝水、食用低脂高蛋白的饮食等,以帮助恢复胰腺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从而更好地保护健康。
治疗胆囊炎和胰腺炎中成药有哪些胆囊炎和胰腺炎是常见的胆道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的中成药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口服、中药外用、针灸、艾灸等。
胰腺癌的流行病学

胰腺癌的流行病学张学宏;高玉堂【摘要】胰腺癌是一种预后很差的恶性肿瘤,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区全人群男女性胰腺癌5年观察生存率分别仅为5.8%和4.3%,5年相对生存率为6.9%和5.1%。
目前,胰腺癌尚无有效的筛查或早期诊断方法,确诊时往往已有转移,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手段在过去几十年中对预后影响不显著。
因此,胰腺癌的死亡率较高,接近其发病率。
进行胰腺癌的病因学探索从而对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控制对预防胰腺癌是非常重要的。
【期刊名称】《中华胰腺病杂志》【年(卷),期】2005(005)003【总页数】4页(P180-183)【关键词】胰腺癌;流行病学;20世纪90年代;相关危险因素;预后影响;观察生存率;相对生存率;以手术为主;恶性肿瘤【作者】张学宏;高玉堂【作者单位】200032,上海,上海市肿瘤研究所;200032,上海,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胰腺癌是一种预后很差的恶性肿瘤,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区全人群男女性胰腺癌5年观察生存率分别仅为5.8%和4.3%,5年相对生存率为6.9%和5.1%[1]。
目前,胰腺癌尚无有效的筛查或早期诊断方法,确诊时往往已有转移,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手段在过去几十年中对预后影响不显著[2],因此,胰腺癌的死亡率较高,接近其发病率。
进行胰腺癌的病因学探索从而对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控制对预防胰腺癌是非常重要的。
一、描述流行病学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明显的地理性差异,高发国家或地区的发病率可以是低发区的5 ~ 7倍,提示环境因素可能在胰腺癌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
总体上,西方发达国家如北美、新西兰、欧洲、日本、澳大利亚、拉丁美洲和中美诸国胰腺癌的发病率较高,非洲一些国家胰腺癌发病率较低,亚洲除日本外也属胰腺癌的低发区[3]。
据上世纪90年代估计,全球胰腺癌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男性为4.4/10万,女性为3.1/10万。
发达国家和地区男女性胰腺癌标化发病率分别为7.9/10万和5.0/10万,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为2.5/10万和1.7/10万[3]。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大全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总分:8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3/A4型题(总题数:2,分数:16.00)女,55岁。
近2个月来反复间歇性右上腹部不适,伴肩背部牵拉感,尤以进油腻食物后易出现。
本次发病因进食油腻食物后突发右上腹持续性疼痛3小时,伴阵发性绞痛,疼痛放射至右肩背部,伴恶心、呕吐。
(分数:8.00)(1).最可能的诊断是A.急性胆囊炎B.急性胰腺炎C.急性阑尾炎D.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E.肾结石伴肾绞痛解析:(2).周围血常规检查可呈A.早期白细胞减少B.白细胞升高√C.嗜酸性粒细胞升高D.淋巴细胞升高E.嗜碱性粒细胞升高解析:(3).为明确诊断,应首选下列哪项检查A.腹部平片B.口服胆囊造影C.静脉胆囊造影D.PTCE.B超检查√解析:(4).入院护理评估哪项是不必要的A.既往有无类似发作史及胆道疾病史B.此次发病的诱因C.身体局部的症状、体征D.黄疸严重程度评估√E.心理社会状况评估解析: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病人仅有少数可出现轻度黄疸,因此入院护理评估中黄疸严重程度是不必要的。
病人,男性,32岁,昨天大量饮酒后上腹剧烈疼痛,并向腰部放射伴阵发加剧,T 38℃,BP 70/50 minHgo(分数:8.00)(1).如疑是急性胰腺炎,化验下列哪项指标C.血淀粉酶√D.血磷酸肌酸激酶E.血沉解析:(2).T 38℃,BP 70/50 mmHg,何故A.合并感染B.食管静脉破裂C.伴胃溃疡D.出血坏死性胰腺炎√E.上呼吸道感染解析:(3).发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A.低血容量休克√B.心源性休克C.疼痛引起神经性休克D.失血性休克E.过敏性休克解析:(4).急性胰腺炎治疗的主要原则是A.静脉快速补液B.尽早应用糖皮质激素C.抑制胰液分泌√D.抗生素应用E.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解析:二、A1/A2型题(总题数:36,分数:72.00)1.在我国最常见的胃炎是A.浅表性胃炎B.慢性胃窦炎√C.慢性胃体炎D.萎缩性胃炎E.肥厚性胃炎解析:2.何种慢性胃炎可引起胃癌A.萎缩性胃炎√B.浅表性胃炎C.肥厚性胃炎解析:3.减少损害因素,降低胃内酸度的药物有A.硫酸铝B.胃复安C.硫糖铝D.西咪替丁√E.胶体铋剂解析:4.对某慢性胃炎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在收集到的下列资料中,与发病无密切相关的因素是A.男性,40岁B.从事脑力劳动C.饮食不偏食,但不太规律D.饮酒,量不多E.有慢性咽喉炎√解析:5.紧急胃镜检查应在上消化道出血后A.<24小时B.24—48小时√C.48—42小时D.>72小时E.出血停止解析:6.一溃疡病病人反复黑便,每天3或4次。
课后习题--消化

2021.11.25--课后习题--消化基本信息:[矩阵文本题] *1.溃疡病活动期患者不宜服用 [单选题] *A.吲哚美辛(正确答案)B.米索前列醇C.替硝唑D.硫糖铝E.胶体铋答案解析:吲哚美辛属于非甾体类消炎药,可引起胃黏膜损伤,主要机制是抑制COX-2而减轻炎症反应,但特异性差,同时抑制COX-1,导致胃肠黏膜生理性前列腺素E合成不足。
2.消化性溃疡病理损伤至少达 [单选题] *A.黏膜层B.黏膜下层C.黏膜肌层(正确答案)D.肌层E.浆膜层答案解析:溃疡的黏膜损伤超过黏膜肌层,不同于糜烂。
3.关于慢性胃体胃炎的叙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 *A.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B.病变主要在胃窦部C.易发生恶性贫血.(正确答案)D.又称B型胃炎E.壁细胞抗体多为阴性答案解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再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两大类,前者病变主要在胃窦部,胃窦炎或B型胃炎,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壁细胞抗体为阴性,不会发生恶性贫血;后者病变主要位于胃体部,又称A型胃炎,由自身免疫引起,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体如壁细胞抗体,伴恶性贫血者还可查到内因子抗体。
4.关于幽门螺杆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单选题] *A.消化性溃疡的形成主要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B.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促进溃疡愈合C.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明显降低溃疡的复发率D.若选用三联疗法治疗失败后,可用同一方法再次根除Hp(正确答案)E.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削弱了胃黏膜的屏障功能答案解析:幽门螺杆菌是消化性溃疡形成的重要原因,引起胃溃疡的发病机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削弱了胃黏膜的屏障功能,根除幽门螺杆菌不但可促进溃疡愈合,而且可预防溃疡复发,从而彻底治愈溃疡。
对于治疗失败的再治疗较困难,可采用PPI、铋剂合用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
根除幽门螺杆菌疗程结束后,继续给予该方案中所含抗溃疡药物的常规剂量1疗程。
5.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的疾病是 [单选题] *A.溃疡性结肠炎B.急性阑尾炎.C.慢性胆囊炎D.消化性溃疡(正确答案)E.急性胰腺炎答案解析: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MALT),功能性消化不良。
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与病理机制知识点

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与病理机制知识点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胃、肠、肝、胆囊、胰腺等器官的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多种疾病。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了解这些疾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对于其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和病理机制,并探讨其相关知识点。
一、胃炎的病因和病理机制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常见病因包括感染、药物不良反应、自身免疫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发炎症反应。
此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长期使用也是引起胃炎的常见原因。
胃炎的病理机制主要涉及胃黏膜屏障的破坏和炎症反应的发生。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和炎症细胞的浸润,进而引发组织破坏和炎症反应。
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会抑制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破坏其保护作用,导致胃黏膜的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发生。
二、胃溃疡的病因和病理机制胃溃疡是指胃黏膜局部缺损和溃疡形成的疾病,常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用、应激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它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促进溃疡形成。
此外,应激状态下,胃黏膜局部的血液供应减少,也易导致胃溃疡的发生。
胃溃疡的病理机制主要涉及胃黏膜屏障的破坏和溃疡形成。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引起溃疡形成。
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和胃黏膜血液供应减少,可导致黏膜细胞死亡和溃疡的形成。
三、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炎症性肠病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其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常见的认为与遗传、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有关。
炎症性肠病的病理机制主要涉及免疫介导的肠道炎症反应和肠道组织的破坏。
免疫异常导致肠道黏膜免疫功能紊乱,使肠黏膜对正常细菌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进而引发炎症反应。
肠道菌群失调也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的平衡,参与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门螺杆菌与胰腺疾病的关系
中华胰腺病杂志2014-05-07 发表评论(1人参与) 分享
作者: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孙笑天廖专李兆申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近些年来,研究者也发现H.pylori感染与胰腺疾病有关,同时也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因此,它与慢性胰腺炎,尤其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的发生、发展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
目前这方面的报道国内外较少。
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一、H. pylori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H.pylori是人类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
有文献报道,全球人口H.pylori感染率为50%,H.pylori 与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如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
2009年,Rietrzak等报道了1例男性银屑病患者,外用抗银屑病药物治疗无效,病情迅速进展成严重播散型,对该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后发现患者合并H.pylori感染、胃十二指肠炎、胰腺功能异常、脂肪肝等消化系统疾病,进行根治H.pylori和改善胃肠道功能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缓解。
2011年,Campuzano-Maya等报道了1例男性斑秃患者,该患者既往有明确的H.pylori感染史,进行根除治疗后,患者斑秃治愈。
这些病例提示H.pylori可能会激发体内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引起相关组织出现病理性损害,导致疾病的发生。
如果病理损害发生在胰腺,那么就必然会引起胰腺组织损伤,从而导致胰腺炎的发生。
H.pylori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比较公认的理论基础是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与一些潜在的细菌和病毒病原体的感染有关,这些病原体通过分子模拟、超抗原激活T细胞等机制引起宿主体内免疫功能异常。
2006年加拿大Ewart等为证实上述理论,将抗包括H.pylori 在内的26种病原体和13种自身免疫抗原的IgG和IgM组成一个微列,对乙肝抗体检验后的废弃人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发现具有感染病灶的患者血清中的抗DNA抗体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明显高于无感染患者的血清,说明H.pylori等病原体的感染可以引起继发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这种微列模型也可以用于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高效诊断。
二、H.pylori与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胰腺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改变,进而引起组织结构不可逆转性的破坏,最终导致胰腺内、外分泌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慢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其常见病因包括饮酒、胆管系统疾病、外伤、药物、免疫异常等。
其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慢性胰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机体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而导致的一种特殊的胰腺炎,典型病理表现是IgG4阳性的浆细胞浸润和血清IgG4水平升高。
其中,血清中IgG4水平对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具有很高的价值。
动物实验已证明H.pylori感染可导致慢性胰腺炎的发生。
2002年,Warzecha等在急性缺血性胰腺炎大鼠模型上证实H.pylori可以加重缺血性胰腺炎病情,上调炎症递质如IL-1β等的
表达,还可以加重胰腺微循环障碍。
2007年,Rieder等用野生型(WildType,WT)1型B128株H.pylori或B128ΔcagY等位基因变异型(分泌缺陷IV型)H.pylori感染蒙古沙土鼠,7周后,取鼠胃窦、胃体及胰腺标本进行H.pylori DNA定量及相关检测,发现蒙古沙土鼠感染H.pylori后可发生慢性胰腺炎,其致病机制可能是通过与穿透性溃疡有关的一种间接机制产生作用。
此外,许多学者还对慢性胰腺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他们发现慢性胰腺炎患者中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较高,并且慢性胰腺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抗阳性率也高于正常人群。
Niemann等对慢性胰腺炎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期为7年,发现慢性胰腺炎患者的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可达27%,血清中抗H.pylori IgG阳性率为60%,而一般人群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约为5%~10%。
虽然这些调查研究不足以证实H.pylori是引起慢性胰腺炎患者并发十二指肠溃疡的直接原因,但是这项研究可以说明慢性胰腺炎患者更容易发生H.pylori感染,进而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Chebli等自1997年至2001年对107例慢性酒精性胰腺炎、137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和59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随访,发现慢性酒精性胰腺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慢性酒精性胰腺炎不合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86.7% vs 54.3%,P=0.02)。
与此同时,关于慢性胰腺炎H.pylori感染的一些临床研究不断开展。
Dore等报道了5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均为H.pylori阳性,经过严格抗H.pylori治疗后,患者血淀粉酶和脂肪酶均恢复正常,症状消失。
然而,此项研究中,进行抗H.pylori治疗的同时有可能会杀死其他的病原菌,因此这只能说明H.pylori或许与慢性胰腺炎的发生有关联,但是其关联的程度和性质却难以证实。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约75%胰腺肿瘤患者的胰腺肿瘤或周围组织标本以及约60%慢性胰腺炎患者的胰腺组织中可以检测到H.pylori DNA,这高度提示H.pylori可能在胰腺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慢性胰腺炎患者合并H.pylori感染率高于正常人群,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与慢性胰腺炎患者通常伴有胃酸分泌异常有关,因为慢性胰腺炎本身可以引起胃黏膜发生组织病理改变,从而增加了H.pylori的易感性;一旦发生H.pylori感染后,H.pylori又可以加重胃黏膜的损害。
另外,Suzuki等新近提出了生长激素释放多肽(Ghrelin),这是由胃黏膜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一种调节因子,它在多个器官如心、胰腺等都发挥着抗氧化的作用;在H.pylori感染时,胃黏膜萎缩使血中Ghrelin水平下降,从而降低了胰腺抗氧化的能力,进而产生损伤。
Manes等对慢性胰腺炎导致的胃黏膜病变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将40例慢性酒精性胰腺炎、40例酒精性肝硬化和40例正常人纳入研究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了胃镜下胃黏膜活检术,并对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和H.pylori检测,经分析得出3组患者中H.pylori感染率无显著差异;而较严重的阴性的慢性胃炎多见于慢性酒精性胰腺炎患者,由此,慢性胰腺炎可引发胃黏膜慢性炎症性改变,最终导致慢性胰腺炎患者合并胃黏膜生理功能异常甚至发生消化性溃疡等疾病。
有研究显示慢性胰腺炎可能是胰腺癌的一种癌前病变,部分慢性胰腺炎患者经随访会进展为胰腺癌。
H.pylori感染可加重慢性胰腺炎患者胰腺组织的损害,使组织处于不断损伤和修复的过程中,一旦这个损伤-修复平衡被打破,细胞就会变成肿瘤细胞,进行无限制地增殖,
炎症最后终结于癌症。
H.pylori可以加速炎症进展为恶性疾病的结论在胃炎、胃癌上已经得到了证实,但目前H.pylori是否诱导胰腺癌的发生这个结论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三、H.pylori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2005年Guarneri等提出了分子模拟理论,人碳酸酐酶II和H.pyloriα-碳酸酐酶具有高度同源性,后者是H.pylori生存和繁殖的必须酶。
人碳酸酐酶II和α-碳酸酐酶的同源部分都包含了一个结合HLADRB1*0405的模体,说明H.pylori可激发具有遗传易感性的患者发生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有研究还发现H.pylori可引起多种炎性递质的释放,特别是它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尤为密切,但是目前对于两者确切的关系尚不明确。
2009年Chang等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和正常人进行胃镜检查以确定有无H.pylori感染,发现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中合并胃溃疡的发生率要高于正常人,而两组合并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均高于胃溃疡;他们还监测研究对象TNF-α启动子的多形性和单倍体,但H.pylori阳性和TNF-α启动子的多样性或单倍体无关联。
同年,Frulloni 等研究者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到多种特异性多肽,这些多肽在胰腺癌或健康对照者的血清中是几乎检测不到的。
经分析,他们发现这些多肽都有一个共同序列,这个共同序列是纤溶酶原结合蛋白序列,它在H.pylori中也可以表达。
93%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血清中都会有纤溶酶原结合蛋白抗体阳性,而在胰腺癌中它的阳性率仅仅只有1%。
这提示H.pylori可能会引发自身免疫性反应从而导致胰腺炎症。
2010年Jesnowski等分别收集慢性非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和胰腺癌患者的胰液,应用PCR方法检测H.pylori,发现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胰液标本中均检测不出H.pylori DNA,而其余胰液标本也均检测不到任何H.pylori序列,这高度提示H.pylori并不是导致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直接原因。
另外,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通常可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尤以干燥综合征最为常见。
Miyatani 等报道了一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该患者经抗H.pylori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
总之,关于H.pylori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胰腺炎尤其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关系目前仍不明确。
虽然,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些年取得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的理论,但是如H.pylori是不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直接原因、H.pylori导致胰腺病变的机制是什么等问题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