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业概况

合集下载

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国

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国

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国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国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各国的农产品生产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下面将介绍世界上主要农产品生产国。

粮食生产国1. 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粮食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

中国拥有广阔的耕地资源、丰富的农业人口和发达的农业技术,使其成为全球粮食供应的重要支撑。

2. 印度: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粮食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二。

印度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拥有广阔的农田和多样的气候条件,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种植。

3.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国之一,粮食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三。

美国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大规模的农田,享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为粮食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水果生产国1. 巴西: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果生产国之一。

巴西拥有广阔的果园和良好的气候条件,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降雨量为水果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2. 墨西哥:墨西哥是世界上主要的水果出口国之一。

墨西哥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多样的气候条件,适宜各种水果的种植,尤其是香蕉、草莓和柠檬等水果种植规模较大。

3. 印度:印度不仅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水果生产的重要国家之一。

印度的气候条件多样,适合各种水果的种植,如芒果、葡萄和苹果等。

蔬菜生产国1. 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蔬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中国的蔬菜生产以南方地区为主,由于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蔬菜的种植。

2. 印度:印度在蔬菜生产方面也具有重要地位。

印度的气候条件多样,适合各种蔬菜的生长,特别是辣椒、洋葱和番茄等。

3.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另一个重要的蔬菜生产国。

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较为丰富,适合各种蔬菜的种植,如玉米、番茄和胡萝卜等。

肉类生产国1.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之一,也是最大的肉类消费国之一。

美国拥有大规模的养殖业,养殖的肉类主要包括猪肉、牛肉和禽肉等。

2. 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也是最大的肉类消费国。

全球农作物产量国别结构

全球农作物产量国别结构

全球农作物产量国别结构介绍农作物产量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能力和经济实力。

全球各国的农作物产量国别结构存在很大差异,这与各国的气候条件、土壤质量、农业政策等有关。

本文将深入探讨全球农作物产量国别结构的情况,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给读者一个全面、详细、完整的了解。

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国别结构粮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稳定的粮食供应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

以下是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国别结构:小麦1.中国: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其广袤的耕地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小麦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印度:印度是全球第二大小麦生产国,其庞大的农业人口和广泛的小麦种植面积使其成为重要的小麦供应国。

3.美国:美国作为农业大国,具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种植方法,其小麦产量一直居于全球前列。

玉米1.美国: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其广阔的耕地和发达的农业技术使其成为主要的玉米出口国。

2.中国:中国的玉米产量也非常可观,其庞大的农业面积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玉米的种植提供了优势。

3.巴西:巴西作为南美洲最大的农业经济体,其玉米产量逐年稳步增长,成为重要的玉米供应国。

大米1.中国: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米生产国,其广泛的稻田面积和丰富的农业劳动力使其成为主要的大米供应国。

2.印度:印度的大米产量也非常可观,其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发达的灌溉系统为大米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大米产量在东南亚地区占据重要地位,其丰富的水资源和农业技术推动了大米产量的增长。

全球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国别结构除了粮食作物,全球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农产品,它们的产量国别结构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蔬菜1.中国: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其广泛的菜地面积和丰富的农业劳动力使其成为主要的蔬菜供应国。

2.印度:印度的蔬菜产量也非常可观,其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发达的灌溉系统为蔬菜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世界上的主要农业区

世界上的主要农业区

非洲农业区面临着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 土地退化等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 施。
非洲农业区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 建设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非洲农业区可以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产品出口等措 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北美洲农业区的未来发展前景
农业类型: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 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 分明,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 长
农业科技:农业科技发达,机械化 程度高,生产效率高,农产品质量 好
南美洲农业区的特色和优势
地理位置:位于南美洲,包括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家 气候条件: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适宜种植热带作物 主要作物:大豆、玉米、甘蔗、咖啡、棉花等 农业技术: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出口贸易:农产品出口量大,为南美洲国家带来经济收入 农业政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促进农业发展
智利:农业出口持续标题
添加标题
阿根廷:农业科技投入加大,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
哥伦比亚: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促进农业发展
大洋洲农业区的未来发展前景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需要采取适应性措施
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 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
农业特点:机械化程度高,科 技含量高,注重环境保护和可
持续发展
非洲农业区
位置:非洲大陆
主要农作物:玉米、小麦、 水稻、棉花、甘蔗等
农业特点:以传统农业为 主,机械化程度低
农业问题:干旱、土地贫 瘠、病虫害等
北美洲农业区
位置:北美洲中部和南部

国外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国外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国外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概述:农业是全球社会的基石,为人类提供食物和支持经济发展。

国外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分析,对于了解全球农业领域的动态和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国外农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1. 国外农业发展现状1.1 粮食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粮食生产一直是农业的关键领域之一。

国外粮食生产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技术创新和农业改革,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例如,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精细化农业管理和现代化农业科技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粮食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1.2 农业科技创新国外农业科技创新一直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基因编辑、遗传改良和农业生产的数字化技术等都在推动农业生产向更高效、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此外,农业科技还帮助农民应对气候变化、植物病虫害等挑战,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1.3 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国外的农业也在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农民和农业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可持续农业实践的普及将使农业生产更加环保和可持续,同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国外农业发展未来趋势2.1 农业数字化转型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农业数字化转型将在未来取得突破性进展。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将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农田、作物和养殖业。

例如,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和养分含量,农民可以实时调整灌溉和施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2 可持续农业发展在未来,可持续农业发展将成为农业领域的主要趋势。

受到气候变化和资源限制的挑战,农业需要发展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引入有机种植和生态农业等做法将成为农业发展的重点。

此外,利用农残和有机废弃物来发展生物能源和肥料也将得到更多的关注。

2.3 农业多元化与农产品质量提升未来,多元化的农业模式将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农业报告-世界农业与农业工程发展现状与政策趋势_3962

农业报告-世界农业与农业工程发展现状与政策趋势_3962

农业报告-世界农业与农业工程发展现状与政策趋势_3962 农业报告-世界农业与农业工程发展现状与政策趋势关键词:"农业工程",农业工程技术,扩散规律,节劳,农业水利工程,世界农业,联合收获机,发展农业,农业发展,农业生物导读:目前,已有占世界耕地总面积46%、总人口24%的工业化国家先后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又如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工程:以色列国土面积狭小,土地贫瘠干旱,全国60%以上为干旱地区,50%的国土降雨量少于150mm,地表淡水严重匮乏。

1、世界农业发展概况与趋势目前,已有占世界耕地总面积46%、总人口24%的工业化国家先后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另一方面,自7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激增,导致食物需求已超过谷物增长的速度;农业能耗过多,投入效益逐年下降,成本提高,加剧了能源危机;水资源紧缺,土地资源退化,导致植被破坏及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田化学品超量使用,污染环境,危及人类健康与安全等问题的出现,世界农业发展思路逐渐朝向如何能够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保护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限定在生态环境可接受的程度之内。

各种替代农业生产方式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动力农业、再生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农业等相继提出。

之后,美国又提出了低投入持续农业(LISA)及高效持续农业(HESA)。

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了农业与环境会议,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登波司宣言(Den Basch Declaration)和行动纲领"。

宣言中所提出的"持续农业与乡村发展(SARD)"新概念的定义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国外农产品发展现状

国外农产品发展现状

国外农产品发展现状
农产品在国外的发展现状十分丰富多样。

不同国家根据其自身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以及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的优势,选择种植不同类型的农产品。

以下是国外农产品发展现状的一些例子:
1. 欧洲地区:欧洲以种植谷物、蔬菜、水果和家畜饲养为主。

法国和德国是欧洲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之一,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和马铃薯,并以奶制品和肉类为主要的畜牧业。

荷兰以其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施,成为蔬菜和鲜花出口的重要国家。

2. 北美地区:美国和加拿大在农产品生产方面非常重要。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谷物生产国,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豆和棉花。

此外,美国还是牛肉、猪肉和家禽的主要出口国。

加拿大以其广阔的农业土地,种植谷物、石果和蔬菜,并以牛肉和猪肉的出口闻名。

3. 亚洲地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以种植稻谷、小麦、玉米和蔬菜为主,并以种植水果、茶叶和丝绸闻名。

印度以种植稻谷、小麦和棉花为主,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香料和茶叶出口国。

4. 拉美地区: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之一,主要出口大豆、咖啡、糖和牛肉。

阿根廷以种植大豆、玉米和小麦为主,并以牛肉和羊肉的出口量居高不下。

墨西哥以种植玉米、豆类和辣椒为主。

总的来说,国外农产品发展现状因地理、气候和资源优势的不
同而多样化。

各国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种植不同类型的农产品,并通过出口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

国外农业发展现状

国外农业发展现状

国外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外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许多国家采取了创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率。

以下是一些国外农业发展的现状:
1. 精细农业:许多国外农业正在采用精确农业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和无人机等,以实现农田精确管理。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农民识别土壤质量变化,准确测量灌溉需求,并监测病虫害等问题。

2. 温室种植:温室是一种被广泛利用的农业生产方式。

许多国外农民利用温室种植技术,提供了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来优化作物生长环境。

这使得农民可以在任何季节种植和提供稳定的作物供应。

3. 水资源管理:由于水资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措施来完善水资源管理。

农民通过灌溉系统的改进和节水技术的应用来降低用水量,以确保农田的持续生产。

4.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在国外也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农民逐渐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采用更为环保的农业实践,以保护生态环境并提供更加健康的农产品。

5. 农业科技创新:许多国家致力于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创新,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

种子改良、基因编辑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取得突破,为农业提供更高产量和更好的适应能力。

总的来说,国外农业发展正朝着智能化、可持续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许多国家取得了农业产量和效益的提升。

这些经验可以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世界主要农业区域与农作物种植

世界主要农业区域与农作物种植

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夏 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适 合种植小麦、玉米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雨 季和旱季,适合种植水稻、茶叶 等。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 适合种植牧草、小麦等。
农业区域的土壤条件
肥沃度:土壤 的肥沃程度对 农作物的生长 和产量有着重 要影响
亚洲水稻种植区
地理位置:亚洲的季风气候区域,包括中国南方、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等地。 气候特点:雨热同季,降水丰沛,适合水稻生长。 种植面积:亚洲水稻种植面积广阔,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区之一。 农作物特点:水稻是亚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品种繁多,适应性强。
北美小麦种植区
地理位置:北美 洲中部和北部地 区
03
农作物种植技术
播种技术
传统播种技术:手工播种、畜力播种等 现代播种技术:机械播种、无人机播种等 播种前的准备:土地整理、种子处理等 播种后的管理:施肥、灌溉、除草等
施肥技术
施肥方式:基肥、 追肥、种肥等
施肥量:根据作 物种类、生长阶 段和土壤条件确 定
施肥效果:提高 作物产量、改善 品质、增强抗逆 性
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推广良种:利 用现代育种技 术,培育出抗 逆性强、产量 高的农作物品
种。
科学施肥:根 据土壤养分状 况和作物需求, 合理施肥,提 高土壤肥力。
改善灌溉:建 立完善的灌溉 系统,保证作 物在生长关键 期得到充足的
水分。
机械化种植: 推广农业机械 化,提高种植 效率,降低劳
动成本。
主要农作物:小 麦
气候条件:温带 大陆性气候,适 合小麦生长
农业特点:大规 模机械化生产, 产量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农业概况可耕地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

但按人口平均计算的耕地面积在这些地区之间差别悬殊。

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经济发达国家为0.56公顷,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仅为0.22公顷,其中亚洲仅0.16公顷(1984)。

森林以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分布面积较大;草原面积则非洲居首位,亚洲其次;其中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也有很大差异。

1985年世界人口48.37亿,其中农业人口23.28亿,占48.1%。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人口分别为1.28亿和22.01亿,分别占这些国家人口总数的10.5%和60.7%(表1)。

1985年世界总劳动力21.63亿,其中农业劳动力10.59亿,占49.0%。

1965~1985年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从 1.07亿下降到0.62亿,在这些国家人口中的比重从10.52%下降到0.5%。

而同期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却从7.34亿增加到9.98亿;比重从31.78%下降到27.5%,下降幅度小,速度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农业生产有很大增长。

1934~1938年世界谷物年平均产量为5.43亿吨,1957年增至7.46亿吨。

这一期间棉花(皮棉)总产量从 600万吨增至780万吨,原糖总产量从2260万吨增至3986万吨(以上均不包括苏联)。

以1959~1960的年平均产量与1985年产量相比,世界谷物总产量从9.78亿吨增加到18.4亿吨,棉花(皮棉)从1090万吨增加到1703万吨,原糖从5202万吨增加到9787万吨,肉类从6060万吨增加到1.48亿吨,牛奶从3.06亿吨增加到5.07亿吨,水果从1969~1971的年平均2.28亿吨增加到1985年的3.12亿吨。

其中稻谷、棉花和部分水果主要产自发展中国家,而小麦、玉米和肉类、牛奶则主要产自发达国家(表 2)。

如按人均产量计算,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很大。

1985年世界谷物的人均产量为0.38吨,发达国家为0.76吨,发展中国家为0.25吨。

战后世界农业生产的迅速增长与生产资料投入的增加有关。

1969~1971年世界农用拖拉机总数为1550万台,其中发达国家1417万台,发展中国家133万台;1984年拖拉机总数增至2395万台,其中发达国家1958万台,发展中国家 437万台。

世界联合收割机1969~1971年平均总数为258万台,其中发达国家245万台,发展中国家13万台;1984年总数增至383.7万台,其中发达国家361.5万台,发展中国家22.2万台。

世界化肥1965~1966年消费量4391万吨,1984~1985年已增至14000万吨。

战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增长的速度大于农产品生产的增长。

以1985年与1969~1971年的平均数比较,世界农产品出口贸易值扩大4倍,其中发达国家扩大4.2倍,发展中国家扩大 3.8倍;畜产品贸易的增长更快于种植业产品。

现在,农产品贸易愈来愈集中到发达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地区流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战前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地区是西欧,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特产品和粮食以及北美、大洋洲的农产品都流向这个地区,以交换其工业品。

战后,特别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以后,西欧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农产品的进口相对减少而出口增加。

除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外,法国和阿根廷也已进入世界粮食的最大出口国之列。

苏联则成了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日本的农产品进口也大增。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绝对值虽有所增长,但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相对比重不断下降,粮食出口大减,反而成为进口地区。

只有部分热带特产品的出口还有所增加(见农产品国际贸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已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农业生产技术的新进步表现在:个别作业环节的机械化已发展为整个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形成机械化、自动化的综合系列;化肥、农药的施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且更趋高效化,生长剂、塑料薄膜等化工产品的应用也更加广泛;除传统育种技术外,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也开始在农业中应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人工控制生物遗传特性的能力,为获得更加高产、优质和抗逆的生物品种提供了可能。

所有这些,加上核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等的应用,已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产量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获得了突破性的提高。

如1950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小麦产量为9000万吨,1985年达18956万吨,增加了1.1倍。

小麦每公顷产量为2.64吨,比发展中国家的1.68吨(不包括亚洲社会主义国家)高57%,其中法国和荷兰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高达每公顷6吨和6.6吨。

1950~1985年美国农民每一人工时的农场产品增加了 5.7倍。

不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有了大量谷物剩余,农业结构中畜牧业的比重一般已超过种植业;居民食品中面包和薯类的比重下降,奶、蛋、肉类、水果、蔬菜的比重提高。

同时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出口额。

农业生产经营上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也有新的发展。

地区、农场经营项目的专业化,已发展为某一生产过程或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如种植业中种子生产、施肥或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专业化,畜牧业中种畜、种禽生产,肉牛、肉鸡饲养的专业化等。

农工商一体化则是农业专业化和社会化发展的产物。

它使农业企业和农业产前、产后部门,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加工、运销部门,甚至有关的金融机构和科研机构通过合同等方式形成各种经济上的联合,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简化了商品流转环节,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与此同时,以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为主的农业合作在60~70年代也有很大发展。

现在美国参加各种合作社的农民约每6个农场主中就有5个。

法国和联邦德国约占70~80%,北欧国家和日本则几达百分之百。

80年代这些国家的农产品经合作社销售的比例从30%至80%不等。

许多农业合作组织投资开办农产品加工厂、化肥厂、农药厂等,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并也有向农工商一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中的上述变化,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

在国内,大生产排挤小生产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如从1950年到1985年,美国农场从565万个减少到233万个,减少的主要是面积在20公顷以下的小农场。

法国农户中农场面积在10公顷以下的小农户所占的比例也从1955年的56%下降到1983年的32%,而农场面积在50公顷以上的大农户则从1960年的 6%上升到1983年的14.6%。

只是由于政府通过税收、信贷等措施的干预、调节,部分中小农场努力采用生物技术和土壤改良等以改善经营状况,同时由于大农场为了获得雇佣劳动力的来源,也并不要求完全消灭小生产,才使大生产排挤小生产的过程发展较为缓慢。

现在许多小生产者被迫大量从事农业以外的兼业经营,在日本和美国、西欧就都有这种情况。

日本农业合作和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虽对中小农场主不无助益,但由于这些经营形式实际上有利于垄断资本和大农场主加强对农业的控制,其结果也是增加了中小农场对大资本的依附性。

从国际范围看,由于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产品长期生产过剩,市场竞争激烈,农产品实际价格呈下降趋势,资本主义农业的潜在危机正日益深化。

有的国家近又转而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并实行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等,这些措施只能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市场争夺更加激烈。

苏联农业在土地国有化的基础上,以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

国营农场实行专业化的或综合性的生产经营,商品生产率较高,是国家取得商品农产品的重要来源。

集体农庄经过50年代以后的集中合并,有的转为国营农场,其数目已由1950年的12.1万个减少到1985年的2.67万个;而每个农庄的农业用地面积则由 122公顷扩大到6400公顷。

同期国营农场由4988个增加到2.27万个,其播种面积占各类经济作物播种总面积的53.5%,超过了集体农庄。

东欧国家在完成土地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的合作化,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和分配方式不同的农业合作社。

同时建设国营农场(南斯拉夫为社会所有制农场)。

有些国家的农业合作社也曾经历集中合并的过程。

但个体经济在东欧国家农业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波兰和南斯拉夫则占主要地位。

1980年南斯拉夫私人农场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84%,1983年波兰个体农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6%。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农业合作社的职工、庄员、社员都有一定数量的宅旁园地或自留地,并饲养少量牲畜,作为家庭副业,其产品在蔬菜、水果和家禽、蜂蜜等的生产供应上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上述体制正在发生变化。

60~70年代以后,苏联的农工商一体化有较大发展。

横向一体化的主要形式是跨单位合作,如由几个农庄集股合办工厂、企业等。

纵向一体化是由农庄、农场与工业部门合作举办各种农工综合体、农工联合公司等。

东欧国家也有类似情况。

苏联和东欧国家在50年代中期以前,政府对国营农场和合作经济组织的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和牲畜头数等都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

苏联自1965年以后改为国家只下达农产品收购量一项指标,并几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对超计划交售部分实行加价收购,1981年起又改为对超过前 5年实际平均交售量的部分实行加价收购,同时扩大了农业生产单位可以自主向国营、合作社商业或在集体农庄市场上议价出售的农产品的范围。

在东欧国家,除南斯拉夫早在50年代初已废除中央集中的计划制度外,其他国家也对原来的农业计划制度和农产品收购制度进行了改革。

苏联和东欧国家原来国营农场实行的劳动报酬工资加奖励制,合作社或集体农庄实行的按劳动日分配制,也有了发展变化。

苏联于1956年将集体农庄的劳动报酬制度改为按月预支制(仍以劳动日为基础);1966年又改为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度,即按照国营农场职工相应工种的工资标准,按月发给庄员工资,另按产量和最终成果补发各种报酬或奖金,这样集体农庄的劳动报酬和国营农场已趋接近。

80年代以后,过去曾经试行而未能推广的集体(作业队)承包制又受重视,在部分地区推广较快,并开始试行个人、家庭承包制。

东欧国家农业合作社按劳动日分配的劳动报酬制度也在70年代末前后改为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度,并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和东欧国家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和物质技术水平都有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也取得一定发展。

苏联的农业总产值指数,如以1950年为100,则1985年为273,年平均增长率为2.9%。

1950~1985年苏联谷物产量从8120万吨增长到1.82亿吨,年平均增长率为2.9%;肉类从490万吨增长到172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3.7%。

在东欧国家中,罗马尼亚和波兰以发展种植业为主,匈牙利和保加利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则经常进口相当数量的粮食以发展畜牧业。

现苏联和东欧国家畜牧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的比重,除罗马尼亚和波兰外,均已超过50%,民主德国则超过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