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献璧教学设计
语文课文《和氏献璧》公开课教案

语文课文《和氏献璧》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和氏献璧》。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性格特点。
(2)学会欣赏古代寓言故事的智慧,培养批判性思维。
(3)学会如何将寓言故事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成果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寓言故事的智慧。
(3)学会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2)如何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和氏璧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导入新课《和氏献璧》。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氛围。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品悟寓意:(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
(2)学生分享自己对寓意的感悟。
5. 应用拓展:(1)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将课文内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和氏献璧》。
2. 运用生字词造句。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课文的寓意,并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朗读、讨论、分享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生字词造句、课后短文。
3. 对课文寓意的理解与应用:学生对课文寓意的感悟,以及在生活中践行的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语文课文《和氏献璧》公开课教案

语文课文《和氏献璧》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和氏献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子结构进行表达和交流。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表演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诚信、勇敢、智慧等价值观,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介绍课文《和氏献璧》的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要事件。
强调故事中诚信、勇敢、智慧等价值观的重要性。
2.2 课文重点词汇和句子分析和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举例说明词汇和句子的用法,并进行练习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对课文《和氏献璧》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引发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或完成练习,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学生通过表演或展示的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表演等。
评价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4.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作业和练习的情况,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和氏献璧》的文本,包括电子版和纸质版。
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5.2 教学辅助材料提供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课文内容。
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辅助材料,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设计相关的课前活动,如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动画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和氏献璧》教学设计

《和氏献璧》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和氏献璧》一、教学背景分析《和氏献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通过学习和演绎《和氏献璧》,能够增加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现能力。
同时,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氏献璧》的原著和故事背景。
2.学习并掌握《和氏献璧》的基本表演技巧和风格。
3.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台风感。
4.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了解《和氏献璧》的原著和故事背景b.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收集的资料,学生之间进行比较和讨论,梳理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习并掌握《和氏献璧》的基本表演技巧和风格a.观看《和氏献璧》的经典演出视频段落,让学生感受戏曲的表演魅力和特点。
b.通过讲解和示范,教授《和氏献璧》的基本表演技巧,包括各个角色的行走姿势、手势动作、歌唱部分的唱腔等。
c.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学习和演绎一个角色的表演片段,分别进行训练和排练,并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反复的练习、辅导和完善。
3.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台风感a.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传统戏曲表演的要素和技巧,包括声音的抑扬顿挫、手势的灵活运用、脚步和身体的协调。
b.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实际表演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表演,并进行互动和点评,提供改进和提升的建议。
4.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a.设置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合作和竞赛,培养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
b.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分工,互相帮助和配合。
同时,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引导,解决小组之间的问题和分歧。
四、教学评估与反思1.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和表演过程,评估学生对《和氏献璧》故事和角色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2.对于学生的表演和表现能力,进行评估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和训练。
3.对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进行评估,看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并能够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和协作。
语文课文《和氏献璧》公开课教案

语文课文《和氏献璧》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和氏献璧》。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和氏璧的故事情节。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和氏璧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习主人公忠诚、勇敢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树立坚定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和氏献璧》的朗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和氏璧的历史背景。
3.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理解。
2.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和氏璧的历史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和氏献璧》。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主人公的品质和故事寓意。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
(2)教师剖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情感升华(1)学生分享自己对主人公的感悟和启示。
(2)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树立坚定的信念。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收获。
语文课文《和氏献璧》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和氏献璧》。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3)学习生字词,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描写、对话等手法,表达人物情感和思想。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懂得诚实守信、勇于承认错误的美德。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劳动成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和氏献璧》。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3)学习生字词,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和思想。
(2)运用描写、对话等手法,表达人物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和氏献璧》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4. 教学课件或黑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和氏献璧》的作者、背景及寓意。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重点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人物情感和思想。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对话。
(2)学生尝试运用描写、对话等手法,表达人物情感和思想。
6.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和氏献璧》。
2. 运用生字词,编写一个关于诚信的小故事。
3. 思考课文的寓意,写一篇心得体会。
语文课文《和氏献璧》公开课教案

语文课文《和氏献璧》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和氏献璧》。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3)学习成语“完璧归赵”的出处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炼中心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主人公和氏献璧的忠诚、善良和勇敢的品质。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和氏献璧》。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3)学习成语“完璧归赵”的出处和用法。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通过课文内容,提炼中心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和氏献璧》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提炼中心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和氏献璧》。
(2)学生运用成语“完璧归赵”进行口语表达。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搜索其他有关和氏献璧的故事或相关文献,进行拓展阅读。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运用成语“完璧归赵”写一段话。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和氏献璧语文教案

和氏献璧语文教案《和氏献璧》语文教案一、直接导入(交代课题)1、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生1:复述,生2:稍减,生3:更简练。
)2、师板书“献”,理解意思、板书课题:《和氏献璧》,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1、带问题默读:卞和一共献了几次璧?2、指生交流:生1:两次,生2:三次。
师:意见不同,俺们在学习课文中找*。
3、师:自读第一次献璧。
(生读)师:第一次献壁胜利了吗?玉匠怎样处置的?生:没仔细看,卞和被定为欺君之罪。
板书:一次厉王欺君之罪砍去左脚4、出示玉匠句,指导有语气的读。
5、生带问题读第二次献璧:献给谁?胜利了吗?结果怎样?生:献给武王,没有胜利,又被砍去了右脚。
师板书:二次武王故意欺骗砍去右脚师:此时卞和怎麽想的?生:生玉匠的气、遗憾。
师:卞和还想不想献璧?(不想)师:那麽读4—6段,有疑问说出来。
6、解疑明确:卞和献了三次璧。
7、质疑:武王、厉王都死了,为甚麽卞和还没有死?(出示资料解疑)8、指生读卞和哭句(屏幕出示)。
师:你感受到甚麽?生:可怜。
师;卞和为甚麽哭?生:没有人认识玉璧。
师:带着卞和此时的心情读。
(指导感情朗读)三、解决课文重点屏幕出示:“俺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这才是俺悲伤的原因啊!”(指生读)出示有关“玉”的资料(师读)师:看了资料你认为卞和怎样?生:对君王忠心。
师:为什么卞和哭的那麽伤心?生:卞和心痛的是宝玉没有得到供认,他要为宝玉讨回公道。
师:岂知宝玉!坚贞如卞和,同样被人误解,惨遭酷刑,他难过啊!他愤怒啊!于是他捧着宝玉连哭了三天三夜,直把血也哭出来了!你能再读读卞和在山下的句子吗?生:感情朗读……师总结过度:这是不是第三次献璧呢?板书:三次文王屏幕出示:玉匠第三次的表示(生说第三次献璧胜利的原因:文王贤明)。
师总结:文王被卞和感动所以命名“和氏壁”。
出示:“和氏壁”的资料(师读)。
师:这麽珍贵的宝物,卞和仅仅献出的是宝吗?(是忠诚)师板书:忠诚命名“和氏壁”四、扩展延伸师建议:课下多读历史书籍,丰富历史知识。
《和氏献璧》教案(五篇)

《和氏献璧》教案(五篇)《和氏献璧》教案 1《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和氏献璧》这篇主体课文是一贯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
我所教学的是《和氏献璧》这篇课文的第1课时。
它的教学目标是:学*《和氏献璧》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
在教学前,与学生一起收集关于“和氏璧”的资料,初感知。
《和氏献璧》在教学时,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首先,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献”、“璧”的意思,导入新课,并质疑。
然后,在新课的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能在民主*等、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学*,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指名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2、指名说说:和氏献了几次璧玉?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步,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卞和第一次、第二次献璧。
学生自愿起立朗读,知道卞和前两次献璧的结果。
2、学*卞和第三次献璧。
让学生在小组中学*卞和第三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思考讨论: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这时,并引导学生读上下文,从而理解“捧”在这里的含义及如此悲伤的原因,再读卞和说的话,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是真诚、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最后把领悟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3、让学生审题:“和氏献璧”他献出的是什么?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
最后,拓展延伸学*,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关于“和氏璧”的资料,互相交流。
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说明玉的珍贵,又衬托出卞和的忠诚之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氏献璧》教学设计
一回顾课文,概括内容(4分钟)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和氏献璧,这呀可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它究竟感人在哪儿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细细地品读品读。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卞和一共献了三次璧,那他每一次分别把璧献给谁?结果怎样呢?请打开书59页,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答案。
板书: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砍去左脚砍去右脚命名“和氏璧”)
2师:那谁能结合板书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能用简语言概括,掌声送给他。
同学们,看来呀抓主要事件也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个好方法。
二品读第一次献璧(8分钟)
1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首先,来看看第一次献璧,请大家快速自读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卞和第一次献璧,为什么被砍去了左脚?开始。
2师:卞和第一次献璧为什么被砍去了左脚?
生:因为卞和急切地解释说,所以。
接着说,厉王见他。
师:(因为厉王见他顶撞,所以)卞和是怎么顶撞的?读读文中的句子。
3师:急切是什么意思?
师:卞和为什么这么着急地解释呢?再看看一二自然段。
生:因为玉匠认为这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
生:因为他断定石头里面有美玉。
师:对,卞和断定石头里面有美玉,可玉匠认为这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卞和怕厉王相信玉匠的话。
所以他急切地解释说,读。
4师:请大家小声读读这句话,想想从哪儿看出卞和非常急切?
师:(不能)真会发现,说说你的想法。
这是卞和劝厉王千万不要相信玉匠的话,关注这个词请你读。
有点急切,谁再来注意特别关注不能这个词,
很欣赏你读不能这个词,让我们感受卞和的急切。
男孩子读一读。
师:再仔细看看,还从哪儿看出卞和非常急切?每个标点也不要放过哦。
师:(!)你的眼睛真亮。
为什么用感叹号,而不用句号。
师:对,感叹号更能表达卞内心强烈情感,你能用朗读表达卞强烈情感吗?
感情比较强烈,谁再来,注意特别强烈的情感。
女孩子读一读。
师:(虽然)你真会发现,这是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也表明强烈的语气和情感。
师:现在,请大家好好地再读读这句话,李老师来看看,通过你们表情和语气,看看哪个小卞和是最急切的。
师: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这样吧,你们当玉匠,我当卞和。
现在,我们交换一下角色,你们是卞和,我是玉匠。
师:厉王见卞和这样顶撞,大怒,下令()。
三导读第二次献璧(5分钟)
1师:同学们,活生生的一个人被砍去了一只脚,那是一种何等的痛啊。
第一次献璧后,卞和不仅要忍受这种痛苦,还要忍受国君的不信任。
可他放弃了吗?是呀,漫长的十多年过去,他没有放弃,捧起书本。
2师:待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卞和又是怎么做的?接着读(卞和又把)失去了双脚的卞和,捧着那块石头泪流满面,他是怎么想的呢?读
3师: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让我们的思绪飞回到当时。
在那金碧辉煌殿堂之上,失去左脚的卞和,拄着拐杖又来献璧。
可是,武王也认为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
顿时,鲜血喷涌而出。
此时,卞和的脸上、身上、脚上是什么样的?请你想一想
请再想想,卞和失去双脚,他在生活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不能,只能?
四品味第三次献璧(10分钟)
1师:是呀,两次献璧后,失去双脚的卞和就这样在地上艰难地爬行,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
同时,还要忍受两代国君的不信任,
他放弃了吗?他放弃了吗?对卞和没有放弃,五十多年后,读。
2师: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悲伤、伤心、痛苦
现在,请大家静静地看自学提示,自学这一自然段,一会儿我们交流。
1 圈出表现卞和悲伤的词语。
2 想想为什么从这些词看出卞和很悲伤。
3 有感情地读一读。
(你真棒,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
(这个孩子圈出了重点词,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圈好后想想为什么)
师:同学们,谁愿意来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从哪个词看出卞和非常得悲伤呢?师:(痛哭)找得很好,痛哭与哭有什么不同?放声大哭,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师:(三天三夜)真会发现,为什么从这儿看出?这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不吃不喝,从白天一直哭到晚上,又从晚上一直哭到白天,整整痛哭了多久呀?是的,痛哭了整整三天三夜。
特别关注这个词,谁来读。
非常欣赏你读三天三夜这个词,让我们感到卞和哭的时间长。
女孩子读。
师:还从哪儿看出卞和很悲伤?(双眼泪尽)什么意思?请带着感受读一读。
师:(血)还有吗?你的眼睛真亮。
为什么?
看,卞和眼泪流干了,眼睛又红又肿又痛,血竟从他眼里一滴一滴往下流,他多么伤心,多么痛苦,真是悲痛到了极点。
(轻轻读)
谁能用读表达这种悲。
现在一二组和三四组比比,看哪两组更能表达卞悲。
我看到了一个悲伤的卞和,我也感受到了卞和的悲伤。
3师:同学们,为了献璧,卞和从一位英俊健壮的青年变成一位年迈沧桑的老人。
失去双脚他不放弃,被两代君王误解他也不放弃,哪怕失去生命,
他还要献啊。
一起再读。
五体会悲伤的原因(5分钟)
1师: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唯独卞和哭得那么悲伤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说明卞和悲伤原因的句子。
开始
谁愿意来读你勾画的句子?举手的同学一起读。
找得很准确。
2师:课文后有一句相对应的古文,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男孩子读古文,女孩子读原文,一个分句一个分句对应读。
女孩子读古文,男孩子读相应的原文。
3师:学到这儿,你认为卞和是一个怎样的人?(坚贞、不放弃、意志坚定)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认识,课文用了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板书:坚贞师:坚贞什么意思?联系课文想一想。
师:为什么说卞和是坚贞之士呢?谁能联系三次献璧的过程具体地说一说。
同桌相互说一说。
六深化主题(2分钟)
1师:瞧,这块石头经过整治,终于成为美玉,并命名为和氏璧。
2师:其实卞和坚贞的品质就犹如这块温润澄净、闪闪发光的美玉,令人赞叹。
回过头来看课题,卞献出的还仅仅是一块美玉?献出的还是他什么品质?
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齐读课题。
让我们记住这个感人的故事,再读课题。
七拓展延伸(6分钟)
1师:学了这篇课文,你能填一填吗?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掌声送给他。
《和氏献璧》这篇课文通过讲述---(谁)----(做什么),表现他----(品质)。
2师: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两个精彩故事,想不想读?
一会儿一二组读《我不能失信》,三四组读《达芬奇画蛋》
边读边想想:故事通过讲述谁做什么?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
请拿出故事单(阅读材料),快速默读,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分享是快乐的,谁愿意来分享自己的看法。
你读懂了故事;很会概括。
3师:同学们,古今中外象这样通过讲述一件事,来表现一个人品质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
如:舍己救人的《猎人海力布》;有关于奉献的故事《大禹治水》;
有关运动员桑兰的《微笑着承受一切》;有关信任的《修鞋姑娘》;
有关于助人为乐的《邮箱里的花束》。
回家我们可以自己读一读,还可以试着用这种方法写一篇习作哩。
同学们好,很高兴又和你们见面了,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他们正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们哩!谁能大胆自信地向在场的老师介绍自己的姓名爱好。
你的表述很完整;声音真洪亮;非常自信;你是个多才多艺的孩子;
非常能干,相信今天你会有出色的表现。
好,按照惯例,我们来进行成语接龙,怎么样?我们先以一开头,进行成语接龙,好极了。
现在请起立,我们以三开头进行成语接龙,非常棒。
谁来说说含有石头的石的成语,你们真了不起,积累很丰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与石头有关,你们有没有信心上好这堂课,信心还不足,有没有信心。
好,李老师相信这节课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大胆地发言,给在场所有老师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好,静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