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地位规划述略

合集下载

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性逐渐显现。

作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文化交流交融和国家智库建设的工作,语言文字事业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探讨语言文字事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一、加强国际交流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逐步扩大。

作为一个文化大国,语言文字的繁荣昌盛,能够有效地为国家增加软实力,促进国家文化的扩张和影响力的提高。

现代汉语的普及和推广,汉语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完善,都是推进国际交流和沟通的重要保障。

二、维护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载体,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好语言文字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全国范围内,我们需要切实保护汉字的地位和汉字文化,为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三、推动科技创新语言文字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一种科技进步,涉及到信息传输、人机交互、数据分析等多个领域。

在当前数字化时代,语言文字处理技术、智能语音交互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着广泛的前景和应用价值。

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有助于推动国家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为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四、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语言文字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方面,语言文字的规范和管理可以帮助规范社会公共秩序,减少谩骂辱骂等不文明言论的发生。

另一方面,语言文字也可以为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生活背景的人提供更多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认同。

总之,语言文字事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拥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要加强语言文字事业的规划和建设,推进语言文字事业与国家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语言文字事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凸显。

汉语汉字在未来世界语言格局中的战略定位

汉语汉字在未来世界语言格局中的战略定位

汉语汉字在未来世界语文格局中的战略定位1张马沙2【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语言全球化、文字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趋势也迅速蔓延,势不可挡。

笔者通过对这一趋势的分析,指出汉语汉字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重大机遇,提出要避免汉语汉字被弱化、被淘汰就必须首先优化汉字,必须明确汉语汉字在未来世界语文格局中的目标定位并为之努力奋斗。

【关键词】:语言文字全球化盛世修文汉语汉字做优做大做强Abstract: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globalizing trend of human-beings’ written and spoken language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are irresistibly spreading rapidly. The author analyzed on this trend in this essa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hinese language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are confronting a serious challenge and a great opportunity as well.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to avoid the shrinking and elimin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we must find a way to optimize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s, must determine a position for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future world and a clear strategic goal to make Chinese language be acceptable and popular to the world.Key words:language globalization, better to modify a language when prosperous, to optimize Chinese and make it more popular and stronger.一、问题的提起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汉语汉字问题”越来越不可回避地摆到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当然更是摆在了国家决策者们的面前。

试论中国政府做好语言规划、提升汉语地位的几点建议

试论中国政府做好语言规划、提升汉语地位的几点建议

试论中国政府做好语言规划、提升汉语地位的几点建议作者:侯占香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22期摘要:目前,汉语面临“内忧外患”的境地,汉语言的使用环境日趋恶化。

政府必须正视汉语面临的尴尬境地,在大力推广和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做好语言规划工作,认真探讨保护汉语的相关对策,及时推出相关举措,提升汉语地位。

从政府的角度就如何进一步做好语言规划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政府;语言规划;措施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281-02一、语言规划的必要性一个国家的语言状况通常与政府的语言政策密不可分,政府的语言政策往往决定一个国家的语言状况。

目前,中国存在诸多因素导致的汉语生存状况堪忧的现状,政府必须正视汉语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的尴尬境地,大力推广和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真探讨保护汉语的相关对策,做好语言规划工作,及时推出相关举措,提升汉语地位,促进国家语言和文化稳定发展。

二、中国政府进一步做好语言规划提升汉语地位的具体举措(一)进一步完善立法权1.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问题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地位,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使用做出规定,并进行管理,对违反规定的进行处罚,以便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扶持力度。

因此,制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已成为国家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迫切需要。

2.关于外文使用的问题科学地分析外文使用的社会需求、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语文生活的影响,制定国家关于外文使用的宏观战略政策,对外文的使用进行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应尽快研究制定《外国语言文字使用管理的相关规定》,对外国语言文字的使用加以规范引导。

以已有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规范标准以及有关政策规定为基本依据,制定《外国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

主要包括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外国语言文字使用的总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使用要求、国家在外语使用方面的职责;规定哪些场合不能单独使用外文,哪些场合需要经过批准才能使用,哪些场合不得使用外文,以及使用要求,对有关行业系统和领域的外文使用做出规定;规定外文管理的主管部门职责和处罚规定。

中国语言地位规划述略

中国语言地位规划述略

中国语言地位规划述略地位规划是语言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三个时期为纲来对中国语言地位规划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

在肯定我国语言地位规划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不足,并对语言地位规划的未来作了展望。

标签:语言规划地位规划共同语民族语文政策区域通用语一、关于地位规划语言规划(LanguagePlanning)作为一个学术术语,由语言学家威因里希首先提出。

1958年,豪根将其引入学术界,并从规范语言学的意义上进行定义。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其性质、内涵等进行了广泛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语言规划由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构成。

语言地位规划是指语言规划时,为语言文字确定应有的、合适的地位,即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并协调各种语言关系。

这种规划通常要借助于政治、立法、行政力量来进行,否则是难以完成的。

主要内容有:配合政府制定语言政策;选择、确定标准语、共同语或者官方方言;创造、改革文字;协调语言关系等。

(陈章太,2005)二、中国语言地位规划中国具有悠久的语言规划史,同时也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如吴静(2004)、孟万春(2005)、苏培成(2005)等。

桑哲(2006)对1949年后中国的语言规划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通过他们的阐述,我们也看到了过去的语言规划非常重视本体规划,在本体规划的过程中出台了大量的标准、规范,较之本体规划,对地位规划却重视不够。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地位规划要比本体规划更重要,李宇明先生(2003)提出了汉语的“固本强体”问题。

因为“更能影响一种语言前途的是语言地位规划”(郭熙,2006),因而本文主要对中国语言地位规划进行综述研究。

文章主要分三个阶段来研究:建国以前的地位规划研究;建国后至改革开放的地位规划研究;改革开放至今的地位规划研究。

(一)建国前的地位规划研究1.共同语的选择共同语的选择是语言地位规划的重要内容。

共同语自古存在,其选择是一个自然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运作过程。

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

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
教育推广
在教育体系中加强语言文字的教学和培训,提高 学生和教师的语言文字水平,培养更多具备良好 语言文字能力的人才。
传媒推广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手段,广泛传播语 言文字的标准和规范,提高公众的语言文字素养 。
语言文字的保护
法律法规保护
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防止语言文字的滥用和侵犯。
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
2023-11-10
contents
目录
• 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 语言文字的规划 • 语言文字的推广与保护 • 语言文字的应用与发展 • 总结与展望
01
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语言文字的定义
语言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 具,是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的 载体。
语言文字是表达和传播思想、 知识、文化的重要手段。
国际化标准
积极参与国际语言文字标 准的制定和推广,促进语 言文字的国际化进程。
翻译与本土化
加强翻译和本土化工作, 推动中国语言文字走向世 界,促进全球范围内的语 言文字交流与合作。
03
语言文字的推广与保护
语言文字的推广
1 2 3
政策推广
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保障语言文字使用的 合法性和规范性,促进其在社会中的传播和普及 。
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对语言文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如古代文献、碑刻、口头 传统等,确保后人能够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语言生态保护
维护语言文字生态的平衡,避免一种语言文字的垄断和排他性使用, 保障其他语言文字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04
语言文字的应用与发展
语言文字的应用领域
社交交流
语言文字是人们社交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文字,人 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愿,建立和维护人际关 系。

中国古代语言规划研究

中国古代语言规划研究

中国古代语言规划研究作者:张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1期摘要:语言规划一直是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非常重视的问题。

论文重点研究中国古代语言规划并分析中国古代语言规划的具体特点。

关键词:中国古代语言规划;语言地位规划;语言本体规划[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2中国语言规划的历史十分悠久,语言规划的范围非常广泛。

许多学者都对中国的语言规划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成果显著。

根据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把中国的语言规划分为四个时期:中国古代的语言规划、中国近代的语言规划、建国初期的语言规划和改革开放至今的语言规划。

本文重点对中国古代语言规划进行梳理、回顾和总结。

一、中国古代语言地位规划研究(一)共同语的地位规划中国古代许多朝代都有共同语。

雅言是春秋时期的共同语,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

据史料记载,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通用语、共同语。

《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钱穆、程昌明、杨伯峻等都把上文理解为孔子用当时的普通话——雅言讲解知识、礼仪。

到了汉代,“通语”成为当时的民族共同语,也叫“凡语”、“凡通语”或“通名”。

“通语”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杨雄编著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指的就是当时西汉的民族共同语。

元代的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

明清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

“官话”最早用于官场,后来也流行于民间。

(二)文字的地位规划中国文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各种文字系统中绝无仅有的表意系统的文字。

夏朝、商朝、周朝主要使用的文字是甲骨文、金文(篆字)。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发展自己的书写方式。

到了秦朝,文字书写方式得到统一,以小篆作为通用的字体。

后来人们创造出了隶书,用于对小篆的简化书写。

中国言语文字说略

中国言语文字说略

中国言语文字说略
中国言语文字说略
中国言语文字是中国居民使用的主要文字,占据着整个中国地域语言文字中的重要地位,其形成格局和发展史也是极其独特的。

中国语言文字发源于古汉语,是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字体系,基本包括汉语普通话,以及汉语方言。

在普通话方面,早期的汉语大多以白话文为主,也曾发展出一定的书面体系,但后来渐受统一的官方书面语的支配,形成了明清时期的文言文书面语,以及近现代普通话书面语,直至今天的普通话体系。

汉语方言多达十几种,包括东北话、豫西话、东北话、西北话等,其中有些方言也有属于它们自身的文字体系,但大多数仍以汉字作为书写符号。

在今天,汉字仍然占据着中国文字体系的核心地位,虽然现代有拼音文字和国际音标文字两种文字存在,但仍只有汉字能够将历史和文化保存下来,可以说,汉字在中国是被完美继承过去发展到今天的象征。

最后,中国言语文字的形成格局和发展史,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也代表着中国的精神世界,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因此,中国言语文字理应受到充分的尊重和热爱。

汉语在国际地位中的发展趋势

汉语在国际地位中的发展趋势

汉语在国际地位中的发展趋势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汉语也不断发展。

汉语的国际影响力日趋增加,在国际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真可谓国强语盛。

目前汉语成为国际强势交流语言已成趋势,但真正让汉语成为国际强势交流语言,还有很远的距离。

为此,我们必须研究了解汉语目前所处国际地位,与强势交流语言英语相比较,客观分析汉语的优势与劣势,完善和发展汉语言文化,在完善和发展汉语言文化的基初上逐步加快汉语国际化进程,争取将来汉语能在国际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汉语国际影响国际地位强势母语语言是交际工具。

汉语是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除汉语外,还有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国际上代表中国的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全世界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有10亿左右,几乎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

汉语在国际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但距离能像英语那样成为全世界强势交流语言还很遥远,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

一、汉语的发展汉语就是汉民族的语言,它是随着汉民族的形成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并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文化的传播起过巨大的作用。

汉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汉语的历史也是悠久的,不论古代汉民族的语言,还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都是汉语。

汉语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发达的语言之一,在国际上非常具有影响力。

汉语在东方文化史上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东亚、东南亚邻邦的语言和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汉语和汉字曾随着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科学文化一起传播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

一直到现在,汉语词汇在这些国家的语言里还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构成了这些语言的基本词汇里非常大的一部分。

这些国家的古代历史文献大多是用汉字记载下来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日渐提高。

1973年,联合国大会把汉语列为联合国的6种法定工作语言之一。

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汉语热。

近年来,这种势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至于不少人开始把汉语看成一种强势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dern chineseM2008.07一、关于地位规划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作为一个学术术语,由语言学家威因里希首先提出。

1958年,豪根将其引入学术界,并从规范语言学的意义上进行定义。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其性质、内涵等进行了广泛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语言规划由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构成。

语言地位规划是指语言规划时,为语言文字确定应有的、合适的地位,即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并协调各种语言关系。

这种规划通常要借助于政治、立法、行政力量来进行,否则是难以完成的。

主要内容有:配合政府制定语言政策;选择、确定标准语、共同语或者官方方言;创造、改革文字;协调语言关系等。

(陈章太,2005)二、中国语言地位规划中国具有悠久的语言规划史,同时也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如吴静(2004)、孟万春(2005)、苏培成(2005)等。

桑哲(2006)对1949年后中国的语言规划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通过他们的阐述,我们也看到了过去的语言规划非常重视本体规划,在本体规划的过程中出台了大量的标准、规范,较之本体规划,对地位规划却重视不够。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地位规划要比本体规划更重要,李宇明先生(2003)提出了汉语的“固本强体”问题。

因为“更能影响一种语言前途的是语言地位规划”(郭熙,2006),因而本文主要对中国语言地位规划进行综述研究。

文章主要分三个阶段来研究:建国以前的地位规划研究;建国后至改革开放的地位规划研究;改革开放至今的地位规划研究。

(一)建国前的地位规划研究1.共同语的选择共同语的选择是语言地位规划的重要内容。

共同语自古存在,其选择是一个自然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运作过选择哪一种方言作为语言基础,决定于方言所承载的政治经济地位和历史文化价值等各种因素。

(桑哲,2006)汉语社团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共同语,春秋时期的“雅言”、唐宋以来的“正音”、元代的“中原之音”、明代的“中原雅音”、清代的“官话”或“官音”、辛亥革命以后所提倡的“国语”或“国音”、1913年规定人为的“老国音”、1924年改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新国音”,实际上都是当时社会的共同语。

2.文字的地位规划早在部落联盟时,文字表达就存在混乱和分歧的现象。

“黄帝正名百物以明名共财。

”(《礼记》)郑玄注曰:“古曰名,今曰字。

”“正名”即正字,说明当时的语言文字不统一,于是黄帝就派史官仓颉始“作书”,整理统一文字,这也可以看作是我国语言规划的滥觞。

周代在文字上推行铜器铭文与籀文大篆,并且出现了根据西周王室使用的文字编纂的规范字典《史籀篇》。

秦始皇行“书同文”之制,废百体而独存小篆。

汉魏时期朝廷专设“书学博士”,负责汉字书写的规范化。

唐朝建立不久,李渊即令严师古勘正五经文字,制作“字样”,作为国家标准,颁行天下。

明朝《洪武韵书》兼有正音和正字的双重功能。

清代康熙皇帝敕修的《康熙字典》是集大成的文字范本。

(孟万春,2005)清代的切音字运动标志着我国语文现代化的开端,为后来的文字改革工作奠定了初步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语言规划史上,汉语和汉字凭借其绝对优势始终成为语言选择和地位确定的终极目标,历代的统治者对民族共同语和主流文字都有一种历史认同感。

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在语言地位规划的过程中,特别是清末以来,由于旧中国饱受内忧外患,加上政局动荡不安,政府对此基本上无暇顾及,也无力顾及。

因此,这时语言规划的领导力量是一批有志于此的专家学者,由他们发起、组织和领导,政府方面只是在形势逼迫下才做了一些工作。

中国语言地位规划述略□资中勇 王文娟摘 要:地位规划是语言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三个时期为纲来对中国语言地位规划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

在肯定我国语言地位规划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不足,并对语言地位规划的未来作了展望。

关键词:语言规划 地位规划 共同语 民族语文政策 区域通用语odern chinese M5XIANDAI YUWEN2008.07(二)建国后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地位规划研究1.民族共同语的选择和确定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语言规划又进入到一个崭新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国家空前统一,百废待兴,人际间在思想交流方面的需要一下子就显得异常突出。

经过几年的社会实践,有些语言学家、语文工作者认识到在汉语方言纷杂的情况下要确立全国统一的规范标准,首先就要对早已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的内涵加以科学的界定。

学术界对久已存在着汉民族共同语这一事实并无异议,但是关于共同语的标准有两种主要主张:一是以北京话为标准,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

王力主张以北京话为标准,他否认普通话可以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甚至怀疑普通话的客观存在。

(吕冀平、戴昭铭,1990)普通话获得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和较为明确的内涵,是在1955年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随后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

这两次会议明确了普通话定义中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1956年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又增补了“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这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奠定了科学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加完善而周密。

2.民族共同语和方言之间的和谐问题一般说来,政府为了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会大力提倡和推广标准语。

但是,推广标准语是否意味着要消灭方言?如何处理好标准语和方言之间的关系?这些也是国家要通过语言规划来解决的问题。

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形式,是国家通用语言。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性表现形式,在它的服务范围内能够很好地发挥日常交际和感情沟通的功能。

方言还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珍贵财富。

推广普通话要求人们把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工作语言、宣传语言和交际语言的同时,并不反对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

同时还要保护和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以方言为基础的戏曲、曲艺等民族传统艺术。

随着社会进步、教育普及和推广普通话的不断深入,各地方言也在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普通话也不断地从方言中汲取营养以丰富自己的表现力。

那种不加分析地贬低、排斥方言的言论和行为都会伤害方言区人民的感情,对推广普通话都是不利的。

3.民族语文政策(1)少数民族的语言现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有多少种,目前还没有公认的说法。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一书(1994)认为有80种以上,戴庆厦(2000)认为有92种,另外还有120多种之说。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也非常复杂。

有的民族转用其他民族的语言,如回族、满族等大多转用汉语,许多俄罗斯族人转用维吾尔语;有的民族使用1种以上的语言,如瑶族使用3种语言;不少民族的语言是跨境语言,如蒙古语是中国和蒙古国的蒙古族共同使用的语言。

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共有33种少数民族文字(戴庆厦等,2000),有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使用其他民族的文字,有的民族有1种以上的文字,如傣族、苗族使用4种文字。

(陈章太,2005)(2)民族语文政策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55个。

中国为了保护、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权利,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语言政策,其核心是实行语言平等,禁止语言歧视,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权利,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并用法律的形式对民族语言政策加以肯定。

中国现行的有关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政策法规,大都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如:1956年10月31日通过了《苗族文字方案(草案)》;同年11月4日通过了《布依族文字方案(草案)》,同年12月18日通过了《凉山彝族拼音文字方案(草案)》。

1957年通过了《黎族方案(草案)》、通过了哈尼、傈僳、景颇等拼音文字方案(草案)。

1958年3月27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华民族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召开第二次少数民族语文科学研讨会,确定了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的原则。

会议认为,在创制、改革或选择文字时,必须坚持有利于本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也就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团结、统一和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原则。

国家已经帮助壮、布依、苗、彝、侗、哈尼、傈僳、佧佤、黎和纳西十个民族创制了拼音文字,帮助傣、景颇、拉祜三个民族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改革了文字。

国内不少学者都意识到少数民族的语言政策问题也是语言地位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冯至伟(2000)认为:在多民族的国家里,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一定要包括语言平等在内。

因为语言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使用同一语言的民族成员都有一种特殊的民族感情,在他们看来,使用本族语言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没有语言平等就意味着没有民族平等。

客观而论,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具体体现。

道布(1998)、胡明勇(2005)介绍了我国政府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同时对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和改进也进行了论述。

胡叔津(1997)、于洪志(2002)、周庆生(2005)、周炜(2005)等对新疆、西藏、彝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政策也作了一些阐述。

孙宏开(2005)简要分析了近10年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划出现的新情况,民族语文工作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路。

我国所制定的民族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都是以丰富和发展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的,它们也曾经为民族语言的保护和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胡书津、罗聿言,2001)相信这些民族语言规划政策还会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改革开放至今的地位规划研究1.语言法规政策的制定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家现代化迅速发展,社会空前进步,为语言文字立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陈章太,2005)针对语言立法的必要性这一个问题,许多学者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如仲哲明(1994)、孟万春(2005)等都认为:一方面我国语言情况极为复杂,某些指令性的规定更不可缺少;另一方面,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情况并不都是规范的、正确的,因而它需要规范,在政府的权威性政令进一步加强的同时,也要逐步转入法制化轨道,使其上升为国家意志,从而保障语言规划成为一项长期的常抓不懈的工作。

其实质是指出了语言法规政策制定的必要性。

2000年10月31日产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语言文字的专项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这部法律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由国家主席发布,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陈章太(2005)、魏丹(2005)、姚亚平(2006)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指导思想、主要解决的问题、特点等进行了说明。

总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行有利于确立和巩固普通话规范汉字事实上的“全国通用”地位,增进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