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九年级新教材解读——九上单元解析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第二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十二、材料一:电影《阿凡达》讲述的是由于地球上的资源几乎被人类消耗殆尽,地球人(实际上是美国人)人们为争夺资源而对居住在潘多拉星球上的纳威人强行“拆迁”,进而引发战争并以被驱逐告终。
电影《未来水世界》有以下镜头:由于气候变暖致使两极冰川融化,地球上的绝大部分陆地被海洋覆盖,大部分动、植物已灭种,人们生活在船上。
因为严重缺乏可饮用的淡水,人们将排出的小便通过一个过滤装置进行回收再使用。
材料二:目前大量可以代替手帕使用的一次性生活用纸已经充斥着整个市场,全方位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中小学生已习惯使用一次性面巾纸。
包括3亿多中小学生在内的我国13亿人,每人每年消耗的纸和纸制品折算成木材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生产这些纸张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十分严重。
目前,西方国家正从我国大量进口手帕。
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说:“30年来,我只用手帕,从不用纸巾。
”(1)材料一通过电影形象地再现了人类面临的什么问题?我国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什么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人类共同面临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
我国制定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请你辨析:一些中小学生对材料二中的现象不以为然,认为现在用手帕“老土”了,使用面巾纸方便、气派,更能彰显生活品位。
题中观点是错误的。
(1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通过消费提升生活品质,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应该的,但是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相适应。
提倡适度消费,不与周围的人进行盲目攀比;提倡理性消费,要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消费;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3分)(3) 针对以上问题,你认为青少年学生应该怎么做?培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等的思想意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我做起,如节约纸张,充分利用短铅笔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从众心理等。
(再参考前面的)和平与发展十三、从2007年下半年美国开始爆发次贷危机,到2008年二月份金融机构巨额亏损,严重打击了美国的金融机构。
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教材剖析一、知识体例(一)人教版世界历史教材由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三大板块组成:上册包含古代史和近代史。
全书共八个单元,前三个单元为古代史部分;第四至第八单元为近代史部分;依据时间次序,表达了从太古时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波及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共 23 课, 4 个活动课,每课教课一课时。
(二)一般的课,每课课文由 10 个部分构成,包含导入框、宋体字课文、楷体字课文、文件资料、图表、动脑筋、说明注音、练一练、活动与研究、自由阅读卡。
二、本册教材在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1)九年级的世界历史在初中阶段,是学生完美和充分历史知识系统的一个重要阶段。
学生经过两年的中国历史的学习,已经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可是,中国作为世界的一个部分,需要把它归入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系统中观察对照。
所以,学生有必需认识世界上其余国家和地域的历史。
(2)九年级的世界历史是学生将来学习高中历史的必需准备。
高中历史课程已经不再依据时间和国别来编排,而是依据特意史的体例来编纂,所以,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必定的知识贮备。
九年级的历史正好能够作为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历史的重要基础,不行忽略。
三、教材重难点分析( 1)要点:本册教材的要点,我以为应放在世界近代史上,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萌芽、财产阶级革命以及无产阶级的的斗争这三个方面。
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影响了以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在教材中,应充足说明和重申资本主义为何第一会在乎大利出现而不是更为文明发达的东方;文艺中兴和新航路的开拓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欧美财产阶级革命,是本书侧重叙述的内容,要在对照中理解欧美国家进行资本主义革命的方式和结果,并找出内在的原由是什么。
无产阶级的出现和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定。
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联系安在?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需要在教课中特别注意的。
( 2)难点:第一因为本册教材内容多,时间跨度大,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简单出现时间和地理方面误会。
新教材历史与社会 九年级上册 第一目 世纪初世界格局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便利了 列强的入侵;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技术 上的巨大进步,为列强瓜 分非洲提供了技术保障;
怎样才能称霸 世界呢?
德皇威廉二世
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军备竞赛
表现:(结合P4) 1、德国成为第二海军强国 2、扩充军备,研发新式武器 3、陆海军人数激增,军队开支剧增
19世纪上半期
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初
电力的发明及广泛使用
英国 蒸汽时代
美、德 电气时代
珍妮纺纱机、蒸汽机 电灯、电报、电话、电动
的改良、蒸汽机车等
机、发电机等
目的(实质): 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1872年至1912年军费支出增长
国家 增长率
英国 175%
法国
140 %
德国
340 %
俄罗斯 260%
奥匈 帝国
170%
意大利 180%
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意 法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争国夺家突经尼济斯、政治发展不平衡 普法战争后果
斗争实质 争夺争霸夺欧权洲和霸主殖民地
阅读教材P2-P4,思1考、“要求阳光下的地盘”指的是什么?
争夺殖民地
2、漫画中德国水兵在英国水兵面前挑衅似 地挥扬着德国国旗。德国凭什么这“牛”?
3、除了德国“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外,还 有哪些后发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同样的行为?
美国 美西战争、侵略中国、古巴
日本 日俄战争、甲午战争、吞并朝鲜
“让德别国的外国交家大分臣割皮大洛陆夫和说海:洋,做4、了德哪国些在准全备球?为争夺“阳光下的地盘”都
2、军备竞赛的表现有哪些?其目的(实质) 又是什么?
3、形成的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组成、 核心各是什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9年纪上册知识点梳理

新教材九年级上册主要事件梳理中国历史:1894年11月,孙中山在夏威夷的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振兴中华的意思)此后,各地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革命一词源于邹容的《革命军》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选为总理。
中国同盟会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
后在《民报》中,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思想”在国民党一大中变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思想。
同盟会边宣传革命的理论与主张,边发动武装起义。
主要的起义有:1911.4黄花岗起义,1911.10.10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1911年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资产阶级革命。
它是20世纪初的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阀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
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
这是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尝试,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政府还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和政体是仿效美、法等国,所有辛亥革命是制度的变革。
1912年2.12,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退位,清灭。
1912.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不久,他将临时政府迁到北京,强迫过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中国开始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为1912——1927共计15年)1927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1915年袁世凯称帝。
随后爆发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
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不久死去,中国开始进入军阀混战割据的时期。
由于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改变。
1915年陈独秀在北京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分析(2)马世力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教材内容分析下面我们来逐单元、逐课(学习与探究课在第四部分统一说明)地分析本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第一单元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第一单元的核心是“过渡”,即从传统的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
其重点是要围绕这七课的学习与探究,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通过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就“跨入了近代社会的门槛”?这既是这一单元的主线,也是这一单元最大的一个难点。
在世界近代史专业中,这也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研究课题,因此,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一领域有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观点和结论也极不相同。
那么,这本教材的编写者在这一问题上持怎样的一种观点呢?首先,我们摈弃了传统的分期方法,即以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近代史开端的观点。
因为一种新社会形态的酝酿与诞生,不是也不可能从政治统治权的转移开始,它要有充分的思想理论、意识形态、文化艺术、生产关系和社会观念方面的长期准备过程,否则这种过渡是不可能真正发生的,即使是出现了这种过渡或转型,也将经历长期痛苦、曲折甚至是失败的结局。
换言之,一种成功的社会转型或过渡,是一种综合因素的转型与过渡。
而这一单元所涉及的欧洲社会形态的过渡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它涉及欧洲16—18世纪的历史,以批判封建神学思想、宣扬人文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开端,经历了市场的拓展,当然也包括这册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宗教改革运动和第四单元中略有涉及的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等,最终为在政治上完成这一过渡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因此,我们这一单元的“过渡”是以“文艺复兴”运动为起点的。
其次,政权转移在社会转型中所处的位置,既不是它的开端,也不是它的终结,而是这种系统转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政权的成功转移,只是社会形态转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因为接近历史真实的社会形态转型,从来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即社会要素的全面转型,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价值观念等领域的全面转型。
新教材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知识点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1。
各国争夺殖民地(1)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德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①在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德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
20世纪初,德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欧洲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
(3)结果: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2.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1)原因:在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2)表现:英、德最为引人注目,德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海军强国。
(3)特点: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到武器研制上,新式的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被不断发明出来,更增加了军备竞赛的激烈性.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形成:①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其中德国为核心②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其中英国为核心(2)影响: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下.◆第一次世界大战1.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相互敌对,频频引发国际危机。
(3)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煽动。
(4)导火索(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
2.进程a大战爆发:时间:1914年7月28 日标志:德国支持下的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b主要战场:欧洲c主要战线:西线(分东线、西线、南线)d主要交战国家:英国、法国、俄国和德国、奥匈帝国e重大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f加速战争因素:交战双方无力继续战争;各国出现反战浪潮;美国、中国等参战;奥匈帝国瓦解。
g大战结束:时间:1918年11月11日标志:同盟国与协约国签订停战协定,以同盟国失败告终.3.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3、4单元重点分析 (共77张PPT)

第8课 庄园经济
• 课标要求:了解西欧庄园生活,知道庄园 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 本课是初中教材新添加的内容,应给予足 够的关注。庄园支撑着西欧封建制度,孕 育并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到来,是中外 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教材阐述了“庄园 的领主与佃户”和“庄园法庭”两部分内 容,包含庄园的形成时间、性质、人员组 成、经营方式和运行管理。
杨宁等译,1-2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西欧文明的来源
• 西欧文明是次生文明与混合文明,其来源似应为 三因素,即古代日耳曼传统、古典文明和基督教。 日耳曼人的马尔克村社制度是西欧文明的胚胎; 古典文明尤其是罗马法则提供了成熟的法律参照 体系,促使中世纪权利概念逐渐形成并进入公法 领域,成为法治社会的广泛基础;基督教的政治 哲学及政治斗争,结束了神圣王权时代,建构起 西欧社会的上层框架,上述三要素均来自不同的 区域文明,显然,西欧文明并非单一和封闭的, 而是若干不同文明要素的混合体。——侯建新 《交
———朱寰 《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前 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 .第1页。
统编九年级(上)历史第三、四单元分 别讲述的就是欧洲和亚洲的封建社会。
主要参考资料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1975年。2.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古代史下 本册主编朱寰 马克垚主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马 世力:《世界史纲》(上册本册主编王 晋新 周巩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4.朱寰:《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 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5.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 学林出版社,1997年.6.侯建新:《社会 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8年。7.夏辉辉:《历史课标 解析与史料研习:世界古代近代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8.历史教学 (上半月刊),2019年第2、4、5期。9. 李世安等:《世界文明史》,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2年。10.王阁森:《世 界历史问题全解》,齐鲁书社,1985年。 11.孙义学等:《世界历史配套教材古代 史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初三历史上册课教材解读

中世纪政治制度
中世纪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封建制度,即 领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领主提供土地 和保护,附庸则提供军事和劳役支持。
城堡是中世纪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世纪的政治制度还包括教会和国王的
不仅是领主的居住地,也是军事防御和 统治。教会通过宗教信仰控制人们的思
统治的中心。城堡的发展与中世纪战争 想,国王则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维护社
03 中世纪史部分
中世纪史内容概述
中世纪史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始于西罗马帝国的衰亡,终于文艺复兴。 这一时期,欧洲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中世纪史的内容主要包括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教会和宗教信仰的兴起、城堡和 骑士的出现、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复苏等。
中世纪史对于理解欧洲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现 代欧洲的形成和影响。
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医疗、 新能源的发展为环境保 农业等领域带来了新的 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 突破,但同时也引发了 新的途径,但同时也面 一些伦理和安全问题。 临着技术和成本等方面
的挑战。
学生通过了解科技发展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挑 战,可以更好地理解科 技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 性,同时也可以更古代史部分
古代史内容概述
从远古时代到封建社 会末期,涵盖了不同 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 程。
强调了古代文明对世 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和 贡献。
介绍了古代社会的政 治、经济、文化、科 技等方面的内容。
古代政治制度
介绍了古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 度,包括君主制、共和制、城邦制度 等。
探讨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变革。
教材特点
• 该教材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注重史论结合,既提供了丰富的 史实,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其次,突出重点与难点, 对于关键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再次, 图文并茂,配有大量精美图片和地图,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和 视觉效果;最后,注重探究与实践,设置了丰富的探究活动和 实践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统治,揭开了民主共和的新一页。从此,中国 不再被称为“帝国”,而称为“民国”。由“帝”而“民”,标示着国家性质以及人 们地位的变化。尽管以后的历史实际常名不副实,“民国”并不真正属于人民。但是 ,至少在理论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充分享有各种自由和权利,而国家的统治 者却成为人民的“公仆”。
观点的辨析 民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
兴中会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 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
清政府的改革与努力
“新政” 立宪
第二课时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辛亥革命 四川保路运动(起义导火索)
大部分为新增内容
武昌起义的过程 辛亥革命的形势(地图)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中华民国的创建
南京临时政府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需要注意的问题 了解“奥斯曼帝国”与“土耳其”之间的关系
(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均使用的是奥斯曼帝 国)。 讲述土耳其改革时,以文字改革为重点,世俗 化改革可简单带过。
第二课时 印度的觉醒
新增课时
教材结构 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
的双重影响(与八下教材的联系) 20世纪初,印度国民意识的增强,推动
大战概况 凡尔登战役 科学技术的运用
新版教材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3课时,9页
新增
第一课时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战前形势)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促进 列强对外扩张之路
美、日的扩张(阅读卡) 欧洲列强的扩张(正文)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军备竞赛 (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课时重点 ➢ 通过地图,了解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 知道列强矛盾的由来和矛盾最为集中的
地区; ➢ 体会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列强对外扩张和
军备竞赛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部分为新增内容
战争的过程
1914年
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形成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 9月,马恩河战役(西线战场)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2月,凡尔登战役开始(一战转折点) 美国、中国、巴西等国对德宣战,协约国力量增强 奥匈帝国瓦解 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定,宣布投降,一战 结束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与旧版教材基本接近,稍微调整和修改
生活中的变化 头脑中的变化
新型交通工具 新式邮政 电信事业
精神生活的丰富 思想观念的进步 教育体制的更新(与八下 的联系)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新增
感受“多元一体” 探究“驱除鞑虏” 难点 走向“五族共和” 难点
史实。
第二课时 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增内容
Hale Waihona Puke 史实人物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列宁) (斯大林)
斯大林体制
需要注意的问题 讲述新经济政策时,不强调此前的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这一概念 。 知道苏联成立的时间,注意俄国、苏俄、苏联三
者的区别。 知道苏联开展工业化的方式(五年计划)
走向“五族共和”
说明民族观念的转变
阐释何谓小民族主义,何谓 大民族主义,提倡后者。
明确区分“种族革命”与 “民族革命”,表达了“ 五族共和”的转变,强调 中华民族一体。
本环节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 观念的转变。
“驱除鞑虏”
“五族共和”
第一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课 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第三课 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 第四课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本环节通过联系民族危机和社会背景展开。 首先呈现史实,表明民族危机 日益严重。
甲午战争 1894-1895
保国保种 1898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1905
然后通过活动设计,表明20世纪初的危机。
最后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为何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本环节的落脚点
回顾一下,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 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重点 重点
两条线索 时间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
1929年,“黑色星期四”
空间 (美国)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与表现
重点
(资本主义世界)
难点
引发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
危机为什么会从美国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第二课时 罗斯福新政
本课时是在旧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订,基本框架未变。
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
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4年,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1915年底,宣布接受帝制,该国号中华帝国
护法运动 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郁郁而死
军阀割据 形势图 只需了解直系军阀、皖系军阀和奉系军阀的大致控
制范围即可,无需记忆人名
感受北洋政府统治 下的军阀割据的形 势和国家四分五裂 的局面
阅读推荐:
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 构架健康开放的民族主义 历史上国共两党的民族主义及其影响
杨奎松著《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学问有道》,北 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
通过地图,了解战前形势、主要战线和重要战役
大战在哪里爆发?为什 么会发生在这里?
战争爆发前和爆发时,人们对战争的态度 正确认识战争性质与特点 辨析:科技在战争中的作用(与上一课时工业革
南北议和
清帝退位,孙中山辞临时大总统,袁世凯
就任临时大总统(注意对其评价)
第一课时所述民族工业的发展——集股自筹铁路 本课时所述保路运动背景——铁路国有
注意几点
历史线索的清晰、完整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覆亡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教材篇幅与课时 旧版教材:44页,14课时
新版教材:115页,35课时
第一课 世界的格局与第一 次世界大战
第二课 中国的时局与辛亥 革命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 生活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 到“五族共和”
第一课 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旧版教材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编写思路:文明史写法,勾勒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材篇幅:1.5页 教学点位:
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作如下调整 开篇增加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 增加罗斯福上台背景的介绍 课例
析新政背景
胡佛的竞选主题是“促进自愿主义、个人自由主义、联邦不对 市场进行经济干预……”
——《美国通史》 罗斯福在竞选中承诺:“我向你们保证,我不会让你们空欢喜 一场的。我会把新政贯彻到每个方面… …
——《罗斯福传》
学习本课时需要关注的问题
对大战起因的探究(军国主义论调、极端民族主 义情绪、抢占殖民地……)
对民族主义的认识:辛亥革命后,民族观念的变化; 民族主义情绪对德国走上法西斯之路的推动……
19世纪,西方国家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对许多人来说,民族主义、民族统一和民族独立的胜利,以及民族国家的创 立已经成为世俗的一种信念。对于大多数热忱的民族主义者而言,民族代表 着更高的真理,也代表着对一种更好的未来生活的集体期望和个体期望。 1914年的悲剧就是,在欧洲政治破产的国度里发生的动荡不安和民族主义冲 突,通过同盟体系将那些更先进的国家自动拖向毁灭。 [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
第一课 全球性的震荡 第二课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三课 民族复兴的新道路 第四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第五课 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 第六课 新中国的诞生 综合探究七 回顾中华民族百年
历程
新版教材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 中国
第二单元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三单元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 第四单元 中国革命的胜利
历
九史
年 级
与
上 册
社
会
九年级上册对应的课程标准 3-1 20世纪的革命与战争年代
九年级上册的时间段 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
中国:1900—1949(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世界:1900—1945(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与旧版教材的关系
框架结构
旧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 单元“走向现代世界”
问题二重在激发学生历史想象能力,与危机中的人们感同身受,既 知道危机的严重性,又理解人们在演讲中看到的希望。
难点 如何评价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二课 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以土耳其、印度为例,说明这一时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 家的转型;客观认识重要历史人物的作用但不夸大,仍 以两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为主。
第一课时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本课时是在旧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订,篇幅增加, 点位更加突出。
凯末尔革命——赢得国家独立 土耳其改革——建成现代文明国家
一战前的欧洲
一战后的欧洲
第二课 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
3课时
课时安排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与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对应)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第一课时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大部分为新增内容
本课时内容与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对应,是辛亥革命的背景。
列强在经济上的掠夺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的开始 第五课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
难历程 综合探究二 历史地认识多样
的发展道路
第一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课时 俄国十月革命
本课时是在旧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订,注意以下几
点即可:
阅读卡“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原教材基础上强 化了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